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一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一面,看這個大字。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從這裡看起。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解釋西方極樂世界。在前面講我們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做一個比較,這一段說得更詳細了。『一往分別』就是概略的分別。『同居五濁輕』,我們知道西方世界是大略上分做四土三輩九品,每一土裡面都有三輩九品。而經中所說的多半都是講同居土,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以同居土的成分最多,比例最大,因此佛與祖師們給我們介紹都是特別著重在凡聖同居土,因為這個境界是我們的確可以證得的,換句話說,我們確實在一生當中要是努力去做,一定能夠證得的。至於講到「五濁」,前面也做過比較,這些意思我們都要明了。

  西方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也沒有『分段八苦』,這是要記住的,除非你不去,去了的時候就離開「分段八苦」。離開分段八苦的享受等於我們這個世界的阿羅漢、辟支佛,也等於圓教第七信位的菩薩。我們想想,在我們這個世界要修到離開分段八苦,確實不簡單,不是個容易的事情,那得要把見思煩惱斷盡超越三界才可以做到。

  「八苦」第一個是「生苦」。這個「生」,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究竟怎麼樣苦法現在都忘了,沒人能夠記得了。可是我們如果要細細的去觀察,去揣摩「生」的情形,也能夠想象到,如佛在經中所形容的,佛形容胎兒出生猶如在地獄當中受夾山地獄之苦,這皮膚接觸外面境界,那個風一吹,猶如風刀解體之苦,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的形容。所以這小孩一出生下來,他就哭,太痛苦了,他才哭。如果「生」要是很樂的話,那生下來他應該笑嘻嘻的才對。一生下來就痛苦,可見得那個受是很大的痛苦,他說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所以沒有胎獄之苦。

  第二是「老苦」。前面跟諸位說過了,西方極樂世界壽命很長,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我們聽到壽命這麼長,很喜歡,但是如果是老,老了很痛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老,可是又願意長壽,長壽而不老這個事情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辦不到的,你要長壽就得受老苦。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壽命極長,正是我們一般人所向往的長生不老。他不老,各個人的相貌都是圓滿莊嚴,而且相貌跟諸位說是愈來愈好,你想這是什麼道理?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在用功,天天在修行,「相隨心轉」。同居土的人的相貌比不上方便土,方便土的相貌比不上實報土。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天天增高,你的相貌愈來愈莊嚴,愈來愈年輕,西方世界才能做到,這是我們欣欣所向往的。

  第三是沒有「病苦」,那個世界的人不害病。他的環境太好了,蓮花化生,不是父母血肉之軀,所以無論在內,內沒有煩惱,外沒有疾病之源,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病苦。

  西方世界也沒有「死苦」,那我們就要問了,經上也有說,阿彌陀佛上午涅盤,下午觀世音菩薩就繼佛的位,就成佛了,這樣說起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入涅盤。入般涅盤不是死,這個要了解。我們有很多人誤會了,把涅盤就當作死,這是錯誤的。如果涅盤就是死,大家就不要修行,各個人都入般涅盤還用得著修行嗎?「涅盤」二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滅的是什麼?滅的是煩惱,滅的是無明,滅這個。無明跟煩惱滅盡了就叫入般涅盤,是這麼個意思。古德也把它翻作「圓寂」,「圓」是講功德圓滿,智慧圓滿。「寂」就是寂滅,清淨寂滅,煩惱無明斷盡了,入清淨寂滅,這個叫「涅盤」。

  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法緣盡了,與他有緣的這些眾生,他都度盡了,所以佛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到別的世界去了,別的世界,他那些教化眾生的機緣成熟了,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作佛,度眾生去了。他走了之後,與觀世音菩薩那一批人,很有緣分的,與觀音菩薩就在那個世界,觀音菩薩示現成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死。

  一般宗教徒們所向往的「永生」,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得到真實的永生。天堂不究竟,縱然是非想非非想天人,壽命也只有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你看經典裡面常常給我們說,這些天人多半墮地獄,正是俗話所謂「爬得高,摔得重」。他為什麼會墮地獄?謗佛謗法。因為他有個錯誤的觀念,他生到四禅天、四空天就認為那是證得涅盤了,自己認為那是永生了,得到真正的不生不滅了。忽然這個定失掉的時候,他這個時間到了,定功失掉了,失掉再要墮落,於是乎他就懷疑,佛說的法不靈。佛說不退,為什麼我們現在要退,我們上了佛的當,上了菩薩的當,他在這個時候生起毀謗三寶的念頭,由於造這種罪業才墮落在惡道,這是一個錯誤,誤會,錯認了。

  西方世界沒有「愛別離」的苦,無「怨憎會遇」之苦,它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西方世界沒有「求不得」之苦,它是一切需求隨念變化,這到後面我們還會要討論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五陰熾盛」之苦,五陰熾盛只有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才有,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得一心不亂,智慧增長,哪裡還會有煩惱?所以那一邊八苦永遠離開了,這是真正得到樂,『不病不老』。

  『天衣天食』,「天」是天然,思衣得衣,想吃什麼,東西就現前。我們今天講的科學發達,距離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物質享受隨心所欲,還差很大的距離。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解【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

  這也是兩個世界的比較。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余土,那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住的境界。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說的偏真涅盤,偏真涅盤就是方便有余土。而這些聖者們證入偏真涅盤之後就不出來了,當然不是永遠不出來,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小乘阿羅漢入了偏真涅盤大概要兩萬劫才能夠離開,回小向大,而辟支佛入偏真涅盤也得要一萬劫。換句話說,到那個地方他就住下來了,他覺得那個地方環境不錯,很清淨、很自在,他就住在裡面了,不肯再往前走了,所以叫『沉空滯寂之苦』。這個「苦」是他不能進修,就是他的功夫終止了,停在這個境界上不能夠精進,不能向前進,要停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西方極樂世界沒這個情形,雖然它也有方便有余土,那個裡面人家都是以體空觀,這種方法非常巧妙,他入方便土,他不住方便土。換句話說,他的功夫永遠不斷的在精進,並不是停留在那個地方,所以說『但受游戲神通等樂』,這個「游戲神通」,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自在。

  解【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實報無障礙土的菩薩,如果用天台家的講法,他們所修的是一心三觀,不是四谛觀。這四谛觀當中就有隔閡,就不能夠圓融,這三谛不能夠圓融,這也是苦,就是知見不圓,這個事情是很麻煩的事情。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是經裡頭佛也常常教給我們的,譬如持戒,持戒是個好事情,對的,如果持戒在這個裡面要生了「戒取見」,那個麻煩就大了。「戒取見」是什麼?執著在戒裡面。戒要不要守?要守,守又不能執著,不執著才圓融,一執著就不圓融了。圓融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不圓融,理事也有礙,事事也有礙,處處都有障礙,這叫隔礙,此地叫『隔別』,「隔別不融」,不能圓融,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如果認為這個見解是正確的,其他見解都不是正確的,好了,那就變成「見取見」了,又是麻煩事情。如何能夠離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佛法就圓融了,你的心地才真正清淨,才真正能體會到《大經》裡面所講「事事無礙」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的菩薩各個都是圓融自在的,我們讀《華嚴經》曉得,實報土幾乎都是法身大士們去往生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我們就想到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給我們講的四種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蕅益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但受無礙不思議樂』,那個「不思議」就是像《四十華嚴經》裡面,品題上所說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樂。

  解【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這一條要特別講一講。這常寂光是佛住的,佛住的淨土是佛佛道同,哪有不平等的道理?可是有很多人不曉得成了佛也不平等。怎麼不平等?你看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四教最後的果位都叫成佛,那這個差別就很大了。藏教裡面的佛,我們常叫藏頭佛,還沒有破無明,換句話說,他的地位還不如圓教初住菩薩,那是藏教佛。別教的佛等於圓教第二行的菩薩,四十一品無明他破了幾品?破了十二品,四十一品只破了十二品,與圓教的佛差得很遠,所以說有『法身滲漏』。「滲漏」是比喻,因為他的無明沒斷盡,示現是別教佛的身分,那個通教、藏教更不必說了,所以有『真常流注』。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了,西方世界是圓教,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所以『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再看底下這段文:

  解【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前面將四土受樂的情形概略的說出來。這一段非常重要了,如果沒有這一段,那個世界還不能稱為極樂世界。有了這一段,這個世界真正是極樂。同居土的眾生,我們一般講帶業往生去的,他所修的功德就是執持名號。在我們中國從東晉時候開始,廬山慧遠大師建立第一個淨土的道場就是依據小本《阿彌陀經》,執持名號,當時一共有同志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一塊發願、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百二十多個人是各個往生,而且往生的這些人,後往生的,先往生的人隨著西方三聖,一同來接迎。從此以後,歷代祖師大德當中結社念佛的就非常普遍,但是始終沒有像遠公那個時候那種規模。因為他們那個發心念佛就一直念到往生,他永遠不離開,而且人是固定的,沒有說中途參加的,也沒有說中途走掉的,沒有這種情形。後來許多念佛道場那個情形跟遠公那個情形,這一點不相同,念佛道場隨時可以來,隨時也可以去,變成流水眾了,所以成就不如遠公,沒有像他那樣的成就。

  執持名號實在不可思議,這個地方也是給我們略說,到以後經文裡面我們看到依報莊嚴、正報莊嚴的時候,還要來詳細討論。執持名號,這個名號就等於是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將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變成自己的善根、福德,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所以能夠『圓淨四土,圓受諸樂』。

  可是念佛一定要懂得念佛的道理,要知道念佛的成就,要把自己的境界一天一天向上提升。念佛功夫天天都有進步,那就是說念的這個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煩惱一天比一天減少,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長,這個境界是個好境界。不要說到西方了,就沒去西方之前,你就能夠得清淨自在之樂。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生在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可是那個享受是方便土的享受、實報土的享受、寂光土的享受同時具足,這真正是難信之法。沒成佛,佛的享受、佛的福報也能夠得到,這是不可思議。佛、祖師們說話都不是隨便說的,決不是妄語,決不是說一些假話在這裡勸我們、誘導我們,不是的,句句都是真實話。哪一個人肯相信,那他真是很幸運,他這一生就離苦得樂。他要懷疑,他不相信,這個機會就當面錯過了,太可惜了。

  解【復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這是講極樂世界最為殊勝的,為什麼?因為『上三土』十方諸佛的世界跟西方世界都差不多,相差的幅度不大,同居土的差別太大了,是十方任何諸佛國土裡頭都找不到的,所以這幾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要認真的去想一想。

  解【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

  這是大師猜度佛說極樂世界的用意。講到諸佛淨土,哪一尊佛都有四土,可是十方諸佛的凡聖同居土要跟西方淨土來比較,都要遜色,換句話說,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所以諸位如果你這個經論念多了,你就應該覺悟了。

  現在有很多人學禅,我們淨土宗裡面的祖師就有好幾位是禅師,初祖是慧遠,這是淨土宗的創始人。二祖是善導,台北有個善導寺是紀念善導大師,他是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三祖是法照,那就是禅宗的大德,他參禅大徹大悟。傳記裡面記載,他在衡州雪峰寺,早晨吃粥的時候,那個時候還用缽,叢林裡面都是過堂用缽,缽裡面盛的稀飯,煮得比稀飯還要薄。吃飯的時候,他一看到缽,那個缽裡面現的什麼?現的是五台山,他這個缽裡面現這個境界,現大聖竹林寺,看到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而且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在空中看地面一樣,附近的道路都看得好清楚,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他看了之後也沒跟別人說。他印象很深,記得很清楚,於是過不久他就發願去朝五台山,一到五台山就感覺這個境界很熟,就是原來缽當中看的。他就沿著這個路去走,果然發現了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普賢兩位菩薩都在那裡講經說法,聽眾有一萬多人。

  文殊菩薩見到他來了,還特別親切的招待他。他就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的眾生,煩惱太重,以修什麼樣的法門為最合適?」文殊菩薩勸他,「一切法門當中,無過於念佛法門」。所以他離開竹林寺之後,他還沿路都做記號,怕以後來的時候忘了路,走了不遠之後,回頭再一看,寺廟沒有了,一片荒山。凡聖同居土,他有緣,他見到了。他什麼緣分?就是他從禅回過頭來念佛,作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大概就是這個緣分。他要不是文殊菩薩教他,恐怕他不會念佛,他還是去參禅去了,他是從禅宗裡面回來的。法照禅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文殊菩薩勸他的,跟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文殊菩薩教善財沒什麼兩樣,這個事情不假。禅宗永明延壽大師也是在禅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回過頭來求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都是從禅裡頭回過頭來的。淨土之殊勝,確實佛是苦口婆心說得那麼多,說得那麼詳細,可是讀經的人往往疏忽了,沒有留意,真是當面錯過。

  厭苦求樂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誰願意受苦,這一點我們要明了,哪個人願意受苦?這個環境裡太苦了,我們要想辦法離開,找一個比較好的環境,可是三界之內沒有真正的樂土。真實的樂土在西方,依照這個方法念佛求生極樂,各個成就,「萬修萬人去」也是永明延壽大師講的。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優入從容」就是很自在的往生了,不費力氣的就達到了。『橫超而度越』,如果要超越三界,我們一般的修行,從四禅八定到九次第定才超出,我們一般講「豎出」,好難好難。你看阿羅漢小乘人的修行,證得須陀洹之後,這是講見道位初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諸位想想,這要經歷多麼長的時間才能超越。

  這個法門叫「橫超」,換句話說,不必經歷,連初禅的功夫都不需要,這真正是難得,只要這一句名號念熟了,他就得力了。怎麼個熟法?二六時中不能間斷。所以在從前,我們要依靠叢林寺院,依眾靠眾,要依賴念佛堂,因為一個人念佛容易懈怠,念久了疲乏了,換句話說,功夫不能夠相續,不能夠不間斷,這是我們功夫不能成就的病根。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科學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用錄音機來幫助我們念,使我們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間斷,這一點非常重要。睡覺也可以叫佛號不間斷,睡著了,聽不見了,那就算了,只要是一能夠聽到的時候,就能夠聽到念佛的聲音,換句話說,我們現在一個人也等於在念佛堂。

  下一個月,我們圖書館舉行一個佛七,希望大家來參加,我們好好的來念七天佛,我們一面講經是一面念佛。我們把佛號念整齊了,我們拷錄幾個帶子,帶子諸位就可以留在家裡面常常去聽,這個帶子對自己來講特別親切,為什麼?你自己參加了,特別親切,跟我們用別人的帶子,那個不一樣。所以在佛七當中,我們這個功課來做一個調整,我們講經也要加強,我們上午講一次經,晚上講一次經,上午念二個鐘點佛,下午念二個鐘點佛,我們把時間錯開,我們認真來打一個佛七。

  我們曉得遠公大師當年的道場,各個人成就,沒有別的,就是佛號不間斷,講經也不能間斷,為什麼?講經是天天聽,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種種的快樂,你念佛的心才不至於懈怠,求往生的心不至於退轉。這叫做「橫超」,這叫做「度越」。「度越生死苦海,橫超六道輪回」,叫橫出三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意就在此地。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前面所講的是能受用的,下面我們再看看所受用的:

  經【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一段經文是非常具體的告訴我們離苦得樂之意。這是講住處區域的組織。佛叫著『捨利弗』尊者,告訴他,『極樂國土,七重欄楯』,「欄楯」是邊界、界線,居住的范圍,每一家每一家有一個界線,這個界線是非常美觀的欄桿。橫的叫「欄」,豎的叫「楯」。空中是以『羅網』的莊嚴,「七重羅網」。『七重行樹』,「行樹」是地面上的莊嚴。而且這些欄楯、羅網、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西方極樂世界的富貴真正是說不盡,所以這個地方叫做極樂世界。

  「七」在此地是表法的意思,不能把它看作一個數目字,正如同《華嚴經》裡面處處都講「十」,「十」是代表圓滿。《華嚴》表法是用數字,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阿彌陀經》裡面用「七」代表圓滿。什麼叫圓滿?稱心如意就叫圓滿,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論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沒有不合自己意思的。所以不要把這個地方看呆了,「七重欄楯,家家都是七重,那有什麼意思?」它是表圓滿,而且每一個人家居住的地方,跟諸位說,大小不一樣。這樣看起來好像不平等,不是,西方境界是你自己心裡變化出來的。豈不聞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你念佛功夫愈勤,你的蓮花就愈大,光彩就愈好。所以前面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是決定在念佛的勤惰。所以我們如果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個蓮花比別人大,那你就得多念佛;你要不肯勤念,那你往生就住個小蓮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念佛,你念得愈多,所以在這個世界不要跟人爭,為什麼?不管你爭的什麼,將來你一樣都帶不去,到後來都是一場空。要爭是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爭大蓮花去,這個你將來自己真能夠受用,而且決定不會失掉的。

  我們這個地方一發心,阿彌陀佛七寶池中就長一朵蓮花,有一個人發心,七寶池就長一朵蓮花,而且蓮花上還刻著有你的名字,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花決定錯不了。到你往生的時候,佛就是拿這朵花來接引你。我們這裡供的是阿彌陀佛的接引相,你看手上拿著一朵蓮花,那個接引相,那一朵蓮花,蓮花上就是刻有你名字的蓮花,蓮花的大小,色彩的光明,都是你自己的功夫。所以我們今天要爭的是爭這個,這不是與別人爭,要與自己爭,是將這一句佛號,跟自己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去爭,這個妄念愈少愈好,佛號是愈多愈好,就是學佛了。

  把這個法門也得放下,像蓮池大師所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去悟去,他們不是想學嗎?讓他去學去,我們不干了,我們要大蓮花,為什麼?三藏十二部,你就是講得天花亂墜,你要不能往生還是要生死輪回,不管用。其實三藏十二部真正念通了,是一句什麼回事情?勸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果然真正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你,一句話沒得說了,還說什麼?說來說去都是勸你往生。你已經發願往生了,還有什麼話好講?沒話好說。「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給別人去修行去,我們是一心一意這句佛號念到底。自己有決定的信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有決定的信心,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一點沒錯,不能再干傻事情。

  所以我現在把這個講經,其他的經都放下了,不講了,專講《阿彌陀經》,為什麼?我也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大一點,不要到那個時候還不如你們,那不是糟糕了!我勸你們去的,將來你們都超過我了,所以我也要努力,不能不努力。所以其他的經不講了,你們哪個願意學,你們哪個去學去,我現在是覺悟了,其他的經不講了。所以「七」是表法的,代表圓滿。大師在此地說: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

  這個也行,反正你說的有道理就行了,我們不固執,只要能講得通。他講『七』代表『七科道品』是經上說到的,經文上曾經講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換句話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是以念佛為主,還是以「七科道品」作助修,正助雙修,它還是要用這個作助修。由此可知,七科道品對我們來說非常有用,能夠破除我們許多的障礙,這個到後面會講到的,到經文會說到的。

  解【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

  其實西方世界的寶數不盡,無量無邊,豈止四種!四種是略舉我們一般世間人看得最寶貴的。最寶貴的,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人注意到這些事情。金銀琉璃,我們這個世間人看得很貴重,西方極樂世界不如是。你看經上講的黃金為地,我們今天鋪馬路是用柏油,你們誰去注意這個東西去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就跟我們這裡的柏油一樣,是拿來鋪馬路用的。琉璃,那個世界的地就是琉璃,體就是琉璃,琉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這是很名貴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土就是琉璃,你想,太多了,所以這些東西是建築材料。說『四寶』著重在「寶」的意思,我們對這個「寶」的概念特別把它看重了,『表常樂我淨四德』,真正有常、有我、有淨、有樂。

  解【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

  極樂國的大眾他們居住的所在。

  解【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環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內因就是你念佛,你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你的品位愈高,你的功夫愈深,品位愈高,你的蓮花也愈大,你住的境界也愈殊勝,這是內因。外緣,就是你的鄰居太好了,鄰居都是諸菩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極樂世界真正的因緣。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此等莊嚴。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這個以下是詳細,那是比前面要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四土的莊嚴。先講『同居土』的因果,『此等莊嚴』是指前面所說的凡聖同居土的莊嚴。凡聖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什麼叫「增上善業」?本經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要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就是「增上善業」。

  我們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有佛號阿彌陀,又真正相信他今現在說法,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叫善根,這個叫真正善根。真正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而且要增高品位,要高品位的去往生,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但是世間身心世界放下,把一切佛法也放下了,這是你有福,這就是福德。你這句佛號二六時中永無間斷,這是因緣。從這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你要是能把這個統統都具足了,這叫「增上善業所感」,西方世界是這樣修成的,所以它不是普通一般的善惡業的果報。像我們娑婆世界,你造的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你要造惡業,則又感三惡道的果報。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它是這樣的業因所感的,我們要不修這個因,哪裡會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諸位一定要明了、要覺悟。

  底下又說了,『亦圓五品觀所感』,這是講什麼?這是一般研教的,他在研教,他能夠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行,也能生凡聖同居土。「圓五品」就是智者大師所示現的。天台宗智者大師了不起,他老人家臨終的時候,他雖然是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可是他自己是求生西方淨土的人。他是「教宗天台,行在彌陀」。雖然他創立了止觀的法門(天台宗的修行法門),有「小止觀」,有「六妙門」,有「摩诃止觀」。可是他搞的那一套是給別人學的,不是自己學的,他自己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天台大師干這個事情。所以臨命終時,他的學生問他,「你老人家快要往生了,究竟品位高下能不能跟我們說說?」大師就告訴大眾,他說「我是因為領眾耽誤了自己,只落得個圓五品位」,就是這個位子。圓五品位是什麼?是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天台智者大師。

  領眾是什麼?那個寺廟做住持,樣樣事情要操心,沒有法子念到一心不亂。那個意思就是,他如果不領眾,在寺廟裡頭只想做清眾一樣在一塊天天用功念佛,什麼事情不聞不問,他就可以到一心不亂。所以諸位要曉得,寺院裡面的執事,古人常講菩薩再來,捨己為人,真正成就的是哪些人?清眾。執事是護法,護持這些人,希望他們各個成就。什麼事情不要他們操一點心。所以住持、當家,一切執事,那都是護法,菩薩再來。

  你們如果有人說,「我們做這些苦工是不是好像太委屈?」天台山智者大師的那個廟叫國清寺,諸位曉得寒山、拾得、豐干都是國清寺做苦力的,那個時候吃米要自己舂,那個稻子自己要磨,磨來舂米,不像現在你們可以外面一袋一袋白米買回來,那個時候沒有。豐干和尚就是碓房裡舂米的,跟六祖大師在黃梅干同樣的工作,很辛苦。而寒山、拾得是廚房裡面燒火的,他那個廚房大,煮菜光煮菜的,砍柴光砍柴,他是分工合作的,他是在廚房燒火的,挑馊水的,吃剩下來的東西挑到外面去處理,挑馊水。這三位諸位現在曉得,一位是文殊菩薩,一位是普賢菩薩,豐干是阿彌陀佛。佛菩薩在這裡做長工伺候大眾,大家不願意做的事情,佛菩薩來做,對得起大家。六祖大師在黃梅那個時候已經大徹大悟,還在碓房裡頭做苦工,還去修福報,我們今天在一個道場裡頭吃一點點的苦頭算什麼!現在嚴格的講,想吃苦沒機會,真的沒機會了。現在什麼都是現成的,馬上就可以買到,甚至還不要自己去處理,打個電話就送來,你想想看,你想吃苦都吃不到,想挑個擔子到外面去買點東西的機會都沒有,打電話人家就送來,人家服務就到,現在人太享福了。

  所以連天台智者大師還是個五品位。這個「五品」是什麼?第一個是「隨喜」,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隨喜功德。第二個是「讀誦」,「讀誦大乘」,《阿彌陀經》就是大乘經。古來有許多祖師大德,在家、出家,一生就是專念一部《阿彌陀經》。如果你這部經念久了枯燥無味,可以多念幾部,念淨土四經,或者是念淨土五經,就夠了,不要再多了。現在毛凌雲居士編的《淨土叢書》,那可麻煩大了,不讀那個。頂多只讀淨土五經,或者是蕅益大師所編的《淨土十要》就好了,其他的都可以不必,都可以省掉了,讓給別人讀去,這是講「讀誦大乘」。如果讀經感覺枯燥,我勸諸位讀《要解》,像我們現在講的《要解》,讀《疏鈔》。我們這個講堂只講這二種經,一個是《要解》、一個是《疏鈔》,只講這二種。《要解》講圓滿了,我們接著講第三遍的《疏鈔》,《疏鈔》講完了,我們再講《要解》,我們只講這二部經,你讀這個能幫助你開悟,能激發你的道心,求生淨土向往之心。

  第三「解說」,解說就是講經,不但你自己要學,你常常把淨土殊勝之處講給別人聽,勸別人修淨土。一個人也可以講給他聽,兩個人也可以講給他聽,人多了,上講台講也可以講給大家聽,要不斷的去講。遠方的朋友那沒有辦法,怎麼辦?你就要對著錄音機去講幾個帶子寄給他聽,他一聽到,「這是我的好朋友,你看他都會講經了」。別人講經,他不聽,你講經,他聽,為什麼?你們的交情好,為人解說。第四「兼行六度」,第五叫「正行六度」,就是六波羅蜜。兼行也就是前面講的隨喜,別人做的時候,我們隨順他做,別人修布施,我們也隨喜,這叫兼行。正行是自己主動去做,主動的去修學。

  「圓五品」,將它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的因緣,因為凡聖同居土是『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總而言之一句話,極樂世界也離不開五塵。「五塵為體」,它往下講,上面三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統統都是以五塵為體。為什麼說五塵為體?今天時間到了,不夠了,下一次我們要來探討這個問題。總而言之,要把西方世界大略的情形,我們知道得愈清楚愈好,你心裡面疑惑就少了,向往之心才能夠真切,可以幫助你往生,幫助你增高品位。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二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二十章(198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