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尊敬的上恆下傳法師,您好!今天有幸結緣《緣苑圓》一書,冒昧打擾師父了,我看了《盂蘭盆經》供僧的介紹,現有幾個問題我想了幾天想不清楚,現在供僧有沒有一個最低標准?我是一個工薪階層收入低,拿多少錢供養師父他可以接受呢?我聽一位老居士說有天她的口袋只有二十了,去供養一個師父,可是沒有收她的錢,那個師父卻接了另外五十和一百的供養,昨天我看見一位師父也供養了十元,那個師父也沒有接受,我很難過,我想真的是世道變了?有的師父怎麼看不上窮人呢?我真疑惑。阿彌陀佛!
恆傳法師:阿彌陀佛!善士,供養僧眾從始至今沒有什麼最低、最高的標准,只有真心與虛偽心之分。供養三寶中的僧寶,也等於供養了佛法,因三寶為一體供養,功德殊勝。佛寶是正等正覺,具足圓滿,法寶是指佛所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僧寶是指和合清淨福田僧,三寶為一體,供養任何一寶都等同於供養了三寶。世事沒有變,佛法沒有變,只是人心變了。你所講的那位僧人未必是真僧,你們要知道什麼叫福田僧,和合無诤,內外無染而清淨透徹,福德具足,財力無分別,這樣才是真佛子,供養給這樣的僧眾才是功德殊勝,若供養給像你所說的不是清淨福田僧,不謂真佛子,有何功德?你又何必難受?經卷中也有這樣的公案,可以學習一下:過去,有一座名山“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居修道,所以諸方國土都爭相前來供養植福。一日,以乞食為生的孤苦貧女因見諸方長老們設會供養僧眾,因思自己卑下窮困,前世未修,今生又無法修福,來世恐怕更加貧窮下賤,而把握因緣恭敬地供養自己僅有的兩枚錢幣,上座高僧便親自為孤苦貧女祝願。祝願事畢,上座高僧特地留下一半缽飯,分給瑟縮褴褛的貧女。大眾見上座禮遇這位貧女,也競相仿效,將自己的飲食分給她。貧女一下子獲得許多上等飲食,歡喜不已,認為方才的布施功德立刻感召如此福報,就心懷感恩與無比信心,擔著飲食離開晝闇山,走到都城大道旁的樹蔭下,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
此時,王室專屬占相師及使者一行人,奉命為國王尋訪合適的皇後人選,正風塵僕僕地行經此地。遙見此處黃雲遮蓋,占相師認為必有賢人,遂帶領眾人來此樹下。樹蔭谧靜、光影分寸不移,正守護樹下一名容貌潤澤,福德相好的女子。占相師立即對眾使者宣布:“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為皇後!”一覺醒來的貧女,在眾侍女簇擁下,香湯沐浴、華服披身,在千乘萬騎前導下,來到了王宮。入宮後,孤苦貧女貴為皇後,反覆思惟:今日榮華富貴、尊豪恩愛,來自於發心布施眾僧兩枚錢幣。晝闇山中的眾僧,實在是我的大恩人!於是禀白國王:“妾原本身分微賤,是國王您提拔厚愛,才能有今天尊榮的地位,可否應允我報答晝闇山賢聖僧眾的恩德呢?”國王欣然答應。
於是,皇後帶領大眾、車隊,滿載飲食珍寶,供養眾僧。然而,這次維那僧依例祝願時,上座高僧僅默然而聽,沒有任何表示。之後,皇後不解地問:“往昔我貧窮的時候,布施區區兩錢,大德親自為我祝願,為何今日前來供養奇珍異寶,反而不賜片言?”
“佛法注重的不是珍寶,而是一念真誠的善心。皇後您以往雖只布施兩錢,心念純善殊勝,今日雖大施珍寶,卻存我慢心,因此我不親自為您祝願。”上座高僧正色地為皇後如此開示後,又繼續轉對年少僧眾說:“大眾當深解自己出家的這念心才是!”在場僧眾,個個聽聞,發大慚愧,至誠忏悔,全部證得初果。而皇後聽了上座高僧開示,一方面感到慚愧,一方面也因明了布施的真義而法喜充滿,亦證初果。
看完這個公案,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深思為什麼不同的財布施會有這樣的答案,因為它講明了布施需要我們用真心和智慧,師父望你早日得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