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有千千萬,中國人為何最愛觀音菩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今天已經是中國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一般的中國人,如果信仰佛教,做得最多的事,是到佛寺裡拜佛。拜佛的同時,也拜菩薩。佛寺裡的佛,有時是一位,那就是釋迦牟尼佛。有時是三位,稱作三世佛;有時是一位釋迦牟尼佛,一位彌勒佛,一位藥師佛。菩薩的數量則比較多。菩薩中不那麼知名的就不說了,知名的則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和觀音菩薩,合稱四大菩薩。在中國,四大菩薩都有人拜,但拜得最多的,無疑是觀音菩薩。菩薩們都來自印度,為何觀音菩薩在中國最有名,最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呢?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觀音本為男兒身?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做考察。一種說法認為,這與佛教的《妙法蓮華經》(又稱為《法華經》)有關。《法華經》中有一品,稱作《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講到的觀世音或者說觀音,完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形象出現,從此成為一般人精神上求助的對象。《法華經》在東晉十六國時代由從龜茲來的高僧鸠摩羅什譯出後,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佛教徒誦讀最多的經典之一,觀音菩薩也就為人們所熟知。到了唐代,又有了被認為是玄奘翻譯的《般若心經》。《般若心經》也簡稱《心經》,經文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對於中國佛教的信徒而言,《心經》也是一部幾乎每天都要念誦的經典。於是觀音的形象更加地深入人心。

  總之,在中國,與其他幾位菩薩相比,觀音菩薩似乎最能救困濟厄,因此最服中國的“水土”,也最受歡迎和崇拜。觀音菩薩在印度,原本為男身,到了中亞,依然是男身,到了中國漢地,卻一舉而變化為女身。作為女身的觀音,形象既端莊美麗,同時又法力無邊,大慈大悲,無求不應。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無論貧富貴賤,幾乎沒有不喜歡、不拜觀音菩薩的。

  為何取名叫觀音?

  布呾洛迦山:何處尋觀音?

  《大唐西域記》的書中,也有多處地方提到觀音菩薩。其中卷十,講到南印度的一個國家,稱作“秣羅矩吒國”。“秣羅矩吒國”的南邊,面臨大海,有一座山,稱作“秣剌耶山”,出產白檀香,還有龍腦香。山的東邊,又有一座山,據說觀音菩薩常常住在這兒:

  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頂有池,其水澄鏡,派出大河,周流繞山二十匝,入南海。池側有石天宮,觀自在菩薩往來游捨。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厲水登山,忘其艱險,能達之者,蓋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請見,或作自在天形,或為塗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願。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音菩薩。“觀自在”的梵語原文是Avalokiteśvara,玄奘在這裡用的是意譯,翻譯為“觀自在”。《大唐西域記》的卷三,有一處地方也講到“觀自在菩薩”,使用的是音譯,音譯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玄奘對此專門做了一番解釋:

  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梵語詞,Avalokiteśvara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Avalokita,音譯“阿縛盧枳多”,意譯“觀”;後一部分是īśvara,音譯“伊濕伐羅”,意譯“自在”。前一部分的尾音a和後一部分的首音ī拼合在一塊,“合字連聲”,語音發生變化,成為一個復合音e,漢字音譯因此也有一點變化,成為“阿縛盧枳低濕伐羅”。玄奘認為,這是正確的拼法和寫法,以前的翻譯,無論是“光世音”,還是“觀世音”,還是“觀世自在”,都不正確。

  玄奘的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如果嚴格依照梵文的標准拼法,確實是如此。但玄奘不知道,“觀音”“觀世音”這幾個名稱,作為最早的翻譯名,並不是從標准的梵語而來,而是來自一種不太標准的梵語,學術界稱為混合梵語。在印度和中亞當時流行的混合梵語中,Avalokiteśvara寫作Avalokitasvara。Avalokitasvara的意思,確實可以理解為“見聲音”或者“見聲音者”。這也就是鸠摩羅什《法華經》譯本中的“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來源。由此而有“觀音”“觀世音”“光世音”“觀世自在”這一系列譯名。這不好說就是鸠摩羅什的錯誤。

  實際上,在玄奘之前,觀世音或觀音這兩個名稱,已經被普遍地接受。雖然後來有了玄奘的新的觀自在這個譯名,但直到現在,中國人用得最多的,還是觀音或者觀世音這兩個名稱。

  美國魯賓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十八世紀尼泊爾佛畫:大自在天唐卡

  “南海觀音”的“南海”在哪?

  所謂“自在天形”,指的是變化為大自在天的形狀。“天”就是神,大自在天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塗灰外道”是指印度教徒中的一類修行者。他們常常臉塗白灰,修習苦行。外道則是佛教對非佛教徒的統稱。在今天的印度,“塗灰外道”還常常可以看到。

  “秣羅矩吒國”的位置,在今天印度泰米爾納都邦的境內,地域大致應該延伸到印度半島最南端的科摩林角(Cape Comorin),一種認為即印度古代的潘底亞國(梵語Pāṇḍya)。“秣羅矩吒”是梵語Malakūṭa的音譯。“秣剌耶”梵語是Malaya。“秣剌耶山”應該就是今天西高止山(Western Ghats)南端,直抵科摩林角的那一段山脈。“布呾洛迦山”的位置,在“秣剌耶山”的東邊,“布呾洛迦”是梵文Potalaka的音譯。觀自在菩薩住在“布呾洛迦山”,“布呾洛迦山”的位置,已經離僧伽羅國,也就是斯裡蘭卡不遠了:

  從此山東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羅國路。聞諸土俗曰:從此入海,東南可三千馀裡至僧伽羅國。(唐言執師子。非印度之境。)

  “布呾洛迦”佛經裡有時也譯為補怛洛迦、補怛羅迦、布怛落伽或者普陀洛迦。依據玄奘這裡的說法,布呾洛迦山在秣羅矩吒國南境,秣剌耶山的東邊,臨近海濱。

  不過,從玄奘的傳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相關的一段記載看,玄奘自己似乎沒有到過秣羅矩吒國。玄奘對秣羅矩吒國和布呾洛迦山的記載,應該主要得自於傳聞。因此,布呾洛迦山究竟在哪裡,實際上很難坐實,我們只能說在印度半島南端的海邊。對於印度,這裡有時也稱作南海。中國人講“南海觀音”,其中的“南海”,最初所指,其實是印度的南海。

  觀音菩薩在布呾洛迦山,其實是佛教早有的傳說。佛教有一部有名的佛經,稱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其中一個是唐代的譯本,八十卷,翻譯者是武後時代從古代於阗國(今新疆和田)來的僧人實叉難陀。經文中講到,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善財童子,為了學習佛教,參訪各處的菩薩,其中一處就在南方,“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觀自在菩薩即觀音菩薩。中國佛教的華嚴宗,以《華嚴經》作為根本經典。華嚴宗的創始人,是武後時代的法藏。法藏有一位弟子,名叫慧苑,為了解釋《華嚴經》,編撰了《新譯華嚴經音義》,其中對“補怛洛迦山”的解釋是:“此翻為小花樹山,謂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香氣遠及也。”這樣的解釋,出於對經文的理解,也可以接受。因為《華嚴經》,在後來的民間傳說,包括明代著名的小說《西游記》中,善財童子也就成了觀音菩薩的侍者,與一位龍女一起,經常隨侍在觀音的旁邊。

  中國人對於觀音菩薩的崇拜,宋代以後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所有佛菩薩中,觀音溫柔而善良,無限慈悲,常常救人於水火,無怪乎會成為中國佛教信徒最喜愛、最感覺親近的一位菩薩。中國民間所講的“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正是對此的一種形容。

  哪些外籍菩薩在中國找到家?

  有趣的還有,歷史上中國人最崇拜的這幾位菩薩,大約從唐代開始,都先後“移民”到了中國,在中國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處。首先是文殊菩薩,山西的五台山成為文殊的道場,佛教至今很盛。其次是普賢菩薩,峨眉山成了普賢的道場。再就是觀音菩薩,從唐末開始,浙江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處小島,有了“不肯去觀音”的傳說,於是這座小島被認為是觀音應化的道場,這就是今天的普陀山。同時還有安徽的九華山,成了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普陀山”即“布呾洛迦山”。這四處名山,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佛教徒最重要的朝聖之處。

  不僅漢地,在西藏,觀音菩薩同樣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拉薩的布達拉宮,其中的“布達拉”(Potala)一名,也是來自“布呾洛迦”。西藏佛教的領袖達賴喇嘛住在布達拉宮,一度被說成是觀音的化身。

  從印度的布呾洛迦山,有了中國浙江東海的普陀山,也有了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一位菩薩,三處地名,《大唐西域記》中關於觀音的故事又一次說明,歷史上中印之間曾經有過怎樣多姿多彩的文化交流。

 

上一篇:悟行法師:認識水結晶
下一篇:業力各不相同,殺業各自償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