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五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這一段可以說將自性功德顯露無遺。在本經前面一再說到眾鳥說法是代表有情,風樹說法是代表無情,這就是整個表明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無不是法音宣流。大師在此地,是就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說法,做一個比喻。其實西方的境界決不是我們這個世界能夠相比的。

  『妙法』,所謂妙這個字意境很深,也非常的廣,要究竟說,凡是與心性相應的,這就叫「妙」。我們一般講妙,講得最圓滿、最殊勝、最明白的,可以說是以天台智者大師做一個代表。他老人家講《妙法蓮華經》,九旬談妙,那個經題一個妙字,他就說了九十天。「本跡各有十妙」,十也是表法的;由此可知,妙說之不盡。為什麼?它與法性相應。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西方世界無論是見色聞聲都能教你開悟,這個就妙了。

  譬如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的香巖尊者,香是我們燒香的香,巖就是巖谷,山字底下一個《華嚴經》的嚴,莊嚴的嚴。香巖尊者,他是一個參禅的人,他有一天聽到人家拿了塊石頭,拿了石頭隨便丟出去,大概路上有石頭,把石頭撿起來丟著,這個石頭剛好碰到竹子,打到竹子的聲音,他一聽就開悟了,這就是他參究的功夫參得很深,不一定是什麼境界,一接觸他就開悟,他這個悟是證悟,是明心見性。

  譬如蘇東坡那個悟他是解悟,沒見性,他到廬山去游覽做了一首詩,詩裡面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個地方注解裡頭有,諸位一看就曉得,蘇東坡這個悟是解悟,就是說這個理他明白了,他沒入這個境界。所以悟有解悟跟證悟兩種不同,證悟才有用,才是了生死出三界,解悟不行。說得天花亂墜,煩惱未斷,信願不堅,那還是要六道輪回,還是沒法子。所以一定要證入這個境界,證入那是要真正的功夫。

  『四教』是講的藏通別圓。「四教道品」前面都說過。大師在本經裡面所舉的例子,是以三十七道品做一個例子,展開來是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這就妙不可言,正如同所謂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個人丟了一塊石頭,敲竹子的音聲,我們一般人聽到,這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香巖尊者一聽到之後,他就開悟了,他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不可思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雖然是六塵說法,可是我們不開悟。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哪怕是下品下生的,一生到那個地方,他六根都利,這才叫做根性大利。

  而我們娑婆世界,以《楞嚴經》上的例子來說,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這是指絕大多數。所以從聽經聞法上開悟的,占很大的比例,就是香巖童子聽到的音聲,也是耳根,他不是看到這個事情開悟的,他是聽到音聲開悟的。這也說明了西方世界它六根都利,聽聲音會開悟,看色相會開悟,乃至於身體接觸外面境界也會開悟,這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曉得無量劫以來,我們修行難、修行的苦,這麼樣的艱苦,生生世世到今天依然還是談不上成就,所以要覺悟就得要換環境,捨棄娑婆取極樂世界,換環境來修,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就。

  末後這兩句,『能令聞者,念三寶也』,這是講受用,是講聞法他所得的功德利益。修行,行門的總綱領就是念三寶,念三寶究竟有什麼好處?底下一段經文就說得很清楚了。

  解【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悟證一體三寶。是入理益。初別明竟。】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的要緊,可以將它來檢點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自己的修學如法不如法,如果與這裡所講的幾句話相應,我們的修學是如法的,如果不相應,我們修學裡面一定有毛病;換句話說,就是盲修瞎練。

  我們這一句一句來說,什麼叫『創聞』?創聞是初聞,過去沒聽說過。再給諸位說,初聞,天天都是初聞,如果每天講的都是一樣的,你聽一遍之後,第二天還要來嗎?不要來了,我聽過了。天天都是初聞,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不但諸位聽的天天是初聞,我講的也是天天都是初講,為什麼?境界天天不一樣,同樣是這本經書,每看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每講一遍有一遍新的意思,今天講的決不是上一次所講的,就是同樣講這部經,裡面的意境完全不相同,那怎麼不是初說初聽?所以『歡喜益』決不是說我在這裡講,自己還要保留一些,留到下一次再講,不是的。我今天所悟的境界就是這個境界,全盤說出來,明天再講,明天又有新的境界,不相同。所以這部經百遍千遍講不厭,愈講愈有味道,愈講信心愈堅固,愈講好像西方極樂世界愈近,愈有把握。我想同修們常常來聽的,多少也會有這個感觸,於是我們才相信古來大德一部經他就講一生。

  我們淨土宗的祖師就有不少位,一生當中就是講一部《阿彌陀經》,除一部《阿彌陀經》,別的經他都不講,講幾百遍。清涼大師講《華嚴經》,一生講了五十遍,沒有聽說他講第二部經。如果這部經只有一個意思,別說五十遍,講五遍就不耐煩了,誰還願意聽?遍遍都是創聞,所以聞法心裡生歡喜,法喜充滿。『大踴遍身』,踴是形容詞,人歡喜到極處,手舞之,足蹈之,一身都在那裡動,這是形容歡喜。為什麼這樣歡喜?當然他得的有利益,這一條就是世界悉檀。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這他得益了。換句話說,他從住持三寶、別相三寶,體會到自性三寶、一體三寶,這個時候菩提心真正發了。菩提心不是說嘴皮發了就發出來,我心裡想發就發出來,不是的,決定不是。菩提心是什麼心?菩提心是真心,就是佛法裡常講的「真如本性」。真心理體,這個心現前了,這個心什麼心?就是一體三寶。是從剛才講的住持三寶,佛寶就是我們說的佛像,法寶是經典,僧寶是出家人。從住持、從別相,引發你的自性三寶,引發你悟入一體三寶,這個時候就叫菩提心現前。諸位要想發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見了性就是發菩提心,性就是菩提心,見性就是菩提心現前。「稱性起修」,就是菩提心起作用,所以這決不是說說就行了,依經教長時期的熏習,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個心就是純一清淨。

  三寶,佛寶是我們的本體,覺性就是佛性,佛是覺的意思。佛寶是代表我們的覺性,法寶與僧寶都是代表自性的功能,法寶是代表的自性般若,正知正見,僧寶是代表的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我們念佛、念法、念僧,我們早晚功課裡面有三皈依。為什麼三皈依?是叫你天天修學,一時一刻都不能夠離開,離開三皈依就背道而馳,道是講性,與真性相違背了。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三皈依的濃縮。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彌陀是無量覺,照本經來說,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有佛當然就包括有法、有僧,三寶具足。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身心清淨,國土就清淨,這樣才能夠與西方淨土感應道交。

  所以念佛,這部經裡面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後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會念,十念決定往生;不會念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什麼叫會念,什麼叫不會念,這要搞清楚。與三寶氣分交接,這就是相應,與住持三寶氣分交接,與別相三寶氣分交接,與一體三寶氣分交接,這就是菩提心,「必能發菩提心」。因為西方世界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記住的。所以生善裡面,他不講別的善,講發菩提心。

  菩提心,我們平常在講席裡面,以最淺顯的句子給諸位提示,第一個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直心,我們在境界裡頭,對一切人、對一切物還有高下心,這就糟了,那就是障礙,為什麼?不平等。菩提心的自受用是清淨心,辦一切事不怕,事再多都不怕,你心一定要清淨。如果事情一來,我的心就亂了,那個事就愈少愈好,像古人所講「好事不如無事」,無事,好,心清淨,自受用。辦一切事,心地還能保持清淨,這是功夫到家,這個時候就可以辦事,但是要大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自己心地決定清淨,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我們打開地圖,看釋迦牟尼佛跑了多少地方?佛給我們講,「他沒有說一個字,他沒有說一句話」,真的嗎?真的。為什麼說他沒說一個字、沒說一句話,他心清淨,絕對沒有被環境所擾亂,慈悲與清淨不二。

  說法度眾生是利他,清淨是自利。要記住,自利而後才能利他。這個意思怎麼說?自己心清淨了,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如果自己心不清淨,幫助一切眾生那是自欺欺人,沒有那個道理。自己心地清淨以後,從清淨心裡面起慈悲心,去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清淨心就是根本智,清淨心起作用就是後得智。清淨心、根本智是無知。無知才清淨,般若無知,清淨,所以佛一句話沒說。無所不知,佛宣說無量的法門。那個無所不知從哪裡生的?從無知裡面生的。從無知裡面生的,那個無所不知就是無知,無知就是無所不知,是一不是二。自受用,無知,所以他沒有疲厭,他講經說法不會感覺到疲倦,為什麼?他沒說。如果我們在講台講了幾個鐘點,很累,口都講干了。他沒說一句話,他怎麼會累?所謂是「說而無說」,說,是對大家,無說是對自己,「無說而說」,所以他才不疲不厭。你叫他坐上講台講四十八個小時,他一點都不會疲倦,沒說,滔滔不絕,結果是沒說。我們要學的是這個功夫,這是真功夫。這叫生善,我們是不是生了這樣一個善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你有這三心決定與三寶氣分相應了。

  第三得「滅惡益」,你的邪知邪見,你的見思煩惱,乃至於無明煩惱,被你清淨心降伏住,被你的智慧把煩惱轉變了、滅了。所以滅煩惱要靠定慧,定可以伏煩惱,慧能滅煩惱,沒有定慧怎麼行?所以同修們要是真正想修行,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警覺,要曉得我們修行的目的何在?要真正警覺到生死之可怖、六道之可畏。我們來生不願意在六道裡輪回,決心要超出,那只有依教奉行,我們把這個地方理論搞清楚,方法搞清楚。

  所謂看到現在這個苦難眾生,要趕快去度他,剛才有個居士說:我們要趕快度眾生。我就跟他說,看你這個樣子,看你這個發心,十方諸佛都感覺到慚愧,為什麼?現在眾生遭大難,諸佛都沒有來度,你度眾生的心這麼急,諸佛看到,不是要慚愧了,都覺得不如你了!我們今天想度眾生的這個念頭是個妄想,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不保」,怎麼能度眾生?佛菩薩大慈大悲,怎麼不度眾生?常言說得好「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根性成熟,佛菩薩一定以化身來度他,不捨他。大眾根機成熟,佛菩薩一定用應身來度他。

  像三千年前,大眾的根性成熟了,人多,釋迦牟尼佛以應身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來示現修道,住世八十年,來度眾生,人多。如果一個、二個,他就用變化身來度他,佛多慈悲!現在佛為什麼不來?佛要來了就對不起眾生,為什麼?會增長眾生的惡業,佛來了,大家謗佛,因為現在人是信邪不信正,他相信邪法不相信正法。佛來講正法跟那些外道講得不一樣,大家都來毀謗佛,毀謗佛造的罪業是阿鼻地獄罪業,所以佛不來,不讓眾生毀謗,不叫他墮地獄,這是大慈大悲。大家肯相信、肯接受、肯依教奉行,佛就來了,也是大慈大悲。信心不堅固,還有邪知見,還有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佛怎麼能來?由此可知,他來是大慈大悲,他不來還是大慈悲,我們比不上。

  我們今天,如果你真正發大心,什麼大心?自己先修成,這個是大心。譬如看到人掉到水裡面去,我們想救他,我現在要真正發心救他,頭一個先去學游水,自己有一身水上本事,才能下水去救人。自己什麼都不會,看到人掉下去,我要去救他,跟他一道去死,那不是度眾生。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定是自利而後才能利他,自己腳跟沒有站牢,決定不能成就,到最後的結果是自害害他。自己害什麼?自己不成就。為什麼會害別人?別人造口業,別人到最後看到你墮落的時候,「不能學佛,你看他那個樣子,學佛弘法度生一生,到最後還墮落」,這個罪過就大了。所以自己心地沒有到清淨的時候,好好的修行,這叫真正的自利利他。縱然這一生不說法,你修行的榜樣就叫人佩服,就叫人贊歎,那就是弘法利生。教化眾生,言教是一種,身教也很了不起。

  所以修行第一個是斷煩惱,前面跟諸位講了許許多多,在四教裡面說過,那是講的通途,後面經文才講特別法門,那真是妙不可言。一般人只知道禅是教外別傳,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外別傳,他不曉得「淨」也是教外別傳,它是十方諸佛的教法之外的別傳,比釋迦牟尼佛的教外別傳殊勝得太多太多了。我今天說這句話,你們大概是第一次聽到,你們把這部經聽完之後你就明了,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的教外別傳,禅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外別傳,不能夠跟它相提並論的。所以這部經,諸位要是入進去之後,欲罷不能!除非你沒有嘗到這個味道,你要是嘗到這個味道,什麼你都捨掉了,一定的道理。你沒有嘗到這個味道!這是滅惡,我們現前的功夫,念念能提起這句佛號,就是滅惡、就是生善。由滅惡生善,再進一步就入理。

  『悟證一體三寶,是入理益』,這個「悟」是解悟,「證」是契入,先有解悟而後證悟。一體三寶,我們現在懂了,我們現在是解悟。如何求證?那要在發心、在斷煩惱上,才能求證。四悉檀,我們在此地就本經修證的層次上來說。「歡喜益」是你入門,這個門檻也相當之高,你對於這個法門真正能生歡喜心了,你發心修學淨土法門了,這是入門。「生善益」是功夫成片,我們一般講帶業往生。「滅惡益」,見思煩惱斷了,這是事一心不亂。「入理益」是明心見性,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一體三寶,就是法身,就是見性,這是理一心不亂。你看淨土修證的果位,擺得是清清楚楚。再看下面經文:

  經【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這一段的總結。這是講的說法,「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前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過,我們為什麼要見佛?無非是聞法。不聞法不能開悟,不聞法沒辦法修行。世尊在世的時候天天講經說法,一天八個小時,二時講經。印度的二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它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我們在經上常看到的二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是什麼?是指導你修行,也是幫助你降伏煩惱。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太深,這一聽經心就清涼,妄念它自然就少,就不起來了,專心在聽經。我們現在就是天天講,一天聽一個半鐘點,可以說聊勝於無,不容易把妄想壓住。

  聽佛講經,這個煩惱就壓住,叢林寺院是用這個辦法。如果是參禅的,有講堂、禅堂,如果是念佛的,有講堂、念佛堂,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剩下八個小時功夫也不間斷,換句話說,他就沒時間打妄想。所以在過去叢林裡面住上三年,那個成就比我們現在三十年都不止,它就是熏修的時間長,不讓你有空閒的時候,才會有成就,那才是個真正的道場,那是一個功德莊嚴的道場。

  我們看西方世界,他們這個工作沒有間斷。六塵說法,說法不止八小時,他是晝夜不間斷的。念佛、念法、念僧,他念佛的功夫也不間斷,這個妙極了。所以你們要從這個地方體會,為什麼他一生成就,他就憑這個。聞法不間斷,就是講我們帶業往生,我們連見思煩惱都沒斷,到那邊去,他的煩惱怎麼會不斷!所聞的是純正之法,是佛與大菩薩所說的。那些大菩薩,觀音、勢至,都是古佛再來,倒駕慈航再來的,西方世界像這樣的人多的是,諸佛如來親自為我們說法,沒有中斷,這還得了!功夫不間斷,念佛、念法、念僧這個功夫不斷,這就是念佛的功夫不間斷。

  即使是他方世界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帶著他過去的習氣,譬如有參禅的、有持戒的、有學密的,這個習氣統統可以帶到西方去,你的功夫還是照樣。但是這裡面一定是以念佛為主,其他的可以助修,禅、密助修都可以,都變成助修的法門,而是以念佛為主。如果是個念佛人,就不必摻雜其他的,一句佛號從凡聖土就念到常寂光土。我是從《華嚴經》裡面得到的,沒有想到本經裡蕅益大師也是這麼說的,我們不能夠不相信。這一句總結,當然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之所成就的,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也是大家念佛淨業所感得到的。他那個世界跟十方諸佛的淨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注解:

  解【重重結示。】

  這總共是四重,文字是一樣,意思不一樣、境界不一樣。

  解【令深信一切莊嚴。】

  這個地方『一切』,是指說法的莊嚴,有情跟無情說法的莊嚴。

  解【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

  『導師』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大願、大行所成。這一點我們讀了之後,你們諸位發心不發心我不曉得,我是決定發心,所有妄念都沒有了。『願』是指他的四十八願,『行』就是講他在因地裡面的修行、參學。經上給我們說過,我們在《華嚴》裡面讀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阿彌陀佛在因地裡多少參?他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他去參學,而後莊嚴他自己的極樂世界。我們就舉一個比喻說,我們范圍縮小,好像我們出家人,我們自己修行,然後到外面參學,參訪了很多地方,到晚年的時候自己建一個道場,當然建道場他經驗豐富,看得多。所有人家的長處我們都采取,人家的短處我們都捨棄,這個道場建得十全十美。阿彌陀佛參訪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所以他的世界比別人的世界莊嚴。別人的世界有很多缺點,像我們這些三惡道,他就不要了,沒有三惡道。我們這個世界有生死輪回,他的世界沒有,沒有這些。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他那邊一生成就,這個我們要去,這個地方不去,到哪裡去?

  經裡面講,一頓飯的時間,你就已經游歷十萬億佛國土,這是釋迦牟尼佛特別對我們有意思說的。其實那一頓飯的時間,就可以游歷是最低限度,其他不講,就講阿彌陀佛有關系的佛國土,至少是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土,比十萬億佛國土要多出二十倍。因為那些地方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裡拜訪過、參學過的,有因緣。我們要往生到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弟子。你到他方世界去,阿彌陀佛跟他關系很好,我們要是去了,那裡諸佛菩薩還會特別招待你,這是一定道理。說「十萬億佛國土」,是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阿彌陀佛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都可以回來看看。

  不過你要記住,你每天回來看看,這個世界早就變樣子,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劫,你在那裡說:我每天都回去看。娑婆世界的人說:你好久才來一次,一劫才來一次。時間不相同!就拿我們最近的月球來說,月球一晝夜,一晝夜是我們的一個月,如果你住在月亮上,我每天都到地球上來一趟,地球上的人講:你一個月才來一次。在他那裡是每天都來,天天都來。每個星球時間不相同,這個是自轉、公轉的時間不一樣。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就因為看到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對娑婆世界有留戀,常常會想著,想著不要緊,天天都可以回來,時時刻刻都可以回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其實能力不止這一點,太大太大了。再要說「無量無邊恆沙世界」,一彈指間都可以遍歷。這在理論上決定能講得通,是阿彌陀佛的大行,我們一去了,沾這個光。

  你們現在有很多同修想移民到美國,我問他:你為什麼到那裡去?到那裡去有一個好處,拿到美國護照到全世界游歷方便。我聽聽,點點頭,對。為什麼?美國與全世界的外交關系都很好,可是我們再一想,為什麼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拿阿彌陀佛的護照?這一拿到,是周遍恆沙世界,我們的關系都非常好,都可以通行無阻,一樣的道理!還是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拿阿彌陀佛的護照,比什麼都好。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世界的道理。

  『種智所現』,種智是講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智慧。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說法莊嚴,都是阿彌陀佛大智所現的。

  解【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

  這幾句話完全從理論上來講,是我們自己所修的淨業感應的,也是我們自己唯識所變現的。講到變現,就有影有質。本質相是阿彌陀佛種智所現的,這是講阿賴耶的親相分,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親相分是阿彌陀佛種智所現,如來果地上般若智慧所現的。我們借他的本質相,在自己阿賴耶識裡頭帶起帶質境。所以底下講:

  解【佛心生心。互為影質。】

  這個地方講『佛心』是講阿彌陀佛,此地講的『生心』是講自己,這個千萬要記住,不是講別人。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之所以然。這裡說得最好的,就是『互為影質』。以佛之莊嚴為本質境時,卻在眾生心中為影像境;以眾生莊嚴為本質境時,卻在佛心內為影像境,故曰互為影質。這是「佛心生心,互為影質」,交互而成的種種功德莊嚴。底下再一個比喻來說:

  解【如眾燈明。各遍似一。】

  舉比喻說,好像我們講堂有許多燈,每一盞的燈光都是遍滿這個講堂。我們如果不看燈,看這個光,好像是一個,其實這個光不是一盞燈發的,光光交互就成一個特別莊嚴的功德。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功德,是阿彌陀佛與往生西方世界所有眾生,統統是淨業莊嚴的。換句話說,統統是一心不亂所莊嚴的,一心不亂的功德不可思議!

  《華嚴經》裡面講的,我們真正能夠修到一心不亂,第一個,從這個三昧裡面能夠引發無量的善心,這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純善而沒有惡,正而不邪,這些心是從清淨心裡頭生出來的,是從定裡面生出來,同時又能引發無量無邊的大願,利益一切眾生。由此可知,心要不一,說什麼都是空的,說菩提心那是口皮上的菩提心,不是真的。說四弘誓願,不是真正的願,這是我們自己明了。

  四弘誓願裡頭,「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不但不斷,天天還增長,那個念不叫白念了嗎?「法門無量誓願學」,看到法門就討厭,還學什麼?度眾生,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別人?所以那個四弘誓願像二、三歲的小孩唱國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唱歸唱,你問他什麼叫三民主義?不曉得。老師教我這麼唱的,我不曉得是什麼。我們今天拿到佛法也是如此,會唱而已,一點也沒有用處,所謂是「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樣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造的,可以,是阿彌陀佛與大眾共同造的,也可以。

  解【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理』是講心性、講本體,『事』是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那些事相。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下面告訴我們:

  解【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這句話裡頭含的意思非常的深長。講到性修,性是講本具的,如果我們本性要不能變現,那怎麼樣修也是枉然。這一點使我們回想到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剛剛開悟的時候,對五祖講過幾句話,「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其他的我們不必說了,你就看看這兩條的意思,西方極樂世界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是能生,依正莊嚴是所生,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修什麼?修性就行了。這叫「一修一切修」,智慧福德統統圓滿,一點都不缺了,這叫從根本修,修性,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講這三樣,直心、深心、大悲心,修這個要緊。

  由此可知,佛祖一再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你就想到它有道理了。為什麼?我們要修心,攀緣是修心的障礙,隨緣是事事無礙,攀緣是事事有礙。學佛的人不能沒有願,要有大願;學佛的人,不能有心。譬如我們真正有度眾生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確實有這個大願,這個願是念念不失的,但是不能有這個心,「我要趕緊度眾生,這個眾生好可憐,我要趕快去幫他」,動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不能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妄念。你所發的大願,願心,那是真心,從真心裡頭生的。發這個願的時候,因緣成熟了,成熟是什麼?一定要度他,你不度他就與你的本願相違背。因緣沒有成熟,你硬要去度他,那就是障礙你自己的修行,障礙你的性修。

  所以龐居士說,「好事不如無事」。他老人家這個示現不得了,那是菩薩再來的,他是一家都成道的。這是個在家學佛的,他自己、他的太太跟他的女兒,一家都成道。他自己預知時至准備往生了,他的女兒叫他等一等,等一下,結果女兒先往生了。這個小的真調皮,她要我給她料理後事,所以他又耽誤了七天,把她後事料理完之後自己才走,各個本事都不得了,說走就走。他家裡是很富有的,他把他家裡金銀財寶裝在船上,把船劃到江中,在湖南湘江,劃到江當中去,把這個船打個洞,沉下去了。別人就問他:你把這個錢丟了,太可惜,做點好事多好!他就告訴他:「好事不如無事」。以後過日子靠什麼?編草鞋賣,每天編幾雙賣掉,買一點米回家煮飯吃,什麼都沒有,干干淨淨,舒服極了,打草鞋過日子,所有金銀財寶丟到江裡,不要了,好事不如無事!

  所以諸位曉得,修行人是以無事為最高,萬萬不能去找事,找事就是攀緣。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淨業沒成就,所以不能找事。自己真正成就了,佛菩薩再來,佛菩薩也不找事。我們講《阿彌陀經》,最崇敬的蓮池大師,我們講堂是以蓮池大師《疏鈔》為主,《疏鈔》剛剛講完,我們講《要解》,《要解》講完,我們再講《疏鈔》。

  蓮池大師的道場是大叢林,怎麼來的?不是向人化緣來的,他老人家也是「好事不如無事」,他在雲棲山看到這個地方風景很美,自己搭個小茅蓬在那裡修行,也沒有人知道。他也不到處通知人,到以後被人發現了,這個法師很有學問、很有道行,於是人家知道的時候就去親近他,他們再搭個茅蓬,以後茅蓬愈搭愈多,人愈來愈多,才有些施主大家發心給他蓋大殿、蓋寮房,這麼成就的。他自己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隨緣成了一個叢林。到以後住上幾百人、幾千人,隨緣而來的,沒有到外面打著旗號去招生、去找人,沒有,隨緣成就的。這樣子他自始至終,他心清淨的。即使到晚年,他叢林那麼多大眾,他心還是清淨的,絕不被外境所擾。像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無論在家出家,出家應當學蓮池大師,在家應當學龐居士,真正有道心,真正成就的人。

  弘法利生也是隨緣,我們是盡心盡力在做,有這個機緣,今天講機會,有這個機會就做,沒有這個機會不去找,這樣才能夠保持我們的清淨心。清淨心裡面生智慧,智慧觀察這個世間一切因緣果報,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但眼前,過去未來都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心一亂,不要說過去未來不知道,眼前的事情都一塌糊塗,清淨心要緊!

  性上具足,我們要修,修什麼?修與性一定相應,修是去除性上的障礙,其實本性要修什麼?本性不要修,本性什麼都具足,你修個什麼?六祖說的「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清淨心是修得?不是的。菩提心是修得?也不是。而是什麼?清淨心上有障礙。去掉這個障礙,恢復清淨,讓清淨心再現前。這些障礙,總而言之,不外乎無明、塵沙、見思煩惱,不外乎我執、法執,我們修的是去掉這些東西,要把這些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之間,把它淘汰得干干淨淨,這就是修德。沒有修德,雖有性德,性德不能現前。要性德現前,一定要靠修德來幫助。所以要曉得,我們所修沒有離開心性,性修不二。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每個同修都希望自己有成就,而且都希望自己快快的成就。其實這樁事情自古以來就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不老實,你果然老實了,決定成就。諸位如果要能夠老實修行,我敢說五年就成就,不老實沒辦法了。我怎麼敢這樣武斷?我們一再想起谛閒法師最器重的那一位大德,持律法師,就是曬蠟燭的法師,你看那個人多愚癡。我想我們每個人比他不曉得聰明多少倍。他實在是愚癡到了極處,我們古來大德講說「其愚不可及也」,這個話說得對。為什麼?他最容易成就,他花了十五年的時間,成為一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常常給谛閒老法師代座。人家請谛閒法師講經,老法師帶他,老法師講二天,後面都請他講,他就一直把經講圓滿,一個字都不認識。

  我們讀他這個傳記去研究研究,他怎麼樣成就的?總結論就是兩個字,老實。老法師叫他干什麼,他就干什麼,只有一沒有二,這個了不起!他不會做這個事情的時候,會想東想西,他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換句話說,他那個頭腦是空空的,教一樣就是一樣,認真負責,無論什麼事情交給他,那是非常可靠,決定不會錯的,我們講死心眼。他沒有妄念、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教一樣,就一樣。所以老法師一開頭就教他修福,因為他沒有福報。這個人愚癡沒福,先教他培福,在寺廟裡面做苦工,他真做,也不要人家督促。做工空下來的時候,教他念經,最初是教他念一句、二句,一天念幾句,最後就能念成一段一段的,到以後大經大論統統能夠背過,在谛老那裡十五年開悟了,這一悟了之後,一切經教都能貫穿,居然成為一代的大法師,他是一個念佛往生的,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好,也是預知時至。

  所以人就怕不老實,就怕搞這一樁事情,想東又想西,那就沒有辦法。所以像他那樣的人,十五年成就。你們諸位如果真的像他那麼樣的老實,五年決定成就。谛閒法師教化他,就跟釋迦牟尼佛教化周利盤陀伽一樣。周利盤陀伽也是愚癡,太愚癡了,他的好處也是老實,所以釋迦牟尼佛能夠教他。他在佛的會下,最後證得阿羅漢,到最後是辯才無礙。進門的時候,經上常講「笤帚」二個字都念不上。念笤,帚不曉得;念帚,笤又忘掉了,是這麼笨的人,到後來,佛把他教成辯才無礙。那個曬蠟燭的老法師也是如此,到最後辯才無礙,他總共在谛老會下到開悟,從入門到開悟十五年,這十五年的時間不算長。所以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值得我們效法的。這種成就是真正的成就,你在世間做到總統、做到國王,都不算是成就。為什麼?一口氣不來,六道輪回了,這個事情可怕,所以一定要覺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六章(1984)
下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三十四章(198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