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皆為載體,承載著知識、智慧,具有我們想象不到的能量。一個人講話的聲音,很好的反應出他的福報大小。釋迦牟尼佛為雪山大士時,為求正法不惜捨不堅牢之肉身、得金剛不壞之法身的事跡,每每激勵吾等修行求道;其中,釋提桓因化作羅剎,考驗雪山大士之決心,所發之言,依然不失清妙。
所講的話、語言,在場者可聞,以文字記錄下來,如釋迦牟尼佛世尊盡形壽為大眾所宣講無上甚深微妙法,阿難尊者記錄為佛經,歷代高僧先賢(昨日立秋,頓覺涼爽,當念唐代一行禅師所作“大衍歷”,對世代農業所依賴的二十四節氣之不可磨滅的貢獻),歷盡磨難,求得真經,並翻譯傳承,我們今天諸君方能得以見聞並受持,從中體會世尊令吾等入佛慧、明了佛之知見的良苦用心。
君不見,倉颉造字,驚天地、泣鬼神,從那以後,人類的知識、智慧得以記載、保存並廣為傳播。以是之故,先賢教導我們“不棄字紙”,何意呢?吾等愛惜寫有文字的紙張,勿隨便丟棄,將被丟棄之字紙,收集起來,焚化,或埋於清潔之地,或歸於清淨之江河,一方面增長、開啟吾等之智慧,另一方面,結緣到的水族眾生,亦可獲得智慧。
既然語言、文字皆具能量,何等的語言和文字能量最高呢?善言、善語,其中,稱念佛菩薩名號、持誦經咒,最具能量。以是之故,持戒清淨之修行者,誦經、持咒,自然為增上緣。以是之故,吾等當存好心,講好話,持名、一心念佛。避免牢騷之語言。
在此,摘錄《如是雨林》中演蓮法師所譯之《閱微草堂筆記》故事一則,與君共勉。
交河縣(今屬河北省泊頭市)的蘇斗南先生,雍正癸丑年(1733年)參加會試歸來,走到新城縣(今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溝河畔,在一家酒店裡遇上一位剛被罷官革職的朋友。這位朋友幾杯酒下肚,便把滿腹牢騷郁憤傾瀉出來。他怨恨這個世道不公平,善惡因果沒有報應。
這時候,有個穿著緊身衣褲的人騎馬而來。他來到酒店前翻身下馬,系馬於樹,大步走進店來,在蘇斗南先生與他朋友的對面坐下,靜靜地聽那位朋友所發的牢騷。然後站起來對蘇的朋友作揖為禮,說道:“聽你這一番議論,好像很抱怨世間不公,因果不兌現。告訴你,那些好色的人必落得一身病,愛賭博的人必落得一貧如洗,這是勢所必然的(當知:錢財乃福報化現)。
搶劫他人的財物必受誅罰,殺人的人定要抵命,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同樣是好色,而他們的體質有強弱之差;同樣是賭博,而他們的賭技有高明和笨拙的不同。這樣,其結果勢必就會參差不齊。同樣是搶劫,而其中有首犯與從犯。同樣是殺人,也有誤殺和故殺的區別,這在情理上講,也應該按情節輕重處理。此中的消息變化是非常細致而微妙的。
再則,有的人能夠及時悔過自新,將功贖罪,冥冥中就以沒有報應的形式顯示報應。又有的人因從前的罪福還沒有完結,原該受現報的只得暫時緩報。這中間的相互比較,毫厘不會差錯,這是微乎其微的。你只根據眼前的見聞,就懷疑因果不分明,豈不成了呆子!
就拿你本身來說吧,也沒有什麼理由可怨天尤人!按你的命裡注定,本當由官居流外(九品以下)出身,而後可以升到七品。只因你機謀深算,善於察言觀色,工於趨炎附勢,深於排除異己,所以被削減為八品。你晉升為八品官的時候,心裡還洋洋得意,自以為心計巧密,由九品而升為八品,可哪裡知道,正因你心計巧密,實從七品降為八品呢!”接著,這人又附在蘇先生那位朋友的耳邊密語一番,最後大聲說:“這些事,難道你全忘了嗎?”那位朋友嚇得臉色蒼白,汗流浃背,聲音顫抖地問:“這……這些事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那人微微一笑說:“不但我知道,天、地、人三界之中,誰不知道?”說罷離席,策騎揚長而去。只見黃塵滾滾,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正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言:“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須知,吾等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神明均已克識。修行者,善護身、口、意三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