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歌手老狼說過他的一個故事。當年他跟中央台拍攝《走進非洲》,在阿爾及利亞轉飛機。同行的工作人員遲到了,害的大家都得改簽下一班飛機。大家正在抱怨呢,就看見剛才起飛的那家飛機左側引擎冒出火焰,然後整架飛機墜落了。
本來不順的事情,峰回路轉變成了好事。人們會感慨運氣,感慨人生,像老狼大難不死的故事就印證了這種巧合。
但其實大部分晚點延誤都不會帶來這麼大的起伏,晚點了就是晚點了,要趕夜車,要晚回家,要影響第二天的安排,這都帶來諸多不便。人們還是會在每個晚點後抱怨、咒罵、生氣、難受。
讀明海師傅的《禅心三無》,他提到一個詞,叫“也好”。沒趕上飛機,也好,不該喪命於此。飛機晚點,那就晚吧,不能改變的事,就是“也好”的事。
2、
認識“也好”挺難的。一般人們有一個評判標准,符合標准的就是好,不符合的就是不好。這中間有“還不錯”,“不怎麼樣”,“湊合吧”等中間狀態。但唯獨沒有“也好”,也好算什麼呢?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感覺像和稀泥的。
很多人習慣愛憎分明,特別是那些從小受過嚴苛教育的孩子,總相信前因和後果的必然聯系。他們習慣於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有一個“應該如何如何”的期待——應該一次考過,凌晨應該不堵車,正義應該戰勝邪惡,努力應該有回報。這難道不是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嗎?
應該考過的沒考過,當然不好;應該通暢的時候堵車,當然不好;正義沒有戰勝邪惡,當然不好;努力到頭一場空,一定會有“這TMD到底是什麼世道啊?”的感慨。
但你看,考試沒考過都已經發生了,好不好也就這樣了;半夜三更堵車,你也沒法一秒變飛行器,就堵著呗;正義被邪惡打敗了,那下次正義再來呗;努力沒有回報,那就繼續努力呗。
再積極點想,沒考過打擊了你,你更努力的學習,徹底改變過去的浮躁和僥幸,這不是也好嗎?堵車後你肯定不能飙車,也許救了你的命;正義沒有戰勝邪惡,那說明正義還不夠充分,還太弱小,繼續鍛煉呗,誰說正義一定贏呢?努力沒回報,說明努力不夠啊,繼續強大自己呗,早晚有回報。
這樣一翻譯,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算不錯。已經發生的事,將要發生的和過去發生的,真的都是“也好”。既然發生了,已經發生了,就“也好吧”,也許他有你想不到的連接,連接到你未來及生命的其他方面。
比如老狼原來的那班飛機,錯過了,“也好”。
3、
生活中難得這樣的“一念之轉”。
老婆啥也不會,還斤斤計較,這當然讓人生氣。不過因為計較比較專注在小事上,不去干涉你的生活,“也好也好”;同事合伙擠兌你,這當然很難忍受。不過因為他們的擠兌,你提前離開這個環境,也許迎來一片新天地,“也好也好”;工作事業不順,這當然讓人焦慮。不過因此你更努力的尋找,激發潛能,“也好也好”。
其實態度就像一條河,直著走是刀山,豎著走是火海,轉個彎,就是通衢。
在銀川沙坡頭看到一條不太寬的河,問導游,這是黃河的支流嗎?答,這是黃河。
黃河在沙坡頭轉了兩個彎,行成了一個反S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好”,即使有這窄窄的一段,黃河也沒有因此而丟臉。反而形成了更壯美的景色。
4、
有個佛教故事,說“止語”的,也可以看成是講“也好”的。
有個流浪漢希望做一天佛祖,佛祖答應了他,唯一要求就是讓他不要說話。
富翁進來了,求福報,一彎腰,錢袋掉了,流浪漢想起佛祖的話,沒吭聲。
窮人進來了,求財治病,一彎腰,看見富人的錢袋,以為是佛祖的恩賜,三拜九叩。
漁民進來了,求平安。這時候富翁進來,一口咬定是漁民撿了他的錢包,於是兩人扭打起來。
流浪漢忍不住了,告訴富人是窮人撿了錢包,跟漁民無關。
富人找窮人要回了錢,漁民照常出海打漁。看起來很公平吧。
佛祖讓流浪漢看到未來——漁民打漁遇到風浪淹死了,窮人未得到醫治病死了,富人因為不懂施捨沒有得到福報。而本來,漁民跟富人扭打,會改變打漁的時間,富人找不回來錢,會自然施捨,窮人拿到錢,救了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流浪漢之所以是流浪漢,是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智慧可以改變世界。佛祖之所以是佛祖,是因為他相信自然安排的智慧。
窮人撿到錢,富人無意中做了施捨,漁民因打架而躲過災難,這雖然不完美,但是也好。只是被流浪漢的熱心腸變成了不好。
5、
“也好”是順從,在西方靈修課程裡,對應的詞是“臣服”。
臣服感覺是面臨一個君主的,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或者無可撼動的命運之手,如果從字面上理解不如“也好”通俗易懂。
臣服也帶著謙卑,當然謙卑不是壞事,但對於中國這樣沒有宗教氛圍的國家來說,謙卑很難把握,對誰謙卑,如何謙卑,為什麼謙卑,這都很難解釋清楚。倒不如“也好”來的簡單。
“也好”也帶著感恩的意思,還不錯,挺好的,謝謝安排。
隨遇而安,圓融,活在當下,感恩,這是很多靈修的根基,一個“也好”就都包含了。
所以,每次感覺特別不順的時候,記住有個詞叫“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