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記住蕅益大師的教誨,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沒有願、沒有信就不能往生,所以信願太重要了。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也不是念佛功夫多少,念佛功夫淺深。功夫淺深跟信願有關系,特別是跟願。願是什麼?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要淡化,不能留戀,要看破。如果對這個世間有留戀,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不高。所以講功夫淺深,不講念佛多少。當然念佛多少,它是自己用功的方法。
我們看到黃念老,往生之前的幾個月,每天十四萬聲佛號,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日夜不間斷,睡眠的時間不多,十四萬聲佛號。這是菩薩為我們示現的,教導我們。我們念幾句就忘掉了,念幾聲就斷掉了,跑了,妄念起來了,佛號沒有了,這都是煩惱習氣太重。如何對治煩惱習氣,無過於一心稱念。古人也有講到,為什麼念佛不能懇切?是生死心不切。如果真正為了生死,那個心就很切。所以印光大師寫一個大的「死」字放在佛堂當中,有道理,看到什麼?我就要死了。怎麼辦?念佛,生死心切,佛號自然就連上了。所以世緣要徹底放下。
世尊在世為什麼不建道場?那我們再回頭看看,建設富麗堂皇大道場的那些修行人,幾個人臨終時能放下。要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輪回。留戀道場?留戀道場,這道場裡面沒有男女婚配,怎麼辦?道場裡有老鼠、蟑螂、螞蟻,就投胎這一類的畜生,它留戀這個地方,它離不開,多可憐。所以要徹底放下,一定要記住,《金剛經》上所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事實真相。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徹底放下。
人活在世間,八十歲以上就應該要作如是觀,活一天算一天,不要想到還有明年,還有下個月,還有明年,錯了!一口氣不來,這一世就結束了。時時刻刻作如是觀,就是生死想,生死心切,念佛的功德就非常明顯。我多活一天,多給眾生做一天的樣子。海賢老和尚時時刻刻想往生,他真想。阿彌陀佛來安慰他,阿彌陀佛來囑咐他,說他修得很好,表法表得很好,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做好榜樣給念佛人看,給學佛人看,學佛念佛就要學他這個樣子。
要講經教學走大乘這個路子,那就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樣子。記住,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那個時候的環境,雖然有人聚集在一起,在我們想像當中,釋迦牟尼佛,他的這些在家出家弟子,應該有三千人。三千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他們講經教學,國王大臣有時候都去聽講,對這個團體非常了解,這個團體都是好人,沒有壞人,不會擾亂社會安全。護持的人多,護持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出去托缽,有人供養飯菜。三千多人這個團體都是托缽,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裡頭一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弟子,出家人。我相信在家也不會少過這個數字。
我們現在的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一定要適應,不適應就不能生存。在現前這個社會,必須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確確實實能吃飽,能穿暖,有個小地方能遮蔽風雨就夠了。印光大師告訴我們,道場不要太大,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好!小道場容易維持,有幾個護法就夠了,心是定的。心定才能辦道,心要有憂慮,心不安,道業不能成就。要懂得隨緣,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以後我專修淨土,加一個念佛。自在很重要,自在,身心安樂,放下就自在,不放下,有煩惱可不得了,修六波羅蜜,修六和敬。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提出行門五科,夠了,淨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簡單明了,這就是持戒。真信切願念佛,決定得生淨土。
摘自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一二集)
老法師主講 2015/7/13
普為父母師長、歷劫冤親及一切有緣眾生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