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二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倒數第五行:

  解【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處。】

  這個經文講到此地還是玄義,可以說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的處所,也是無量法門裡面所找不到的這種殊勝,我們在此地要特別的留意。這四種淨土其他的不必談,單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也有三輩九品。我們昨天在《華嚴經》裡面講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的方法就是用持名念佛,跟《阿彌陀經》裡面沒有兩樣。菩薩是在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助手,所以他也是三句不離本行,勸我們持名念佛求生淨土,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也一樣,也是四土三輩九品。

  昨天我們在經文裡面討論到什麼?就是帶業往生的問題。這在《華嚴經》上我們都看到的,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理一心不亂是分破無明,那是《華嚴經》上的法身大士,這個我們沒有疑問;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破人我執,這個也沒有問題。我們再講這個帶業,同居土裡面,觀音菩薩說得非常之好,他把標准提到先破身見,這個帶業往生。

  我們平常是講功夫成片,諸位想想,究竟什麼樣功夫才叫成片?破了身見是什麼境界?小乘須陀洹果。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小乘初果。阿那含,斯陀含,這是小乘的二果、三果,全部都是在功夫成片的境界裡面。證得四果了,那就得事一心了。所以如果我們看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三輩,要是拿小乘這個果位來說,太簡單了。上輩的三果,中輩的二果,下輩的初果,這都是凡聖同居土的三果。那我們現在想想我們自己的程度,我們凡聖同居土的上輩,沒分,三果我們沒證到,中輩的也沒分,那只好下輩。下輩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我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這三品當中。但是這個三品,你要把見惑斷掉了,你在這三品才是下上品。如果八十八品見惑都沒有斷掉,你只是在下中品,下下品,所以要曉得自己的境界。

  我常常在講席當中說,凡聖同居土裡面的上品上生者,就能夠預知時至,就能夠生死自在,願意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你願意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功夫不高,是凡聖同居土。那要是得一心,那更不必說了。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什麼叫功夫?功夫就是要能夠把煩惱伏住,像《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心是什麼?妄念。你的一句佛號有能力把妄念壓住,把妄念降伏住,這叫做功夫。如果這句佛號降伏不了妄念,縱然一天念十萬聲,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沒有成績可言。

  西方世界的特色,哪怕你就是下下品往生也證位不退,這就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常說的難信之法。下下品是凡夫,但是諸位要曉得,下下品也是把見思煩惱壓住了,像石頭壓草,所以這個佛號有力量,它能用這句把煩惱能夠降伏得住。如果要降伏不住,那是不能往生的,下下品的資格也沒有。他只要能夠把煩惱壓住了,信願具足,一句佛號有力量把煩惱壓住,這是決定能往生。

  往生為什麼會不退?通常講位不退要到什麼時候?阿羅漢才位不退,所以在西方的時候都升級了。你看前面我們講到的,阿羅漢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是行不退,升級了。我們博地凡夫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位不退,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但位不退,諸位要曉得,凡夫決定不能跟佛菩薩在一起,程度相差懸殊太大。你就是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我們地球上有沒有補處菩薩?有,文殊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觀音菩薩也在我們這個世間,地藏菩薩、普賢菩薩都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見不到,是程度不相等。

  我們淨土宗第三祖,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法照大師,他就見到文殊菩薩。他到五台山去朝山就見到大聖竹林寺,他就走進去,見到文殊、普賢在那裡講經說法,有一萬多人在那邊聽經。他聽了之後,還提出問題請教文殊菩薩,末法時期修學哪個法門最為得力?文殊菩薩勸他修念佛法門。他離開之後沿途做記號,准備下一次來的時候不至於迷失方向,做了幾個記號回頭一看的時候,沒有了,看著一片荒山。他有緣分親自見到。你們念《三昧水忏》,《三昧水忏》裡面的悟達國師去拜訪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迦諾迦也是住在中國四川,凡夫見不到,凡夫去看是一片山林,他有緣分到那個地方見到。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凡夫見不到聖人。極樂世界就不一樣,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這些補處菩薩、等覺菩薩天天跟大家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我們這些很有緣分的人偶爾才見到一次,不是每個人都能見得到的,不是常常見得到的,西方世界是人人都見得到,常常見到。

  『皆與補處俱』。菩薩裡面說到補處菩薩,其他的就不必說了。補處是最高的了,等覺菩薩,後補佛,那其余的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那更不必說了。連等覺菩薩都常常在一起,何況等覺以下的?這就是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你看遍了大藏經,其他世界裡面所沒有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樣的殊勝莊嚴,所以怎麼能不發願往生西方?

  底下這句,這是更究竟了,更圓滿了。『亦皆一生,必補佛處』,這是講你自己,哪怕你是下品下生,你必定也是在一生當中能夠修到等覺菩薩的地位,像現在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你在一生當中也能到這個地位,這個地位跟佛的地位沒有兩樣,他的智慧、德能與諸佛完全相等。相等,為什麼不叫佛?其實他是佛。我們今天講佛是一個世界裡面的教化主,我們稱之為佛。他雖然有教化主的資格,但是他沒有在教化主的地位上。好像學校,一個學校有一個校長,而他的能力、智慧、資格足可以當校長,可是他現在沒做校長,不能說他比校長差到哪裡去,那是一樣的。他沒有在那個地位上,這就叫補處菩薩,這就叫等覺菩薩,所以等覺菩薩實際上就講他已經成佛了。

  也許諸位要問了,既然成佛了,他為什麼不在佛位子上?這個地方諸位就一定要曉得了。你看經典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有的佛度很多眾生,法緣殊勝;有的佛度幾個眾生,寥寥無幾,這什麼原因?不是他的智慧不一樣,不是他的能力不一樣,是他在因地當中跟大眾結的緣不一樣。有很多人他在因地當中廣結法緣,他成了佛真熱鬧,他弟子多。有些人性情古怪,不肯跟人結緣,所以他將來學佛成了佛之後,他度的眾生很少,就是那幾個有緣的人,除此之外,沒有跟人結緣的,那人家就不聽他的。這就是看你自己了,如果你想將來你要成佛,你的法緣殊勝,你在現在就要廣結法緣,將來自己成佛了,自己有了道場了,法緣就殊勝了,不但成佛了,現前就如此。

  你們諸位發心出來講經說法,將來你講經說法有沒有人聽,就看你與眾生有沒有結緣。你的聽眾很多,你結的緣深。你的聽眾很少,沒幾個人,你是跟眾生沒結法緣。可見得與眾生結法緣是一樁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個機會跟大眾結法緣,千萬不要放過。諸位曉得印經是結緣。今天有個同學跟我說,他有個朋友發心印經,印什麼經?常常看到的經,這個經沒什麼大用處。我這個地方印經有兩個原則,第一個是印講的經,馬上就結緣,就有效,經一印了,多少人在聽講,這個因緣殊勝。第二種,我印的是絕版的經書,沒有流通的,找不到的,這是續佛慧命,這是與十方三世諸佛結緣,要懂這個意思。印絕版的,這書沒有了,市面上沒有流通的,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結法緣。印講的經與現前的眾生結法緣。絕不湊熱鬧,大家印這個經,我也印這個經,我不湊這熱鬧,看看我們大家將來再有這個力量,我們來發起。

  我現在手上還有一部法寶,絕版的,什麼書?《四十華嚴》的注解。我們現在不是有嗎?是有。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是《普慧大藏經》的本子,就是這個大本的排的字。這個本子現在已經很普遍了,廣定法師印的大藏經裡頭也有。我現在手上這個本子是金陵刻經處的木刻版本,線裝書一共有二十冊,如果我們要印的話,可以把它分印裝為四冊,五本裝訂成一冊,這個分量跟我們的《彌陀經疏鈔演義》上下冊,跟《法華經大成》是差不多的,也像那麼大的本子,就是四本。這個書的好處是字大,印出來之後跟《法華經大成》的字一樣大,值得印,因為它是絕版的本。印這個書是兩層功德,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結法緣,又與現在大眾結法緣,因為我們講堂是專講這部經,所以這是非常難得而殊勝的功德。

  我們看看,如果大家有興趣,很熱烈的來響應,我們就來印,把這部書印出來。這個書的樣子,我告訴諸位,你們現在看到的《華嚴選讀》,《華嚴選讀》就是這個本子。我是在這裡面選了兩章,就是觀自在菩薩這一章,就是這一章是《四十華嚴》的,因為它有注解。《華嚴選讀》裡的這一篇是從金陵刻經處的本子選出來的,那個字的大小就跟那個一樣。如果大家是熱烈的來發心,我們可以做這個功德。所以你們成佛了要想度眾生,一定要與眾生結法緣。我們現在在美國,大概每年都要去講兩、三個月,我們用的本子就是《四十華嚴》。我現在在外國也是如此,只講《華嚴》、《彌陀》,其他的一概都不講。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解【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

  這一段旁邊有幾個小字,「根據了了」這四個字的小注非常重要。我在前面講過,《要解》裡面這些小注是「畫龍點睛」。圓瑛法師說這一段是《要解》的眼目。你看一個人,眼睛重不重要?眼睛最重要,這一小段就是整個《要解》的眼睛。帶業往生就能與補處菩薩同俱一會,這個不得了。補處菩薩是在實報莊嚴土,三賢菩薩是在方便有余土。你看凡聖同居土就跟他們在一起,豈不是已經也同樣證得三土了?所以我在前面說過,凡聖同居土的人有實報、方便有余土的享受跟待遇,就是這個意思。

  這我在講席裡常常講,他方世界沒有,哪怕你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生的,你也天天能見到補處菩薩,也天天跟他們在一起討論佛法,所以就是圓證三土,『圓證三不退』。不但裡頭的位不退,三賢菩薩的行不退,地上菩薩的念不退,你也同時都有了,都具足了,豈不是上三土的待遇享受,你統統都得到了。蕅益大師在前面講,這個法門是最圓最頓,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這段我們千萬不能夠輕易看過。這是具體說明了西方世界的殊勝,找遍大藏經,你找不到這個境界,唯獨西方淨土如此的殊勝。所以一個人學佛如果不知道發心往生西方世界,那真叫愚癡。

  我們今天印經、講經、研究教理,偏重在三部上,《梵網經》、《四十華嚴》、《阿彌陀經》。諸位要曉得,這是三十多年來的經驗,在一切經裡面選這三種,不簡單。確認這三部經是成佛的大道,所以我們研究、修學、弘揚都在這三部經上。初學《阿彌陀經》的人,這個本子就是最好的本子,有《要解》、有《講義》、有《勸修念佛法門》,後面《西方確指》,這也是我選的,選給初學的。有這本就足夠了,理論、方法、境界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要是更深入的,那就得看《四十華嚴》與《疏鈔演義》,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所以這本就是結緣,那兩本是深入。再看下面經文:

  解【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這幾句話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的在勸勉我們。如上面所講這部經的功用,這部經的力量、作用,底下這句一定要記住,是『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句話是真話不是假話。蕅益大師也是遍參三藏而得到的,不是聽人說說就選擇這個法門,不是道聽塗說,是自己遍歷三藏才發現的。

  《要解》,我記得在李老師會下,大概是民國四十七、八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沒出家,老師指定我讀《彌陀經要解》,期限是三個月。我用的注子是兩種,一種就是這個注子,圓瑛法師的《講義》,另外一種是寶靜法師的《親聞記》,這兩種注解在我們台灣都普遍的流通。二十多年以前在李老師會下,由他老人家指導,研究三個月把這個經典研究完了,向他報告,他問我讀了以後覺得怎麼樣?我告訴他,不甚明了,不甚明了,真的不甚明了。李老師是當眾大大的把我贊歎了一番,說我有了很大的進步了。不甚明了,有了進步了。如果那個時候像現在這麼明白的話,那我死心塌地就宣揚這一門。我這門要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講,講到現在那也講了幾十遍,講了一百、兩百遍了,那我今天就是阿彌陀佛了,哪一個人看到我不叫我活阿彌陀佛。

  那個時候讀了怎麼樣?同樣的《講義》,不懂。擺在面前就不行,念了怎麼樣,還是要搞別的經。研究完了之後就把它放在一邊,不再去理會,功夫是下了,理論沒貫通,似懂非懂,方法也不清楚,境界是一塌糊塗。所以這麼多年來許多的大經大論都涉獵過,都講過多少遍,現在回過頭一看到,這《要解》真不得了,《華嚴》、《法華》都比不上,才發現二十幾年以前看不出來,同樣是真貨,不識貨。好像珍珠、瑪瑙、七寶,一大堆擺在面前,這是最好的,無價之寶。當時把它當作是玻璃球,踢到旁邊去了,沒看上眼,不識貨,搞了這麼多年才有一點眼光了,才能夠知道好歹了。

  這個時候真正才發現《阿彌陀經》是一切經裡面第一經,在《華嚴》之上,《華嚴》可以幫助它,幫助什麼?幫助修行。《阿彌陀經》裡的理論,這些方法、這些境界,如何運用在我們現前實際的生活上,如何幫助我們將來往生提高品位,那《華嚴經》有功德。所以《華嚴經》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所主修的就是修念佛法門,自始至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較彼頓悟正因』,這句是對禅宗講的,禅宗比不上。禅宗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所以禅家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什麼地位?是大乘的見道位,見道了,如果見道要不修,還是要退轉,還是不管用。你見了道不修怎麼行?所以必須『生生不退』。你要修,你要修道,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始可期於佛階』,才能夠與諸佛一鼻孔出氣,這是禅比不上,諸位一定要明了,禅比不上。你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去看,你看《禅宗語錄》裡面,多少大徹大悟的還是要投胎,這一投胎有隔陰之迷,比比皆是,所以說是不可同日而語。旁邊小注這是點睛。前面小注「從來未經道徹如此」,這個話是真話,意思就是說從來沒有說得這麼透徹過。這個地方要曉得,鐵案,這是永遠不能推翻的真理,禅比不上。

  底下說,『宗教之士』,「宗」是指宗門,「教」是指教下,換句話說,除淨土之外,包括了各宗各派。『如何勿思』,你們為什麼不多想一想?八萬四千法門,念佛第一,這句話有幾個人能夠相信?真正是難信之法。

  我前面跟諸位說過,講《阿彌陀經》的道場很多,法師也很多,講《要解》的不多,講《疏鈔演義》的更少。《疏鈔演義》的第二遍,你們沒有聽到不要緊,希望這第三遍要認真,一次都不要缺。第三遍跟第二遍的境界不一樣。第二遍是徐居士啟請的,他沒來聽。他找我,第一遍講完了之後,他說「太好了,師父,你再講第二遍」,「好」。我講第二遍了,他不曉得來了幾次?第二遍我們一共是講了三百三十五次,講圓滿。第三遍那就更精彩了,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聽錄音帶那是不得已,總沒有現場得受用。不能到現場來,不得已才聽錄音帶。這是第四段,「力用」介紹完了。

  下面是第五段,「明教相」。「教相」是什麼?要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這個課程應該編排在學佛過程當中是哪個階段,好像我們排課一樣,把它排在什麼樣的學校?排在第幾年級?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此地首先說明。

  解【第五教相。】

  這是五重玄義裡面第五段,也是最後一段。

  解【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這個『教相』講得就特別了,真是特別法門,所有的言詞都特別。佛說法,說這一切法,可以把它分為兩大類,就是大乘跟小乘,這兩大類是顯然不同。因為小乘的教學只斷見思,只破人我執,沒破法我執;只講到第六意識,不講七、八,這是對於小根性人所說的,所以他的果只到阿羅漢果。大乘菩薩心量就大了,志向也大,他的目標是成佛,叫他證得阿羅漢果,他不滿意。這部經在大小乘裡面就是二藏,聲聞藏跟『菩薩藏』,它是屬於「菩薩藏」,不但是菩薩藏,前面說過了,說「大乘圓頓教所攝」。圓極了,頓極了,你看看,七天能成功。頓是快,哪個法門能比這個更快?

  密宗說「即身成佛」,理論不錯,幾個人能做到?這部經七天往生,真能做到,每個人都能做到。前面大家看過了,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就能夠得到實報、方便土的待遇和享受,這不是極圓極頓是什麼?這一往生就是寂光淨土、實報土的待遇跟享受,那就成佛了,那不叫成佛叫什麼?完全是佛的享受、佛的待遇,真正的即生成佛。經的圓滿、經的頓超,在一切法門裡頭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

  『無問自說』,因為這樣圓、這樣頓、這麼樣的特殊,所以沒有人能夠問。佛不要等待別人問,自己就說了,所以在十二種體裁裡面是屬於「無問自說」。佛為什麼要說?底下說出所以然的道理,是『徹底大慈之所加持』。如果佛在四十九年說法當中要不說這部經,佛的慈悲不夠圓滿,為什麼?一切法門當中,無上的法門、最圓最頓的法門,他沒說出來。佛要說出這個法門,其他的法門統統不說,佛法就是圓滿的。說一切法門,這個法門不說就不圓滿。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這才真正是徹底的慈悲心。這個慈悲所加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慈悲心的流露,它的作用是『能令末法多障有情』,「有情」是指眾生,特別是指末法時期,因為蕅益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就是末法時期了。末法時期的有情眾生,煩惱業障太重了,換句話說,修什麼樣的法門都有障礙,都不容易成就。不管你修哪個法門,說得好聽,其實都是不得其門而入,唯獨這個法門能成就,這個法門的功德不可思議。

  「至心稱念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要緊的在「至心」,至心就是誠心。心地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這種清淨心、至誠心念一聲佛號,就能夠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到後來經裡面還說到,還要來討論,為什麼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今天念這個佛號為什麼不得力?不是至心,佛號是念了,心不一樣,所以它作用不相等。我們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不是用至心念,是用妄想心、雜亂心在念,所以我們成就才有限。這就是我們修行是不如理、不如法,沒有依照理論,沒有依照方法,雖然這句佛號六個字沒念錯,可是這個力量很有限。

  『依斯』,就是依照這部經典,可是依照這部經典,諸位要曉得,依照這部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才能夠『徑登不退』,「徑」就是道路,捷徑。持名念佛,古人所謂是「徑中徑又徑」,「徑」是近路,最近的一條道路。整個佛法教學,大乘是近路,小乘是迂回。大乘法門裡面,禅是近路,禅要跟淨土比,淨土是更近,比禅還要近,所以它是近路裡面的近路。只要帶業往生,必證三不退。再看底下一段:

  解【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這是大師引用《無量壽經》裡面幾句話,說明,也是證明,這部經的不可思議。佛也有法運,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有運氣。每個人在一生當中有五年最好的運,也有五年最壞的運。希望是好運在晚年享好,年輕的時候運氣不好能扛得住,好運要是早享掉了,晚年享壞運那就很悲慘,所以福報要留到晚年享,就是真正會享福的。也許說好運來了怎麼辦?好運來了可以不要,可以不享受,給別人去享受。不享受,你這個好運會轉到後面去,這是我們自己要懂得。

  譬如年輕的時候發財了,要記住這是你一生當中可能最好的運,發財了。可是你要知道,那個財會散掉的,保不住,經上講「財為五家所有」。這個時候來了怎麼辦?來的時候你做布施,一個都不要。除了我自己像平常一樣的,我這個粗衣淡飯,我的生活能過得去,所有的錢財來的時候,統統布施,統統做好事,把它散掉,散掉,你永遠存在那個地方。不是說你這個運氣一走掉,五年之後,你以後就不會再有發財的機會。你要是能把它散掉之後,以後又來了,為什麼?你沒享受到。這個道理你們去看看中國歷史。范蠡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的大臣。我們中國大陸上拜財神,財神就是范蠡,不是像台灣,台灣供的財神是關公,我們真不懂它什麼意思。關公一生沒發財,他是個將軍,而且在《三國志》上對他的批評不好。這個人非常傲慢,剛愎自用,所以以後打了敗仗。怎麼會拜他作財神,這是我想不通。

  拜范蠡作財神有道理。他就明白這個道理,他的福報來了,你看他官做得這麼大,幫助越王勾踐把國家復興了,真正復興了,不容易。他的國家是被滅亡了,他們這個大夫,文種,勾踐,三個人同心把國家能恢復起來,把吳消滅掉,國家復興。這一復興之後,他就走了,因為他對於越王勾踐的個性非常清楚,他只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他有難的時候,他需要你,他什麼都聽你的。到一旦有了天下,作了皇帝,天下太平的時候,他怕你才干太高了,總要想辦法把你殺掉,怕你將來奪他的位子,所以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他功成身退,他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自己走了。

  走了以後,改姓名,怕越王勾踐找他,陶朱公就是他,去做什麼?做生意,他不做官,做生意,做生意發大財,三聚三散。發大財之後,他全部布施,布施完了,從小慢慢再做起,沒做幾年他又發大財了。發一次他就散一次,沒幾年又發了。這是什麼?他那個好運永遠走不完,為什麼走不完?他不接受,所以他一生走好運。我們一般凡夫一發財馬上就收,收了就完了,再沒有了,你一生中最高峰的五年過去了,後來再不會有這麼高峰的五年了。

  中國大陸拜財神是拜范蠡,很有道理。這個人真正是個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你看在政治上,他作到宰相,功成身退,做買賣發大財,而且繼續不斷的發財,發一輩子財,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所以商人拜他作財神真有道理。拜他做什麼?學他。散財是布施,財布施得的是財富。他一發財就布施,後來一次發的比前面更多,為什麼?他布施的多。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那是春秋戰國的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佛法從漢朝時候才到中國來的。范蠡所作所為跟佛經裡面所講的沒有兩樣,可以說完全把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都用在自己生活上去了,他就是個活菩薩。

  這個地方大師引用《無量壽經》裡面的話。佛的法運,佛也有法運,我們一個人有運氣,佛也有運氣。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來,《大集經》裡面講的,「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中國禅宗這麼興盛,正是因為佛法是像法時候傳來的,天下的叢林都是禅家的道場,正好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緣,是符合釋迦牟尼佛所說的。

  據中國歷史上的記載,佛法到今天是三○一一年,就是末法一萬年當中,已經過了一千年,我們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第二個一千年,今天才十一年,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佛法什麼時候滅?還有九千年。他走了,佛法還有復興的時候。九千年之後,佛法滅了,滅了,佛真慈悲,特別留這部經,這部經是最後面,一切經都滅掉了,《阿彌陀經》還能夠在這個世間延續一百年,這個不可思議。『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在法滅盡的時候,一個人要是遇到《阿彌陀經》,還能稱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人的善根、福德那真是無比的深厚,他就能往生。

  底下比喻,『阿伽陀藥』,「阿伽陀」是梵語,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萬靈丹一樣。『萬病總持』,這種藥是什麼樣的病症都能夠適合。拿來比喻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能夠總攝八萬四千法門,換句話說,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綱領。你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圓攝一切法門。你修其他法門是在枝葉上修,你修念佛法門是在根本上修,這一樁事情在《四十華嚴》裡面是太清楚了。你看《四十華嚴》一開頭是教你念佛,到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告訴你這個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法門,是根本法門。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所代表的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那叫助修,那是枝葉,正助雙修。如果你得到正修的法門,不要助修一樣成就。你要得的助修法門,到最後還是要搞念佛法門才能成就,要不然是不能成就。這個意思在《華嚴經》裡面顯示得太清楚了。所以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跟我們說的,為什麼「絕待」?絕待就是沒有人跟它相比的。說能念之心,心就是佛,所念之佛,佛就是心,能所雙亡,心佛一體,這就是絕對,這就是圓融。這種念法,在念佛法門裡面是屬於理念,就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是從事修上漸漸得到的,所以現在大家不要著急,一定要按部就班,老老實實把這句佛號念好,先念到功夫成片。到功夫成片了,再繼續努力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心不亂,得到事一心之後,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像爬樓梯一樣,我上了第一層樓了,再上第二層樓,上了第二層了,再上第三層,千萬不要樓梯一步還沒有踏上去就想第三層,那叫做夢想、作夢,永遠是達不到的,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末後這段是一個比較,也是特別的勸勉:

  解【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是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這兩部經大家都知道是一乘圓教的大經,一乘圓教。也許諸位聽了之後又懷疑了,古大德為什麼不把《阿彌陀經》判作一乘圓教?而將《華嚴》跟《法華》判作一乘圓教?《梵網經》還是別教一乘,圓教一乘就兩部。這個判教不是佛判的,諸位要曉得,是後來祖師大德們判的。判教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蕅益大師要來判教,他一定把《阿彌陀經》判作圓頓一乘,這是無可懷疑的。我今天的看法,我也覺得《阿彌陀經》是圓頓一乘。他是拿圓頓一乘的這兩部經典來做個比較。「華嚴」,「奧」是深奧,「藏」就好像是倉庫。《華嚴》是佛法的根本法門,無有一法不高,所以說一切法皆是《華嚴》眷屬,一切法皆是《華嚴》枝葉,這是一點沒錯的。「法華秘髓」,《法華》是一乘法的精華,《華嚴》是一乘法的總匯,《法華》是裡面精華。

  『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此」是指什麼?「此」不是指的經,是指的一心不亂。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說過很多遍,《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所入,《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是能入。你怎麼樣能入一真法界?一心不亂就入了。《華嚴》好像是個寶藏,大的寶藏的倉庫,《阿彌陀經》好比是倉庫的一把鑰匙,你拿不到鑰匙進不去,你想想看《阿彌陀經》要不要緊?沒有這把鑰匙,雖有寶藏,是空的,得不到受用。拿到這把鑰匙,受用就自在了,能所不二。所以說這部經與《華嚴》、《法華》是等量齊觀的,都是「一切諸佛之心要」,是「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是指南針,菩薩一切萬行的正確方向。這部經是跟你講的無量覺,「皆不出於此」,不出於一心。『欲廣歎述,窮劫莫盡』,要是詳細的講,講上無量劫個無量劫都不盡。『智者自當知之』,聰明智慧的人,自己應該要明白。到這個地方玄義介紹完了。

  下面就是我們正式要講《要解》了。玄義就是《要解》的綱領,是《要解》的介紹。從這段介紹,我們認識《阿彌陀經》在一切經裡面,它的分量、它的重要性、它的理論依據、它的修學方法,以及它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我們真正明了之後,對於這部經怎麼能不發心去研究?一切經可以不讀,可以不研究,《阿彌陀經》不能不讀,不能不研究,要認真的去研究,要深入的去研究,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在一切經中真正是第一經。第一經是要第一大福報的人才能遇得到,不是第一大福報遇不到。

  福報也是培養的,我剛才就跟你講了,我在二十幾年前,李老師教我讀這部經,那個時候就是沒有福報,有好老師在旁邊指導也是空過了。這麼多年來天天在修福,修福修慧,現在有這點福報了,一看,經擺在面前,眼睛放光了,這個裡面好東西看出來了。你看,以前同樣這部經,同樣這個注解,擺在面前就是沒有看出來,俗話說「有眼無珠」,沒看出來,到現在才看出來。我自己也感覺到,雖然花了三十年的功夫,也算很幸運,為什麼?還有人用三十年還沒看出來,我這三十年畢竟還能看出來,在佛法裡把這個寶貝找到,這不簡單,很安慰,我也很值得。好,我們念佛回向。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三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一章(198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