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業菩薩當觀愦鬧過失有二十大類
①長行
底下這一段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請,觀察愦鬧的過失,有二十類。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為愦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
此地的“觀察”就是徹底的明了,知道愦鬧當中的過失。“愦”是昏愦;我們一般人講糊裡糊塗啊!熱鬧的環境裡面糊裡糊塗,這叫愦鬧。對於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他讓你迷惑顛倒,不能幫助你覺悟。前面的利養是增長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愦鬧是增長無明,都是麻煩事情。菩薩明白之後,他就能夠獨處閒靜。許多同修到外國去住了幾天就發現了;
發現什麼呢?
太寂寞了、太無聊了;就住不住了,趕緊要回台灣來。台灣熱鬧啊!台灣的親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張家長,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講廢話,他以這個為樂啊!以此為人生樂趣。到外國去了,沒人跟他講話了,鄰居外國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自己兒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個人坐在家裡,你就覺得很無聊了,這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你不能夠安於閒靜。如果你明白這一條,喜歡過一個很安靜的修學生活,實在講國外的環境比我們國內好。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愦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閒靜。不生熱惱。
不生熱惱就是不生煩惱啊!諸位要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一定的道理。
彌勒。雲何名為樂於愦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
你看這一開端,身、語、意三業犯過失了。而《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個總綱領也是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護語業,那就是天天講人家的是非長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護身業,律儀全廢了;“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能護意業,換句話說,你的煩惱污染天天增長啊!這是愦鬧對我們的傷害,對道業上的障礙啊!這三條擺在前面。
四者。多饒貪欲。
他能夠助長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
與大眾接觸,一切言談都是六道輪回的業障啊!世俗的言論,范圍很廣,凡是不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的思想、言論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裡頭有正論、有邪論。邪論是墮三惡道,正論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學是正論,但是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話,它不是佛話。
七者。離出世語。
“出世語”是佛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們所修學的,是佛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他把這些話,這些佛的教訓捨離了。“離”的意思也很深,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佛、誦經、想求生淨土,其實我們是“耽著世話,離出世語”。因為我們沒有真干,雖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幾點鐘的佛,說幾點鐘的廢話,這兩個一比較,一天念兩個鐘點佛,說二十個鐘點的廢話,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哪裡,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這個離的意思就很深長啊!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你天天在修、也在學,你學的是些什麼東西呢?
學的是非法。
這非法指的是什麼呢?
增長三毒,增長世務,你天天干的是這個啊!增長貪、瞋、癡啊!貪、瞋、癡的念頭沒有減少,身增長殺、盜、YIN,口增長的是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你對這些法很尊重啊!很認真的在學習啊!你有這個意思,外面環境也如此。你看看哪個地方沒有這些誘惑呢?電影、電視不必說了,連報章、雜志上,所有一切廣告上都是這些誘惑——貪、瞋、癡,十惡業的誘惑。裡面有煩惱,外頭有誘惑,你還得了啊!你就尊重修習了。
修這個是什麼?
這叫修三惡道啊!這不是修西方淨土。
九者。捨離正法。
正法是三寶。三學、六度這是正法,把這些東西忘掉,不認真的學習;對於三毒、十惡,他很認真的在學,這就錯了。這都是愦鬧中過。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為你有這些把柄在魔王手裡,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來障礙啊!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願很難生起來。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輕慢、隨便、馬虎啊!這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諸覺觀。
“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佛門裡面常常用“覺觀”多少,來判斷定功的淺深。定功深的人,覺觀就少,定功淺的人,覺觀就多。覺觀就是他裡面有雜念,雜念過多那定功當然就淺,雜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講四禅八定,是用覺觀分淺深的。
十四者。損減多聞。
“多聞”是要勤學啊!喜歡愦鬧的人必定耽誤學業。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歡熱鬧,於定於清淨心決定有妨礙。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這個是什麼?
他貪;現在人所講的求新、求變、求快,這是現代人所謂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裡面“速疾而得”這不是梵行、不是清淨行。縱然你得到時,你心不能清淨。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這就是違背了三寶。你看我們一入佛門,先受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丟得干干淨淨,去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愦鬧二十種過。
這是世尊把染著愦鬧二十種過失,為我們說出來了。
下面是重頌,佛再將這個意思重復,以偈頌再說一遍。這個偈頌裡面不但說愦鬧,而且也說到前面所講的利養。重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②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向下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頌,多半都是屬於重頌,也就是前面在長行裡面佛說過的,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重頌的目的有兩種,一個是佛門裡面講經說法,跟學校學生上課不一樣,學校學生上課人數是固定的,講經的場合則有先來後到,佛非常慈悲,對於後來的人,前面沒有聽到的,用偈頌再簡略的重復說一遍,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便利於記憶。佛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訓,如果不能常記在心上,就沒有辦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誨記住。偈頌便於記憶,所以會學的人,一定要把偈頌念熟,熟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觀照工夫,這個修持就得力了。
捨離諸貪瞋。不住於愦鬧。
偈頌因為受到文字的限制,沒有長行說法那麼樣的痛快淋漓,因此這裡面的含義,我們要能體會。“捨離諸貪瞋”,這個煩惱只說了兩種,下面還有癡、慢、疑,那是因為這個句子只有五個字,所以後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認為省略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意思還是圓滿的,我們要能夠體會。
若有專住彼。是過不應作。
這就是你心裡頭不能貪著愦鬧。如果常常想著這一些熱鬧的場合、境界,對它產生喜歡,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說這是過失,是不應該的。為什麼呢?下面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說出來了。
憍慢及覺觀。
你看他為什麼不用貪、瞋、癡呢?
前面說了貪、瞋,這裡是憍慢及覺觀,可見得這個貪、瞋裡面是有慢在裡頭的,貪、瞋、癡、慢都包括在裡面了。“覺觀”就是心裡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這一些都是由愦鬧生的。愦鬧是增上緣。
壞行無戒人。稱歎於愦鬧。
哪些人喜歡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認真修行的人。“壞行”就是破壞正當修行,以及不持戒的這些人,他才喜歡熱鬧、才贊歎熱鬧啊!這兩首說一樁事情。
愚人樂世論。退失第一義。
“第一義”就是前面長行文裡面講的“觀實義”,觀察諸法的實相。一個人喜歡世間的這些論議,必定把出世間的這一些道理、教誨忘失掉了,這“退失”啊!
放逸多覺觀。是過不應作。
這也是修行人的過失。不應該去作的,不應該去染著世論。
比丘捨多聞。言論不如理。損減諸禅定。常思惟世間。
佛在此地舉一個例子——出家比丘捨多聞。這一句話是個雙關語。如果是說世尊的講經說法你也不聽了、你也捨棄掉了,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說,出家人要求多聞,多聞佛法啦!可是雖說多聞佛法,也有先後次第,四弘誓願裡面跟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廣學多聞。但是你一定要先斷煩惱,如果煩惱無盡你沒有斷,你就不能多聞,那就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捨覺觀,智慧開了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學的。因此,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要通達、要明了。如果“捨多聞”,就是不常聞佛法,言論當然就有過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說的真理。佛給我們講的一切法,都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 現在人講真理啊!你要不能廣學多聞,那麼你的言論一定不是事實真相。“損減諸禅定”,這裡我們特別注意的“諸”,這個意思就是無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麼會有那麼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無論你用什麼工夫、用什麼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歡世論都是枉然,包括我們念佛也妨礙。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們初學的人,捨棄世論,連報紙、雜志,甚至於電視、廣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才能定啊!
我們在講席當中,有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可是幾個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換句話說,必定受環境的影響。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剛剛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我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裡,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兩位官員也來看方老師,就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老師請教說:“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從哪裡做起?”方先生沉默了好幾分鐘,然後說:“台灣的報紙、雜志一律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關閉。”
那教育部官員聽了搖頭:“老師,這個做不到啊!”
“這個做不到,談什麼復興中國文化?中華文化都被這些東西破壞干淨了。”
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啊!連復興固有文化都受這個世論的障礙,何況修道。
修道,道是什麼?
道是清淨心、道是正知正見、道是真正的覺悟啊!所以這個東西不離開,當然退失第一義,第一義就是道。“損減諸禅定”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沒有成就。“常思惟世間”,你每一天的念頭還都是念著這個世間法。
耽著思惟者。何得於寂靜。
“耽著思惟”就是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他的心怎麼定得下來呢?怎麼能靜得下來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亂的、是放逸的。
永離於正觀。
諸佛如來的正觀,“正觀”就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遠得不到啊!我們修行天天希望能夠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呢?現在知道了,不能證得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差錯出在哪裡?佛在這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現代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修定。無論什麼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變,這種心理對於修道是很大的妨礙,這不是“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學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薩六度裡面“忍辱波羅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喧雜無儀檢。
“儀”是威儀,“檢”是謹慎、檢點。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愛佛。及愛於聖眾。棄捨離欲法。耽著非法言。
到這裡是一段。“不愛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不愛正覺啊!不愛正覺就是天天迷惑顛倒。“不愛聖眾”,聖眾就是指的清淨。三寶裡面僧寶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不愛清淨。聖眾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愛六和。“棄捨離欲法”,“法”是正。所以這三句——覺、淨、正——是三寶。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歸依三寶,今天所作所為違背了三寶。
為什麼會違背了三寶呢?
貪著世間的言論,喜歡世話。可見得這個過失實在是很嚴重。
我常捨千身。支分及頭目。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這四句是說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作個榜樣,捨身求法,人家對法這樣重視。《涅槃經》上說,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為求半偈而捨全身。我想這個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夠道得。因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釋天看到了,就故意變成一個羅剎來告訴他兩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後頭他就不說了。這個求法的人聽到這兩句話,歡喜得不得了,就問他:“下面呢?”
他說:“下面我沒力氣,我說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
“我肚子餓了,沒東西吃。”
他說:“你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啊!”
菩薩就發心:“那我捨身,我這個身給你吃,請你把底下兩句說出來可不可以呢?”為法捨身。
這個羅剎看到他這麼樣的誠心,後面兩句說出來之後,他真的捨命來供養他。後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是他示現帝釋天身,對他恭敬、禮拜、供養。
這個事情佛在因地裡面為求佛法,不惜身命;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那想一想我們聞法,有沒有他這樣的熱誠呢?稍稍有一點障礙都不想了,這聞法的意願就打掉了。想想佛給我們作的是什麼榜樣?
是諸非法人。少聞便厭捨。
得少為足。聽一點點佛法,他就滿足了,不求多聞。
我們聽了經上這樣說,有很多年歲大的人,記憶力也不好,聽到就很難過啊!沒有能力多聞啊!
要不要多聞呢?
不須要了。
這事情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要多聞,發願弘法利生的人,當然要多聞,你不多聞,你怎麼能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年歲大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那就行了,這非常正確。所以現在不必浪費時間,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
我昔作國王。為求四句偈。妻子及財寶。悉皆能施與。
這一首偈也是世尊敘說因地一段公案。
在《賢愚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佛在因地作國王的時候,也是為聞一首偈——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無因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為聞這一首偈,捨妻子財寶。這一些都是說明佛法之可貴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聽懂了,真的體會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間任何財寶可以能夠比較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較量功德,財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開悟、能令你了脫生死、能令你契入如來的境界,這是世間再多的財寶都沒有辦法達到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佛法寶貴啊!他能夠為法捨身。
何有於智者。而不勤聽法。
哪有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於聽法啊!不能勤於聽法,喜歡到處去游玩的人,愚癡啊!沒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對於聞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爭,不敢讓寶貴的光陰空過了。
我嘗捨一切。非法之戲論。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佛這四句是勸我們,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曾經,“嘗”是曾經,“捨一切”,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啊!
“非法之戲論”也捨了。
目的在哪裡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裡頭輪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麼時候能脫離呢!我們從來未曾覺悟。佛在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覺悟了。覺悟了,他就能捨,他肯捨這才能成就啊!
汝等應欣樂。志求微妙法。
我們要學佛啊!應該歡喜、愛好,志求微妙無上的佛法。這個微妙法在本經裡面末後指歸淨土啊!所以這個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實際上是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只有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三界輪回。
若樂於解脫。
“樂”這個字念破音字,念(yao4),就是愛好的意思。你要是愛好解脫。
最勝功德者。
“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功德。這兩句通指大乘佛法,別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無比殊勝,你要是真的喜歡、真的明了。
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脫了。這個“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煩惱系縛。“脫”,脫離六道生死輪回。真正覺悟的人,應當世間這些事業要放下了。所謂“世間事業”,是搞六道輪回的事業。
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是舉個例子。
世間人忙什麼?
忙衣食。衣食並不是殊勝的利益(勝利),所以衣食這個事情,足就夠了。
特別是在台灣,真正覺悟,那在台灣是真有大福報。
為什麼呢?
衣食容易,不難求啊!不要跟人家競爭啊!每一天吃得飽、穿得暖,這個條件在台灣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講經,坐一部計程車,那司機給我訴苦:“賺錢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問他:“你何必要賺那麼多錢呢?難道你沒飯吃嗎?難道你沒衣服穿嗎?一件衣服穿個十年、八年都穿不壞啊!”
他聽聽:“也有道理。”
如果安於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工作五天就夠吃一個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說這個多自在呢!
為什麼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賽啊!人家今天穿著時髦衣服,明天不買一件覺得趕不上時代了,這個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灣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在外國很多其他地區不行,那個真是辛苦啊!一個月不做工,一個月就沒飯吃了,在台灣不會的,做一個月的工,要省吃儉用的話,也許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說衣食不是殊勝的利益。“亦不證涅槃”。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證涅槃”是法,證涅槃這個念頭我們也捨棄、也不求,何況這些衣食呢!那“衣食無勝利”,就是何況非法。
當稱歎最勝。
應當稱歎最為殊勝的。
最殊勝的是什麼?
是大乘佛法。
金剛般若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說“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這就是說明萬法皆空啊!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就是因果不空。這是我們把全經簡簡單單做了一個總結論,這就是最勝。如果回歸到念佛法門,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最勝,是諸佛如來之所稱贊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間法,世間要捨掉啊!要捨得干干淨淨。
善來諸比丘。應敷座令坐。互說諸法要。
“善來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眾同學。我們常常有緣聚會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講世話,應當互說諸法要,交換修學的心得。討論佛在經論裡面重要的開示,對我們修學有關系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討論這些就對了。“法要”是法裡頭最精要的,像《金剛經》上兩句一偈,這是最重要的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重要啊!在淨宗法門裡面,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重要啊!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一句名號果然老實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夠成功。星期天,我們這兒念佛會,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說諸法要啊!你們每個人沒有雜心,沒有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互說諸法要,這真干啊!
人身甚難得。隨分行白法。讀誦及禅定。汝應如是問。
尋師、訪友、問道,問一些什麼呢?
一定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說者”就是白法。這一句意思是教導我們“如說修行”,常常讀誦大乘經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讀了以後要真干啊!“禅定”是表真干。“汝應如是問”,這個問是正確的,是佛所贊歎的。
如來入涅槃。遺法當滅壞。比丘多放逸。樂眾棄閒靜。為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
這六句是說末法時期,學佛的現象。現在離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我們現前這個狀況,佛說的一點沒錯啊!第一句是講佛滅度之後,佛法逐漸逐漸的變質了,佛法也會滅壞。在末法這個時代,“比丘多放逸”,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誡了,喜歡大眾在一起聚會。“樂眾”就是喜歡大眾在一塊聚會,不喜歡閒靜。悠閒清淨他不喜歡,為了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這一首偈,的的確確把我們現在學佛的狀況都說出來了。
愚人於夢中。驚怖而漂溺。自知多毀犯。當墮三惡道。
“愚” 是愚癡,沒有智慧,迷惑顛倒。“夢中”就是形容現在的生活,這人生如夢。“夢”的意思,你在生活裡面沒有覺悟,不清醒,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有恐怖,不能離開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暫的覺悟了,就發現自己多毀犯,世尊的教誨、教誡,我們沒有遵從,不但犯戒而且毀戒,這還得了嗎!下面這一句是說果報,當墮三惡道。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沒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覺得恐怖,那麼怎麼辦?後面佛教給我們:
應生歡喜心。獨處於閒寂。若在阿蘭若。志求無上道。
這是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對於過去迷惑造作種種惡業,不要常常去想。
許多同修常常來告訴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從前造的惡業,驚心動魄,連佛號都念不下去,問我怎麼辦?
怎麼辦呢?
佛在此地講,不要想了,過去的就過去了;從今天起歡歡喜喜的想佛、念佛,你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業障才能消除啊!
諸位必須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還怕惡業造的不夠多啊!
造業是身、口、意,你雖然身、口沒有造,你那個念頭想一遍等於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麼樣消業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終止了,止住了,從今而後想佛,想佛在經上種種的教誨,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樣才能夠消業障。這樣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遠離一切憂怖、妄想,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聞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歡喜心。
“獨處於閒寂”,要把心靜下來、定下來。“若在阿蘭若”,“阿蘭若”是居住環境非常幽靜。環境清淨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志求無上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道。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樣消業障,怎樣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確定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下手之處還是佛教導我們的
不應見人過。
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不求他過。不應見人過啊!
自謂最尊勝。
看到別人都有過失,自己自尊自大,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決定見不到別人過失。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這是放逸之本,我們要戒除的。
莫輕下劣人。彼於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對於下劣的人不要輕慢他,乃至於畜生,都不可以輕慢它。你看它這一生是畜生,說不定它畜生的業報報滿了,來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打滾。這個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許那個人一轉生,他的成就超過我們。“彼於遺法中”,“遺法”就是佛的遺教;很可能他漸次而解脫,他修行證果了。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這是又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不應見人過?
這有道理的。
《戒經》裡常說,破戒佛有辦法救他,破見佛就沒法子救了。
這個人雖破戒,但他沒破見。
為什麼呢?
深信於三寶,他就有救啊!
最明顯的例子,《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宋朝的瑩珂法師,那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瑩珂在世破戒,造作許多的惡業,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寶,他還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將來必定墮阿鼻地獄,想到這個事情,他害怕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救他?
這同參道友也很難得,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這個心動了,真的他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那個心真誠、懇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
瑩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業障太重,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又犯罪了、又犯過了,那十年我還不曉得造多少的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了:“三天以後來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沒往生呢?
我們口裡頭想快一點往生,心裡面對這個世界貪戀,捨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講的話都是假話,不是真話,他也不來;你是真的,佛就來了。
你講的不是真話,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輩子,佛也沒念來,人家念三天佛就念來了,什麼原因?
真干!
我們這個地方如果標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會有一個人來啊!
這還得了,七天就要死了,這誰敢來啊!
這是說出他的戒破了,他見沒有破,正知正見,他不是邪知邪見。這個正見就是解脫因,他能夠得救、他能夠往生,不但能夠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觀無量壽經》那個殺父親、害母親的,這是跟提婆達多合起來破壞僧團的,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地獄,他在臨終的時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淨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這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因此,我們才曉得往生淨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一種是臨終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麼高。這就是我們不可以輕慢這一些造作惡業的人,“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勿驚於放逸。余習法應爾。是故不須說。
佛在這一首偈上,非常通達於人情。從人情上說,我們也不應該輕慢;為什麼呢?
這個貪、瞋、癡的煩惱,要想斷太難太難了。懈怠、懶惰、放逸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余習法應爾”,看到這個現象,知道當然應該是這個現象嘛!
所以看到這些過失。
唉!不必要說了,無始的煩惱啊!他又不是聖人,又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怎麼可能沒有煩惱呢?
所以見到有這過失,也不須要說;回過頭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
看自己很難啊!看別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個覺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別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知道自己有這個過失,希望別人怎樣改過,他就自己認真去改過,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善修啊!會修行啊!
若清淨比丘。伺他人過失。是最非真實。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個真正清淨的比丘,還會去找別人的麻煩,去求別人的過失,佛說了,他不是真的清淨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裝模作樣的。
如理修行者。當須自觀察。
真正是一個修行的人,常常觀察自己,不要去看別人。
求道諸比丘。捨離惡言論。常以歡喜心。獨處於閒靜。
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樣子。真是一個修行人,一定是言語少,而且言語柔和清淨,喜歡安靜。這常說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啊!這是真正修道人啊!這個地方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頌前面長行所說的大意。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段落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
彌勒菩薩聽佛宣說,很感慨的說:貪愛喜歡愦鬧有這麼多的過失。
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閒靜。
這話是勉勵我們的。他說哪有菩薩求善法的,聽佛講喜愛愦鬧有這麼多過失,他還不捨棄啊!他還不去找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來修學呢?
法語恭錄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