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最高的養生與煩惱的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煩惱是怎樣產生的呢?正如前面提到:所有的名法(心理現象)都有個目標,而且總是在執行認知目標的作用。

  我們平時所說的生活,就是心不斷地認知不同目標的過程,或者是心跟外在世界不斷發生互動關系的過程。

  我們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和外在世界產生互動關系呢?通過感官,亦即佛教所說的根門。有六個根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和意門。

  依靠這六個根門所產生的心稱為六識,它們分別識知相對應的目標:

  1.眼識看的是顏色;

  2.耳識聽的是聲音;

  3.鼻識嗅的是氣味;

  4.舌識嘗的是味道;

  5.身識觸的是觸覺;

  6.意識思維的是法所緣(各種現象)。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信息,進行各種不同的身心活動,其實都不外乎是這六種主客互動的關系。

  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離開了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以及所想的東西,就無所謂的身心,無所謂的外境,也無所謂的世界。

  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外乎是自己的身心和外界的互動。當我們的眼睛看到適意的對象時,例如俊美的人、漂亮的衣服等,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樂受),認為對象是好的、是美的,接著會喜歡、愛著。

  若這種喜歡的心理進一步加強,會產生想要得到、擁有對象的心理。這種心理就是貪。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別人的贊美,聞到清香、吃到美味的食物、觸摸到異性細滑的皮膚等等時,貪欲很容易生起。

  當我們的眼睛看到不喜歡的對象時,例如丑陋的人、討厭的人等,會產生厭惡的感受(苦受),認為對方是不好的、是壞的,接著內心會排斥、反感。

  若這種排斥的心理進一步加強,就會生氣、惱怒,甚至會想要以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對方。這種心理就是嗔。

  同樣的,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批評、嗅到腥臭的氣味、吃到難吃的食物、天氣酷熱難耐等等時,嗔恚很容易生起。

  然而,無論貪也好,嗔也好,都包含有癡。癡就是無知、不了解,不了解事物、身心、世間的真相。因為有癡,貪、嗔才會產生。

  因此,所謂的煩惱,都是基於內心和外境這兩方面的關系產生的。光有心而無外境,煩惱不會產生;光有外境而無心,煩惱仍然不會產生。這是一對的關系——內心與外境的關系。貪嗔癡三種煩惱簡單來說都是這一對的關系:

  當心黏著外境,喜歡對象,想擁有、占有對象時,叫做貪。

  當心不喜歡外境、排斥對象時,叫做嗔。

  因為不了解外境的本質,認為對象是好的,是可以得到快樂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叫做癡。

  通過根門接觸目標,通過不正確的思維(不如理作意),煩惱就這樣產生。(摘自中國佛教網顯密文庫)

  從養生角度談心

  以養生而言,色迷於眼亂心,聲迷於耳煩腦,香迷於鼻邪氣,味迷於舌傷胃,細滑迷於身墮情,樂境迷於意喪志。過於聲色犬馬,以至神傷身傷,病邪易侵入,危及健康。只有盡可能的做到六根清淨,才能病邪難存,健康長壽。

  菩提心語:

  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靜。

 

上一篇:每一次的付出,都為心中砌一條大道
下一篇:漫談防魔降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