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講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得到“安隱(穩)無惱,而得解脫”,這個解脫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第一次的解脫。第二呢?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脫。所以超越六道輪回並不究竟,一定還要超越十法界。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西方淨土不在十法界之內。
佛答以二種四法而得解脫
⒈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悭吝·是人當解脫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是佛給我們說了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要遵守。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是違背、犯了這四個原則,你所修學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為四。第一條,
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不但是對這些大乘菩薩們,對一切眾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煩,都不要去看他的過失。這一句話正是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人,他念念當中,他顧自己的正念,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看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過失現前。你自己心裡頭要清淨沒有煩惱,你怎麼會看到別人過失。外面境界這一接觸到,我們裡面煩惱起現行,這就是見人家的過失。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業障深重的人,看諸佛菩薩也是業障深重。這就是佛所講的“相隨心轉”。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麼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麼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過失,自己的過失是無量無邊。什麼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沒有過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這很要緊啊!所以說“於諸眾生,不求其過”,這是修行人第一條要遵守的。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這個“菩薩”是指弘揚正法的人,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也不管他是真菩薩,是假菩薩,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縱然他有過失,也不聞不問,對他還是要生清淨的信心、恭敬心。這個很重要。第三,
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
自己的親友施主供養法師,不要生執著,不要去障礙。第四,
永斷一切。粗犷之言。
“粗”是粗魯的言語,“犷”是凶惡的言語,不可以有這個態度。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言語要柔和,不可以粗暴,言語粗犷說話很沒有禮貌,讓人難以接受,這不是學佛人的好樣子!佛說這四條。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只要守住這四法就行,你的道業就會有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經的體例跟我們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樣。佛經裡面有長行(散文),有偈頌,有時候還有咒語,他用意很深。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也押韻,但是於平仄並不講求,目的是便於記誦。因為佛這個開示太重要了,怕我們忘掉,經文有的時候不熟記不住,你把偈頌背熟,常常記在心裡,一切時、一切處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說以下四句。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罪。離粗語悭吝。是人當解脫。
⒉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後面四句是佛的補充說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說了四法,現在又說四法,換句話說,總共是八法,我們才保得住在現前這個時代,學佛能夠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何等為四。第一條,
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
我們常常接近的這些人,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影響,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選擇。往往有許多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心,被環境所轉,非常可惜!這就是一般所講的“人情佛事”,這個對於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學佛必須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們才能成就,這一條就是說的這個。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圍非常廣泛,你能夠看得出來嗎?
懈怠、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
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他要睡覺,他也不會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呢?
從前印光大師所講的,喜歡跑道場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場,天天去趕熱鬧。
他怎麼懈怠呢?
對於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趕熱鬧,這才叫做懈怠之人。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你看印光法師,我們在《文鈔》,在《永思錄》裡面看到,他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就罵人——
你來干什麼?
我來看看師父。
師父你過去看過了,你還要看什麼?(罵回去。)
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叫你在家裡老實念佛,你不肯念,你還要到廟裡看看師父,有什麼好看的!這叫懈怠。
所以印光大師說起來,每個人都很尊敬,但是他的那些法沒有人提。現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來了,那這個道場怎麼能維持。因此,現在大家都搞熱鬧,“熱鬧”就是懈怠——對修定、修慧、修清淨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我們,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亂了。第二,
捨離一切。愦鬧之眾。
喜歡熱鬧。不但是世法裡面喜歡玩樂的,在佛門裡面喜歡熱鬧的也不許可。總而言之,與戒、定、慧相違背,與覺、正、淨相違背,就是懈怠、愦鬧,所以這裡頭含義很深、很廣。我們的目的是求解脫,要懂得這兩個字。“解”是解開。什麼東西解開?煩惱解除。“脫”是脫離六道輪回,學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不想解脫,那就沒有問題了,你天天湊熱鬧去吧。真正想了生死、脫輪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佛這些話你一定要遵守。過去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面跟我們講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實。他講谛閒老法師一個念佛的徒弟,箍捋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人很老實;出家之後,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教。就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果然住在一個破廟裡頭,大門都不出,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谛閒老和尚替他辦後事。
他憑什麼能成就?
就是他不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愦鬧之眾。
所以講解脫不難。為什麼我們今天學佛這麼難?就是你犯了這個過失——天天在湊熱鬧,把湊熱鬧當作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觀念上錯誤了。
獨處閒靜。常勤精進。
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這一生要解決問題的。你要懂得寂靜之樂!清淨環境裡頭,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頭有真樂。
什麼叫精進呢?
“精”是精純、專一,“進”是不退。現在我們學佛人,你看他也很勤進,但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沒有成就。要想成就,要一門深入。第四,
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善巧方便調伏其身,這一句我們再看底下偈頌意思就明了了。偈頌裡面“寂靜常知足”,調伏其身,知足常樂,生活很好過。有衣服穿,三餐飯吃得飽,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不必再求了。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樂。用這個方法調伏其身,世間人所爭的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去,一樣也爭不到,那都是愚癡造作罪業,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不再爭了,統統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淨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這是佛在此地又給我們說出四種法。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佛以偈頌把前面的法義再說一遍。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是故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欲自無惱。而解脫者。除滅一切。諸業障者。
這一段經文,是前一段的總結。彌勒菩薩為我們向世尊請教:在末法時期(現代的社會),我們學佛應當要修幾種法,才能夠保持安穩得度?世尊告訴我們四種法,說完之後又說了四種,總共八法。說完之後又囑咐彌勒菩薩,其實囑咐彌勒菩薩就是囑咐我們大家,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人。這一段話非常重要,說“於後末世,五百歲時”,就是指現前的社會,我們要想自己沒有煩惱,而能夠得到“解脫”。這“解脫”兩個字很重要,我們讀“xie4”,當作動詞講,如果讀“jie3” 是當作名詞;把煩惱解除,這叫解(xie4)除。“脫”是了脫六道生死輪回,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斷煩惱,不能夠了脫生死輪回,就不算有成就,無論修什麼法門,修得再好,也沒成就,你依舊還要搞生死輪回。所以“解脫”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我們現前修學的目標。
第二、“除滅一切諸業障”。我相信前面第一個目標“了生死”,有這個意願的人不多;但是底下這個目標“消業障”,好像一般聽起來很多。了生死,很少人有這個觀念,但是消業障很普遍。第二首: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業障,一樣是這八種法,可見這八種法非常重要。底下說:
應當捨離。愦鬧之處。
要離開熱鬧的場所。我們是凡夫,不是再來人啊!再來的佛菩薩,他們修行跟我們不一樣,所謂“大乘法中在熱鬧裡面離熱鬧”。這不是普通人,如果我們學他,在熱鬧裡面去離熱鬧,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這決定學不得的。這部經到後面告訴我們: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不一樣。慧行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們行,他們真的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們初學的菩薩,生死就是生死,煩惱就是煩惱,絕對不是煩惱即菩提。我們做不到啊!我們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程度,應當怎樣去修學。環境對於我們的心情一定有影響,凡是不好的環境,叫我們身心不能得清淨的環境,一定要遠離。所以佛叫我們離開熱鬧、胡鬧的場所。
住阿蘭若。寂靜林中。
雖然這一句話,似乎是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這一句經文,現在怎麼講呢?就是你要選擇你住家的地方。
我們住在什麼地方好呢?
住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好。
我們中國人,特別是現代在台灣生活的人,熱鬧變成習慣了,突然清淨了,好像受不了的樣子。我們在外國見到台灣住慣的人,到美國他住不習慣;美國太清淨了,居住的環境很寧靜。它的區域劃分得很清楚,商業區裡面決定不能住人,住宅區裡面決定沒有做生意的。他們講求環境的寧靜,雖然鄰居相距不遠,但是鄰居的音聲,你決定聽不到,這是美國現在的住家環境;他們的要求,很符合我們經上所說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國老人到美國去了,住在那個環境覺得太寂寞、太無聊了,所以他住不住;這就是熱鬧場合習慣了,突然安靜下來,反而受不了。但是佛告訴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淨的地方。“阿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寂靜之處。古時候,安靜的標准是牛叫的聲音聽不到。因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農村裡面有農夫養的牲口,牛叫的聲音最響,牛叫的聲音聽不到,這個地方就稱之為阿蘭若。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境界。“寂靜林中”,這是選擇修學的場所,選擇我們住家的處所。第三句是:
於不應修。而修行者。及諸懶惰。懈怠之屬。皆當遠離。
這一句教我們遠離惡知識啊!這一些人、事對我們修行有妨礙的,我們要遠離他。“於不應修,而修行者”。
諸位想一想,什麼是不應修的呢?
這些人天天在修什麼?
修貪、瞋、癡啊!
修貪、瞋、癡果報就在三惡道啊!我們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變餓鬼、畜生、地獄,這不應修的。但是這個世間修三惡道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啊!
所以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有沒有貪、瞋、癡?
我們這個貪、瞋、癡的習氣嚴重不嚴重?
如果有,而且嚴重,要用方法來對治。
用什麼方法呢?
佛教我們用戒、定、慧來破貪、瞋、癡,“及諸懶惰,懈怠之屬”。
就是這一類的,那要說,說之不盡!這都是與佛教誡相違背的,我們都要遠離。
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灑心易行”。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不要專看別人過失;看別人過失,這是最大的障礙。你修學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裡呢?天天看別人的過失,天天說別人的過失,在造業啊!雖然是口裡念佛,心行都在造業,你怎麼能成就!所以要記住,“但自觀身,不求他過”!
樂於恬默。
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安於靜修,要知道身心寂靜那是真樂。
勤行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之行。
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羅蜜”就是現在人講高度的智慧啊!諸佛菩薩的生活就是表現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沒有智慧,只有煩惱。佛在此地教我們要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法語恭錄自-《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