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取決於“業的景象”。上師們使用一個傳統的例子來做說明:有六種生命在河岸邊見面。對人來說,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滌和止渴的;對魚來說,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阿修羅把它看成是淚水;餓鬼把它看成是膿血;地獄道的眾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巖漿。同樣是水,但認知的方式卻不同,甚至相反。
這種認知的多樣性告訴我們,一切業的景象都是幻影;因為如果一種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的認知方式,那麼又有什麼東西有真實的、本具的實相呢?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有些人可能把這個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卻看成地獄。
佛法告訴我們,景象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普通生命有“不淨的、業的景象”;禅修的人會在禅坐中有“體驗的景象”,這是超越的道路或媒介;而開悟者則有“清淨的景象”。開悟者或佛,把這個世界看成是當下圓滿的,一種完全而絕對清淨的國土。因為他們已經淨化了“業的景象”的因,他們對每樣東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聖性。
我們之所以把周遭每一樣東西看成這個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以同樣方式重復強化對於內外實相的經驗,這就形成我們的錯誤假設,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具有客觀上的真實。事實上,當我們繼續修行,就可以學到如何直接對治已經僵化的認知。我們對於世界、物質,乃至一切舊的觀念,都被淨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認知。如同布萊克( Blake )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一切萬物都將顯現……本有,而無限。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一個親密的時刻裡,敦珠仁波切傾身向我,以柔和、沙啞而略為提高的語調說:“你知道,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會消失,就這樣消失……不是嗎?”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業和煩惱使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及實相的性質。結果,我們就執著樂和苦為真實不虛的,我們就在笨拙而愚癡的行動中,繼續播下來生的種子。我們的行動把我們系縛在世間的循環裡,在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裡。因此,當前這一刻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負責:現在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犧牲我們的整個未來。
因此我們現在就必須准備明智地迎接死亡,轉化我們的“業的未來”,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和重復痛苦的生死輪回。這一世,是我們能夠做准備,而且是透過修行真正做准備的唯一時空:這是此生自然中陰給我們的訊息,誰也逃避不了。
誠如蓮花生大士所言:
現在當此生中陰在我身上降臨時,
我將不再懈怠,不願虛度此生,
心無旁骛地進入聞、思、修的大道。
讓認知和心成為道,體證“三身”:覺悟心;
現在我已獲人身,
沒有時間讓心在道上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