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壹、前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一卷 壹、前言 夫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橫超三界,迳登四土,極圓極頓,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而其中之《無量壽經》者,乃淨土群經之首要。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至於《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者,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撷精要,圓攝眾妙,匯成今經,現推為《無量壽經》之善本者也。 《無量壽經》乃淨宗之總綱。我國清代彭紹升居士贊曰:“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日本釋道隱贊此經為:“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贊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贊雲:“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眾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如上諸賢所以盛贊此經者,蓋以本經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故《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諸佛秘藏,和盤托出。且此念佛法門,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此一句佛號,正如《要解》所示,即是眾生本覺理性。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是故《觀經》雲:“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便以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廣攝九界聖凡之眾。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余年。考其原因,蓋由此經五種原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例如彌陀大願,在魏唐兩譯為四十八願,在漢吳兩譯為二十四願,在宋譯則為三十六願。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遍讀五種,又感艱難。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矣。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誠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紹升、魏承貫等大居士,均為宏揚此經,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淨土文》,四海稱譽,傳誦至今。王氏臨終,端立往生。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王本問世,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流通勝於原譯。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蓮池大師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采原譯。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於所撰《彌陀圓中鈔》中,專取王本經文。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序》中,亦贊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 王氏會經,雖大有功於淨宗,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白圭之瑕,賢者惜之。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去取未盡”。彭紹升居士斥之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今筆者仰承古德諸說,竊計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會集,僅據四種,未及唐譯。唐譯名《無量壽如來會》,出自《大寶積經》,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多奧妙精要之文,為他譯所無。二者,去取未盡,取繁遺要,改深為淺。例如蓮池大師所責:“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故雲未盡。”由上例可見,“上竟不言”即是遺要,“下曰不發”即是改深為淺。故蓮池大師與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譯之義。故蓮池大師責曰:“抄前著後,未順譯法。”蓋責其抄引經文於前,復又自著文句於後。蓋是會集,必須依據原經,萬萬不可於原譯外,擅增文句。故責王氏“未順譯法”。由上可見王氏之失,非是不應會集,而在於會本之多疵也。 彭紹升居士憾於王本之失,乃取魏譯本而刪節之。是為《無量壽經》之第七種。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而非諸譯之會本。於是晚清魏承貫(字默深)居士,為救龍舒之失,取五種原譯,另行會集,別成一書,初仍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摩诃阿彌陀經》。魏本文字簡潔精當,遠過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盡免,故魏本亦未盡善也。 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禅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淨宗,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為作證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並親為科判。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後復於經序中贊曰:“精當明確,鑒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繁復冗蔓,歸於簡潔;凌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不胫而走。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詞暢理圓,講說贊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持誦印行,絡繹不絕。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昔賢會集之勝願,幸告圓成。《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念祖乃具縛下凡,謬蒙先師以注解宏揚此經之大事相囑。余雖初發大心,但以障深慧淺,承此重命,實深惶懼!所幸曾參先師講席,親聞此經全部。且於廿載隨侍之中,得聆禅淨密各宗玄奧,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試寫此經玄義之提綱一冊,呈師鑒核,幸蒙印可。但經文革浩劫,此稿已蕩然無余。現余年逾古稀,復多宿疾。愧深恩之未報,懼無常之將至。於是奮老病之殘身,繼傳燈之宏誓,以此身心,供養三寶。閉門謝客,全力注經。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 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真實之本際也。契理者,蓋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秘奧之理體,正在本經,故雲契理。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如來垂慈,獨留此經於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正表此經能契於當前及未來之社會也。當前科學發達,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社會進步,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故鹹應廣學多能,鞠躬盡瘁,參加建設,造福人民,實現人間淨土。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曾詳引《無量壽經》文句。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詳示真俗二谛。夫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因持名之法,最為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但發廣大覺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當世。是故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真俗並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故能長存而獨留於末世;良以此經不但為淨土群經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實亦為此界他方,現在未來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圖報,發無上心,敬注此經,續佛慧命。虔祈兩土導師,十方如來,上師本尊,金剛護法,慈恩覆護,威德冥加。翼此注釋,上契聖心,廣啟眾信,凡有見聞,同入彌陀一乘願海。
|
|
|
|
|
|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
下一篇:黃念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附錄六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