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富貴如過往雲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紅塵覺悟》

  人們渴望發財,崇尚富貴,是因為人們相信金錢富貴的作用,如魯褒在《錢神論》中所講的,可以帶來所需要的一切。古人講有錢能使鬼推磨,今人講金錢萬能。表達的就是人們的這種想法。而由於人們相信金錢和富貴能夠滿足一切欲望,因而人們也認為金錢和富貴所擁有的價值是真實不虛的。應該承認,社會的物質生活,是以金錢為媒介來轉動的,個人在以金錢為傳動紐帶的物質生活世界中是通達還是礙難,是由富貴與否來表征的,因而金錢富貴對人來說,確實有其不虛的意義和實際的價值。當年秦瓊偌大一條好漢,淪落到賣馬的窘迫境地,不就是因為沒有錢嗎韓信一代英才,餓得向漂母乞食,不也是因為貧賤嗎如果他們當時就富而且貴,像他們後來那樣,就肯定不會遭受如此落難。

  然而佛家認為,金錢富貴不過是身外之物,用終極關懷的眼光看,並不具備實在的價值意義,因而也並不能隨心所欲地滿足人的一切需求,佛門《賢愚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大富豪,娶了四房太太。大太太賢惠,但是不漂亮,因而不為富翁所喜歡。二太太年輕靈俐,替富翁掌管家中一切事務。三太太和四太太都年輕貌美,甚得富翁寵愛,特別是四太太,最討富翁歡心。後來富翁得了重病,自知不久於人世,心裡希望四位太太中有一位願同他到陰間作伴。於是一天,他把平日最寵愛的四太太叫來,向她說明自己的願望。可是四太太冷漠地拒絕說我不答應。他只好叫三太太來,希望她能陪他一道去陰間。然而三太太也斷然說免談!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再問二太太意思如何。二太太立即回答要我到你墓上祭拜沒問題,可是要我陪你去陰間,我辦不到!最後富翁不得已只好把自己並未善待的大太太剛來,不抱希望地向她講明自已的意思。出乎他意料的是,大太太竟果斷地告訴他我願意陪你一起去陰間作伴,即便下地獄,上火山,我都願意終生陪伴在你身邊。

  這是一個表達佛家覺悟的隱喻故事。這個故事中的四太太,用來比喻人所最珍愛的自己的身體,因而不願跟他到陰間去。三太太用來比喻金錢、財富、地位、名聲、權力和下切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東西,同樣也無法帶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二太太用以比喻結發妻子,無論彼此多麼相愛,也不能陪自已到陰間去。大太太指人們白夜所做的善惡,只有它會像影子般跟隨人們,永遠與人們形影不離。

  佛家通過這個故事,意在啟發欽羨富貴,發財心切的芸芸眾生明白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人的富貴,生不帶來;死不能帶去,是沒有永恆實在意義的。佛家認為,世界上的事物無常變化,人的生命無常流轉,現實人生在人的生命流程中,只不過是極有限的一環,因而人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歷和擁有的一切,包括富貴和象征富貴的一切內容。都只不過是因緣和合而起的一種偶遇,並不屬於人的本質,緣盡之時,相互也就離散。所以人在短暫的現實人生中所擁有的富貴,相對於流轉不休的生命因果流程而言,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不值得為之念念於心、焦慮煩惱,甚至為之冒險犯難,把自己拖向痛苦和毀滅的深淵。古代的帝王,在生前拼命斂聚財富,擁有人所不及的富貴,到頭來又怎麼樣呢他們迷戀富貴,想永遠享受富貴,因而往往想方設法,求仙訪道,煉丹服藥,意圖長生不死,如秦始皇就是如此。但結果仍不免一死,與自己的富貴分離。於是他們為自己修建豪華的陵墓,在死後用大量的金銀珠寶、錦衣佳肴,甚至僕役侍女陪葬,以為這樣就可以把富貴從人世搬到陰間,讓富貴永遠陪伴自己。殊不知他們使用大量財物陪葬,卻正好成了盜墓賊凱觎的最佳對象。以致少有幸免地遭受毀墓裂棺、屍骨敞露之害。反不及一般百姓在死後安息得安寧自在。

  另外,富貴既是一時因緣的偶得,那麼即便是在生前,富貴者也隨時可能會因一時兩因緣而先去已有的富貴。如南唐後主李煜,前半生享盡榮華富貴,但後來國破位丟,成為宋朝的階下囚,富貴頓失。兩相對勘,昨日富貴恍然若夢,使他因之哀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從現在的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上,我們更能夠體會到富貴如雲煙,這兩個市場是當今人們追逐富貴的重要場所,一夜之間可以造就許多百萬、千萬富翁,但一夜之間也可以消滅許多百萬、千萬富翁,使之淪為貧民。富貴真是如雲如煙般來去無定,誰也不取說它就永遠屬於自己。明白了富貴如煙的道理,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就應該以隨運任緣的心態來看待富貴與貧賤,富貴來了不必驚喜忘形,富貴去了也不必悲哀落魄;不必為了富貴而患得患失,使自己活得既累又苦,更不能為了貪戀富貴而違德背律,使自己成為社會的罪人;

  其二,富貴並不能使人隨心所欲,占有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根據佛教的宇宙結構論,佛家把世界劃分為三千大千世界,在空間上無量無邊,在時間上無窮無盡,人所居住的欲界,在大干世界中地位極低。人間的一切事物,蕪雜紛繁,都由因緣和合所決定,因而本身獻出因緣和合所決定的區區富貴。不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其他一切。佛經故事中那位富翁,雖然富貴,但卻無法使自己所喜歡的幾位太太願意陪伴自己;可見富貴之人有時候也很渺小無力。我們從實際生活的事例中,也很容易發現富貴並不能為人帶來一切,漢武帶的皇後陳阿嬌,從小就被漢武帝喜愛,漢武帝還是兒童的年紀,就發誓說“若娶阿嬌;當貯之黃金屋。”後來阿嬌果然成了漢武帶的妻子,無比富貴。然而她的富貴並未使漢武帝更加寵愛她,相反卻是漸漸厭惡她,最後干脆不見她。阿嬌為了能讓漢武帝回心轉意,就花一千兩黃金,請當時的大文人司馬相如寫了一篇《長門賦》,用來打動漢武帶的心,但結果仍然未能如願。所以後來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一首詞中說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阿嬌用錢買得來司馬相如的文章,卻買不來漢武帶的感情。

  其實,又豈止阿嬌,世界上的許多極其富貴之人,在向富貴的頂峰邁進的同時,卻又在不斷地丟失人世間許多最珍貴的東西,如愛情、友誼、真誠等。他們明白,周圍世界整日圍著自己轉,對自己阿識奉承和唯命是從的人,都是沖著自己的富貴而來,充滿虛情假意。因而當他們終於攀上富貴的頂峰,一邊清點自己的財富,一邊想要享受一下人間真情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在精神生活上早已是一無所有,一片空白。由此在內心深處深感寂寞孤獨。這說明,金錢富貴之於人,畢竟是生活中比較外在的東西,用之可以與其他同樣是外在的東西相交換,但若想用之來交換那些內在於人信念和理想的價值,就必然顯得太菲薄。試想,如果有人心存超越物欲世界羁絆的理想,視富貴於我如浮雲,用金錢和富貴又豈能收買他我們現實社會生活中有許多淺薄之人,不懂得金錢並非萬能,富貴亦非唯一的道理,以為有錢就可以橫行天下,因而常常是耀武揚威,到處用金錢開道,甚至在違法犯罪後也公然向執法人員行賄,結果遭嚴詞拒絕,落得個罪上加罪。

  其二,對富貴的求取,應該不離正道。按佛家的因果報應觀點,人所作的業,將隨人一道在六道輪回中流轉,對人的未來命運產生重要的影響。行善者,在大道輪回中可開大比人界更高級的天界,或是在下世為人時,有一個好的命運而為惡者,則將淪為餓鬼、畜牲,或墜入地獄,遭受無盡的痛苦。這就是佛經故事中,只有代表人所作善惡的大太太誓將跟隨富翁到永遠的寓意,而其目的,則是意在誡告世人,人死時,不能帶走富貴,卻能帶走善惡業報,因而富貴如果來之不正,人死後不僅富貴成空,而且還將受到無情的惡報懲罰。這裡,佛家雖然是以因果報應的非科學觀念,為人們滅除貪欲樹起丁種威懾力量,以制約人的作惡行為,但對指導我們的生活仍然不無意義。我們可以不相信、不顧及死後報應的說法,但以非正道的手段謀取金錢和富貴,在現實人生中就難免遭到法律的無情懲罰,很多貪婪者的悲劇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只有通過正當勞動來贏得我們應得的財富,才能在享受財富時,真正享有一份坦然和歡樂。

  富貴如煙,唯有善惡永在,我們應該撩開過眼雲煙,去追求人生更真實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以上佛家大覺悟對我們的啟迪。

 

上一篇:心想事成,有求如意,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下一篇:宣化上人:效法地藏菩薩的精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