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4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繼續講第七十四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昨天我們學習了安士先生前面的一段發明,末後他有一句話做一個小結,他說「可見八字之中,淺者見之得其淺,深者見之得其深,非僅為善去惡之常談也」。前面有舉到善信菩薩為求這八個字的法,不遠萬裡渡過這些泥潭,冒著危險去向一位貧賤的婦女求法,這個婦女給他說這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結果善信菩薩聽了之後立刻身心清淨,獲得了神通,也就是他的智慧、德能恢復了。從此可以看到,這八個字看起來字面這些意思好像很淺,可是裡面深廣無際。淺者見之得其淺,深的人見到了悟得就深了。像善信菩薩他聽到這八個字他就悟入境界,如果真能夠完全圓滿的落實這八個字,實在講就是成佛了。《十善業道經》裡面告訴我們,十善業道就是無上菩提的根本,是無上菩提的階梯,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正做到圓滿就得無上菩提。所以只有圓滿佛果才能真正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煩惱還沒斷盡,這種無明煩惱是不是就是惡?也算是惡,它對佛來講就是惡,把這個惡也斷盡了才能圓滿成佛,才叫止於至善,眾善奉行才算是圓滿。所以這哪是淺人所悟得的淺境界?把這八個字看淺了那是因為自己淺薄。所以它不是僅僅教我們為善去惡的老生常談。

  下面安士先生引用了幾則故事,第一是「失目因緣」,它是引自《阿育王經》,這是一個佛典故事。他說從前阿育王的王妃蓮花夫人生了一個兒子,面貌非常端正,尤其是他的眼睛,非常的美麗,就好像一種拘那羅,一種美目鳥那種眼睛一樣,因此阿育王也就給他起了名字叫拘那羅。國王非常憐愛這個孩子。後來王子跟他的母親一起到了雞頭末寺,拜見了一位尊者叫夜奢,夜奢尊者他有宿命通,他能夠看到過去世的前因。看到這位王子有這麼美麗的眼睛,這固然有過去的善因,但是他告訴王子,眼睛是無常的,因為尊者看到這位王子日後一定會失明,所以給他講無常的法,讓他看破、放下,不要執著。當時阿育王的正室皇後因為很愛慕王子的容貌,所以就強迫他亂倫,王子不依從,結果就讓王後非常痛恨,起了那種報復的心,就想要把這個王子的眼睛給挖掉。後來阿育王病了,王子在外正在討伐北方的敵人,於是王後就假傳聖旨,命令人去把王子的眼睛給挑了。這麼美麗的眼睛,居然給挖掉,所以王子是痛苦萬分,但後來一下想到,過去曾經聽過夜奢尊者的教誨,告訴他眼睛是無常的,於是他就深深厭惡自己的血肉形骸,願求清淨慧眼,結果念頭一轉,你看看破、放下了,立刻就證得了斯陀含果。斯陀含果是小乘二果,二果就具備四種神通,所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當然這個神通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很廣大的,但是他至少有這個通了,所以煩惱一下就沒有了。

  以後這位王子就回到了本國,父親這個時候還不知道王子發生什麼事,結果看到王子兩只眼睛已經瞎了,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這麼回來,阿育王看到之後傷心痛哭,就詢問到底什麼原因?王子回答說,這是父親的意思,你看我手上還有您的诏書,您的這個命令。結果這個父王就大怒,調查到底誰假傳聖旨,害自己的王子。後來查出來,原來是王後干的。阿育王就非常的氣憤,下令要殺她,可是這時候王子極力的勸解,阿育王還是不聽,於是放起一堆柴,放了油點起火,就把這個王後給燒死了。當時有一位比丘叫做優波鞠多尊者,王子就去請問這位尊者,到底是什麼原因,這一家有這樣的因緣。尊者就回答說,說王子在過去曾經在波羅奈國做過獵人,在山窟窿裡面捕到很多的鹿,因為怕它們逃竄,所以把它們的眼睛統統給挑瞎了,然後再一只一只的殺掉,結果那一生之後,幾百世中這個王子常常被挑眼睛,落得這個報應。又因為這個王子過去曾經在拘留孫佛時代,拘留孫佛是賢劫第一尊佛,我們現在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當時這位王子在拘留孫佛入滅之後建造了很多塔寺、佛像,而且發願說希望我來世也能夠成就佛道,由於他有修造佛像的福因,所以常生在尊貴家,因為他曾經發了願要成佛,這一生他就獲得斯陀含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什麼事情都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是有前因的。

  後來阿育王他聽說菩提寺有一位法名叫做宴沙的僧人是一位阿羅漢,於是就帶著王子同到寺中去修供養,而且請這位出家人憐憫救拔。並且國王發布命令,讓國人明天統統都去聽法,而且每個人都要帶著自己的器皿,盛裝自己的眼淚。結果第二天全國的道俗四眾統統來了,聽這位高僧說法,高僧講的是十二因緣法,大家聽了之後無不悲傷掉淚,結果眼淚都裝在這個器皿裡面。國王把這所有的眼淚收集起來,儲藏在一個金盤子裡,於是高僧就對眾發誓說,剛才我所說的法,道理如果正確,願以大家的眼淚來洗這個王子的眼睛,使他雙目復明,如果這個道理有不正確的話,那麼他的眼睛還要像現在一樣。結果就用大家的眼淚來洗王子的眼睛,王子的眼睛於是就兩目復明。這是借助於說法的功德,使他的業力得以扭轉。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個故事,叫「增價自斃」。這是講在太倉縣有一位叫做錢君球的人,在清朝順治末年,有一次他看到漁夫在賣一只鱉,於是他就出了五十錢把它買下來。錢君球當時跟他講價,他出價五十,但是講價講到二十五,就成交了,就把它買下來。錢君球他的目的是為了把它買下來之後放生,結果剛剛要准備成交的時候,就有一個人,叫做張伯重,他看到這個鱉,他就多出五錢,就是三十文,把這個鱉給買回來,他自己烹煮自己吃。結果煮著煮著,肉還沒熟的時候,張伯重忽然之間就發狂,另外發寒,他自己說些胡話,說本來有人把我買放掉的,可是你為什麼要奪走我,把我殺害?顯然是這個鱉來討命的。家裡人就哀求,說既然如此,那我們來請這個錢某人再回來。結果錢君球也就來了,向這個鱉來哀求,希望這個鱉能夠釋放這個人,後來張伯重也就蘇醒過來,從今以後他就發誓永遠不再吃葷,就發了誓。可是發了誓不長久,沒有多久,看見人賣河豚,這個習氣太重了,好吃,伯重就忘了自己的誓言,又把河豚買回來,自己烹食。烹食之後他的舊病復發,又是這樣發狂、發寒,第二天就死了。所以你看看,不能夠超度這個鱉,即使是不吃葷,也一樣會受這個報應的。所以殺了這個生命一定要超度,而且自己真正誓不殺生,終生吃素,才有可能免去這些冤親債主的報復。

  下面我們看第三個故事,叫「雷誅賭逆」。這是講在湖南南浔鎮有一個寡婦,她的兒子非常好賭,有一天他賭輸了錢,就跟他母親要錢。母親沒錢,就要他母親把衣服給典當掉換錢給他。母親說那我要到你姐姐家,等穿到那個時候,才能把衣服給你去典當。結果這兒子就以為他母親不想給他,於是這個母親跟兒子駕著船到他姐姐家,兒子給她駕船,兒子懷疑母親不給他衣服,結果就跟她爭辯,爭著爭著竟然把他母親給推到河裡去淹死。兒子駕船回來,還不到一裡,他就聽到有雷聲,這兒子就害怕,趕緊回家,對他太太說,趕快用大缸把我蓋上。妻子問什麼原因?丈夫也不回答。妻子沒辦法,只好這麼做了,把她的丈夫放到大缸裡面蓋上。聽到很細的雷聲,也沒有震動什麼大缸,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妻子看見這個缸裡面怎麼會流出一些血水,感覺到很奇怪,於是就把這個缸的蓋打開,竟然發現自己的丈夫已經是一個無頭屍,只有鮮血在噴流。她非常害怕,馬上把鄰居家的人都請來看。鄰居家人就懷疑,是不是他太太謀害了這個先生,故意編出這些假話,於是就把這個太太押送官府。

  結果船到了半路,這條船就被一樣東西給擋住了,前進不了,一看原來是一具女屍浮起來。大家把她救上來,發現這個女屍手裡還拿著一個人頭,頭發攪在她的手指上,仔細一看,死的這個人就是這個兒子的母親,那個頭就是這兒子的頭。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對母子是這樣的一個原因,是子殺母受天誅,於是才釋放了那個女人。所以謀害自己父母的人,那真的是連豺狼虎豹都不如。追究這個禍根是什麼?就是見利忘義,見到利益把父母的恩德都忘掉了。這個緣是屬於賭博,這個兒子好賭,貪心不斷的增長,增長到最後,見利忘義,連母親都可以殺害。所以賭博的禍害真的是無窮,多少人因為賭博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甚至有父子相殺、母子為仇這些現象,太多太多了。所以真正明智的政府,應該把賭博給杜絕,它是危害人民的一個非常不好的東西,要把它鏟除干淨,使人民不要有這種機會造出那些惡業。

  下面第四個故事是「一脔三命」。這是講到清朝康熙年間,在辛亥年七月十五日在昆山有一對夫婦正在抽水灌溉,忽然之間雷雨大作,就把這個丈夫給擊死了。這個丈夫平素為人很誠實,大家都不知道為什麼竟然遭雷誅,於是就問到底什麼緣故。這個妻子自己很感歎,說就是因為為了十八斤肉導致的。原來去年冬天他們運米進城的時候,在河上經過一艘船,他們的船經過另外一艘船,那艘船上發現有一塊肉,順手就把這個肉給拿走了。回家一稱,十八斤重。可是這個肉其實是一家富家人的肉,是有一個婢女放在這個空船上,准備去洗點東西要回來拿走的,就在這麼一段短短的時間裡面這個肉竟然給人拿走了,回來找不到肉。結果這個富貴家的太太很生氣,就鞭打這個婢女,結果一失手把這個婢女給打死了。這丈夫說,你這樣做是很損陰德的,你這個會破家的,罵他的太太。結果這個太太,本來打死這個婢女心裡面就已經慌了,被她先生這麼一罵,又氣又恨,結果自己就上吊而死了。你看兩條命沒了,結果她的先生今天又被雷給擊死,這想必就是由於這個緣故。所以一塊肉牽連了三條命,真的是,古人有講到,「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路上見到遺失的東西人們往往去拾取,沒想到可能因此而拖累了別人,讓別人喪失性命,這個例子非常典型。別人遭到禍害了,自己又怎麼能逃得過懲罰?所以不義之財君莫取!

  我們再看第五個故事,「存心療治」,這是出自《懿行錄》。講的是明朝有一個人叫潘夔,他是精通醫術發心救人的。有一年流行瘟疫,當時找這位潘公治好病的人很多,可是潘公從來不計較報酬,一心就是救死扶傷。他的鄰居,有一個趙某人,曾經跟潘家打過官司,告了他的狀,可是不幸在這瘟疫當中也害了病。這趙某人就對兒子說,能救活我的人只有潘公。這兒子說,可是我們剛剛告了他的狀,他能夠救我們嗎?這趙某人說,雖然我得罪了潘公,但是我想他心地仁慈,不會跟我計較的,一定不會眼睜睜看著我死。所以這兒子就把潘公請來,潘公就給他細心的治療,沒有多久他就康復了。結果後來潘公的三個兒子統統都考得功名,一個做了桂陽令,一個做了翰林編修,一個做了宮保尚書,都是大官,而且潘公本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號,他的孫子也是一位進士。所以安士先生他的評論當中說到,救人的念頭既然是如此的迫切,那麼報復的念頭就會很輕,以至於對告自己狀的人,跟自己有仇的人,都能夠想方設法去挽救,這樣的事跡就感人至深,所以天給他的報答一定是很厚的。

  下面再舉出《懿行錄》裡面的「忍餓給囚」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了凡四訓》裡面也說到。講明朝有一位獄吏,叫做楊士懲,他在做這個小縣吏,管監獄的那個時候,一直都是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有一次縣令對一個囚犯非常嚴酷,上酷刑,流血都已經流到滿街都是,這個縣令怒氣還沒有平息。這位楊士懲就立即跪下來寬慰縣宰,告訴他說,像這樣的情況已經是非常悲哀可憐,不能夠歡喜,連歡喜尚且不可,怎麼還能夠發怒?結果縣令聽了之後才消除怒氣,寬容了這位囚犯。楊士懲家裡很窮,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一點都不要,而自己遇到囚犯缺食的時候他一定想方設法去周濟。有一天有幾個新囚犯從遠地而來,已經餓得不行了,正好楊士懲家裡又缺糧食,家裡已經是很貧寒,連第二天的糧食都沒有了。楊士懲他就決定拿出自己家裡僅有的米煮粥,因為如果煮飯就不夠吃,於是煮成粥,把自己的米減一半,分一半給這幾位新來的囚犯吃,自己忍著餓。後來楊士懲的兒子守陳,做官做到了翰林學士,楊士懲本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封號。所以安士先生評論中說到,自己的饑餓就在當天而已,可是這幾位囚犯的饑餓已經是好幾天了,所以這樣一比較,與其說自己能夠得到飽,不如給囚犯解決他的饑困。這是楊公念念替別人設想,這種仁慈博愛的心必然得到非常殊勝、快速的福報。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一條我們就說到這裡。

  下面我們來看第七十五句:

  【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這個『惡曜』的曜就是指天上的星辰日月。古人講有七曜,所謂太陽、月亮,加上金、木、水、火、土五星,這個叫做七曜。往往這些日月星辰都有神靈在主管,記錄我們人間所造作的一切善惡。如果是惡曜,那是專門記錄惡事的那些惡神,他們加臨的話,我們往往就會出現災殃,吉神是專門記錄善的,他見到人行善他就會保佑。所以安士先生解釋這句話說到,「承上諸惡莫作二句來,惟其不作諸惡,故無惡曜加臨,惟其奉行眾善,故有吉神擁護」。這是承上面的兩句話說的,上面兩句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承前。能夠不作諸惡,自然就沒有惡曜加臨,能夠奉行眾善,也就有吉星高照、吉神擁護。就是《太上感應篇》裡所說的,「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眾善奉行者必定得福報,造作惡業的人必定得禍報。所以這上面說,「上二句是因,此二句是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因,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這就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善惡有大有小,有暫有常,故吉神、惡曜亦有大有小,有暫有常,如影隨形,如聲赴叩,一定之理,不爽纖毫」。一個人為善為惡,所做的善事、惡事有大有小,也有是暫時做的,也有是常常做,不斷做,果報都不一樣。因不一樣,所以它的果就有不同,吉神、惡曜這都是屬於果,是自然的感應,它也是有大有小、有暫有常,真的叫如影隨形,如聲赴叩。就像人的身體走到哪裡影子就跟到哪裡,絕對不會跟錯的,也絕對不會消失的。聲音是因為叩鐘而來,一叩它就有聲,隨之而來的,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所以聲音大小完全是叩的力量的大小決定,因此這是一定之理,這個理就是自然感應之理。所以因果報應是自然感應的道理,沒有人說制造一個因果的原則來規范我們,沒有,宇宙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問什麼原因?沒什麼原因,它就是這樣子,就好像日月在運轉,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你問什麼原因,為什麼月亮不去繞太陽轉,來繞這個地球轉?這沒有道理,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爽纖毫,沒有絲毫的差錯,爽就是差錯。

  下面說,「吉神惡曜,有在天趣攝者,有在神趣攝者,有在鬼趣攝者。雖然各有職司,不過因物付物。要到永無惡曜,常有吉神地位,除非大福德人,宿業未到,庶或能之,然而難矣」。這裡講的吉神也好、惡曜也好,這裡有不同的種類,有天道眾生主持的,有神道眾生主持的,有鬼道眾生主持的,所以這個神有天神、有鬼神,都不一樣的。雖然各司其職,這些鬼神、天神都有他們的職務,但是總不過就是所謂因物付物,就是按著道理行事,給這些人間有一個公道。一個人作惡的時候,天神、鬼神統統都會給他降禍害,一個人行善,天神、鬼神都會福佑他,他們也都是在行這個公道事。所以每個人得的福報不相同,就是因為他有善有惡混雜,因此得到的福報不純。可是要到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這個地位,這個境界高,那他必定是純善無惡之人,因為如果有一絲毫惡,他必定有一絲毫的惡曜加臨。能夠永無惡曜加臨的話,而永久的受到吉神的福佑,這是大福德人,這可不是普通人,心地是純淨純善。如果是沒到這個地步,或許能夠暫時的得到吉神擁護,但是要長久得到吉神擁護,這也是很難的事情。所以這裡面因因果果,完全都是靠自己造作。

  下面我們來看幾則故事。第一是從佛經裡面《付法藏經》裡面選出的,「投河不死」。這是講毗婆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他頭很痛,這時候薄拘羅尊者當時是一個窮人,薄拘羅尊者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證果的羅漢,那一生他只是個窮人,只拿了一個果子布施給這位比丘,這比丘吃了以後病就好了。因為這個因緣,這個窮人後來九十一劫投生到天上、人間,享福不盡,而且從來沒有病過,九十一劫,一劫是億萬年來計算的。後來他生到了婆羅門家,他的母親早死,後母就痛恨他,多次的要殺他,可是都沒有成功。他只是一個小嬰兒那時候,於是後來就把他給扔到河裡,正好被大魚給吞了,這個魚剛吞了他之後就被人捕上來,人把這個魚腹給剖開,發現裡面竟然還有一個小孩,還沒死。後來他長大了,就成為很有德望的一個人,就是薄拘羅尊者。所以你看能夠行一樁善事,就得到這麼殊勝的果報,布施一位病僧,能夠九十一劫沒有病痛,常在人間、天上享福,而且多次受折磨還不死,這種福報不就是「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嗎?

  下面一個故事,從《宋史》裡面選出的,「鬼神默佑」。這是講到宋朝有一個大賢人,叫做劉安世,他是司馬光的學生,他們倆有一段典故。有一次劉安世向他的老師司馬光請問,能不能有一個字給他可以終身奉行?就好比孔子的學生子貢請問孔子一樣,孔子當時給子貢說了一個「恕」字,司馬光給劉安世說了一個「誠」這個字,真誠的誠。劉安世就請問了,應該從哪裡入手?司馬光就告訴他,要從不妄語入手。所以劉安世終身奉行,真的是依教奉行,為人忠直敢言,從來沒有欺騙人,從來沒有去谄媚巴結權貴。他知道朝廷有一個奸臣叫章敦,他就上書勸導皇上千萬不要使用章敦這個人。沒想到後來章敦當官了,於是就要迫害劉安世,把劉安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路上要走很久,而且劉安世那時候已經八十歲了,這一路上盛暑、險路,又航海又冒險,而且監督他的人一點都沒有給他優待,人們都說劉公這一次一定會死,竟沒想到劉公安然無恙,到八十歲還沒有得過一天病。別人就問他,這什麼原因?劉安世告訴他,說這是因為有誠一個字。

  後來有一個人為了迎合章敦的意圖,於是主動提出要去殺劉公,章敦於是馬上就提拔他做為本路判官。這個人於是飛馬追上來,就想要追上劉,把他殺死,離劉所在的地方大概三十裡的時候,第二天就能趕到。跟隨的人已經知道這個消息,都很害怕,擔心明天劉公可能就沒命了。可是劉公一點沒放在心上,晚上還睡得很酣。結果到半夜的時候就聽到有敲鐘的聲音,第二天才發現,原來晚上追趕他要殺他的人被一樣東西給打擊,吐血而死,而劉公一點事都沒有。這裡可以看到,真的冥冥當中有鬼神護佑。像劉公這樣如此賢德的人,你看竟然有人為了要迎合章敦的意思要謀害他,可是沒想到,要謀害一位賢德君子,已經有惡曜加臨了。吉神是擁護君子的,惡曜是加臨於小人的,所以不能夠謀害君子,反倒自己喪命了。

  下面我們看第三則故事,出自於《感應篇注證》。講到明朝嘉靖初年,在儀真縣有一位金某,他在鎮上是開典當的店鋪,就是專門放貸的。當時這個鎮上出現了一些盜賊,專門劫那些富家的財產,惟獨金氏的當鋪他沒有去劫。朝廷派官員來審核這個事情的時候發現這麼一回事,於是就懷疑是不是金某暗通賊黨,要不然為什麼這些賊黨,所有的富家都劫了,就沒劫他家?結果等到最後把盜賊都逮捕了,查問他為什麼沒去劫這個金某?盜賊說他們也不是不想去劫,說去打劫了好幾次,可是看見他的門口都有無數的金甲神,所以不敢去侵犯。這個官員聽了以後也不太相信,於是去調查這些鄰居,這一問,他們都說這金某人是一位積德的善人,其他的店鋪裡面專門都是出輕入重,可是他出入公平,從來沒有存心要占別人便宜的,而且他的這個典當,別人拿東西來給他這裡抵押換錢,他都給人很寬裕,而且期限都很長。當知道一些年紀老的、家境貧窮的人來典當,他都破例免去利息。在冬天他免去寒衣的利息,在夏天免去暑衣的利息。因為到冬天還拿寒衣來典當,就說明家裡窮到什麼都沒有了,只能拿最需要的寒衣來典當,所以這種人就不可以給他加息,夏天也是這樣,拿暑衣典當的都免息,年年都是這樣,所以上天一定會保佑這個善人的。於是這個縣令知道了,就對金某人大加贊賞。所以這看到,你看一個行善積德的家庭,自自然然都會有神明在暗中去保佑的。

  所以在各行各業都能夠有造福人群的機會。我們一般觀念中想到,放貸的,做典鋪的這種生意,大概都不是什麼仁德君子要做的。可是要想到,如果做這個事是為了利益人民、方便眾生,而且能夠輕入重出,照顧別人,給人提供方便,而不是謀人的財利,這樣子存心仁厚,也能一樣感得吉神擁護,當盜賊來搶劫的時候,你看都沒有辦法得逞。所以我們要相信好人確實會有好報。

  下面我們來看第七十六句:

  【近報則在自己。】

  這跟下面一句:

  【遠報則在兒孫。】

  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先看這一句,「此與下句,亦承上起下之詞」。這兩句,一個講近報,一個講遠報,是承上起下。「近報、遠報,俱就善一邊說,正為下文百福千祥張本」。近報、遠報都是對於為善的,通篇裡講到的善事我們去做,必定有這個福報。下文講的「百福骈臻,千祥雲集」,都是從為善積德而來,所以這裡叫張本,張本就說明同樣的意思。「近報不必指定現在,即他生後世,亦近報也」。這裡講的近報不是說時間很近,就是現在才叫近報,當然也包括現在的報應。現在得到的報叫花報,來生後世得到的報叫果報。不管是現生的還是來生的,統統都可以叫做近報。為什麼?「何也?以就自己言之也」。近報是對自己來說的,就成為近報,遠報是對兒孫而言。所以這個我們就明了,他是以自己為主而言遠近。

  好,下面發明當中繼續說,「富貴貧賤,死生壽夭,皆有定數」。一個人的一生他的福祿壽命統統都是有定數的,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此定數者,即報也」。所以這個報是什麼?就是我們享受的富貴貧賤、死生壽夭的定數。「自己作之,自己受之,近莫近於此矣」。所謂的近報,就是清清楚楚告訴我們,自作自受。「此乃帝君教人以自求多福之意」。所以文昌帝君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自己求福,福報要靠自己修來的,修福的原則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下面我們看安士先生引徵了幾個故事,第一個是佛典的故事,「公主自福」,是選自《雜寶藏經》。這個故事是講波斯匿王有一個公主叫做善光公主,非常的聰明、端正、美麗,而且很有德行,全宮的人都非常愛敬她。國王見到她這樣子,就跟她講,說你全是依靠我的力量,所以得到全宮的愛敬。公主回答他說,父王,其實這也是我的業力結果,不是完全依靠父王的。結果父親問了她三次,公主三次都這麼答覆。這個國王就生氣了,他就把公主嫁給一個窮人,跟她講說,好啊,你說是你自己的福報,那我現在試試看,試試你,看看你到底是什麼樣的業力,能不能夠自己得到福報?結果這個公主嫁了以後,她的丈夫就跟她講,說我的父母都是過去在捨衛城中第一有德望的人,可是現在都死了。於是就同公主一起回到舊居,結果從地中自然的挖出寶藏,一個月以後竟然就能夠把宮殿樓閣都建好,奴僕、珍寶都充滿其中。國王聽到之後當然也非常歡喜,畢竟是自己的女兒,於是就向佛請教到底這是什麼原因?佛就告訴他,說過去在迦葉佛時有一個女人想用供品來供養如來,可是她的丈夫阻止她,這婦人就說,我已經發願,你不要退我的心,那個丈夫後來也聽從了這個婦女,就完成了供養。當時這對夫婦就是今天的這對夫婦,這個公主跟她的先生,因為這個丈夫過去曾經阻止過他的太太善念,想供養如來他阻止,所以後世經常都是得貧窮的果報,可是最終因為聽從了他的太太的話,完成了供養,所以今天又因為這個夫人得到了富貴,你看他娶到的是公主,成為驸馬了。所以我們就想到,夫妻兩人都是要福力相當的,才能感應到一起來,肯定都是過去一起修過同樣的福報,大家福德差不多,相差不遠,才能夠成為一家人,否則不可能的。

  安士先生評論當中引了波斯匿王另外一個女兒的故事。說另外一個女兒是末利夫人所生的,這個女兒跟善光公主相反,長得非常的丑陋,頭發像馬鬃一樣,這個國王很不喜歡她,於是就把她禁閉起來,不許她見人。這個公主自己也非常的懊惱,很痛恨自己的形貌。於是她就廣塑佛像,苦苦哀求,持之以恆。有一天就感佛降臨,忽然她就變得非常的漂亮。她父親就問她,為什麼你會變得這麼漂亮?這女兒就把實情告訴他。所以從這裡看到,你看人的命運,乃至人的容貌,統統都是可以改變的,千萬不要認為說我的相貌都是天生的,我的命運也是定數,沒辦法改變,那叫做宿命論。實際上一個人的福報、相好,都是他過去生中所積累的福德感召。這一生如果遇到不好,譬如說容貌丑陋,或者是貧窮下賤這些困境,不要失望,只要勇於布施,發願修福,絕不怨天尤人,而能夠自求多福,那麼你的命運也是一樣能夠改變的。所以這是看到近報則在自己。你的發心勇猛,這個報就來得快,像剛才波斯匿王那個丑陋的女兒,她能夠持之以恆的求,求佛加被,而且塑造莊嚴的佛像,感得自己也相貌變得莊嚴美好。中國明朝的了凡先生,他也是感到自己命運不夠好,發願修善斷惡。你看連續三次發願,第一次發願修三千善事,第二次也修三千善事,第三次發願修一萬善事,結果孔先生給他算的命統統給改造了,這叫近報。近報都這麼好,就是現報都這麼好,那來生的報就更殊勝。

  下面我們再看其中有個故事,叫「夢示雞骨」。這是講到在四川有一個人叫做楊琳,這是清朝順治年間的事情,楊琳是當太倉縣的糧廳的官,就好像現在講的糧食局的局長,不久他升到浙江的臨安縣令。這個人為官清正,也是很難得的官,可是他就是有一點不好,好吃雞肉,天天吃,年年吃。結果後來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了陰間裡去,就看見雞骨如山,旁邊有一個人告訴他,說你吃了這麼多雞的骨頭,你看都堆成像山一樣,你將來就要到這裡來受罪。你現在的孽緣還未盡,如果你還要再吃四十七只雞,你就要到這裡來了。楊琳醒來以後當然感覺到很驚訝,有一些恐懼心,但是人如果不信因果他這個信念就會動搖。一開始不敢吃,後來想著,這樣吧,自己限定自己,以前是每天吃一只雞,現在一只雞分成三天吃。但吃著吃著又做不到了,又恢復了舊習。等到吃到四十五只雞的時候,忽然身體得了小病,過了一夜這個病加重了,結果他還在吃雞,再過一天,正好吃到四十七只雞的時候他就死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真的是近報則在自己,怎能夠不相信有報應?殺生一定要酬業。或許有人會懷疑說,所吃的雞既然已經有一定的數目,那麼從前所吃的也應該是他的本分,為什麼還要有殺生的這個償報?這是因為什麼?這四十七只雞的數目是冥間預知他所要殺的數目,並不是說他應當要殺的雞的數目。假使他做了這個夢能夠毅然斷殺,我從今以後吃素了,不吃雞了,那他的這個定數也就改了,他也就不需要到陰間去了,他肯定壽命會延長。而且他不僅要斷殺、吃素,要把過去所殺的要超度。怎麼超度?最重要的,自己斷惡修善、誦經念佛,這樣子的話他必定能夠改造他的命運。

  在佛門裡面,近代有一位廣化法師,他在戒律上面也是非常有研究的,在台灣往生的。廣化法師就說過他自己,在過去也是因為自己愛吃雞,後來學了佛,知道自己造的殺業太重,忏悔、出家,嚴持戒律。可是有一天他突然之間就看到無數的雞向他來索債,他心裡一慌,就摔倒了,跌傷了腿,結果這個腿就這麼一跌傷一生都沒好,他變成了殘廢。他自己在講經當中都說到,說就看我自己的業因果報就這麼樣的明顯。幸好能夠忏悔、回頭、出家,要不然命運可能就比這裡講的楊琳這個人要更麻煩、更糟。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故事,叫「酷令自燒」,這是在昆山縣這個地方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安士先生是江蘇昆山人,所以這裡面常常引用到昆山的例子,大概是他在那邊講學、著書,引用就近的例子大家看到非常親切。這是講到清朝康熙元年昆山縣有一個叫做李開先的人,形貌很丑陋,性格也很殘暴,別人給他個外號叫李藍面,大概是這個人性格很不好。每當遇到徵收錢糧的時候,這個當縣令的他就用非常重的刑罰,往往會把人打死,血流滿堂。他後來被罷官了,居在蘇州,三、四年之後一家人都死光了,僅存的一個女孩也因為跟僕人私通而出走,就剩下這個李開先孤苦伶仃一個人,窮困而不能度日。有一天他自己燒飯,在鍋灶前面去燒火,結果用口來吹火的時候,突然向前就跌進了灶門裡面,把頭都燒焦而死。所以我們看到,殘暴的縣令實在是沒有一個人得到好的下場。所以公門裡面好修行,可是公門裡面也容易造業,假如沒有一顆仁愛之心,而仗著自己的官勢欺壓、魚肉百姓,結果必定是自己也是不得好死。

  我們看到有一個網路上的報導,這是講到一個日本人他的自述。這個日本人叫中田道二,他過去在二戰時期曾經參加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隊,做過軍人,參加侵華戰爭。他當時是一九四一年參加過一個軍團攻打香港,經過長期的浴血奮戰,跟這些英軍,因為當時鎮守在香港的是英國的軍隊,跟英軍對打,打了很久,兩方都死傷很多人,最後這個軍團終於攻陷了香港,英軍就撤離了。這個人當時只是一個剛剛新征入伍的新兵,那時候是一九四一年,攻陷香港之後,他當時就參與了軍隊對香港人民的殘暴虐待,特別是奸污婦女。他自己在忏悔錄裡面寫到,他說當時他已經失去人性,完全是被那種軍國主義的那種熱血給激發的喪心病狂。他說他曾經打死過四個英國士兵,用刺刀刺死一個還沒有咽氣的英軍俘虜。本來俘虜了,這些戰俘不應該殺害的,可是他們當時得到的命令就是殺。而且對女人就是奸殺,他參與了。他還不是造業最深的那些,他只是個新兵,但是他在侵華期間奸污了三十四名女子,親手殺死了八個女人,打殘了三個婦女。

  結果造了這個業,到了他晚年,到了他六十九歲那年,他得了嚴重的肝癌,晚期。而且很不幸,他有一個兒子,娶的妻子,生了一個孩子,五歲,兒子、兒媳、孫子有一次駕車到日本北海道去游玩,結果在路上遇到車禍,全家都死了,只剩下他自己一個人,而且他自己又是得了晚期的肝癌,非常痛苦,他內心裡受著自己所作的罪孽的煎熬。他自己說,他罪業深重,即使是把自己死後的骨灰拿到中國灑到了騾馬市場裡面,讓那些騾馬經常的踩來踩去,也不能夠贖自己的罪。這也算是良心發現。可見得造作惡業的人,侵略別人的國家,魚肉別人的百姓,最後下場自己也是不得好死,而且是斷子絕孫。現世看到的是花報,來世我們想到必定是墮地獄。所以人必定要想到將來、想到報應,他這個斷惡修善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來。

  這裡我想再跟大家講一則真實的故事,這是講到前生造惡,今生受報的故事。是講台灣有一位江翠裳小姐,她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非常的秀美的,這是一個美女,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這相片左邊這個,我們看到,她原來是學校裡的校花,可是後來因為過去的業力,臉上長了一個很大很大的腫瘤,右邊這幅圖就是她,這個腫瘤讓她的面形完全都變得非常的恐怖。這個腫瘤有十幾公斤重,長在她的右臉上,這是從一顆癌細胞慢慢慢慢增長、蔓延,一直到她的胸部。你看看,一個這麼漂亮的女孩子,居然變得這麼樣的難看,對於一個愛美的女孩子來講,她的內心遭受的痛苦絕不比她身體帶來的痛苦要少。這個原因是什麼?這個是過去情人投胎報復,變成人面瘡。這是在這個孩子,江翠裳小姐十八歲那年,正是青春好年華,可是這個女孩臉上就有一個小小的癌細胞增長了,慢慢慢慢就長大,而且不管動什麼手術,吃什麼藥,做什麼治療,都沒有辦法。這個腫瘤長得很怪,像個人形,它把整個身體的營養全都吸收過去,這個女孩已經沒有辦法用嘴巴吃飯,因為這個腫瘤十幾公斤重,完全遮蓋了她的大半邊臉,她只能用一根吸管來吸食一點流質。

  後來因為有學佛的道友來幫助她,慢慢的讓她也學佛了。特別她在台灣遇到郭惠珍醫師,郭惠珍醫師是腫瘤科的專業醫師,她是一位學佛人,後來她出家了,就是道證法師,也往生了,是位很難得的法師。道證法師有講過「清蓮飄香」的講演,就講到這個故事,這是她親身經歷過的。當這位醫師來勸導她不要怨天尤人,把心安下來的時候,慢慢啟發她,江翠裳才講起自己的一段遭遇,當她懂得前生後世因果的時候,她才會把這個話說出來。她說什麼?這個事情她從來不敢跟別人講的,她說她在沒有得這個腫瘤之前,有一度的時間,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總看到一個男孩子在她前面,看到他但是又摸不到他,是個鬼魂。只要她一看見這個鬼魂,她心裡就很害怕。所以真的是冤有頭債有主。這個女孩被折磨得受不了,不僅是白天見到,晚上睡夢也夢到這個鬼魂,就在她面前。後來又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婦女對她凶巴巴的說,你害死了我的兒子,你給我還命來,還命來。這個江翠裳在夢中說,我才是個二十歲的小女孩,我沒有害死過人,你怎麼能說我害死你兒子?正在她猶疑的時候,結果她前輩子的那個影像好像放電影一樣演出來了,她看到自己前生也是一個女孩子,跟另外一個男孩子有一些感情糾紛,結果這個男孩子大概心量很小,就因為她就自殺了,而且去世的時候非常不甘心,怨氣很重,就是這個鬼魂,所以帶著怨恨來找她,而且對她說,我找你找了很久。你看看,這個美麗的江翠裳小姐自此以後臉上的那個小腫瘤愈長愈大,怎麼個治療都沒辦法治好,這屬於冤業病。

  我們師父上人講到,病有三種,一種就是自己不慎重,譬如說遇到風寒感冒的這一類的,這個病醫生可以幫我們治好的。第二種病屬於業障病,業障病是自己罪業深重,像我們剛才講到的這個日本兵,他自己晚年得了肝癌,這是因為過去年輕的時候造作非常重的YIN、殺罪業,所以這個業障太重了,沒辦法,醫生救不好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第三種病屬於冤業病,就跟江翠裳小姐一樣,冤親債主找上門來,結果這個腫瘤愈長愈大,遮住了她半邊臉。這使我們想到唐朝的悟達國師膝蓋上長的人面瘡一樣,都是冤業病。唐朝的悟達國師在漢朝的時候是袁盎,因為向皇帝進谏,勸皇帝把晁錯給殺了。晁錯就懷恨在心,一直追著他,可是袁盎死了以後連續十世都出家為僧,而且道行很高,冤親債主沒辦法報仇。一直到唐朝,他成為了悟達國師,皇帝賜給他沉香寶座,他起了傲慢心,起了名利心,這心一起來,護法神走了,晁錯這個冤魂就進來了,在他膝蓋上長了人面瘡,把他折磨得死去活來,最後遇到迦諾迦尊者才得救,化解了他們兩人的怨恨,所以留下一部《三昧水忏》,這就是那個典故的由來。

  江翠裳小姐也是這樣,她的人面瘡更可怕,長在臉上,長的這個形狀就像人體一樣。結果後來遇到郭醫師勸她,你就好好念佛,你求往生,千萬不要有怨天尤人的念頭。知道這是過去生中的冤業,現在要逆來順受、反省改過、忏悔罪業,不要再跟任何人結怨氣,原諒任何人。所以她就念佛,確實是自己都變成這個樣子,看到自己的樣子自己都嚇死了,所以對這個人世間什麼都沒有希圖,確實都想放下,早點往生,人間太苦了,所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結果在往生的時候走得很好,往生的時候,她是念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她說只想念阿彌陀佛,其他什麼東西都不想。後來她往生的時候,助念的人都能看見阿彌陀佛放光來接引她,來加被她,有不可思議的瑞相。她有兩個弟弟,回來料理她姐姐後事的時候,這兩個弟弟不學佛,但是竟然在她的戶外就能看進來,好像牆壁都透明了,他看進來,在房間裡助念的這些居士怎麼都成為了披著袈裟的法師,這都不可思議。後來大家送她出殡,這個房間裡面一片光明。所以我們從這個例子看到,真正對於過去的這個罪業能夠忏悔,能夠回頭,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這個冤業也就束縛不了。這屬於報在自己,前生做的孽,前生糊塗,陷於這種感情的糾葛當中。你看這個還不是有意要謀害別人,但是遇到了這個冤家找上門來,就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怨恨,這一生遭到這樣的報應。難能可貴的是她能夠忏悔,能夠念佛求生淨土,最後也能夠得到往生。

  所以當我們明白我們自己這些一飲一啄,每一個身邊、身上發生的事情,都是過去因果的一個體現,那我們的心也就安了。再跟我們講,實際上這個身體它不是自己,我們把這個道理認清楚了,很多痛苦就能夠得到免除。人為什麼會有痛苦?因為他有自己,他執著自己的身體是自己,假如把身體放下了,沒有我了,冤親債主他也找不到我們了,他怎麼報復?因為有個我在,所以這些冤親債主就能找到我們,他就有報復的機會。這個身體不是我,一般人很難理解,學佛的人雖然把道理能夠承認,但是真正體會得這個真意的又有多少人?真正體會得,身見也就放下了,那您就不是凡人。小乘須陀洹果他能夠把身見放下,真正認識到身體不是我。那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

  現在瑞典這些科學家他們用科學試驗給我們證明身體不是自己,這就是他們所做的所謂靈魂附體的實驗。他怎麼做?他這個原理就是通過操控志願者的感知,使其將別人的身體誤認為是自己的身體,出現自己在別人體內的這種幻覺,這就是所謂的附體的現象。他的做法是請兩個志願者,這兩個人外表、性別都不同,完全是沒有任何相同點的兩個人。這兩個人一開始屬於在靜止狀態,他們當然也可以自由活動。首先在一個人的頭部就放一個攝影機的鏡頭,在他眼睛那裡放一個攝影機鏡頭,就把外面他所看到的景象用攝影機鏡頭攝影進來,這個信息傳遞給另外一位志願者他眼前的小屏幕上面,這個志願者他所看到的景象完全只是這個屏幕顯示的景象,換句話說,這個志願者所能看到的正是那個人他的攝影機所攝影到的這些景象,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就好比是我這個志願者看到的就是那個人所看進來的景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模擬和熟悉之後,很快他們就會出現一種靈魂附體的幻覺,就是什麼?我把對方那個人的身體以為是自己,因為什麼?他所看到的所有的景象其實都是我看到的,他的頭往下看的時候我就看到下面的東西,因為是通過攝影機的畫面傳輸給我的,他往上看我也看到上面的東西,於是我就以為我的這個感知都在他的身上,他的身體就是我自己。這證明什麼?通過一定的條件可以讓人完全把別人的身體執著為自己,而忘記了自己的身體是自己,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根本不是自己,是因為我們自己執著這個身體,所以你把它當成自己。你看現在可以通過實驗把你這種執著的知覺移到別人的身體上,因此你把別人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而你就離開了自己的身體。所以這個科學實驗給我們做成功了,證明了佛法裡講的,身體不是我,身見這是錯誤的一種知見,根本不是真相。所以當我們把身體執著成自己的時候,身體苦自己就跟著苦,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知覺完全集中在這個肉體上,執著在這個肉體上,我臉上長了個大腫瘤,所以我的知覺都在感知這個腫瘤的痛苦,我把這個身體執著為自己,才有這個苦。

  諸位看到,江翠裳小姐她右臉上長的十幾公斤的腫瘤,很苦,為什麼你感覺不到?因為你沒有把她的身體當作我,所以你就沒有辦法感知她的痛苦。假如有這麼一位科學家拿你做實驗,在你眼睛前面放著一個螢屏,在江翠裳小姐的眼睛上套一個攝影鏡頭,江翠裳小姐看到的一切都反映到你的眼裡,而你只看到這些,你看不到其他的,只看到江翠裳小姐攝影機鏡頭所攝入的一切東西,久而久之你習慣於你的知覺、你的感知統統是決定在江翠裳身體上,那麼你就把她的身體執著成自己了,她的苦你也就會感知到。

  科學家他們發現,當這個試驗做成功以後,對另外一個對方的志願者,戴著攝影機鏡頭的人,假如你拿一個東西去打他或者刺他,結果我,就是看到這個螢屏的這個人,他會自動的躲避,以為你是真的在打他,其實你沒有打我,你是打那個戴著攝影機鏡頭的人,可是他所看到的是我所看到的,所以我自己真的在躲避,產生一種反應,甚至會產生痛苦的感覺,就是他身上的痛苦會傳遞到我身上來,為什麼?就是因為執著產生的。所以假如我們執著這身體是我,那我們的這些痛苦就隨之而來,什麼時候把執著放下,痛苦就沒有了,那我們就能捨身了。把這個小身捨掉了,你再看,什麼東西是我?整個宇宙就是我,佛法稱為法身,法身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是我。那我的感知呢?我的感知是一切眾生的感知。我的反應呢?我的反應就是應眾生心現所知量,這就是我的反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自然就會顯現什麼身為他說法,覺悟一切眾生,這個就是佛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真正明了了這個道理,必定捨小身而恢復你的圓滿法身。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恢復法身很難,所以佛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自然能夠恢復,正如古人所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就是什麼?真正認識到宇宙本來一體,萬物皆是法身。

  所以江翠裳小姐你看她因禍得福,正因為生了這個大腫瘤,有這個冤業現前,逼著她往生淨土,捨去她的小身,恢復她的大身,捨掉小我,成就大我。所以我們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自然之理,然而把自己真正放下了,你觀察這個宇宙這些因果報應,你在當中也就不會有苦樂的分別執著,能夠超越。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那麼這一生就能夠真正得到究竟的離苦得樂。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分享到此地,明天我們是最後一講。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四十九集)  2008/12/29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49

 

上一篇:我邪YIN所經歷的慘痛教訓,請大家都引以為戒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你把所有一切人事物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