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今天進行《陰骘文》的最後一講。我們來看第七十七句:
【遠報則在兒孫。】
這是接著上面一句「近報則在自己」,這樣接下來講。講報在自己這就是講近報。自己的報可能是在現世,也可能是在來世;現世的報叫花報,來世的報叫做果報。除了報在自己以外,還會報在兒孫。這就是《易經》所謂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謂余慶、余殃就叫做『遠報』。兒孫的福還是禍,跟自己造作的善惡息息相關,這是自然感應。假如我們行善積德,自然就會有那些好兒孫投胎到我們家裡。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好兒孫能夠出人頭地,能夠成為有德君子,我們很歡喜。這是什麼?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感什麼樣的兒孫,如果我造作不善,也就會有那些不善的人投胎到我們家裡,成為逆子、逆孫,讓我們沒有好日子過。
安士先生在發明這段中說到,「與人言後世,蓋信者半,疑者半。與人言後嗣,則無論智愚,要皆深信而不惑」。確實是這樣子,你跟人說起有來生、有後世,有三世輪回,可能一半人相信,一半人懷疑。尤其是現在社會,真正說深信三世因果的,我看人數是少數的。這是什麼?因為傳統的因果教育基本都斷掉了,在佛門裡面還能保存一些,在社會上可以說已經蕩然無存。所以人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轉世,他就對自己的行為可以不負責任,反正人死如燈滅,將來如何跟自己現在沒有關系,因此他行為造作可以是肆無忌憚。文昌帝君在這裡不說有後世,說你自己的兒孫,與人言後嗣,後嗣就是你的兒孫、你的後代,這樣無論是智愚,智就是聰明的、有智慧的,懂得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愚就是愚昧的、無知的,對宇宙人生真相、因果輪回報應之理毫無所知的,不管是哪一類人,他總相信有兒孫後代,為什麼?明明看著,就在眼前的,他能深信而不惑,不惑是不懷疑。因此文昌帝君就用兒孫來講,你不相信你有來世那就罷了,可是你相信你會有兒孫,如果你造作不善,那兒孫就會遭殃,這樣一說人也就不能不相信。
下面說,「是人不幸而不知有自己,亦幸而猶知有兒孫也」。這個話說得也是很有諷刺的味道。為什麼人愚昧到這般地步,只知道有兒孫,不知道有自己,知道兒孫可以代代延續,不知道自己的神識也是世世代代在延續。這也是很不幸的,為什麼?完全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幸好現在我們看到西方的科學界,這幾十年來在輪回轉世的研究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用大量的事實為我們證明人確確實實有轉世、有輪回。末學在兩年前在世界五十多個地方做過巡回的演講,題目都是一個,「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為大眾介紹了西方發達國家,像美國、英國、歐洲的國家,對於輪回轉世的各種各樣的研究成果,不由得我們不信,這是科學事實。所以造作善與不善,不僅報在兒孫,肯定是報在自己,不僅是現世有報,來世必定也有報。
下面說,「但兒孫之賢否,或不能遙必耳,然而蘭孫桂子,往往萃於德門」。每個人只要稍微有一點點中國人的思惟方式,總有一個傳宗接代,希望能夠自己的家族綿延不衰的這種想法。基本上很少有中國人會希望自己的家族沒落,兒孫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最後斷子絕孫,我看只要是個思惟正常的人不會有這種想法。所以誰都希望有孝子賢孫,可是孝子賢孫並不一定能夠遙之,就是很難說你能不能夠得到孝子賢孫。為什麼?要看你的德行,你是不是有這個德行可以承當得起這種福報。古人有講,「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他的德愈厚子孫愈賢貴,家族愈綿長。
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有兩個人,一個是孔老夫子,他的德厚,真正堪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所以他的兒孫代代都是賢能,都受到社會大眾的恭敬,一聽說是孔門的子孫,沒有不恭敬的。到現在已經第八十代的孫子出世,依然是受到社會大眾的恭敬。七十七代的孔德成先生,你看他到美國,受到美國朝野的敬重,最近他去世了,社會各界都表示哀悼。這什麼?尊重孔家,因為這家裡出了一位聖人,所以子孫都得到庇蔭。另外一個人是范仲淹先生,宋朝時候的宰相。他為官清廉中正,而且自己生活非常節儉,把所有的俸祿都拿來布施,供養家族貧困的人,供養那些讀書人,只要別人有困難,他都是解囊相助,盡心盡力。到臨走的時候,你看家裡連棺材都買不起,為什麼?所有的錢都布施掉。一個宰相到晚年居然還那麼節儉,就能看出他這種人品。所以你看他的兒子也做了宰相,世世代代的子孫都是非常顯貴,一直到民國,這也是八百年了。印光大師贊歎,這八百年子孫都沒有衰敗,這是范先生的德厚。所以印光大師最贊歎就是孔老夫子和范仲淹先生,真的是有百世之德。所以這裡講蘭孫桂子,就是好的兒孫,顯貴的兒孫,大福的兒孫,都是出自於德門,賢德的家族。有德必定感應有福,沒有德就沒有福,沒有福的也不會有那些大福的兒孫來投胎,為什麼?他們的福很大,你這個家族如果沒有福德,就不能夠承受他們來。
下面說,「《詩》雲:克昌厥後。《書》曰:垂裕後昆。往訓昭然,於今為烈」。這裡引用了《詩經》和《書經》。克昌厥後,就是要擔負起昌隆後代的責任,克就是一定要,一定要使後世興旺昌隆。怎麼做?就是修善、修德。《書經》上也說,垂裕後昆,後昆就是後代,流傳給後代子孫福報,裕就是福報,我們得多積陰德,才能夠庇蔭子孫。這是古人的教訓、教導,昭然是清楚、明白。儒家它也講究這個因果,儒釋道三家都是注重因果教育的。你看古訓就說得這麼明白,而現在更要引起大家注意。
下面說,「發祥在十世五世後者,固稱為遠報,即或鐘英毓秀,現在膝下眼前,其報未始非遠。何也?以其對自己言之也,獲報而不在自己,則遠莫過之矣」。發祥在十世五世以後的這種子孫當然就稱為遠報,譬如范仲淹先生,家族八百年不衰,那八百年之後的子孫,對范先生而言就是遠報。即使是鐘英毓秀,現在膝下眼前,這些兒孫,非常優秀的,鐘英毓秀就是代表一個美好的、優良的環境下能夠孕育出優秀的人才,一個很好的家庭便是賢德君子的搖籃,所以這些兒女現在就在眼前的,就在膝下的,也可以稱為是遠報,不一定是說十世以後才叫做遠報,現在眼前的兒孫也可以稱為遠。何也?為什麼?以其對自己言之也,因為是對自己而言的,如果獲報在自己,就叫近報,獲報如果不在自己,那就稱為遠報。所以凡是說兒孫,乃至說我們的家裡人,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把范圍擴大,我們的社區所有的人,乃至我們國家,都是屬於我們的遠報。如果我們能夠積善修福,積得厚,修得多,確實自己得好是肯定的,家族也沾光,這個社區也沾光,乃至這個國家也因你修善修福而消災免難,這些都稱為是遠報。所以這個兒孫它也是一種廣義的。
下面我們來看安士先生附了三則故事做為證明。第一個是出自於《宋史》,是「盡誠訓導」。講的是宋朝鄧至,這是一位讀書人,在家裡開了一個私塾招生教學,凡是送來讀書的子弟,鄧至都盡心盡力的教育他們,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然後教導他們文學、藝術,種種的內容,在他門下成才的人很多,結果鄧至的後代很多都是顯貴的。在神宗皇帝在位的時候,神宗在集英殿上頒布那一年進士的名單,進士是最高的一種學位,當時鄧至的長子,叫鄧绾,是翰林學士,他就負責站在殿上宣讀進士名單,當他宣讀到自己的弟弟的名字,這個鄧绾就下殿來拜謝皇帝,又繼續讀,讀到鄧至的第二個孫子的名字,這鄧绾又下殿來拜謝皇帝。皇上看著他就笑了,旁邊的這些官員也跟著稱贊,說這都是你的父親鄧至能夠盡誠教人的結果。所以可見得你看我能夠極盡全力的教導別人,不辜負別人對我這個老師的期望,他們把子弟送來給我們教那是對我們的一分信任,做為老師就要盡心盡力的教導好子弟,這才不虧待別人,不會誤人子弟,這就是為師之義。能這樣做到,你看看沒想到自己的子弟也能夠人才輩出。所以這是所謂天道好還,人能夠盡心為人,天也就給我們的酬償很厚,這是理所當然的道理。
下面再看第二個故事,叫「貴子復來」,出自於《功過格》。講的是宋朝在虔州有個人叫做王汝弼,他的言行都很優良,東村有一個人叫劉良,西村有一個人叫何士賢,他們倆的祖父都很賢德,所以這兩個人都不錯,後來每個人都生了一個兒子,都是聰明過人,於是就請王汝弼為老師,教導自己的子弟。劉良和何士賢家裡的財產很豐厚,但是為人卻很刻薄,他們的德行比起他們的祖先來講是差得太遠了。結果有一次王汝弼這位老師就站在門口,看見有很多人馬過去,像官府的那些人馬,結果走到何家,何士賢的家族那個門口,向著裡面指指畫畫,隨即又到了劉良的家門口,也是這樣對著裡面指指畫畫。王汝弼就問這兩家,有沒有見到這些人經過你們家門口?結果他們都說沒見到。王汝弼也就曉得,大概這是鬼神。結果沒有多久這個地方發生了瘟疫,這兩家的兒子都死掉了。到了那年的秋天王汝弼他就被一個鬼卒牽到了陰間,見到了閻羅王,閻王就問他,你是不是王汝弼?他回答,正是,然後就拿他的福祿來查一查,說你的福祿還很多。王汝弼就藉著機會請問閻王,說劉、何兩家的兒子現在怎麼樣了,為什麼他們這麼聰明,應該說是棟梁之才,為什麼他們就死了?結果閻王就告訴他,說這兩個兒子確實都是棟梁之才,天曹因為記錄了劉、何兩家祖先的陰德,特意派這兩個兒子到他們家來投生,本來是要使他們這個家族興旺起來的,可是沒想到劉良和何士賢兩個人做事、言行比起祖先來講差得太遠,一點沒有祖先的德行,因此天曹就決定把他們兩個人的貴子給收回去,而且不久之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結果王汝弼就蘇醒過來,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了兩天。所以就把劉、何兩個人都請來,把夢中的情形告訴他們。這兩個人一聽非常的後悔,痛哭流涕,因此從此就廣積陰德、濟人利物。又過了幾年他們兩家各生了一個兒子,劉家取名是兆祥,何家取名應元,還是請王汝弼做老師,後來這兩個兒子同時考取了紹興癸丑的進士,地位也都很顯貴。
所以這也說明,祖父陰德招來的貴子,但是如果是自己不能夠像祖上一樣修善積德,貴子也會失去。祖上有陰德者尚且有可能貴子夭折,如果祖上還沒有這樣的陰德,那我們的子孫又會怎樣?幸好這兩家這兩個人覺悟得很快,聽到王汝弼死後復蘇之後,把陰間的情形告訴他們,他們就覺悟了,痛改前非,努力修善,結果失去的貴子又失而復得。所以你想想,原來是刻薄的人,改過修善還能夠得到貴子復來,如果原來不刻薄的,本來就是樂善好施、仁慈愛物之人,他們的子孫必定是比劉、何兩家更為貴顯。所以懂得這個因果報應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人。劉、何兩個人之所以能夠回頭,正是因為還算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所以經王汝弼一點,他就能夠明白,就能夠改過自新,可見得因果教育多麼重要!
下面看第三個故事「神示葬地」,出自於《善余堂筆乘》,這個故事在《了凡四訓》裡面也有。這是講到在建寧這個地方,楊少師榮,楊榮是少師,少師是太子的老師,這個身分是極為貴顯的。他的祖父過去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遇到大雨,河水都上漲,把很多的民房都沖毀,很多人也都淹死了。很多的船夫都爭著搶河裡面的那些財物,只有楊少師他的祖父還有曾祖父,父子倆都是船夫,他們只有救人,在水裡打撈人,那些貨物一無所取。鄉裡人都笑他,怎麼你們這麼愚蠢,這些東西不拿白不拿,可是沒想到,到後來楊少師的父親出生的時候,他們家裡就漸漸豐裕了。所以人有福報不用擔心,現在不拿,以後來的更豐厚。結果遇到一位神仙化成了道人,對他的家裡人說,對他父親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你的兒孫將要貴顯,最好你把你們的祖父安葬在某地。於是楊少師的父親就依據道人的指點,把自己的祖父、曾祖都安葬在那個風水寶地,就是所謂的白兔墳。結果後來生下了楊榮楊少師,年紀很小就考上了進士,位列三公,三公就是所謂的太師、太保、太傅,太子師。追加他的曾祖父和祖父跟楊少師一樣的封號,而且楊少師的子孫都很發達。所以這是積德行善感得的天報這麼樣的美好。古人講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在寺院裡面修建七層塔這叫七級浮屠,那個功德很大,但是要知道,救人一命功德比造七寶塔功德還要大。所以楊少師的祖上積這麼樣的厚德,在患難當中只有救人,而沒想到貪圖財產,所以子孫榮貴。遠報的子孫能夠榮貴,我們想當然他近報的自己來生後世肯定是非常的殊勝。換句話來講,我們看那些在患難當中乘人危難而撈取一把的那些人,損的陰德就太多了。
這裡安士先生有一個評論,我們來看看。他說「葬地吉凶,原系一定之理,但非人力可以強求耳」。葬地,這是埋葬祖先的地方,一般人都講究風水,先去問一個吉凶,看看對自己和後世有沒有幫助。可是你要知道,吉凶禍福它是有一定,不是人的力量可以強求得來的。這個一定之理是什麼?就是因果報應之理。正如《感應篇》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吉凶禍福的原理就在於人為善為惡感應而得到的後果。已經造了善與不善,這個吉凶禍福也就已經定了,再去強求、改變難。只有什麼?你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改造命運,修未來的福。改得快,修得勇猛,你的福報就來得早、來得大,是這個道理。
「世之不務修德,但覓地師,希圖吉壤者,固非,一概不信風水,不顧年月方向,但雲他年不為道路,不為城郭,便可安葬,誤置親屍於凶殺絕地者,亦謬」。雖然我們曉得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最主要的是他自己造作善惡業力而定的,所以如果不修德行,只是找一些風水先生,地師就是風水先生,幫我們去找一些風水寶地,吉壤就是吉祥的土壤,風水寶地,這個是錯的。我們要抓住根本,風水是枝末,根本抓住了,枝末自然就得到了。所以不可以捨本求末。所以固非,就是固然是錯誤的。但是人也不能夠太偏激,這裡安士先生說,如果一概不信風水,完全不去謹慎的選擇,對於這個年月,這是流年,是有一定的影響,還有方向,這是風水,如果對於這些方面一概不去講求,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只是說只要以後這裡不會被鏟平為道路,不會變成開發成新城開發區,這個地方就可以安葬了,往往可能把自己父母、祖先的屍首安葬在凶殺絕地。這樣的做法也錯了,為什麼?毫無恭敬心,對父母沒有敬就沒有孝。父母在生的時候,一個孝子也會選擇一個好的地方讓父母居住,讓父母身心愉快,這是盡孝。父母走了以後,我們選擇一個風水比較好的地方安葬父母,這也是盡孝。《弟子規》所講的,「事死者,如事生」。不能說生的時候盡孝,死了就不要,那就不能叫孝。所以風水雖然是枝末,但是也可以做為選擇的一個參考,總要盡一片孝心。但是要知道,風水它是果,因還是在自己的德行。
所以看到,「觀少師發祥之所,系神人指示,知風水之說不可不信矣」。楊少師他能夠這麼發達,為什麼?祖上有陰功,所以感得神人來指示,告訴他一個風水寶地,他安葬在那裡,果然子孫發達。所以你也不能說這個風水之說是迷信。風水之說它等於是一個什麼?把這個現象告訴你。但是你要得到好風水,那也不是每個人能得到的。是什麼?「觀其祖父,必如此積德,而後始遇此善地」。他的祖父能夠這樣積德,才能感應神人指示,才遇到白兔墳這個風水寶地。如果他祖父沒有這樣積德,肯定遇不到,神人也絕對不會來指示他。所以積德是因,神人指示這個風水寶地是緣,有因加緣才有結果。「又知風水之說,不可徒恃矣」。恃就是依靠,如果你只依靠風水,不講究積德行善,以為找個風水,一定能夠對家裡好,那就搞偏了。風水充其量是一種緣,因最為重要,有好的因自然感得好的緣,結好的果。所以這裡面不可以迷信,不能盡信風水,也不可以完全否定風水。正是古人所講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一個人有福德的話,他到哪裡那裡地方都是好風水,他沒有請風水先生去看,他住在那裡,不好的風水,因為他的德行感召,也變成好風水了。所以很多人他會問,我們中國名山你看大部分都是佛教的道場,正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難道出家人很會看風水嗎?這些名山都是風水寶地,怎麼他們這麼會選擇,都到那裡去修行?其實不然,原因是因為出家人,古來的高僧大德真有德行,真有修行,所以到了那個山上,即使是那個地方風水不好,他在那裡住上三五年,風水也改了,就變成風水好的地方了。所以風水,那屬於境界,境界隨著我們心轉,正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存心,存心善,依報(環境)跟著就善;如果我們正報(存心)不善,即使到一個好的風水寶地,住上三年,那個風水也變糟了。
在歷史上就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明朝的方孝孺先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忠臣,可是他的下場是皇帝把他滅十族,滿門抄斬,這個因果的故事讓我們驚心動魄。方孝孺他的父親過去曾經上山去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來埋葬自己的祖先,結果在那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穿著紅衣服的老人向他禮拜哀求,說你明日所選的風水寶地正是我在那裡住了很久的地方,我想哀求你寬延三天,先別造這個墳墓,等我的這些全家老少子子孫孫都搬到別的地方去之後你再來修墳,給我三天時間,我會報答你的恩情。這個夢醒了以後,方孝孺的父親也沒當一回事,以為作夢,都不是真的。第二天上山,找了這個風水寶地,於是就准備開工修墳。挖了地上,一看,地底下有個大的洞穴,裡面竟然有幾百條的紅蛇,結果方孝孺的父親就用火把這些紅蛇全部燒死。就在那天晚上他又夢到了那個紅衣老人,滿面怨恨啼啼哭哭的向他責罵,說我誠心誠意的來哀求你,可是你今天竟然把我全家子子孫孫八百口全部燒死,你既然滅了我的族,我也要滅你的族。
結果後來方孝孺的父親就生了方孝孺,方孝孺他的舌頭像蛇的舌頭一樣,分叉的。從小也很聰明,長大之後官做到翰林學士,受到明太祖朱洪武提拔。後來明太祖的孫,就是明惠帝,任用方孝孺,方孝孺非常的忠誠。結果太祖死了以後,太祖的另外一個兒子,北方的燕王,就想要奪取自己侄兒惠帝的王位,於是帶兵南下,攻入了南京。當時文武百官都投降,就唯有方孝孺一個人不肯投降,真正是非常的剛強不屈。燕王於是就命令方孝孺,說你要替我寫一個诏書昭告天下,說燕王是保護明朝江山而攻入南京城。結果方孝孺不肯寫,他忠於自己原來的皇帝,逼著他寫,結果方孝孺就在報告上寫上四個字,叫「燕賊篡位」,燕就是燕王,燕王是朱棣,說他是篡位來的。結果燕王看了非常的氣憤,說你難道不怕我滅你九族嗎?方孝孺當時非常的剛強,回答說,你滅我十族我也不怕。結果燕王一怒之下,就把方孝孺十族都腰斬了。一般我們講九族,家族裡面頂多是九族,十族是哪來的?第十族是包括方孝孺的門生,同門的這些學生,統統都殺掉。所以你看,整個家族十族滅盡了,有多少人?算起來有八百多口,就跟方孝孺父親夢到的那個紅衣老人發的咒誓一樣。那個紅衣老人就是蛇的頭,他發誓要報仇,說方孝孺父親滅了我們家八百口,我們也要滅回你八百口,方孝孺就是這個紅衣老人投胎來的。在人間我們看方孝孺是一個忠誠不屈的義士,但是所造成的結果真的就是報復了方家,真的死了八百口,滅門。
所以你看方孝孺的父親本來是想選擇一個風水寶地,選擇風水寶地是為了昌隆子孫。他是選擇了風水寶地,那個地方確實不錯,如果不是不錯這些蛇也不會選擇那個地方棲息,這蛇都很有靈氣的,就是因為這一念的凶狠,為了自己的利益,貪這種風水寶地,竟然不肯寬限時日讓這些蛇搬家,而殘忍的把八百條蛇殺掉、燒死,你看把好好的風水寶地就變成了讓自己家族滅門的凶地,這不是明擺著依報隨著正報轉嗎?善心才能夠感得好風水,凶狠的惡念自然會感得壞的風水,明明好風水也給你轉變成壞風水。這裡就是講到「遠報則在兒孫」。
我們最後看《陰骘文》的最後一句,第七十八句:
【百福骈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骘中得來哉!】
安士先生他在注解裡面說到,「此一結,舉其成效而言,是總收全篇之局,與前上格蒼穹句遙應」。這一節是整一篇的總結,這是用成效來說的,成效就是『百福骈臻,千祥雲集』,它是總結全篇。這是跟這一篇前面說到的「廣行陰骘,上格蒼穹」那一句是遙相呼應。「百福千祥,雖統言其獲報之厚,然其中未嘗不縷析條分」。這裡講的百福千祥都是形容這個福很多,很多吉祥的事情,不可一一來列舉,百和千都是形容其多。言獲報之厚,裡面確實也需要縷析條分,把它分開來分析。「如行時時之方便,則有方便之福祥」。這是講到,如果行時時之方便,前面有這一句,我們也講過,他就得到時時得方便的福祥,福報。「作種種之陰功,則有陰功之福祥」。陰功是做了好事別人不知道。我們做陰功就有陰功的福報,也會感得別人幫助我們,我們不知道誰在幫助,暗地裡就自自然然所謂的化險為夷,遇難呈祥,不可思議的這個感應的出現,這是因為有陰功。所以總是修什麼得什麼,如是因得如是果,絲毫沒有差錯。
「善大,則福祥亦大;善小,則福祥亦小」。所以因大果亦大,因小果亦小,這裡面完完全全是自然感應之道。「信如潮汐,捷於桴鼓」。所以我們要信這個因果,它是自然之理,好像海潮起伏,沒有人去推動它的,它是自自然然呈現出來的這些狀況。桴鼓,桴就是擊鼓的槌子,槌子敲鼓就有響聲,敲得大力點響聲就大,敲得小力一點響聲就小,一敲就響,非常快捷,所以真叫做如影隨形。百福千祥人人都希望有,可是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為什麼?每個人造作的善惡業力不一樣,陰德不一樣,百福千祥是從陰德中得來的。百福骈臻,臻就是來到、就是圓滿,骈就是共同,共同來到,圓滿,千祥就好像雲一樣的集來了,無不是從陰骘中來。
「陰骘二字,篇中凡兩見」。這《陰骘文》短短五百四十三個字,陰骘兩個字就出現了兩次。「上文廣行陰骘,上格蒼穹」,這裡提到一次,「是帝君以身立教,自言其功效如此」,這一句是講在前面的,它是屬於第七句,是帝君自己說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的時候,「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上格蒼穹」,這是他以身來立教,現身說法,正己化人,自己說自己得到的這個功效。這裡,「此言百福千祥,必由陰骘,是帝君鼓勵士子,欲吾輩仰法帝君,亦將上格蒼穹如此」。前面是他以身立教,這裡是勸導我們,我們希望得到百福千祥,那就要努力的廣行陰骘。這是帝君鼓勵士子,士子是讀書人,明白道理的人,只要明白道理就稱為士子,不明白道理,書讀得再多,都不能稱為士子。所以明白道理之後,要仰法帝君,我們要效法文昌帝君那樣。你看他一十七世都廣行陰骘,能上格蒼穹,感動上蒼降下無量的福祥。他能這麼做他得到,我們效法他也這麼做也一樣能得到。所以這是最後勉勵我們要努力的修積陰骘,這句話就是全篇的總結。
安士先生後面又附了四則故事給我們說明,第一個是講「地上天福」,是選自佛典《樹提伽經》。這是講到在天竺國有一個國王叫頻婆娑羅王,他有一位大臣叫做樹提伽,樹提伽福報非常大,跟天人是一樣的福報,受用非常自在,財富無量。有一天國王坐朝,忽然刮起一陣大風,把一塊非常白皙的棉紗毛巾吹到他的殿前,大家撿起來一看,好像不像人間的東西。國王看到之後,就以為是上天賜給他的毛巾,一定是天降瑞相,我們的國家將要興旺了,所以很高興,只有樹提伽沉默不語。國王就問他,為什麼你不講話?樹提伽才說,臣不敢欺騙大王,這條毛巾其實是臣在家裡用來擦身的毛巾,因為掛在水池旁邊,可能是被大風吹過來。這真的是讓這國王覺得沒什麼趣了。又過了幾天,大家又看到有一朵九彩的金花,大如車輪,掉到了國王的宮殿前面,國王又召集大家來看,然後詢問樹提伽這是哪來的?樹提伽說,臣不敢欺騙大王,這朵花實際上是臣後院裡一朵枯萎的花,大風偶然吹來,把它吹到這。
國王很吃驚,說你們家到底是什麼樣的?於是就對他說,我想到你家裡去參觀游賞,可不可以?樹提伽說當然可以,非常歡迎。國王說我要帶二十萬人到你家,你們家能不能容納?樹提伽說,任隨大王的意思。國王就問他了,那你看看,你回去准備,看什麼時候准備好我們能去。樹提伽說隨便哪一天,也不用准備,臣家的床席是自然的,不用人去鋪的,飲食也是自然的,不要人去做的,盤子、碗都不用人去舉來的,也不用人呼喚,自然就現在面前,吃完也不要拿走,自然它就消失。國王愈聽愈覺得怪,於是就帶著二十萬人到他家,從他家南門進入,結果看見門口站著三十位童子,都是端正可愛。國王問他,這是你的兒孫嗎?樹提伽就說了,啟禀大王,這是臣守大門的家奴。他們又進去,到了內閣門,又見到有三十個童女,絕世無雙美貌。國王就說,這是你的女兒嗎?樹提伽說,啟禀大王,這是臣守閣門的奴婢。他們又往前走,到了堂前,看見白銀為壁,水晶為地,這水晶透明的,真的像水一樣清澈。國王說,這是水,我不敢前進。樹提伽說了,大王不用擔心,這個水晶地堅固無比,什麼東西都不可能弄壞它的。所以就帶著國王走上殿堂,那真是富麗堂皇,七寶做的家居宮殿。
請國王坐在一個金床上,這個床是用黃金做的,然後在一個用白玉做的茶幾上面給他端茶。這時候樹提伽的妻子從一百二十重七寶帳中緩步走出,向國王作禮。結果作禮,抬頭的時候眼淚就掉下來了。國王就問她,你為什麼不高興?樹提伽的妻子就回答說,因為聞到大王身上的煙氣,所以淚就掉下來,大概是很刺激。國王就說,百姓燒的是那些樹脂,諸侯燒的是蜜,天子燒的是漆,漆又沒有煙,那是最好的一種薰香,怎麼會讓你流眼淚?樹提伽就回答說,臣有明月神珠,掛於殿堂,什麼東西都不用燒,它到晚上會自然的發光,形同白晝。國王燒的這個漆它薰到身上,你看讓樹提伽的妻子都流眼淚,受不了,因為她的家境太好了。樹提伽的堂前有十二重高樓,廣大宏偉,國王登上去,看到四周一望無垠。國王非常的喜歡這個地方,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個多月,大臣就請國王回去,國王也不肯回,於是又住了一個月。樹提伽在國王要回宮的時候,就用绫羅缯彩布施給二十萬人。
國王就對這些臣子說,沒想到樹提伽是我的臣子,竟然他的富貴超過我這麼多,我真不甘心,我想用四十萬人來討伐他,奪取他的財富,可以嗎?結果很多臣子也就附和說好。於是國王就調動兵力,帶著四十萬軍隊,把樹提伽家裡團團圍住,圍了數百層。忽然就見到樹提伽家裡面走出一個大力士,舉著一個金杖,他一比劃,就看見四十萬人的軍隊統統都倒下去,而且走不動。這個時候就見到樹提伽乘著雲母寶車出門來問大家,說你們不想起來嗎?那些人都說我很想起來。於是樹提伽就舉手一揮,這些人馬才能夠站起來。國王知道沒有辦法跟他匹敵,於是就撤兵走了。以後這個國王跟樹提伽都前往拜見世尊,問佛,到底樹提伽前世是什麼因緣,這麼大的福報。佛就跟他們講,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在山道裡面走過,見到一位有病的出家人,於是發起了敬愛的心,給他布施房宇、衣、飲食以及種種的生活用具,讓這位病僧一無所缺,安心辦道。這位商人還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發願說,願我來生享受天上那樣的自然的供養,又願我早成佛道,濟度惡道的眾生。結果就是因為他布施這位出家修道人的功德,他這一生你看雖然還在地上,是人,但他享的是天福。當時這個商人就是樹提伽,那位病僧就是我,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看到,所謂「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這真的是過去修大福德感應來的。
下面第二個故事,講「舉家福澤」,這是出自於戒律裡面的,《四分律》。講到佛在世的時候,在跋提城有一位大居士,叫做琝荼,家裡非常的富饒,財富充足可以說是隨心所欲,他拼命送人都送不盡。家裡面有一個孔,像車輪那麼大的孔,那個谷米自自然然從裡面就湧出來。他的妻子用八升的米來做飯,結果竟然能夠養活四部兵,就是養活軍隊,以及四方的人,還吃不盡。他的兒子用一千兩黃金來布施給軍隊和四方的乞丐,都布施不盡。他的媳婦用一盒香供養軍隊和四方的乞丐,香也用不盡。他的奴婢,耕田的奴僕,用一犁田,結果耕出的米無數,吃不完。他的婢女用八升谷來喂這些四方兵的馬,也吃不盡。你看全家老少各自顯出自己的福力。琝荼他自己這麼大福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樣的原因,就問佛。佛就告訴他,你們每個人都有福力,這是從前在王捨城有一個織布師,他還有他的妻子、兒、兒媳、奴婢有一次正要吃飯的時候,遇到一位辟支佛來他家裡乞食,辟支佛是聖人,出了三界,全家人當時見到辟支佛來,很高興,都紛紛拿出自己所吃的來供養。辟支佛說,你們供這麼多我也吃不完,你們每個人供一點就行了,對你們不少,對我已經夠滿足了。於是大家就都供養了他。辟支佛受供以後就現出神通,飛身到虛空中,現出種種的神變。結果織布師全家看了都非常歡喜,後來他們一家命終以後都生到天上。佛告訴他們,說你們就是前生這個家裡的人,現在從天上下來,還有余福未盡,有這樣的福報。
我們看到這樣的福報很羨慕,為什麼他有這樣的福報我沒有?他這麼幸運遇到辟支佛能夠供養,我為什麼遇不到辟支佛?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像佛菩薩,沒有一個證果的聖人,上哪找辟支佛?如果琝荼當年他們家也是這樣的心理,我想辟支佛也不會去找他們家去應供,為什麼?因為他有強烈的分別執著,強烈的分別執著就不堪受福。好像這個人心量太小,就如同那個器具很小,你往裡頭裝水,裝一點就滿了,就溢出來了。所以量小福就小,量大福就大。量怎麼叫大?分別執著少就叫量大。沒有分別執著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那個福就不得了,不可思議。所以他們前生肯定是樂善好施的人家,不管見到誰,都歡喜供養,見到每一個乞丐都是這樣供養的。所以偶然有一天來了一位辟支佛,他也如同平日那樣去供養他,這叫真心供養。真心裡面沒有分別的、沒有執著的,不是說辟支佛我就供養多一點,乞丐就供養少一點。有這種心,他得的福肯定不大。所以要平等施,這是得大福報。總有一個機會佛菩薩來示現來應供,所以你能平等供養,必定得不可思議的福報。千萬不可以有差別的心、高下的心、傲慢的心來供養,要以恭敬的心、平等的心、清淨的、不求回報的心來供養,這個得福無量。
安士先生評論當中說到,說在諺語當中說,「一人有福,澤被一屋」。雖然如此,在同屋裡頭的每個人,實在講他們自己的福分都是他們各自修來的。你有福你能夠福澤家人,家人也得有福,才能受你的福澤,他要是沒福,你要幫他,他也受不了。所以總是福要自己修。福有大有小,每個人不相同,那都是所謂的「自作自受,自求多福」。所以安士先生這裡說,貴人家的子女,必無乞兒相貌,賤奴家的後代,必無卿相八字。為什麼?因為同業才相感,同類相聚。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自己過去生中是這個因,所以就會有這個果,自然的。我想改變現前的狀況,怎麼做?就是斷惡修善,多積陰德,自然你的境界就改了。
好,下面第三個故事,是「累世科第」,出自於《現果隨錄》。這是講太倉縣有個人叫王文肅,名字叫錫爵,這個人謙恭溫厚,廣積陰功,他是做一個神廟的負責人,地位也比較顯貴,可是他終身對任何人都沒有兩樣,沒有分別,廟宇也是無論大小他都會為廟宇題書額來護持神廟,因為古代神廟是因果教育的場所。像我們師父常講,中國古代三個教育機構是維系社會安定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一個是祠堂,每一家都有祠堂,祭祀祖先的,教孝道,第二個是孔廟,供奉孔子,至聖先師的,教尊師、教倫理道德,第三是城隍廟,城隍廟是教因果教育的,所以護持這三種教育場所那個功德很大。這位王文肅晚年還叫工匠用金和銀和在一起的汁來畫菩薩的像,而且親手在像上題寫《心經》,布施給人來供養,護持正法。結果他的兒子缑山先生,叫王衡,考上了進士第二名,一般講榜眼,狀元、榜眼、探花,這是進士的頭三名。他的孫子煙客先生,叫王敏,也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而且信仰三寶,每到黎明時刻就起床來禮拜誦經。他十七歲就會念《金剛經》,一直到八十歲,沒有缺過一天。在荒年他常常出錢來施粥濟民。有一次他的同鄉有一位叫陸允升先生,就夢到在一座大的寺院裡面,就有一個老僧對他說,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的豆子,六個人在挑這個豆,有黃豆、有蠶豆等等。老僧說,這都是這位王文肅他的孫子煙客先生前生所積的善業,大善是用給一個蠶豆來記,小善就用一粒黃豆來記,這裡你看看,有六石這麼多的豆子,可見得他做的善事有多少。後來這位煙客先生王敏生下了兒子九個人,孫子二十多人,全都是金榜題名,地位顯要,第八子還兩次當了丞相。所以後來這位先生,就是王文肅先生,也被加封相位的爵號。所以一家你看累世科第,興旺發達經久不衰,全都是因為祖上有積功累德。
第四個故事叫「福被江南」,是選自於《東海家乘》。這是講到明朝在昆山這個地方,這也是安士先生的家鄉,在江蘇,有一個人叫做徐在川,這個人他是刑部官員徐申的兒子,很擅長於文學。有一次在江浙一代出現了倭寇,就是日本這些盜賊來江浙一代騷擾,常常都有戰事,可以說搞到民不聊生,當時又出現饑荒年,所以難民載道。這個官員又因為正在打仗,不敢向朝廷報告這個饑荒的情況。當時有一位官員,叫做嚴公正,他在家裡,於是徐在川就勸他應該為民請命,要把我們這裡饑荒的狀況向皇上禀奏,結果嚴君聽了之後猶豫不決。徐在川就代他起了草寫了一個疏文,滔滔數千言,情詞非常懇切,非常哀婉,然後就哀求嚴公,請嚴公來上報,然後還善巧的跟嚴公說,說你不妨可以問問算卦很准的一位瞎子,可以看看是不是應該上疏。之後徐在川就焚香告帝,祈求上天加被,而且暗中又送一些錢給那個占卜的瞎子,希望他勸這位嚴公要上疏。結果一占卦,占得一個吉卦,內容就說的是上天協助,很吉祥的。於是嚴公看了之後也很高興,就決定上疏。結果這一上疏,果然得到皇上的批准,最後免除了江南全省的賦稅,使到很多人都解決了生活上的困難。而且把糧倉也打開,讓凡是過去繳過稅的百姓,統統都來領回自己的糧食,這對當地解決一個大問題,所以歡聲載道。沒過多久這位嚴公就被皇上提拔,最後榮登相位,做了宰相。這位徐在川,就是當時鼓勵嚴公上疏的人,他也做了交河令,成績很好,政績顯要。他的長子被聘為太僕公。太僕公的曾孫有三個人,結果有一次大考,名列進士的頭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統統都是這一家的。後來又生了五子,這五子也統統都做了進士,所以江南一帶稱為叫五子登科,子子孫孫當中做官的都很多。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人能夠全心全意的為民、愛民,他的這個功德之大確實是福澤後世,福被江南。所以人發心只要是勇猛,精純為人,沒有考慮到自己,天報之福就特別的快速。
我們在今年就看到這樣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今年五月十二號在中國四川汶川地區發生了特大地震,在這個地震當中就有一位英雄的少年出現,他的名字叫林浩,他是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今年才十歲。結果這個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小林浩跟其他同學一起從教學樓往外轉移,林浩是班長,帶著大家跑,結果沒跑出去已經被壓在廢墟當中。小林浩當時在廢墟裡面組織自己這些班的同學唱起了歌曲,「大中國」的歌,鼓舞大家士氣,安慰那些受到驚嚇的女同學,大家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掙扎,有不少的同學爬出了廢墟。結果當小林浩掙扎出來之後,發現還有不少同學埋在廢墟當中,這位小林浩沒有驚慌逃離,而是再一次的鑽到廢墟裡面展開救援。他把兩名同學背出了廢墟,在整個過程當中他身上多處受傷。之後這些同學都被轉移出來,脫離了危險。結果在五月二十號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的電視台都播出了「九歲救災小英雄林浩」的專題采訪報導。這位九歲半的兒童,竟然能夠在這麼大的災難面前想到別人,而不是自己想逃命,當時對全中國的人民都是一種激勵。後來這位小同學接受了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婦聯四個部門的表彰,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稱號,而且在頒獎的晚會上受到了我們國家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的親切接見。他的父母原來是位很平常的打工人士,因他的孩子做出這樣的陰功而顯要。我們都熟知的,在今年二00八年八月八號晚上八點北京奧運開幕式,中國代表團出來的時候就是這位小林浩同學跟高個子明星姚明,一起走在中國代表團的最前面。這位從來沒有出過大山的孩子,就是因為他在患難當中能夠想到別人、救護別人,你看他的福報現前,令到全世界億萬人的矚目、贊歎。那我們想到,他的未來也一定是一片光明。所以真的是,人只要能夠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骘,必定是上格蒼穹,必定是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這是文昌帝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
古來的例子太多太多,現在眼前的例子也不少,都證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拿我們最親近、最敬愛的師父上人上淨下空老法師做例子,你看他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也是福報很少,正好遇到抗日戰爭,逃難,流離失所,後來到了台灣,也是一個人,舉目無親。有人給他算命,說他是一個乞丐的命,貧賤到極處,而且還短命,不超過四十五歲。我們師父也相信,為什麼?因為他們家族裡,祖父、父親、伯父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就走了。所以後來學佛了,他也就把自己的時間表定在四十五歲。他是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講經。他的發願就是講經教學,振興佛陀教育。結果到了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得了一場病,他也不找醫生,不看病,知道壽命到了,醫生治病不治命,看也沒用,老老實實念佛求往生,沒想到這個病就好了,他就繼續講經,你看一講講了五十年,到今年是八十二高齡,我們一看他,福報愈來愈殊勝。
就用世間的說法,所謂五福臨門,這個五福是什麼?第一是長壽。你看我們師父本來是四十五歲的命,結果活到了八十二,依然這麼樣健康。長壽、健康是無畏布施。長壽和康寧都是五福之一。我們師父過去常常放生,無畏布施,布施醫藥。一開始拿出一塊錢、兩塊錢布施,現在你看他,就在澳洲,每個月拿出兩萬塊錢澳幣,就在圖文巴小鎮上布施給當地的一個醫院還有臨終關懷中心。在五年前我們師父到泰國訪問,是泰國當時的副總理查瓦利將軍接待,當時正好泰國的太子五十歲壽辰,准備建一家僧伽醫院,還缺二百萬美金,我們師父就慷慨答應了。旁邊的人都說,師父這是二百萬美金,不是泰幣,怕師父聽錯了,二百萬可不是小數字。可是我們師父答應了之後,回頭問,那錢在哪兒拿?大家也都你看我、我看你,沒想到三天之後就有護法居士把二百萬美金湊起來,送到泰國指定的帳號。所以今年這個醫院也建成,我們師父應邀去參加它的開幕典禮,末學也有幸前往。你看這裡講的長壽、富貴、康寧,我們師父上人福報都現前了。這個富貴不是說你有多少錢叫富貴,是你有福,你身上可以沒錢,可是要用錢的地方就有人供養,那真的是富貴,而且很自在。這是什麼?財布施。還有好德,好德是師父他的德行,你看舉世敬仰,不僅是佛教徒對他很敬仰,連其他宗教的人士,見到他沒有不恭敬的。考終命是最後,我們師父他已經告訴我們,拿到往生把握,這一生肯定往生。為什麼他能往生?他放得下,只要對世間什麼都放得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一定能往生。所以你看看,世間人享的五福師父上人都有。怎麼來的?這一輩子修來的。所以我們讀《了凡四訓》,知道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看看我們師父,他就在眼前,他就是個大了凡。他改造命運比了凡先生更殊勝,了凡先生是命中活到五十三歲,他延長到七十三歲,我們師父命本來是四十五歲,現在八十二歲高齡,還是每天你看精神奕奕,講經不斷,講《華嚴》,他的富貴、他的聲譽,各方面的福報,比了凡先生殊勝太多了,但是原來基礎比了凡先生差。正說明什麼?百福骈臻、千祥雲集真的是從積功累德、修陰骘中來。修陰骘就是修大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不斷的做,自然得到殊勝的果報。所以我們讀了《陰骘文》,一定要依教奉行,也能得到百福骈臻、千祥雲集。
好,我們一起共勉努力。我們《陰骘文》到今天就全部講解圓滿。有說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十集) 2008/12/30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