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二面,倒數第六行,我們將這個文念一遍: 解【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捨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雲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 這是一段,這是講到修行了。前面曾經討論到諸經所講的修行法門,方法實在講是太多了,通常我們知道的,像觀像、觀想,乃至於五悔、六念,這裡面包括了許多的宗派,都是修的淨土法門。可是這麼多方法當中,究竟哪一種方法最適合我們來修行?大師在此地給我們提出了,那就是『持名一法』。這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這兩句我們總要把它認清楚,實在說淨土之難信也就是這兩句。「機」是講的根機,「廣」到什麼程度?上面到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下面到六道眾生,包括了餓鬼、畜生、地獄,可見得這個方法才真正稱得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可以說再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廣大的。而下手最容易,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再找不到一個比這個更容易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持名「阿彌陀佛」四個字,這四個字就能把自己從凡夫地念到如來地,誰能相信?因為沒人相信,當然就沒有人能問。雖然沒有人能問,佛是無問自說,沒有人問,佛自己說出來,對誰說?如果沒有大智慧,你給他說了,他還是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找智慧第一的捨利弗尊者為他說,他能相信,所以說特地向捨利弗尊者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底下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大家牢牢的記住。你只要把這幾句話記住了,可以說是整個的佛法,你就得到第一方便法。這是講行經,在行門裡面講沒有比這個更方便。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是以這個第一方便為主。誰要能把第一方便的法門掌握到了,他這一生必定成佛。我們學佛總是求樣樣第一,今天第一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認識,實在是太可惜了。 『了義中,無上了義』。請看經文,把經文看清楚。四依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經?諸位曉得《華嚴》是了義經,《法華》是了義經,《楞嚴》是了義經,《圓覺》是了義經。這了義經裡面,第一了義是《阿彌陀經》,你能相信嗎?第一了義。所以我在講席當中曾經講了多少次,我們這個道場叫第一道場,我們今天討論的經是佛門裡面第一經,這個話不是我們自己在誇張,是蕅益大師說的。所以在教裡面講,這是第一了義。在理上講,理是講圓頓,這部經是最圓最頓,『最極圓頓』。這個地方的三句話我再重復一遍,「第一方便,無上了義,最極圓頓」。我們要是真正肯定,真正信得過了,學佛就這部經就夠了,這部經就成就了。可是這部經看起來是容易,實際裡面境界非常之廣大,它要不那麼廣大,要沒有那麼精深,怎麼能稱為無上了義、最極圓頓?「經」乍看起來不難,好像很容易懂,諸位要是念念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你就曉得這部經不簡單,不是你想象當中那麼樣的容易。 下面這是比喻,『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旁邊有個小注:「古人圓極語」。這些小注都非常重要,這個小注是古人講的「畫龍點睛」,這是注解裡頭的精華。這是講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濁水,濁水自然就清了,用這個來比喻『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亂心」是迷,佛心是覺。我們要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佛門裡面講一切經都沒有講《阿彌陀經》的功德大,你們不要以為《華嚴經》、《法華經》了不起了,實在講沒有講《阿彌陀經》的功德大。《華嚴》、《法華》雖然是一乘了義經典,你聽了未必能得受用。好像東西好是好,吃了不消化,沒受用。這部經的好處,吃了之後,馬上就能消化,養分完全能夠吸收,真正得受用。再看底下一段: 解【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這一段是總結上面所講的,修學淨土的三個條件就是『信願持名』,「持名」就是修行的方法,信願行三資糧。這三個條件要是統統具足了,很難。三個條件都具足了,那就恭喜你了,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了,這一生就成就了。而我們同修們與這個法門因緣深厚,換句話說,都是生生世世修學這個法門,雖修學,沒去得成,如果你去成了,你就不會在此地聽經了。生生世世的修學沒去成,為什麼沒去成?這三個條件當中欠缺了「信」。前面講過,「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信心不具足,信心不足,你這個願就不深,縱然行很勤奮,一天十萬聲佛號,奈何信願不具足,還是去不成,連個帶業往生下品下生都沒有成就。我們要追究原因,可以說非常的明顯,就是淨土的道理我們沒有徹底的明白。 諸位想想這部《阿彌陀經》,像我們講席當中所講的,這部《阿彌陀經疏鈔》從頭到尾講圓滿,講了三百三十五次,這個講法就像開經偈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遍下來,你是不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了?這一遍要是聽完了,你這個三資糧具足了,給諸位說,你是上根利智,你不是普通人。一遍聽過了,這三個條件還是不具足,怎麼辦?再來第二遍,二遍不行再來三遍。我們現在這部經,講一遍就是包括《阿彌陀經要解》在內。《阿彌陀經要解》講一遍、《阿彌陀經疏鈔》講一遍,總得要三年,這個三年當中,我們的三個條件不能具足,好,再來個三年,什麼時候能成就?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了。這三個條件不得了。 前面所講「無上了義,最極圓頓」,此地給我們說出來了,『以為一乘真因』。你看大經裡面佛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這個經文你要特別看清楚,這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請看經文,這些地方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你念佛修的是什麼法門?你修的是一乘大法。六祖所接的是上上乘人,就是一乘人,他用的是禅的方法。此地也是接的一乘人,用的是淨的方法。可是禅的方法,如果不是一乘根性,你是不得其門而入,他那個門太窄小了。淨土這個門廣大,初學的人、鈍根的人、不識字的人也能修一乘大法,這不可思議,這個叫難信之法。 譬如禅宗他接引一乘根性的,那個我們沒什麼問題,不夠條件不能入門。這個地方是不夠條件也能入門,諸位要記住,不夠條件也能入門,那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只有這個法門,所以古德稱之為「門余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個特別法門,除這門之外,其他的法門沒聽說過,這是諸位要記住。既然持名是「一乘真因」,他的果報當然是『一乘妙果』,四種淨土都是「一乘妙果」,這是果報不思議。 『舉因則果必隨之』,「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像我們昨天在《梵網經》裡面讀到的盧捨那佛的依正莊嚴,講到華藏世界,講到大蓮花,大蓮花就是表因果是一不是二。『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這是在三分裡面的正宗分,正宗分裡面三大段就是這麼樣分的。『其四種淨土之相』(錄影的法師要注意到,我念到哪個地方,最好能叫大家能看到經文,因為帶子寄到國外,他們未必有經典,這個求你是特別慈悲,能夠便利於遠方的同修),「相」是樣子。「四種淨土」是講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土雖然有四,但是四就是一,一就是四,是一而四,四而一,這又是不可思議的。正因為是這樣的殊勝,所以這個地方只要你一往生,哪怕是生在凡聖同居土的下品下生,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是同時可以享受到實報土、常寂光土,這種的享受待遇,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他方世界諸佛淨土裡面所沒有的,這個道理在前面我也曾經說過。 這裡面這些相狀,蕅益大師給我們指示出來,『詳在妙宗鈔』,「妙宗鈔」是智者大師,就是天台第一代祖師,智者大師所注解的《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的注解叫做《妙宗鈔》,這裡面說得詳細。『及梵網玄義』,「梵網玄義」是蕅益大師的注解,就是蕅益大師《梵網經疏》的玄義,他說得很清楚。這個地方省略了,不再詳細說明,但是將來到經文裡面多多少少還要提出來給我們介紹。說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三大段講完了。下面是第四段,「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 是五重玄義裡面的第四段。『力』是能力,『用』是作用。前面一段是講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懂得之後,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它的結果如何?我們能得到些什麼樣的好處、什麼樣的受用?大師告訴我們: 解【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這部經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功,而以不退為德,我們講的功德。經文裡面講,「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退轉地。不僅僅是上三土證三種不退轉,就是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前面曾經提到過,這是不可思議。 由此可知,我們只要是往生西方,我們這個身就是最後身了。什麼最後身?凡夫的最後身,從此以後不再作凡夫了。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是菩薩,是大乘圓教的菩薩,阿彌陀佛的學生。走到哪個世界,哪個國土,沒有人對你不恭敬的,為什麼?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你看本經後面流通分裡頭,十方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學生來了,他也必定是特別的招待,這是我們可以能夠想象得到。 再看底下經文,底下一段經文也非常的重要,因為在最近這個階段裡面,有許多地方在鬧「帶業往生」、「消業往生」,說是經論裡面找不到「帶業往生」的字樣,所以我特別提醒諸位看這一段: 解【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 所以有這一句就夠了,假如要不帶業,怎麼會有四土?怎麼會有九品?既有四土九品了,當然是帶業,這是一定的。換句話說,你這個業要帶得多,你的品位就下;你這個業要帶得少,你品位就增高,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個地方特別要記住,就是『各論九品』,凡聖同居土有九品,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乃至於常寂光土還有九品,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 下面,大師就把這些境界相給我們提示出來,使我們自己在用功的時候明白自己到了什麼境界了,所以這樁事情不必去問人,你要問人,你自己一定有疑惑,你才會問人。你自己不疑惑了,你當然不要去問人。所以學佛,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學佛有三個基本的條件,這三個基本條件有一條不具足,修行都有障礙。第一個是理論要通達,要正確沒有錯誤的理解它。第二個是方法要明了。第三個是境界要清楚,我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理論、方法、境界三樣都搞清楚了,這才可以開始修行。這個地方講境界。底下說: 解【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底下這段文,我們句句都要把它記牢,這好像我們在走路之前在研究地圖,第一站到什麼地方,第二站到什麼地方,把它搞清楚,以後你就不會迷路了,你的前途呈現一片光明。 解【若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是修行。 解【未斷見思。】 這就是講功夫,你念佛的功夫,雖然念得很勤,你的見思煩惱沒有斷。諸位要知道,只是沒有斷,沒有斷怎麼樣?要有能力伏,就是把見思煩惱要壓住,決定不起現行,要有這個能力才行,沒有這個能力不能往生。沒有這個能力,就是你念佛號的時候不得力,雖然念佛了,但是佛號不起作用。所以佛號應該怎麼念法?平常固然佛號不斷,這好比是練兵,平常出操練兵,對付煩惱的時候就好比打仗,什麼時候打仗不一定,時時刻刻都打仗,心裡面煩惱一起來了,這個時候馬上佛號下去,就要跟它作戰了。 順境裡面,心裡面起了歡喜了,「阿彌陀佛」,把歡喜心給壓下去。諸位要曉得,歡喜心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喜歡是七情五欲,有這個東西不能往生。諸位不要聽到,佛門當中不常常講法喜充滿?法喜充滿是不是歡喜?那要一歡喜就完了,決定不能往生。什麼叫法喜?法喜是「清涼自在」,喜怒哀樂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這個時候叫法喜。千萬不要把你自己的歡喜心當作法喜,那是感情。你能夠把情識統統壓住了,這個時候叫法喜,心地清淨光明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叫法喜充滿。 在逆境裡面,我們的瞋恚心、嫉妒心如果稍微一生起來了,這句阿彌陀佛也能把它壓住,那個念頭才動,一句佛號就把它壓住了,這就是打仗。絕對不叫分別執著妄想起作用,一有這個東西,佛號立刻把它壓住。這是未斷見思,可是你的佛號能起作用,心裡頭沒有妄念則已,一有妄念,佛號立刻就把它壓住。 這樣的功夫也分為三輩九品,也分九品。上品的功夫,給諸位說,雖然是帶業往生,見思煩惱沒斷,他就生死自在了,就預知時至,也可以來去自如,換句話說,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再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那要得一心還得了!那個功夫不得了,怎麼知道?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諸位都可以看到,古人有例子在。你想《淨土聖賢錄》裡頭記載的瑩珂法師,他只念了三天三夜,他往生了,他那個是什麼功夫?就是「執持名號,未斷見思」,他那個境界是功夫成片,他就能自在往生了,他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他提前走了,佛來接引他,他跟佛走了,像這種例子很多。 解【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這句我們要特別注意。執持名號是有散、有定,什麼叫散定?「定」是定課,就是早晚課,早晚課是決定不缺,這是比什麼都重要。不要說我今天忙,我明天補過來,不行的,定課就是定課。所謂定課,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太多怎麼樣?你自己做不到,這是要特別注意的。看自己生活環境,如果自己工作很忙,早晚課就定少一點;如果自己很清閒,有的是時間,你可以定多一點。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課誦裡頭最重要的是執持名號,不是念經,念經沒用處,這是諸位千萬要記住。所以現在很多人不曉得,定的早晚課誦念經,叫你念經,叫你念一遍經是什麼意思?念一遍經是定心的。因為我們的心散亂,散亂稱名,念名號不得力,所以一遍經念下來,收心,心定了,然後接著念佛號,功夫都在佛號上,不在那遍經上。你的功夫淺深是你執持名號的多寡,與經決定不相干。所以諸位是念經、念咒那都不相干,功夫在名號。 我們淨土宗古來許多的祖師們,他們念佛的方法是一天十萬聲佛號,你看人家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他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十萬聲。十萬聲佛號差不多是要念二十個小時,我們這個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概一個小時可以念五千聲,十萬聲是二十個小時,大概除了四個小時睡眠之外,佛號是從無間斷。他什麼都沒有,就是這一句佛號,蓮池大師如此,蕅益大師也是如此,這是我們也曉得的。 「散」就不是定課,總希望二六時中不要間斷,心裡面念念有佛。你出聲念可以,不出聲念也可以,大聲、小聲都沒有關系,念到疲倦的時候,不妨大聲念幾聲把精神提起來,念累了的時候就默念,不出聲音,總求佛號不間斷。這裡面功夫淺深分三輩九品。再看底下一段: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余土。】 你看,功夫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換樣子。所以諸位念佛,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了,功夫成片是不是到一心了?你就看你見思煩惱斷了沒有,就從這裡看,見思煩惱沒斷是功夫成片的境界,見思煩惱要斷了就是一心的境界。見思煩惱斷了是什麼相?第一個,沒有人、我之相,這是見思煩惱斷了,沒有人我是非了,心是平等的。在順境裡面決定沒有一絲毫的貪心,貪、瞋、癡、慢、疑統統斷掉了,這是見思煩惱。在逆境裡頭不生一點瞋恨心,不是說生了一點點心則壓下去,那是什麼?那是前面的境界,那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在第二層境界裡頭決定不會有。人家就是把你處死,拿著刀一片一片來割你的肉,像《金剛經》歌利王割截身體一樣,你也沒有一念瞋恨心,這個時候你是得事一心不亂,這都是境界,非常重要。 我們功夫已經到成片了,就希望再提升一層,提升到事一心,所以見思煩惱是『任運先落』的。「任運」是自自然然斷的,不是有心斷的,有心斷,斷不掉。我天天念,我要斷見思煩惱,你決定斷不掉,為什麼?因為我要斷見思煩惱,有我執在。我執是念念增長,我執不破。事一心不亂是破我執,所以他的地位與小乘阿羅漢相等,與辟支佛相等。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就是斷見思,所以你的功夫是跟他們相等。但是你的功德比他大,因為他修的是小乘法,你修的是圓頓一乘法,所以你的功德比他大,你斷證的功夫是跟他相等,功德是他比不上你。所以像這些地方要知道,曉得這個境界是自自然然現前的,沒有一絲毫的勉強,見思煩惱斷了,這叫功夫。 你如果要測驗一個人,要了解一個人,他要說他的功夫怎麼樣了,你恭維他幾句,他也很得意,他是凡夫。你臭罵他幾句,他馬上就生氣了,是博地凡夫,沒有功夫,連前面第一層的功夫都沒有。第一層伏煩惱,他能伏得住。伏煩惱,我們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八風吹不動。到事一心不亂就沒有風,風平浪靜了,沒風了,這一層功夫,他的果報『則生方便有余土』。這個裡頭也有三輩九品,怎麼曉得有三輩九品?前面講過「四土各論九品」,每一土裡頭都有三輩九品。它這個地方文省略,如果這個文要是具足的話,「則生方便有余土,分三輩九品」,那個文的意思就足了,它這是文簡略,意思是具足的,這個地方的意思非常重要。 我們講《阿彌陀經》,研究討論這部經典,你看在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裡面講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大師的注解差不多占全部注子裡頭的八分之一,可見這是一部經重點的所在,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重點也在這兩句,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應該怎麼念法? 我在這一次,我們翻印的《西方公據》九品蓮圖,我在前面題了幾個字。所以講到這個地方,現在這個印刷,錯字實在是太多了,第一篇裡頭就有兩個錯字。第二篇我是講念佛的方法,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間斷、不懷疑就行了,這個法門就這麼簡單。念的時候要一心念,專心念,念的時候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想東想西,所謂是「放下身心世界」,我們只把念佛當作我們第一樁大事。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更重要了,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事情更大了。什麼都能捨,就是一句佛號不捨,你就成功了。決定不間斷,決定不懷疑,你就這麼一直念下去,不要想著「我哪一天才得一心?」你要有這麼一個疑問在心中,你這一生就得不到一心,為什麼?它這是個障礙。不許可有一個妄念,不許可存著什麼時候,佛現個身我看一下,什麼時候我才能看到蓮花,你要有這個妄念,統統叫做障礙,自己障礙自己。只要一直念下去,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求,一心也不要求,見佛也不要,什麼都不求,到時候自然現前。下面一段說: 解【若至理一心不亂。】 這是功夫達到上乘了。 解【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這是講『實報莊嚴土』的樣子。「實報莊嚴土」也叫做無障礙淨土,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何謂「理一心」?是念到破一品無明了。無明,大乘經裡面所講的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當中,只要你破一品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理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有淺深差別不相同。淨土裡面分為三輩九品是大分,一般經典裡面講的四十一品。換句話說,同樣是理一心,理一心裡頭有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就是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講的是什麼地方?就是實報莊嚴土的。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們那些人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生到哪一土?他生到實報莊嚴土,這些法身大士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你要問他用什麼方法?我告訴你,是用念佛的方法。你要不相信,你看《華嚴經》,《華嚴經》裡面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用的是念佛的方法。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門,是一切諸佛度化眾生的根本法門,我們要是讀經連這一點都沒看出來,那真叫白念了。 四十一位從圓教初住開始,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二住菩薩破兩品無明,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叫四十一品。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無明,就是第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就成佛了,圓滿菩提了,所以他們的淨土叫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方便有余土跟凡聖同居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十法界,到幾時把無明念破一品的時候,這個時候你住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我們要問,破一品無明是什麼樣子?你要曉得破無明的那個樣子,我介紹你去念《六祖壇經》,六祖就是個樣子。六祖那個樣子是什麼樣子?六祖不認識字,他一切經典沒學過,人家念,他就懂了。你經典不懂的話,你念給他聽,他就講給你聽,這就是開悟的樣子,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的樣子。那我們看看我們是不是到理一心了,你由這裡就可以能測驗到你自己。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不必要學的,一看就會了,一聽就會了,不但三藏經典是如此,世間所有的學術沒有一樣不如是,這叫開悟。如果經典擺在面前,看了還是看不懂,那證明沒開悟,沒有到理一心不亂。我們聽別人念經,這個意思還是不明白,沒開悟。所以你要問開悟的那個樣子,你就看看六祖,六祖的樣子就是開悟的樣子。 所以幾時開悟你也不要問,用什麼方法能快一點開悟,也不要做這個夢想,「欲速則不達」。所以這句佛號念到底,念到事一心了,煩惱不生了,我執沒有了,念沒有了,功夫繼續用下去,不要間斷,不要懷疑,還是一樣的功夫,一樣平平用下去,然後自然法執破掉了。到這個時候,無論什麼事情,你眼睛也放光了,耳朵也聰明了,一看就曉得了,一聽就明了了,這個時候你就開悟了,所以這些事情不要問人。 你們看《壇經》,《壇經》裡面有一些極少數是開悟了以後,求祖師給他印證,那很少,像永嘉,只有幾個人,像法達都不是。法達是功夫還沒有達到成熟的階段,而是在沒有達到將要達到,將要達到未達到,遇到祖師,祖師給他一點醒,豁然大悟,這樣的人占多數。他的功夫真正用得勤,到這一關不能突破,遇到善知識,他這個點破,這個時候才入境界,這些都是功夫有一些偏差。像永嘉就沒有疑惑,只是來求證,求六祖給他證明,果然與祖師所證的是同一個境界。所以我們今天只要用功,絕對不要祈求,不要求境界,不要去求一心,因為心裡面只要有一絲毫的求都是妄念,都是妄想。這些分別、執著、妄想,說個不好聽的話都叫業障,障礙了你一心不亂,障礙了你功夫成片,障礙你這一生的大好因緣。 所謂理念,這個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法界全體。前面說過「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諸位如果入到這個境界,這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就是破無明的境界。前面講到那四句的時候,也特別提示諸位要牢牢的記住。因為無明破一品,你就證一分法身了。我們法身不能證得是無明障礙了,無明破一分,法身就證一分,見一分真性,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能所雙亡,心佛不二,不住有念,也不落無念。 像《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落有無,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從相上看,他的一句佛號二六時中從無間斷,這是有念。如果從性上去看,從理上去看,他心境一如,無念。簡單的說,心裡面無念,口裡面有念,性中無念,相中有念,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個念而無念不是說口也無念,口有念,形相上有念,心裡面不執著。他心裡面為什麼不執著?諸位要曉得,他的我、法兩種執著都破了,我都沒有了,誰在念?這個時候真正的三輪體空。雖然二六時中一句佛號不斷,沒有能念之我相,沒有所念的佛相,能所雙亡,而佛號二六時中從無間斷,這是理一心不亂的樣子。這個境界通一切大乘了義的境界,所以這裡頭,諸位必須要記住,理一心不亂是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我們看《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是理一心不亂,因此理一心不亂裡頭也有三輩九品。實報莊嚴土就是他的果相,他的果報的相,這個裡面也有三輩九品,如果嚴格的來分也是四十一品。 寂光淨土是破一品無明,也就分證一分的寂光。寂光是性,是法性土,是性、是理,實報莊嚴土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如果從唯識上來說,這是阿賴耶的見分與相分,阿賴耶的見相就是實報莊嚴土,阿賴耶的自證分就是常寂光土,諸位如果懂得唯識,這麼樣說起來你就很容易明了了。這個時候,不但是阿賴耶的見相兩分的親證是你的現量境界,阿賴耶的自證分也是你的現量境界。而阿賴識的證自證分就是我們常說的根本智,阿賴耶的見分就是後得智,這兩分都是屬於般若。自證分跟相分屬於法身,一個法身之體,自證分是法身的理體,阿賴耶的相分是法身的相,你看有體、有相、有用,《華嚴經》裡面講的大方廣就是所謂的體、相、用,所以生實報莊嚴土,同時也分證常寂光淨土,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如果我們要不明了,我們自己的功夫到什麼程度是一無所知。你要是把這個路子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現在就曉得我現在是什麼樣的功夫,我現在能不能往生?我往生的時候,生的四種淨土,分生在哪一種淨土?而且自己大致上還能知道自己的品位,三輩九品自己的品位高下也能夠知道,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位再想想,除這個法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他們前途哪有這麼清楚?哪有這麼明白?這是從凡夫初下手一直到等覺菩薩,這條路清清楚楚。好像我們旅行看地圖一樣,一看一目了然,分明在眼前,路就看我們怎麼走,我們現在走到什麼地方。 諸位要曉得,這是多麼的幸運,「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我們對於這部經、對於這部的注解,決定不能夠輕易的放過。什麼經可以不看,什麼經可以不聽,《阿彌陀經要解》不能不聽,《彌陀經疏鈔》不能不看,其他的經我暫時不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還來得及,我留到那邊去看。現在取西方淨土,這是第一樁大事,第一樁要緊的事情,決定不能輕易的疏忽了。所以請經真正是高明的人,這是請講《阿彌陀經》。我們過去都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沒把這部經看在眼裡,哪裡曉得這部經是最極圓頓的法門。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一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九章(1984)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