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7月5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十一、得果。
前面講了十種世出世間的功德,若是具備了這些功德,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一切所願都能成就。
如是具慧穩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堅定,了之報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廣布施,則於一切今來世,
壽命長久無疾病,悅意安寧具財富。
“如是具慧穩重者”:第一種和第二種功德,是猶如樹根般的智慧和穩重,這是最根本的。在前面我們講了很多,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能正確無誤地取捨一切取捨之處,這種能力叫智慧。無論世間還是出世間,任何時候都不退轉自道,這叫穩重。
“若以有愧不放逸”:第三種和第四種功德,是猶如樹莖般的慚愧和不放逸。世間出世間有很多下等的劣事,對這些生起厭煩心就是慚愧。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在一切取捨的過程中能鄭重謹慎,就是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堅定”:第五種和第六種功德,是猶如樹枝般公平正直和誓言堅定。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要做到公平,這叫正直。自己所承諾的,所立下的誓言不動搖,盡量兌現,這是誓言堅定。
“了之報恩勤利他”:第七種和第八種功德,是猶如樹葉般的知恩報恩、利他心和行為。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特別強調知恩報恩。不用說出世間,哪怕在世間,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都要存利他心,有利益他的行為。
“及起正信廣布施”:第九種和第十種功德,是猶如樹花般的信心和布施。在出世間的角度講,相信三寶,相信善惡因果,深信真理、真谛;站在世間的角度講,特別有自信。這是信心。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都要做布施。
“則於一切今來世,壽命長久無疾病”:若是具備了這十種功德,無論是今生還是來世,生生世世中都會煩惱鮮少,壓力微小,這樣身體自然就能健康、無疾。其實,如果想要身體健康,運動、營養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心態。若是心態好,內心清淨,身體也會少有疾病,壽命也可以延長。有的人雖然身體健康但壽命短暫。若是能積善積德,壽命也是可以延長的。
“悅意安寧具財富”:若是有這些功德,沒有做過違背良心之事,也沒有做過違背因果之事,沒有造惡業,這樣就不會有災難、不必要的麻煩等降臨,心裡就會愉快、安寧。具有這些善根和功德的人,即使年邁也不會覺得痛苦,面對死亡時也不會有大的恐懼,愉快而安寧。
其實眾生是顛倒的,應盡量讓自己具有這些功德,去種今生來世一切快樂、幸福、財富、名聲的因。好好地學修這些功德,快樂和幸福自然就會降臨,財富、名聲自然就會具足。
但是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在乎這些,根本就不去做這些功德,這樣今生也得不到什麼利益,即使得到了一些利益,也是非常微渺的。有些人也許會說:“得到的也不微渺啊,官當得那麼大,家裡那麼有錢。”雖然擁有了一些地位與錢財,但內心不一定快樂,不一定幸福。也許官當得越大,內心的煩惱痛苦越大。來世就更不用說了,前途會一片黑暗。
不具備這些基本功德的人,跟我們一樣,也要面對死亡;跟我們一樣,也要面對中陰身;跟我們一樣,也要面對來世。那時是非常艱難的。面對死亡才是問題,才是頭等大事;面對中陰身才是問題,才是頭等大事;面對來世才是問題,才是頭等大事。但是很多人根本都沒想過,更不用說有所准備了。
雖然我們開始學佛、修行了,但是面對死亡,很多人都沒有准備。雖然極少數人也在想,也在做准備,但是沒有一點把握,所以說非常可怕。當面對死亡的時候,進入中陰身的時候,要投生轉世的時候,都是非常迷茫、痛苦的。那種痛苦無法形容,無法表達。但人就是這樣,所謂“不見棺材不落淚”,當大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時,才知道害怕,才知道著急,但是沒有用,一切都晚了!佛在經中講:業力現前的時候就像洪水一樣,誰也擋不住!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得絕症了,突然癱瘓了……這都是我們有目共睹的。
今天在座的各位,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變成這樣吧?為什麼不想呢?你有什麼把握?你為什麼就不會得絕症,不會癱瘓呢?這是特別危險的!但是為什麼不想呢?為什麼不做准備呢?稍微有一點點修行、有一點點境界的人,他所思維的就是這些,雖然也在做准備,但是除了極少數人,很多人還是沒有把握的。
密勒日巴修行時,剛開始他也很恐懼,沒有把握,後來他在山洞裡苦修了一輩子,到了晚年,可能在快要圓寂的時候,才說自己有把握了,不怕死了。現在有些人什麼也不明白,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死亡,也不明白死後是怎麼回事,就說大話,“死就死吧”“有生就有死”……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也這樣說過,裝有膽量的人,裝不怕死,再後來就裝有修行的人,很有把握似的。實際上,還是沒有明白,還是不知道。
死亡真的是很可怕的,那時候是很艱難的。之前不知道去想,不做准備,不知道要努力,真正要面對死亡、面對來世的時候,肯定很痛苦,很恐懼,但是一切都晚了,真的來不及了。所以說,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為死亡做准備。之所以說“學佛修行有境界、有成就了”,就是指對死亡有所把握了。若真正對死亡有把握了,這叫有境界,也是一種真正的成就。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就要對死亡有了解,把死亡看得透透的,就像大德高僧們所講的“已經死過一次的人”一樣,才是修行人。
觀想壽命無常,就是思維死亡,這是最最殊勝的一種修法。噶當派的格西們特別有修行。康巴有一位出家人,到衛藏依止噶當派的一位大德。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需要步行,到衛藏需要一兩年的時間。當那位出家人要回家的時候,跟上師說:您之前給我講了很多教言、竅訣,我現在要走了,以後可能再也不能回來了,您能不能再給我一個竅訣。上師告訴他,這麼多年,講了那麼多,該講的都講了,該給的竅訣也都給了,再沒有其他的了。但是那個出家人非要上師再傳他點什麼。最後,上師握著他的手說:“你會死,我也會死!”這就是竅訣!
憶念壽命無常,思維死亡這件事,自然就有修行,自然就成就了。若是不想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沒有意義。所以說想死亡之事特別重要。“我會不會今天死,會不會現在死……”這都有可能。有可能現在就死,有可能今天晚上就死,有可能明天死,有可能後天死。要這樣想:“今天我也許會死,現在也許就會死……”
以前舊噶當派的大德們,晚上睡覺的時候,碗都扣著放。意思是明天肯定不會醒來,肯定會死,就不用這些了。就這樣修無常。舊噶當派的那些大德們,大部分都是修壽命無常而成就的。所以說,壽命無常非常重要。
但是我們根本沒有想壽命無常的事情吧。參加百日共修的人,剛聽完十講的《壽命無常》的課程,但是都還很安然,覺得什麼事也不會有似的。有的人還有很多計劃,“百日共修結束後,我要下去,要跟某些人合伙開個公司,賺好多好多錢,然後給寺院也捐點。”一些年輕人就想,“百日共修結束以後,我要去相親,我得結婚、生子,不然來不及了。”計劃很多很多……
不下山的這些出家師們心裡想,“百日共修結束以後,我要去趟這兒,去趟那兒。”也有些不想離開寺院的,心裡在想自己要學什麼、做什麼……肯定都有很多計劃。現在在蓋房子,有的人就想,“房子蓋好後,我得怎麼裝修啊,買哪種家具啊,錢怎麼辦呢,跟誰要啊……”雖然有些出家師不能下山,但是心裡想,“百日共修結束了,要請個假……”百日共修快要結束的時候,就開始裝病,尤其是看見我的時候,裝不舒服,因為想請假下山嘛。自己心裡想下山去哪兒,去女兒那兒看看,去兒子那邊看看……心裡有很多很多計劃,根本就沒想過今天會死。
你們學修了那麼長時間的壽命無常,但是好像沒有一點概念,好像一切都忘了似的。壽命無常是很重要的。我們已經學佛了,也明白了很多壽命無常的這些道理,但是都提不起這種正念,那些世間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更沒想過這些。面對死亡時,肯定會很痛苦,很恐懼啊!但那個時候會很無奈,很不自由的。
在現世,自己要去承受自己的這些果報,沒有別的選擇,得到的利益很少很少。面對死亡、面對來世的時候,更痛苦,更恐懼。死亡的時候,肯定是很迷茫的;在來世,大部分都是要墮落的。為什麼說“地獄的眾生猶如大地的微塵”,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下地獄的人太多了,下地獄很容易。大部分人都要下地獄,要遭受地獄的種種痛苦,非常的難以忍受。
如果你能具有這些功德,今生的健康長壽、平安財富等世間的福報都會具備。在這個基礎上,若是有一些修行的境界,來世可以獲得解脫的果位,或者獲得阿羅漢果,或者獲得辟支佛果,或者獲得佛的果位。若是沒有這樣的修行境界也沒有關系,來世也可以繼續獲得和享用這些世間的福報。有些能投生為人,在人間繼續享受這些福報;有的可以升天,到天上享受天界的安樂。
具有這些功德的人,今生是快樂的,來生也是快樂的;今生會具有福德。來世也會具有福德。
我們遇到佛法了,明白了這些道理,如果真的愛自己,真想成為具有福德之人,就應該好好地學修這些,讓自己具備這些功德。怎樣才可以具有這些功德,以何種方式去圓滿這些功德,這些內容講得都已經很詳細了。
雖然《二規教言論》不屬於大論典,內容也不是很深奧,這裡主要講的是人規,就是做人的原則,就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但是這些非常重要,大家應該重視這些。
大家不是都想改變命運,都想快樂嗎?這才是改變命運的方式,才是真正快樂的因。有因才有果。你只是想快樂、求快樂是沒有用的,努力去做快樂的因,自然就會快樂了。猶如農民想得到收成,只想沒有用啊,只追求沒有用啊,要在春天的時候播種。在藏地,春天的時候要種青稞,到時候自然就發芽了,到秋天的時候自然就收青稞了。同樣,如果大家想獲得快樂,就去種快樂的因,到時候自然就快樂了。
大家都想改變命運。只有然自己具有這些功德,才能改變命運。很多人想改變命運,就想自己找一個理想的工作,找一個合適的伴侶,靠這些改變命運。通過這些改變命運是很難的。你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也不一定快樂;你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伴侶,即使找到了,也很難快樂。在座的人都經歷過這些,應該都知道。這樣做有沒有真正的快樂,我們不太了知,但是你們肯定很了知。這樣做能不能真正改變命運,你們應該最清楚。這些都不是方法。如果想改變命運,自己就去做這些功德,讓自己具備這些功德,這樣自然就改變命運了,命運自然就好了。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什麼叫取捨?制止做壞事、惡事,盡力去行持好事、善事,這叫取捨。
眾人恭敬獲贊頌,福祿增上威德高,
超勝四方興事業,勢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樂諸福德,如於彼前皆自住,
榮譽猶如天鼓聲,遍滿於此世間中。
“眾人恭敬獲贊頌”:具備了前面所講的那些功德,眾人自然就恭敬你了。
現在有些人得不到他人的恭敬,心裡面就開始不快樂,甚至想加害對方。其實,這都是錯上加錯。你為什麼得不到他人的恭敬呢?他人為什麼不恭敬你呢?這說明你沒有功德,你不具備前面所講的這些功德。若是你具備了這些功德,他人自然就恭敬你,不可能不恭敬你。
若是你沒有這些功德,對方肯定不會恭敬你。當對方不恭敬自己,自己感覺受到一些傷害時,應該是要忏悔的。有的人疑惑,“不是我不恭敬他人,也不是我要傷害他人,為什麼要忏悔?”第一,你自己沒有功德,所以要忏悔。第二,這個結果可能是你前世造的業導致的,所以應該忏悔。自己應該忏悔,不應該嗔恨他人,不應該傷害他人。
如果你真想改變命運,真希望自己能有所轉變,就要這樣做,這是方法。即使今天釋迦牟尼佛親自降臨,也在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現在有的人說“我有神通,我有神變,你什麼也不用學,什麼也不用做,好好侍候我、供養我就行,我絕對能讓你成就,我絕對不讓你下地獄。”誰有這個能力啊?誰有這個權力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權力,你的能力是從哪來的?你的權力是從哪來的?難道你比佛還厲害,不得了了!這都是騙人的,都是假的。但是人都特別愛相信這種人,然後忙前忙後地侍候,忙前忙後地做供養,這也是自己的業障吧!
佛親自講過,佛就是教你這些方法,讓你這麼做,再沒有其他的辦法。改變命運要靠自己的。佛是做什麼的?佛是教你方法的。佛可以教給你改變命運的方法,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一定能改變命運!如果大家想要改變命運,就要這樣做。
如果自己想獲得別人的恭敬,想獲得他人的幫助,就要這樣做。以後當遇到一些類似的事情,遇到對鏡的時候,應該去改變自己的心態,好好地忏悔,這樣就可以改變一切。
“獲贊頌”,有的人能得到贊頌,有的人得不到贊頌。當得不到贊揚的時候,自己心裡又不快樂了。這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功德。若是你有功德,別人自然就會贊歎你,不讓贊歎也不行。若是沒有這些功德,即使你想盡一切辦法讓他人贊歎你,他人也不會贊歎的,即使贊歎了也是假的。如果大家想得到贊歎,希望有贊頌,就要具備這些功德。得不到贊歎時,自己不要生氣,也不要痛苦,應該多忏悔,應該多學點這些功德,慢慢就能得到這些功德了。
當他人有提高、被贊揚時,有些人心裡就不舒服,開始痛苦。這都是沒有用的!不要嫉妒。這說明人家有功德了,肯定就會不停地提高,不停地提升。原來是居士,然後出家,再做輔導師,再就要做法師了……,這是人家有功德,自己應該隨喜才對啊!很多人都不隨喜,這都是在染污自己的相續,沒有別的;這就是自己讓自己痛苦,沒有別的。這個時候,誰不舒服?你不舒服。如果你能讓他不舒服,這樣也行,但並非如此,你不舒服就是你不舒服,跟他人沒關系。你為什麼讓自己不舒服呢!這個時候,誰痛苦?如果你沒有痛苦的感覺,而讓他開始痛苦了,那你也許能加害加害他,但不是這樣啊!這時誰在痛苦?是你自己!
這個時候,自己應該開心,隨喜多好啊!隨之而歡喜。若心裡有歡喜,誰在歡喜?你在歡喜。若心裡快樂,誰在快樂?你在快樂。這就佛所講的隨喜的功德,也是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一種方法。
很多人都不明白:“什麼也不用做,只要心裡隨喜,就能獲得同樣的功德、善根啊?”是!對方做善事、有功德時,心裡就會歡喜、快樂,這個歡喜和快樂是由功德而來的。你沒有做什麼,隨著他歡喜。雖然功德與善根是他做的,但是誰歡喜了?你歡喜了;誰快樂了?你快樂了。他歡喜了、快樂了,你也同樣歡喜了、快樂了,這就是“獲得一樣的功德,一樣的善根”。
如果你嫉妒、不快樂,這樣就同時染污了自己的相續。若是你隨之歡喜,隨之快樂,這樣就清淨相續了。對相續來說,二者是不一樣的,前者是染污的,後者是清淨的。若是清淨相續,就是讓自己提高;若是染污相續,就是墮落。本來就是染污的,現在又退了一步,更染污了。
大家要掌握方法啊!修忍辱,修贊歎,這些都是方法,讓你保護自己的相續,教你怎樣提高、提升自己。這都是解脫的方法,成就的方法。
也有很多人不明白:“我為什麼要隨喜,這個功德也不是我做的,是他做的。”“我為什麼要忍辱啊?也不是我傷害他,是他來傷害我的。”其實,這都是教你怎樣保護自己的相續,教你怎樣去增長、提高自己的境界和功德的方法。
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佛讓我們做的這些,都是讓我們解脫、成就的方法,沒有其他的。
“福祿增上威德高”:“福祿”就是福報,不僅指財富、擁有錢財,還包括擁有很多幫你做事的眷屬。
若是你具有功德,就有財富,就會有很多眷屬。若是沒有功德,誰願意跟隨你,誰願意幫助你?你要有超人之處,要有吸引力。有功德,才有吸引力,才有超人之處,他人才願意跟隨你,才願意為你付出。難道你讓他付出他就會付出?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這些功德,他就自願為你付出,甚至你不讓他付出,不讓他做,他還生氣、不高興。
若是對方具有功德,真的是這樣的,自己最喜愛、最喜歡的東西,就想要給這個人,就願意給他。據說有一位漢地人,他不太信佛,聽別人說班禅大師是阿彌陀佛的轉世,他說:“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的化身,但是一見到他,自己手裡有什麼都想給他,別的我不知道,就有這樣的感覺。”
若是自己有了功德,福德自然就會來。就像那些大德高僧一樣,他們要的不是財產,但是它自然就來,沒有辦法。
“威德高”,若具有前面所講的這些功德,這個人就有威德。什麼叫威德?在他面前不敢隨便說話,不敢隨便做事,甚至見一下都害怕,這叫威德。
就像上師如意寶一樣,他不罵也不打,也不會說什麼,但是大家都害怕他,都不敢接近他,只敢遠遠地看,都不敢在近處看。我從來沒在近處看過上師的臉,在遠處看可以,在近處不敢看。聽法也是,近距離不能聽,記不住,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叫威德!
一般人在有威德的人面前,不敢隨便說話,不敢隨便做事,東西都不敢隨便動,很注意的,不是隨隨便便的。這些人在沒有威德的人面前,什麼都敢說,長的短的,是的非的,還可以當面說他的很多過患,雖然他會生氣,但是也沒有用。
若是具有智慧,威德就高,別人不敢輕意接近,更不可能傷害。若是有威德,還可以管他們,讓他們做這個做那個,跟他們說“好好學,好好修”“今天要學這個,明天要修那個”,別人就得照做。他說話有力量,這不是誰都有的,不是會說就可以了。若要真正感召他人,必須有修德。只有有修有德,才有說服力,才有感化力。
“超勝四方興事業”:具有功德的人,可以征服四方,超勝四方。雪域獅子是獸中之王,同樣,具有功德的人是人中之王,他可以征服四方,超勝四方。這就是大自在!若是自己有威德,有功德,自然就會征服四方,超勝四方。
“興事業”,若是具有這些功德,事業就可以興隆。就像如上師如意寶一樣。上師如意寶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喇嘛。盡管當時也有人認定上師如意寶是列繞朗巴的轉世,但是沒有引起關注。他到江瑪依止托嘎如意寶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在江瑪,平時就是學修,在一些休息日不講法的時候,就到牧民家裡化緣。有時候找一些施主給他們念經,施主們就會供養一些錢或吃的東西,以此來維持生活,然後繼續學修,到休息日的時候再去化緣。生活非常艱難。上師小時候在那若寺也是很艱難的,以前很多老人都知道,也都講過。到了江瑪,在托嘎如意寶身邊後,也非常艱難。
他依止了托嘎如意寶,托嘎如意寶非常重視他,也特別喜歡他。後來寺院要求他回去,當時寺院的住持是他的舅舅。他回寺院做了金剛上師,主持法會,在寺院講了一段時間課,但是不久就逢文革,也是很困難。但是,即使在文革期間,他也沒有間斷講法,那時候身邊人少,只有幾個人,他依然堅持講法。上師到喇榮時,身邊也沒有幾個弟子。那時候他被命令在喇榮溝裡放羊,然後就在那裡講法,來了幾個人一直聽他講法,後來來聽法的人越來越多,從四面八方來了很多很多人。
雖然剛開始時,喇榮溝裡什麼也沒有,但是他感召了很多很多的眾生,都從四面八方而來。現在,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這裡,全世界的人都贊歎,這就是他自己具有功德的緣故。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約而同來到喇榮?為什麼一直不願離開?我剛開始到喇榮的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難,還有些出家人比我還艱難,連牛糞都沒有,不能生火,有時候好幾天都沒有吃的東西,只好餓著。盡管如此,他們也沒想過離開。上師從江瑪托嘎如意寶那邊回來以後,從沒有間斷講課,是日不缺講的,上師在喇榮的時候也是如此。上師天天有課,所以大家不能離開去找吃的,去買牛糞等,否則就間斷傳承了。大家不願意落哪怕一天的課,也不敢間斷傳承。為什麼上師有這麼大的吸引力?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跟隨他,能夠一直堅持?他就是具有這些功德,所以都願意依止他,都願意跟他在一起。若是自己具有功德,就是這樣;若是沒有功德,人也感召不來,即使來了也很快會離開。
“勢力盛旺如火燃”:這樣具有功德的人,勢力盛旺如烈火般,特別有勢力。
“一切安樂諸福德,如於彼前皆自住”:這種具有功德的人,世出世間的成就和利益都會聚集在他面前。具有功德的人自然就會有這些。
“榮譽猶如天鼓聲”:不用特意去做宣傳,榮譽自然就能遍滿世間。就像天鼓,自然就能發出聲音。
此處講的是果,即世出世間一切利益和成就。如果具備前面所講的十種功德,那些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利益,自然就會獲得,自然就會圓滿。
下面闡述造這部論典的因。
如是一切天與德,普願諸眾皆獲之,
以此等起所觸動,造此簡言易解規。
“如是一切天與德”:“德”是指前面所講的做人的這些原則、功德。“天”是指善神護法的護持。
“普願諸眾皆獲之”:若是具有這些功德,就有善神護法的護持。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具有這些功德,都能獲得善神護法的護持。
“以此等起所觸動”:內心有這種強烈的願望,有這種殊勝的信念,然後就開始要寫這個論典了。
“造此簡言易解規”:“規”指二規,即聖規和人規。聖規指佛法,人規指仁義道德(做人的規則)。這部論典的言語即簡單又易解。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部論典?因為麥彭仁波切心裡有這種強烈的希望,強烈的信念:“我要寫!”然後就開始動筆造了這部論典。這是他造這部論典的發心,這個是因。
我於勝者與佛子,及諸正士之善說,
精通之故善宣說,如同空谷之回音。
這裡主要講以何種方式而宣講的。這部論典是靠自己的能力、智慧而寫的,還是怎樣寫的?
我喜歡佛所宣說的教言,喜歡菩薩所宣說的道理,喜歡正士們所講的做人規則、仁義道德。因為我喜歡,也看了很多,研究了很多,算是有點兒精通,有點兒明白,然後造了這部論典。這不是以我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分別念而寫的,而是記述佛、菩薩以及世間的正士們所講的,如同空谷的回音一樣。
如果你到空谷裡喊“啊……”那邊也會響起“啊……”如果喊“吽……”那邊也會響起“吽……”佛、菩薩以及正士們說“要布施”,我也說“要布施”;佛、菩薩、正士說“要有信心”,我也說“要有信心”。就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錄下來再放。
這裡不是靠我自己的能力,沒有夾雜我自己的分別念,一切都是佛、菩薩、大德們所言。同時告訴大家:這部論典值得信賴,應該重視!
下面是謙虛文。
然由無始惡串習,染污自之相續故,
高尚行為極鮮少,僅只仰慕善妙行。
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再來,肯定具有功德,不會有任何過失。他這樣說是謙虛,同時也告訴大家,任何時候都要謙虛,不能貢高傲慢。
“然由無始惡串習,染污自之相續故”:麥彭仁波切說,無始劫來自己的惡習特別重,自相續染污非常嚴重。
“高尚行為極鮮少”:高尚的行為及其鮮少,這也是謙虛。
“僅只仰慕善妙行”:雖然自己沒有這些功德,但是特別喜歡,並且想具有這些功德,特別羨慕具有功德的人,也特別想成為這樣的人。
這是謙虛。一定要先喜歡這些功德,並且自己有欲望,也要獲得這些功德,這樣你才會學,才會修,最後才會圓滿。否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若諸眾生能行持,殊勝善妙高尚行,
於此極為隨喜故,願令他眾入此道。
如是自心生悲憫,具慧尊者亦勸請,
故於人規論典中,稍作攝略而宣說。
前面也講了造論之因,重點強調的是動機、心態,此處講造這部論典的緣,外在的因素。
第一個緣:無論是誰,若能行持這些善妙的殊勝行為,具有這些功德,我心裡都非常歡喜,特別地希望大家能夠這樣。
第二個緣:我也希望其他道的眾生,尤其是有緣眾生,都能進入這個行列,行持這樣高尚的行為,具備這樣的功德,心生如此悲憫。
第三個緣:有“具慧尊者”勸請。“具慧尊者”指具有智慧的尊者。當時有一位叫加卡貢秋的人,他祈請麥彭仁波切寫的這部論典。
“故於人規論典中,稍作攝略而宣說”:從佛經以及其他很多講人規的著作中,精選出這些內容,很簡略地進行宣講。這部論典主要來自佛經、論典。所謂“攝略”,《二規教言論》雖然詞句不多,但是主要內容都包含在這裡。
這部論典簡單易解,主要的做人規則以及佛法的一些道理都包含在這裡,所以學修這部論典,很容易就能掌握這些內容,很容易就能明白這些道理。
這是造這部論典的緣。
以此善根願諸眾,無勤趣入此妙道,
圓滿十種功德相,獲得天德諸莊嚴。
這是善根回向。
“以此善根願諸眾,無勤趣入此妙道”:我造這部論典的發心是清淨的,肯定也有善根。以此善根,願所有眾生,不用太努力、刻苦就可以入此妙道,都可以行持這些高尚的行為,都具備這些功德。
“圓滿十種功德相,獲得天德諸莊嚴”:願都能獲得這些功德,獲得善神護法的護持,令世出世間一切利益和成就自然圓滿。
《二規教言論》是麥彭仁波切所造。作者是怎麼寫的,以什麼緣起而寫的,寫這部論典的動機和發心是什麼,這些內容在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這部論典非常殊勝,上師如意寶也非常重視這部論典,給眾弟子講過很多遍。上師如意寶的弟子們也非常重視這部論典,無論是在寺院講法,還是給藏民講法,都會講《二規教言論》,這個傳承也很清淨。
雖然這部論典,從詞句上看非常簡單,但是其意義非常殊勝。這裡有很多甚深的道理,也有很多甚深的境界,大家應該予以重視。
大家今天都得到了這個傳承,將來都應該重視,自己應該多學修,有機會多給他人宣講,這樣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無窮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次我們特意安排時間講這部論典,這也有很大的意義。現在雖然很多人在修大手印、大圓滿,我們也開始在研究中觀、唯識等,但是很多人連做人的規矩都不懂,連做人的原則都沒有,所以這次特意安排宣講此論。大家不能這次聽完就結束了,平常應該多看、多思維這些內容,自己盡量按照這裡所講的原則和規矩去做人、學法,這樣才會如法,最後才能成就、圓滿,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 1、若具足前面所講的十種功德,會得到怎樣的成就?
2、麥彭仁波切造這部論典的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