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35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菩薩,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繼續看第四十三句:

  【或持齋而戒殺。】

  昨天我們跟大家學習了周安士先生的注解,為什麼要持齋,也就是吃素和戒殺。底下安士先生給我們講了九則故事,有些是出自於佛經,有些是出自於歷史和民間的記載,我們能看到吃素、戒殺以及不吃素、不戒殺的果報是什麼樣的,明了這個因果,就生起這種斷惡修善的心。首先我們來看《法句喻經》裡面的一則故事,叫「怨親顛倒」。這是在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在捨衛國有一位婆羅門,也就是古印度的貴族,家裡非常富有,但是他很吝啬,不肯布施,每次吃飯的時候他都緊閉著門戶,生怕有人進來向他乞食。有一天他跟他的太太一起殺了一只雞吃,中間坐著他們的孩子,一家三口正在用餐,夫婦倆人都很愛這個孩子,所以頻頻給這孩子夾菜,把這些肉、菜都送到孩子的口裡。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他觀察這個人到了該度的時候,於是他就變成一位沙門,一個出家修道人,就來到這個婆羅門的家門口敲門。這個婆羅門正在吃飯,聽見有人敲門,打開門一看,見到是一位出家的沙門,是不是又來乞食來的,心裡就生氣了,就罵這個人,說你這無恥的道人,怎麼要走到我這來。結果這位沙門,也是佛的化身,他就對這個婆羅門說,你才是真正的無恥、愚癡,你看你殺父親,又娶了母親,還供養自己的怨家,你怎麼還能說道人無恥?這婆羅門一聽,就有點不明白,你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沙門就接著說,你看看你桌子上的那個雞,就是你前世的父親,因為他悭貪吝啬的緣故,他就常常墮在雞裡面。這婆羅門一聽就愣住了,怎麼自己吃了自己的父親,而且自己也是個悭貪吝啬的人,難道我來世也要變雞給人家吃嗎?這時候沙門又繼續說,你這個小孩他前生就是個羅剎,在你前生、多生當中常常殺害你,這是因為你跟他的冤業的緣故,你欠他很多命債,所以他常常來殺害你,到這一生冤業未盡,他又投到你家裡來了,將來長大了他又要把你殺掉。你的這個太太是你前世的母親,因為恩愛深厚,就纏縛在一起,這一生做到你的妻子。所以你看,這種輪回,俗人看不出來,只有道人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這沙門說完他就現出威神力,讓這位婆羅門有能力看到他前世的這些因緣。當這個婆羅門看到這些因緣,他忏悔了,於是拜倒在佛的腳下,求受三皈、受戒,佛又給他說法,他當下就證得須陀洹果。須陀洹果這是小乘初果,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但是證得初果位就決定不會墮三惡道,而且在人間天上七次往來,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就能出三界六道,所以佛度了這一位婆羅門。我們肉眼凡胎真的是怨親顛倒,怨家喜歡得不得了,真正親人、恩愛的人,反而把他做為盤中餐,這裡面真的是造了無量的業。所以怎麼能夠不持齋戒殺?真正持齋戒殺就杜絕了這種傷害到過去生中親人的機會。

  第二個故事,這是出自於《冥祥記》,講的是「餓狗示報」,這是講到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這是在南朝,在南朝第一個王朝是劉宋,當時有一位沙門叫竺慧,這位沙門在一個寺院,他住在江陵的四層寺,兩年就死掉了。結果他的弟子給他設七天的齋供,到圓滿那天,就有一個僧人,叫做道賢法師,他就看到竺慧在自己房前,衣服穿著都跟平時一樣。這位竺慧就對道賢說,你還不能斷肉嗎?我正是因為吃肉,就墮到了餓狗地獄。這道賢,大概他也是吃肉,聽到這位死去的竺慧法師這麼說,心裡就很恐懼,還沒來得及回答,竺慧又跟他說,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你可以看看我的背後,於是反過身來給道賢法師看,道賢就看到了三條黃狗,形狀像頭驢,眼光像火炬一樣,正在做出要咬住竺慧法師的樣子,道賢看到了這樣的情形就大驚失色,這個景象後來也就消失了。這個是可以證明出家修道的人如果不能夠戒肉,必定是墮到地獄裡面,因為吃肉的緣故,也要被這些餓狗所吃。說實在話,不僅出家人要斷肉,就是連在家人,真正學佛的,都是要吃素戒殺,否則這個殺業我們怎麼能夠免得了?

  下來我們來看,在《隋唐紀事》裡面有一則故事,是「一錢薦帝」,那是用一文錢來超薦皇帝。這是講到周武帝,周武帝曾經滅法,這是有名的三武滅佛,我們前面有詳細報告過,其中一位就是這位周武帝,他是南北朝北朝最後的一個王朝。周武帝他很喜歡吃雞蛋。古時候的雞蛋都有生命,這是難免的。結果有一個廚師,專門給周武帝做雞蛋的,因為做得很好,周武帝也非常喜歡他。結果後來周武帝滅法,沒幾年他的王朝就被推翻,隋朝建立了。隋朝的皇帝,開國皇帝是隋文帝楊堅,隋文帝也非常喜歡周武帝當時的廚師,所以繼續聘請他做為皇宮的廚膳。結果在隋文帝建國第八年,也是開皇八年的時候,這個廚師突然就死掉了,結果因為胸前還有點暖氣,所以大家還沒有把他埋葬。過了三天這個廚師突然就蘇醒過來,叫著說我要面見皇上,為周武帝傳話,結果隋文帝知道了就召見他。他就對隋文帝說,說他自己斷氣以後,這個神識就被牽引到陰間,看到了周武帝。閻王爺當時就審問我,說你給周武帝管伙食,那我問你,他一共吃了多少個雞蛋?這個廚師他想不起來,這個怎麼能夠記得起來?閻王就說,既然你記不起來,好,我就命人把周武帝肚子裡的雞蛋全部給擠出來。當時周武帝就在旁邊,當然就非常的恐懼。不一會兒忽然就看見冥司裡面那個大屋子裡出現了一張鐵床,還有幾十個獄卒都出現了,這是地獄裡的鬼剎。他們把周武帝按倒在這個鐵床上,然後用一條大梁壓住周武帝,一直壓到周武帝兩肋都裂開。這個時候就看到很多的雞蛋就從他的腹腔那裡滾出來,一會兒就把這個地上都鋪滿了,鋪得跟床一樣高。這時候周武帝大聲的喊叫,痛苦不堪,還對這個廚師說,請你回去轉告隋朝的天子,說我過去因為毀滅佛法,現在已經遭受著極大的苦痛,請他發慈悲給我做超薦。於是這個廚師他還陽以後跟隋文帝報告,隋文帝聽到這一番話,於是就下令,全天下的人每個人都出一文錢,來超薦周武帝,而且隋文帝還命人把這個事情記載在史書裡面。所以在《隋唐紀事》這裡面有,這是真實的故事。周安士先生在後面評論當中說到,周武帝滅法,流毒散布到天下,所以要超薦他必須要依靠天下人的力量,等到天下人都能夠代他忏悔的時候,他的罪業才能夠消滅。換句話說,他當時毀滅佛法,這是斷人的法身慧命,這是對整個天下帶來不好的影響,這種影響要消除他才能夠從地獄裡面出來。所以這個滅法的果報真是令人寒心。

  歐陽修,這是宋朝的大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參政的時候也曾經為翻譯的佛經潤色文字。後來歐陽修夢到有一個地方非常的莊嚴,又見到十個人莊嚴無比,周圍都有彩旗圍繞。歐陽修問他們,說你們是不是就是佛陀所說的十王,十位大王?那十個人說正是。歐陽修又問,世間人他們供齋、誦經,為死人修福,這個真有利益嗎?問他。結果十王就說,怎麼能沒有利益?當然有利益。歐陽修就若有所悟,他過去因為也曾經排斥過佛法,所以也覺得非常的後悔和慚愧,因此他夢醒之後他就立志護持佛法。他特別寫下家訓,告誡自己家裡的人,不能夠再犯他那種批評佛教的事情。到他臨終的時候都非常的自在,他是把《華嚴經》,他是念《華嚴》的,把《華嚴經》念到第八卷就往生了。所以這位歐陽修,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過去可能因為無知,批評過佛教,但是後來他痛改前非,也是在學佛方面很有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就比韓愈要好得太多了,韓愈也是文學家,可是這個人執著心太重,門戶之見太重,尊儒謗佛,所以他最後也落到惡道裡。

  下面這是在《冥報記》裡面有一則故事,叫「父殺羊女」。這是講到在唐朝貞觀年間,有一位韋慶植這個人,住在長安京城。他的女兒死得早,他夫婦倆都非常的痛惜。過了兩年,韋慶植有一次大宴賓客,就買回一頭羊,結果在買回羊的那天晚上,他的太太做了一個夢,就夢見自己過世的女兒,穿著黑色的裙子,白色的衣服,頭上還插著一雙玉簪,這個女兒哭著對她母親說,兒在生的時候曾經私用過父母的錢財,今天變羊來償還,明天早上我就會被你們所殺,所以特地來哀求母親來救我的命,因為他們明天早上就准備大宴賓客。這個時候母親就驚醒過來,於是趕快去看那頭買回的羊,就看到這個羊一半身是黑的,下半身是黑的,上半身是白的,跟她夢中見到的女兒,穿著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好像相同,而且發現這羊的頭上還有兩撮白毛,就像玉簪一樣。於是她就很驚訝,馬上就吩咐家裡人不准殺害這個羊。但是這個事情他的丈夫不知道,就是韋慶植不知道,他已經把賓客都請來了,准備等著上菜,結果發現羊肉還端不上來,他就很生氣,大罵那些廚房的人,為什麼還不殺這個羊上菜?結果這些廚房的人怕得罪他,就趕緊把羊給殺了,把羊肉端了上來。結果客人們都不動筷子,這個韋慶植就問大家,大家為什麼不吃?這客人說,剛才殺羊的時候,我們遠遠就看見那不是個羊,那是一個少年女子,所以不敢吃。韋慶植覺得很奇怪,後來就問他的太太怎麼回事?才知道原來這頭羊正是他的女兒。結果韋慶植心裡萬分悲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所以當我們不能夠持齋戒殺,怎麼能夠避免父母兒女互相殺害的因緣?

  下面這是舉《廣仁錄》裡面的,「夫殺羊妻」,這也是講死後變羊的。這是講到劉道原這個人,曾經做過蓬溪令,當他解除官職以後,有一次就在一個朋友家住宿,就夢到一位婦女跟他哭訴,說我就是你的朋友的妻子,曾經打殺了我先生的一個妾,所以閻王爺罰我做羊,現在我就在這個圍欄裡面,明天就要被你們殺掉,我先生為了招待你,要把我殺了給你吃。它說我自己死不足惜,只是因為我的肚子裡還有小羊,如果這小羊也因為我而死,那我的罪就更重了。劉道原做了這個夢,第二天早上就趕緊告訴他這個朋友,但是告訴晚了,他朋友已經把這個羊給宰殺了。當知道這個真相以後,這朋友全家都非常悲痛,而且果然看見這羊的肚子裡已經懷上小羊,於是全家人就把這小羊放回母羊的肚子裡一同埋葬。所以你看看,這個妻子因為前生打殺了一個妾,前生殺害人,這生被人殺害,即使是她來報夢,來求救,可是這業力也免不了。要知道,你能夠幸免於難,都是因為你前生造作的罪業沒有那麼深,所以果報就沒有那麼重,因此才能夠幸免於難,否則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方法想要避開業因果報的懲罰,那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殺業怎麼能造?

  下面是引《竹窗隨筆》裡面一則故事,《竹窗隨筆》是明朝蓮池大師寫的,他記錄的一個故事,叫「殺生冥累」。在錢塘這個地方有一位金某,他一生都吃素戒殺,非常虔誠,死後他的神識就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就是附體,對人說,我因為善業不深,所以不能往生淨土,但現在在陰間也已經很快樂,現在來去很自由。結果有一天他又附在一個孩子身上,就罵他前生的妻子,說為什麼你在我的墳墓前殺雞給我祭祀,今天已經有這些鬼剎在監視我,我已經不能像以前那麼自由。後來他的兒媳婦,就是這個死去的人的兒媳婦懷孕了,又去問這個鬼神,這個鬼神就說,你生第一個男孩沒有問題,但是以後生第二個男孩的時候你們母子都要死。結果大家很驚奇,把這事情記錄下來,後來果然都一一應驗。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到,祭祀先祖、鬼神,不可以用殺生。你看他這個妻子,為了祭祀他殺雞,也拖累了他。為什麼?因為這個殺業是為他造的。所以凡是殺生祭拜,祖宗沒有不被拖累,本來因為有善業的緣故,會得到幸福自在,但是這麼一殺生拜祭,反而增加他們的罪業。

  下來引《現果隨錄》裡面一則故事,叫「河神受戒」。這是講明朝在江西鲟魚嘴這個地方,那裡的河段非常的危險,大家都有一種說法,「無風三尺浪」,來形容那裡的危險。那個地方有一座龍王廟,非常靈驗,所以往來的商人都到那個龍王廟裡面祈禱。為了祭祀這個河神,就是龍王,就常常殺生,也不知宰殺了多少生靈去祭拜。結果在明朝崇祯年間,這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有一位三昧律師將要路過這個地方,廟裡的主持人在事先就已經做了個夢,夢見有一位神靈來告訴他,說明天有一位僧人要來這裡,來托夢的神靈就是這個龍王。它對這個主持說,這位出家人前生跟我是師兄弟,我們倆是一起出家的,一起修道,因為他沒有忘記前因,就是他的願力很強,道心很堅固,因此他這生做了高僧,我因為一念之差,就落到了神道,變成血食之神,受用這些百姓血腥祭祀,所以造了不少的殺業,將來一定會下地獄。所以明天請你幫我懇求這位律師替我受戒,從今以後我再也不受百姓的血腥供養,而且我要持五戒,斷殺、斷肉、斷酒。這位住持做了這個夢,第二天早上果然就遇見三昧律師來了,於是就把這個事情向這個律師匯報。三昧律師於是就來到這個龍王廟為這個龍王皈依、說戒,就等於傳授戒法。從此以後那個河段真的變得風平浪靜,人們也再也不用設祭,不用拜祭它。這是在明朝發生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要知道,不管是水神、河神、還是山神、還是土地,所有這些神靈,假如他們享用血食供養的話,這種殺業,待他把這個福享完以後,就必定使他下地獄。所以歷史上有這個故事,像東岳大帝,在唐朝永淳之前也是受血食供養,後來求元圭禅師來受五戒,才幸免不用墮地獄。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都用這些殺生、血食供養神靈,以為這樣子得到神靈的歡喜,其實是什麼?讓這些神靈帶上更多的罪業,這是推他們下惡道,他們怎麼能夠生歡喜心?生歡喜心的必定不是善神,必定是那種殺心不斷的惡神,你常常拜祭惡神,就有這些惡神老盯著你,你怎麼能夠得到好報?所以我們供養神靈都要用素食。我們這次來學習講解《文昌帝君陰骘文》這個緣起,也是因為我有一次跟著師父上人到雲南雞足山,在那邊的百姓都很喜歡拜祭文昌帝君,那裡有文昌帝君的廟,但是已經破落了。所以有一位護法居士就發心要重新修建文昌廟,就勸請讓我講一遍《文昌帝君陰骘文》。他說這裡的百姓真的不懂得該怎麼樣子的祭神,每次拜祭的時候都殺很多的這些生靈,雞鴨魚肉來供奉,不祭祀則已,一祭祀那真是血流成河。所以他勸我一定要把這個文昌帝君到底怎麼回事,這些因果報應的事實講一遍。當時師父也在,師父也很贊同,所以我回來就發心來講解。要知道,文昌帝君你看在這裡提倡什麼?持齋戒殺、買物放生,怎麼可能他喜歡吃你的血腥供養?他們都是善神,假如我們用這些血食供養他們就走掉了,他們不願意受到你的拖累,因為如果他們接受你這個血食供養,那他就要承擔這一分殺業,他們太明了這個因果,怎麼可以允許我們、接受我們這個殺生供養?連世間的君子都講求博愛,孟子也說「君子遠庖廚」,庖廚是廚房,君子為什麼遠離廚房?因為在廚房裡就會有殺生,這是為了保全我們自己的恻隱之心,恻隱之心是慈悲心。正人君子尚且都能夠這麼樣子做到,更何況這些善神、這些有智慧的神靈?

  下面我們來看《現果隨錄》裡面一則故事,是「破齋酬業」。這是講到在昆山縣,也是安士先生的老家,有一個人叫魏應之。在明朝崇祯年間,他有一次跟一位親戚一起睡覺,同房,結果在夢中他就突然驚醒,大聲的念佛。他這個同房的親戚就問他什麼原因,你做了什麼惡夢?他就對這親戚說,說我在夢中到了陰間地府,看見有一個官抱著生死簿,我的名字就列在上面,而且是列在缢死的那個簿上,也就是自己要上吊自殺,下面還有注解說,三年之後某一天,我自己會上吊在自己書房裡面。所以我當時很害怕,就問我犯了什麼罪?結果這個冥官也沒有詳細答覆他,就說了一句,這是定業難逃。當時這個魏應之又繼續問,我能不能夠有辦法幸免?結果這個冥官就說,只有長齋念佛才可能幸免,只要你精進修行,努力不懈,應該是可以逃過這個災難。這種說法你看跟民國印光大師在護國息災法會的開示當中講的是一樣的,印光大師講,要護國息災,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吃素念佛。吃素是戒殺,斷殺業,念佛是可以轉定業。結果這個魏應之醒來之後,對他這個親戚這麼說,把這個夢境講述出來,他的親戚告訴他,既然如此,你就應該一心一意修行。從此這魏應之真的就吃長素,一天到晚念佛不斷,很精進。結果過了八個月,他在那個地方遇到了另外一個朋友,這個朋友不信佛,就對他亂說,說你做了就是一個夢,夢怎麼能當真?不用那樣子吃素、念佛,過得這麼樣的不自在的生活。結果這些朋友這麼一說,就讓他動心了,他那個道心一下子就瓦解了,於是就開了齋,又恢復吃肉,佛也不念了。結果這樣子到第三年,有一天無緣無故他自己就打開書房的門自己上吊就死掉了。結果屈指一算,離他作夢的時間正好是三年,跟那個冥官對他講的一樣,真是叫定業難逃!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如果他能夠真的道心不退,不要破他的齋戒,繼續念佛,他就一定能夠轉定業,可是問題在於他道心瓦解了。我們進一步來思考,為什麼他道心會瓦解,人家說幾句話他就動搖了,本來自己堅持這個法門堅持得很好,心也很定,結果人家幾句風言風語,他信心都會動搖?原因是他這個信心沒有根。為什麼信心沒有根?這個原因是他對於道理不明了,不知道這個因果報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會對因果有疑惑,他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能完全相信,所以不能完全相信,他的道心就很容易受動搖,那怎麼能夠改造命運?真要改造命運,徹底覺悟才行。像明朝了凡先生,他就徹底改造命運。為什麼?他道理真正明了。了凡在南京棲霞山遇到了雲谷禅師,雲谷禅師對他講述了一番「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大道理,他真的悟入了,所以他真干。因此我們想要這一生改造命運,這一生能破迷開悟,成就道業,最重要的是常常要聽經聞法,要明白道理,道理不是徹底明白信心難免會動搖,再加上現在真的像佛在《楞嚴經》裡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些知見不正的這些人太多太多,而且現在言論自由,你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沒人管你。如果我們在這個時代裡面不能善護自己,這個道業要成就那是難於上青天。

  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真的很慈悲,反覆的提到他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如何遵守師承的三大原則,遵守這三大原則才能保住我們在修行道路上一帆風順。他去拜李炳老的時候,李炳老給他開出三個條件,你遵守這三個條件我才能收你做學生,不遵守那你另請高明。哪三個條件?第一,你過去所學的統統不算,從現在開始從頭學起,第二,你只能聽我一個人的,其他的大善知識,再有名的,也不准聽,沒有我的同意不能夠去聽別人講,第三條,老師不允許你看的書不准看,要經過老師同意你才能夠看這本書,這三個條件。結果我們師父上人一開始覺得這三個條件怎麼這麼嚴格,好像這個老師很跋扈,哪有是這麼傲慢,但是因為真是我們師父善根深厚,對老師還是有信心,相信李炳南老居士的為人,知道他不會害人的,所以就答應了。李炳老也說,這三個條件不是說要你一生都要遵守,只是五年,你遵守五年就行。所謂五年學戒,學什麼戒?就學老師的教誡,跟一個老師學,五年以後你得定,得定就開智慧,等開了智慧以後你才出去廣學多聞,那個時候你心裡有主宰,你不會受影響。

  結果我們師父上人真正遵守三條戒,遵守了幾個月他就發現這個利益太大了。你看看,他說過去學的不算,現在從頭學起,心裡也就平了,沒有傲慢了,反正以前的都不算,從零開始,也沒有辦法跟老師辯論什麼,只能遵守老師的,因為自己是零,老師不承認我自己原來所學的,從頭開始,心平了,第二個,不聽其他善知識的,只聽一個老師的,這個耳朵就封住了,不准看其他的書,只能看老師布置的書,眼睛也封住了,你看心就清淨了。所以很快就發現這個方法真能夠幫助我們得清淨心。所以我們師父他自動延長了五年,總共遵守老師這個教誡十年。所以我自己現在跟著我們師父上人學習也是要遵守這三個原則,絕對不能違犯。我們師父告訴我們,說這個原則就是從古至今師承的規矩。後來師父上人遇到了另外的法師告訴他,原來他們跟老和尚學習的時候也是遵守這三個原則。所以這個不是說李炳老他發明的,是祖祖相傳的原則,這叫師承,你才是老師的真正的弟子。

  所以我們要老老實實的遵守這個原則,也要遵守十年,沒有十年這個定力難,所以別人說什麼話馬上心就動搖,這是肯定的。這一動搖,自己的知見就起來,懷疑老師,心一有懷疑那就完了,信心就沒有了,信心沒有了之後,魔就乘虛而入,這就很危險,這就會栽倒。所以大凡跟著老師學習學到半路栽跟斗、不能成就的,都是因為有自己的知見,如果遵守師承的三個原則,自己哪裡有知見?老師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沒有自己的意思。你看用這種方法幫助我們斷我執,太妙了!只要老實遵守這個原則,雖然道理不是很清楚,照樣得利益;明了這個道理更好,你心就更平了。所以跟著老師成就的人通常就是兩種,一種是什麼?上根利智的,他道理都明白,他老實聽話,絕對沒有自己意思;另外一種是老實人,他是下愚之人,你說他笨,他真的很笨,什麼都不懂,但是他老實聽話,也是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沒有反駁意見,沒有自己意思,他也成就。那些不能成就的,中間那半吊子,通常知識分子會是這樣子,是怎麼樣?自己意思很多,他習慣於用自己那套思惟。這種搞學術研究可以,用自己邏輯推理的思惟自己這麼去自己弄可以,學道就不行,學道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還用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成道?

  所以這個故事確實提醒我們,你看這個魏應之,他聽了冥官的教誡他沒有能夠落實到底,就是因為他受到這些外面的思想影響,所以就難逃定業。所以吃素念佛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定業、消除災難、轉禍為福、延長壽命。有人會問,佛家是講吃素,可是儒家沒有講吃素,不是也能夠成聖人嗎?你看孔子他沒要求人一定要吃素。但是我們看到安士先生他這個評論當中說到,雖然孔子不要求人長素,但是他也提倡素食可以讓人心地能夠更清淨,特別是在祭祀的時候需要齋戒,齋就是要吃素。所以《論語》裡面有一句話講,「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這孔子說的。齋,什麼叫齋?改變飲食,這叫齋。原來吃肉的,現在不能吃肉,原來飲酒,現在不能飲酒。就像《弟子規》裡面講的,父母過世的時候,我們要祭祀父母的時候,都要戒酒肉,要持齋,所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就是「齊必變食,居必遷坐」。居必遷坐的意思,具體來講,用佛門的八關齋戒的一條戒律來說,就是起居坐臥都不能夠坐臥高廣大床,不能享受,這就是居必遷坐的意思,當然更不可以這個時候夫妻同房,都不可以,這才叫齋戒。古人祭祀的時候,通過這種齋戒修得心清淨,這才能夠有感通。所以孔子你看他也是提倡素食,戒殺、戒YIN、戒肉、戒酒。現在人反而他是用這一條,孔子他不吃長素,來去批評佛教,這就錯誤了。他們也沒真學孔子,孔子這麼多的優點,他偏偏不學,偏偏要抓住說孔子他不吃長素,就學這一點,難道以為不吃長素就是入聖道的門檻嗎?這都是什麼?強詞奪理,自己想吃,還引這些聖賢的做法為自己去掩飾。

  下來安士先生又引《現果隨錄》裡面的一則故事,叫「賣齋立斃」。這是講到在麻城王某,他吃了三年的齋,忽然有一天染上了惡瘡,結果他的朋友安慰他說,你是吃長素的人,佛和護法神都會來保佑你的。結果這個王某他生起怨天尤人的心理,他說我吃素都三年了,為什麼還會得這種惡報?想不通,吃素哪有什麼利益?這朋友就說,你怎麼能夠這樣子說?如果你要後悔吃素,那你把這個齋賣給我。王某說怎麼個賣法?他朋友就說,就這樣子,我們算個價錢,你吃素一天給你一分錢,三年下來你可以得到十兩八錢的銀子。這王某一聽,行,我現在本來就不想持齋,現在還得點錢,好,就立即寫了一個賣齋券給他的朋友,換回了銀子,准備第二天早上就開始開齋吃肉。結果當天晚上就夢到兩個惡鬼罵他,說十個月以前你的命就該絕了,因為你吃素的緣故才延長到今天,現在你還把齋給賣掉,你現在反而活得超過你的壽命,所以在夢中就立即要把他帶走。這王某立刻就請求,說你能不能緩一個晚上,於是他就發誓退回銀子,繼續持齋。結果就馬上找他的朋友,找到他的朋友之後想要回這個賣齋券,這個朋友說我昨天把這個賣齋券都已經燒掉了,在佛前焚化了。結果王某悔之已晚,當晚就死掉了。這個故事看起來好像有點奇怪,這個齋怎麼能賣?而且居然還有人買,這都是奇怪的事情。而且更加奇怪的是,居然這個王某把齋一賣,馬上就有兩個惡鬼來索他的命,感應就這麼快。既然齋可以賣,功德也是可以修。所以當我們能夠誦經、拜忏的時候,或者是出錢、出力種福田的時候,剛一動作,這福已經種上了。

  安士先生在這裡勸告那種難以戒口的人,雖然聽到了這些道理,也明了了這些因果報應,但是要戒口還是戒不掉,還是嘴饞,想要吃肉,怎麼辦?安士先生很慈悲,他給我們教導了五種不淨觀想,幫助我們徹底把那個想吃肉的念頭放下。這個五種不淨觀是怎麼觀法?第一種,觀這個種子不淨,因為這一切肉食都是從畜生身上得來的,一切畜生都是父精母血交會而成,這個種子本身就不淨。第二,飲食不淨,你看看那些豬、狗,它們吃的是什麼東西,狗吃屎,豬吃那些糟糠,都是很骯髒、很臭穢的東西它們吃進去,長出這些肉,那你吃這個肉不就吃了很不干淨的東西嗎?再加上有些人還吃那些什麼豬腸、豬肚、內髒,那是更加的不干淨。第三是住處不淨,這些畜生身體一天到晚你看就在它自己的飼養的圈子裡,豬圈、狗窩,大小便都在一起,住處不干淨。第四是肚裡的東西不干淨,動物滿腹都是屎尿膿血,你看看屠宰場裡面,屠宰之後那些腥血流出來,臭不可聞。當然不僅畜生如此,我們人也是如此,這個一層薄皮裡頭,那都是臭穢不堪的東西。第五是死後不淨,畜生被宰殺了之後,這個肉假如不能夠及時賣掉會腐爛,即使是用現在的冷藏的手段,也難免會生細菌。這肉食裡面常常都會帶來瘟疫,你看所謂的禽流感,這是沒辦法治的,很嚴重的瘟疫,這都是從雞身上、飛禽裡頭帶上的瘟疫、細菌,所以吃這種肉不干淨。想想這些情況,對這肉生起惡心,怎麼能吃得下?更何況如果吃這個肉,就跟它們結了太深的怨,將來要還債,正所謂這一生吃它半斤,來生得還它八兩,吃的肉沒有白吃的,都得還債。這種觀法叫不淨觀,可以幫助我們斷掉食肉的欲望,常常這麼觀察是有好處的。不僅是觀察畜生是這麼不淨,也觀察我們自己也是不淨的,身體就是一個不淨的皮囊,裡頭裝著屎尿,這個是一個糞袋,臭不可聞!如果是天人看我們,那真的是臭不可聞,跟我們看屎桶裡的屎沒什麼兩樣。所以放下這個身體,放下身體的欲望,這個不淨觀也有好處。

  安士先生在這個全書裡面,底下有一篇叫「欲海回狂」,教我們斷YIN的。YIN欲是生死之根,很難斷。怎麼斷?不淨觀是非常好的方法。大家最好如果對這一條不能夠戒除干淨,自己認真的讀一讀「欲海回狂」,去學習一下不淨觀,這效果會很快速。除了這個不淨觀以外,還應該多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愛心,看一看動物被殺害的場面,慈悲心很容易生起來。在今年五月二十九號在大連市「大連新商報」就報導了這樣的一個新聞。這是在大連有一家賣羊肉的餐館,這個餐館生意興隆,老板天天都忙不過來,因為他們賣羊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羊牽到餐館門口的一個場地上,讓這些顧客看到這個羊真的是新鮮的,端上來的羊肉是現宰的。這顧客也很愚癡,不知道這是造業,都來吃。這老板還挺聰明,像古時候屠夫在殺豬的時候他們都會念一首偈子,怎麼念?他會提著豬耳朵對著豬講,「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你的去討債」。把這偈子一說,然後才開始動刀子,你看把責任都推到吃豬肉的那些人身上,自己責任全部推得干干淨淨,因為他們吃,我才會宰你,你向他們討債,別跟我討債。現在餐館老板不知道是不是也學了這一套?你看到海鮮餐館裡面,老板常常會讓客人看看,我們宰的是這條魚,你要不要?顧客說好,我要,然後再去宰。這等於什麼?把責任推到了顧客身上,是你點的,你要的,所以討債得向你討。這個老板也是這樣,把羊都牽到外面讓顧客看,我吃的是這頭羊,好了,這麼一點,全部的命債歸到自己身上。

  結果有一天早晨,這個餐館按慣例開門了,伙計牽來一頭母羊跟一頭小羊,把它栓到廣場那裡,正准備一盆水、刀子這些器具,准備開始宰殺,結果這個伙計要回頭找一樣東西,再回來的時候找不到刀子,怎麼找也找不到。然後去問大家,你們誰拿了刀子?誰都不知道。最後找到老板,老板說有這麼回事嗎?刀子剛才明明就擺在那兒,怎麼就不見了?就來到這個廣場上看,結果後來終於找到,原來這個刀子藏在小羊的肚子下面。大家看到了都覺得很驚訝,這羊怎麼會藏刀子?再看看這母羊跟小羊那種依依不捨的那種表情,老板突然就良心發現,結果就決定不要宰殺這一頭母羊、一頭小羊。過了沒多久就把這個羊肉館都給關掉了。這是什麼?老板生起恻隱之心,知道造作這個殺業這是違背天性,這是喪失天良的,一切眾生都有貪生怕死,一切眾生都有父母兒女,為什麼要滿足自己的口欲而宰殺它們?所以能夠生起這樣的愛心,常常想到這些情形、這種道理,自然對著面前的肉食只有傷心落淚,哪裡還會動筷子?好,這是我們將「持齋戒殺」這一句學習完畢。

  下面看第四十四句:

  【舉步常看蟲蟻。】

  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說到,「牛羊犬馬,世俗猶或憐之,若言愛惜蟲蟻,無不笑其愚矣。獨不思形有大小,性無大小」。這個話講得好,文昌帝君這裡講『舉步常看蟲蟻』,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培養戒殺護生的心,不是區分大小,好像牛、羊、狗、馬這些動物它形體比較大,要殺害它們好像比較容易生起憐憫心,可是看到那蟲子、蟻子,很微細的小昆蟲,還這麼愛惜,這世間人就不理解了,會笑話,還要護這些生命不就是太迂腐了嗎?可是你要想想,形體雖有大小,可是性沒有大小,形是相,相有大小的分別,可是相裡頭的性是平等的,性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沒有自他,沒有這些分別。這個性,儒家講本性,「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這個性。不僅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都是性本善,佛法裡稱為佛性、法性。佛性、法性的作用是什麼?見聞覺知。一切的眾生都有見聞覺知的功能,人能見、能聞、能覺、能知,動物也一樣能見、能聞、能覺、能知,乃至現在發現的,像日本江本勝博士發現水它也能夠見聞覺知,它的結晶體能夠隨著你給它的刺激產生變化。這說明什麼?不管有情眾生還是無情眾生,他的性是一樣的,這個能知、能覺這種性沒有什麼不同。既然沒有什麼不同,眾生皆為一體,這個體就是我們自性。

  所以前面講的戒殺護生,對於蟲蟻也不例外,如果分別形體有大小,就會區別對待,只護那種大形體的動物,對小形體的動物就忽略了,那還不是真正的戒殺護生。所以安士先生說,「若謂大者殺之有罪,小者殺之無罪,則人身雖大,終遜於牛。與其殺牛,不如殺人。而天下之至尊且貴者,無如摩竭大魚矣」。這個推理講得太好,如果你要起分別,說形體大的,像牛、豬、狗,這形體大的動物,你殺了它就有罪,形體小的殺了沒罪,你按形體大小來定這個罪的輕重,那就不合邏輯。為什麼?人身他也大,可是大不過牛,牛的身體比人的身體大,那你是不是說殺牛的罪業比殺人的罪業要重,所以你要吃牛不如吃人,是不是這個道理?按照形體大小來分別那就是這種邏輯。再者,形體最大的是什麼?叫摩竭大魚,如果按形體來分,它應該是天下至尊至貴的。摩竭大魚我們人一般看不到,我們在海裡看到最大的魚是鯨魚,那是最大的動物,那它們是不是天下最尊最貴的?不是,你看《孝經》上講,天下至尊至貴的應該是人。《孝經》講了,「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個天地之性,性是生的意思,天地之所生萬物,人是最貴的,不是摩竭大魚。

  說到摩竭大魚,一般我們接觸的比較少,在佛經裡面有提到。佛在世的時候有這種動物,這動物形體非常非常大,大到就好像一個山一樣。什麼人會變這個摩竭大魚?它們的業因是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了,這是當年佛在世的時候在王捨城有一位長者,叫做福增,他後來跟目犍連尊者出家,目連尊者他是佛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連為了度福增尊者,他就帶他出去游玩,經過幾個地方之後就來到一個骨山,這個骨頭就像一個山一樣,高七百由旬,一由旬是四十裡,七百由旬,這個山很大,他們登上了山,結果整個山實際上就是一個動物的骨頭。福增就問他的師父目犍連,說這個骨頭是誰的骨頭?結果目犍連告訴他,這就是你自己的骨頭。福增長者一聽就寒毛直豎,怎麼回事?結果目犍連就告訴他,這是你前生遺留下來的骨頭。說在過去生中你是一位長者,比較有道德、有福報,有一次你跟一班的鄉人在一起玩賭博玩游戲,正因為你玩賭博,結果有一班惡友圍上你,而且跟你講了很多邪知邪見,你自己也就不問正事。結果因為你是負責管理那個地方的,當時因為有一個案件發生,把這個罪人抓來,有一個下吏,是個官吏,把他的罪狀遞到你這裡,可是你因為賭博沒有勝,所以悶悶不樂,就沒有心思處理這個案件,於是就隨便講出,說都把他們處死。到後來你這個思想回過頭了,想到剛才不是有些罪人要審案嗎?趕緊命人把罪人拿上來。但是下面的人說,已經把他殺了,按照您的囑咐已經處死了。結果這個長者聽了以後非常的後悔,當時就悶厥倒地,慢慢的蘇醒過來之後,就流眼淚,自己真是千錯萬錯,怎麼能夠輕率的殺人?案件還沒審就把人給殺了,自己知道一定會墮惡道的。

  結果不久之後,真的他就命終,就做了大海裡面的摩竭大魚。這只魚很大,身長七百由旬。結果這個大魚在海裡面吃這些動物,它自己本身又給這個小蟲來吃,因為它身體很大,所以身上會長這些小蟲,所以它身體會覺得很癢,一癢它就用身體去觸動大山給自己搔癢。因為很癢,它動得很厲害,結果把自己的身體磨出很多鮮血,把大海都染成紅色。後來這頭魚就睡覺了,它一睡睡一百年,然後它醒了,醒了之後它就要喝水,它要張口喝水,結果一張口,那個海水統統都滾入它的嘴裡面。這個時候有一群商人正好坐著船來到這個海裡面去探寶,正好逢到這個魚張開口,因為一張口有水壓,這個海水就蜂湧進來,這個船也跟著像箭一樣飛入魚腹。當時這群人在這個船上都在呼救,大聲的念「南無佛」。當這個魚聽到佛號的時候,知道不妥,把這群人要是吃到口裡面那又造很多的罪業,於是趕緊的閉口,結果船沒有駛進來這水就停住了。因為它要護持這些人的生命,所以寧願渴死它都沒有再張開嘴。結果它死了以後,有一些夜叉、羅剎、水神就把這頭大魚拉上岸,就放置在岸邊。所以大目犍連尊者就帶著這個福增長者來看,就是看這頭魚,所以這頭魚的魚骨就是你自己的骨頭。

  佛告訴我們,凡是當大官的,對於下人作威作福,甚至是濫殺無辜,這種人,他福報還未盡的人,來生就會變成這種摩竭大魚,墮到畜生裡面。這是講到摩竭大魚是怎麼一個來歷。這是天下我們說可以遇到的動物裡面最大的,形體最大的。當然它還是畜生,它不能比人更尊貴。所以不能夠用形體大小來區分罪業的大小。實在講,一切的生物都不可以殺害。所以「帝君此語,欲人泯乎大小之見,一舉足而不敢忘戒殺也」。這句話說得好,文昌帝君說「舉步常看蟲蚊」,是希望人把這個大小的分別放下,不管生命的形體大小,統統不可以傷害,乃至一舉足,就要留神腳下的生靈,不可以忘記殺戒。念念都培養慈悲心,步步都不忘戒殺,久而久之,仁愛之心就養成了。真正有仁愛之心,福報自然就會現前。

  下面說「世人舉足動步,無不是罪」。這世間人,沒有學佛的,沒有接受到因果教育的,確實舉足動步無不是罪。「即以行路而言,一生誤傷物命,不知幾千萬萬矣」。這個不要問別人,就問自己就曉得,在過去如果沒學佛,不要說主動、故意去傷害物命,就是誤傷的物命,都不知道有多少,可能一腳踩下去的時候,已經好幾條生命都命喪黃泉,死得非常的淒慘,所以怎能夠不留神?「曾見沙彌律中,有行步不傷蟲蟻咒,甚為簡易,宜於每日清晨,未下床時,先默念佛號數聲」。這是用沙彌戒律裡面的威儀門,二十四門威儀裡面它提到的。這個我們在家人也應該學,為什麼?提起我們護生的慈悲念頭,因為如果不留神,難免無意中傷害很多的物命。

  行步不傷蟲蟻咒,這是求佛的、求三寶的加持,讓我們在走路當中不要傷害到生命。這種真實的願心,自然感應咒力加持,使到我們真的能夠做到不跟眾生結這些命債。這個做起來很簡易,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還沒下床,就先合掌默念十句佛號,然後再祝願,祝願有一首偈子,「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回護,若於足下誤傷時,願汝即時生淨土」,有的書是說「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這是什麼?祝願這一天從早到晚,這些眾生自然都能夠避開,不要被我傷害,如果萬一誤傷了眾生,也希望它們能夠立刻蒙我這個願力,蒙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發出這種良善的心。這種心就會有力量,它就加持,不信大家可以試試看,你每天這麼做,真的會減少很多誤傷眾生的這個問題。「隨持咒七遍」,然後再念七遍咒,這個咒很簡單,「唵地利日利娑婆诃」,念七遍。「持過七遍,然後投足於地,則無誤傷之患。按此咒,不問智愚,人人可誦,子弟六七歲時,即宜教之,習慣,則仁慈之念,自幼培植。未始非雞鳴而起,孳孳為善之助也」。這是養成一個習慣,一開始可能有好幾天都是忘掉,但是不要緊,慢慢的去練,慢慢養成習慣,你就早上一起來第一念頭就想到護生。咒子也很簡單。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這樣的訓練,他習慣了之後他仁慈之念就深厚。仁慈是品德,一個有仁愛心的人,他品德就會很好,自幼就能夠經過這樣的培養,他將來長大了必定是一位仁人君子。所以這難道不是黎明即起,孳孳為善的輔助嗎?所以佛化家庭你看多重要。佛陀教育從小就給小孩加上去,讓他養成一個慈悲的、利他的價值觀和宇宙觀,這樣多好!

  下面安士先生舉《法句喻經》裡面一則故事,這是佛典裡面記載的,「忍渴護蟲」。這是佛有一天在只樹園說法,這是我們前面有講過,只樹給孤獨園,是給孤獨園長者供養的,只陀太子也共同護持。結果有兩位初學佛的出家比丘,他們從羅閱只國走過來去見佛,路途很遙遠,跋山涉水,正好又遇到大旱,一路上非常干渴。走到路上已經實在是渴得沒辦法,都快死了,忽然就看見有個地洞,裡面有一升多水,可是水裡面有很多小蟲子。很難得遇到這些水,想喝,又看到水裡面有蟲子。其中一個比丘,就是比較年輕的比丘,他就說,我們應該暫且先喝下去,這樣我們才能夠存活我們的身體,我們才能夠去見佛,去見佛這是聞法,我們修行親近善知識能夠得度。結果另外一位年紀比較大的比丘說,不行,把水喝下去,這蟲子也因為被喝進去而死亡,那我們是破殺戒,不可以喝,如果是破戒再去見佛,那見佛又有什麼意義?所以兩個人持不同的觀點。沒法子,各人走各人的,那個年紀輕的比丘就喝了,那個年紀老的比丘忍住干渴,最後渴死了。結果這個年少的比丘繼續趕路,就來到佛的地方,自己手持著香花來供養。結果佛見到他就呵斥他,說你根本沒有見到我,你也不是第一個來見我的,你的同伴先來見我。怎麼一回事?佛告訴他,說你這個同伴,因為忍渴護戒,寧願捨去生命,也不犯佛制定的戒律,護持生命,所以他死了以後他神識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他看到自己的前世,也知道要來見佛供養,所以他從天上下到我這裡,已經先來見我了。你趕路又趕了好幾天才來到,而且你縱然見到我,也是等於跟我相隔千裡之遙。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才叫做真正見佛?要真正依佛所說的去持戒、去修行,能夠有所成就才叫見佛,不是說見佛的身體叫見佛。

  我們跟隨我們師父上人學習也是同一個道理,很多人就很想見師父上人,不惜一切代價。這種心很難得,親近善知識,但是要曉得,假如為了親近善知識,如果有破戒,如果有令眾生生煩惱,執著自己的見老師的欲望,不惜一切代價攀緣,請問一下,這種是真見佛嗎?真見老師嗎?真正是跟善知識學習嗎?所以師父上人常說,跟在我身邊的不是真學。這話當然也是在點醒我們,我們跟在身邊的人,如果不是好好學的,等於沒跟,就像佛說的,縱然相見,也是相隔千裡。如果是真正依教奉行,師父上人講的話不折不扣的去落實,雖然一生可能沒見過面,但是卻是天天在一起。所以師父上人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落實四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都要做到,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求生淨土,真肯這麼做,那是真正師父的弟子,真正是如來的弟子。所以佛、善知識所贊歎的是這一類人。

  這裡是講捨身護戒,在戒經裡面也有講到,愛護小生命都非常的細心、非常謹慎,具體來講,像「濾水覆燈,不蓄貓狸」,這都是細微的地方。濾水,喝水如果這個水源裡面可能有小蟲,我們應該用紗布過濾一下,把這蟲子過濾出來再喝那個水,如果有蟲子,趕緊去放回原處,讓它們生活在自己的空間裡面。覆燈,晚上點油燈會引來飛蛾,就要把這個油燈覆蓋住,用東西把它擋一擋,不讓那些小蟲子誤撞入火焰裡面。不蓄貓狸,就是不蓄養這些貓、這些像狐狸這種動物,它是吃肉的,它們本身就帶來殺生,慈悲的人都不養這些攻擊性強的動物。這些是在細微處去持這個不殺生戒,不殺生戒的目的就是培養我們的慈悲心、與眾生一體的心,最後到連傷害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這個戒才算持得清淨,這叫做功德無量!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08/12/12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35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說貪睡二十種過失,修行人一定要戒之
下一篇:陳靜瑜:千萬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