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千家萬戶的真實寫照,養出了不懂愛的後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傳統文化老師說到在很早以前看過一幅有意思的漫畫,至今仍然記得。漫畫由四幅圖構成:第一幅上,媽媽與兒子在吃魚。第二幅上,媽媽把魚肉小心翼翼地剝到了兒子碗裡。第三幅,媽媽把魚骨架放到了自己碗裡。第四幅,兒子已經長大了,並娶了媳婦,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飯,兒子和媳婦兩個人吃得大魚大肉,前面的盤子裡擺著一副魚骨頭,這時兒子對他媳婦說,我媽媽愛吃這個把魚骨,夾起放到白發蒼蒼的媽媽的碗裡,說:“媽媽,我知道你一直喜歡吃魚骨頭!”

  父母如果到了那一天,他是怎樣的心情?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最後他得到的是這樣的結果。

  陳大惠老師說:這不是漫畫,是千家萬戶的真實寫照。原因是現在的父母都是把萬千的寵愛集於孩子一身,有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滿足孩子。對於【長者先,幼者後】這個道理早忘了。在這種一貫的接受中,孩子把被愛、被滿足視為了理所當然。

  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給予了孩子愛,有沒有教他們也學會愛?這絕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它的答案關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不會愛,他們不懂得對親人和朋友付出關心,這會使他們成人後的家庭、生活不和諧,工作上人際關系惡劣。

  更有甚者,扭曲心靈導致了行為的偏激,無論學識有多好、智商有多高,他們仍然毀滅了自己,毀滅了他人。

  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父母全身心的關愛。照理,父母老去時,克盡孝道也是天經地義。然後現實生活中,“盡孝”卻往往被人們排在次要的位置。

  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夠孝順。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老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陰影當中。很多老人在反映兒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們的保育員、鐘點工……

  調查中,71.63%的年輕人認為,孝的含義是“善於奉養父母”。有人提出給父母足夠的錢;有人說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還有人說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幾天哄一哄就萬事大吉。事實上,孝順還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與父母的融洽,更是心靈深處與父母相依相伴的兒女真情。

  的確,孝順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後天培養的。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必須在家庭中,讓孩子從小體會“愛”的教育和“孝”的熏陶。

  第一,明確家庭關系。家庭中,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境,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征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堅持細節訓練。孩子的道德標准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須知,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送到您的床前。

  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父母的責任是有限的,義務和付出也是有限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

 

上一篇:大安法師:四十八願乃淨土宗核心眼目
下一篇:我的爺爺行善積德,改變命運的真實神奇經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