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三卷1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三卷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本品總結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諸往生者,內無取捨分別,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無分別故,清淨平等。故唯受最上快樂,住正定聚,決證極果。彌陀本願,究竟圓滿。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復無住著家室。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上段首明無分別之境相,次明無分別之心念。 ‘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按五種原譯: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魏譯》不言有無。《唐譯》、《宋譯》均直言無有日月。《彌陀疏鈔》曰:‘若和會之,當是日月雖存,以佛及聖眾光明掩映,與無同(同於無日月)耳。而以理揆之,無者為正。何者忉利以上,尚不假日月為明,何況極樂。’按蓮池大師之意,依理而言,以無有日月為正宗。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直言無有日月,與蓮池大師同旨。因忉利天以上諸天,皆不賴日月,何況極樂世界耶?又《漢譯》曰:‘無量清淨佛(即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極大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回轉運行,亦無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現。’此正符蓮師所和會之說,彼土日月之光在聖眾光中,掩蔽不現。如經雲‘日月火珠皆匿曜\’。又如本經《禮佛現光品》曰:‘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菩薩光明,尚皆隱蔽,何況日月星辰等等耶?是故彼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唯是常明不昏,無有晝夜。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就此土言之,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因地球、月、日、星雲等等皆在運動。自轉與公轉,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而歲月遷流。今據《漢譯》,彼土‘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回轉運行。’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而無運轉相,故無晝夜之別。時間無遷逝,故‘無歲月劫數之名\’。但以順余方故,始言歲月。(故知時間生於動。動之本,生於念;妄念相繼,故有時間。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時間只是由於人的幻覺,與此相通。) ‘復無住著家室\’,亦非定言無有捨宅也。如前《受用具足品》雲:‘所居捨宅\’,‘盡極嚴麗\’,‘或在虛空,或在平地。’足證非定無捨宅也。今言\‘無’者,蓋指不著家室之相也。極樂會眾,所聞皆是無我之聲,聞即相應。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既無有我,何有我之家室。故於所居捨宅,無有執著。故雲‘復無住著家室\’也。復因人皆無我,故一切皆無須‘標式名號\’。上顯境無分別。而此妙境,正由於離‘取捨分別\’之智心也。心淨則土淨。心離分別,則境亦無分別矣。此心此境,本無分別。境智一如,絕諸塵垢。故雲:‘唯受清淨最上快樂\’。如《稱贊淨土經》曰:‘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上文乃彌陀第廿九‘住正定聚願\’,及第十二‘定成正覺願\’之成就。此實為彌陀全部本懷之鹄的,無量妙行之聖果,智悲方便之極則,度生大願之究竟也。文中有正定、邪定與不定三聚。聚者,類聚也。此三聚之說,通見於小乘及大乘經論,但內容差異甚大。小乘如《俱捨論》謂: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為正定聚。造五無間業者,為邪定聚。余者,介於上二聚之間,是為不定聚。大乘中三聚之義,復有多類:(一)《智度論四十五》曰:‘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二)《釋大衍論一》雲:‘有其三種:一者,十信前,名邪定聚。不信業果報故。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十地)名正定聚。不退位故。十信名不定聚,或進或退,未決定故。(《大乘起信論》同此)。二者,十信前並十信,名邪定。大覺果,名正定。三賢十聖,名不定。三者,十信前,名邪定。十聖,名正定。十信三賢,名不定。’諸說不同。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為正定。大乘或以必入涅槃,或以三賢以上,或以十地以上,或唯以大覺佛果為正定。 至於今經所雲彼土眾生,皆住正定聚者,淨影雲:‘位分不退,名為正定。莫問大乘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望西同之,並雲:‘一切善惡凡夫,乘佛願力,生彼國者,處不退故。是名正定。’又憬興雲:‘若生淨土,不問凡聖,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遺,定行六度,定得解脫,故唯有正定聚而無余二也。’《會疏》同之。又《甄解》宗善導意,釋曰:‘《釋摩诃衍論》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三賢,皆名正定聚。淨土正定聚亦然。或現十地三賢等。其體必至滅度。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約一法句,則十地三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甄解》之說,深顯經意。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故皆住於正定聚。至於示現十地三賢,其體必入涅槃,當相即是法身。故於‘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句下,緊接‘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往生之人,皆入正定之聚,決定成佛,極顯彌陀大願,不可思議。 本品會集魏唐宋三譯。文曰:‘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見唐宋二譯),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住正定聚,必證菩提。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將生極樂之人,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雖居穢土,仍是具縛凡夫,但亦已住於正定之聚,決證菩提。是誠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絕待圓融,究竟方便也。又《唐譯》曰:‘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蓋謂當生極樂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必然一生補佛。故曰‘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則不能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故雲‘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謂彌陀‘入正定聚\’大願之益,通顯於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又曰:‘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善導)不共義也。’可見《甄解》極贊善導大師所說,當生之人,雖身在娑婆,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為殊勝不共之妙義。所謂密益,蓋指冥得此益也。又《小本》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可見不退轉之勝益,亦復通於彼此二土,與今經文同一玄旨。阿彌陀佛大願大力,不可思議。 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告一段落。此下即為‘十方佛贊\’,‘三輩往生\’……等。《無量壽經起信論》會結前之經義,消歸自心。論曰:‘如上種種莊嚴,種種佛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特無大願大行,發起勝因。不覺不知,沉淪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業具在。如入寶山,取之無盡。如游香國,觸處蒙薰。要須親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廢。’
|
|
|
|
|
|
上一篇:夏季清補解暑的必備六寶
下一篇:智渡法師:自己的因果自己承受,那為什麼三世因果文上有關於祖上積德的說法呢?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