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文昌帝君陰骘文 研習報告 第29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請坐。我們繼續來學習《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們還在繼續講「廣行三教」這一句。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談到廣行儒釋道三教之益,舉出了三條利益,第一個是助揚王化,輔助國家,教化百姓,第二是培植真儒,這個是培養優秀的聖賢師資,第三是潛消禍亂,這是幫助國家社會消災免難。所以儒釋道三家的聖賢教育能夠廣泛的推行,這就是國家人民的福報。縱觀歷史,凡是在這三教盛行的時期都是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的時期,大凡出現毀滅這些聖賢教育的時期都是最動亂、最黑暗的時期,而那些要排斥甚至毀滅三教的人,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安士先生在《廣義節錄》裡面為我們舉出歷史上的滅儒、滅佛的真實事跡,看到他們這些滅儒、滅佛的皇帝大臣都是沒有好下場。安士先生首先談到南北朝北魏時代的太武帝,他是滅佛法的。當時太武帝滅佛之後,有一位僧人叫做昙始,他手持著錫杖走上皇帝的宮殿,這個時候太武帝看到他就很憤怒,就命人把這個僧人拉出去砍頭,結果怎麼砍也沒有辦法砍傷他,這個僧人是有神通的。這個時候皇帝就大怒,太武帝他自己親自抽出自己的佩刀上來砍他,結果也砍不傷他。後來沒辦法,只好把他投到虎牢裡面,跟老虎關在一起,這老虎是餓了好幾天,想說把他關在虎牢裡面喂虎,結果沒想到僧人跟這只老虎和平相處,老虎見到僧人都卑躬屈膝、服服貼貼。結果太武帝就命人把當時一位道教的道長,叫做寇謙之,這個人他是主張滅佛的,所以太武帝滅佛寇謙之起到很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是推波助瀾,他是慫恿太武帝滅佛的人。結果因為太武帝以為寇謙之神通廣大,所以就把寇謙之請到虎牢裡面,沒想到這只老虎一見到寇謙之就咆哮如雷,要沖上去吃他,嚇得大家趕緊把他拉出來。這麼一來太武帝就有所醒悟,知道這樣下去好像不妥當,於是他就恭恭敬敬的請了這個僧人從虎牢裡面出來,來到殿上就向他再三的禮拜,忏悔自己的罪障,而且答應他要恢復佛教。這是在歷史上記載的這麼一個故事。

  在秦始皇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因為秦始皇嬴政聽信了大臣李斯的奸計,所以焚書坑儒,滅儒,結果自己什麼下場?自己是拋屍野外,而滅儒的李斯也是全家、全族都被殺害,這是滅儒的下場。漢朝的桓帝、靈帝,唐朝的昭宗、宣宗,也是滅儒,他們都是聽信於宦官或者是寵妃的讒言,被他們迷惑,所以就殺盡了天下的名士,最後這些輔助他滅儒的這些輔臣都被殺身,皇帝都不久都亡了國。所以聖教一旦被毀滅,國家就不會長久。剛才講到魏太武帝,也是這樣,他是被他的大臣崔浩所迷惑,這我們昨天講的,崔浩是慘死的,被太武帝後來發怒治罪,最後慘死。太武帝做過這些毀壞寺院、焚燒經典的這些惡行,也是沒有過幾年,太武帝父子都不得好死。歷史上有所謂三武滅法,太武帝是一個,第二個是北周武帝,這也是南北朝的。周武帝他是因為被大臣衛元嵩所迷惑,也是滅佛法,結果沒有滅四、五年,慫恿周武帝滅佛的衛元嵩被眨官,最後也死了。周武帝他也忽然得了惡病,全身潰爛,結果他三十六歲也死了。我們想到他生前現出的花報,得惡病,死後必墮惡趣,在三惡道裡面那是痛苦不休。唐朝還有一個,是唐武宗,這三個皇帝都有一個武字,所以叫三武滅佛。唐武宗或者唐武帝,他因為寵信趙歸真、李德裕這些臣子的慫恿,也是毀壞全國的佛寺。本來唐朝前期對佛教是非常的尊重,很多的寺院興建起來,而且出了很多祖師大德,結果唐武帝這時候滅佛法,不到一年,他的兩個臣子,就是剛才講的趙歸真,被殺了,李德裕,也被流放而死,唐武宗他三十二歲也夭折了,而且還沒有後代,他沒有立太子。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到,三武滅佛的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除了三武以外還有一個一宗,三武一宗都是滅佛的。這一宗是在五代時期,在五代的時候,周世宗,是後周,周世宗他也是滅佛,他對佛法一點不了解,也是聽信讒言,毀壞佛像,把銅鑄的這些佛像都毀掉用來制作錢幣。周世宗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才干的人,在五代的君主當中可以說是最能干的一個,可惜他是邪知邪見,不懂得扶持正教,下場也是在滅佛以後不到一年他也是丟了江山。

  儒釋道三教都是聖人自性流露出來的教誨,自性人人本有,假如我們诋毀這些聖教,不就等於诋毀自己的自性一樣?真正能夠诋毀嗎?不可能的。我們看到歷史上出現的滅儒、滅佛,雖然這些皇帝能得逞一時,但是不久之後這些聖賢教育又重新復興起來。你看秦始皇廢儒之後,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復興了。秦朝你看壽數很短。漢朝就獨尊儒術。漢唐時代,漢唐中後期,剛才講的漢朝的皇帝,桓帝、靈帝,還有唐朝的昭宗、宣宗,也廢過儒教,但是也是沒有幾年聖教又興旺起來。北魏的太武帝滅佛,佛教七年之後又恢復了。周武帝滅佛,六年之後佛教又恢復了。唐武宗他廢佛教,也是不到一年又恢復了。所以安士先生這裡感歎,那些廢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嗎?他能污染誰?痰還是會掉下來玷污自己的臉。宋朝宋徽宗也曾經,不能說滅佛,但是他限制佛教,把很多的寺院改成道觀,大概他自己信奉道,心量狹小,不容其他的學派,所以他把這些寺院都改成道觀。那宋徽宗什麼下場?我們其實知道岳飛的故事都知道,宋徽宗是被金兵給俘虜走的,還有他兒子宋欽宗,父子倆,兩個皇帝都被金兵給虜走。所以岳飛要帶兵去打金兵,要把這兩位皇帝請回來,也沒請著。這什麼?宋徽宗他也是造了這個業,有這種果報。因此真正我們要認識三教對於社會、人民的利益,應該大力的扶持,這才是天下人民的幸福。

  安士先生在後面附了一個問答,大概是當時有不少人對於佛教有所批判。明清以來確實有不少批判,其中一個問答到現在可能還有,我們想提出來也討論一下。他是問到,僧人不耕種,「不耕不蠶」,就是他不干活,不從事生產,「安受供養,但能耗費衣食耳,何所利益乎」?你看出家人他又不從事生產,就受大家的供養,耗費這些衣食,對社會帶來什麼利益?確實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他可能會有這些問題。安士先生怎麼回答?他說世上的人不耕而食的很多,就是不從事第一線生產的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還是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怎麼可以說只有僧人如此?譬如說學校的老師,他沒有從事農業生產、沒有從事工業生產,你不能說學校老師對社會沒有貢獻。僧人(出家人)也是老師,你看法師,他是講法的老師,他們的職責就是為了覺悟大眾,讓大眾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個對社會利益大了,絕不亞於那些從事生產勞動的人。他說這些不耕而食的人他們如果不出家,他們就不吃不穿了嗎?這是反問,就能保證他們的衣食一定是出自他們自己的耕織嗎?所以他以是否從事第一線生產來判斷一個人對社會的利益,這個是片面的。更何況在家人,世俗之人,除了自己一身而外,尚有妻子、童僕,他的費用很多,養一家,不僅是他自己本人,哪裡像僧人那樣,僧人是一瓢一缽,四海為家,真的是過得最清簡的生活。所以出家的法師對社會,需求的少,貢獻的大。我們來看看那些富貴家的人,所謂頭戴貂皮,身穿錦繡,口吃山珍海味之人,那些人他也沒有從事生產,不也是不勞而獲?這種人為什麼我們沒有去批評,反而去批評那些過著最清苦的生活而弘揚佛法的僧人?所以有這種想法那是因為心量太小。

  懂得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一方面是我們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樣子,既然是接受社會大眾的供養,那我們自己要好好修行,對得起這一分供養,同時我們也想到,社會上有人提出這些觀點,就是因為不認識佛教,我們有責任把佛教真實的含義為大眾講清楚,佛教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佛陀的教育,教育的內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能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能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重要的一個基礎。所以古聖先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是從事教學工作,你看把我們的工作性質給大家介紹清楚了,大家也就沒有什麼意見了,心安理得,而且還能夠意識到這種教育非常重要,我們這樣才能夠取得整個社會大眾的支持、國家的支持。所以你看我們師父上人在講經當中,這五十年常常講什麼是佛教、認識佛教,為佛教正名,名正則言順。這是我們講「廣行三教」這一句,學習完畢。下來我們繼續看《陰骘文》第二十九句: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這一句字面的意義都很清楚,是教我們救人於危急。安士先生他在注解裡面講到,「危急二字,所該甚廣,與前救人之難二句同意」。前面有提到「救人之難,濟人之急」,這兩句也講到危、急,意思跟這裡講的是相同的。所以危和急的意義它范圍很廣泛,前面我們有把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有跟大家詳細介紹了,這裡就不再重復了。危和急確實包括物質上、包括精神上,只要人身有危險、心有不安,我們都要去解救。在這裡特別用一個比喻,所謂『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這兩句,來做為比喻那種救急的緊迫性。像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千手千眼它表法的意思就是看到人有危急的時候,眼到手到,立即幫助。前面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是帝君自言,「此則帝君勸世也」,前面那句是文昌帝君自己說他一十七世當中為士大夫身,他是這麼做的,在這裡他是勸化世人,這是帝君以身作則,現身說法,他做到了然後再勸世人,世人他就能夠聽從了。這兩句都有一個如字,「如字有兩義」,如濟涸轍之魚,如救密羅之雀,如含有兩個意思,「一則直指所救濟之事」,這是講到事上。事上你看見到魚在一個干涸的車轍裡頭,車走過泥地留下一條車轍,裡面有一點水,很少,快要干了,你想想那個魚在裡面很快就要死掉,趕緊要把它救出來,這是對生物一種仁愛之心。密羅之雀也是這個意思,一只鳥被關在一個密閉的籠子裡,你看它是多麼的驚慌,你去救它,這是無畏布施,把它放出來,這是從事上講。這個事是非常小的,但是我們要從這個事上去體會存心。所以如字第二個意思,「一則極形欲救濟之心」,我們要有這種存心,真的是看到別人有危險、有急難,迫不急待去救濟,這顆心就是仁、就是愛、就是天心,得到的果報當然就非常殊勝。

  安士先生下面給我們講了幾個故事,都是有出處的。第一個講「免難濟厄」,這是出自於《法苑珠林》。這是講到晉朝有一個人叫張崇,他平素都信佛的,當時苻堅,這是在中原以北,是前秦的皇帝,他當時在北中國統一了,割很多地區,他就攻打晉朝,可是最後被打敗了。當時在長安有一千多家百姓都往南方跑,逃回來投奔晉朝,可是被苻堅的守軍給俘虜了,抓獲了。看到他們想要投奔敵國,就要想把這些人都殺掉,而且把這些男子殺掉,把女人都給搶走。張崇這個人也在這些人當中,他被捆綁起來,手腳都動彈不得,而且他被埋在土裡,下身埋在土裡,准備第二天守軍就會把他們當作射箭的靶子把他們射死。張崇這個時候就想到明天要死了,這是急難,趕緊的念觀世音菩薩,很虔誠的念觀世音菩薩,結果到半夜的時候忽然身上的繩索全部都松開了,身體一下子從土中又湧了出來,很奇妙。張崇立即就想逃跑,可是這個時候他覺得腳非常疼痛,大概也是受了傷,他就再繼續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而且誠心的禮拜。他拿起一塊石頭在祈禱,他說我現在要跑到江東去,要把這個冤情報告給晉帝,晉朝的皇帝,希望皇帝能夠趕快來營救那些被俘虜的女人,如果這個願望能夠實現,那麼這塊石頭就一分為二。結果他祈禱完畢以後就把石頭扔到地上,結果沒想到這石頭果然裂開分為兩半。張崇就有信心了,趕緊跑到京城把這個事報告了皇帝,皇帝於是把這些人都救了出來,這是念觀世音菩薩得到消災免難。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濟?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存心就是大慈大悲,我們以大慈大悲的心、解救眾生的心來去念觀世音菩薩,感應就特別的明顯。《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句話講,「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這個條件是世間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的善標准不高,是世間善,不是說出世間善,出世間的善那就高了。世間善要做到觀經三福裡面的第一福,所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人。出世間善人要做到後頭還有兩福,小乘福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大乘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後面兩條是出世的,前面是世間福。我們如何做到世間福、世間善?我們師父上人要求我們把《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做到,這三條做到了就是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凡是遇到急難恐怖,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幫助、解難,必定得到解脫。所以平時我們要有這種善心,自然才能夠得到觀世音菩薩感應。

  安士先生第二個故事是「遙救堂崩」,出自《唐高僧傳》。這是講在唐朝時代,周這個時期,就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那時候京城有個大追遠寺,有一位高僧叫做僧實,僧實他修行非常精進,很有道行,大概常常都能夠感應到一些事情。結果有一天中午他就忽然好像感應到什麼事,就登上鐘樓去撞鐘,撞鐘撞得非常急促,把大家都召集起來,然後跟大家講,大家趕緊准備香火。大家問出什麼事了,僧實就告訴大家,說這個時候在江南有一個寺院的講堂快要倒塌了,而且這個時候很多人在裡頭聽講,有一千多人,這個堂要是倒下來會壓死很多人,所以大家現在拿著香火,齊心協力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祈禱這些人都得到解危、解救,於是大家都虔誠的念著觀世音菩薩,聲音響徹天空。過了幾天江南有人來,江南是上千裡路以外,過了幾天有人來報,跟他們講說,就是那天中午,在揚州有個講堂,法師在講法,聽眾有一千多人,忽然就發現從江北,從北面傳來奇異的香味,還有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聲音,從講堂北門進到講堂,從南面出了講堂,大家覺得很驚奇,於是統統都跟著這個音聲走出去,去尋找這音聲到底從哪兒來的,到哪兒去了,結果裡面的人全部都走光了,這一走光,講堂就嘩啦一下倒塌了,結果沒有一個人受傷。這個事情,這是真實的故事,記錄在《高僧傳》裡面。當時皇帝聽了這個事情也很感動,三次下诏恭請僧實這位法師,但是他都不去。後來這個僧人在保定圓寂了,朝野上下都為他哀悼。你看觀世音菩薩的威力不可思議。

  所以印光大師勸勉我們,在當前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每天要虔誠念觀世音菩薩,不僅自己得以消災免難,也幫助這個世界消災免難。僧實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應,也是因為他存心良善,念念救護眾生,所以這一種誠心,你看竟然能夠使千裡以外的香味、佛號聲傳到江南去,這個也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現在科學家也清楚告訴我們,時間、空間都是假的,不是真實的,我們的心念的能量可以超越時空。所以用真誠心為世界祈福,遠隔千裡萬裡,我們也能夠幫助那個地區消災免難。所以你看在實際禅寺,從今年四月份開始我們啟建,我們師父上人提倡的,啟建「護國息災三時系念法會」,幫助這個世界消災免難,效果確實會有。你看之前巴西有一個預言家,這在網上到處傳,他預言九月十三號中國海南會發生一個大地震,一直震到日本。我上個月到日本參加過一個國際佛教大會,也聽那邊的同修說起來,日本的電視台都請了這一位預言家對他訪談,所以日本人都知道有大災難,人心惶惶。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所以我們師父上人要啟建護國息災法會,這個發心跟當年印光大師在上海主持護國息災法會一樣的,但是印光大師當時是七天,我們此地實際禅寺是七百天,在時間上是一百倍,一直到二0一0年三月二十五號才結束。沒想到到九月份你看這個地震沒有了,在之前,九月十三號之前好像一、二個禮拜,這個預言家在他自己的網路上公布,說他取消原來的預言,原來的預言現在不准了。過去他的預言很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准確率,他把這個預言給取消,果然沒有這個災難。一般不學佛的人覺得你是搞什麼天方夜譚,他不相信,好像消災免難都是你們干出來的,這個是他們不懂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要知道這個宇宙怎麼來的?都是我當人(本人)這一念心變現出來的境界,這個不干別人的事情。我的宇宙是我的一念心變現的,他的宇宙是他的一念心變現的,每個人的宇宙都是各個獨立,都是自己一念心變現的,但是我們有共業,就是我們的念頭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看到我們在這個宇宙裡面融合在一起,其實每個人的法界都不一樣。所以《華嚴經》裡講,叫層層無盡的法界,為什麼?因為眾生的念頭都不一樣,所變現的法界當然都不一樣。那我能不能夠幫助這個宇宙消災免難?當然可以,宇宙是我一念心變現的,我要改變宇宙只要改變我的心就可以了。怎麼改?印光大師說護國息災最好的方式就是戒殺、吃素、念佛。所以,三時系念是念佛,系念佛號,你看用佛號改自己的心,災難是貪瞋癡感來的,現在把貪瞋癡用佛號把它壓住,它不起現行了災難也就不起現行了。所以真正明了這個道理他就不覺得奇怪了。不要說世上這麼多人一起念佛、一起做三時系念能夠改變這個世間的災難,只要有一個人真正發心念佛,他這一念真誠之心,在理上講,他也能改造世界,他能改變宇宙。阿彌陀佛他就是這樣,改變宇宙,他以這一顆純淨的心他改變宇宙,把宇宙變成極樂世界,那我們也要這麼改。但是清淨心有純度不同,清淨心愈純這世界就愈美好。所以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哪裡那麼困難,只要我們的念頭能夠從貪瞋癡慢、從分別執著那裡回頭,歸在一句佛號上,「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麼你這清淨心中現出的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是剎那際就往生了。剎那際不是說從這裡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到極樂世界,不是,他是法界一換就是極樂世界。就好像電視台的頻道,一號電視台都是在演貪瞋癡慢、災難的這些電影,現在你要換一個台,很簡單,一按搖控器,二號台,極樂世界立即現前,就這麼快。所以是屈伸臂頃到蓮池,剎那際你就到極樂世界了。這是感應之理,心它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有純淨純善的心,災難肯定能夠免除,不僅能夠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

  第三個故事,這是安士先生從《宋史》裡面選出來的,叫「免官救吏」。這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善人,他是宋朝紹興年間,廬陵人,叫做周必大,這是一位很有名的宰相,也是一個文學家。他在還沒有發達之前,在臨安這個地區,這是在杭州,天目山就是在臨安縣,他是做一個小官,是做一個監官,就是負責監察的。有一天突然房屋起火了,而且燒了附近的民房,按照法規,負責管理的官吏因為失職,導致這場火災,那是要治死罪的。結果周必大就問管理的官吏說,假如失火的責任是在我監官身上的話,我應該被治什麼罪?這個官吏就回答他說,只不過是把你撤職查辦,你不會被殺頭。於是周必大他就假報說自己對這場火災有責任,是我不慎導致這場火災的,結果真正有責任的那個官吏就免了死罪,周必大當然他也被撤職了,回家了。他撤職回家以後,回到家裡見到了父親、見到太太,父親很生氣,丟了官。這個時候天正下著大雪,他家裡有家僮,在院子裡掃雪,他父親突然就記起,昨天晚上就夢到我們家裡在掃雪迎接一個宰相回家,莫非我這個兒子准備要當宰相了,所以也就不再生氣,好好的招待兒子。結果後來果然周必大就考上了功名,後來做官做到了宰相,而且封為益國公。你看看,周必大能夠捨己為人,火災已經發生了,這個官吏他要負責任,他罪當處死,這個時候周必大他把自己的官職丟掉了,去把責任歸到自己身上,而免去人一死,這個陰德就大了。一般普通人他做不到,有發生事故的時候都往往把責任推給別人,自己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哪裡像周必大先生他那樣的仁厚。心地能夠這樣仁厚,他的果報當然就厚了,所以他有宰相的命。這些都不是偶然發生,有其果也必有其因。

  下面第四個故事,安士先生是從《懿行錄》裡面選取出來的,這是「贖罪得子」。講到明朝在廣平縣有一個人叫張繡,家裡自己沒有孩子,又很貧窮。他就放了一個空的壇子,每天就放一點小錢,積累起來,就好像我們的儲蓄罐一樣,儲錢,因為太窮了,所以就用這種方法來存一點。結果十年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把這錢罐子裝滿了,這個時候他的鄰居生了三個兒子,這一家的主人因為犯了罪被流放,因為這樣的潦倒,所以主人准備賣掉妻子。張繡知道了,他擔心這個母親要是被賣走,三個孩子怎麼辦?沒有依靠了,父親也被流放,這是很苦的事情。所以他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積累了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去贖回這個女子,而且還不夠,他的夫人還把她自己的一個首飾,一根簪子,拿出來典當,湊夠了錢數來贖回這個女人。結果就是那天晚上,他們夫妻倆都夢到有一位神靈抱著一個長得很好的孩子送給他們,不久之後他們就生下一個兒子,就叫張國彥,這個兒子後來就當了大官,一直做到了刑部尚書,尚書就是部長,而且孫子也都當大官。所以我們看到,張繡他們夫妻倆能夠救人於危難,而且能夠捨己為人,把十年的積蓄統統拿出來為人贖妻,這種陰德之大,必定是感動上天,這個人的福報也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把這個「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這句講解了。再看下面一句,第三十句:

  【矜孤恤寡。】

  安士先生在開解這句話的時候這樣說到,「孤則無父,寡則喪夫,皆孱弱可欺者」。什麼叫孤寡?沒有父母的這些兒女就叫孤,孤兒,寡是寡婦,丈夫死了的。這兩種人都是人世間最可憐的、最脆弱的、最受人欺的,所以最應該去撫恤。「此而不矜不恤,正所謂無恻隱之心者也,尚可為人乎」?見到孤兒寡母不能夠去幫助他們、體恤他們、關懷照顧他們,這種人就沒有恻隱之心。恻隱之心就是仁愛之心,佛法裡講的慈悲之心,這種心人人本有。那為什麼這裡說沒有恻隱之心?這種沒有不是說他真的丟掉沒有了,而是他這種心被他的業障習氣給蓋覆住。你看《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他本性是本善,本有恻隱之心,孟子說「恻隱之心人皆有之」。可是他現在看起來真的好像沒有了,是因為他習性太重了。什麼習性?自私自利,不願意犧牲自己毫毛去幫助別人,恻隱之心就沒有了。這種人,雖然看他像個人的樣子,穿著人的衣服,可是他尚可為人乎?還真的是人嗎?古人有句諷刺的話講得好,這叫衣冠禽獸。說衣冠禽獸其實都已經是賞臉了,因為禽獸也有恻隱之心。見死不救,見到孤寡還不能夠去關懷、照顧,甚至還要欺壓他們,這叫禽獸不如了。生已經是禽獸了,死後必定是墮三途。

  下面說,「吾力所不能及者,但當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務當盡矜恤之實」。這是講到,當我們看到這些孤兒寡母需要幫助,假如我力量不夠,幫不了他們,我們也要存著幫助、關懷他們的念頭,見到了自然會起這種恻隱、慈悲的心念,而希望能夠有人幫助他們,有人能幫助他們,我們也要盡心盡力的做個協助,隨喜這項功德。如果我自己能夠有能力幫助他們,那就要盡心盡力、實實在在的去幫助他們,哪怕是自己要做出很多的犧牲、奉獻,也是應該的。下面又說,「矜恤不必定費錢財,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為其排難解紛,申冤雪枉,皆矜恤也」。所以『矜孤恤寡』,幫助他們不一定要用錢財,當然一般來說用錢財的比較多,可是如果沒有錢也一樣可以幫助。譬如說示以所不知,他如果有不知道的你告訴他,因為孤兒寡母可能來到一個地方很陌生,你告訴他在這裡有些什麼樣的規矩,有些什麼樣注意的地方,他需要找什麼人幫助,你可以做為引薦,這是示以所不知,讓他的心能夠安定。教以所不能,或者孩子要學一門技術,你懂得這門技術你幫助他。戒其所不可,你告訴他有哪些事情千萬不要去做,做了會有危險,如果他不知道,做了可能就會出現不好的後果,事先提醒他,這都是幫助他們。所以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不一定只有財才叫布施。甚至為其排難解紛,可能他受了冤枉,你也幫他申訴,排解一些糾紛,解決一些問題、困難,特別是自己有一點職權,特別要照顧這些孤寡的人,這都是屬於矜恤,幫助他們。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舉出三則故事,給我們講的矜孤恤寡,讓我們去體會。這是根據《言行錄》裡面有一個故事,是講到宋朝范文正公,這是范仲淹,他「矜恤交至」,就是同情孤寡,能夠解囊相助。這是范仲淹在越州做知府的時候,有一個姓孫的,叫孫居中,他在做官的時候就去世了,孩子很小,家裡又很貧困,家屬都難以回到家鄉。范仲淹於是就拿出自己的工資、自己的這些俸祿,替他們准備好船只,而且派下屬送他們回去。臨行的時候還作了一首七言絕句詩,這首詩交給這些家屬,告訴他們,如果你遇到關卡要來盤查,你就把我的詩拿出來,你就能夠暢通無阻。這詩文是這樣寫到,「十口相依泛巨川,來時暖熱去淒然;關津不用詢名氏,此是孤兒寡婦船」。這是范仲淹先生寫的這首詩,相信每個人看到了都會生起憐憫的心,果然這全家都很順利的回到了家鄉。所以矜孤恤寡真的有賴於這種仁人長者,他們有能力、有威望,伸出一把援手,就讓這全家人得到安樂。這樣的福德順手就可以做到,為什麼不做?

  第二個故事也是從《懿行錄》裡面講的「為主存孤」,為自己的主人救護孤兒。這是明朝有一個人叫李崧,他的太太是一個家族裡面的奶媽,結果這個孩子,就是所哺乳的孩子叫做錫爵,姓龔,龔錫爵,他五歲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全家人都落難了。當時家裡有一個僕人就想殺害這個孤兒,來霸占他們家的財產。李崧發現了這個情況,為了解救這個孤兒,連夜就背著錫爵逃跑,結果走到城門口,這時候晚上大門已經關了,李崧就跪下來向守城的兵士哀求,希望放他們出去,結果看門的人也憐憫他,就開城門讓他們出去了。結果李崧就抱著這個五歲大的孤兒在大雪裡面走了五天五夜,最後才找到這個孤兒的外婆家,定居下來。外婆這一家看見李崧帶養外孫,很大的恩德,也非常的感動,所以就命家中的奴僕都聽他使喚,而且用好菜好飯招待他。李崧他在這家裡盡職盡責,他做的都是一些粗笨的活,沒有以恩人自居。後來錫爵,就是他帶出來的這個孤兒,長大了,考上了進士,榮貴了,結果為了感念李崧救命之恩,要請李崧去他的官府,要奉養他,但李崧卻沒有去,他仍舊在自己的老家勞動,安住在貧困的生活裡面。結果李崧去世以後,錫爵就教育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都祭祀李崧,永遠不忘記這一位僕人這種大恩大德。這是矜孤恤寡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個故事,安士先生是講到一個反面的例子,是「逼孀現報」,孀就是寡婦,守寡的人,逼寡婦改嫁的報應很慘烈。這是講到明朝崇祯末年,崇祯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在吳江有一個人叫做張士柏,他的妻子陳氏長得很漂亮,結果年輕守寡。張士柏的兄長叫張士松,圖謀不軌,就密謀要把自己的弟媳賣給當地的一個豪富徐洪做為妾。因為這個兄長他知道自己的弟媳婦是一個忠貞守節的人,所以就怕她不從,於是設了一條暗計,把陳氏搶到船上,逼她就犯。結果陳氏號啕痛哭,凜然不可侵犯,就當場自殺了。結果陳氏的父親很憤怒,就向官府告狀,去到當時的縣衙,縣令叫章日炌,這個縣令竟然不理不睬,大概看到陳氏家裡沒什麼家勢,不管他。陳氏的父親就繼續往上告,告到了當時朝廷直接派到地方處理問題的一個官員,叫做直指,是這樣的一個官員,叫路振飛,去那裡告狀。結果當地的那個富豪,就是想霸占陳氏的,叫徐洪的,他就買通了一個官員,結果把告狀的狀詞把它按下來,而且還反告一狀,告陳氏。結果把陳氏的父親關在監牢獄裡面,這個老父親就在獄中非常的憤恨,不吃不喝三天,最後碰上了一個主管監獄的獄卒,知道了他的冤情,於是也很憐憫他,帶他去見直指這個官員,陳述冤情。陳父他邊哭邊訴說他的冤情,訴說之後一氣之下當場就自殺了。這個時候這個大官,叫路振飛的,看到這個情況立即從公堂上下來安慰他,答應一定要給他雪冤,陳父才閉上了雙眼。結果這個官員當天就立即把這個冤情上報,把張士松,就是陳氏她先生的兄長,還有徐洪,當地的豪貴,抓過來亂棍打死,其他的幫凶都按照他們犯的罪進行處分,那個縣令,就是一開始不受理這個冤案的縣令,也被罷了官。結果這些事情都處理完了,到第二天這個縣令,還有那個受賄賂的一個官員,徐洪買通的一個官員,不讓陳父上訴的那個受賄的官員,在船上突然就聽到很多冤鬼的聲音,他後來就得了病,變成聾啞,一生都說不出話來。這都是真實的因果的案例,看到善惡的報應如此的神速,特別是這些孤兒寡母、軟弱的人,他們是最受到上天的憐憫的,假如這個時候我們威逼他、欺壓他,這個果報也就尤其的慘烈。好,「矜孤恤寡」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第三十一句,我們講:

  【敬老憐貧。】

  安士先生他解釋,「老者,人所不能免,而亦最可傷者也」。敬老,尊敬老人,為什麼要尊敬老人?因為老人,誰都會老,而且是老了以後最容易受到傷害,最容易起悲傷。「頭則鬓斑齒落,體則骨露皮連;筋如索,背如弓,種種不堪回首。視又昏,聽又重,時時坐起須人」。這是講老人很悲涼,每個人都要老,如果人不願意老那也不行,想不老那就變成早死了,所以老這個苦要去受。看到老人受苦,他鬓斑齒落,頭發也白了,牙齒也掉了,身體骨頭都露出來了,老人變得憔悴,甚至是骨瘦如柴,青筋都露出來了,像一條條繩索一樣,青筋會露出來,背也駝了,像弓一樣,往事不堪回首,一生多少淒涼,眼睛也花了,聽力也下降了,甚至行動都需要人幫助。見到這種人,「故見之者,但當生敬心,不當生厭心」。所以我們見到老人家要特別的尊重他們,因為什麼?他們需要尊重,不可以生厭惡之心。基督教裡面你看摩西也曾經說過,「誰若要讓老人流淚,我就要讓大地震動」。他說這個話意思是什麼?誰要觸犯了老人,讓老人生起悲痛,這種人天地都震怒!下面說,「若其厭而不敬,老將轉盼到汝矣」。如果對老人厭惡,看到老人什麼都不能做,就會生起厭煩,不僅不願意奉養,而且毫沒有恭敬。你要知道你也沒幾年就會老,到你老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人對你這樣子,有因必有果!下面又說,「若其敬而不厭,老亦不復到汝矣」。如果你能夠敬老、愛老,你不厭棄老人,那你心就不老了,心不老身就不老。你看看新加坡有一位許哲居士,她原來是天主教的一位修女,她今年應該是一百零八歲,她這一生專門照顧老人,她照顧老人忘記了自己老。所以她所照顧的老人個個年齡都比她小,但是身體都沒她好,為什麼?她照顧人忘記了自己老,所以老亦不復到汝矣,老就不到你身上了,你就不老了。我們的師父上人你看今年也是八十二高齡,耄耋之年,但是你看他有沒有老?一點沒有。他在講經裡面提倡建立老人樂園,呼吁大家去為老人家服務,讓老人家安度晚年。他希望別人敬老、愛老,但自己?自己忘記自己老,每天還是工作,為眾生不疲不厭的工作,主要的工作是講經說法,每天你看《華嚴經》不斷,他不老,這就是果報。敬老的人自己就不老。

  下面又說到,「傷哉貧也!」這是講憐貧,貧窮是最讓人傷痛。「人皆美衣豐食,而彼獨饑寒」,別人都有好吃的、好穿的,但是貧窮的人卻受著饑寒。「人皆適意快心,而彼獨困苦」,別人都心情愉快,事事都覺得順利,而貧窮的人福報小,常常都在困苦當中。「雖貧乏之由,亦所自致,然使力可濟而不濟,不將使後人復憐後人耶」?一個人的貧窮、富貴,這是他的福報有大小不同,這個福當然是前生和今生所造的因果,所以貧乏之由,它的由來都是自致,自己自作自受,因果確實絲毫不爽。但是我們雖然明白他有因果,卻不能用因果兩個字把自己仁慈的心給障蔽住了,我們見到他們貧窮需要幫助,應該幫助。所以如果自己力可濟而不濟,自己本來有能力幫助他們的,特別是見到孤兒寡母或者是老人,很淒涼,很需要錢財的幫助、衣食的供養,而自己不願意伸出援手,這樣不將使後人復憐後人耶?這個後人,第一個後人是以後別家的人,第二個後人是自家的後人,我們自家的後人也會成為別人憐憫的對象,這個話意思就是說,自己不能積陰德,不能幫助別人,自己後世的子孫也會落到淒涼的境地,也變成別人可憐的對象。所以「周其乏困,憐之於目前;勸其布施,憐之於身後」。我們要幫助人,有現前的幫助,還有對他後世也能帶來幫助。現在能夠周濟他,使他解決眼前的困乏,這是在當下幫助他,他能夠得利於一時,但是不能長久。為什麼?因為這是有前生因緣,他如果沒福的,你怎麼幫還是沒福。要根本解決問題要勸導他學會布施、學修福,他修福才能有福,這是憐之於身後,讓他以後後世都能夠永遠脫離貧困。所以佛法太偉大了!所以為什麼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講,「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布施比財布施更殊勝,原因就是他真正懂得布施,他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就是法,懂得布施,那你不需要給他財布施他自己就有財了。這是講到『敬老憐貧』,開解的理我們就學到這兒。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舉出兩則故事為我們說明因果。第一個故事是從《法句喻經》出來的,這是佛經,是講到「牛殺三人」這一個事情。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商人,他叫做弗迦沙,他有一次進城就被一頭母牛用牛角給頂死,結果牛的主人非常的驚恐,就以為這頭牛是有問題,就趕緊把這牛賣了,結果賣了牛,買了牛的人就牽著這頭牛去喝水,結果突然這頭牛在後面竟然用角又把前面這個人給頂死了,這家人就很驚恐,而且很憤怒,就把這牛給殺了,把這牛的肉都賣給了一個農夫。這農夫就把這些牛肉都買了,把這頭也買過去了,走到半路就在樹下休息,就把牛頭掛在樹上,自己在底下睡覺,忽然樹上掛的牛頭的繩索斷了,牛頭就這麼掉了下來,牛角正好就刺進了底下睡覺這個人的身上,結果也死了,這三個人都去世了。當時有一位瓶沙王對這個事情很不理解,來問佛陀,為什麼這頭牛竟然殺了三個人?佛這時候就把這個因緣說了出來,說在從前,這是過去世,有三個商人,他們三個商人都在一個老婆婆的房子裡借宿,老婆婆是一個經營客棧的這麼一個老人家,結果三個人沒有繳房租,為什麼?因為他們三人合在一起欺負這個老人孤獨無依,所以就不給她房租。而且有一天等這老太太外出的時候他們就偷偷逃跑,卷著鋪蓋走了,這老太太發現了就急忙去追趕他們,結果這三個人還反而罵這個老太太,說我們已經給了你錢,你怎麼還要來要,把老太太臭罵一頓。老太太這時無可奈何,沒辦法,老人家勢單力薄,結果心中非常痛恨,就生起詛咒,說來世要是遇到這三個人,一定要把他們殺死。你看這個詛咒不得了,就在她的靈魂深處埋下了這種種子,結果這一世果然遇到了,這個老太太就變成了這頭母牛,她墮了三惡道變成畜生。為什麼變成畜生?肯定是她造作不善,她起這個怨恨的念頭本身也是不善。但是這個種子遇到緣它能起現行,遇到這三個人真的這牛就把他們三人殺了。所以敬老憐貧,我們才知道如果沒有這種觀念,反而欺負老人家、欺負那些勢單力薄者,這一生雖然得逞,來生一樣受報。冤家總有相聚之日,山水也有相逢日,人生何處不相逢?真正明了因果,怎麼能夠做那些傷天害理之事?

  下面安士先生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他的親人當面告訴他的一個故事,叫「鬼能止焚」。安士先生我們相信他不是妄語,這個事情是真的。這是杭州有一個人叫做袁午葵,他平生喜歡布施,有一次遇到了兵亂,結果在浙江這個地方有很多婦女被搶走,袁午葵他就盡自己的全力把這些婦女給贖回來,這是修了大陰德。而且他又經常刻印很多藥方,因為古代醫藥不普及,藥方就很重要,他就把這藥方大量的去印制、流通,還有一些格言警句、勸世善書、法寶,統統大量流通,去幫助別人。在清朝康熙五年這一年,袁午葵他家裡有一個婢女正在燒茶,結果把茶燒完了,熱炭還放在木桶裡面就忘了,火都沒有熄滅,結果就把這個木桶給燒著了,而且這個桶就放在樓上的床旁邊。這個地方很少人去的,當時袁午葵的女兒因為有病,就躺在隔壁床上,但是她也沒辦法知道,因為這是在隔壁屋,這個屋要起火了那個屋不知道。得病的女兒在床上忽然就看到有一個已經去世了的老太婆,這一看就知道是鬼來了,鬼大白天現形,而且用指甲去刺她的臉。女兒當然就非常恐懼,大聲的喊、大叫,於是家人匆匆忙忙就趕上來想要救女兒,看什麼事,這一上來才發現原來木桶已經燒成灰燼,而且那張床已經燒了一半,很危險,很快這個火勢就蔓延到另外這個屋,可能把他女兒都會燒毀,結果一上來就把這個火撲滅,制止了一場大火災。這個死了的老太婆現鬼形的是誰?原來是袁午葵過去收養過的一個老太太,而且給她送終。那個老太太剛來的時候已經六十歲了,袁午葵看見她年老無子,很可憐她,就安慰她,把她收養下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也來了,但是袁午葵也沒有嫌棄,同樣把她丈夫也留下來贍養。所以老夫老妻都非常感恩他的恩德,所以到死的時候,他們都八十歲,你看在他家裡過了二十年,收養這兩位老人家。這個女兒在那種危急的時刻見到這個鬼魂她現形,實際上知情的人都知道,這是那個鬼用這種方式激起這個女孩喊叫,讓這場火災得以被止住,這是鬼來報恩。所以這是善有善報,一個人真正對老人家發起這種憐憫心,他自己的兒女你看都能夠受到這種庇護。所以敬老憐貧往往家裡的兒孫、家業都能夠長久,這都是講的陰德。好,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十二句:

  【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

  安士先生在注解裡面是這樣說到,「饑寒而在道路,則與居家之窘乏者殊矣」。這是講到我們出門在外,看到在道路上那些饑寒交迫的人,這種人跟在家裡貧困的人差別就很大,居家之窘乏是在家裡有貧困,兩者不同,在道路上的饑寒之士困境就更嚴重。所以下面說,「苟非羁旅之人,赀糧告匮,即遇患難之事,緩急無門;彼於衣食,誠有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之勢。苟能有以周之,則我之所費有限,而彼之沾惠無窮矣」。這種人我們要想到,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他們淪落到這種饑寒交困的地步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旅行在外,羁旅之人,錢財用完了,或者不幸遇到什麼強盜搶劫,身無分文,匮就是匮乏,沒有赀糧了,或者是遇到患難的事情想要急於求助,求助無門,這都是非常令人憐憫的地方。他們這些人於衣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可能就是因為缺少一頓飯,生命就此終了。或者是像現在冬天,沒有寒衣而凍死街頭,這種人最需要衣食的周濟。所以你能夠有以周之,苟就是如果你有這個能力,你能周濟他們,把你的衣食都能奉獻出來。特別是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升了,用衣食布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我之所費有限,你費不了多少錢,你布施這些東西可能只是在你家產的很少很少一部分,你不會因為布施出去這些東西就變成貧窮,於你沒有什麼大的損傷,可是對他們來講,彼之沾惠無窮,他們所得的這些恩惠就無窮無盡,真的是幫助他們生存下來,你是救人一命!在現在災難很多的這個年代,天災人禍常常有之,我們都要存有這種心,因為誰都有可能在一生當中出現饑寒交困的境地,到我衣食不濟、饑寒交迫之時,多麼希望人來幫助我,這個時候想到別人,我們自己要做,有機會能幫助人一定要幫助,這就是修積陰德了。

  今天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們這一句還沒有講完,明天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文昌帝君陰骘文》研習報告  鐘茂森教博士講  (第二十九集)  2008/12/5  華嚴講堂  檔名:52-297-0029


 

上一篇: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214集)
下一篇:淨界法師:經常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傷害你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