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無量壽經講座10(概要)

  本師勸父親的話,只勸念佛。父親提出來要學別的,佛不同意,可見其他行門不是不殊勝,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唯有系心念佛,持佛的名號,持佛的咒語才應機。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轉惡成善,而且帶業往生,罪業疑惑都帶著,而且還是個凡夫。是生凡聖同居土,並不叫你超凡入聖才能往生。你如果能入聖,你是都超了,你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你就方便有余土,你就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不會叫你屈才的。但是更要緊的是你能生就很不容易了,能生就是你這個學校很容易考進來,這個特點就在這。上面釋迦牟尼佛勸父王的話,一切眾生在生死海中念佛的心,信念不止嘛。念佛是什麼?念佛呢有四種念佛,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這裡邊最方便、最能行的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念一句聖號。善導大師的話"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但念阿彌陀佛持名嘛,念這四個字。別的就叫做豎出三界了。蟲子在一個竹子裡面順著一個節一個節地爬出來,橫著出來呢。咬一個地方,咬通了就通了。持名所以是易行道,其迳路中的迳路。觀像念佛就是供一個聖像,但是相目前沒有,象過去那個十年動亂都給搬走了。我家的佛堂也都給搬空了,現在又回來了,但是搬空就沒有辦法了。觀像有這個困難你不能老保證,要是旅行時就不方便了,生病等等的住了醫院這都不好辦。觀想,觀想一個蓮花上有八萬四千葉,八萬四千瓣,一個瓣有八萬四千個脈絡,脈絡發多少多少光,眾生想一個蓮花上有八萬四千多個瓣,你把這八萬多瓣怎麼想呢?這是境很妙,心很粗,這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不能做觀,觀是定門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實相念佛那就是離開一切一切兩邊,生滅有無,能否言說、名字、心所緣的等等相,專念自己的本性、天真佛。這都是勉強說,語言文字不能盡,我也不多加解說了。多加解說還是語言文字。總之,《圓覺經》的話"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你還沒出輪回啦,你要想了解圓覺是什麼,圓覺的本性就隨著你的心,它就轉了,就不是本來的了。你所體會的圓覺非真圓覺也,乃是你心中妄想中的一套東西而已。所以說"何況輪回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何況眾生輪轉六道之中,生生死死污垢之中,都沒有清淨,你觀佛的圓覺境界,你不旋復,你不顛倒,你不可能觀啊!所以說觀實相不容易。《圓覺經》說清楚啊,所以佛又打個譬喻,我這引用原文,這話從經裡來的。"太末蟲"指的是細菌兩個字。佛老早就知道啦。"太末蟲"指極微末的蟲,細菌。近兩個世紀才能用大的顯微鏡觀察,這種細菌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了。這蟲哪都能呆,就是不能呆在火焰了。所以針拿火一燒就消毒了,眾生救傷用布在火上烤一烤消毒啊!細菌在火上不能生啊。眾生的心處處能緣,就是不能緣於般若,所以有許多鑽研佛學的人,他就沒有注意這邊些話,這些話佛都給你授記了。你這心裡到不了這,靠你研究學問的心,你妄心,你意識,分別心在作用,你搞了半天,你還是個佛學家。你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如來佛的真實義還是一竅不通。所以佛的實相,圓覺本性雖然是眾生本具,但是因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滅之中,你觀不到,你不能理解,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你靠思去知道怎麼行啊!那叫可思,怎麼叫不可思議?所以《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諸佛的本德,念佛法門,在諸法中稱為迳路。念佛稱為迳路,可是持名念佛更方便是迳路中的迳路。

  這四種念佛看著持名念佛容易,實相最難,可是巧妙之處是什麼呢?如果是個圓人,有圓解的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你剛剛邁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到家。這個很微妙,所以這麼看來你持名念佛跟實相念佛也就沒有什麼分別了。《彌陀疏鈔》講實相是什麼?不是必須除盡一切相才叫做實相,是即相而無相,是在相上而沒有相,不是什麼都沒有叫無相。也就是說我看見錄音機而無相,而無錄音機之相。經雲"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我們治以世間的這些語言都跟實相不相違背。又"雲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為什麼萬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個語言?因為實相非一切相,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些非咱們言思所能到,可是言思也不是離開實相而單獨又他的自己本體,皆以實相為體。所以治世的語言跟實相不相違背,所以世間與出世也就不二了。一切都是不二,入了不二法門了。既然如此治世語言與實相不相違背,那萬德洪名會不是實相嗎?《圓中鈔》中說,四明法師說的話:"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即圓滿登峰造極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覺的佛啊!這名字都不虛啊,究竟成就,這佛是究竟成就名字。名字所召德,都是極真實的。"世谛但有名,沒有實義"。第一義谛有名有實義。世谛來說都是有名字,如這個茶杯,它有名字它沒有實義。我一撒手這個茶杯"啪"一下就完了,它沒實義。第一義谛,有名字,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谛故,所以佛名體含萬德,他也就是實相,所以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的慧日一照,眾生的業障就消除了,也就是說佛跟萬德最真實的第一義谛名號不二。這樣我們看到,用蓮池的話,一切都跟實相不相違背,那麼我們的佛號也就不違背啊!《圓中鈔》這麼一提,而且我們可以這麼看,持名的時候你念的很熟,一切萬緣都放下,能所也沒有啦。這時就是無住,心中無所住。念來念去什麼都忘了,什麼都沒有了,什麼塵緣都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在無住的時候一切萬緣放下,萬緣無所住的時候,一句佛號還在,還是相續不斷,朗然明白,即是生心。這個心還在生生不息。這本來是眾生份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達到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要在別教的菩薩,圓教的初住以上才能達到。現在就是這樣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即有種種纏繞生死的生滅之心,因為你念佛,念到什麼都不想了,只剩一句佛號了,這樣就暗合無住生心的妙道,不要去行那個無住生心,你不行就行了。無到而到,不行而行,所以你沒有到就到了。你念的句句是佛的知見,念念是般若光明。我們念佛的人要有這樣的理解,你念佛就自然而然就懇切了,也就有了動力了,也就殊勝了。所以念是什麼?這一句就是實相,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密教所說聲字皆實相,密教觀字、種,也就是我們觀佛、觀經、觀白毫,這都是色啊!都是字啊!念佛念咒是聲,聲和字都是實相。你念聲、觀字都是觀實相,念實相,這樣來看,念佛和念實相本來不二。但是我們下手,還是從老老實實念,不知不覺暗合妙道。

  底下再談一談"一心不亂"和"一向專念"。我們這個經沒有提一心不亂,也有根據,不念到一心不亂能往生。我們看澫益大師的話,"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或散或定都可以。散亂或者定了,定了當然就不亂了,你還有散亂,還有這種情況,生的低一點,分三輩九品。所以我們念不到一心不亂,還有散亂了。我們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澫益大師注解《彌陀要解》的話呀。我們這個經不提一心不亂,更明確一些,不需要一心不亂了,只要一向專念就行了。或者很定,沒有相續;很清淨,有時還有妄想紛飛,分三輩九品。到事一心就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亂就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散心持名,不需要定,也沒有到一心不亂就能往生,生同居淨土,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堅持非要念到一心不亂不可,很多老修行都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是他們自己生出來的。你看澫益大師的要解,澫益大師就不是這麼說。澫益大師是印光大師給印證出來的。這是《大阿彌陀經》注解中最好的一部。昨天我還看印光大師嘉言集,香港台灣那邊印的,印的很講究,一面金字,裡邊就這個話。說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注解,釋迦牟尼佛親自寫也不能超過。所以散就能往生,也能生同居淨土,這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能念到一心不亂,不管事一心,理一心,那就是更高的了,更好了。聖賢的行徑啊!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必須要求一心不亂,咱們這個世界上能往生的人太少了。所以咱們以一向專念為宗啊。很明確,但是強調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不容易啊!沒發的趕緊發,已發起來要增長啊!密教的關鍵就在發菩提心,不是其它,沒有其它秘訣。有什麼特殊的,有什麼巧法?關鍵是要勸導行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大經合贊》的話。你不能專念,你專念還做不到,更難於一心了。這麼看來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是兩土(娑婆和極樂)的導師,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本心,及十方如來的本心啊!也是彌陀無盡的大願、大慈,力用難思的果德,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只要你信願持名,我們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可以往生。而且凡聖同收,利鈍俱被,乃至五逆十惡,惡鬼畜生能夠發心專念都能夠度脫。地獄中的惡鬼老念佛故,等他的業報滿時,一出地獄就成為清涼華菩薩。所以就是說都得度脫。連鬼、連畜生,畜生中的老鼠,夏老師那個老鼠跟著念佛繞佛那還不是很明顯?廣被一切含靈,普惠真實之利。一切含靈都要得到真實的利益。大恩大德,大願大力,微妙難思,只有這樣,一切都能得到度脫,一切都能得到真實之利,這才是如來的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所以方便為究竟。

  這一部裡頭最主要的東西討論過了,這是總綱。為什麼要說這部經。當然經好呢多,這是教化的因緣,這是第一部分。這個經以什麼為體?這些文字記述內容,他的本體是什麼?世間法還是如此,要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出世間法更需要了解,他的本體。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本經的體性。第三是本經的宗旨是什麼?修行的方法是什麼?修行的結果、方向是指什麼?到哪裡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宗和趣。宗是宗旨,所遵從的、修行的要徑、趣是歸向、歸趣、方向。宗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趣是三不退、圓生四土。第四是方便利用,它有什麼特殊的方便之處,有什麼利用?這一部書等於我們解剖了一個麻雀。讀一部經都應該自己對自己提出這個問題,要有所總結,他的方便利用是什麼呢?上學期最後一節課匯報了,總之把那一大段文章歸納為四句話,方便利用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第四十八願中間的兩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因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淨土法門,聽到了極樂世界種種,就發了至高無上的心,至誠的心,相信和歡樂。所以踴躍歡喜、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必生。少至只有十念都必生啊!這是方便,所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廣攝頓超,或是普攝頓超,普遍的攝受,上中下根,乃至於動物,乃至於地獄中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都攝受。而且是頓超,這個方法很頓,不是很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象爬樓梯啊!上一步走一步這是漸法,你一進來就上電梯,一下子就上去了,這是頓法,這是頓超之法。如一個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十念,生入極樂世界就是阿鞁跋至。你在平地一下子就上了屋頂的花園了,這是頓法。普攝頓超,現生成辦,也是說一生成辦,不是今生來了,下生還要來,無窮無盡的修下去。結這個善緣,成熟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現在這父母所生之身,在這一生之中,就在現世問題成功了,辦妥了,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勝。

  底下再談幾個問題,這都是總綱。我給國外寫信,說你們要研究先不要看總綱,先從"如是我聞"看起。因為前頭難,等後頭看完之後再從頭來,這是一個初機,這是一個方便。前頭是比較難的,剛才說四個問題都是很深的問題。

  五 所被的根器

  "所被的根器",這個是什麼?說普度眾生來接引眾生,被度的什麼根器才合適呀?"夫根器者"是"器"和"非器"。是"器"俗話說是材料,"非器"則不夠材料。如作個東西,這個材料不能盲目地打起來,要是朽的木頭,不是器,不夠材料,這不能勉強的。器與非器是什麼?器是所謂根器。什麼是非器?就是信、願、行三個裡面缺少一個,就是非器,不能一生成就。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夠材料,為什麼不夠材料?因為信、願、行三個資糧缺一不可,所以有信有願而無行,相類似的,有願有行而無信,及有信有行而無願,這三個缺一個都是"非器"。因此這個道理信什麼,願什麼,行什麼寫的很清楚了,不多講了。關鍵是什麼?是非器就是信、願、行具備了兩個缺一個不行。佛學院頭一班反映了一個情況,就是現在的情況,有個和尚他念佛念的什麼都是佛號了,風聲雨聲山上的回聲,一切一切都是在念佛。他的行很不錯了,但是這位出家人突然有一天想不開了,他拿一個繩子上吊了,死了。所以說你光一個行不行啊!別的不夠是非器啊!所以不能一生成辦。所以缺一不可。反過來說,這是《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話,一個世間人,雖然行眾善,種種善都修行,但是對於往生西方這個法門他缺信、缺願、缺行也叫非器。因為淨土這個材料是很鈍的。一個法門不是那些修橋補路的功德所能達到的,《金剛經》就較量,你布施多少身、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給人說。雖然是世間善人,但對淨土法門缺信、缺願、缺行還是非器。反過來說,雖然你還有許多過錯,但是對淨土法門有信、有願、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這是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大家推崇是彌陀的化身,是禅宗開悟的人。他聽見城樓上的聲音開悟,這是大德的話,很深刻。

  所謂根器還有個"機"。機嘛就有"當機"與"不當機"之說。這個最明顯是小乘的經典,像阿含部經典,像《俱捨論》是小乘部的經典。什麼人當機呢?小乘當機象阿羅漢、聲聞人當機啊!大乘經典《法華》,《首楞嚴》,《華嚴》,阿羅漢就如聾、如盲,就不當機了。根本沒有看見,沒有聽見,如聾如盲,不是真瞎真盲。如同沒聽一樣,無動於衷,不當機。可菩薩當機,所以說當機與不當機有分別。那麼淨土法門《無量壽經》誰當機,誰不當機呢?這裡有很多爭論,總之有兩個爭論,一個是這個是為善根說的法,一個是為菩薩說的法,另一種說法是專為凡夫,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說這法。這兩種寫的很多,這兩種爭論綜合起來,兩種說明專接善根的,就是顯示如來的大智大慧,因為如來說的這個法門,徹底能夠承擔起來的,能承受的,非善根利智不可呀。就是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念佛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夠徹底了解。這個理論說法是有根據的,專說善根顯示如來的智慧,顯示這個法門之深,那麼專接凡夫呢?顯示什麼呢?顯如來的大慈大悲。法門之深,如來說的這個法這樣的普被專門去為了凡夫為了救度凡夫而說這個法,那就顯得大慈大悲啊!乃至五逆十惡聞了名號,乃至十念都生啊!就殊勝到這種程度。所以兩種說法都對,因為我們贊歎淨土法門的三根普被,普被首先就凡夫才行啊!才顯持名法門的深妙,徹底承擔為善根,只有善根才能承擔得起。所以應該會通圓融於句下。所以對古人的爭論,我在這通會起來,作為我們做的體會,應該這樣圓融一下。我又加一句,不管對誰這個法門你能生實信,真實的信心,因為這個信你就發願,因為你是實信,你發的願也是實願,不是虛願。從願起行,所以念需真念,參需真參,因為你是實信、實願,所以你念實真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有這樣人對這個法門都是當機的。把所被的根器,我們把重要部分勾出來,不能一句一句解釋注解文字啦。

  第六 藏教所攝

  第六,欲問這個經屬於哪一藏,屬於什麼教?因為佛對不同的根機,所說的法是不同的。連孔子都是如此,弟子來問什麼是仁?什麼叫孝?對於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復。如來的聖智更是如此,因應病與藥,你得什麼病就給你對症的藥,所以為什麼找大夫,而不自己去買藥吃?因為這樣不對症呀。要找大夫就對症呀。所以如來是大醫王啊,我們應明白。而且對於不同的對象說不同的法,這裡不是都一個說法。"始教"是大乘的教,象法相講的,開始講大乘,就沒有說人人都能成佛,闡提就不能成佛。讀《大乘起信論》到了終教了,闡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圓頓教法華龍女剎那就成佛了。龍女那就是捨利弗看不起女的,龍女說我馬上成佛給你看。剎那成佛是頓教,你要問這是什麼教,佛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說的是對的根機不同,後人沒有直接聽佛說法,你要依據什麼?你要依據了義教,不要依不了義教,這是咱們四依法中的一個標准。所以我們對一部經要問一問,假如有一部說的跟咱們《無量壽經》不一樣,要問問他是什麼教?如他是阿含部,那咱們就不能依他,要依《無量壽經》,因《無量壽經》是了義,他說實相。所以我們研究什麼經都首先要了解。

  那麼屬於什麼藏呢?三藏就是經藏、論藏、律藏。《無量壽經》屬於三藏中的經藏。二藏,就是聲聞藏和菩薩藏兩藏。《無量壽經》中的所來聽的都是大菩薩,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淨土二乘種不生。要是定性的二乘的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你可出現六神通,你往生不了。這是菩薩乘。佛說法劃分為五時,最初佛說的是《華嚴》。說《華嚴》時大家都聽不懂啊,所以只好說小乘教了,所以講阿含部。阿含時,然後又和大家回小向大,方等時。而談偏小乘贊歎大乘。然後是般若時,說般若很長,最後《法華》、《涅槃》時,這是五時。《無量壽經》屬於方等時,但不限於方等時,為什麼?因為《無量壽經》不是第一次說,這以後討論要證明是佛多次說,因此翻譯本也很有不同。因為原來的本子就有不同。象唐譯的本子,出於《寶積經》。佛說《寶積經》的時候就說了無量壽。《無量壽經》嘛,多次說就不一定拘於某一時了。這是五時。

  底下判教。二教怎麼分呢?分為頓、漸二種。一種是頓,一種是漸,漸呢是有法可修啊!一步一步有階梯、有漸次。比方爬樓。頓教坐電梯沒有這些漸次。那麼《無量壽經》屬於頓教,這是按二教來判的。所以從微至著,從小變大,從低變高,一步一步的有過程、有階段的這個是漸教。頓教是不立階段的,不要有階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象頓教禅宗這是頓教。佛一拈花,迦葉微笑,中間沒有任何過程,就象電梯,進門就上去,上去就出門,就是屋頂花園。而現在呢?我們淨土法門正是如此,所以一個罪孽的凡夫帶業往生,去了之後就是阿鞞跋致,這是顯示頓。而這個法門裡當你念佛時候,你不知不覺暗合道妙,已經超凡入聖了。這又是頓。

  底下是四教和五教。天台判為四教,藏、通、別、圓。這些教的解釋和內容,在文字裡頭寫了,我不多解釋,因為不光是淨土的課了,都寫在裡頭。藏,就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別,是單獨屬於大乘,不與小乘共有;最後是圓,共四教,這是天台。華嚴宗,華嚴分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就是小乘,屬阿含部;始,開始說大乘;終,說到最後,說到最要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這之外就是頓和圓。頓剛才說了一下,圓呢,就是它別的教的一切優越,它都包括,然而它一切一切都圓滿具足,它超乎其見,不可思議,所以這裡空間說,小的裡頭可以容大。大的容小,可以理解,"須彌納芥子",須彌山裡可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納須彌",那就超乎成見了,這是華嚴圓教的內容。三祗一念,三大阿僧祗劫包括多少念頭啊,一念就三祗,這一剎那時間就是三大阿僧祗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到了圓教完全超乎眾生的頭腦,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而且是證到一個位就是一切位,不可思議的圓教。所以圓人修習一天等於不圓的人修習一劫,他的見不一樣,所以圓教是中國佛教共同都承認的道理,不是淨土宗單提的道理,是共同的道理。

  我們在五教四教裡,淨土宗屬於什麼呢?在於天台的藏、通、別、圓裡頭,主要實屬圓教。在華嚴宗裡,小、始、終、頓、圓,主要實屬圓頓。這個中外的古德對於這個說了很多,我引證比較多。現在輕視淨土宗的看法還是存在,還是很深,沒有把古德的這些遺教很好的繼承下來。大家聽了之後很有反感,因跟他的想法不大一樣,就有點抵觸了。所以我這裡往往引證的比較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多少古德都這麼說,就帶著說服力,增加一些信心。這樣對理解《無量壽經》不需要對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你只要看了注解,幫助你把《無量壽經》接受下來,就很好,我這裡有多方面的目的。清代彭二林他在《起信論》裡說,《無量壽經》則是"如來稱性之圓教",不但是圓教而且是稱性,稱乎如來本性,和如來本性是相稱的,盡量發揮的沒有保留的。稱性是這個意思,這叫圓教。七個字是不多,份量很重。日本的和尚道隱在《無量壽經甄解》,這部書很好,他判本經即《無量壽經》是什麼呢?是"頓極、圓融、圓滿之教"。頓到極點叫頓極,也叫極頓。日本人的漢語還有日本味,我們還不會說頓極,我們應體會日本味,頓到了極點。頓速是快啊!到極點。圓融、圓滿之教,是圓頓之教,圓融無礙,圓滿一切具足。圓融是說無礙,圓滿是說具足,不欠什麼。這是《甄解》的理論,日本的古德對這個說法是十分同意的,多數同意這個說法,因為日本遵從善導大師,所以現在的淨土宗,我說了一個四千萬,中國佛協的黨書記給我更正說六千萬,日本人六千萬淨土宗。因為過去淨土宗承續善導大師,基礎很好。底下引的都是日本人的話,日本人很遵崇《無量壽經》,遵崇四十八願。說天台真言,天台就是法華宗,我們國清寺智者大師在那是以法華為宗的。真言宗是密宗,他說天台和真言和密宗。法華和密宗雖然都名為頓教,承認是頓教,但一個雖然還有話說,雖然都是頓教,但它還是允許什麼呢?內容是什麼?是斷惑證理,要把迷惑斷掉,然後證到本體,明心見性。所以說還是漸教,有步驟,有過程,有次第。講明沒有斷惑的凡夫,就是帶業的凡夫,煩惱具足的凡夫,直出過三界的,直出就是超過三界。你偏視此教,那只有這《無量壽經》的所代表的這個教。故此教為頓中之頓。不但說是頓教,而且說是頓中之頓。這個說法,中國的禅宗非常不服,他要氣得蹦。日本還有一位日溪大師,他說,"聖道諸教",如來這一代時教,很多教,理事圓融。講他玄理,講他本體是很圓融的,都是無礙的。"益事隔偏"這是日本人的古漢語,我們看著不大好懂。"益事隔偏",他意思是說,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講的道理是圓融的,但是給大家帶來的普利有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頓極難得也",因為頓機,別的教的禅宗讓大家看看,實在很難啊,現在廟裡有些是禅宗,實際已是第五度的禅,不是真正的達摩、六祖的頓禅。因為頓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因緣相應,一念不生就是佛。只有兩種情況,要麼迷就是眾生,要麼就是佛。也不看教,也不是什麼,一定要坐禅。一個人見六祖成佛,不抻兩足,夜不倒單。不把兩腿伸出來,不睡覺。六祖說我常抻兩足臥,我就抻開兩條腿睡覺。他不是靠這個修行,不是靠這個研究經典,這個特殊,不是這個根機,頓極難得。教雖圓,禅宗本身都是圓頓。"望機自成圓頓",這是日本話,不解釋不好懂。對機來說,應化的機,什麼人當機,成為漸法了。因為他的根機就是這個見解,就是這個習氣。淨土言圓頓者,我們對淨土說它是圓頓,因為他是圓滿、速疾利益。因為它給的利益是圓滿的,連動物都往生嘛。我上回說夏老師那個老鼠都坐化了,普攝呀,圓呀。沒有剩下的,快!一般說老鼠修行變了人,人還要修多久才能超脫。老鼠身都解決了,快不快?

  底下再說一說其他的聖教。說他雖有圓融的理,但眾生根機粗淺,莫明其旨,不能體會圓融之旨,無由攝解起行。所以圓教一般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攝解起行,把這個了解再起修行。這叫先悟後修,所以一般圓教是先悟後修。你起碼有個解悟。為什麼現在成就的少啊!因為他並沒有達到這一步,說是在那修,他是盲修。不能攝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法雖然是圓頓,但是行人的機很淺,頓法就成了漸法,圓法就成了偏法了。但是淨土就不然了,人人能行,皆得真實之利。不勞斷惑,不需要你為斷惑而疲勞,而辛苦,直出三界,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後到色界,無色界,這樣慢慢出去。故實為頓中之頓,圓滿之教啊!這是我的一教解釋。以上這一段是日本人的。底下是中國人的《圓中鈔》,是《阿彌陀經》三種名著之一。第三位《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再有就是《圓中鈔》,幽溪大師的。下邊就是幽溪大師的話,"圓頓法門,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這是一般的規律,修圓頓的法,你先悟後修,你先開圓解,不是咱們這種理解。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以為我看書,我明白道理我聽了講,我查了大詞典我都能講的下來。講只管你講,解不是圓解,要悟呀!圓解屬於悟,你要先開圓解,然後才修圓行,信、解、行、證。行怎麼行呢?是在解之後的事情,修了之後你破三惑,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個惑。次第斷,首先一般的先斷見思惑,先斷見惑,就證初果了,然後斷思惑,思惑斷盡成阿羅漢。要斷塵沙惑成菩薩,斷無明惑就成佛了。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就增高一位,證了圓果,那才是真正的究竟了、不退了。今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怎麼樣呢?但說彼土依證二報,只說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在這上讓大家可以開解生信。沒有說開圓解了,不是這麼要求了。對這個能理解,生了信心了。《阿彌陀經》中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那七日持名達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就往生了,皆跋致就是跟阿鞞跋致站到一塊了,同等的地位了。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經》,但是不知《阿彌陀經》的注解,《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阿彌陀經》成為小本,《無量壽經》成為大本,這是五濁惡世的無上醍醐啊!不需要開圓解就可以修。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11)
下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9)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