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皆下品,唯有利眾高。”
關愛十分可憐的人,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為殊勝。
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過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日買了很多很多供品。當她擺設完供品之後,感到有些疲倦,便靠著供案暫歇片刻。
恍惚之間,夢見觀世音菩薩對她說:“你不給我上供,我也餓不著。但寺外有四五個難民,快要餓死了,希望你把這些供品拿去給他們吃。救活他們的命,比給我上供的功德要大十倍!”
比丘尼當下驚醒,打開寺門一看,果然有四五個面黃肌瘦的人,便忙將供品布施給他們。
可見,關愛十分可憐的人,有時候比供養佛菩薩更為殊勝。
如今,不管是漢地、藏地,許多人對高僧大德的供養特別多,而對一些棄兒、病人、孤寡老人,卻不一定願意花錢去幫助。當然,假如你供養的是真正有菩提心、離貪欲的大德,肯定有很大的功德。但一般而言,這些大德不一定很缺錢,錦上添花不太有必要,倒不如以慈悲心布施給可憐人,這個功德應該遠遠超過前者。
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才是大乘菩提的根本。大乘經典中說,菩薩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除此之外,自己的事情是沒有的,包括吃飯穿衣,也是為了利益眾生而行。
當然,利益眾生有兩種途徑:一是直接利益眾生,如放生、講法、布施;一是間接利益眾生,比如在修行時,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眾生,此舉雖沒有直接利他,卻能間接成為利他之因。
曾有人問我:“大乘佛教的價值觀是什麼?”記得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一心唯求利他,就是它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