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富貴不過三代”,但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余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沒有出一個纨绔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歸納起來,曾國藩教子的內容主要有六項,即“勤、孝、儉、仁、恆、謙”六字。
1、勤 曾國藩認為子女教育中“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特點,曾國藩特別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他認為“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為先”,曾國藩提倡“盡孝悌,除驕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
3、儉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財”,“家事忌奢華,尚儉”。他自己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對子女的婚姻,他認為品德為上,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饑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的錢物讓子女花銷,他為什麼還去吃苦呢?結果坐吃山空。如果“一無可恃”,則逼得他們去奮斗、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國藩教育子女仁義待人,認為“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曾國藩深刻地指出驕奢的害處,“蓋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YIN,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吾則不忘蔣字街賣菜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 他要求曾紀澤、曾紀鴻等日修“四課”:“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不許子女斥罵僕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
5、恆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於此三者,曾國藩特別看重“有恆”。他教導曾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恆也。 “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堅持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一輩子更難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獲得成效。曾國藩結合自己的體驗,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因此,他反復要求兒子“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謙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敬,謹慎持重,整肅端莊,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勞為體,以謙遜為用,以藥佚驕”。在對子弟的為人教育中,他多次強調主敬恕。他說:“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說:“作人之道,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國藩寫的“忮求詩”中有“善莫大於恕,德莫凶於妒”二語,他教育子弟待人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叮囑:“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