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頁第七行,科判:第五「解經玄義」。蕅益大師是依天台教義來解釋這一部經,天台家所用的我們稱作「五重玄義」,也就是用五條綱目來解釋這一部經的要義。第一是「釋名」,解釋經題,第二是「辨體」,第三「明宗」,第四「顯用」,第五是「教相」,我們講到的時候再說。

  圓瑛大師在此地就玄義這兩個字略略的給我們說明它的意義。玄義,經中玄妙的義理,「乃一經之綱要,先行提挈在前,發揮明了,至後經中余義,易於領會」,這幾句怕初學的同修聽了還是不明白,我們簡單的說明。說玄義它有兩種作用,第一種對初學的人來講,我們還沒有講解這一部經,先把這一部經全經的義理簡單做一個綱要來介紹,我們一聽就曉得這一部經的內容,雖然還沒有講,還沒有讀,全經的內容就明白了,可以提起研讀的興趣。我們聽了,這部經不錯,很有價值,值得我們來聽,值得我們來研究,它有這個作用。對老同修,它的作用便於觀照。老同修對於經都很熟悉,經文都能背誦,意思都能說得出來,但是經中玄妙的義理,每個人的見解不一樣,聽聽法師講這個玄妙的義理,這是法師獨特的見解,不同於講經。講經是按照經文來講,大致上是差不了太多的。

  可是玄義,各人看法不一樣,能夠看到大師的見地,看到他的功夫,這樣能夠幫助我們自己解行,對老同修有這樣的作用。在從前叢林裡面講玄義的時候,沒有人不來聽的,各個都來聽,講經的時候倒未必有人來完全聽經。老同修他不太願意聽經,他自己要用功,去修行,但是講經玄義的話,他一定會來,因為幫助他自己提升境界。我們看第一段:

  解【第一。釋名】

  解釋經題。

  解【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這是玄義裡面的第一段,說明「佛說阿彌陀經」,在七種立題之中,它是屬於「單人立題」,這個我們也不必多說。講堂裡面是長期講經道場,這七種立題我們講得很多了,它是屬於單人。「佛說」,這個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人。「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也是人。這個題裡面沒有法,沒有比喻,所以叫做「單人立題」。下面這是一個字一個字來解釋,請看《要解》,小字不要管它。

  解【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本經經題第一個字,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這五個字都是印度梵文音譯,「釋迦」翻作能仁,仁慈,「牟尼」翻作寂默。通常我為了諸位容易明了起見,我將釋迦說為仁慈,牟尼是心地清淨,是清淨寂滅。寂滅,寂是寂靜,滅就是滅煩惱,他心裡不起煩惱。「佛」這個字是「覺」的意思,就像六祖所講的「心中常生智慧」,又能大慈大悲,這個名號裡頭就是這個意思。

  佛為什麼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是為了大慈大悲的願力,他不是業力來輪回受果報的,他是乘願再來,是乘大悲願,示現生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苦,五濁惡世。我們在《疏鈔》裡面讀過,將來在《要解》裡面還要提出來研究討論。如果你要是真正覺悟了,五濁真苦,種種逼迫,我們才真正肯發心修離苦得樂的法門。

  『以先覺覺後覺』,「先覺」是自覺,這旁邊有小字的注解,把句子裡面的關鍵都給我們點出來了,非常的難得。他老人家能自覺,自覺而後覺他,幫助我們也覺悟。下面的兩句實在是難得了,『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正是所謂全知全能,我們看了這種字樣有沒有懷疑?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全知全能?給諸位說,真的,一點都不假。不僅佛是全知全能,我們每一位同修,哪一個人自己不是全知全能?各個都是,不僅是佛一個人有,人人都有。佛給我們說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全知全能,「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是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這樣的能力,不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他們專有。

  我們雖然有,現在「無法不知」變成了無知,「無法不見」變成了無見,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們把智慧德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由於「無始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壞在這個地方。《起信論》,馬鳴菩薩告訴我們,「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把我們的本能失掉。失,給諸位說,是暫時的失掉,不是真的失掉,因為你迷惑,能力它不能現前,一下覺悟了,這個能力立刻就恢復了。可見得這個失不是真正失去,因此我們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

  《起信論》上說得好,「本覺本有」。無所不知,無法不見,這種能力是本有的,本有當然可以恢復。「不覺本無」,像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愚癡、煩惱,本來無的,本無的當然可以斷掉,這是沒有懷疑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建立信心,知道自己依教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再看第二個,第二十五頁第三行:

  解【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

  這個意思前面曾經看過,佛說《阿彌陀經》比說一切經都歡喜,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第一法門,教一切眾生得究竟的利益,那怎麼不歡喜?佛想幫助我們,這個法門才是真正幫到家了,幫到究竟圓滿,比說《華嚴》、比說《法華》還要歡喜。可是這裡頭也得有個條件,什麼條件?眾生成佛的機緣熟了。你看看這個字上,這個很重要的,不是成菩薩的機緣,是成佛的機緣。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教你成佛的,多久成就?一生成就。我們這一生往生,往生一生成佛,你看看多簡單,當生成就的佛法,一點都不假。

  我們要問了,什麼樣子才叫成熟?凡是對這個法門,你見到、聽到之後,能夠死心塌地的依教修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求願往生,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個人就是成佛機緣成熟了。這個法門,或者聽,或者看到了,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沒有意思修這個法門,或者修這個法門,他就懈怠懶惰不肯精進,這個是成佛機緣沒成熟。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是不是機緣成熟的眾生,如果機緣成熟的眾生,就跟此地所講的,佛看到你非常的歡喜,因為你這一生成就了,不要再等到第二生,所以說『悅所懷也』。再看底下一句:

  解【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經題裡面的『阿彌陀』。『彼土』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有特別的悲願,我們常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出在《無量壽經》,意義就是他用四十八願來接引信願念佛的眾生。這個信,念佛就是行,信願行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佛就來接引他。如果這三個條件不具足,那與佛就沒有感應。三個條件統統具足,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一定來接引,接引這個人他能信,他也願意去,又真正肯修,這個念佛是行。

  古德講,這個《要解》後面說,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看信願是不是具足。念佛功夫的深淺,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品位高下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因此臨終十念也能往生,那是我們常講的下品下生。他念佛沒有什麼功夫,只念了十幾聲,但是他的信願具足了,他能往生。佛念了太少了,所以這是下品下生。

  所以像我們諸位同修,你們的佛念得不少,如果具足信願(不往生則已,那就不談了),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所以你有功夫,有功夫,但是你沒有信、沒有願,那也是枉然,就是念了一心不亂了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沒信願。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這樣佛才能接引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多,說之不盡。這個地方給我們點醒,點了一條,這一條就不得了,『永階不退』,這一條太難太難了,只有在西方世界才能做得到。諸位翻開二十六頁,你看第三行的當中,這裡講到「永階不退」了,什麼叫永階不退?永遠不退,一生成佛。

  經論裡面常講,一個人修行到成佛,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是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但是唯一一個例外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它不要三大阿僧祇劫。為什麼我們娑婆世界想成個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進得少,退得多,進進退退才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這個世間退步的緣太多了,哪一個人能夠把握得住?又哪一個人能夠說生生世世都把握得住?這一點不容易。

  順境可以叫你退轉,逆境也能叫你退轉。你學佛了,凡是遇到事情樣樣都不如意,「算了,我不學了」,退轉。順境學的時候,樣樣都很自在,結果自在多的時候,把學佛給忘掉,也退轉。順逆之緣都能叫我們退轉,何況此地壽命短促,一入輪回,把前一生的修行忘得干干淨淨,諸位想想對不對?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是修行人,你能記得起你前生修行嗎?忘掉了,忘得干干淨淨,這一生從頭再來,這多苦!生生世世都是從頭再來,所以才要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們永遠不退轉,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要能夠把握到永遠不退轉,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壽命長,無量壽。佛無量壽,佛跟大眾壽命都差不多。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他住世壽命八十歲,他老人家是八十歲入滅的,我們這個世間人差不多是七、八十歲這樣子,八十歲左右,佛的壽命跟大家壽命差不多。阿彌陀佛既然是無量壽,那邊所有的人都是無量壽。這壽命長,壽命長沒有隔陰之迷,不要再投胎了,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優點,最大的特色。

  說到「不退」,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不退有三」,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三不退。第一個是「位不退」,「趣入聖流,不退墜凡夫地」,只要你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不會再退到我們娑婆世界來輪回,沒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為什麼不退?到後面還有詳細的說明。第二個「行不退」,「恆常度生,不退墜二乘地」。這個世界各個都是大菩薩,各個都是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不疲不厭。二乘是聲聞、緣覺,是自了漢。他不會當自了漢,他弘法利生不疲不厭,這個是不退轉。第三個「念不退」,更了不起了。位不退,這講帶業往生的人,行不退是講事一心不亂的人,念不退是講理一心不亂。「任運增進」,這個「任運」,自自然然,「增進」是進步、精進,儒家所講「日新又新」。「證入如來地」,「如來地」是圓滿的佛果,究竟的佛果,一生成就。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三種不退的意思統統具足,所以經上講「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退地。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有進無退,這是很了不起!我們要特別重視,其他地方辦不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能辦到,這樣的地方要不去,諸位想想,你到哪裡去?下面是解釋:

  解【梵語阿彌陀】

  這個名號是古印度的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這個名號就叫「無量」。單說無量兩個字太抽象了,什麼叫無量?所以古德就用了兩個字來代表無量裡面所含的意思,一個就是壽,一個是光。

  解【此雲無量壽。亦雲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

  這無量包括的范圍太大太大,說不盡。用這兩個字是世間人最向往的、最羨慕的。所以佛度化眾生,他的方式常說有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先以利欲勾」,六度是「後令入佛智」。佛的名號翻成無量壽、無量光就是先以利欲勾。你想長壽、你想智慧光明,壽要多長?要無量才好。活一百歲,到了一百歲還不夠,一百歲還要死,不行,兩百歲好了,兩百歲還少,最好能夠活上幾千歲、幾萬歲。幾千歲、幾萬歲還不長,無量壽,滿足我們的貪心了。光明是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這是太好太好了,哪一個人不向往?古德翻譯佛的名號,用這兩個字來誘導我們。

  其實底下又說,佛的『功德』,「功」是講的行,所謂是行門,拿現在來講就是他的事業,我們常說某個人功在國家,功在社會,他對國家社會有功勞,他有貢獻,什麼貢獻?就說他有實實在在的事業,表現在國家社會,能夠利益大眾,這個叫功。「德」是成就。他有了事業,他有成就,事業成就是無量無邊,這叫「功德」。如果單就佛法來說,功就是戒定慧,六度萬行;德是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如果不修三學、三慧、六度萬行,法身、般若、解脫你得不到。這就是成就,叫做德。功德兩個字,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智慧』也不能夠錯看了,世間的這些聰明不叫智慧,佛法裡面所講的智慧大別分為兩大類,叫做根本智、後得智,或者叫實智,又叫做權智,權實二智。後得智是利益他人的智慧,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智慧。我們講席當中常說,根本智是無知,像《般若經》裡講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是自受用的。如果有知就壞了,有知,你看《楞嚴經》裡面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根本智上建立一個智慧,那就叫無明,般若無知。

  諸位要求甚深般若,不能求知,一求知就落在無明上。甚至於念佛,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能求一心不亂,不能求開悟,不能求見佛,什麼都不能求,為什麼?一求,這一句佛號裡頭就打閒岔了,不能得一心。什麼都不求,自自然然的就到一心不亂,自自然然的根本智就現前。根本智現前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它是自然的,不是求得的,因為求,決定這一生都得不到,所以叫你老實念佛了。你在念佛裡頭還求一心不亂,還要求開智慧,這不老實,你佛號就念不好了。

  講堂裡面來聽經是幫助你增長信心,幫助你對西方極樂世界境界的理解,叫你在念佛當中不退轉、不會乏味、不會念疲倦,念沒意思了,不會。你天天聽經的時候能夠加強你的信心,叫你在現前不退轉,有這麼一個好處。根本智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所講的,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那是講後得智,他起作用的時候,全知全能。所以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也是無量無邊。

  『神通』是講能力,我們今天講能力,「通」就是通達,他辦事情,他樣樣都知道、樣樣都精通,世出世間事,沒有一樣事情他不會的,沒有一樣事情他做不到的,別人做得有障礙,他做得沒有障礙,每一樁事情都能做到盡善盡美。「神」是不可思議,超出我們常識,超出我們的想象之外,所以稱之為「神通」,也是無量無邊。

  『道力』,道即是大乘法,當然不是聲聞道、不是緣覺道,而是菩薩道、是佛道,現在稱的是阿彌陀佛,是無上道。無上道裡面具有無量的力用,像我們平常講,如來果地上的十種特殊的能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菩薩所沒有的,如來在果地上是樣樣具足,也是無量無邊。他有這種道力,所以才能夠普度眾生。

  『依正』,這是講果報。依報裡頭,依就是講果報,講的享受。「依」是講我們物質環境的享受,物質環境的果報。「正」是講我們身體的果報,我們身體的端正、健康、長壽、精神飽滿,這是正報。佛的依報無量無邊。佛的正報,正報也無量無邊。經論裡面常常贊佛,佛有無量好,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示現的。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心不清淨,佛只現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看到都羨慕得不得了。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示現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比釋迦牟尼佛這個相不曉得殊勝到哪裡去了!你看贊佛偈裡頭常常念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是比喻,能不能比得恰到好處?這就是不能。沒有辦法比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大概、仿佛。你們想想佛的相有多大?阿彌陀佛的相要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能看得見嗎?看不見。阿彌陀佛眉間白毫,眉間白毫是兩根毫毛卷起來的,那個不是珠珠,是兩根毫毛盤旋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須彌山那麼大,你要是在那個白毫裡頭,人家找你都找不到,那個相多大。佛的頭比我們的地球還大,你到什麼地方去找去?找不到,真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依正」也是無量。

  『莊嚴』也是無量的,「莊嚴」在此地多半講什麼?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設施的。自然,譬如說山河大地,景致美好,莊嚴。人為的種種設施、布置,道場裡面種種布置的莊嚴,這是我們精心來設計。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都是變化所作,就是人為設施的,也都是變化所作,不必要采購、不需要布置,這些依正莊嚴都是無量無邊。

  『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不可思議,不但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法,菩薩說法。經裡面講,流水也說法,風吹的樹葉,葉子一片一片碰到時也說法,沒有一樣不說法,說法無量。我們要想學佛法,要想聽佛法,不到極樂世界到哪裡去?在我們這個世界,你要想天天聽說法,聽不到,哪有這個機會?也許將來我們佛法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能夠達到這個理想,雖然達到這個理想,還得要借科學的工具,西方極樂世界不必,所以怎麼樣說法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

  底下講『化度』,「化度」是講教化眾生、度脫眾生。「化」著重在智慧這一方面,破迷開悟,這叫「化」,化迷為悟。「度」,得離苦上說的,離苦得樂,這是度。佛菩薩教化眾生能夠達到這兩個目標,他的教化就成功了,就是圓滿。真正叫接受教化的人,他確實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在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講了,既然都證得了三不退,他的迷一天一天的減少,悟是一天一天的增進,化的意思。迷了就有苦,悟了就樂、就自在。

  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品品較量就有苦樂不同。譬如說,凡聖同居土苦,方便有余土樂。方便有余土跟實報土兩個比較,實報土樂,方便土苦。實報土再跟常寂光土較量,常寂光樂,實報土又苦。比較之下,他們那邊的有苦樂、有迷悟,可是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生當中決定達到究竟圓滿,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隔陰之迷。這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意思。下面一段是解釋經,經是什麼意思?

  解【一切金口。通名為經。】

  在二十七頁第二行。『金口』是指佛所說的,佛的身體是金色的。也許有人要問,佛的身體真的是金色的嗎?如果一個人要長成真的金的身,你說那個人好看不好看?我們大眾當中如果有一個人長得金色的,我想你們看了就害怕,看了趕緊避開了。金是表法的,一切物質裡面,金是最貴重、最珍貴、最美好,人人見,人人歡喜的,你曉得具足這幾個意思,這叫做金色。所以我們塑佛像用金色,表法的意思諸位要懂得,不能呆看了。我們以前尊稱皇帝說話,「金口玉言」,他的言語、他的教誨可尊可貴,取這個意思。經文不能呆看,不能死在文字裡面,一切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

  解【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

  這個經一共是六個字,「佛說阿彌陀經」,前面五個字是別題,一切經當中只有這一部叫做「佛說阿彌陀」。而「經」這一個字是通題,凡是佛所講都稱之為「經」,所以這六個字來說是「通別合題」。

  解【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這個我們要把它省掉。這個經是教經,『教』就是圓教,像我們現在讀這一部書,這叫教經,是佛用言語來教導我們的。佛不在世了,這些菩薩、大德們把它結集起來,用文字寫成了書本,流傳給後世。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經本子,等於是聽到佛給我們的教誨,經本子是教經。

  什麼叫「行經」?『行』是行法,修行的方法。這裡面教給我們要起信、要發願、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叫行經,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理』是理論的依據。為什麼要信?為什麼要發願?為什麼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中所以然的道理,這個叫做「理經」。行與理都在教當中,「教、行、理」這三者,各有通,各有別,都有通別。這是天台家在《法華經》玄義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地方省略了。

  在這一段,圓老法師《講義》裡面提示我們,「理」這個部分,他講的「唯心四土」。在二十七面倒數第七行的下面,「唯心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四土差別。故理別。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這個句子在此地念一念,到底下一段還要說清楚。

  合起來講,這個經題,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部經。介紹阿彌陀佛的目的,要我們認識阿彌陀佛,了解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的功德、方便、境界,叫我們興起向往、羨慕,而發心修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裡面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樣的一部經典。

  玄義的第二段叫「辨體」,我們先把這個文念一遍:

  解【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這是『辨體』裡面的第一個小段。首先我們要明了「體」這個字的含義。體是理體,也就是說佛講這部經,理論的依據,換句話說,他憑什麼講的,這就是「體」。所說的法門,可以講從體起用,體是一個,用是無量無邊。所以一切大乘經,體是一個,實相。大乘經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大乘經都是建立在實相的理體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白。

  底下,什麼叫『實相』?諸位先看看《講義》二十八頁第二行,先解釋「辨體」兩個字:

  講【辨體。即辨明此經所依之體。】

  如果明『體』了,「體」搞明白了,你對於這部經就不懷疑。換句話說,佛講這部經,他所依據的理論你懂得,對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的境界、功德、利益,你不會懷疑。你對它所依據的道理沒搞清楚當然懷疑,所以辨體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而「明宗」是提示我們修行的要領。你修行先要斷疑生信,你懷疑不相信,那談不上修行,所以辨體非常重要。

  講到「實相」,這個地方大師也說,諸位看第二段:

  講【諸大乘經。談理深廣。故皆以一乘實相為正體。】

  『正』就是主體,好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本,一切大乘經的枝枝葉葉都依這個根本,根本是它的主體。底下舉幾部經,這是大家最熟悉的:

  講【如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

  《楞嚴經》講「三如來藏」,這大家都知道的。講「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其余不必廣舉。名異體一。如來藏。一真法界。亦實相也。】

  其余,不必多舉了。名字不一樣,其實都是實相。如來藏、一真法界也是實相。名字不一樣,事實上都是一樣,是一個。

  底下,重要的就是什麼叫實相?這個問題,過去我們在講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的時候,說得太多太多。《金剛經講義》一共有五卷,我記得我們過去用了四年的時間講了三卷,上半部講完了,下半部沒講,講了四年。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金剛經》,他那分《講義》等於說《金剛經》注解當中的權威,而是學佛入門的一部好書,對於每一個法相名詞都解釋得非常的透徹。圓瑛法師在此地給我們略說,當然我們不能照《講義》去念,我們依他的綱領來說明。

  講【實相者。真實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第一,『實相,真實之相』,「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妄的。這一句話還是不容易明白,真實之相,那要問哪個相不是真實的?其實不是那麼簡單。我們現在所見的這個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相,佛在《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諸位真正明白了,一切相都是虛妄相,那就叫「實相」,真相你看出來了,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虛妄相,虛妄不實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底下又說,『又平等一相也』,我們看森羅萬象不平等,那是你看走了眼,其實平等。怎麼平等的?譬如說,我們以人來比喻,富貴的人是虛妄的,貧賤的人也是虛妄的,虛妄豈不等於虛妄,一切萬法沒有不平等的,生佛平等。佛的相,就說阿彌陀佛,我們剛才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例外。我們今天這個身相也是虛妄的,虛妄等於虛妄,生佛平等。

  為什麼說這個相是虛妄的?因為這個相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現在的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科學家知道宇宙萬法都是一種物質,其實完全是一樣,而是它排列的方式不一樣,所以說方程式不一樣才有森羅萬象。你從基本元素上去看,統統一樣,有什麼兩樣?好像我們看高樓大廈,金碧輝煌,什麼東西造的?鋼筋水泥。我們再看普通小房子,矮矮的,它也是鋼筋水泥,一樣的,沒有兩樣,只是排列的方式不一樣。

  你要把一切法看穿,哪一法不平等?你的心在一切境界裡就不取相、不著相,不取不著,沒有煩惱,煩惱從哪來?煩惱從取著來的。你分別一切法,它不起煩惱,執著就起煩惱。分別沒有煩惱,分別是迷惑,它沒有煩惱,一執著就起煩惱、就造業了。造業,這又做成種種果報,果報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知道萬法平等,不知道萬法一相,一相就是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一合相是平等的。什麼人能夠見到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以念佛人來講,得理一心的就見到了,就入這個境界。事一心還不行,因為事一心,分別心是沒有了,執著是斷了一部分,沒有斷干淨。事一心的人,我執破了,法執還有,所以還沒有能夠見到「平等一相」,這是我們要留意的。

  我們念佛的功夫念到成熟的時候就是平等一相境界,這個時候就證得真實相。證得實相在禅家講「明心見性」,淨土叫「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其實境界相同的。《法華經》裡面講契入「實相」,楞嚴會上講這個人證得「如來藏」,《華嚴經》說這個人入「一真法界」,其實一樣的境界,名稱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所以法師底下說:

  講【實相之體最深。最關緊要。不得不詳細說明。靜心察聽。】

  『靜心察聽』就是經裡面常講「谛聽、谛聽」。

  講【自能領會。若明實相。是為悟大乘理。】

  大乘佛法的道理你明了、你通達,縱然不能十分通達,能夠通達一分、二分都很有受用。

  我們圖書館每天都有日記,你們叫大事記,都有日記,我們每天講經從哪個地方講到哪個地方,都應當把它記下來,免得講經的時候,這個寫錯了。你看我們第二段才講這麼一點點,這個教相,玄義講完了,最後一章是教相,所以應當要記下來。希望能夠記詳細一點,把我們圖書館每一天的活動要詳實的記載,這是圖書館的成績。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可見得底下一段相當重要,老法師給我們提示,三種實相,我們在下一會再詳細的研究,這一段很重要。我們對大乘的道理明了,對大乘的經論、大乘的修行、大乘的境界,就可以能夠相信,不至於懷疑,對我們的修行證果有很大的幫助。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章(198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