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信因信果,信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你只要信願持名作為往生之因,就能獲得往生淨土之果。這樣的因果就區別於世間的善惡因果,因為他超越了世間的這種善惡因果的東西。因為他主要是從信願下手,就談這個,你只要具足信願,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具足信願,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不具足信原,哪怕是世間的五戒十善的這樣的善人,也不能在這個淨土法門當中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善男子善女人完全從具足信願的角度來建立的。你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你馬上就超越了世間一般的因果關系,你馬上就是一個什麼?人中稀有的芬陀利華。這是一個出世間的大善根,是帶著這個善根可以成佛的,所以不能以泛泛的世間的善惡來討論它的。所以這個因果也區別於通途的這種斷一分惑,證一分真的這樣的因果,他完全是一個圓頓的因果。你只要信願持名,乘托願力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快速成佛,是這樣的一個因果。然後要相信事,相信理,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二有,有佛有淨土一定要事相上相信。不要流於什麼,有人說《阿彌陀經》是表法的,表什麼法呢?這個有些道教都會去比附,比如講這個羅網,這些都代表人的經絡;這個八功德水代表舌根的那種水;他都會這樣去認為沒有這個事。還有的人特別是不信佛教的人認為《阿彌陀經》這都是幻想出來的,美好的描述,他不相信有這麼一個世界。這是好像文學作品那種審美意義上的價值,虛構出來的。我們會聽到很多這方面,認為這是齊東野語,烏托邦等等這些。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淨業行人,從事上一定要相信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真實存在的事,它有它的理作為它的背景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是這位法藏菩薩契證諸法實相,由他的願力所顯現出來的,這些大家都要去了解。
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不斷地在《阿彌陀經》是三番勸願,不斷地勸,勸一次還不行,還要勸第二次,還有勸第三次。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苦口婆心三勸,實際上在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這種求願往生的心是很難出來的,這種出離心是很難的,出離心體現在要有厭離心。好,那對娑婆世界,這個世間雖然五濁惡世,種種惡境,濁惡不善,五欲六塵,但這個世間我們呆久了,它已經成了我們的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了。所以要讓我們去厭離它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人在順境的時候,在富貴的時候,那就更難厭離呀!你叫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跟你說,我這個生活很好啊!這就是我的極樂國啊!所以要了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種五濁惡世,閻浮提的種種的苦境,這是我們的自性的業,這是業力的心所感召的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清淨的心所感召的淨土,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知道這個穢濁的地方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我們要捨它,捨它要捨到究竟,就是求出離。這種求出離,我們祖師大德常常會表述,就好像怎麼求出離,關在牢獄裡面,你要出牢獄,奔向自由,那樣的心。你在茅坑裡面,一天到晚像過著蛆一樣的生活,你要從茅坑裡面出來。火宅已經燃起了大火,房子要倒,你要火宅裡面逃命,要有這樣的心。這個娑婆世界,五欲六塵濁惡的世間,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獄、不容一刻地停留,這種出離心。他不容易呀!不容易所以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講不淨法,講無常觀。
這次你看我們中國大陸的四川地震,這一震,無論教內外的都會感慨,無常無常。一切功名利祿在這個地震面前,它都產生不了作用。所以我們中國大陸有個現象,從地震以後到寺院的人多了,了解佛法的人多了。無常啊!苦啊!特別是這種地震災區的種種的苦難的樣子,而這個是隨時可以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是地震的幸存者啊!作為幸存者,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種種的災難。而且這個世間由於人的貪欲,造作種種的惡業,整個的生態環境,海洋地貌等等,都已經是完全是被人搞破壞,破壞掉了。所以未來的自然災害真的是越來越頻繁,原來可能幾十年幾百年出現一次,可能現在我們要常常遭遇到,所以面對這些,我們真的要生起極強的厭離心。種種的災難在面前還不警覺,那真是冥頑極矣呀!所以厭離娑婆,這也是即煩惱為菩提。這個世間種種深重的苦難,它是激活了我們的出離心。現在我們看報道北極可能就2010年或最長2012年全都融化,整個的海面又提高多少,5米6米,我們新加坡也在海邊,當海水提高的時候逃往何處啊!有的人就往平原高山地方,那也不安全啊!那些發達國家就琢磨著要建立航天探測器,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移民其他星球也很困難,移民的可能也是少數,更何況有人,有欲望,有種種內心貪瞋癡的人去了,再干淨的地方,都被他又搞成一個第二個地球了。所以都不究竟,最究竟的方法,趕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這樣的一個求出離,要捨到究竟,方無可捨,無可捨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永離眾苦了。欣求極樂,要取到究竟,就是求往生,念念往生啊!這個古人,你看善導大師寫的著作都是願往生、願往生、願往生、不斷地重復,不斷地說,每句話都說願往生,警覺我們啊!那個善導大師都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國政治經濟物質生活是鼎盛的時候,他都具有著那麼深切的出離心。現在我們活得這麼慘不忍睹的時候,還說幸福的日子比蜜甜的話,真的是,求往生啊!求往生你取到究竟,就但受諸樂了。
所以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由我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來成就的。這是願,每天要發願,只要有願,就能夠若已願就若已生;若今願則今生,若當願則當生;你只要發願就能往生。世間上哪個法門還有這麼慈悲的,只要你發願啊!沒有《阿彌陀經》跟我們說,我們都不敢說這話,這經文就是這麼表達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成就“若今願若今生”,如果今生還往生不了,那可能又輪轉百千萬億劫無量劫。雖然輪轉很多劫,你今生能在裡聽聞到這座《阿彌陀經》的講座,就種下了一個往生的金剛種子,那就屬於“若當生”的范圍,當願當生。一定要從內心發起真切的願,不是口頭上天天發願。有很多人是口頭上,哎呀!佛呀!我要往生呀!我真的……,一但佛真的來接引了,哎喲呦……就害怕了,再要告幾年假,貪生怕死,經不起考驗。好,那麼這個行,在這部經典當中就直接把執持名號這個行,這個行法突顯出來,不夾雜任何的觀想、觀像、實相這些東西,這就持名。那麼這部經典為什麼它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最易,】就在於他不從持名入手,而這個持名就直接把淨土法門的核心的東西,把它抓住了。法藏菩薩因地發願,他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思惟了五大劫,用什麼方法能夠平等普度,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億俱胝剎土的種種眾生的根性啊!那思惟了五大劫,最後終於思惟到了一個又簡單又空間的一個度化眾生的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執持名號看得很淺近咯,這是一位八地菩薩,而且得世自在王佛以及十方諸佛加持的這位大菩薩,用五大劫才想出來的一個方法呀!那這個方法就把十方諸佛的這種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方便,高度凝合起來了,所以這就稱為成德洪名。能夠救度所有的眾生,所以你念這句佛號就能成佛。就在這一個佛號的執持當中,圓滿完成了一個初發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到等覺、妙覺的全過程,你就在執持名號當中,就從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究竟即佛、這六即佛也全都貫穿了。
所以澫益大師就說,這個行門就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念這個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但是三歲小孩都能念,八十歲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輩子還沒有把這個佛號念好啊!原來有個寺院的一個監院,他說出家十多年了,他原來也是對淨土法門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說了句老實話,他說,我十多年出家沒有把這串珠子念完過。有口無心念念幾句阿彌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干事了。剛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沒有念完過一圈。那麼為什麼沒有念完過一圈,還是信心問題,還是覺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沒有把這個念佛作為最重要的事情。還認為寺院建設呀!人際來往啊!或者看點其他經典更重要,這句佛號好像是可有可無。所以要把這個佛號要高度重視,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願的。包括我們組織一個精進念佛,你如果對佛號沒有相當的信心,你這一天不可能來的。啊!這一天要念十二個小時,念二個小時還勉強,十二個小時我沒有時間。因為他覺得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間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這是屬於信心問題,為什麼?你就沒有做到淨土的至誠心,至誠心是要以至誠心來厭離這個娑婆的,要用至誠心來欣求極樂的,你能夠萬緣放下,哪怕天塌下來,我先念佛,這就說明你有至誠心,你有一點厭離和欣求的一種行的表達了。所以這是最簡單的,是最深奧的,是最慈悲的,我們一定要認識這一點。以後我們執持名號,這個經文當中還要深入地討論,這個名號的功德。
了義中無上了義,是大乘的真空妙有,第一義谛,都在這個名號當中體現出來。無量壽是真空,無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義就在這句名號裡面,圓頓中至極圓頓。這個圓頓之教,這句六字大經王就具足圓融、圓滿、頓捷。所以大家遇到這樣的一個持名一法,一定要生稀有難遭之想。不是什麼人都能聽聞的,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相信的,更不是什麼人能夠一如既往,盡形壽把它抓得住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緊緊地抓牢,我們今生就解脫了,就往生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快速成佛了,就能夠度無量的有緣的眾生了,就在這個名號當中一攬子解決了。所以成就往生一願,就等於成就一切願,你怎麼成就往生?就是老實地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淨土宗很多祖師,臨命終時,他所開示的,大家希望他留幾句開示,就是用他一生的修行來留一二句非常重要的話。那你看留下的話實際上都是“老實念佛”、“死盡偷心”、“莫換題目”、“只要至誠懇切念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說來說去,還就是這幾句話。但這幾句話是用這些祖師們的一生換來的,深契佛心的。我們別看這些很平常的話,實際上它就是解決我們問題的話。而實際上是我們很難做到的,試問我們能做到老實念佛嗎?不容易的。我們的心,凡夫的心都不老實,念念不老實是,念念要與眾不同啊!念念要標新立異啊!念念是喜新厭舊啊!念念是腳踏兩邊船啊!這山望著那山高啊!所以他不容易的。如果你能夠死盡偷心、專門念佛、莫換題目、這是要大善根、大智慧,才能夠做得到啊!所以就不斷地要說,不斷地要灌輸,不斷地要重復,告訴我們持名一法,究竟圓滿。所以我們要了解《阿彌陀經》的修行的宗旨,一定要深信、切願、持名上下足夠的功夫。如果在這三法上得以成就了,那麼我們讀誦《阿彌陀經》,研討《阿彌陀經》就收到了效果。
那第四個,五重玄義第四個就是明力用,我們讀誦研討這部《阿彌陀經》,落實這個《阿彌陀經》的義理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用,不僅地停留在理論探討的方面,那麼這個功能作用,那就非常非常殊勝了。從因上來說,這部經典是末法時代眾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經。這直接體現到隨著時代根機越來越陋劣,眾生靠自力修戒定慧是無望的,解決生死是無望的。所以一定要仰靠佛的願力加持,橫超。所以這個法門對末法眾生是越來越當機,乃至於經典滅盡之後,佛還要用慈悲願力加持這部經令它再住世一百年,救度刀兵劫的眾生。再就這部經真的是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令我們產生欣求心。然後透過這種依正莊嚴至極真善美慧,反照我們世間的種種的苦難產生出離心。再就是這部經能夠讓我們在信願持名過程當中,能夠得到佛力加持,安穩修行,不招種種的魔障。這個時代眾生,由於我們的心有很多的妄想雜念。最近海內外都有些什麼附體現象,附體現象首先他都是來自於我們有很多不正當的貪求。所以這個一定老實念佛,在名號的光明裡面,這些外面的天魔,還有那些年老成魅的這些怪鬼以及我們的五陰魔,我們的心魔,它就不會現前。這個時代真的是沒有佛力加持你要走到一條修行的道路,它是險相環生的。大家千萬要注意,要在這個名號當中找到一種庇護。然後就用這種至簡、至易、至圓、至頓的方法,直接到達菩提的覺岸。這是從因上來說他的功能作用,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從果上來說,由於我們信願持名,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轉。那麼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退轉一般講有四種不退:一個是念不退,就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念念跟一切種智相應,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界。行不退,就是我們的菩薩行不會退,不會退轉到二乘位。位不退,一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是聖賢了,不再墮到凡夫位。第四有個畢竟不退,就是我們今生聽聞到彌陀的名號,無論是有信心,沒有信心;無論是定心,散心乃至於誹謗,這句名號的金剛種子播下去之後,畢竟由於這樣的聽聞,得到往生解脫之果。那麼這種不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分為四土,從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在這四土當中,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就是彼國的天人,他都是生在凡聖同居土。但生在凡聖同居土,他又可以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是能夠看到聲聞,看到菩薩。能夠跟觀音、勢至把手同行,能夠看到阿彌陀佛。唉!這個就很特殊了,就跟我們他方世界的四土不一樣。他方世界你在贓聖同居土,你是很難看到菩薩,也沒有辦法碰到阿羅漢,更沒有辦法看到佛。因為它是隔開的,一定在斷見思惑到方便有余土能見聲聞的聖人。你斷無明到實報莊嚴土,才能見到法身大士。你無明斷盡,才能見到佛。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隔開的,他是可以圓融在一處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句話是傳達了一個很驚心動魄的信息。就是這個一處就在阿彌陀佛的這個土裡面,它是我們的清淨心的一種展示。清淨心把所有的心都擺平了之後,所以這種四土的聖人就在一處就相見了。相見之後就等於這個凡聖同居土就能夠頓然地圓攝上面三種土。你如果不能圓攝,你是見不到阿羅漢,見不到菩薩,見不到佛的。然而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凡夫天天跟這些聲聞,菩薩乃至一生補處都在一起。這就說明什麼?你一去就可圓證三種不退,你雖然是位不退,當下你也得到了行不退,念不退。 由於這樣的圓證三種不退,實際上三種不退就是一生補處的一種表達。就是你已經具有著一生補處的,菩薩的這樣的一個功能作用了。所以這種經文的表達它是非常超越通途教理的,通途教理是沒辦法去進行诠釋的。一般通途教理說你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你的見思惑沒有斷,沒有斷,你就是凡夫。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他又是聖人,他又具足六種神通,他又有 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是聖人,你說他是聖人吧!他的見思惑也沒有斷,非凡非聖,即凡即聖。你就沒有辦法用我們釋迦牟尼佛的通途教理去加以诠釋,這就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往生的殊勝的妙用。往生淨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橫生上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於圓證三種不退。從這意義上來說他就能夠快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這是他的功能作用。
第五個看他的教相,就是判教。判教一般我們會把一代時教是小乘的聲離藏,還是大乘的菩薩藏,那麼這部經典屬於大乘菩薩藏所攝。在這個判教有藏、通、別、圓、天天台的判教。有華嚴的小、始、終、頓、圓、華嚴的判教。在這部阿彌陀經它屬於頓教所攝 ,頓教,同時也可以包含分圓,圓教,這一點蓮池在師在判教裡面特別談到《阿彌陀經》跟《華嚴經》的相提並論。自古以來,對這部經的判教一般都是比較低的,宗門教下對這部經的重視程度不夠。而自蓮池大師把它上升為圓教的判攝之後,當時有很多的宗門教下的人不同意,說這部經典畢竟所被的是愚夫愚婦,下根人所收的法門。怎麼能判圓教?怎麼跟《法華》、《華嚴》相提並論呢?這是人為的抬高,表示不同意。所以蓮池大師來辨識這個說佛說難信之法,誠難信也,它確實是難信,對這個圓教的判教他不相信。但實際上這部經典卻是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那些有眼光的這些注經家也都認為這部《阿彌陀經》就是略寫的《華嚴經》。那麼《華嚴經》是甚深廣闊的法門,所以他在,為什麼這個廣的東西用《阿彌陀經》這一千多字來加以宣說?這就是廣法作略法說。這是二乘菩薩,等覺菩薩的智慧,都不能測的一個智慧的法門。但是他能夠從事相上展開,讓我們業力凡夫也能夠加以分享,這就是深法作淺法的一個善巧方便。所以這部經典是義理非常深廣,澫益大師有一個判釋說這部經,它是《華嚴經》,《華嚴經》是眾經之王,一切經是他的眷屬。但這部《阿彌陀經》是具足著《華嚴》的奧藏,奧妙的寶藏。《法華》成為成佛的純圓的妙法,《法華經》他的秘髓,成佛的秘髓都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面。一切諸心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要義理境界,也在這個《阿彌陀經》裡面。一切菩薩的六度萬行的指南針也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面。所以這樣,就把這部經完全把它擺在一個“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在這部經裡面含攝。這種推崇這部經就已經是比前面的注經家又是登峰造極了,所以印光大師贊歎澫益大師注經這部《阿彌陀經》,他的那種定論就是古佛再來也不能超過這個,所以這種贊歎這部經典的這種殊勝就等於是佛的贊歎。
正因為這部經,你看從五重玄義來看它都是非常殊勝。然後自古以來,這部經典的這種讀誦受持,他的功德也很大。在《淨土聖賢錄》都有很多的記載,這裡就給大家講兩個公案。就是讀誦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道珍法師他就住在廬山。住在廬山他就仰慕慧遠大師,蓮社念佛的風范,就有願往生之心,但是他的修學背景是涅槃宗。那個六朝時期很多對成實宗、涅槃宗是比較風行的,他主要是搞涅槃宗的。有一天他在坐禅的時候,在禅定狀態看到有一條船,很莊麗的船,帶著幾百人往西邊走。他就問,你們船到哪去呀!那個船上說,我們去極樂世界。他一聽,哎!去極樂世界,我也想去,你能不能帶我去呀!搭個便船,船上人就跟他說,說法師雖然善講《涅槃經》,但是你沒有讀誦《阿彌陀經》,怎麼能乘得上啊!不理睬他,船又走了,乘不上。他從定中起來,出定之後,他發心,就把《涅槃經》放下,就專門讀誦《阿彌陀經》。這樣讀誦,讀誦到兩萬遍的時候,就有瑞相了。他就看到了銀的蓮台現前,但銀蓮台現前他沒有告訴別人。他是往生,往生的時候寫了個紙條,說他讀誦到兩萬遍的時候,有銀蓮台現前。他往生的前一個月大概28天的時候,他就往生的時候整個晚上他所住的寺院都是一片光明,一片光明然後是銀色的蓮台來接他。在山頂上有一個寺院,看到下面以為是著火了,第二天早晨從山上過來問這個寺院怎麼回事?原來知道道珍法師往生了,往生的時候天樂盈空,異香滿室,這就是讀誦《阿彌陀經》的功德。
那麼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法師叫大行禅師,他原來是修普賢的忏法的。而有一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就順手在大藏經裡面,就是默默地禱告看看我跟哪個法門有緣,隨手一拈,拈到了一部《阿彌陀經》,他就開始讀誦。他讀誦《阿彌陀經》的時候,讀誦了二十一天,三七,他就能看到琉璃地,而且他出現琉璃地有兩三次。所以當時的皇帝唐代宗,唐代宗對他很推崇,就把他請到皇宮裡面,稱他為常精進菩薩。他以後也就是等第三次琉璃地現前的時候,他知道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往生了。那麼通過這個例子也反映琉璃地是觀經當中的第二觀--觀地,實際上你不需要去進行那樣的一個很次第的觀想,先觀水,水很澄清,再轉為冰,由冰再轉為琉璃,這種觀想。實際上你清淨地念《阿彌陀經》這個經裡面,由於我們的清淨心裡面,名號裡面就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就自然顯發琉璃地。所以為什麼祖師說,你執持名號就包含著觀想念佛,十六觀特別是前三觀依的依正莊嚴都在這句名號裡面。依這部經典所修行,執持名號的瑞相就更多了。像善導大師能念一句佛,就有一束光明出來,念兩句佛就有兩道光明。像少康大師念一聲佛就有一尊佛像出來,像連環珠一樣地出來。那麼通過這部《阿彌陀經》來執持名號,往生瑞相以及生前的種種瑞相,這方面的例子是不勝枚舉。大家有時候可以去看看,古往今來的《往生淨土聖賢錄》。
那麼下面就介紹一下,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這個翻譯者。姚秦就是指姚興的國號,區別於周朝的戰國時期的贏秦,贏秦就是在陝西秦國,以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的那個贏秦。還有苻秦,苻秦就是苻堅他是當時五胡裡面的一個少數民族,叫氐族,原來他建立國家叫苻秦。苻堅他是跟鸠摩羅什大師是有因緣的,苻堅下面就是有姚苌,弑殺了苻堅,建立的一個秦國,他的兒子就叫姚興。那麼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的佛法,堪為眾生做指導的,稱為三藏法師。現在主要是介紹一下鸠摩羅什,鸠摩羅什,大家都應該對他很熟悉了。剛才講苻堅,就在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了一個政權,在五胡裡面苻堅是非常強大的。他在北方統一之後,他就想統一南方。當時跟東晉的一場戰爭就是淝水之戰,一下子他被打敗了。當時他在進軍南下的時候,當時有個太史,就是朝廷官員,說西域一帶的星象裡面有一顆異星表明有一位大德之人要到中原來。當時苻堅一聽,這是不是指龜茲國的羅什,所以當時苻堅就派呂光,大將呂光率八萬大軍前去征服龜茲國。說這個,告訴呂光我這次用兵不是為貪他地和財產,就是要鸠摩羅什。如果你得到鸠摩羅什馬上把他送回來,就可以收兵。那麼鸠摩羅什為什麼會在我們中國的皇帝裡面,還有這麼大的聲望。這個人就不一般了,他的父親是天竺國人,是做宰相的。做宰相也就由於對這種出世間法的一種真理的尋求,就棄官不做,棄官不做就游學。游學到龜茲國就是大概中國的新疆這一帶,當時龜茲國王就一定要把他的妹妹許配給他。那個國王的妹妹,也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資質非常優秀。
他們兩個結合之後,就生下了鸠摩羅什。鸠摩羅什一生下來就非常的聰穎,鸠摩羅什的意思就叫童壽的意思。就是童年的時候就具有那種壽命很高的人的那種智慧德性,就稱他叫童壽。他說他開悟是由於他的母親,七歲的時候帶他到寺院裡面去,鸠摩羅什看一個很大的鐵缽。鐵缽他就一上去就抓起來,把它舉起來了。舉起來他馬上念頭一想,哎!這個鐵缽這麼大,我年齡這麼小,怎麼能舉得起來呢?這麼念頭一動,馬上這個重量就不堪載重了,這個鐵缽“咵”就掉下來了,所以當下他開悟了,悟到了一切唯心造。所以他開始學小乘的佛法,學得非常精到,以後學大乘。學大乘,當時他的母親以後也出家了,他的母親出家都是證到了初果,所以他的母親為了進一步深造佛法,就准備到天竺國去。就跟鸠摩羅什就有一個選擇,說,你是跟我一塊到印度去呢?還是你留下來,以後可能你會到震旦國去。但是跟我一塊到印度去,對你個人的修學有好處。你如果到震旦國去,對大乘的佛法的宣揚有好處。但是對你自己有損害,叫他進行選擇。這鸠摩羅什大師,真是大乘菩薩的種性,他想,如果大乘佛法由於我能夠在震旦國傳揚,哪怕我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辭。所以他就決定留下來,就沒有去印度,這樣才會出現苻堅派呂光去要他的這樣的一個結局。
那麼呂光八萬大軍很厲害,龜茲國王還跟他一下,不堪不擊,所以就乖乖地把鸠摩羅什交出來,交出來就回來。回來在中途的時候正好就聽到苻堅打敗了,被打敗以後逃回來,逃在一個寺院裡面,就被他的手下的大將姚苌把他謀殺在寺院,就把他殺死了。殺死之後,呂光聽到這個消息就止兵不動,就不再走了,就在那個中途建立一個國家,叫西涼國。這樣鸠摩羅什就沒有入關,那麼呂光這個人,又對鸠摩羅什大師又不尊重,所以就滯留了十六年,在西涼國滯留十六年。十六年以後就是姚苌去世之後,就把皇位,曾經這個姚苌向呂光要過(鸠摩羅什),呂光不給。他也不用鸠摩羅什,甚至有時候還會戲弄,輕慢鸠摩羅什,但是他也不交出來。這樣就是姚苌的兒子,姚興繼位之後,這時候就再進一步要,要不了就准備出兵。這時候是呂光也去世了,呂光的侄子叫呂蒙,一看姚興的勢力很大,擋也擋不住,就把鸠摩羅什交出來。鸠摩羅什交出來,這時候已經在弘始三年,弘始三年,他到入關之後,翻譯經典也就是八年的時間。那姚興對鸠摩羅什非常尊重,拜為國師。給他創造了很好的翻譯經典的這樣的條件,八百人的譯場,翻譯了大乘經典三百九十多卷。那麼這樣的一個翻譯,那是對我們中大乘佛法的傳揚,那是功能巨大。他就住在逍遙園,住在消遙園的因緣也是很無奈的。他為什麼這樣的一個對自己有損害呀!就是有種種原因……,時間關系不想說了。總之鸠摩羅什大師最後他翻譯這麼多經典,在他臨命終時他發了一個誓願,就是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願我荼毗的時候舌根不壞。這樣果然荼毗之後舌根留下來了,來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於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是同一個瑞相的表達。
那這部《阿彌陀經》就在公元四零一年翻譯的,那時候慧遠大師也還住世。所以當時唐代的道宣律師曾經跟一個天人,感得天人送供,跟費氏天人有一個討論。道宣律師就問,他說翻譯大乘經典,中國有很多翻譯師。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喜歡讀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問這麼一個問題。這個費氏天人說這個鸠摩羅什大師呀!鸠摩羅什不是一般人,他是七佛以來的翻譯師,七尊佛以來他都是翻譯師。七尊佛一般講七佛都是前面莊嚴劫後面三尊佛,再就賢劫的四尊佛,跨度是兩大劫,在二大劫當中有這麼一個七佛。在《華嚴經》我們看到,摩耶夫人曾經在因地發願,要生生世世做一切佛的佛母,所以這個賢劫千佛出世,都是摩耶夫人做母。這個羅睺羅也是,所有的佛出世他都成為佛子。所以從這個來說,鸠摩羅什就不僅僅是七佛以來的翻譯師,乃是萬佛,多少佛以來的翻譯師。所以我們確實中國人在那個六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能夠感得鸠摩羅什大師到我們中土來翻譯大乘的經典,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福報。中國大乘佛法要傳播的一個瑞相,所以我們能讀到這部言簡義豐,翻譯得非常流暢,非常優美的《阿彌陀經》得要常常地感恩鸠摩羅什大師,鸠摩羅什菩薩,那麼今天我們背景知識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