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禅詩。
慧開禅師詩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法演禅師詩曰:洞裡無雲別有天,桃花如錦柳如煙,仙家不解論冬夏,石爛松枯不記年。
呀,好自在!真的,好羨慕。
有人會奇怪:你也不是身著僧裝,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行,雲山飄飄,自由自在嗎?
是啊,可是……
因為,教會要運轉,寺院要修建,我們的修證、教育、文化、慈善要推進……
曾經,也因此擬從高僧傳中探尋出歷代高僧解決自在與牽掛相糾纏的智慧。由於悟性不夠,多不得要領。
你看,高僧們,有躲進深山,不出一山一溪的。也有高僧,時常在都市人群打滾的。他們之間,到底!誰更高些?
剛才,重讀藥山禅師與兩位弟子及一侍者的對話,似有所悟。
藥山見庭中之樹一榮一枯,便問弟子道吾:那兩棵樹,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道吾回答:榮的好。
他又問弟子雲巖:那兩棵樹,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雲巖答:枯的好。
他再問高姓侍者:那兩棵樹,榮的好,還是枯的好?
侍者答:枯者由他枯,榮者由他榮。
對呀,何必在意自己尚在榮中或枯中呢?隨他榮隨他枯去吧。因為,榮枯自有因緣。況且,這榮,也許就是自在;這枯,也許就是牽掛。或許,正相反。
關鍵是,榮要自然的榮,枯要自然的枯。
在禅宗,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種,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種,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第一種,是凡夫心態;這第二種,介於凡聖之間;這第三種,已是聖人境界了。
同理:對凡夫而言,牽掛就是牽掛,而且這牽掛還是有染不純淨的凡夫牽掛;對凡聖之間者而言,牽掛已非凡夫的牽掛,而是一種動力,盡管這動力還是有染不純淨的;對聖者而言,牽掛還是牽掛,但更非凡夫的牽掛了,那已是一種純淨無染的大慈大悲大願大行。
據此,我想,我們對自在與牽掛的糾纏或者說矛盾的解決,應在境界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方法上謀出路。應在圓融的辯證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機械的選擇上謀出路。
作為凡夫的我們,雖然無法置身第三種境界,但我們可以爭取在第二種裡,千萬別還身陷於第一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