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要論》上有這樣一段論述:“故修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欲。傳曰:‘欲不可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堯舜之居,土階三等,夏日衣葛,冬日鹿裘。禹卑宮室而菲飲食。此數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節儉之至也。”也就是說,凡是修身、治國的人,關鍵點都是在於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所以經傳(此處指《禮記》)上有一句話說:“欲不可縱,傲不可長,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考察歷史會發現,凡是有家有國的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昌盛,沒有不是憑借於節儉的。他失去天下,也沒有不是因為過分奢侈浪費所導致的。節儉的人,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奢侈浪費的人,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情欲。放縱自己情欲的人就危險了,節制自己欲望的人就可以平安了。堯、舜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三級土台階,夏天穿著粗布所編織的衣服,冬日也是只穿著鹿皮制成的大衣,他們的衣服都是很粗陋的。禹也是同樣,他的宮室非常簡樸,飲食非常微薄。這幾位帝王並非生來情之不好,而是他們最大程度地做到了節儉。恰是因為節儉,能夠使天下太平。
中國古人講:“欲是深淵”。一個人的欲望一旦打開,就沒有邊際。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從哪裡做起呢?《大學》上說,要從“格物”來做起。“格物”就是格除自己的物欲,使你面對財色、名利都如如不動,這才叫有定力,才能夠明智。“格物”之後才能夠“致知”,你的智慧才能夠顯明。“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你才能把心放正,你才能夠去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要想修身,想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從哪裡做起呢?應該從格除物欲做起。我們吃、穿、住、行都要力求儉樸,不要拿錢來奢侈浪費。中國古人從小教導孩子要勤儉持家。所以,曾國藩雖然做到了四省總督,家庭非常的富裕,但是他仍然要求孩子,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而且告訴他們要勤儉持家,不能夠放縱自己的欲望。人在童年的時候應該積福、惜福。一個人一生的福分是有限的,不能年輕的時候都糟蹋光了。中國人有一句話:“少年得志大不幸”。少年的時候就非常的有錢有勢,不知道珍惜自己的福分,還大手大腳地放縱奢侈,很快就把自己的福分給消掉了。所以中國古人與西方恰恰相反,我們從小教導孩子勤儉持家。我們去參觀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看了之後非常感慨!為什麼?因為這些家雖然非常的富裕,但是無一例外地都是用《論語》來教導子孫。甚至他們家的亭子上,寫的都是《論語》上的教誨。他們能夠富貴超過三代,都是因為勤儉持家、孝悌傳家。所以我們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很好、很富裕,也不能夠隨意地浪費,要懂得惜福,懂得積福。中年的時候,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貢獻社會,回饋國家,服務人民。當一個人心中有這樣一種觀念的時候,他即使承擔很重的工作,也不會感受到壓力。因為他能夠看到自己的工作對於國家、對於人民、對於社會的和諧,乃至於千秋萬世所做的貢獻,看到其中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他沒有壓力。由於中國人把兒孫教導得很好,到老的時候,兒女圍繞膝前,享受著天倫之樂。這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人生軌跡,確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摘自《群書治要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