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四章(198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二面,倒數第五行:

  解【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文到這個地方是大師為我們解答,為何不遍緣法界?前面就事上來跟我們解釋,這個地方是從理上來解答。首先大師囑咐我們,應當要知道「遍緣法界」的道理。經論當中常說『佛種從緣起』,「佛種」是講佛性種子,也就是通常所謂一切眾生所具的正因佛性。在《華嚴》裡面稱之為一真法界。「正因」是人人具足,從正因上來說,所以佛在大經上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但是如果沒有「了因」跟「緣因」,正因佛性就無法現前,所以經上常講「三因佛性」,由此可知,緣因與了因的重要。開悟、證果,都是正因佛性的事。譬如古人常以鏡子來做比喻,古時候的鏡子是銅鏡,愈抹愈亮。把鏡子本身比喻作正因,鏡要不抹它就不亮,抹就比喻作緣因、了因。由此可知,正因是本體,就是真如本性,了因是慧解,是屬於般若智慧,緣因那是種種增上緣。

  『緣即法界』,這句話非常重要,沒有增上緣,我們智慧不能現前,一真就不能夠證得,這些統統要靠緣。緣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緣,這個答復得太妙,答復得太好!前面問,為什麼不遍緣?這個就是遍緣,何嘗沒有遍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統統是緣因。接觸你都能夠明了,就明了上來說,都是了因。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沒出一心,一心就是法界。在本經特別強調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念佛人念到了理一心,一真法界就現前。所以在課誦本裡面,我們常常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既然是法界藏身,極樂淨土又何嘗不是法界藏土!所以此地才講『一念一切念』,念這一句佛號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緣到,無有一法不包攝在其中。這個在祖師給我們講解佛號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一生一切生』,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不少人,發願求生彌勒淨土,上生兜率天,生彌勒淨土,一生,那只是一生。《上生經》裡面可沒有給我們說,生到彌勒淨土就每一天可以能夠供養無量無邊的佛,游歷無量無邊的剎土,沒這麼說。這樣的境界只有在《阿彌陀經》裡頭才講到,淨土三經都說這樁事情。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十方諸佛菩薩的淨土你統統都到了。這在此地也無須多說,前面都已講得很詳細。

  下面這幾句都是說明圓融無礙的意思。『一香一華。一聲一色』,這個講小事情,一片香,一朵花,微不足道,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這是大事,從小到大。『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這就是說明,隨便拈一法,無不是周遍法界,隨便拈一法,無不是法界全體。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過,在一微塵裡,微塵是極小,能夠見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止出大千經卷,不止!這個境界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事事無礙」,這種境界是諸法實相。我們今天無法理解,不要說是契入,理解都沒有辦法。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我們現前事事都有障礙,無量劫以來,我們就在事事障礙當中過生活,現在一下說事事無礙,反而茫然無法理解了。迷得太久,給你說出真相,反而不能相信。真相是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才是究竟圓滿的大自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跟此地所講的是一個道理。

  因此,念佛的法門就是遍緣法界的增上緣,這個地方說「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換句話說,一心專念彌陀,就是所謂的遍緣法界。這樁事情,關鍵是在理論上、事實的真相上,你了不了解,如果明了,確實聲聲遍緣法界。如果是不明了,那麼每一句佛號都是偏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話諸位要仔細聽,事實真相明了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聲聲都是贊禮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果你不能明了的話,這個佛號只贊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其他的佛沒有贊到。就是你曉不曉得這個真相,曉得這個真相,阿彌陀佛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名號,只要稱這個名號,無所不緣,不但遍緣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連一切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沒有一個漏掉。像《華嚴經》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個都不漏。佛在《華嚴》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把整個法界統統包括,真正不可思議。再看底下這一段,大師特別勸勉我們:

  解【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

  這兩句話,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這個法門、經論,祖師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想想,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所謂『淺位』,就是對於諸法實相沒有能夠通達,這是淺位的,像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依本經的標准來講,這個淺位可以說事一心以下的,都屬於淺位,因為證得理一心是明心見性。淺位人應該是怎麼樣?『決志專求』,要下決心、要立大志,這當中什麼都不求,只求西方淨土,這樣就好。『深位人』,像宗門大徹大悟,你已經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了,對於諸法實相已經證得幾分。祖師在此地也勸他,勸他求生西方淨土,不必去求華藏世界。為什麼?如果生到華藏世界,諸位想想,到那個地方去之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要到西方淨土,就是拐了個彎,為什麼不直接去,要拐個彎去?這是要覺悟!底下這兩句話,是對一些有誤會的人說的:

  解【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

  『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這是出在《華嚴經合論》李長者的注解當中。我們曉得《華嚴經》自古以來有兩種注,一個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個就是李長者的《合論》。李長者在《華嚴合論》裡面,將華藏世界與極樂世界有個比較,他老人家說了這麼幾句話。因為《華嚴合論》在古人注疏裡面,它是屬於權威的注解。確實有不少人讀了李長者《合論》之後,求生華藏世界去了。從這一點我們想到世尊在涅盤之前,垂示我們的四依法,太重要!四依法裡頭,第一條「依法不依人」。「華藏大,西方小;華藏是實,西方是權」,經上沒有這麼說,李長者說的。他講《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下來,句句都講得好,唯有這幾句話是有問題,是不是他一時疏忽,還是後人抄寫的時候有了訛錯,這都很難說。所以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一切都要以經典為依據,祖師大德甚至於菩薩所說的,都要以經典為標准。如果他所講的與經典相違背,我們就不能夠依從,他所講的不違背經典,我們可以依從,這是我們依從的標准。

  六祖大師的《壇經》,我們曉得也是非常高的水准,那是大師親證的境界。如果以《壇經》上的標准來說,大小是二法,權實也是二法,大師告訴我們「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因此如果要是分權實小大這個概念,我們全都落在意識的范疇裡面去了。所以他老人家這裡講的:

  解【全墮眾生遍計執情。】

  這是自己搞錯了,這個就是墮落。

  解【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

  對於『權實一體,大小無性』,可以說《華嚴經》裡面講得非常透徹、非常的詳細。這是必須要記住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見解才不會落到邪知見,我們的修行才不至於落到盲修瞎練,這一段就講到此地。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世尊大慈大悲,為我們講解經的經題,這是經題裡面所含的意思。本經經題是具足「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上面有這麼一句,『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經文裡面,把經題的上半段省掉,只說了這個下半段,這裡面當然不是沒有意思的,不是隨便把它略掉的。從這一段經文上來看,你就曉得經題裡頭,特別強調的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它省略,裡面的含義很多,因為稱贊不可思議功德,前面所說的全都是稱贊不可思議的功德。本經正宗分裡面三大段,信、願、行,乃至於流通分裡面最初的一大段,六方諸佛的贊歎,所以經題的前半段已經顯示得非常的明白。後半段的意思還沒有明顯的說出來,這一段經文要特別提醒我們,為什麼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請看世尊為我們開示的:

  經【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經文給我們講得很明白。可是諸位讀經要謹慎,一個字都不能夠疏忽。我們天天在讀《阿彌陀經》、天天在念佛,佛有沒有護念我們?當然有。你不念,他也護念你,佛心是平等的,大慈大悲,怎麼會不護念?但是佛菩薩護念,這個感應不顯著,佛菩薩護念我們,我們自己本身有一種抗拒,拒絕了他,所以不起感應。把這個抗拒排除,真正能夠接受,這種感應道交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抗拒的力量是什麼?迷惑顛倒、邪知惡見,這個沒辦法。

  所以一切經裡頭,凡是提到眾生,一定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重要。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准是什麼?又要把它搞清楚。每一部經裡面那個善字,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字,標准都不相同。本經的標准是具信願行的男子跟女人,是《阿彌陀經》裡面的,這個法門的善男子、善女人。三資糧不具足,那只稱為男子、女人,不能加這個「善」。這個善字加上去,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那不一樣。

  『聞是經受持者』,聽到這部經,受持是依教奉行,可見得三資糧具足。不具足三資糧,怎麼能叫受持?『及聞諸佛名者』,這個諸佛名,是不是前面說的六方諸佛?給諸位說,不是的。這個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前面跟你講了,「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稱這個名號,十方三世所有諸佛都稱到了,一個都不漏。

  我們每年在本省過年的時候,寺院都拜萬佛,拜萬佛還是掛一漏萬。無量無邊的諸佛,你才念一萬二千佛,那算什麼?漏掉一大片!這就是迷惑顛倒。拜個萬佛忏,差不多要半個月,我打個佛七多好。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統統包括了,一個都不漏,比萬佛忏要殊勝得太多太多。可是眾生怎麼樣?迷惑顛倒,認為你一天到晚就念一尊佛,這一尊佛的力量保佑你恐怕不夠,我要多拜幾尊,拜個一萬尊佛,這個心裡好安心,為什麼?這麼多佛來保護我。其實他不曉得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講「及聞諸佛名者」,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叫諸佛名號。『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經【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個地方的諸佛,就是前面的六方諸佛。我們看蕅益大師這個注子:

  解【此經獨诠無上心要。諸佛名字。並诠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又。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這一段的意思,是解釋一切諸佛所護念之意,解釋這個護念。『诠』是顯現,就是彰顯的意思。這部經它的特色就是在顯發無上的『心要』。「心」是整個佛法修學的中心,經論裡面常講的真如本性,真心理體。「心要」,就是真如本性極其要緊的一部分,這個心要是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說諸佛名字是圓滿究竟萬德洪名。圓瑛法師給我們解釋,「無上心要」就是能念的心性,是真心、是理體,在有情分上叫佛性,在無情分上叫法性。『諸佛名字』就是彌陀名號,這個注子上也說出來了,彌陀乃法界藏身,念彌陀一佛,就念一切諸佛。這些道理不能不明了,這個道理、事實明白了,你的妄想才能夠了斷,從此以後,一心一意執持一句阿彌陀佛,不再打妄想,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也不再想其他的諸佛淨土了,不會再打妄想,念佛三昧就很容易證得。

  第三個意思,『並诠圓滿究竟萬德』,這也在這一句名號當中,佛因行果滿,智慧圓滿,三德裡頭般若德。斷德究竟了,這個「斷」是斷煩惱,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煩惱斷盡了,無明煩惱也斷盡了,所以是真正自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斷,不能稱之為究竟。智慧圓了、煩惱盡了,心性也完全顯露無遺,這就是圓滿的清淨法身,這稱之為「三德秘藏」,是一切諸佛同證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要想把本具的三德秘藏完全證得,就靠這一句佛號。

  所以我們在講席前面曾經告訴諸位,這一句佛號裡面,不但要具足三資糧,具足三資糧你可以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沒有問題的。還要具足三學,聲聲佛號裡面,每一聲佛號裡頭,都具足了戒定慧。為什麼?你才能斷煩惱,才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這個佛號裡頭沒有戒定慧,事一心得不到,可以得功夫成片,事一心得不到。不但要具足三學,還得要具足三慧,菩薩的聞思修三慧,如果佛號聲聲具足三慧,他就能破無明,就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換句話說,這一聲佛號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證得本具的三德秘藏,般若、解脫、法身,因此念佛之人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聞,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沒有不實行的、沒有不受持的,真正聽懂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深信發願一心執持名號,求生淨土,這個人必定為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無量壽經》裡面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故得因緣聞此義。」這四句話是佛在《無量壽經》講的,這四句話也給我們授記,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你為什麼能聽到?你過去生中不知道供養多少諸佛如來,你才有這個緣分,才有這個福報,聽到這個正法。尤其是在末法時期,能聽到這個正法,不容易!所以佛講,要不是在往昔修福修慧,善根福德多,不少!才有機會聽到這個正法。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因緣,聽了一定要求解,有疑惑一定要提出來問,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破疑,增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修學,這樣才不至於空過。

  聞經受持就是念佛,因為這部經整個的重心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決定往生。所以全經如果能把這十二個字把握住,記在心裡,依教奉行,《阿彌陀經》的精華你全都得到了。再看下面這個問答:

  解【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這個問答是假設的。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了,可是我並沒有讀誦這部經典,是不是也能夠得到諸佛護念,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問也問得好,我們看大師為我們解答的:

  解【答。此義有局有通。】

  所謂『局』,是局限於一個法門,『通』是能夠通達一切事理。

  解【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這就是「局」的意思。這一點我們也得要牢牢的記取,句句都是說的真實話。從表面上來看,現在世間修淨土的人不少,念佛的人眾多,可是用什麼心念?真的是『雜亂垢心』。你看《占察經》,這個《占察經》是地藏三經之一,地藏菩薩諸位要曉得他的身分、他的地位。他的地位跟身分很特殊,在每一尊菩薩之上。你們去看《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在未成佛之前,這當中一段期間,什麼人來代理佛教化眾生,主持教化?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今天的身分是代理佛,佛不住在世間,他代理。這個身分多特殊,所以他的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

  可見得聞經,這個『聞』字是要以『決定信解』為標准,如果沒有決定信解,這個聞經、聞名,乃至於天天念誦,『誦』就是平常我們講誦經、念佛,天天干,都不是它這個「聞」的標准。這樣干有沒有好處?有好處,是世間福報。所以念佛,念一輩子佛,來生享福,修的是福報,能不能往生西方?不能。為什麼不能往生西方?因為他沒得功夫成片,沒有得一心不亂,沒有得到心不顛倒,往生的條件他是一樣都沒有,誦經稱名就變成世間有漏福報,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講的。

  從這個意思,我們如果從反面上來看,那就是聞經受持一定是要清淨心,前面跟諸位說過,必得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三學、三慧,這才是真聞、才是正修。由此可知,經疏、要解若不詳細深入的去研究探討,怎麼能夠達到聞的標准?這也就是說明了,經疏、要解必須細細的來講、細細的來研究討論,是實在有這個必要。解行並重才能夠生決定信心,才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成就。再看底下這一段:

  解【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

  『一行三昧』非常重要,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是非常重視一行三昧。這個地方講的「一行三昧」就是指念佛三昧。一行,行是行為,一般人的行為可以說是無量無邊,身之造作,口之言語,心裡面的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行為,從早到晚打多少妄想。什麼叫一行?把其余的念頭、行為統統斷掉,只有一個行為,這個行為是念佛。心裡頭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佛號,二六時中只有這一行,又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壇經》裡面講得很詳細;換句話說,專念阿彌陀佛。

  也許諸位會想,這個一行、一相做不到!我一天到晚又要做事情、又要應酬,怎麼能到一行、一相?其實一行、一相就在一切環境裡面去修,念念不離彌陀,這是一行。時時處處覺而不迷,是覺相。覺相是一相,迷的相是多相。覺心是一心,迷心是亂心。這句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無量是指一切事相,一切事相裡頭你只保持一個覺,覺相就一相,覺而不迷。

  這兩句是一行三昧跟一相三昧,如果用《金剛經》上面兩句經文來說明它,這個意思也非常的明顯。一行三昧就是「如如不動」,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心多清淨,這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相三昧就是「不取於相」,相有沒有?有。無量無邊的相,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相,不著。我們心地裡頭不染著,有沒有受用?有受用。眼見色、耳聞聲,怎麼會沒有受用?有受。受用裡面無染著,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穿衣的時候穿衣,這是有作用的,不為外境所染。染的相是什麼?染的相是生煩惱。譬如,順自己心了,起了貪愛,這是染。不順自己的心,起瞋恚了,也是染。不染污,他心清淨的,心裡頭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沒有這個東西,一味清淨,這是覺相、清淨相。心清淨,身清淨,外面一切境界無不清淨,這是清淨相,在如來果地上稱之為清淨寂滅相,這是一相三昧。

  如果這兩種三昧現前,實在講就是得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智慧也現前了,所以他的心裡頭絕沒有雜念、絕沒有亂想、絕沒有染污,就是雜亂垢心他沒有。他心清淨,清淨心所顯的廣大無邊際的境界。我們今天的心量很小,問題在哪裡?就是有分別、有執著。本來我們的心量像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把這個心量搞得這麼小,兩個人都不能相容,你看多可憐。這是迷惑、是顛倒、是錯誤!

  所以到這個時候,心開意解,心量恢復了,『則成廣大微妙行心』。我們本來的心就是這麼樣的,確實廣大、確實微妙、確實是不可思議,現在我們有雜、有亂、有染污,所以廣大清淨微妙都失掉了。這個時候叫得相似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是事一心,證得事一心以後,還沒有到理一心。因為到理一心,那真正的無生法忍,不是相似的,這裡說相似,相似的清淨心現前,相似的第一義谛顯現,這個時候才是所謂『聞十方佛名』。聞十方佛名,就是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念這一聲佛號,真的是念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一點懷疑也沒有,聽到一聲「阿彌陀佛」,聽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一個不漏。念佛人的標准,本來如是。

  解【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蒙佛護念。此局義也。】

  這是就本經教義上比照《占察經》上所說的,也應該如此,這才講得通。我們聽到這個法門,真正的理解這個法門了,發願修學這個法門,我們今天修學的階段都是在練習,這是自己一定要明了的。好比走路一樣,我們現在並沒有真正開始走,是在這兒先練,先學著走並沒上路。不要以為我們現在就是在修淨土了,搞錯了。你以為在修淨土,淨土裡面諸佛菩薩沒列你的名字。現在我們在做准備功夫,有了充分的准備,才有真正的行持。可是我覺得我們目前准備也接近完成的階段,再有個二、三年,准備工作就相當圓滿。到那個時候,諸位無論在道場,無論你自己在家念佛,必定不一樣。為什麼?再有一、二年,這個道理更透徹、更深入,功夫才能上道。這一聲佛號與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通電報一樣,此地發出去,那邊就有感應,聲聲感應道交。

  這裡講了,也必須『聞已執持』,聽了以後要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這是標准。如果不能達到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念佛不及格。念佛的功夫有三等,是甲、乙、丙三等,甲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乙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丙等的也及格了,叫功夫成片,是相似的一心不亂。這個時候才叫『方為聞諸佛名』,才是真正說得上「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圓瑛法師講義也說了這個意思,「至理一心不亂,破法執,不為無明所亂,得成聞思修三慧」。我在講席裡頭時時向諸位提起,一聲佛號要具足三慧。它這個地方的標准,嚴格的說,是理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的「聞諸佛名,蒙佛護念」,這個標准相當之高。這是拿《占察經》做個比例來發明,本經教義應該是如此。底下則說通義:

  解【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

  這是通論,這是當然之理,也是當然之事。諸佛菩薩哪一個不是大慈大悲?各個都大慈大悲。你聞佛名,他護念,不聞佛名還是護念,你念佛他護念,你不念他,他也護念。佛心是平等心,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有心無心,何況你還是聽到這個佛號,或者是念這一句佛號!這個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將佛菩薩名號做成像標語一樣,到處去貼,這是通義,就是這個意思,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眼見到也是一樣,見到「南無阿彌陀佛」,阿賴耶識裡頭種了種子,十方諸佛沒有不護念的。雖然護念,我前面講過,自己有個抗拒的力量,佛菩薩固然護念,自己得不到受用,問題在這個地方。抗拒,前面講的你心雜亂,你妄想多,你煩惱放不下,心為境界所染污,這個沒有辦法。感應道交,是前面的局義;一切眾生統統蒙佛菩薩保佑,是通義,這就是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是這個意思。底下又說:

  解【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

  這一段是說出佛心是清淨平等,大慈大悲。諸位要曉得,佛心就是真心,真心是平等,妄心不平等,真心是平等的,真心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那就決定平等,有了一物,就不平等。有了一物,它就有親疏,就不平等。所以,佛心是清淨、平等的。佛度眾生是以清淨、平等、慈悲、智慧,來度一切眾生,『不簡怨親』,凡夫心裡頭有怨親,佛心裡頭沒有怨親,怨親平等。不平等的心有疲有倦,平等心裡頭沒有疲倦。這個意思,希望諸位多想一想,清淨平等裡頭沒有疲倦。就這一方面來說,只要你聽到佛的名號,你念一聲佛的名號,佛哪有不護念的道理?所以這是不必懷疑的。

  到這個地方這是答復通局二義,二義我們都應當很清楚的明了,而且我們自己一定要守住局義裡面所說的。我們念佛目的就是要求一心不亂,要在境界裡面像諸佛一樣,求清淨、平等、慈悲,才能與諸佛名號功德相應。今天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 第五十五章(1984)
下一篇:你一生中最後悔的是什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