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為什麼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
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
古人修行,皆能證道,今人修行,少見明心。豈人根之不等耶,抑亦敬慢之所致耳。歷觀傳記高人,鹹皆視經像如視活佛。其敬畏之跡,雖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何能仿佛一二。因其恭敬之極,故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觀於二祖立雪,程門立雪,可見矣。今人視佛像如土木,視佛經如故紙。縱有信心,讀誦受持,亦不過供其口頭滑利而已,有何實益之可論也。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願閣下以博學宏詞,提倡佛法時,必須常以此普利一切。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38頁 復濮大凡居士書)
322、什麼是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
向恭敬中求佛法實益,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系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辜負印光,實為辜負自己也已。(《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85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23、為什麼說誠敬是入道不變的原則?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69頁 復弘一大師書一)
324、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是什麼?
誠與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
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己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持經利益隨心論,雖發其端,未明其概。擬續一二萬言,歷引古德誠敬之跡,與其感應之道,並參己蕪語,發揮評論。俾閱者法戒分明,知所取捨,自不至以巨因而獲微果,與夫以善因而招惡果耳。斯言已與徐君說之。須知誠與恭敬,非唯 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6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325、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亵渎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8頁 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
326、為什麼說佛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何以故?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捨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83頁 竭誠方獲實益論)
327、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是什麼?
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諸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名言焉者。宗懿志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二第937頁 題王宗懿女士書彌陀經弁言)
328、閱讀佛經為什麼要主敬存誠,如面佛天?
閱讀佛經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亵渎,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倘鑒愚誠,則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417頁 印光法師文鈔三版封二題辭)
又近世儒者率皆不知敬書,或置之坐榻,或用作枕頭。或以聖訓供戲谑,或以法言證鄙事。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自看書。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亦不洗手。以故真儒日稀,而世道日見陷溺也。倘以此習慣看佛經,則未得其益,先獲其禍。深可痛傷。懇祈信心士女,各各注意於恭敬經典。即儒書所說,亦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嘉谟,何可任意亵渎?亵渎,即是自棄其身於明明德、止至善之外。佛經所說乃生佛之三世因果,凡夫之六道輪回,與夫背塵合覺之方,超凡入聖之道,較比儒書只說現世、不說過未,只重形軀、不重心性者,當切要百千萬倍矣。以素所習慣讀儒書,尚獲大罪,倘以此習慣讀佛經,則其罪不更大乎?若能竭誠盡敬,則罪業日消,福慧日增,近則現生往生西方,遠則將來圓成佛道。我願同仁,納此刍荛,則現未之益,悉皆親受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84頁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文)
329、恭敬寫經的要求是什麼?
書經時須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淺鮮。(《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74頁 復弘一師書二)
330、為什麼不能在拜墊上印佛菩薩名號?
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罪過之極。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
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於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聖號,印於墊地護衣之布上乎?
下院當家來,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過之極,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已屬亵渎至極,況尚有就地作坐墊用者。余光緒二十年在普陀一見,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見,以為詫異。告於捨利殿殿主,彼雲此寧波家風也。自慚無力挽此惡風,使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且托者既屬至戚,何不開陳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墊,一則仍不污衣,二則唯益無損,其於彼方為有益。何可循例緘默,仍代為彼轉求。(《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502頁 復馬契西居士書十二)
江浙信心婦女,每以白布鋪地禮佛,名為手方。間或墊坐,為護衣服,固無不可,但不應打印其上。若已打印,則萬萬不可鋪以禮佛,況墊坐乎!彼殆謂半截未打印,坐則無礙。不知以有字之布置之於地,尚屬亵渎,況既坐其下半截,上半截亦貼靠自己下體,或有竟坐於打印之處矣。須知印上之字,皆是佛菩薩之聖號,理當格外尊重,何可如此亵渎?阿育王之印,則是釋迦如來真身捨利寶塔之印,普陀普濟寺,則是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觀音寶印,(普陀禅寺,乃明萬歷三十三年御賜額,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始改賜普濟禅寺額。如此,諒此印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前所鑄者。)法雨寺,則是南海普陀天華法雨觀音寶印。余可類推。打印之布,只可藏於家中佛龛,或神龛內,則有功德。若用以鋪地拜佛,則其罪非小,況墊坐乎!(如已經鋪地拜佛用過之手方,則又只好洗淨焚化,切不可藏佛龛中。)譬如子孫,以祖父之名,書之於布,以作拜祖父時墊地之用,及坐地時,恐污衣服,用此布以墊坐,則人必以為不孝,自己心亦不忍。何竟敢以佛菩薩聖號,印於墊地護衣之布上乎?其原由於僧人不知事務,唯欲多打印,則多得錢,不計此布萬萬不可打印。若此等僧,縱有修持,亦當墮落。以亂為人打印,令一切信心婦女,同作亵渎佛菩薩之大罪故也。願諸僧俗,各各痛戒。又願識字之人,見聞此說,逢人勸誡,令一切人改此惡習,則功德無量無邊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四第371頁 戒坐墊打佛菩薩名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