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梁武帝與達摩談禅:心即是佛 ,佛在心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梁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四十八年),享年最高(八十六歲)的皇帝。他從小聰慧過人,文武兼備、博學多才、長於文學、精通音律、並善書法。

  他又是我國歷史上最堅信佛教的皇帝,自稱“三寶奴”連皇帝也不想當,一心想出家當和尚。在他執政期間,為了宏揚佛教,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立佛教為國教,在全國大建寺廟,廣收僧人,推動佛教在全國廣泛發展。理政之暇,早晚都到同泰寺禮佛誦經。《梁書.武帝紀下》載:梁武帝“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這是中國佛教寺院設“無遮大會”的最早記載。(舉辦“無遮大會”的目的,主要是布施。同時,也是佛教界討論教義,辯析疑難、深研佛法,破斥外道與邪說的重要場所)他在寺內講佛時,完全放下皇帝架子,以普通僧人姿態,帶頭遵守佛門清規戒律。甚至獨對青燈古佛“刺血書經,坐禅不食”禮佛達到了“無我境界”。並著佛教書籍數百卷,曾作《會三教詩》:“窮沅無二聖,測善非三英”所謂無二非三就是佛教最高、儒、道是佛的輔助。二是嚴格按照佛門弟子戒律要求,自覺過清苦僧人生活。他做皇帝後就自覺地將皇帝的種種奢侈生活享受取消,完全按照大乘佛教戒律長齋素食,即使參加重大祭祀活動和朝庭舉行盛大宴會也只食蔬菜,不吃肉、禽、魚、蛋,更不准飲酒。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堅持做到一天只吃一餐菜羹、粗米飯。身上穿的是布衣,一頂布帽戴三年。床上掛的是木棉制的黑紗帳,一條布被蓋二年。三是利用皇帝權力將佛教理論和佛教生活方式向全國人民普及和推廣,例如放生和素食,是佛教徒主要的宗教實踐活動,《大智度論》卷十三說:“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不殺生作為戒律之首。他聯系實際下令全國僧人一律不准吃肉(印度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以來,僧人一直是允許吃肉的)開創了中國僧人素食的先河,中國僧人從此一直堅持素食直到現在,這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印度佛教僧人生活方式根本不同的區別之一。他想,不准吃肉當然就不會殺生,從制度上根本落實了戒律的實行。同時在全國推廣和提倡素食,從而保護了珍稀動物繁殖和發展,促進了生態平衡,對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慈悲為懷,悲天憫人。史載:他執政期間非常重視人權,把佛教“眾生平等”思想作為自己施政的理念。對人的生命極為珍惜和尊重。他下诏規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許上訴申辯,必須經他親自審閱批准後,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沒有殺人權。這就減少和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據說, 每當他審閱這些死刑案件時,心情非常沉重、滿懷慈悲、憐憫之情,甚至涕泣、關愛生命、溢於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為驚人的事就是他不顧大權旁落、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四次捨身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甚麼叫捨身?就是不僅捨棄皇帝的權威和尊嚴,不當皇帝,而且捨棄自己的肉身,去廟裡當和尚(應該說是最徹底的捨棄了)。他的這個驚人之舉,確實給滿朝的大臣出了個難題,從古到今,那有捨棄千萬人夢寐以求的皇帝不當,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裡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腦子越靈、城府越深,越是工於心計:這皇帝老兒不當皇帝當和尚到底安的甚麼心?如果是退位或禅讓他又沒有公開宣布接班人呀!看來他皇帝還是要當的,也許可能是對大臣們的考驗?我宣布不當皇帝,看你們怎樣表演?如有異心,不就露餡麼?於是那些素以“謹慎”著稱,老謀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個萬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捨給同泰寺了,但為了國泰民安,天下蒼生幸福,只好用錢來向同泰寺贖回來,這樣做不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樂意,因為拿到這筆錢可以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說實話,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真實用心是甚麼?這是個千古奇謎,古今多少聰明人都猜不出謎底,我們當然無能讓古人說話,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來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為梁武帝按照佛教經典理念治國,采取了許多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祥和局面,這片祥雲甚至飄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圓悟克勤在《碧巖錄》第一卷中說的:“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來”意思是說,達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東土傳播的盛況,甚為高興,於是渡海東來了。

  菩提達摩(528或536)簡稱達摩,亦作“達磨”南印度人,中國佛教禅宗初祖。禅是梵文DbYane的音譯“禅那”的略稱,原來意譯為“思維修”,“棄惡”,後通常譯作“靜慮”:“定”指心專注一境而不亂。說到禅宗,如果尋根探源,就得從佛教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個佛教故事講起。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捨城靈鹫峰上主持法會,千萬人眾,齊聚世尊座下,以求開示。世尊只是揚起手中一枝金色畢缽羅香花,默然無語,大眾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慧眼觀看,當即對眾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並作偈雲:“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會以後,世尊攜迦葉到多子塔前,命迦葉登上法座,將金縷僧伽梨衣披在迦葉身上。一再囑咐,汝當護持、傳付將來、勿令朽壞。這就是佛教禅宗“衣法雙授”的傳法典故。摩诃迦葉遂成為西天禅宗的第一代祖師,代代相傳,菩提達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禅學,他帶了一件棉布袈裟,說是禅宗祖傳傳法憑證。達摩禅學精髓是將原來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復雜繁難的禅定方法簡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稱“壁觀”或“坐觀”,即面壁靜坐,以達到“捨偽歸真”、“無自無他”的境界。相傳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行入包括“報怨行”(放棄一切反抗心理)、“隨緣行”(放棄辨別是非心理)、“無所求行”(放棄一切要求和願望)、“稱法行”(依照佛教教義去行動),認為這樣就可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來到梁朝廣州的,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也是個佛教徒,對達摩到來熱烈歡迎,並及時奏報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摩是印度佛國來的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要蕭昂派人護送達摩來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達摩抵達南京,稍事休息後,梁武帝親切接見了他,對古印度佛教和禅學共同進行了探討,許多佛教典籍對此都有記載,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達摩與梁武帝論禅這段話,以我對禅學的膚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層意思:一是梁武帝問達摩,我自從當了皇帝後,寫佛經,造佛寺,培養發展僧人,不可勝計,同時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淨身持戒,敢問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應該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眾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內投下一文錢,都說有功德,何況梁武帝投入那麼多錢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達摩竟說:“這些並沒有甚麼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於是質疑問道:“何以沒有功德?”這就關系到對“功德”這個概念的理解了,達摩說:“這些只是世間的福德,因為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雖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報,但單有福報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壇經.忏悔品》中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問:“甚麼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達摩說:“真正的功德是“淨慧智圓、體自空寂”就是說能自見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視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滯礙,常見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話: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內心修煉、明心見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從而達到精神永駐萬劫不變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問:“得道高僧至高無上的真理聖谛,第一義谛的境界是甚麼”?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亦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雲,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他那知在達摩眼裡“本來無一物”那裡有甚麼皇帝?!雖然如此達摩還是菩薩心腸,因勢利導,指點迷津的說道:“不識”多麼充滿禅機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般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驿館。

  達摩在金陵逗留了幾天,在“蕭寺”牆壁參觀了著名書法家蕭子雲所書的飛白書法“蕭”字,他在壁前觀摩了半天,深為中國書法的神奇震撼。隨後悄然走出城去,來到長江邊,只見秋風陣陣,岸邊的葦子在風中起伏不定,他隨手摘下一根蘆葦拋向江中,飛身向江面一縱,雙腳恰好落在那根葦桿上,只見那葦桿好似一只小船,乘風破浪的向江北駛去。

  達摩腳踏葦桿,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臨別給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長江,果如師父所言了。

  梁武帝經過幾天靜思後,稍有所悟,於是派人來請達摩。來人來到驿館,不見達摩,說是往江邊去了。追到江邊,只見達摩雙腳踏葦、神定氣閒、長袖隨風、飄然已到江中,知道來遲一步,追悔莫及,從此留下了“達摩一葦渡江”千古神話。


 

上一篇:淨空法師:為什麼眾生無有度盡之時?
下一篇:果卿居士:飼養寵物牲畜,斷人供水的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