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十三頁:
疏【良繇世出世間,無一法出於心外,淨土所有依報正報,一一皆是本覺妙明。譬之瓶環钗钏,器器唯金,溪澗江河,流流入海。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
從這段看起,這段的大意上次說過,因為時間的關系,沒有能夠細講,這同修們要我在這一次說得詳細一點,所以我們還從這地方看起。這段的旨趣跟《華嚴經》沒有兩樣,同學今天聽了《華嚴經》的開題,聽了五重玄義裡面的前面兩段,「顯體、明宗、論用」明天才能討論到,意思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這些全是佛與大菩薩在果地上親證的境界,這才叫真實的法界。往往像這類的境界,我們初接觸的時候,總感覺到有疑惑,那是與我們的常識、與我們的見聞完全不一樣。我們是習慣在虛妄的境界當中,這是久遠劫以來就養成了習慣,現在佛給我們講真實的,反而很不容易接受。希望學佛的同修在佛法裡面薰習長了,漸漸可以能夠契入,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我們親證得這個境界,這才是真實的受用。
首先我們要相信,所以大經上常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首先要相信,佛決定不欺騙我們,佛制定的根本大戒:不妄語。佛怎麼會欺騙我們呢?也有人說:也許佛是善意的妄語,希望我們能夠得到安慰。善意的,你這樣想法也錯了!佛就是善意也不用妄語。因為我們在佛法當中,如果發現佛曾經說過一次妄語,我們對佛的信心就打折扣。為什麼?佛曾經有過一次妄語,這一次話大概也靠不住!像這種情形,在世間我們中國所講:是君子尚且不肯為,何況佛菩薩!所以這個信心的建立非常之重要。佛是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說什麼樣的法門,決定沒有一個字的妄語,正如同他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這是給我們莫大的信心,所以首先要相信。
佛法的信不是迷信,信了之後一定要求解。換句話說,我們信這個事,事有道理,有理論的依據;理明了之後,還不行,還要把它證實。如果不是親自證實的,這個信不是真正的信。這就是佛法與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佛法是要求證,把你所信的,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西方世界確有其事,也確實有這個地方,也是確實可以能夠證得的。過去,不是在印度,在我們中國,諸位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確確實實有人往生的時候證得了。
第一個給我們說明的,就是東晉的慧遠大師,他出生的年代跟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名人陶淵明、謝靈運同時代。那個時候,鸠摩羅什大師也是在那個時候到中國,他們都很熟悉的。他在廬山建蓮社與同修們志同道合的一起念佛,所以淨土宗就是由他老人家最初建立,在中國第一個蓮社,這是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他在往生的時候就跟同修大眾說明,他在念佛的時候(在一生念佛的時候),曾經見到三次西方世界,現在他面前,他不是做夢,就是念佛在止靜的時候。
他這個也不是像禅宗裡面的參禅,不是的,就是念佛念到心清淨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他一生看過三次。他所見到的境界與《無量壽》、《觀經》裡面講的完全一樣。走的時候,他告訴大眾: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諸上善人來迎接他,而且裡面還有一些他認識的,就是蓮社大家在一塊共修的先往生的,都跟阿彌陀佛來一同接他去。這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往往我們是肉眼見不到,而在他能見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麼不念佛的人,給你說臨命終時也有境界現前,我們見不到。你們如果要求證,可以到榮民醫院、三軍醫院,你到那裡面去求證去,那裡面的醫生護士都知道。病人快要死之前一兩天,他又看到這個人、又看到那個人,他看到好多人,給大家說:這個人在我面前,那個人站在哪個地方。我們看沒有,他看到的完全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所以見到的多半是惡相,凶惡之相。
我們也有一個同修,他的父親在病重的時候,也是見到很凶惡的人。他們帶他出來在病房之外,推著輪椅在走廊上帶他散散步,回到房門時,他不敢進去,他說那裡有好多人在那裡,態度容貌都非常恐怖,嚇得他不敢進去,別人去看房間什麼也沒有,他就是不肯進去。那天沒有辦法,只好把他帶回家來。這就是惡境界現前!好在他家裡的兒女、媳婦都是念佛的。聽他講那個境界,絕對也不是假的,所以就勸他念佛。
念了幾天佛,他就告訴家人,這個境界沒有了,看不見了!又念了幾天,他看到阿彌陀佛,不但他看到,他的兒子也看到。但是兩個人所看的可能不一樣,他的兒子看到的是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金色的),這個佛像好像就在窗子上,窗戶是玻璃透明的,看到這個佛像就好像在窗子上,看了很久,差不多有十分鐘的樣子,像沒有消失,都在那裡。到以後是愈看像愈小,小小像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真實的境界,絕對不是眼看花了。所以這個境界是真有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現的,所以說是不出一心,不出心外。我們看《演義》這個注解:
演【世出世間,不出心外者。】
我們看這段:
演【世間染法。】
首先我們解釋什麼叫『法』,這個字在佛門裡面用得最廣,所以叫佛法,佛法無邊。「法」這個字在佛門裡面的解釋是一個總代名詞,把宇宙之間一切的理論、一切的現象、一切的事物,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大,虛空世界,小,一草一木、一粒微塵,可以說是太煩瑣了,太多太多了!我們要一樁一樁的說,說不盡!所以佛就用一個字作總代名詞,這個字就叫「法」。所以法是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物的總代名詞。
法沒有染淨,法哪裡會有染淨?說不上染,也說不上淨。染淨在心,染淨在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心對於這個法要著了相,執著它,起了念頭,這就染了,就是染污了!實在講是「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那個清淨心要真的有染污了,那還能去得掉嗎?去不掉!為什麼說不染而染呢?譬如這兩天陰天,我們看到很多雲彩,雲彩把太陽遮住了,太陽被雲彩染污了,雲彩能遮得到太陽嗎?不可能!這一片雲彩太小了。現在科學家知道,太陽比我們地球要大一百三十多萬倍,我們地球送到太陽那裡,一點點,不就融化了?雲彩怎麼能遮住太陽呢?這種情形就是無染而染,好像是染了,其實沒有染。所以清淨心是真實的,染污心是假的,是不得已而說的,是一時之迷,並不是真正的把我們的清淨心喪失掉了。所以對染說一個淨,染淨是相對的。這都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而建立的名相,就是名詞術語。
所謂『染』,就是起貪、瞋,起這個念頭。我們在境界裡面常常一接觸,很順自己意思就起了貪心。貪是染,為什麼?清淨心裡頭沒有貪。貪是煩惱,沒這個煩惱。這不合自己意思就起瞋恚,瞋恚是從逆境當中產生的,貪愛是順境裡面產生的。這都是染污了清淨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這個叫「染」。我舉出這兩個例子,這是染法裡面的大根大本,要細說,那說不盡的。所以這個都叫「煩惱」。
佛法裡面講無量無邊的煩惱,四弘誓願說「煩惱無盡誓願斷」,貪瞋是根本,是大根大本。天親菩薩在作《百法明門論》的時候,把無量的煩惱歸納成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這很多同修都曾經讀過的,就是《百法明門論》裡頭所講的。通常我們在經論裡面所說的,都講見思煩惱,其實就是《百法》裡面講的「根本煩惱」。見惑有五類,思惑有五類。見惑就是見解上的錯誤,從這個錯誤見解裡面所發生的;思惑是錯誤思想裡面變現出來的。這都是唯識所變,變出來的,其實不是真有,是假有。
你要不曉得這事實的真相,它會起作用,你要受它的拘束,你要受苦,有苦的感受。如果你要覺察了,你把它看穿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在這個煩惱裡面就可以解脫,可以能夠超越,甚至於可以轉變,所謂是轉煩惱為菩提。其實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迷了的時候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悟了的時候,是無量無邊的智慧。它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煩惱我不要了,好了,智慧也沒有了,它的本體是一個。貴在會變,你自己要會轉變,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體是一不是二。
有染法存在,我們就叫『世間』,要是沒有染法,我們就叫做『出世間』。其實世間也沒有出入,這「出世」、「入世」也就是一個名詞在那裡變化而已!文字的術語,哪有什麼世間、出世間?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決不是說我這邊悟了,那邊迷了,沒有這個道理!這是一不是二。如果說我們自己要是開悟了,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自以為開悟了,而且還有一些人給他證明,證明他開悟了,我在洛杉矶就遇到。
我在講經的時候,裡面聽眾他們告訴我,有五個人開悟了,有某某上師來給他摩頂授記,說他五個人開悟了。其中也有兩個到我這兒來拜訪,我一看,沒悟!怎麼曉得沒悟呢?他到我這兒來拜訪,向我請教幾個問題,我就答覆他:如果你要開悟了,你不會來看我,也沒有問題來問我。你要來問我,到我這兒來請教,可見得你沒有開悟。這是真的,一點不假。為什麼?我沒有開悟!你開了悟還有問題來問我這個不開悟的,那你不叫顛倒了嗎?哪有這種事情?騙外行可以。
他就問我:那開悟的人是一個什麼樣子?我說:開悟的人一切通達。你們看《壇經》,六祖開悟了,六祖向誰請教過?只有人請教他。他一悟一切悟,六祖沒有讀過經,任何人提出經典裡面東西去問他。六祖不識字,你念給他聽,他一聽了之後,他就把道理講給你聽,講得圓圓滿滿,一點沒錯,這是開悟。你今天開悟了,拿到經典還看不懂,還來問我,這證明你沒有開悟!給他印證說他開悟的,那是騙人的。
因為現在一些年輕人好高骛遠,好奇骛怪,所以這些人就故意作怪來欺騙你,你自己上了當還不知道,真可憐!他把你授記,說你開悟。你走了,他在背後笑你:這個傻瓜!糊塗蛋!騙了他還不知道,他自己以為真開悟了。所以悟與不悟,自己的確曉得。悟的心清淨,迷的心就起煩惱,心不平靜,這個妄念很多,這都是迷的現象。
演【染淨雖殊,不離自心。】
『染淨』雖然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境界,就是『不離自心』。一個是心悟,一個是心迷。心要是悟就是「淨」,就叫出世間;心要是迷就叫「染」,就叫世間。通通是心!心之覺迷。
演【以離心無六道。】
這是迷悟所現的境界不相同。迷的時候,把一真法界就變成了六道輪回的境界。所以六道輪回哪裡來的?自己變現出來的。自己變出來自己受用,自己去受去,這個苦!譬如自己制造腳鐐手铐,制好了干什麼?被自己栓起來。迷惑的人就干這個事情,像蠶一樣作繭自縛,把自己關起來,迷人干這個事情。悟了之後,這是三乘:
演【離心無三乘故。】
『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是超越六道的。所以說,悟了就變六道為三乘,迷了就變三乘為六道,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佛給我們這個指點,實在來說真正是莫大的恩惠。因為從這個啟示,我們的確有破迷開悟的機緣,有這個機會了。因為我們從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他這說給我們了。原來真正事實真相是境界隨心轉的,這境界隨心轉,人自在!心隨境界轉非常痛苦。有一點點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去問神,去問問那個算命的,去問問風水先生,這個苦,苦極了!一舉一動都受拘束,這是心被境轉。
如果是境隨心轉,那你自在了,根本就不用理會這一套。無論你在哪裡一坐,那個不好的風水,只要你一坐,風水就轉過來了,轉成好風水,這個多自在!完全在於你自己的清淨心。你能夠相信自己,境界就隨你轉;你不相信自己,你相信風水、相信命運,那你就被境界轉了。所以說轉命運這事情很簡單,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自信心?你有沒有清淨心?你有清淨心、自信心,決定轉命運,這是我在此地告訴諸位。自己一定要能做得了主宰,十法界都不出一心,這個三乘,菩薩到究竟圓滿就叫做佛,所以說三乘裡頭包括了佛,菩薩跟佛是一類的,同生性,是一類的。再看下面:
演【淨土依正,皆是本覺者。】
西方世界為什麼那麼樣莊嚴呢?道理在哪裡?佛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清淨莊嚴是那一邊眾生清淨心所現的。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是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染污心裡面所現的。因此我們生活的大環境,山河國土,實在講,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都要負責任,經裡面說得很明白,這是「共業所感」,是眾生的共業。這一個國家人人都守法,人人都守禮,這個社會自自然然呈現出一片祥和。如果每一個人都不守法,每一個人都投機取巧,這個社會必定動亂,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說,《左傳》裡就有:「國之將興,聽於民;國之將亡,聽於神」。一切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國家一定要亡;如果說聽大家的意見來辦事,這國家一定興,聽於人,這國家要興。
我們拿清朝做一個例子就太明顯了!清朝人不是不讀書,但書讀了沒用處,他做事情糊塗了。我們看看清朝歷史,當滿清入關的時候,他們那一代的人的確聽於民,尊重群眾的意見,所以能夠得到中國的民心。中國老百姓擁護他,他能夠保護老百姓,他能夠處處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那我們就擁護他。他要不得到大多數老百姓擁護,他怎麼能夠立國將近三百年?這不是容易事情!清朝將亡的時候,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與清朝王室有密切的關系,慈禧太後就是章嘉大師的皈依弟子。他那是前一代的章嘉,前一世的,不是這一世的。
我曾經有一次向他老人家請教這扶乩的事情。這事情我小時候,念小學的時候在福建見過,見過扶乩的。來到台灣之後也見過,但是見的扶乩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很懷疑,我就請教他老人家。在大陸那種扶乩,我相信,因為他不是一個人,而且不是職業的乩童。請神扶乩多半找拉黃包車的、挑水的、賣柴的,都是不識字的,隨便找來的,街上隨便請來的。扶完之後,包一個紅包送給他,是這樣的。隨便請來的,絕對請做粗活不認識字的。兩個人扶,在沙盤上寫字,那個字寫得規規矩矩,寫正楷,我們在旁邊看都認得。一次大概是一個小時的樣子,可以能寫出三四十個字,不多!因為他都不識字的人,隨著神的力量在那裡動,所以我覺得那是真的,那不是騙人的。
但是到台灣來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裡頭欺騙人的味道很濃厚,他是職業的,換了人就不行了。只有他一個人,而且那個動得太快了,我很注意在那邊看,看了很久,一個字也不認識,只看他亂畫亂畫,嘴裡頭就是一面念,快得不得了,旁邊一個人在那裡記,兩、三個人記,一個人記不下來,不到半個小時已經寫了幾千字,非常懷疑,我不相信!所以我就向章嘉大師提出這個問題,他就告訴我,他說:這個不是真的,凡是乩壇上說什麼佛菩薩、什麼神仙降臨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但事是真的,鬼神假藉佛菩薩神仙的名義,他也來做一點好事,所以他有靈。小事他知道,說得很准,大事胡說八道,胡造謠言,他不負責任。所以講到這個就講到清朝亡國。
清朝在末年的時候,從慈禧太後本人,王公大臣國家大事,自己都不能做主,都是請乩,完全聽鬼神的話,結果一敗塗地國破家亡。所以這些鬼神不負責任。你問個人小事,他說得很靈,問國家大事就胡說八道。所以章嘉大師告訴我,這個決定不能相信。知道那是靈鬼在作祟,不是佛菩薩降壇,這是我們應當要認識的。他確實有這個事情,決定不是佛菩薩。
『淨土依正』也是自己清淨心、覺心裡面變現出來的。
演【依即寶池行樹等。】
依報是講我們生活環境,『寶池行樹』,像《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七寶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七重羅網」,經文裡面的語句很簡單,其實這個莊嚴真正不可思議。用「七」,「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它不是一個數字。如果你要看到樣樣都是七,好像都是制式的,那這有什麼意思?一看就完了!有什麼好看的?「七」代表圓滿。怎麼樣才叫圓滿?隨自己的意思就圓滿。我喜歡什麼樣子,它就變現什麼樣子,這個叫圓滿。你喜歡什麼樣子,那就變現你的樣子,這個才叫圓滿。所以個個圓滿,念念圓滿,從圓滿叫七。七它代表的就是四方、上下、當中,這是圓滿了!所以它表這個意思,不是數目字。
《華嚴經》裡面用「十」,也是代表圓滿,所以都不能把它當做數目字來看,當做數目字來看,那意思就錯了!所以從這一點,你就了解佛經不容易翻,難翻。難怪外國人翻的把「二足尊」翻成「兩條腿裡頭最尊貴的」,這個是笑話!所以如果翻七重羅綱、七重行樹,把它當做數目字來翻的時候,那大錯特錯了!所以要曉得,這是表法,它是代表圓滿。
七寶池,就是寶池是圓滿的,一點欠缺都沒有,非常的完美。七重行樹,講樹木的圓滿,沒有欠缺,盡善盡美,是表這個意思。所以樣樣都是用七,換句話說,沒有一樣有欠缺,樣樣都圓滿。所以密宗裡面有修大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圓滿,無有一法不圓滿,你一定要懂這個意思。這是講依報環境的圓滿、清淨。
演【正即佛及菩薩三輩九品等。】
『正』是正報,正報是講有情眾生。依報是講無情的,是環境,我們拿今天來說,就是植物、礦物,這個叫依報,動物叫正報。教主是阿彌陀佛,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這是教化主。像學校的校長一樣,只有一個,其余是菩薩,他方世界的佛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要用菩薩的身分,現菩薩的身分。比如說,你這個學校,學校只有一個校長,其他學校校長也可以到你這個學校來兼課來上課。但是他到你這個學校來上課,就不能用校長的身分,不能出了兩個校長,,他一定是以教授的身分(指導教授的身分)到這個學校來。所以十方諸佛到西方世界都現等覺菩薩的身分,其實我們所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早都成佛了,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以等覺菩薩出現,這個就說明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
『三輩九品』,這是往生的人,就是十方世界念佛往生淨土的,是指這些人。那個菩薩那都是倒駕慈航的,那個不是普通人,是早已經成佛的,退到菩薩位置上到西方世界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可見得那個世界莊嚴。我們在這個世界找一個善知識、正知正見的人都找不到,都不容易!找到一個阿羅漢、菩薩,那更不容易了。可是到西方世界就太多太多了,所以那個地方是修學的好環境。
「三輩九品」,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不同,就好像念書,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程度不一樣。西方世界有四土,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就好比學校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每一土裡面都有三輩九品。「三輩」是上、中、下,「九品」就是三輩裡面分出來的:上品裡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裡面有中上、中中、中下;下品裡面有下上、下中、下下。所以一共有九品。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
說到這個地方,在這一、兩年發生了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提出新的主張:求生西方淨土不能帶業。這個傳說傳到了海內外,傳得很普遍,於是有很多念佛的同修被這個一打擾就人心惶惶,不知道怎麼辦。念佛念得這麼久,這不能往生,不是糟糕了!這不是白念了!起了很大的波浪。有幾年了?我是前年到紐約,沈家桢居士跟我見面的時候,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我在洛杉矶,周宣德老居士一見面就跟我提出這個問題,他現在念佛無所適從,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周宣德居士,大概你們有不少人認識他,他是《慧炬》創辦人,現在是慧炬基金會的董事長。
查經的這些人,說這個的這些人說:「帶業往生」在經典上找不到依據。經上沒有這個字樣,有「消業」這個字樣,所以他就主張消業不能帶業。那麼我就倒問他,我說: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這個經文上有沒有?他說:這個有。那不就得了!要不帶業的話,哪有四土三輩九品?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諸位讀經不要死在文字上。佛有很多東西沒有說出來的,沒有說到的,但是意思都有了。要是不帶業,是消業,業消掉之後,諸位想想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不要!
為什麼不要?業消掉就成佛了,不帶業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帶一品生相無明,這是一切大乘經裡查得到的,有!經上有的。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帶業。只有佛不帶業,什麼佛?圓教的佛。別教、通教、藏教都帶業,只有圓教佛不帶業。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能往生,要圓教佛才有資格往生。誰去?講不通!因為帶業,所以才有四土三輩九品。他帶得多的品位低,帶得少的品位高。所以你看等覺菩薩只帶一品,帶得最少的。像初住菩薩,他帶四十品無明,他帶得多。
消業這個說法有沒有過失呢?也沒有過失,消得多就帶得少,消得少就帶得多。所以,是一不是二。執著消業不准帶業,執著帶業不准消業,都是不通,都是錯誤!我給他這樣一解釋,他聽聽覺得也有道理,這心就放了心了,老實念佛了。
佛法是講理的,此地三輩九品,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我們拿「消」與「帶」來說,消見思現行煩惱,帶著見思的習氣種子,他有消有帶,這是生凡聖同居土,我們講功夫成片。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可以說消見思煩惱,帶塵沙無明,這是生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升一級就是理一心不亂,他消的就比較多了!他消見思、塵沙,部分的無明,無明沒消完,至少要消一品,四十一品無明,他要斷一品,生實報莊嚴土。可見得真的消得多帶得少,消得少帶得多,這才有三輩九品的現象。這是在淨土三經以及許多大乘經典裡面講到西方淨土,都說得很清楚。此地注子說:
演【如後文所明。】
後面還要談到。現在我們主要要討論的,就是說明「淨土依正,皆是本覺」所現,這下面說:
演【寶池即自性之汪洋沖融。】
七寶池從哪裡來的?這麼來的,是自性清淨心裡面顯現出來的。
演【行樹即自性之出生眾善。】
『樹』長得挺高挺直的,有超出的意思,代表這個意義。我們要曉得經典裡面表法的義趣,其實在我們眼前,我們看到大海、看到池塘,你也能夠回光返照,那是自性的一分功德顯現出來的影像,十方世界無有一法不是如是。所以在佛門裡用表法做為教學的工具。
像花,見到花,馬上能夠回想到我們要修因,要修善因。花很美,能夠令我們喜悅,這是善法。所以見到,我們要修善因,修善因才能夠結善果。所以花代表菩薩的因行。我們供佛要供水果,果代表菩提涅盤之果。所以見到果,我們就想到我們修行的目的,我們將來有了結果。看到花,我們代表趕快修因。所以供的這些東西,不是供給佛菩薩享受的,佛菩薩不要這個東西,供給誰的?供給自己的,就是提醒自己的警覺。它是教學的工具。所以佛門的教學,幾千年前,真正達到了教學的藝術化,這個要懂得。
我們供養的燈,代表自性光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太陽、見到月亮、見到星星,見到一切的燈火,你一接觸馬上要想到我自己自性心地要正大光明,這叫修行。你知道花代表因行,那麼無論在什麼地方見到花,都是代表因行。絕對不是這佛堂供的花才代表,出了佛堂外面就不是的了,那你就錯了!佛堂是教室,教室裡面所教的,你要拿到教室之外會應用,你要是能如是觀,這個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無有一法不給你莫大的啟示,無有一法不是《華嚴經》。
所以《華嚴經》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統統是《華嚴經》,沒有一法不是《華嚴經》!真正明了了,你才曉得六塵說法,《華嚴經》沒有中斷過,從來沒有間斷過,為什麼?見色聞聲統統都是表華嚴境界,都是在講《華嚴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看,會不會聽,你曉不曉得這個事實!這個在大經,尤其是清涼國師《疏鈔》,就是注解裡面說得非常詳細。見到樹木,我們也一樣能夠獨立,能夠超出。所謂超出三界,『出生眾善』。
演【聲聞即自性真。】
這是講三谛,真谛。真谛是偏在理體上說的,因為二乘人他的修學著重在自己的清淨心,所以二乘人不發心幫助眾生,為什麼?大家要念念《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曉得了。佛跟菩薩都說:閻浮提眾生(這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世界眾生)剛強難化。所以阿羅漢聰明:算了!我不度眾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我自己一個人多清淨、多自在!自了漢,他只求自了,不願意幫助別人,所以修他清淨心證偏真涅盤。
所以阿羅漢他的成就,成就大定,心清淨,成就大定,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心清淨了還沒有智慧?是的,心清淨了,照理說有根本智,但是他沒有發大悲心,清淨心裡頭不生智慧,這連根本智也沒有了。可是他念頭一轉,他的根本智馬上現前,他有這個本錢,就是沒有轉過來就是了。沒有轉過來,他真有這個本錢。所以他要是回小向大,他的根本智立刻就現前。所以他叫真,就是『自性真』,自性的理體,也就是自性所現的相分,唯心所現,裡頭沒有變化,沒起變化,所現的這個境界,這是自性真。
演【菩薩即自性俗。】
菩薩他起變化了,他要變現自己的智慧福德因緣為他受用,所以菩薩慈悲心特別重,他要幫助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菩薩不怕辛苦,不怕辛勞,捨己為人,這是『俗』。所以菩薩為眾生叫「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找你,這是菩薩。阿羅漢不行!要你去求他,他還未必肯答應,他還要看看你有沒有緣分,與他有緣分,他才肯教你,沒有緣分他不肯教你。不像菩薩,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所以他代表俗谛,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是菩薩。
演【佛即自性中等。】
『佛』代表中道,真俗不二,真俗一如,即真即俗,這是「佛」。所以中道才是真正的圓滿。由此可知,三乘也是自性當中所現的相,也不離自性。再要把這個境界展開來說:
演【又復一念具足三千,而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國土一千屬依,國土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故曰一一皆是。】
這一段是屬於天台教義。天台裡面講「一念三千」,『一念』圓圓滿滿『具足三千』,這個「三千」實在講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因緣果報。為什麼說「三千」?「三千」這個數字從哪裡來的?這從經典上來的。佛給我們說:迷失了自性,就迷失了一真法界,這就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從上面說;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叫四聖法界,這三界之外的。覺悟的眾生,因為覺悟程度有淺深不一樣,所以有四大類,佛是圓滿的覺悟。六凡是完全迷而不覺(全迷不覺),可是迷的程度也有淺深不相同,所以有天、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這合起來四聖六凡叫十法界,這就有了數字,「十」。
每一界裡頭又有十法界,比如人,有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薩,有人中之聲聞,人中之緣覺;人裡頭有人中之天,那個福報大的,他的生活如同天人;有人中之人。有人中的修羅,修羅的福報很大,很凶惡,很殘忍。有人中之鬼,餓鬼,你看看現在非洲,很多饑餓的,美國人可愛的地方非常好,他們自己雖然很節省,看到這個消息,大家都捐助,東西送到那邊怎麼樣呢?食物送到那邊,他不能吃,他餓的時間太久了,這個東西吃的時候,他不能接受,不能吸收,人中之餓鬼,人中之地獄,人中之畜生。所以一法界裡頭又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百個法界了,一百界了。而每一個法界裡頭又有「十如是」,這是出在《法華經》上,從如是體、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緣果報到如是本末究竟。一百再乘十就是一千,數字從這麼來的。
「三千」從哪裡來呢?「名字一千」,我們講佛、菩薩、地獄,這名字、名號,假名一千,名是假名。這是我們中國人古人曉得,「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名字一千。有名當然有事實,名字有一千,那也有一千事實,有一個名就有一個實體,「實體有一千」,就是實在上的事,事體有一千。再有說「國土有一千」,國土講依報,就是環境,境隨心轉!所以環境有一千,此地講的「三千」。
三千當中,『生陰二千為正』,「生陰」就是假名跟實體。比如講佛,佛是有個名詞,有個假名,但是真的像釋迦牟尼佛,他真有個人,那是他的實體。我們講人,人是一個假名,但是確實有這個實體存在,所以這叫「生陰」。「陰」是講五陰,我們這個身體是色、受、想、行、識,五陰聚集的,和合而有這個身相。所以「生陰二千」是從這裡來的,這是正報。
『國土一千』,這是依報,「國土」也從這個假名上建立的,佛法界、人法界、天法界,這是講依報。乃至於餓鬼法界、地獄法界、畜生法界,講依報。
「三千」在《法華》裡面講有「性具三千」,有「事造三千」。性具就是我們講的「唯心所現」,現出這個境界,也叫做理具,從理上講它具足,具足這個功能,這是一念,一念是講理具。隨念,那就是事造的,這事造我們自己一個人在這一天當中就有十法界。你看你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佛法界;一念觀世音菩薩,菩薩法界;一下想我要貪什麼東西,餓鬼法界;一發脾氣,地獄法界;事理搞不清楚,糊裡糊塗,畜生法界。所以你起心動念就是一個法界,這叫什麼?這叫隨念。
隨念就是事造。因此我們十法界這因與緣都具足,現在你要到哪個法界去,你就要控制哪一個緣。我現在想成佛,那麼你就把佛這個法界,你把它掌握住,不要把它失掉,念念當中與佛法界相應,相應久了,自然就成佛了。所以念佛成佛就是這麼個道理,它都有個理論存在的,《楞嚴經》上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成佛,不成佛不會見佛的。這是把三千跟諸位交代出來了,三千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天台講三千就是講整個宇宙人生。
這些統統是一心變現的,所以『一心豈分能所』,「一心」裡頭可以分「能」、「所」。但是能、所是一,能也是一心,所也是一心;能變的是一心,所變的還是一心。因此佛法不是哲學!諸位懂這個意思嗎?哲學裡面,能不是所,所不是能,能所是對立的。佛法講能所,能所不對立,它是一不是二。能變是自心,所變還是自心。特別是唯識,唯識的經論,《華嚴經》也是屬於唯識六經之一。就是唯識它依據六部經、十一部論,這個六部經裡有《華嚴經》。這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說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裡面說得很清楚。為什麼不是哲學?就是哲學它能所對立,佛法裡頭沒有對立,自始自終沒有對立的,都是一個整體。自己說自己,自己分析自己,這個是佛法。所以說『一一皆是』。下面講:
演【器器唯金,是全妄全真義。】
這個好懂。
演【流流入海,是會妄歸真義。】
不管是大水、小水都向大海當中流,流到海裡面去就分不出來了,歸為一體,叫『會妄歸真』,取這個意思。下面說:
演【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者,法界謂一真法界。】
這個『法界』就是講『一真法界』,這是本體。所以《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不是二。《華嚴經》裡面講「一真法界」是所證,《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是能證。我們修到一心不亂了,一真法界就現前了。所以如果講入的話,一心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能所不二就是一心與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那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將來入什麼?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就是《華嚴》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這個注子裡面說:
演【即起信心真如門。】
『起信』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所作的,我們過去此地也曾經講過。《起信論》的注解當中,近人的注解注得很好,深入淺出很便利於初學的是慈舟法師的《大乘起信論述記》,就是他的講記,深入淺出,注得非常之好,便利於初學。《起信論》裡面,心分成兩門,第一個就是『真如門』。
演【流有流出義,謂從平等法界,一念不覺,流出三細六粗種種境界。】
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起信論》裡頭有說明。其實《華嚴經》裡面有,《楞嚴經》上也有,《圓覺經》上也有,可以互相參考。才能夠了解現在許許多多哲學家、科學家在那裡探討宇宙的起源,人類最原始怎麼演變出來的,都沒有佛經上說得這麼圓融。很可惜的外國這些哲學家、科學家沒有看過佛經,而現在看佛經,還非看中文不可,因為梵文的經典幾乎喪失殆盡。縱然有少部分留傳下來的,殘缺不齊,找不到完整的本子。所以今天在世界上要想學佛,唯一能夠真正靠得住的是中文的譯本。
但是這些外國人不懂中文,他也沒辦法看。那些人實在都是很聰明的人,他要真正能聞佛法,我相信他們悟解的能力比一般人要強、比一般人要高。這就是佛法所講的,他有善根有福德,沒有因緣,沒這個緣分,看不到佛法。所以這樣豐富的寶藏,他沒有法子受用,非常非常可惜!佛經裡面對這個說得非常的圓滿。
『平等法界』就是清淨心,從清淨心『一念不覺』,這就是無明。《起信論》裡面講的「一念不覺」,一念是正念,不覺就是迷了這一念,這一句話是這樣解釋的。你將一念迷了,換句話說,你在境界起了念頭。不起念頭的時候叫一念,起了念頭的時候,因為這一念這個「一」不是數目字,是實實在在不得已說不出來,只好用這個「一」做代表。實際上一念是無念,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叫一念;起一個念頭了,就不是一念了!所以一念是本覺,迷失了本覺就叫不覺。所以迷了一念就變成不覺了。所以這個不覺,是從迷一念才有的。一念當中決定沒有迷,起心動念的時候就是迷。
這一起心動念,那一迷就一切迷,所以就變現出『三細六粗種種境界』。這個「境界」在理論上講是有程序的、有次第的,在事相上說,決定看不出來。譬如說:我們用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在理論上講,這近的物體應當先照進去,遠的再照進去,再遠的。可是你一照是一剎那統統一起現出來了,所以我們這個真心現相也是如此。像境子一樣,「三細六粗」是剎那之間一次現出來的,理論上是有次第,事相上找不出!它的速度太快了,沒有辦法能夠覺察得出它有先後次第。所以宇宙人生的起源是一剎那之間同時完成的,決定沒有先後的。這是真相,事實真相,這裡面有很深很深的道理,你要去研究也非常有趣味。
「三細」是阿賴耶的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無明業相也叫做自證分。如果從三分上來說,是自證分、見分、相分,四分再加一個證自證分,證自證分跟自證分是一不是二,這個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從三細相再一發展就有「六粗相」,這個六粗相就形成了世出世間依正莊嚴,就是我們現在講宇宙人生森羅萬象。這是說明這個宇宙來源,也說明了迷悟的根源。
這是解釋第一句,「無不從此法界流」,都是一真法界變現出來,一真法界就是一心,統統是從一心所現。『無不還歸此法界者』:
演【還有還轉義,謂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心念』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如果你離了一切分別執著,在一切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境界相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說: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我們要問:當我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不是外面境界都沒有了呢?不是的,外面境界還在。那麼「無大千」是無什麼呢?你心裡面無有分別大千、執著大千,在大千起心動念,沒有這個了,不是說大千世界沒有了,大千世界還在。換句話說,大千世界裡面一切煩惱生死,這個確實沒有了,一切迷惑業障沒有了,是沒有了這些東西。「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在大千世界裡身心清淨,這個時候得大自在,像《心經》裡面講「觀自在」,在大千世界得大自在了!這是講『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演【而一切境界全是妙明。】
全是妙明真心所現之物,既是妙明真心所現之物,是樣樣就是妙明真心,這個我們可以從夢境當中體會。當我們作夢,你今天晚上作夢,夢醒了之後,別爬起來,好好的再想一想,我剛才作了一個夢,全夢即心,夢中一一境界都是我的心,都是自心,夢是自心變現的,所以夢中哪一樣不是自心呢?統統都是,沒有一樣不是。所以覺悟了之後,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全是自心相,離心之外無有一物,正如前面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沒有一樣不是金,這叫做明心見性。
心光明了,見到外面不管什麼都是自性,本體是自性,相雖然現的千差萬別,性是一個。所以在有情眾生叫佛性,在無情眾生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無二性。這是說明這個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一段不長,上一次是略略的說,今天我們用一個半小時細細給諸位說出來。這也是說明淨土理論的依據,與《華嚴》是一不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