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1百日共修皈依(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實皈依是進入佛門最根本的一種修法,真正要做到皈依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今天對皈依的內容做一下總結。

  一、皈依的動機及原因

  (一)皈依的動機

  大家皈依時,首先應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善念、惡念還是無記的狀態?若是有惡念,應該及時清除;若是處於無記的狀態,應該盡量調整。

  第一種,以惡念皈依。是指為了傷害、毀壞佛教,或者為了破壞寺院、道場而惡意皈依。這樣皈依不僅得不到皈依戒的戒體,得不到任何利益,相反會給自己帶來嚴重的後果,對自己暫時或究竟的利益都有很大的傷害。佛教、道場是佛菩薩、上師善知識的願力所現,也是眾生福德力的顯現,在願力與福報結束、窮盡之前,是不可能被破壞的。無論你是以何種身份,持何種惡念而想去毀壞,都是癡心妄想、白日做夢!造這樣的惡業是極其愚癡的做法,今生你要遭受各種災難,來世還要下地獄,感受地獄的痛苦,這都是自作自受。

  現在什麼樣的人都有,教派與教派之間,道場與道場之間,滿懷嫉妒和嗔恨,然後不擇手段地搞破壞。不要再顛倒了!不同的教派、道場應該和睦相處,互相尊重,各自發展各自的教派,各自發展各自的道場,互不相干,井水不犯河水。沒有必要互相破壞,不能生起這種心,否則後果將非常嚴重,不堪設想。

  第二種,沒有任何目的,既不是為了人天的安樂,也不是為了解脫成佛,只是盲目地跟從別人皈依,處在無記的狀態下。這種皈依可以說是不善不惡,沒有任何意義。皈依後也是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沒有目標,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第三種,除了惡念和無記狀態下的皈依,皈依分為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和上士道的皈依三種。

  下士道的皈依是為了從三惡道中解脫,獲得善趣的安樂而皈依上師三寶。當年阿難在佛陀面前,給一個婆羅門弟子講皈依的功德,說皈依三寶以後能獲得很多人天安樂。佛聽到後說: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修人天福報、善趣安樂是下等的皈依,皈依的真正功德和利益是能獲得三菩提果位。

  中士道的皈依是對六道輪回生起厭離心,想從中解脫,獲得羅漢或獨覺佛的果位。這種解脫是暫時的,不究竟的,墮入了寂滅邊,不能利益眾生,斷證功德無法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也不能究竟圓滿。

  上士道的皈依是對輪回邊、寂滅邊都生起了厭離心,為從中解脫並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佛果而皈依上師三寶。

  我們要觀察自己屬於哪種皈依,若是為了獲得善趣的安樂,就是下士道的皈依;若是為了獲得聲聞和緣覺的果位,就是中士道的皈依;若是為了眾生而解脫成佛,就是上士道的皈依。現在我們學修淨土與大圓滿法,淨土法是臨終往生的方法,大圓滿法是即身成佛的方法,這兩個法都是大乘法,最終的目的都是成佛。我們皈依應該是為了成佛,成佛也是為了度化眾生。

  解脫不只是從輪回中解脫,還要從寂滅中解脫;不只是對輪回生起了厭離心和畏懼心,還要對寂滅——聲聞、緣覺的果位也生起厭離心和畏懼心。我們扪心自問,為了眾生而解脫成佛的這顆心是不是真的?對輪回邊、寂滅邊的厭離與畏懼是不是真的?有束縛、有痛苦就是輪回,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若是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能對輪回邊生起厭離心、出離心並不難。能不能做到上士道的皈依,關鍵在於對寂滅邊,對聲聞、緣覺的果位是不是也生起了厭離心、畏懼心?寂滅邊雖然也是解脫,超出了三界輪回,但是不能度化眾生,這多可怕啊!

  出離心分一般的出離心和大出離心。一般的出離心是想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大出離心是想從輪回、涅槃(寂滅)二邊中獲得解脫。出離心非常重要,我們學修四外加行就是為了生起出離心。如果沒有徹底明白佛講的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些基本道理,我們不可能生起出離心。即使生起了出離心,也是偶爾的,不穩固的,不可靠的,假的。因為不是自己徹底明白,真正領悟了這些道理以後而生起來的。所以學修共同四外加行至關重要。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前面有華智仁波切的略傳,《前行備忘錄》前面有阿瓊堪布的傳記,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大德們都是如何重視共同四外加行的。華智仁波切、阿瓊堪布一生中,都學修了幾十遍外加行。有一天阿瓊堪布正在修內加行,上師來了,讓他把內加行先放一放,基礎還不扎實,還要再修一遍四外加行。

  為什麼需要反復修外加行?為什麼對外加行這樣重視?這說明了共同四外加行的重要。後面我們學習發心、除障法的時候,也會發現這些基礎很重要,若是沒有一個扎實的基礎,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修五內加行就是寸步難行,想解脫成佛是不可能的。

  能不能真正皈依上師三寶要看是否有出離心。有出離心的基礎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修行不按次第,不打基礎,好高骛遠,想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皈依的原因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上師三寶呢?

  第一、我們要解脫成佛。

  第二、除了上師三寶之外,誰也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帝釋天王、自在天王等世間天尊雖然有神通神變,但是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有解脫成佛,還在輪回中流轉,沒有擺脫痛苦,所以他們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在人間,最慈愛我們的父母以及親朋好友也不能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

  第三、唯有上師三寶能夠教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佛第一次轉法輪的時候,講了四谛法,即“了知諸苦谛,根除諸集谛,修學諸道谛,趨涅槃滅谛”。就是講輪回的因和果,涅槃的因和果。

  “了知諸苦谛”。佛講首先要明白輪回是痛苦的,然後去找苦的根,即“集”。

  “根除諸集谛”。“集”指的是無明、我執、煩惱、業障,這是輪回的根和因。輪回是怎樣形成的?它有遠因和近因,遠因是無明、我執、煩惱,近因是業障。想結束輪回,獲得解脫,就要斷除輪回的根,這樣輪回自然就結束了,我們就解脫了、自在了,再也不要受業力的牽引而在六道中流轉了。那怎樣斷除輪回的根呢?就要“修學諸道谛”。

  “修學諸道谛”。煩惱是從我執中產生的,沒有我執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和我執有抵觸、有沖突的才能對治我執,這就是道,即無我的智慧(人無我、法無我)和空性智慧。我執是有我的,無我的智慧是沒有我的,二者是相違的、沖突的、抵觸的。明白和掌握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及空性智慧,這樣在你的相續中才沒有我執這樣的邪見,沒有我執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沒有業就沒有輪回。

  在六道中,以業力而轉就是輪回,是不自由的;以願力而轉不是輪回,是自由的。佛菩薩沒有被業力牽引入六道,是基於願力和悲心來到輪回中。願是自己發的,悲心是自己發的,以願力、悲心而轉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度化眾生,不是六道輪回;凡夫以業力而轉,善業成熟就上升三善道,惡業成熟就墮落三惡道,這叫六道輪回。

  “趨涅槃滅谛”。集谛是輪回的因,道谛是涅槃的因。我們以道谛根除了集谛,輪回就沒有了,然後就趨入涅槃了。

  這是佛在《勝幢經》中講的。佛完全有能力教給我們解脫成佛的方法,我們按照這個方法去學修,最終一定能解脫成佛,所以我們要皈依上師三寶。

  二、怎樣皈依

  皈依的內容包括皈依的基礎、皈依的對境和皈依的方法。

  (一)皈依的基礎

  皈依的基礎是三種信心,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和勝解信心,這是修行的動力。這些信心最初推動我們皈依三寶,中途讓我們堅持不懈,最終讓我們獲得成就,解脫成佛。

  對上師三寶這些無漏的功德生起清淨的歡喜之心,特別喜歡,這是清淨信心。不清淨的歡喜之心是貪心,不是信心。不僅是喜歡,還想獲得這些功德,想成為具有這些功德的偉大的佛菩薩,這是欲樂信心。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簡單地說,功德是學來的,福德是修來的。誰都可以學功德,誰都可以修福報,都有這個本能,這叫佛性。最終功德能圓滿,福德能圓滿,一切都圓滿了,就是佛。對這些道理徹底明白了,生起定解了,叫勝解信心,它是不動搖、不退轉的。這三種信心是修行的動力,是成就的根本。

  (二)皈依的對境

  第一、外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和上師。

  佛寶有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是我們的本性、法性;色身有報身和化身,是依所化眾生的福德力而從法性中顯現的。所化眾生有清淨的、不清淨的,在清淨的眾生面前顯現的是報身佛,在不清淨的眾生面前顯現的是化身佛。三身佛都是皈依的對境。

  法寶有教法、證法。教法是經、律、論三藏,證法是戒、定、慧三學。

  僧寶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有聖者也有凡夫。大乘聖者僧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凡夫僧是一地以下的菩薩。小乘和大乘有所不同,小乘裡四位比丘(尼)以上的僧團才是僧寶,除此之外,其他人不能稱為僧寶;必須是團體,個人也不能成為僧寶。大乘裡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有修有證,只要是一地以上的菩薩就是僧寶,單獨一個人也可以稱為僧寶。

  上師是三寶的總體。佛在《涅槃經》中曾經講過:“末時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雖然佛已經涅槃了,但是佛會化現為善知識來度化眾生。況且佛法廣大奧妙,沒有上師的竅訣無法能夠領悟諸法實相。上師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是三寶的總集。

  第二、內皈依的對境是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上師為加持的根本,本尊為成就的根本,空行為事業的根本。

  第三、密皈依的對境是氣脈明點。

  (三)皈依的方法

  皈依的方法分為因皈依和果皈依。

  第一、因皈依:下決心以佛為導師,以法為道路,以僧為道友,以上師為三寶的總體,為唯一的怙主,這四種決心叫因皈依。

  第二、果皈依:就是希求佛法僧三寶的果位、上師果位的決心。“我要獲得佛的果位,我要獲得證法,我要獲得僧眾相續中這些無漏的功德,我要獲得上師的果位,我要獲得雙運金剛持的果位。”這樣的決心就是果皈依。

  因皈依的對境是世俗谛的上師三寶,果皈依的對境是勝義谛的上師三寶。

  這是皈依的方法,我們要這樣皈依。接下來就是明觀皈依境,修持真實皈依,在皈依境前面發誓發願,下定決心,讓自己的相續中獲得皈依的戒體。立下誓言、下定決心後就能獲得戒體。在小乘佛法裡,戒體是一種細微的物質;而大乘裡所謂的戒體是指決心——相續中立下的誓言。你能立下誓言,下定決心,就能獲得戒體,得到戒體以後才是真正進入佛門。

  得到了戒體,最好不破壞、不失去戒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守持戒律。

  三、皈依的學處

  (一)因皈依的學處(戒律)

  第一、三種所斷之學處。皈依佛以後,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以後,不直接或間接地惱害眾生;皈依僧以後,不跟外道共處、密切交往。

  皈依佛之後,不能再頂禮所謂輪回中的世間天神,也就是說,不能把那些自己還沒有擺脫輪回痛苦的自在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以及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而對他們頂禮供養等。皈依法之後,必須斷除惱害眾生之事,盡己所能防微杜漸,努力做到連夢中也不損害眾生。皈依僧之後,不可以與外道為友,也就是不能與不信仰佛教及導師佛陀的外道種姓共同交往。藏地雖然沒有真正的外道,但侮辱詈罵上師,诋毀亵渎正法,以及誹謗密宗甚深法門的人也與外道相同,絕不能和他們親密接觸,友好往來。

  第二、三種所修之學處。皈依佛以後,要恭敬佛和佛像;皈依法以後,要恭敬佛法和佛經;皈依僧以後,要恭敬僧眾,僧人穿的法衣,都要當作真正的僧寶來恭敬、供養。皈依佛以後,對佛寶的身像,乃至零碎片也要恭敬供養,以頭頂戴,放在清淨的地方,對它生起真實佛寶想,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皈依法以後,對佛經的只言片語乃至一字一句也要生起恭敬心,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想;皈依僧以後,對僧寶所依乃至僧衣上的紅黃補丁,也應生起真實僧寶想,恭恭敬敬頂戴供養,將它放在干淨的地方,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

  第三、三種同分之學處。皈依佛以後,視上師為佛;皈依法以後,視上師教言為正法;皈依僧以後,視上師的眷屬、自己的同修道友為真正的僧寶。對現在為自己開示取捨道理的上師善知識,要作真正佛寶想,甚至連上師的身影也不能隨意踐踏,要精勤承侍、供養;對於殊勝具德上師所賜的任何教言要作真正法寶想,依教奉行,哪怕僅僅是一言一句也不能置之不理;對於上師的眷屬、弟子及與自己共同持梵淨行的道友們,要作真正僧寶想,身語意恭敬依止,一剎那也不做令他們不歡喜之事。

  第四、五共同學處。縱遇命難也不捨棄上師三寶。縱使獲得大利也不捨棄上師三寶。遇到危難時不尋求別的依靠,只祈禱上師三寶加持。去任何地方都要禮敬、祈禱那個方向的上師三寶。常常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

  (二)果皈依的學處(戒律)

  不違犯佛所具有的功德,不違犯證法,不違犯僧眾所具有的功德,盡量修無我和空性,達到一切清淨平等的境界,這就是果皈依的學處。

  (三)失去戒體的因

  破壞這些戒律,就是破壞皈依的戒體,但是破壞不等於失去。失去戒體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相續中對上師三寶生起邪見而捨棄上師三寶;二是自己生起厭煩心、畏難心而從內心裡捨棄上師三寶。

  今天總結了皈依的內容:第一部分是皈依的動機和皈依上師三寶的原因;第二部分是怎樣才算皈依上師三寶,怎樣才能得到戒體;第三部分是得到戒體以後,應該怎樣不破壞,不失去戒體。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  1、因皈依和果皈依的不同之處是什麼?

  2、失去皈依戒體的時候,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戒體是同時失去還是失去其中一種?

 

 

上一篇:胡小林:十念法
下一篇:達真堪布:要證悟大圓滿的境界,要具足三個條件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