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36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今天我們學習第四十五句:

  【禁火莫燒山林。】

  這句話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說到,「人遇火災,未必皆喪身命。獨至山林被焚,則一應飛者、走者、鳴者、躍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盡殲烈焰矣!此種罪孽,多出之惡少。禁之莫燒,為功最巨」。這是講到火災是會傷害生命,對我們人來講,遇到火災未必就會喪失性命,因為人懂得逃離,可是如果是燒山林,山林當中的所有飛禽走獸,統統都可能葬身火海。這裡講的,飛的、走的、會叫的、會跳的,這些都是不同種類的動物,無足,譬如說蛇類,沒有腳的,二足是兩條腿的,譬如說禽類,四足,那就是一般的走獸,還有多足,通常是蟲類,像蜘蛛這種,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山林被燒了,它們都難逃厄運,都會死在火海當中,這個殲是殲滅,等於是全軍覆沒。所以燒山的罪孽這是很重很重的。

  這種罪業一般是出自於惡少之手,這個惡少就是指那種無所事事的、惡劣的年輕人,他們可能為了享樂,或者是為了要吃肉而殺生,或者是因為一氣之下,或者是為了尋歡作樂、惡作劇,燒山林,這樣的罪業,憑著自己的私心、私欲、私憤,做出的都是地獄的果報。反之,能夠禁之莫燒,我們見到這種人要燒山林,勸導他不要燒,保存山林,保存飛禽走獸的家,讓他回頭,停止造這個罪業,這個功德就很大,等於大的放生。山林如果被燒,這個生物是不知幾千萬萬,包括地上的這些螞蟻、蟲類,是不計其數,經你制止,那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議。下面安士先生有一句話補充,說「硷水、鹽汁、沸湯、石灰漿,皆不可潑於有蟲處所」。因為這些化學的液體,像硷水、鹽水、石灰漿,這是屬於化學液體,沸湯是溫度太高,都會殺害地上的蟲類,所以不可以用這些東西,以免傷生。這一條跟『禁火莫燒山林』是意思相通的,都是為了保全生命。這個山林是飛禽走獸的處所,這些蟲的處所也是蟲兒的家園,我們保存它們棲身之地這就是護生、放生。

  安士先生引用了二則故事給我們加以說明,第一則是出自於《大智度論》,叫「以身濟獸」。這是出自於佛典故事,這講到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劫前,是佛前身的一段故事。那一世在一個大樹林裡面生長著很多動物,有一次突然山林著火,而且火勢很猛,三面都起火,唯有一面是出路,但是那一面又被河水給擋住,這情況非常的緊急,那些禽獸眼看著無路可逃。這個時候有一只大鹿,這個大鹿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這個大鹿很有力氣,它急中生智,帶領著這些動物往那個河水那邊走。然後它邁開前後腿,鹿是四條腿,它兩條前腿踏在河的那邊,另外兩條腿踏在河的那邊,兩岸,等於是把自己身體架成一個橋梁。這個時候它就讓這些動物們踩著它身上趕快過河,結果很多動物就從它的背上踩過去,踩得它的皮肉都稀爛。但是這只鹿憑著慈悲的力量一直在強忍,忍到最後真是精疲力盡快要死了,還有最後一只兔子還沒過河,於是這個鹿使盡最後的力氣,強忍著身體支撐著,最後讓這個兔子也過了河,所以全部的禽獸都獲救,最後這只鹿的脊梁也折斷了,它就掉到水裡面淹死了。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像這樣子在過去生中修苦行,慈悲濟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難以窮盡。佛告訴我們,這些樹林裡面的動物,踩著他身上過河的,是誰?都是現在聽佛說法的弟子,那只最後過河的兔子就是須跋陀尊者。須跋陀是誰?他原來是個外道的婆羅門,年紀很老了才學佛,他是一百二十歲才遇見佛,在佛那裡出家受戒,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而且他是在佛滅度那一天去求受出家受戒,證得阿羅漢果,佛給他說法他就證得阿羅漢果。佛滅度之前,結果這個須跋陀尊者他搶先滅度,因此這位尊者是佛最後所度的一個弟子。這是之前,在那一生裡頭,它是過河的最後一個動物,你看都離不開因果。佛的這些弟子們都是跟佛有深厚的緣分,當時佛以慈悲心救濟這些禽獸,結果到這一生,這些禽獸變成佛的弟子來聽法,因佛而得度。

  所以要學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的人,首先要多給眾生施與恩惠,這樣你將來才是法緣殊勝。聽你講經說法的人過去真的都是跟你有深厚因緣,沒有深厚的因緣不會感應到一起來,即使在一起,他可能也對你並不能夠做到信受奉行。所以能夠護生、救生,這種修的福很大。你看世尊多生多劫修這些福,這一生能夠圓滿成佛,福慧二足尊,而且弟子遍天下。乃至我們現在學佛了,聽佛說法,雖然沒見到佛,但是能夠在釋迦牟尼佛的法裡頭得度,肯定過去生中也是跟釋迦牟尼佛有緣的,只是我們沒有神通,見不到過去生中的因緣。《地藏經》裡面有說到一條,說「燒山林木者,得狂迷取死報」。你看佛當時做大鹿的時候是救生,果報是未來成佛。如果反之,燒山、燒樹林,自己也會現生得到狂迷取死,就是死的時候顛狂。為什麼顛狂?因為看到很多冤親債主來索命,結果會墮到地獄,一到地獄那是時間太漫長。

  下面安士先生講了另外一則故事,是出自於《功過格》的,「燒蟲受譴」。這是講在揚州有一個人叫何自明,他在石塔寺前面開了一座茶館,家裡有很多樹木,於是他就常常撿這些樹葉當柴來燒。後來他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忽然自言自語就說出來,說我一生燒毀無數的樹葉,以前不知道這是有大罪過的,哪裡料到因為這樹葉裡面有無數的蟲蟻,所以殺了無數的生命,現在地府要追究我的罪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結果說完就死了。所以你看看,因為大意,不謹慎,撿回來的樹葉沒有留心上面有很多蟲蟻,燒了之後,這就是殺生。所以《太上感應篇》裡面講到,「不得穢柴作食」。一方面這是敬重神明,因為穢柴燒出來的飯菜供奉神明,這是不恭敬,另外一方面,在這些污穢的柴火裡面,這個柴往往裡頭有生物,如果不細細檢查,可能一並就燒死了。所以柴火要非常的留心,在燒之前總要細細檢查一下,假如發現有蟲洞,或者上面有螞蟻,要把它剔除,把它放生,不可以隨便就扔到火焰裡面。經典上還告誡我們,說在燈火火焰上面都會有很小的眾生,它們是吃煙的,如果人吹一口氣,像一般點蠟燭用口把它吹滅,這一吹可能就把這小蟲吹到火裡。雖然我們可能眼睛看不到,這些小蟲太小了,但是無意之中可能就傷害這些生命,因此佛在沙彌十戒威儀當中,都禁止用口吹氣吹滅燈火。這都是從小的、微細的地方培養護生慈悲的心。所以這是「禁火莫燒山林」,在細微處要養成慈悲,當然這些燒山林的、大的罪行自然就不會做了。

  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十六句:

  【點夜燈以照人行。】

  安士先生注解中說,「黑夜難行之處,忽然予以一燈,是猶呼無目者,而予以雙眸;挽既去之太陽,而邀其末光也,何惠如之」?所以為什麼要點夜燈來照路人行路?因為在黑夜當中,特別是難行之處,路不好走,夜行人就會很辛苦,而且很容易跌倒受傷,這個時候假如有一盞燈能夠照亮夜行之路,這是對夜行人莫大的幫助,正好像對於盲者給他雙目復明一樣,又好像已經太陽落山了,天色已晚了,你還能夠看到一些光明,這種恩惠是真的其他的恩惠比不上的。這是古人所說的雪中送炭,正是人家需要的時候你給他送到,所做的事情似乎並不是很大,代價並不是很高,但是給人的恩惠確實不小。下面說,「是故有燈,則眼前了了,故施之者,當得明目報」。這裡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施燈的果報,講了六條,這是第一條。你看在晚上走夜路,一片漆黑的時候,假如突然有一盞明燈照亮前進的路,眼前就豁然看得很清楚。這種施燈的因,讓人家眼前清楚,他自己也能得明目的報。所以要想眼睛明亮,那是要施與明燈。所以在晚間,譬如說在寮房裡,如果是要出門上洗手間的,在過道裡放一盞燈,不一定要很亮,但是至少能夠照亮夜路,施這種燈這就有功德。還有晚上的路燈,這些布施都是想到讓別人看清道路,自己自然就有明亮的果報。所以我自己有時候常常自嘲,我這一生是近視眼,眼睛不夠明亮,大概過去沒有去施燈。那些眼睛明亮的、好的,視力都是一點五的,肯定是過去生中施燈的。你想我們師父上人,到八十二歲了,看報紙都不需要戴眼鏡,不用老花鏡,眼睛明亮,那是過去生中和今生布施光明。這個光明,不僅是有形的燈,還有無形的燈。什麼是無形的燈?佛法,佛法照亮我們的心地,啟發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像黑夜當中見到光明一樣。所以我們師父這一輩子布施,你看到晚年依然雙目炯炯有神。

  第二條果報,說「有燈,則心無憂慮,故施之者,當得歡喜報」。確實我們可能每個人都有走過夜路,假如沒有燈,很黑的話,心裡會有恐懼、會有擔憂,很害怕出現狀況。特別是女孩子,晚上走路難免會有憂慮;不僅她憂慮,可能她的父母、親人都為她憂慮。這個時候假如有人施一盞電燈照亮這個路,或者給她一個手電筒,讓她一下子心憂慮得到解脫。讓人解脫憂慮,自己當得歡喜報,自己心常歡喜。這裡也有引申的意思,這個燈也代表智慧、光明,當我們看到別人有憂慮的時候,我們可能幾句安慰的話,或者是導之以正知正見,讓他從憂慮、迷惑當中醒悟過來,這是法布施、也是無畏布施,所以自己也能得歡喜報。

  第三,「有燈,則不履污穢泥途,故施之者,當得潔淨報」。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如果晚上走夜路,那個路可能是很污穢、很骯髒,看不見的時候可能一腳踩到爛泥裡面,如果有燈照亮這個路就無妨了。所以施燈者得潔淨報,因為讓人得清潔干淨,自己自然就能夠潔淨,或者是今生,或者是來世,身體沒有臭穢。這裡除了身體以外也包括心地,假如發現人有心地污穢,什麼是污穢?邪知邪見,那些不正的念頭都是污穢,我們幫助他放下這些污穢的念頭,用正法、用我們的光明正大的那種態度來感化他,來勸導他,他能夠重新得到清淨心,不再去想那些污穢的想法,那我們自己也更加的心地純潔、清淨。所以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一絲一毫都不會差錯。

  第四,「有燈,則犬吠不驚,故施之者,當得無畏報」。在晚上走路過人家聚落,如果那家養狗,它聽到有聲音它會叫,半夜三更可能在那狂吠,會驚擾了家人,也會驚擾行路的人,有燈往往可能這個狗它就不吠了,就不會有驚擾。所以這是施無畏,自己也得無畏報,無畏是心中無所畏懼,身?身也能夠健康長壽。這裡也有引申義,當人如果受到驚恐,我們安慰他,幫助他恢復平靜,解脫他的驚恐,這是施無畏,我們也能夠得自己身心無畏的果報。這種安慰就是法布施、就是無畏布施,這就是明燈。

  下面第五條,「有燈,則不令人疑,故施之者,當得舉動光明報」。晚上如果自己在走路的時候,經過一個人家,當裡面的人聽到外面有人走路,他可能會生疑,不知道是不是晚上有盜匪。這個時候如果路上有個燈,人就能看見這是晚上趕路的人,不是盜匪,他疑心就化解了。所以這施燈的人他也就得舉動光明報,他讓人脫離疑惑。讓別人脫離疑惑,自己心中就沒有疑惑,所以一舉一動都正大光明,別人也不懷疑他,他自己也不懷疑別人,斷除了疑心。疑心是一個很重的煩惱,如果對人產生疑心,馬上就跟人產生一條隔閡,就不能坦誠以待。所以我們修學聖道的弟子們,首先要從真誠學起,對一切人我們的舉動都是正大光明,我們絕對沒有欺詐、虛偽的念頭,自己也絕不懷疑人,即使是別人懷疑我,我也不懷疑別人。深信因果,知道這懷疑沒有用處,懷疑改變不了因果,它只會損害我們的真誠心,所以絕不懷疑。人只要不疑心裡就沒有委曲,沒有那些邪曲,舉動自然就光明了。

  第六條果報,「有燈,則不致跌撲損傷,故施之者,當得無病報」。有燈人他可以看清路,不至於摸黑走路的時候跌倒損傷身體。所以施燈之人就等於布施無畏,讓人避免了損傷身體的這個問題,自己果報就是沒有病痛。所以當你讓人沒有病痛,自己也就沒有病痛,如是因,如是果。

  下面還有一條,總共是七條果報,「有燈,則不墮落溪河井澗,故施之者,當得長壽報」。晚上走路,萬一前面有一條小溪、小河,或者有口井,或者有一個山溝、山澗,看不到,一失足就墮落其中,所以能夠在這些險要的地方掛一盞明燈,讓行路者看得清楚,就不至於墮落到這些溪河井澗當中,這是救護人的生命。所以施燈的人他就得長壽的果報,這也是無畏布施。引申的含義,我們知道,凡是能夠看到別人即將墮落的時候拉他一把,把他挽回來,一句勸誡的話,讓他改邪歸正,不至墮落,一句勉勵的話,讓他重新生起人生的希望,點燃他心中的明燈,這都屬於這一類,自己必得長壽果報。所以能夠講經說法,這裡面就是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最好的例子,我們的師父上人,你看看他一輩子講經說法,五十年如一日,到現在你看看,身體健康、長壽,八十二歲,眼不花、耳不聾,動作機敏,頭腦靈活,是我們最好的樣子。但是他年輕的時候,他常告訴我們,別人給他算命,說他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因為他的家族裡面,父輩、祖輩都是超過不了四十五歲,所以他自己也很相信自己的壽命就在四十五歲。但是他二十六歲開始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就講經說法,到四十五歲這也講法十二年了,到那一年他真的就患了一場病,結果他也不去找醫生治病,因為他知道壽命到了,醫生醫病不醫命,找醫生也沒用,就甘心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結果念了一個月念好了,又繼續講經,壽命延長,到現在八十二歲了。他何以得到長壽的果報?這就是施燈的果報,佛法就是明燈!聽他法的人,有多少人解脫了憂惱,有多少人避免了墮落,有多少人忏悔回頭,有多少人改邪歸正,有多少人發願求往生,多少人發願成聖成賢、改造命運。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個,都是因為聽了我們師父上人講法,漸漸從染污那裡回頭,走上學習聖教、弘揚聖教的道路,立願這一生求生淨土,在沒有往生之前,立願紹隆佛種、弘法利生。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很多,那都是師父上人講經說法、教誨的功勞,所以當然他老人家得長壽的果報。

  所以這底下一句說,「孰謂點夜燈者,獨照人行乎」?怎麼能夠說點夜燈只是照亮晚上的人走夜路而已?實際上這裡面引申的意思太豐富了。安士先生這裡說,「世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盡在黑暗中輪轉」。世間人每個人都是干這個的,真是生不知從何而來,死不知往何而去。一會兒投這個胎做了這一家的兒女,一會兒又從那個身體出來又去投胎,捨身換身,都是在這個生死輪回的黑暗當中流轉,所以夜路比喻生死輪回。那誰是明燈?「誰是有燈以照者」?燈是什麼?誰是施燈的人?燈就是佛法,施燈之人就是佛陀。所以「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後前世後世,恍然各有一燈矣」!所以佛來到我們世間,為我們講清楚因果報應的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是佛說的。我們想知道前生造作了什麼因,現在西方的那些心理醫學家,他幫助人記憶前生的方法是用催眠,在催眠狀態下他就能夠看到,回憶起自己前生的情況。但佛告訴我們不需要用這種方法,想要知道前生做了什麼,今生受者是。你這生受用的是什麼?你是貧還是富?是貴還是賤?是相好莊嚴還是相貌丑陋?是聰明智慧還是愚癡顛倒?你自己這一生受用的,就可以推知前生造的因是善還是不善。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來生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你也不用去找算命家、風水家,也不用求神問卜,就看看現在我做的是什麼。假如我每天做的都是貪瞋癡,都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那來生哪有什麼好果報?盡在三途受苦。

  假如我現在覺悟了,斷貪瞋癡、斷私心、斷欲望,斷我這些傲慢、嫉妒、瞋恚的念頭,修養善心,來生必定比這一生好。我要是發真心求生淨土,這一個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一點留戀都沒有,只向往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那我也很清楚,臨命終的時候必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點不會差錯的。它不是人為的一個法則,而是客觀的規律,宇宙規律本來就是這樣。那我們會問,為什麼本來是這樣?因為因果它是自性的本來作用,這個宇宙是自性所現、所變,自性起作用那就是因果。所以你要問為什麼會這樣?沒有為什麼,法爾如是。所以真正明了了這前世、後世的因果,我們心就平了,心平就會有智慧,彷佛心中點燃了一盞明燈。對於現在所受的絕不怨天尤人,就會逆來順受,心安理得。對於未來也不奢望,但問今日耕耘,不問未來收獲。因為心裡很清楚,修善必有善報,為惡必有惡報。你看這不是心中點燃明燈一樣嗎?對於因果的事實、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說,「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為人也;歸依三寶,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則燃智慧之燈也」!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我們想生天享天福,這個是要有十善的因。什麼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種善。身三條,不殺、不盜、不邪YIN,口四條,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有三條,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善。修行這十善這就是生天的因。那麼做人,做人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持好了自然能得人身。皈依三寶,這是佛法僧三寶,就能夠不入三惡道。這裡講的三寶是真正的三寶,所謂是自性三寶,而不是我們現在看到寺院裡面的佛像,這是佛寶,經書,這就是法寶,出家人,這是僧寶,這種三寶叫做住持三寶,而我們真正皈依處不是外面的住持三寶,而是我們自性三寶。自性三寶,佛寶是覺悟,覺而不迷,法寶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僧寶是清淨和合,淨而不染,與一切人都能和諧相處,真能夠這樣做到,這是真正皈依三寶。皈就是回頭,依是依靠,從原來的那些迷惑顛倒、邪知邪見、污染知見、污染的行為那裡回頭,依靠自性的覺正淨。真能這麼做到,當然你不會下三途,到三途去受苦的那都是迷邪染,你有覺正淨,怎麼可能下三途?所以這佛法就是智慧之燈,這個智慧之燈,我們首先要照亮自己,自己覺悟了然後還要照亮別人,自己不覺悟怎麼可能照亮別人?所以能夠自己覺悟了,才可以談得上「點夜燈以照人行」。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二則故事。第一個是從《阿闍世王受決經》裡的一個故事,叫「貧女施燈」。阿闍世王他是在佛陀時代一個忏悔改過的佛弟子,我們在淨土三經當中知道他的故事。他是一位太子,結果為了提早繼位,把他的父親軟禁起來,把母親也軟禁起來,最後還害死他的父親,甚至想要傷害他的母親,結果後來罪業業障現前,滿身長了毒瘡,他就後悔了,向佛忏悔。因為他當時是受提婆達多的慫恿,提婆達多,這是佛的堂弟,但是嫉妒佛,他想當新佛,聯合阿闍世王一起破壞僧團、出佛身血,阿闍世王還殺父害母,這都是五逆重罪。提婆達多墮了地獄,阿闍世王到臨終地獄相現,他忏悔了,祈求佛來救他,佛加持他,讓他病就好了,所以他就發願護持佛法。到佛滅度以後,大迦葉尊者第一次結集經典的時候,也是他來護持的,他是以國家財力護法。這個故事是講他已經回頭之後,阿闍世王有一次施燈,拿出百斛的麻油到只樹園精捨去布施明燈。當時有很多人也一起隨喜布施,其中有一位貧窮的老婆婆,她家裡很窮,看見阿闍世王做好事,她也心裡隨喜想要布施燈,但是一想到自己家裡一貧如洗,就非常的感傷,最後下決心,把家裡僅有的兩文錢布施出來去買油來點燈。兩文錢只能買很少的一點點油,賣油的人看見這老婆婆這麼樣的虔誠,很感動,於是很贊歎她的這種布施的心,同時就贈送給她一些油,也是不多,一點點,就不需要她交錢了。這些油因為很少,大概都不可能點到半夜,但是這個燈一般是要長明燈,點到天亮的。這個老婆婆就暗地裡發了個誓,她說如果我後世能夠得道,像佛一樣,但願這盞油燈能夠通宵不滅,於是她發了誓之後就把這油供上去點燈。結果這一天晚上國王布施的燈很多,有的明有的暗,有的甚至被吹滅了,但是唯獨這個老婆婆她布施的油點的燈通宵達旦都是這樣的明亮。

  到第二天早上目犍連,這是世尊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他想用袈裟扇這盞燈,想把這個燈扇滅,結果沒想到這個燈光反而更加的明亮。大家大惑不解,目犍連神通第一,把這個油燈熄滅都熄滅不了,這是怎麼回事?結果佛就告訴目連尊者,說這盞燈不是你用威神力就可以能夠熄滅的,因為這一位老婆婆已經在前世供養過一百八十億佛,她這一生又發願施燈,而且發願成道作佛,她三十劫以後就能成佛,而且佛號叫須彌燈光如來,這是佛給這個老婆婆授記。你看她前生施燈,後來成佛了,她叫須彌燈光如來,須彌這個是梵文,翻譯成華文叫妙高,就是這個佛的名號是妙高燈如來,燈是很高而且很莊嚴的這個燈光,比喻如來智慧廣大,老婆婆成佛就會成這樣的一尊佛,前生施燈的果報。佛又講了,她之所以這一生這麼貧窮,就是因為前世沒有布施。所以真的是修福和修慧要雙管齊下。這老婆婆很有善根,前生有修慧,但是不修福就不行,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她沒有福報。但是福和慧相比之下,卻是慧比福更重要,如果只修福不修慧,那就變成大象掛璎珞了,將來做一個大象,做皇上的坐騎、寵物,滿身掛著璎珞,這是很大的福報,沒有智慧,愚癡,墮畜生。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要福慧雙修。布施佛法、護持佛法,這本身就是福慧雙修,你們想想是不是?你看你要是布施佛法,你講經的人你要備課,這是內財布施,你可能要放棄工作,你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投入學習經教裡面,認真的備課、習講,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更殊勝。他也有外財布施,他放棄了工作,放棄了收入,專門干這一行,這一行是個清苦的職業,這也有外財布施。也有法布施,這是講佛法,這修慧,財布施是修福,所以講經說法是福慧雙修。那護持佛法也是福慧雙修,雖然不是自己親自上台,但是發現有資質比我們好的我們就護持他,他講的比我講得好,我就全心全力護持他,那麼他的功德跟我的功德是一樣的,也有法布施,你護持他,出錢出力,這是財布施,也是修福修慧。這就是點夜燈照亮生死路上的夜路人。

  下面安士先生舉出他親自見聞的一個故事,「竊油現果」。這是在他家鄉昆山石浦鎮有一個觀音堂,這是一個小佛廟,供的是觀音,非常的荒涼。在清朝康熙初年,當時有一個人在裡面宰兔子,而且想要烹煮這個兔子,少油,竟然把佛前的燈油取下來,來烹煮這個兔子。等他剛剛把兔子吃完以後,兩只眼睛就瞎了,而且終身殘疾。這是看到現報,現報都這麼淒慘,果報那就更加令人心酸。何以會有這樣的報應?因為這個人不懂佛法,不知道因果可怕。第一個,在廟裡面宰殺,在伽藍聖地殺害生命,這是造極重的罪業,按照戒經上講這是墮阿鼻地獄的,而且他還偷盜,你看又殺生、又偷盜,偷盜是偷盜常住物,把這廟裡的油擅自取用,甚至他不是用在好的地方,而是用來煮兔子肉,這簡直是造下極重的大惡,所以現報這麼快速。要知道,按照佛的戒律來講,如果這個油是供佛的,就只能供佛,連換去供養菩薩都不可以,如果是把用途換了,這就屬於偷盜戒犯了。所以佛門裡的戒律一定要多多的學習,避免無意中就犯了因果。譬如說佛門的用品,如果它有專門用途的,不能移做他用,信眾的供養,假如說這筆錢是供養常住,供養出家人、四眾弟子飲食的,供齋的,這筆錢就不可以用作另外的使用,你不能用作像建設或者是流通法寶,就得專款專用。反過來,如果人是供養流通法寶的,這筆錢就不可以用作供齋,不能互用,除非你經過施主的同意。譬如說寺院裡面供齋的款很多,但是流通法寶的錢很少,又有人來供齋,你可以跟他說明白,說我們供齋的錢已經很豐足了,你願不願意供養流通法寶?他說可以,同意了,這就可以使用,這就不犯盜戒,否則這都是偷盜,而且這是常住物,信施物,信眾的布施,擅自挪用都有因果。這裡講到點夜燈以照人行,如果在佛門裡面點夜燈,施佛法,照亮我們迷茫的人。如果在佛寺裡面盜用常住物,破壞佛法,得到的報應確實是很淒慘,將來的痛苦是無量無邊。

  好,下面我們來看第四十七句:

  【造河船以濟人渡。】

  安士先生注解當中說到,「臨流踯躅,歎隔河千裡之難,忽然載而渡之,是所謂絕處逢生也」。這是講為什麼要『造河船以濟人渡』。當人走到河邊,想過河卻過不了,踯躅就是徘徊不前,非常焦急但是又無計可施,在河邊感歎,相隔千裡,不能夠過河。正在這個時候,假如有船駛過來運載他過河,他真的會覺得是絕處逢生,突然間就解決了大問題。「予人以絕處逢生,其人亦必絕處逢生矣」!這個予人就是給與人,幫助人絕處逢生,解脫憂惱,那麼這個人他也能夠絕處逢生,往往是他有困難的時候會遇到人幫助。「從江河中渡人,其功固大;從生死中渡人,其功尤大。從江河中渡人者,恩在一時;從生死中渡人者,恩在世世」。這個是引申的含義,說得好。這個渡人,在事相上講他是渡人過江河,這個功勞已經是很大,很有功德,這是無畏布施,如果是在生死海中度人的話,這個功德就更大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江河中渡人過河,你給他施恩只是恩在一時,就這一次,從生死中度人,恩在世世,他能夠生生世世得到解脫,他能夠聽聞佛法,超越生死輪回,從今以後永脫三界,這不就是對他莫大的恩惠嗎?所以《普賢菩薩行願品》當中講到,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度人就是為其講經說法,啟發他的覺悟。講經說法不一定在講台上,你跟他交往當中點醒他,引導他來學佛,立願求生淨土,這是在生死中度人。

  下面說,「一切凡夫,皆在生死輪回之此岸,唯有六種大功行,可渡之而到於彼岸」。這凡夫,包括我們在內,都是在生死輪回的這邊,如何能夠渡過這個生死海到那邊涅盤的彼岸?這邊必須要修六種大功行,六種大功行就是菩薩六度之行,真正修行六度,便可度脫生死到達涅盤彼岸。所以這裡講,「彼岸者,諸佛菩薩超出三界之岸也」。這個彼岸,在小乘上講是四果阿羅漢,他是永出三界,但這裡講的是大乘,大乘的涅盤叫大涅盤,比阿羅漢要更高,阿羅漢是出了三界,但是他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還沒有斷,他只斷了見思煩惱,出了三界,但是還不能夠證入法身,所以還要提升。所以這個彼岸是講諸佛菩薩所證得的,《華嚴經》裡講的法身大士,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都是法身大士,經上講是菩薩摩诃薩,他們都是跟佛道力、神通、受用相同。他們也能示現成佛,只是還有無明習氣沒斷盡,所以有四十一品的位次,真正超越四十一品位次之後,就能夠證得圓滿法身,圓證佛果,那就是大涅盤的彼岸,那都是要修六度。六度也叫六波羅蜜,所以六種大功行即六波羅蜜。波羅蜜,這是講到修六度修得圓滿,就叫波羅蜜。

  這六度指哪六條?「所謂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也」。菩薩的六度都是為了放下這六種煩惱,因為我們凡夫有這六種煩惱,所以佛才讓我們修六度,假如沒有煩惱就不需要有六度了。凡夫都有悭貪,這個悭就是吝啬,貪是貪婪,凡人哪個不貪?做善事就捨不得,見到財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起貪心。所以菩薩叫我們布施,用布施去度悭貪,度就是把它度脫、放下。持戒就是度惡業,我們眾生任著自己的情執、知見造惡,不能夠考慮到別人,這是私心,損人利己。佛告訴我們,要放下惡業就要遵守規矩,訂出戒律,戒律就是規矩,這個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是度瞋恚,瞋恚就是貪而不得就生瞋恚,心裡不高興,也包括嫉妒的念頭、傲慢的念頭,都屬於瞋恚這一類,那要修忍辱。你看中國人,讀書人常說的「士可殺不可辱」,把辱看得很重,生命可以放下,但是辱受不了。佛在這裡教我們忍辱,本來這個六度裡面的忍辱它沒有辱它只有忍,祖師大德他們翻譯加上個「辱」字,這專門對我們中國人講的,中國人看辱看得很重,辱都能忍了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遇到一切逆境都不能夠起瞋恚,都心平氣和,這忍辱就修成功了。像過去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你看心依然是平靜的,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忍辱就修成功了。

  用精進度懈怠,懶散、懈怠這是凡夫的通病,菩薩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只有專精才能進步。所以我們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學道、學法門,現在的階段要一門深入,這叫精進,不能夠學雜了。學得多,聽得多,看很多的書,聽很多的法門,這個也學那個也學,這個就不叫精進,雖然他也很用功,他確實也是很努力,每天學得很多,可是進步不大,為什麼?他不叫精進,他叫雜進,叫亂進,他不專。所以中國你看《三字經》裡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貴以專就是精進。禅定度散亂,我們凡夫心思都是散亂的,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念念不住,心安不下來,雜念很多,妄念很多,菩薩用禅定,止息我們的妄念。

  智慧度愚癡,這個智慧是能夠觀照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不是講的世智辯聰。什麼叫愚癡?愚癡就是不明白真相。譬如說以為這個身是我,身見就是愚癡,所以愛惜這個身體,保養這個身體,為了這個身體不惜代價,甚至造業,損人利己,這愚癡。菩薩明了身體不是自己,這身體是用來為眾生服務的,為紹隆佛種、弘法利生做事的,把身體做為工具供養給三寶,供養給佛菩薩,絕對不對這個身體有控制、占有的念頭,這就是智慧。又譬如說,凡夫以為眼前的這些一切人事物、這些景象都是真實的,不了解這是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不明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樣樣都執著,有深深的得失感,這苦!結果菩薩他用智慧觀照,觀萬法皆空,所以他放得下,他不會執著。但是因果不空,所以他努力的修善因,所謂無住生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但是又生大菩提心,幫助眾生,所謂是大做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這是智慧。所以佛法裡面的每一條修行的這些方法,都是度我們的煩惱,先要自度而後度人,這是「造河船以濟人渡」的引申義。

  下面安士先生舉出一則故事,這是從《懿行錄》裡面選出來的,叫「志存濟溺」,這個故事在《了凡四訓》裡面也有引用。這是講到明朝有一位少師名字叫楊榮,少師是一個很高的職位。古人,你看皇帝都有三公,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還有三孤,三孤是少師、少傅、少保。他們的事情,他們要做事做什麼?輔佐天子,是直接輔助天子管理天下的。明朝這位楊榮他是在明成祖手下服務,為明成祖立下汗馬功勞。他是一位很能干、很賢明的官員。楊榮他是福建建寧人,就是我們現在講建瓯,他的祖輩是從事船渡的工作,做船夫。有一年他那個地方發大水,結果沖毀了很多民房,很多人都被淹死在水裡,真的是看到屍體都順流而下,還有很多的物品都被沖到水裡。這個時候很多的船夫都去搶水裡的東西,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都被沖出來了,他們都去搶,唯獨是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他們很有慈悲心,完全不去看水裡的貨物,就一心一意的去救人,救上了很多人,但是一點東西都沒拿。結果同鄉的人都笑他們太愚癡,這個時候有拿的不拿,不拿白不拿。結果楊少師他的曾祖和祖父回答說,我們駕船的錢已經足夠自己養活自己,為什麼要亂取不義之財?結果後來楊少師的父親出生之後,他家裡就慢慢富裕起來。有一天有一個道人路過他家門口,告訴他們說,你們的祖輩有陰德,子孫會顯貴,你們可以把自己親人葬到一塊墓地那裡,這裡是個風水寶地。家裡人就聽了道人的話,也就依照他的話做了,後來果然這個楊少師出生了,真的是少年才俊,很年輕就考上了進士,而且地位一直做到了少師,所謂位列三公,朝廷當中最顯貴的、掌握軍機大權的這種大臣,而且楊少師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受到了追封,追封相應的頭銜。所以我們看到,你看在人有患難的時候,完全以仁愛之心去救人,這是用河船救人,沒想到積累的陰德這麼厚,自己的兒孫將來顯榮貴。

  安士先生在後面評論裡面又提到了一個故事,這也是他自己所見聞的。說在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時分,在崇明縣海潮猛漲,漲潮了,結果沖走了岸邊十八所的房子,很多的人畜還有東西、器物,都隨著海水飄過來,這時候有一個人就伏在一捆大柴上,一捆柴能夠浮起來,他就抱著這個柴,被海水沖到岸邊。可是還沒有到岸的時候,就有一個人他看到這捆柴,就生起了貪念,就用鉤子去鉤那個柴,沒想到用鉤子一鉤,這柴本來是一捆綁住的,一鉤就散掉了,這一散,那個抱著柴的人就掉到水裡淹死了。結果就在那天晚上,那個想要貪柴的人忽然就發瘋了,然後自言自語的說,我一家四口都被淹死,唯獨我還有幸存的希望,今天你既然害了我,我也不會放過你。這顯然是那個掉到水裡被淹死的那個人來附體,借這個人的口說出來,結果這個人當晚就暴斃了。你看看,這一念生起這個愚癡的貪念,想要得到一點點利益,可惜利益沒得到自己就命喪黃泉,跟這個眾生結了這個怨,那要還可是夠還的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常做好事,做好事必定有好報。那種存心損人利己的、費盡心思,最後所得到的只有苦報。

  好,我們繼續講下面第四十八句:

  【勿登山而網禽鳥。】

  安士先生在這裡說到,「同一羽族也,以禽鳥視雞鹜,則大相徑庭」。這個尤其是講禽鳥,如果上山去網捕飛鳥,這個罪業比殺自己的家禽罪業更重。雖然鳥跟這些雞、鴨是同一類的,都屬於羽族,有羽毛的,這個雞鹜,鹜就是鴨子,但是它們是大相徑庭,這有區別。為什麼?「蓋雞鹜之宿業重,故招決定殺果;禽鳥之宿孽輕,故得未定殺果」。家裡養的雞鴨它們的宿業很重,所以注定是被宰殺的,可是山上的禽鳥不然,它們的宿業可能比較輕一點,所以未必是注定要被殺害。「若登山而網之,是使孽輕者亦招重報矣,其孽非自吾而造乎」!所以如果我們起心要去捕鳥,登山而網之,用網來捕捉,這是什麼?本來那些鳥它的罪孽比較輕,可是它的結果跟這個家禽一樣也受到宰殺,這個罪孽是從我自己這裡造出來的,所以我要承擔果報。下面引「《梵網經》雲」,《梵網經》是一乘了義的經典,在中國《梵網經》只有一卷,只有一品,這一品是講菩薩戒的,所以常常《梵網經》又稱為《菩薩戒經》。這經中說到,「若佛子見異類,當默念雲『汝是畜生,當發菩提心』,若不爾者,犯輕垢罪」。你看《梵網經》裡都這樣子告訴我們,說佛子,真正佛弟子,見到異類,就是動物,飛禽走獸,都應該心裡默默的念道,汝是畜生,你們這些畜生,就是過去因為有罪業,感來的果報,現在你們應當發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不發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發菩提心,所以先要發菩提心,這是給它們這些動物都種善根。所以菩薩見到動物都要這樣,如果不這樣這屬於犯罪,這罪當然比較輕一點,屬於輕垢罪,但是也是屬於破戒了,破了菩薩戒。因為菩薩戒是大乘戒,大乘戒裡面包括饒益有情,假如不能夠饒益有情,這也屬於犯戒。所以下面說,「則見諸禽鳥,猶當發心救度,反欲網而食之,可乎哉」?見到這些飛禽,應該發心救度它們,你看一動念就修功德了。所以會修的人處處都有功德修,愚癡的人、貪婪的人要把它網捕、宰殺,吃它們的肉,怎麼可以這麼做?所以都在我們發心不同。同樣遇到的情形,你能發心救度它們,就修無量功德,假如我們起這個貪婪心,要殺害它們,這就造無量的罪業,將來必定有果報,而且要還債。

  下面說,「閻浮提山林樹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種鳥」。這是《大藏經》裡面講的,閻浮提是我們地球,地球上有四千五百種的鳥。「雖極羽族之變,而其貪生畏死,則一也」。雖然這些鳥的種類很多,但是統統都是貪生畏死,跟人有什麼兩樣?所以「彼方藉山以作棲息,乃一旦網之,使其母離子散,招報亦屬非淺」!彼就是指這些飛禽,它是依山而住,山林就是它們的家園,在那裡面棲息,如果我們用網去捕捉,就是必定會招致它們家破人亡,母離子散,我們這樣對待眾生,將來必遭同樣的果報。所以大凡這一生遇到家破人亡,母離子散,要想想都是因為過去網捕生靈這種報應。想不要得到這種報應,唯有斷這些惡業。「禽鳥之死,不止於網,網既不施,則其不得用弩箭火槍,以及毀巢取卵,益可知矣」。用網來捕鳥這是一種殺生的方式,可是鳥不只是死在網裡頭,特別是現在人,捕殺禽鳥的這種手段太多了,有用弓箭的、用火槍的,或者是毀壞它的窩巢取它們的蛋,這些統統都是殺生,這個果報確實絲毫不爽。

  我們看安士先生引徵三則故事,第一個是出自於《賢愚因緣經》,講的是「鹦鹉始末」,這是講到鳥亦有靈,不可以輕視它們,更不能傷害它們。這是講在捨衛國,在須達長者家裡有二只鹦鹉,它們的天性都很聰明,很快就能夠學會人說話,看見有比丘來的時候就會告訴家人,要歡迎他們或者歡送他們。阿難,這是佛的一個弟子,多聞第一的,也是佛的侍者,他來到須達家裡看見了這二只鹦鹉,就給他們說苦集滅道的四谛法,結果鹦鹉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後來鹦鹉在這個樹上睡著了,因為過去有這種業力,碰上了一只野貓,上了樹把它們給吃掉了。雖然它們死了,但是因為過去有聽法的功德,所以死後神識就上升到忉利天,它們先上升到四王天。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弟子們,說這二只鹦鹉它們現在在四王天,四王天的壽命享完了就會生到忉利天。這是從第一天上升到第二天,然後層層往上。忉利天壽命享完了就到第三天夜摩天,夜摩天壽命享完了就生到化樂天,化樂天享完了就生到他化自在天,然後他化自在天壽命完了之後又重新下一層,化樂天。就這樣從上面一直往下,又從下面回到上面,就在六欲天裡面反覆七次,最後再投生到人類,出家修道。而且佛已經預言了他們當時出家人的名字,一個叫昙摩,一個叫修昙摩,後來他們兩個人都會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你看看,鹦鹉其實跟人有什麼兩樣?只是因為它們前生的業力,這一生墮到禽鳥的身體裡,但是它們也能從禽鳥的身體出來變成人類,甚至變成天人。雖然它這一生要酬償命債,被野貓所食,但是它們聽法的功德讓它們生到天道,不因為它們被野貓所吃而受到影響。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現在如果我們要求願往生極樂世界,一心念阿彌陀佛,即使是在臨終的時候遇到了任何的苦難,我們也不動搖,這樣子即使是被蛇咬死,還是被老虎吞噬,還是有什麼冤親債主來殺害我們,都不會影響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下來安士先生舉出《法苑珠林》裡面一個故事,叫「鴿得人身」。這是在講唐朝在並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他每天都念誦《法華經》和《金剛經》。在唐朝貞觀末年,貞觀這是唐太宗的年號,有一只鴿子就在他的房子裡做了一個窩,不久就生出二只小鴿子,於是這個出家人每天都用飯食喂養它們。結果後來小鴿子不幸掉到地上摔死了,這位老僧就把它們收起來埋葬。過了十幾天這位老僧就夢見有兩個小孩子來對他說,我們原來因為犯了小罪,所以投胎做了鴿子,近來因為聽您老人家誦經,就脫離了畜生身,投生到某村某姓的人家,再過十個月我們就可以出生了。這位老僧於是就按照日期,十個月以後去到那個村莊來看望到底是不是真的,結果果然看到那個人家生下兩個兒子,喊他們鴿子,他們就一起答應。但是答應以後,結果這兩個小孩過了一年才會說話。這個道理估計是什麼?他們剛出生的時候能夠記憶自己前生的事情,所以他們還停留在自己做鴿子的那個記憶,所以喊他們鴿子他們就答應,可是一答應,要一年才能夠習慣人的這樣的一個身體,所以一年之後才會說話。這是安士先生講的兩個故事。還有第三個故事,我們時間不夠用,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大家這個故事可以自己看,是他自己親身見到的故事。

  好,我們今天這個「勿登山而網禽鳥」就跟大家報告到此地,有不妥之處,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六集)  2008/12/13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36

 

上一篇:陳靜瑜:千萬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
下一篇:蔡禮旭:勸人要有念念為他人著想的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