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知識
:經咒頌念
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2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無量壽經講座22(第二品)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菩薩在說法的時候,讓大家都能聽到他們所能理解的語言,這就是善能分別眾生的語言,那麼這更是善能分別了。《稱贊大聖功德經》說:"傍生是畜生,鬼亦聞著如來以隨類音而為說法。"而佛菩薩渡生,畜生它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在對它說法。鬼也是如此。隨它的類的語音。眾生是無邊,眾生語言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夠解了。這是第一步,善能分別眾生意,而且還能隨其本類的語言廣為說法。這些功德啊,所以就是說你越成就了,你這個功德就越好做了,就是說火車頭你沒有上軌道就不好辦了。走一步都很難啊,火車上了軌道那就疾行如風啊。到了這些情形之下,到了三果的阿羅漢,三果的阿羅漢之後,他在耕地的時候,那些蚯蚓自然離開他的犁頭三尺遠,所以就沒有殺生的罪了。所以越修就越好修,到這個,你這個一分身無量世界,你這個說法可以遍及各類眾生,異類眾生就可以隨類得解。你這個功德有多大啊。所以難還就難在我們種情況下,所以我們現在急於啊。 底下我們只講這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今天講完了,我們就結束了,我們先講這個真實之際,這段裡說如(真如的如)、法性、實際,這三個名詞都是諸法實相的異名,不同的名稱。"如"也就是諸法實相,法性,實際,實際就是真如,諸法實相也就是真如實相。我們這個際字,《甄解》有個解釋,實相這個妙的地方,盡理至極,把這個理體窮盡了,理體窮盡了,理體到了極,至極無以不加了,叫做際。這個本體,從窮體徹其本體到了無語不加的境界叫作際。所以這麼來看,真實之際,真實也就是實相,真實之際就是實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了,這個稱為真實之際。那麼這個真實之際就是佛的知見,佛的所知,佛的所見。所以《法華》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要出興於世,就是為了這樣一個因緣。說大事因緣故,什麼因緣,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啊。佛要把佛的知見開顯出來,示現出來,顯示出來。眾生聞了之後,就可以悟入這個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所以就是這樣一件大事啊。真實之際是什麼?就是佛的知見,佛的出興於世就是開化悟入佛的知見。《會疏》解釋這句經,他說是開顯真實為顯示,說開化顯示,顯示怎麼講呢,你把這真實的顯出來就叫作顯示了,就是指的把十界都歸到一乘。十法界,眾生是六界,加上聲聞、緣覺、菩薩,九界加上佛成為十界,四聖六凡,上頭四個界是聖,下頭六個是凡。四聖六凡就稱為十界。匯十界歸依一乘,把十界都歸在一佛乘。克成菩提,決定成菩提,這個就是所顯示的。真實之際是什麼呢?就以一佛乘為法,延續故,就是這個法的邊際是什麼,全體所達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啊,一切本來都成佛,要恢復自己的本來啊。那麼這個就是《會疏》解釋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使大家都歸到一佛乘,克成菩提,這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甄解》他講,他這麼講他說如果以小乘偏真為實際,小乘教破了我,無我,人我的我,沒有了,所以過了咱們這個生死啊。他也見到了空啊,但是他這空啊,偏於真啊,真空啊。他就沒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廣渡一切有情,無有厭倦,窮未來際,這樣廣大心他沒有了,他偏於空,他以這個偏真當作實際。漸教來說,雖然大乘一步一步修的,一步一步進入的,有次第的,有階梯的,以離二邊為真實際,離開空有二邊,眾生跟佛兩邊,離了兩邊,離開一切兩邊,這個是真實之際。一步一步深入,若依聖道實教,咱們這個聖道真實之教呢,諸法實相是真實際,所以這個經中所有四依啊。要依什麼教呢?要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什麼是了義教呢?說諸法實相是了義教。現在有很多人搞佛學,他是依那個不了義教來批判了義教。說這個事,這麼干的人還不少。這個和佛的四依你怎麼把他結合起來,所以諸法實相是真實際。若依淨土呢,以光闡道教作為行權方便啊。我們宣傳這個教方面,誓願一佛乘為真實際啊。所以如來,阿彌陀佛我們稱為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啊,所以極樂就是如此,他一乘的願海,一切眾生終究入他一乘願海之中,二乘種不生。你只是自己想自覺,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啊。說去的都是發大乘心的人,你這沒有發大乘,你最後臨終時發大乘心,你才能往生啊,才能利他,而所以這個教化全是大乘的教化。當然你生前所積業的多生修習的容易先成就的,你先成就的小乘這些個法,那個時候你見思惑都斷了,那麼你就是證得阿羅漢了。我覺得這個阿羅漢只是個過程,就是他所達到斷惑情況相當於阿羅漢,而不是說他只是自了,完全是個阿羅漢那不行,他這個二乘種不生,所以一佛乘是真實之際,這一佛乘是大願之海;所以這彌陀願海是以一實真如海,是一實法界,真如之海,這個願海是聖道守理,完全守住了這個理體,沒有背離這個理體,不是唯理。所以我這個先師就常有這話說,現在這些學者都太唯了,所以唯心唯物太唯了,唯物也不對,辯證才行啊。我們說聖道守理而非唯理,不是唯理,淨土以事,事相來往生,這樣來渡眾生,也不是僅僅都是事。於眾生所入,眾生入門來說,就有從事、從理這講來的,從空從有這樣進來的,有不同。可是從諸佛贊歎來說,因為十方諸佛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十方諸佛都贊吧,這是鸠麼羅什翻譯的時候,簡化成六方佛贊,你們要看唐譯玄裝大師翻譯的十方。這些書都來了,淨空法師送來的書都有,你們可以翻淨土五經讀本裡《阿彌陀經》有三種,大乘玄裝翻譯的十方佛贊,現為六方佛贊,所以這十方佛。《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十方佛都有名字。《阿彌陀經》裡頭,鸠麼羅什大師也譯,有六方也就夠了,六方可以包括十方,四方上下也都有了。六合嘛,六方包括十方,十方佛都贊歎。淨宗啊,就都站在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所以我們要知道,雖然有種種之不同,而諸佛見之贊歎這個真如一乘之海,所以我們以這個一實真如海,均以此淨宗來看這個是真實際,這些說法並存。當然這裡有小有漸,小乘和漸教的人,他都有他的契合,他們就可以從這進入,整個的乘教就是以諸法實相,我們淨土也是以諸法實相,但諸法實相從淨土宗彌陀大願表現如這些事變成這些事理不二,事跟事,事中就是理,理中就是事,這事都是從理這產生的,波都是從水出來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就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就不二了,所以事理不二,而且到了咱們圓教事事無礙,殊勝的法門。《會疏》這個地方說明以咱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要開化顯示這個彌陀一乘願海,一切眾生只是,哪怕一念的淨信?,皆可以生在一乘願海之中而得渡脫,所以這個方便大家要知道,這是大悲大智的結晶,密教所以就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以這個方便作為究竟的聖道的究竟之處。因為你大悲大智,如果,你空有大悲大智,你起什麼作用,你不去重要落實,在怎麼去救渡這些眾生,怎麼去救世主渡這些愚婦愚夫。我喜歡什麼我就專搞這個,我不喜歡這個我就不搞,別人那愚婦愚夫他不能喜歡你所喜歡的,你喜歡的直管喜歡,但是要能夠愚婦愚夫所能接受的,愚婦愚夫所能得渡的,所以一乘願海,這是大智大悲的,最殊勝的結晶。上面我們談了淨土宗,底下我們談點禅,就是這個上有禅師,他這個跟別的淨土宗略有不同的,我們從來不壓禅啊,而是贊歎禅啊,提倡不提倡你現在還得參話頭,但是時常是贊歎禅啊,所以大家能夠融會,有禅有淨土,有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這種根機不多,無禅不要緊,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跎。參禅開悟的人,陰境現前,你還不能不受後有,來生你還不知道是什麼,當然還可以有智慧,但這麼轉下去,如果不能進修,一生不如一生。慢慢這一點慧的光輝就顯現不出來了。我們要是從這底下圓會宗下而談教談宗,布代和尚之話"祗這心心心是佛"。他的四句我就選一句,祗這心心心這個心字,十方世界最靈物,最靈的東西了。縱橫妙用可憐生,妙用縱橫你覺得可了不得了,那是可憐的很啊。"一切無如心真實",一切都沒有心是真實的,說這是宗下的。這個我摘兩句,祗這心,心心是佛,一切無如心真實,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說的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開化自心啊。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這個,但是念佛法門跟這個不是兩個事,我們這個《觀經》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能念的佛就是本心,就是真實之際,就是佛,所以說一聲佛號一聲心。《大積經》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禅。"所以我們把這個禅和淨把它融會到一處。密宗還說,聲字皆實相,這又進一意了。我們常說實相無相,他忘了實相也無不相,所以密宗很要緊的聲和字都是實相,念咒是聲,觀想字種是字,觀一個字,念一句咒。聲是什麼就是實相,這是密宗最根本的,所以這個密宗大家就是說你不明白這些,以為這是什麼密訣,是個什麼東西。所以你這見解就是太低了,你理解沒有理解到,見解理解不到。你這個持誦,這裡就變成了有為,求什麼得什麼,普普通通的,所以雖然是修去念也不容易相應。那麼在這個真實這兩個字裡頭在咱們這部經有三處,這個地方一上來就提出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一品就是如此,我們就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在第八品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個是真實的慧。第三品裡頭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要給眾生真實之利,所以這一部經三個真實可以概括了。首先我們這是真實之際是真實,第二個是阿彌陀佛住於真實之慧所莊嚴成就的。第三個所給眾生的是真實之利。我們要抓住這三個真實,在以後我們再研究這個經,我們就抓住這個綱領,那麼今天我們就到這。上次講到真實之際,這是一個根本,這是由於這部經啊,它是從真實之際所開化顯示的,一切聖眾他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的含義就是真如實相,到了究竟徹底境界。由於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因此這一部經阿彌陀佛就住真實之慧。真實之慧從真實之際所產生的,由於住於真實之慧來莊嚴淨土,有了淨土法門,就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是這一部經的畫龍點睛的地方,是精要部分,一切都是圍繞著三個真實。那麼底下我們還要碰到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到那個時候我們再來聯系真實之際。 底下我們看到"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必需要參考一些好的注解,給我們一個啟發,不然的話,往往就很容易忽略了。《淨影疏》的看法,他說世間是什麼呢?就是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這一輩子是一段,下一輩子又一段,這個生死,這個生死阿羅漢可以了,所以這分段生死。再有變易生死呢。那這個菩薩到了三賢到了聖賢之位,有四十二個位次,這麼說的比較多,那還有稍有些不同,那別管,總有一些位次,從一個低的位次,到一個高的位次,一個變化,所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好多人到這個地方很很含糊。他不知道是個不可測,他只以為是個程度的差別,可他不考試,這個同學考60分,那個同學考90分,那麼他比我多30分,這個差別,那就是咱們世間的差別。所以他得90分你一看他卷子全懂了,他都答的正確一些,你都能了解。這個位次差你無法了解,他初地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在什麼地方舉足下足。禅師說,神秀對六祖只能夠迷?,他不能了解六祖啊,你看,這兩個人當時都是泰斗,但是他不能了解六祖,他對於六祖只是迷信而已,只是仰信。就是因為先師的衣缽在他那,他一定比我強,強在哪神秀無法了解。禅宗厲害就在這了,不是程度上的差別,大家都以為是程度上,就是摸不著門啊。所以這樣給大家講這干什麼,說明變易生死,從一個低的位置變一個高的位置是一個生死,變易生死沒法講啊,也太籠統啊。這大家多清醒啊,也就是說變易生死是到了聖賢位中了。在這個位次之中捨一個低的位次,到一個高的位次是一個生死,這個生死是一個變易生死,這兩種生死都可以成為超越,這個就是所謂超過世間諸佛有法,就是指的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中種種的法,一切的法。這個都超過,不但超過我們世間的這一切,凡夫六道的一切,連變易生死中的阿羅漢,緣覺,菩薩一直到等覺,這都一切法都超過了。這麼一講,這兩句話的含義都出來了。所以我們常常很多人都講解這經,都是把很深的意思說淺了。這個就名為是宏揚,實際有些是謗法,總免於謗法的很難啊,所以依按自己的意思去猜測就是很難逃這個謗法的罪。這個《淨影》是中國人,是隋朝的,就是慧遠大師。《合贊》是日本人的,他的解釋強一點,他說是"超過分段、變易二死"。這兩種死都超過了,不但超過我們凡夫的這個六道中輪回的這種分段生死,而且超過賢聖位的這些變易生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空,法空。阿羅漢只達到人空的境界,他還有法空,他還要修四谛法,修四谛法可以證涅槃,這些法執還在嘛,有所修,有所證,有所斷;那麼要把這個法也空了,這二空法安住於人也空,法也空,二空的智慧,那麼這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智德和斷德,一切煩惱都斷了,說這生死都出的是斷德,怎麼才能夠斷,你得有智慧才能斷,這智慧也是圓滿了,你成就了,智斷二德,所以這一句話就引出了智斷二德了,都已成就了。《會疏》這是日本人翻譯古說的了,現在學西方搞得有一些走樣,搞學術了,關於淨土宗的古代注書的有百十來家。《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那麼他就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國土,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相,故雲超過"。如何理解超過這一切一切的差別,也就是說這句話的含義也就是達到平等的地位了。菩薩由大智慧的原故達到性空無相,就叫超過。就剛才我說的,離開差別了,由大智慧故,認出了本來,直到性空離一切相,這叫超過。所以三個人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用的文詞不大一樣。這《甄解》呢,比以前稍微有些不同,這世間諸佛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為什麼說世間諸所有法啊,因為世間的一切法,我們可以給它下個定義,統統有為,可以破壞的叫作世間。他就不跟你說什麼了,很籠統的說了,而且指出原則了,凡是有為可破壞的,就叫作世間。比如依正,有依報,有正報,有善有惡,有因有果等等,一切有為諸法,叫作所有法。菩薩就能夠知道一切三界就都是虛妄。《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可是他知道都是虛幻而行於世間,並不捨世間。知道世間空幻,還不捨世間,知道眾生等空,而仍然救渡眾生,這叫作超過。所以就是說我要選擇一些好的注解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所可惜的我們不大容易知道怎麼選,要看到一個壞的注解那還不如不看了。那麼這四個引了四處都是對的,但是最後《甄解》所說正契合本經。《維摩诘經》的話,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啊,雖然知道一些佛國和眾生還都是空啊,而常涉淨土,教化諸眾生,就跟這個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往往通達就好了,一部經裡頭,你一個經真通了,什麼經都通了。就是這事,實際是一件事情。我們這麼去體會,你就看不出淨土宗和《金剛經》,比如說念阿彌陀佛和《金剛經》是兩回事嗎?這兩個好象是矛盾啊,那是你有矛盾,所見也就矛盾,照這樣一個觀點,那這個經有什麼矛盾啊。知道一切國土眾生都空,阿彌陀佛還成就這極樂世界,來攝受一切眾生啊,這叫作超過一切啊。所以這還有什麼差別呢,一味了,所以我之所以要來,我之所以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圓融一些,能夠通達能夠達到一味。不要鬧法,斗爭牢固。現在是末法,斗爭牢固時期,大家現在還不知道末法的現象,你說我不好,我說你不好,這個法門說那個法門不好,那個道高等等也是如此,這就是佛說的斗爭牢固。末法現象、衰象。我們如果能夠圓融,不但贊歎自己所修所說的法門,對於別的我們也同樣的贊歎,這還斗爭嗎?大家這就安定團結了,這講了這兩句,我們一看就明白了,但是這些個見解,把我們引深一步,提高一大步,我們看完自己這麼一看,自己得了一個注解,那麼再把注解看一看,得到很大的提高。 心常谛住渡世之道,是說的來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之德,這麼些人都來聽法,而且是無量無邊。那麼這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就是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重視,來聽經的人,心常谛住渡世之道。谛就是安啊,就是安住啊。所以《淨影疏》說,心常安住於真實無為度世之道。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說這些在家出家的菩薩常常安住在出世無為,真實法,無為法,這些度世之道。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谛住是安住。《甄解》說:"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雲谛住。"他就是把這谛住更進一步解釋一下。《淨影疏》說安住,怎麼叫安住呢?《甄解》的話很好,出了有為,跳出了有為啊。所以我有一次見了法師,我說好好的無為法,到了大家手裡頭變成有為了,不要以為我這也是成天在作佛事,而以為也是佛事,不知道你這是有為的佛事啊。出有為跳出了有為啊,證無為就是這個你實踐做到了無為,不是嘴裡說無為,嘴說說無為,鼻下寫無為,這不是事啊,叫做說食數寶。我說有今天吃什麼好東西了,這是銀耳啊,什麼什麼的,嘴裡說,說得再好,你還是餓啊。數寶你這數多少鑽石,多少金條你都數出來了。這是人家的東西,你一無所有,你這數一數,所以這個不行嗎,要出了有為,而且是實際中證到了,不是說食數寶。你是真是吃,真的是得到了。證無有為。 這底下這句話就有矛盾了。真實得到了,這個得字要一執著就壞了,不著無為。出有為,證無為,這就叫超過。所以什麼都"一著"就把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了。這個無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們從數學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數跟無限大相比等於零。這個除什麼被什麼相除就是個相比啊。任何數讓無限大一除等於零啊。這個數大家應該知道的,其余的一切有為功德跟這個無為功德一比,你這個有為的功德就忽略了,不算個數啊。所以為什麼龍女八歲成佛,她是無為無限大的功德。畜生女,龍是畜生,畜生的女,只有八歲成佛。所以這一切,靈山會上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真正達到無為其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這一念佛,真的老說念,這就暗合道妙,不管有為無為,只要去念,暗合道妙。就暗合了,你這什麼都忘了,就剩這一句了,這就是即無為還不著無為,所以越是高的法越是簡單。所以道教有句話,下士聞道大笑之,下士這些道啊,可笑可笑,他坐著三輪聽我的話就可笑,你這念佛這麼高,可笑可笑,他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們臨終十念,可以往生,就是阿鞞跋致,都是不可思議的。那麼把這個谛住講得很好。那麼這個菩薩心常住於無住,住涅槃這個必免了語病,要常住涅槃,你這涅槃成了個住處。他這無住,住涅槃。你住一個無住之處,所以這個語病就少一些,但是凡是有言語,總會有些語病的嘛,所以我們善於體會他的意思,這個叫作常住。心常谛住,一個是安住,一個是常住。他就都解釋了,那麼《會疏》的解釋呢,沒有新的意思,我們就不講了。 "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萬物萬法總得說就是一切,一切諸有吧,自在呢。就是通達無礙了,通達了沒有障礙了。《法華經》序品裡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有為法就把它成了一個結一個扣,拴住了牢固了。把你束縛住了,那麼就不自在了。被束縛了嘛,有結都消除盡了嘛,就自在了。那麼再有自在的含義,施為無壅,神通自在,壅就是不通啊。這些施為沒有什麼嘛,都是通暢啊。神通自在啊,而且不僅僅是啊,這就到了這個,所謂神通,神通當然不是壞事了,而且是成就的人自然會得到神通,但是我們如果不求覺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這個方向就錯誤了。這個方向的錯誤你就必定是走到一個錯誤的路,你越走的精進你越走的長,將來要退回來的就越費事啊。所以神通,佛菩薩都有無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聖末邊事,是聖道中末了的邊上的事,所以比神通有許許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們值得留心的地方。所以這裡頭提到了神通,所以把這個提一提,所以黃檗大祖師那個氣魄,他沒有入道的,跟一個人結伴去游方,走到一個地方,山水來了,就成了河了過不去了,那個人就把那草帽一丟,他就往下一蹦,這水就漂過去了。那他招呼黃檗你來你來,黃檗說早知你如此,我打斷你的狗腿,我後悔不跟你這個稍子做對,就是我沒有想跟你這個稍子也不好翻譯這是土語,我沒想到跟你這個飯桶,一塊搭伴,早知你如此打斷你的狗腿。那現在的人那不跪下來磕頭,以為不了得,你這漂水而過,所以這種胸襟魅力,所以黃檗底下,臨濟三次問法,三次答,臨濟大開悟了。臨濟兒孫遍天下,全中國的禅宗都是臨濟的兒孫,臨濟的師父就是黃檗。他沒有悟道的時候就是這樣胸襟氣魄。根據這上面這些講解,我們的心有所累有所牽掛,你就隨著境界而轉,碰見了好你就高興,不好你就不高興,見色聞聲,你的身聲音你的心就隨著你所見的東西就轉了,就隨物而轉,隨物而轉所以就被煩惱把你捆住了,就是隨他轉,因此有人說你這是大德啊,修行的好,我們都向你學習啊。聽的很高興,有人罵你一句,你就不高興了,你隨他轉,你自己沒有作主,他叫你高興你就高興,他讓你不高人你就不高興,為煩惱所著。凡夫就執著於諸有啊。這些東西世間所有物啊。這個功名富貴啊,妻兒子女啊,這些所有啊。二乘滯空,阿羅漢他們就停止在空裡頭,皆墮落在情執之中。所以我們這個大乘法啊,是以判成阿羅漢是墮落的。這《楞嚴經》就說為什麼很多修行人沒有成就,以滯於阿羅漢,以至於成為魔的魔子魔孫,都成為墮落。這五十二種陰魔,最後一種魔就是成就阿羅漢。大乘法,明明是佛,你這個怎麼執著於自了,不明白自己的佛性,這是墮落。所以凡夫只有二乘滯空,所墮落在情執之中都叫作心隨物轉啊。因為空即是色,你滯空,空就成了色,色就是物嘛。你以為空就是沒有物啊,你空就得有空相嘛,那就是物嘛。這個道理咱們都懂得,我就聽愛斯坦講的,這思想就是物,有很多黨員對愛斯坦的話容易接受。我親自聽他說的思想是物質,因為它是存在的,它有它自己的規律,不能用於主觀意志去改變它。他講得很好嘛,你的思想我怎麼能改變你,你在你腦子存在的,我又不能改變,既是存在又不能會被人家主觀東西所能改變,這就是物質。所以思想就是物質。那麼再引申入到佛法上說阿羅漢滯空,空即是色,還是隨物轉。所以在萬物不得自在,在一切法前他就是非常被動。那麼大士就深達法性,不但達法性而且深達法性,所以他當相離相,不是除相離相。所以很多人首先把一個相除掉,才是離相,當著相就離相。所以宗門就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於萬物你知道無心就空了,你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啊。所以老是想躲避,找個什麼地方才能修。這都是被物所轉啊。而就是想找一個清淨的物而避免這些煩囂的物,你無心就完了嘛。當相離相就不隨物轉了嘛。當相見一切而離一切相,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你無美女之相,那就跟一個花的照片就有什麼分別呢,跟一個樹的照片有什麼分別呢,你都不為它所轉啊。再來一步,物隨心轉,東西可以隨你心來轉,所以隨意自在了。《淨影疏》雲:"由於成了勝通。"得到了殊勝的神通,所以對於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那麼這樣就可以對於眾生,讓他們得到利,所以成為利物,這個叫做自在。所以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後頭又加上一句,不但是不為物所轉,而且神通變化可以出現一切物來利樂眾生。所以後頭阿彌陀,法藏比丘出家以後,後來成為阿彌陀佛了。在成佛之前,手中常出無量珍寶,可以為眾生服務,他這就是神通自在了。不但不為物轉,而能轉物了。這一種轉物《淨影疏》的這個解釋也是對的,由於神通而轉物,實際上我們不是只有在得了神通之後才轉物的。我們如果真能當相離相,也就是轉物啊。所以宗下就說了,青青竹葉,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所以看看咱們好些竹子那都是法身啊。竹葉都是法身,那個菊花的黃花開得很好的一朵一朵,那都是般若,那這不就轉物了嗎?你要看見又是世間的竹子,又是世間的黃菊花,這都是世間的色。我都得遠離,這個你就被它所轉了。或者你喜歡,你貪戀愛護倍至,它要是花謝了你就哭,這也是被物所轉。轉物呢,他就是法身,就是般若。的確都是如此嘛。所以這也是不待神通,不必等待神通,眾生也有份,所以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就是如此。不住於這些相,這一切我都能夠隨意自在。《首楞嚴經》應該稱《首楞嚴》,首楞嚴的含義翻譯成咱們這個音說這個意思不好釋,所以用他原音。他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萬物都是究竟堅固。那就竹葉就是法身,黃花就是般若。你這不就轉物了嗎,你這就可以隨意自在了。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些大菩薩就這麼慈悲,庶類就是指眾生,為一切眾生應當作不請之友。《會疏》就說眾生背覺合塵,他糊塗了,他離開了覺,他背覺。所以就沉迷啊,就漂流啊,沉迷在煩惱之中,飄流於生死之海。生盲無目,天生的瞎眼,這個大家就說從生下來就是瞎子,沒有眼睛啊。他就沒有想出離之心,所以菩薩就憐愍他,沒有疲厭,普賢菩薩這個十大行願,他就沒有疲厭,所以憐愍他,他就常為不請之友,不等眾生請求你,他自己來幫忙。因為眾生生下來就沒有眼睛,他怎麼知道會請求呢。所以《阿彌陀經》佛不問自說,也正是不請之友啊。這個《法華》三請而後才說,《阿彌陀經》沒有人請,佛自說,這就是不請之友了。最典型的了。憐愍故,大家不能問到這,怎麼想出問得到淨土法門呢。所以就直截了當。《阿彌陀經》直接佛就告訴你了,不請之友,愛護啊。《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後得,如來不請而為歸"啊。世間的救度者,都是你得要求他,然後你才得到你所要求的東西,但是如來呢,就不是這樣,如來不等你要求,不等你請求就來,讓你得到歸宿,讓你得到依靠,所以這就是真友。所以《維摩經》就說:"眾人不請,友而按之"。不等別人來要求,就去跟他作朋友,相安啊。就作為不請之友,那麼這些菩薩都是如此,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所以咱們都還是有緣,咱們有這個因緣你來要求我,因此我怎麼怎麼樣,做一切救渡,做一些幫忙。但是佛慈悲,大菩薩都是如此,不請之友。那麼在五十三參裡頭,善財童子見了觀音之後,正趣如意行菩薩就自己來了,不等善財童子去,這不請之友。我自己到了,來傳法,到這來。 底下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有兩種解說。一個是《淨影疏》名"明修勝解如來藏性,是如來甚深法藏。"你能夠很明白的清楚的修習,能夠得到殊勝的開解,什麼呢?如來藏性,大家念《大乘起信論》,不是都有如來藏嗎?表達這個如來藏,如來甚深法藏,他所答的就是解釋六個字。如來甚深法藏就是如來藏性。那麼這給你提出之後,你這暗障就可以消除了嘛。暗障就消除了,就可以明見你的心嘛,所以我們沒有什麼法叫你得到什麼,只是叫你去掉什麼。因為你本來具足,你只是多了點東西。你多了一點髒東西,這個髒也是虛妄的,一後破除了。本來現在陰天不見太陽,現在太陽露出來了。所以雲一去,太陽就現啊,是以明見本心為受持。所以要明自己本心,達到本性才叫做沙門。所以這個沙門的定義還是很高的。所以這個就是以明心作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解釋。《甄解》呢?他的解釋說:"聞持三世一切如來法藏"。三世者,過去,示來,現在。過去、示來、現在如來的一切法藏他都能夠聞,能夠持,說這個很廣。"多聞歸一聞",一和多是相即的,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聞歸於一聞,一聞就是什麼,就是聞名號,所以這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兩解一個說這個指的是明心,一個就說這個就是聞著彌陀的名號,那麼聞佛名號就是受持甚深法藏,就是明心。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禅。也就是彌合淨宗。一聲佛號一聲心,就是你自心的一聲,在這一聲中顯現。這個道理用言語來說很難了。為什麼說這一聲佛號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究竟,其涵義才能究竟,所以我們我們不能究竟,理所當然。
|
|
|
|
|
|
上一篇:放生者必定改變命運、富貴吉祥
下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如何把存錢變為修行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