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要有自己的興趣,因為學佛是一件面對內心的事情,可以說是很孤獨的事情。面對孤獨時,興趣就顯的很重要。你喜歡寫詩作畫,喜歡吹拉彈唱,喜歡養小貓小狗。這些都可以,只要有興趣,才不會覺得孤獨。
其實,學佛要有很高的境界才能學佛。以前豐子恺評價弘一大師,說人生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物質的追求,物質追求到了,溫飽具足了。有些不滿足的,就會爬到第二層樓,就是藝術的境界,寫詩,作畫,音樂,文學等都是第二層的境界。等到了第二層境界不滿足後,就會爬到第三層樓,就是到達第三層境界,追求靈性的解脫,就是宗教的境界。
這個三層的境界,如果一步步的爬上來,那這個人是非常的了不得的。比如弘一大師,他俗名李叔同,二十文章驚海內。在沒有出家前,他的詩歌,音樂,美術繪畫,篆刻,文學等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比如說送別,就是他譜寫的。但是他不滿足第二層的境界,就出家了,追求靈性的解脫。所以弘一大師的出家,不是像平常人講的,看破紅塵之類的話。
但是我們現在學佛,往往忽略了第二層境界,就是藝術的境界,這種藝術的境界,可以成為精神的追求。宗教信仰,作為靈性追求。因為i忽略了第二層境界,所以學佛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好像只有念佛,拜佛,誦經之類的。這說明我們的基礎不牢固。
很多人不敢面對自己,因為無聊,找不到快樂的東西。一個人時,不知道做什麼,沒有這種藝術的境界。所以比較糟糕。缺少藝術的境界,學佛對年輕人來說,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敢說自己學佛,頂多對佛學感興趣而已。
祖師大德都是具足福慧,這種慧,不僅僅是出世間的智慧,也是世間的智慧。比如說通巧詩書,音樂,繪畫等。古代許多禅師,不僅修行高,而且文字般若也是非一般。所以他們留下的詩歌,留下的文字,不僅具足智慧,而且具足文字美。
當然我們無法考證說,古代大德是如何通巧音樂的。但是今天在叢林中,我們能聽到梵呗,這些都是古代祖師大德創造的。而且延續了上千年。我們今天的早晚課,去聽啊,很有加持力。這些都是祖師大德創造的。所以,祖師大德不僅是修行好,而且文字般若也好。所以,佛教到今天,仍然能享受古人帶給我們的恩惠。
有時候,真的培養一些興趣。這樣比較好。念佛累了,就看看書,寫寫字,作作畫,這樣子也是不錯的。
轉自:福安觀音寺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