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三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請掀開經本一百六十六面,倒數第三行: 解【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谛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這一段裡面有相當深的意思,也有很廣泛的境界。由此可知,同樣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受用、意境確實是不一樣的。圓瑛法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說,他這個注也注得很簡單,簡單扼要,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能念的心不相同,所念的三寶也不一樣。我們自己回過頭來好好的反省一番,我們用的是什麼心?我們念的是什麼三寶?這個重要,爾後就知道我們念佛的功夫究竟是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就明了了。平常要是人家說我們盲修瞎練,我們不服氣,這一段文細細研究之後,曉得自己是不是在搞盲修瞎練。 《講義》裡面告訴我們,「此」是指這一段文: 講【簡別能念所念。以及三寶不同之相。】 前面大師是以天台教觀來給我們說明,說明四教,藏、通、別、圓。三寶有藏通別圓,這是前面講過了,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到。 能念三寶,這個能念的心,這個裡面就有三觀,三觀裡面我們是符合於哪一觀?只要有一觀符合了,諸位曉得,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觀照功夫。念念阿彌陀佛,念念不捨觀照,他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 講【能念之心。體本空寂。】 這是空觀,用這一條,行,容易到功夫成片,為什麼?容易破我執,換句話說,容易破執著。一般人的功夫不得力,最大的毛病就是認為樣樣事情都落實,都是實在的,不曉得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寂的,了不可得。雖然是空寂的,它有作用不是沒有作用。 講【用則圓照。】 這裡是假觀,『圓』是圓滿,『照』是一切都明了,沒有一樁不明了,可是諸位要記住,一定要心清淨了才能「照」。我們平常觀照功夫提不起來,為什麼?心不淨,一天到晚人我是非。幾時能把妄念打掉?幾時能把妄念止住?所以我們圓照的功夫不能現前,不但是圓照,即使是不圓,偏照也沒有。 講【正空寂時。寂而常照。正圓照時。照而常寂。】 這是「中觀」。這是三個階段,這三種用心有次第、有同時。次第就是「次第三觀」,同時叫「一心三觀」,成就都了不起。單用一種,單用空觀,或者是漸次三觀,都能夠幫助我們功夫成片。如果功夫再深一層,就能夠提升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決定是空觀、假觀同時具足,理一心不亂一定是一心三觀,三觀同時具足,這是講用心。所以真正一個學佛的人,心一定要清淨,一定要把萬緣放下,放下當然是愈早愈好,為什麼?你早放下,你的功夫深;你晚放下,你的功夫就淺,一定的道理。譬如一個人二十歲他放下了,他要修到八十歲,六十年的功夫,不得了。他如果七十歲才放下,他八十歲圓寂了,他只用了十年功夫。這是我們真的要覺悟。 今天上午我到竹林精捨去拜訪,我恐怕有十多年都沒有去過了,他這邊建築的時候我非常生疏,因為從前我去的是證蓮老和尚搭個小茅蓬在那裡,好像證老圓寂之後我去過一次,還是那個茅蓬。今天去看看佛聲法師,佛聲以前年輕,今天去一看,七十多歲了,真是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我見他們,佛聲法師很關心我,我們在閒談的時候,我告訴他老人家,現在我什麼經都不講了,統統放下了,專講《阿彌陀經》。他聽了之後,很高興點頭,有道理。為什麼?來不及了。想想古來大德,一門深入,年輕的時候,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成就了。我們今天搞了這麼多年,不是不用功,也是天天在干,搞得太多太雜了,所以不能成就,知道這個毛病馬上就要回頭,再不回頭就晚了。所以學東西一定要專,而且還要有耐心,決定不能操之過急。我們看看古今那些失敗的人,都是心太急了,正是古人所謂「欲速則不達」,結果失敗。真正成就是要時間、是要耐心,是要禁得起考驗才能成功。 我說這些話,如果不放下,你就空不了。你不能空其心,就是萬緣放下,你的真心就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不起作用,觀照的功夫沒有,沒有智慧的觀照,你不能斷煩惱,換句話說,你就不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事一心是要斷見思煩惱,理一心是要破無明煩惱。不是智慧觀照,你說用別的方法不可能。如果用定,定也行,那要到九次第定,小乘阿羅漢那樣的定才能把見思煩惱斷掉,所以在定上用功夫沒有慧來得快,智慧觀照來得快。空其心就是定,是性定,所以這是講用心,我們要曉得。當然在《要解》裡、在《疏鈔》裡面,我們講得很多。 今天早晨我也給我們裡面同修們說了幾句,一個人修學的成就在自己不在別人,如果說靠別人督促成就的,大概古今中外找不到一個。你看所有成就的人,都是自己奮發成就的,自己不能奮發,就是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自己肯奮發,別人幫上忙了,真能幫助你。 我們這個道場是個非常好的增上緣,今天早晨我告訴他們,你們在此地沒有成就,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就舉例,我當年在台中求學(劉玉燕在此地,這是我們的同學),李老師一個星期上兩堂課,星期三聽他講一次經,星期五聽他講一次古文,就兩堂,平常我們也見不到老師。你們在此地一個星期聽四次經,如果再肯聽的話,錄音帶、錄影帶,你可以一天聽到晚,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不中斷,這種機會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這個范圍很小,工作很輕松,有的是修學的時間,這種殊勝的因緣是我們在求學的時候想不到的。今天悟源在此,他來了,我今天早上說到他,也說到依因師,沒有耐心,如果在此地要不走的話,他們今天可以說不但在國內,在國際上也是一位好法師。有這麼多年去訓練,一個星期在講台上講一次經,講上三、五年,成就了,沒有不成就的,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毅力。 我教的方法很簡單,也很呆板,李老師當年教我們就是那個笨辦法,我們是用笨辦法笨會的,巧辦法我們不會,我們巧不會,我們用笨辦法笨會的。現在利用科學工具方便太多了,一個星期講一次經,這個講經是復講,就是從前寺院叢林裡面講小座的辦法。以前聽老和尚講經,講完之後要復講,那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真的是智慧高的,他聽一遍差不多都能夠記得住,所以他能夠復講;頭一天聽,第二天就復講。演培法師就是講小座出身的,幾乎差不多台灣老一輩的法師們都是從小座講出來的。中等以下的程度沒有辦法,為什麼?記不住。我聽這一遍,聽完之後記不下來,別說你們,那些大專學生也不行,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 慈光當年辦大專講座都是大學生參加的,大三、大四的學生聽李老師講「十四表」。李老師講完之後,他們同學復講,復講時老師沒有時間陪他們,我就代表去聽,李老師講一個鐘點,「十四表」你們都曉得,老師一個鐘點講一個表,學生講多少時間?好像最長的,有一個講得最長的七分鐘,講的短的三分鐘。我那個時候看了就搖搖頭,這種程度不夠資格講小座。講小座,聽老師講一個鐘點,至少要講四十分鐘才算及格,如果沒有四十分鐘,這個能力就不能學了。可是現在方便了,現在老師講,把它錄音錄起來,一遍記不住再聽一遍,一遍聽不住再聽一遍,以前人哪有這個福氣? 所以現在我叫同學們每個星期復講一次,就聽一卷錄音帶,一個星期就學那一個,早晨聽一遍,晚上聽一遍,白天你上班工作去,一個星期你至少聽了十二遍,聽了十二遍再來復講,大概差不多了,有了成就。如果你是出家人,在我們此地你的時間就多了,他們聽十二遍,你們可以聽二十遍、聽二十四遍,你還講不下來那就沒辦法。能夠有三年的復講,東西就熟了,熟能生巧,才能夠稍稍去發揮。如果在講台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恐怕要十年。我在李老師座下,我的復講是百分之百,李老師講一個鐘點,我一聽,我馬上拿他的稿子來講的話,我也可以講一個鐘點,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我在那裡學得快。所以學東西有技巧,也有毅力,有決心、有恆心,這比什麼都重要。一個真正成就人的道場難遭遇,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一段是講用心。 所念的三寶有差別,別相有一體,什麼叫「別相」?「相」是相狀,「別」是差別,差別的相狀。法身、報身、應化身,這裡面有藏通別圓,所以佛有很多種佛,這個講四種佛。「四教佛」是天台講的,賢首講「五教佛」,小、始、終、頓、圓,各家開合不同。也許諸位奇怪了,佛不都一樣,怎麼還有這麼多差別?其實你要是稍稍涉及到教理,你就會恍然大悟。禅宗裡面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了性就是佛,一點都不假。在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佛就有四十一種不同,再加上究竟位的,那就有四十二種不同。初住菩薩,《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每一個位次,那二十五位都是代表圓教初住,連觀音菩薩在內,那二十五位統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們都有能力示現佛身。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來得度,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講「四教」是從大的差別上講,如果細講那更多了。 講【教理智斷。為四教法寶。】 法也是如此,也有許多的差別。「教」是講教學的方法,教材、教法,換句話說,老師教學的手段。教理,「理」是教理,他教學所依據的理論,用某種方法把這個理論表現出來,使學的人能夠體會到。理是沒有形相的,得用善巧方便把自己所悟所證的理,能夠轉到聽的人的心裡去,他也能夠領悟,這轉法輪。將佛菩薩所證之理能夠轉到眾生心裡面去,讓他能夠領悟,這個叫真正轉,轉移。他要不能領悟,那轉移就沒成功。真正領會、體悟到了,這個轉移成功了,成功了,使他也覺悟。悟的理跟佛菩薩所悟的沒有兩樣,這是教理。理,教理是教學的目的。教是手段、是方法。「教理」這兩個字是屬於老師的,「智斷」這兩個字是屬於學生的。 學生如何來接受教理?要用智慧,沒有智慧不行。不是世智辯聰,如果是世智辯聰那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那不叫佛法,所以在四依法裡頭是「依智不依識」,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接受了。換句話說,你開智慧了,這是智德。智慧現前必定斷煩惱,斷煩惱稱之為斷德。下等功夫的斷見思煩惱,中等功夫的斷塵沙煩惱,上等功夫的斷無明煩惱,這是斷德。「教理智斷」也有四教不同,藏通別圓裡面深淺廣狹不一樣。由此可知,法也有許多的差別,僧寶也不例外。 講【三乘賢聖。為四教僧寶。】 他的相不一樣。『三乘』是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等級,不相同,何況四教都不一樣。別教的初地只等於圓教的初住,別教究竟位的佛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不相同,所以說成佛得要問成的是哪個教的佛。如果成藏教的佛,只等於圓初住,甚至於初住位還不到,那跟圓教的佛相比相差太遠,這些我們都要明了。 我們念三寶,我們念的是哪一種三寶?能念的心是個什麼心?所念的三寶是什麼樣的三寶?統統都搞清楚了才不叫盲修瞎練,這是跟諸位說的「別相三寶」。比別相更重要的是一體三寶,一體是稱性的,換句話說,「別相」是三寶的差別現象、是三寶的外表、是三寶的跡象。「一體」是它的根本,別相三寶都是從一體變現出來的,體是一。我們看底下大師給我們解釋的,「體」是: 講【真實之體也。湛然智照。靈明覺了。為佛寶。】 『佛寶』是什麼?「佛寶」就是我們靈明覺知的本性,就是真性,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諸位同修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用什麼心?用真誠之心。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像《楞嚴》所說的「捨識用根」,沒有辦法用我們的真如本性,但如果我們用真誠之心,就與一體相應,雖然不是真的,是相似的,換句話說,相似的真心,因為純真的真心是要把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捨掉,我們還是用識不是用智,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不是用四智菩提,轉識成智我們沒做到,我們用真誠、用厚道來待人接物,這樣去修學就容易與一體三寶相應,換句話說,漸漸不知不覺就轉識成智,這叫功夫。 一個人心地至誠,不欺,那個享受就不可思議。人心地不誠實,他會受良心責備,他的心是糊裡糊塗的,是不清淨的,是苦惱的。一個人坦誠的待人接物,換句話說,俯仰無愧於心,這個人的心很舒服、很自在,他是快樂。所以這是講我們要學用心,以至誠待人,能夠捨己為人,這是修學的本分。心真誠了,人就變得聰明,什麼聰明?智慧現前了。有一分真誠就增一分聰明,有二分真誠就有二分的聰明,這個聰明是智慧現前。 『湛然』是心地清淨,誠懇、清淨。『智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智慧,對一切境界一看、一聽、一接觸,統統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佛寶是自己的佛寶,別相佛寶是外面的佛寶。一體三寶是自己的,自己的佛寶,自己佛寶與外面別相三寶就起感應道交,十方諸佛菩薩的神力才加持得上,而且你自己也能感覺到佛菩薩神力加持你,自己能感覺得到,這個時候自己的前途呈現的是一片光明,信心當然堅固,沒話說的。 講【實相理體。清淨圓妙。為法寶。】 這八個字可以說形容得非常之好,形容得恰到好處,可是不入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得到。『實相理體』就是平常講的真如自性,或者講真如本性,在哪裡?一切現象之中無所不在,正是古德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是一體的法寶。你要入這個境界,你看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法不圓滿,無有一法不妙,這個妙字在此地我們也沒時間說,說也說不盡。 過去我們講過《法華經》大意,經題講了,《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本跡是妙」,就是此地講的清淨美妙。當年天台大師在世的時候,大家曉得所謂「九旬談妙」,九旬是九十天,他老人家講《妙法蓮華經》講個什麼字?就是講這個「妙」字講了九十天。告訴諸位,不是一天講一個半鐘點,從前天台講席是一天八個小時,一天八個小時講了九十天,那個「妙」講完了沒有?講不完的,也不過是講個大海之一滴而已,哪能講得完?你要契入這個境界,太妙了,這是功夫,這是境界。到這個時候,那個法寶,名副其實的寶,法法圓通。一個「妙」說九十天講不完,隨便拈一法,隨便拈一個字,能念之心,「能」字,九十天也講不完。「念」九十天也講不完,隨便拈一法,沒有一法不妙。大經裡面常講「破一微塵,出恆沙經卷」,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最近在《四十華嚴》「普救夜神章」裡面所看到的,人家那個境界更不可思議,「破一微塵,出恆沙大千世界」,不是大千經卷。裡面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諸佛各個在他的國土裡頭轉法輪,教化無量無邊的菩薩,這個境界真是更不可思議了,從來沒人想到的,比起「出恆沙經卷」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由此可知,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你不知道,沒有一法你做不到的。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法的教學是恢復我們的本能,這個本能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的,沒有說哪個比哪個強一點,哪個比哪個差一點,本能完全是相同的。可是現在在眼前,我們示現的智慧、能力不相同,這個原因、毛病出在哪裡?毛病是迷悟。迷有淺深差別,你迷得深,你的本能透出來得少一點,你迷得少就透多一點,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本能完全是一樣。好像我們講席裡面有這麼幾支燈光,十幾支燈光,光度一樣的,完全一樣沒差別。如果我們在燈上包上一層紙,它透出來的光亮就減弱了。這個燈把它包兩層,那個燈把它包三層,包得愈多它還是亮,光度就愈小了,包的層數愈少的,它的光度就比較強一點,我們現在就是這種情形。成了佛怎麼樣?成了佛是一點障礙都沒有,他本來的光度圓圓滿滿的統統透出來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大經裡面常常說,如來成佛時,這個時候他見到大地眾生同時成佛。我們要問一切眾生為什麼同時成佛?因為他見到性了,他見到是圓滿的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是大覺。眼光當中所現的真實境界,「諸法實相」,所謂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眾生同成佛道,無情眾生也同成佛道,為什麼?他是一個性,他見的是性,見性成佛。他見到是真相、是實相,我們見到是差別相。就好像一個聰明人,他一看到這麼多燈,上面雖然包的東西不一樣,他曉得光度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他明了,只有迷惑顛倒的人看到不一樣,這個光,那個亮,這個差一點,那是迷惑,不明真相。真相是障礙物去掉完全一樣,不去掉還是一樣。不去掉,它的光度還是一樣,絕對沒有兩樣。所以有情與無情統統是佛,這個佛是絕對承認,成佛的人絕對承認,絕對不懷疑。他們的覺觀跟我們就不相同,他看到是諸法實相,我們看到是諸法妄相,完全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是法寶。 講【理智不二。和合無違。】 這是僧寶。「僧」的意思是清淨,它的意思是和合,我們今天講團結。所以僧團裡面的教條是事理七種和合,理只有一條,「理同證」,「理」是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所求的共同的目標,這是理。事上講「見和同解」,這是事上最根本的一條,也就是事和合的基礎。我們見解要相同,見解相同才能和合。見解不同那就意見不一樣,在一塊不能同住。其余的那些問題那都容易,最重要的是見解相同。所以在中國佛法,大分有八個宗,大乘八宗,這八個宗是見解相同,喜歡修淨土的依淨土的三經一論,建道場大家統統聚集在一塊,見解相同,我們的目標統統都是求生西方淨土,這事情好辦。喜歡參禅的集合在禅宗旗幟之下,禅宗的道場見解相同。喜歡研教的,喜歡研《法華經》的,天台大師就建立法華宗,天下有志於《法華》的,我們共同在一起共修,好像現在所謂專科大學,見解相同。 我們淨土宗道場跑一個來參禅的,搞得我們格格不入,他看到我們別扭,我們看他不順眼,怎麼能搞得起來?一定要見解相同。這是大的宗派。大宗派裡面還有小派,真是各投其所好,所以每個道場都有成就。譬如我們這個道場提倡的只是一部《阿彌陀經》,周而復始的我們在研究討論。到我們這兒學經的學什麼?只學《阿彌陀經》,到我們這兒學別的經的,那我們的意見就不相同,到此地來就是學《阿彌陀經》。大家都學《阿彌陀經》,別的經沒人講怎麼辦?自然有人發心,別的寺院多的很。我們這一項成功了就能夠啟發別人。我們中文翻譯的經典三千多部,台灣不止三千座廟,一座廟都修一樣,大乘佛法現在住在我們世間,大乘佛法就住世。每一個法門多人學好,多人去弘揚,學《阿彌陀經》只有一個人,現在這個世界這麼大,每個地方都要請《阿彌陀經》,就一個人,這個人累死了,應當有幾百個、幾千個阿彌陀佛在這個世界弘法,那就方便了。各人住一方,教化一方,這是對的。所以我們期望見和同解非常重要。其次,「戒同修」,戒是生活規范,應當遵守。「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利同均」,最低限度要守這個條件,這叫「和合無違」,這在事上說。 「理智不二」,理是本性,稱性之理。理是體,智是用。理就是清淨心,是心的本體,智慧是心的作用,體用不二,這是僧寶。所以我們在平常研究討論當中,講到修行總是要提出三皈依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而三皈依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一體三皈,如果能夠明白一體三皈的道理,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一體三皈,我們這句佛號那叫理念,我相信不久就成就理一心不亂,那是念佛境界裡的上乘功夫。你能這麼做,你的用心必然是一心三觀,你用一心三觀自己還不曉得,這個東西非常之妙。 底下結論說「別相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是一不是二,這是說我們能念的三寶一定要清清楚楚,要明了。我們在見到別相三寶要把它會歸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一體三寶,這個受用就不可思議,這在佛法是最上乘的修學。 底下一句,「及四教意義」,「三谛權實」。「四教」前面講過,是藏、通、別、圓,藏通講的是真谛三寶,別教講的是次第三寶,圓教講的是一心三谛三寶,藏、通、別都叫權,權是方便說的,唯獨圓教是真實。藏通別圓的意思前面說過,我們在此地應當推想,就是應當要聯想,才能夠了然於心中。 這一段說明眾鳥說法。你看經名包含了多少的義趣。這一段我們講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這就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墮落惡道之苦。 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斷疑的。極樂世界真的有這個情形,我們又聽說《大本》裡面四十八願,佛不是說過假如他要成佛了,國中還要有餓鬼、地獄、畜生,他就誓不成正覺,這是阿彌陀佛曾經發過這個願。為什麼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畜生?縱然它能說法,但是它是畜生,換句話說,既然畜生道還有,阿彌陀佛這個願就不太可靠了。四十八願有一願靠不住,願願都靠不住,那臨命終時他來接引我們往生,我們要懷疑了,我們這個心馬上就生恐怖了,這個疑問是相當大。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說明那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不是真的畜生道。這一樁事情在從前真的很難,很難叫人體會到這個境界,可是現在不難,何以現在不難?你看你們每天看電視,電視裡有卡通,除了卡通之外還有做那些小狗、小貓、青蛙的,不是各個都會說話?都在彼此一問一答?那是我們人變化所作,我們會變化,阿彌陀佛怎麼不會變化?我們變化這些是教小孩、教小朋友。小朋友,你要給他討論問題,要教給他,跟大人面對面他感覺太嚴肅了,他不喜歡來聽,你用這些玩具來教,一面給他玩,一面他也得了很多知識,這是方便。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很知道我們的心理,所以變出許多的玩具,一天到晚我們在那裡玩,一面玩一面聽佛法,一面就開悟證果了,這真是妙不可言。所以這些不是真的畜生,換句話說,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一位好老師用這些種種器材、玩具來教學生,這些器材、玩具全是老師的化身。所以諸位從這個地方一想,事與理都歷歷分明,決定沒有疑惑。 經裡面講,不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畜生道,連三惡道的名字你都聽不到,這在《大經》裡面佛有這一願,他成佛了,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哪些是不善名?餓鬼、地獄、畜生,這名不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不到這些名字。所以西方種種設施都是佛變化出來的,拿現在講就是教學的工具,應有盡有,無非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 解【征釋可知。】 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征』是征問,就是前面一句,佛叫著『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這一句是征問,下面是解釋。底下就是一個問題了,有疑問了。大師在這裡假設個問答: 解【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 這個問得有道理。白鶴、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不是惡道之名嗎?雖然那裡沒有三惡道,但是有惡道名。這問得很有道理,確實有道理,可是這是有名無實,這個名就不是一個惡名。就好像小朋友的玩具一樣,他玩的獅子、老虎,玩這些鳥雀,那是我們人給他造的,它的作用完全是在教學,所以雖是獅子、虎、狼這些名,跟實際上的野獸,那是惡名,這個不是惡名,這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大師這一段注解的用意就是在此。所以: 解【答。既非罪報。】 就好像老師做的這些教學工具,這是教具,它不是真的這些惡道,不是真正的畜生,它是做出來的。像我們用塑膠,用其他的東西把它做成,用機械做成,它也會動,它會說話。 解【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究竟功德。】 這答得就妙極了。小注裡面講「名字法界,不可思議如此」。 解【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這句話裡頭含義很深,要細心去體會。善惡的標准,凡是能夠幫助我們覺悟的都是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但是善,上善。凡是叫我們迷惑顛倒墮落的都是惡。天王善不善?善。人王善不善?善。如果天王、人王都來迷惑你,叫你墮落,那就不善了。地獄鬼畜不善,如果地獄鬼畜能夠警覺你,你在這個地方警悟了,那還是善,那是大善,有不少人回頭就是從這些地方回頭的。像現在還在台中的朱鏡宙老居士的學佛就是因為見到鬼,親自見到跟鬼在一塊走路,晚上走路的時候走了半個多鐘點,不是一下看到就沒有了,走了半個多鐘點。原先走的時候,心裡沒有感覺,前面一個人,他在後面走,那個人走在前面,是個女人,走了半個多鐘點忽然想起來,這半夜過了十二點了,在路上怎麼會有一個女人走,這一想的時候寒毛直豎,再一看,仔細一看,這個人有上身沒有下身,嚇死了,他是這麼個因緣來學佛的。所以他學了佛以後說那個鬼大概是觀世音菩薩變的,怎麼說?要不然的話他不會學佛,這是他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以前什麼人勸他,不相信,自己真正見到了,他相信。 所以能教我們覺悟的就是善,教我們迷惑顛倒的就叫惡。這個世界有許多造作罪業墮落在三惡道,這個名,三惡道真實的名當然是不善的,阿彌陀佛變化的這些東西是善,都是教我們覺悟的,都是幫助我們成就的,哪有不善?所以說『無非性德之美稱』,怎麼能夠把它看作惡名?我們再看底下這段: 解【問。化作眾鳥何義。】 阿彌陀佛他不用別的,他變化這些鳥究竟為什麼?其實諸位要曉得,佛陀講經是在三千年前印度這個地區,佛說法最注重的契機契理,那時候的根機都是印度人,他們的風尚,就是他們的風俗、習尚,喜歡這些珍禽異獸,特別喜愛。佛講的這幾種在印度都能見得到,這些鳥少,非常珍貴,大家都很喜愛它。佛舉這幾個例子就說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在我們過去生中有哪些習氣,喜歡什麼東西,佛就變現什麼東西,你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們對這個鳥根本就不喜歡,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也見不到,你所喜歡的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見到,意思就在這個地方。當時印度人喜歡這些鳥,佛就告訴他,你們喜歡這些,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有,但是它不是畜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所以在那個世界的一切享受真是隨心所欲。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神力,往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各個也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因緣,與阿彌陀佛神力感應道交,有求必應,絕對不會有一樁事情叫你失望的。諸位想想,這個地方我們不去,我們到哪裡去?好好的修西方淨土。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答的,這一段意思也非常圓滿,他是從「四悉檀」來說的: 解【答。有四悉因緣。】 『四悉』,「四」是法數,有四條,「悉」就是悉檀的省略。悉檀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佛菩薩教化眾生依四悉檀,依這四種原則普遍的以佛法教化一切眾生,叫法布施,總不離開這四個原則,這是佛法。如果與四悉檀不相應的,那不是佛法,那變成了佛學。現在講佛學的人很多。 今天我們有幾個同學在一塊討論,下午有一個同學打電話來告訴我,今天是方東美先生的夫人八十歲的生日,我也不知道,所以我接到這個電話趕快跑去。方老師以前的學生很多,我們現在的教育部長也是,都聚集在一起,談到方老師在佛學上的造詣,可以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宋明以後,真的他是第一人。他對於佛學這樣的淵博,講的這些東西,從宋理學以後,真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有像方先生對佛法這樣的淵博,這話講得我們心服口服,一點沒錯。可是方先生在台灣大學、在輔仁大學,講的大乘佛法、華嚴哲學不是四悉檀,所以它不是佛法,他講的是佛學,拿四悉檀的標准說,它不是的。所以,佛法一定不能離開四悉檀。你要去聽,聽這個人講的是法還是講的是學術,如果他是四悉檀,他講的是法,如果他不是依四悉檀,講的就是學術。這是我們辨別的標准,佛法、非佛法辨別的標准就在此地。 四悉檀,我們先將它的名稱跟諸位介紹,第一個叫「世界悉檀」,世界是什麼?世界就是講的眾生。「世」是講的時間,「界」是講的空間。這個意思是時空裡面這些眾生,要適合他的興趣,說出來的時候要叫他生歡喜心,這是第一個條件。因為他要沒興趣,他就不來學了,他沒有興趣,他就不能深入,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間的學術都是一樣,他興趣最濃厚,他一定信得很深,他對這個沒興趣,他這門功課一定不好,他對這門功課興趣特別濃厚,這門功課一定非常好,他真正入進去了,真正理解了,所以修學一定要提起大家的興趣。所以為什麼佛法要分宗分派,剛才講就是「見和同解」,大家興趣一樣。我對這門有興趣,你也有興趣,我們大家都有興趣,共同在一塊修學才能夠深入。你對這門有興趣,他搞那一門有興趣,這個不行,這兩個人合不起來的,一定要在志同道合的團體裡面才有共同的成就,才有了不起的影響力。 所以我們常常讀《高僧傳》,讀諸宗的語錄,往往看到有一個參學的人到這兒來參學,來拜見老和尚。老和尚告訴他,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你的因緣在某某地方,某某法師那裡,你到那裡去參學。他到那個地方去,果然成就了。文字上記載很簡單,事實上沒那麼簡單。一定是這個人來了,他會問他,「你叫什麼名字?」通常我們是這樣的。「你從哪裡來?你什麼時候出家的?」我們一定要問這些事情。「你是在哪裡得戒的?你曾經親近哪些法師?你學過些什麼東西?」我們一定會問清楚的,不會那麼簡單。一一問完了之後,就曉得他興趣在哪裡。甚至於可以問,你在一切法門裡面歡喜哪個法門?哪個法門你最有心得、最喜歡? 假如我們這個地方是研究《華嚴經》的,他說我對《法華經》最喜歡,講完之後,老和尚一定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我這裡是《華嚴經》,你到天台山去找智者大師,你的因緣在他那裡。這沒有什麼神通,就是你的志趣跟某一位法師非常的相接近,非常吻合,你到他那個地方去一定有成就。你在我這個地方,我沒有時間教你,我們這裡大家學《華嚴》的,我沒有時間單獨來給你一個人講《法華經》,所以介紹他到另外的道場去,介紹他親近另一位法師,真是古德所謂「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彼此贊歎。 你要學《法華》,我對《法華》不明了,不是專家,你應該親近某一位法師。如果修《華嚴》,你到天台山去,我要修《華嚴》,天台山大師一定告訴他,我對《華嚴》很外行,我沒有下過功夫,你到五台山去找清涼大師,一定是這樣的,彼此互相的尊敬,互相的推崇。絕對不會說,你學《法華》可以,我的《法華經》也不錯,我找個時間單獨教你,你不要去好了,找不到這樣的人。所以大家都是彼此的尊敬,彼此的贊歎,彼此的推崇,所以佛法在那個時代那麼樣的興旺。 我們看看今日之下,佛法衰,衰在哪裡?唯恐信徒跑掉了,你到我這兒來,不要到別的地方去,我這裡是樣樣都通,大通家,學什麼我都可以教你,他們都不行,都不如我,自贊毀他,法門就衰了,這是要不得的。我們過去沒有道場,哪個地方請我們講經,只好順著人情。其實那個時候沒有覺悟,迷惑顛倒,貪多,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放不下,現在看穿了,放下了,再也不干了,一個道場就是一部經,他來問我別的,我不會。哪位法師在那裡講什麼經,你去親近他去,我這裡不拉人,我這裡不留人,我這裡只喜歡志同道合的,大家一起來。所以我們這裡胡月華居士常常來聽經,他喜歡《楞嚴》,現在南懷瑾居士講《楞嚴經》,他到那裡聽,我們這裡講《阿彌陀經》,喜歡《阿彌陀經》的到這裡來,喜歡聽《楞嚴經》到那裡去,這樣好,不要勉強,佛法才能夠興盛。 所以我很希望每一位法師都發心自己有一個道場弘揚自己學的,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你看《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都是第一,沒有說哪個第二的。《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彼此互相贊歎的,沒有毀謗的,都是自己謙虛,贊歎別人。這是「世界悉檀」的意思。今天時間不夠了,我們下一次從這裡講起,把四悉檀給諸位做一個詳細的介紹,然後再把這個意思配合四悉檀給諸位說明。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學佛人對治煩惱習氣常常現前的方法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二章(1984)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