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經咒頌念

 

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九講)

  請看經文‘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一節經文,是就所受用而說,’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依報國度。佛經裡面有許多地方,它是表法用的,那麼這個地方當然也不例外,我們看到這個欄楯、羅網、行樹都說是七重。‘七’就是表法,它代表是圓滿的意思,像這個圖裡頭所說的,東、南、西、北、上、下、當中,這個‘七’是這樣表法的,所以它表圓滿,換句話說,它表如意,你自己喜歡是個什麼樣子,它正適合你的意思,這才是圓滿。

  華嚴經裡面用十來表圓滿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華嚴經裡面講的都是用十來表法,彌陀經裡都是用七,數字雖然是不一樣,可是意思相同,也可說‘十’等於此地所講的‘七’;彌陀經裡面講的‘七’,等於華嚴經的‘十’,它是同樣代表圓滿。欄楯是莊嚴界線,羅網是莊嚴虛空,行樹是莊嚴大地,皆是寶成,諸位要特別注意這個地方‘同居土中,居處如是。’

  那麼在此地,要跟諸位解釋一下,這個西方世界,同居土中,人天的習氣沒有斷,這是叫什麼?帶業往生啊!換句話說,帶業往生,業並沒有斷,業就是習氣,那麼在我們世間人的習氣,不管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你看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都要用圍牆,這個圍牆是什麼呢?就是我這一家跟鄰居當中的界線。那麼一個都市與一個都市也有界線,一個國家與一個國家也有界線。此地所說的是居住的界線,我住的人家,居住的這一家,這是我的家。另外,那是別人,是我的鄰居。那麼我們家與家的界線,用什麼呢?用欄楯不用圍牆。用欄桿,非常美觀的欄桿,以這個來為界線。

  那麼講到羅網,這是有很多現在的年輕朋友沒有見過的。這個羅網在日本寺院裡頭還有。我前些年到日本參觀,看到規模大的佛教寺院裡頭還有,都是用銅絲編織的。那麼這是在我們中國古代宮廷裡面、寺院裡面都有這些設施。那麼它的意思是有兩種,一種是代表,就是保護建築物,因為梁棟都是用很精細的工去雕刻而成的,雕梁畫棟啊!這是高度的藝術品,既然是一個高度的藝術品了,那麼諸位想想,它一定要維護。如果不維護,很短的時間當中就會毀壞掉,所以這個羅網是保護的。那麼最重要的就是小鳥,我們曉得有很多的小鳥,它就找這些地方就做窩,特別是大家曉得的燕子,燕子都會跑到人家裡面去做窩,那麼我們不反對也不討厭它,尤其這燕子在家裡蓄窩,常常看看也是很好的一樁事情。但是如果雕梁畫棟這高級的藝術品要是蓄了個窩,必定要損壞。那麼這就用這些羅網;羅網多半是用銅絲制的,所以它透明,你可以欣賞,但是又保持一個距離,所以這是一種莊嚴具。

  那麼在極樂世界,它這個羅網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行樹上。庭院裡面如果要是沒有樹木,這個庭院就顯得沒有生氣,尤其是廣大的庭院,一定種了很多的樹木、花草,這個庭院才足以供人欣賞,怡情悅性。那麼西方世界對於這種生活的享受也很講求。七重行樹,美不勝收。行樹上面都用大型的羅網,莊嚴空中。而且這些欄楯、羅網跟行樹都是四寶所成的。四寶這個‘四’,當然是表法的意思,實際上不只四寶。在大經裡面講無量雜寶而立。那麼這是我們信得過的,因為它在理上面能夠講得通。

  那麼剛才特別跟大家提到的就是,此地所講的是凡聖同居土,是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居住的環境就這樣地美好,環境都這麼殊勝了,那正報更不必說了。為什麼呢?經論裡頭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那麼看到這麼美好的環境,我們就能想像到,這個地方的主人必定是有財富、有道德、有地位、有學問,因為這種住處才能配得上他。也因為他具足這些條件,所以他才有這樣的環境,才有這種布置、陳設。所以說不僅僅完全是財富,裡面有藝術啊!這就是學問啊!世間有一句類似,暴發戶,忽然得了很多錢了,他也去搞一個大的庭面,他在裡面布了花草。花的錢很多,可是一進去感覺俗不可耐,俗不可耐就表示他雖有財富,沒有學問,沒有高水准的藝術眼光,因此他東西雖然是很多很名貴,他的陳設不恰當,所謂是,‘不能登大雅之堂’,道理在此地。

  那麼在這裡我們看蕅益大師有一段話給我們說明經文裡頭表法的意思,他說七重是代表七科道品,本經下面就要說到代表七科道品,也就是三十六道品,三十六道品分為七大類,稱為七科道品。這個四寶代表的是常、樂、我、淨這四種德行。這四種都是性德,常、樂、我、淨。法身裡面具足常、樂、我、淨,報身同樣也具足,乃至於應化身也具足。不但三身具足,三德還具足。法身有,般若裡頭也有,解脫裡頭也有,這個是真正的性德。

  ‘周匝圍繞’,是表‘佛菩薩等無量住處’譬如說我們自己住在極樂世界這個環境裡面,這個四周許多諸佛菩薩都住在這個范圍之內,都給你來作鄰居,你這個鄰居都是諸上善人,上善之人,那麼這個四寶是表‘自功德深’,自己有甚深的功德,這個居住的環境自然感四寶現前。

  ‘周匝環繞,則他賢聖遍’賢人是指菩薩,或者是我們講三賢菩薩,聖人是講諸佛,或者我們講地上菩薩。三賢十聖圍繞著我們自己居住的所在,給我們自己作鄰居,這是‘極樂世界真因緣也’。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他老人家這一段的解釋有經論作依據的,不是他自己在這裡胡造謠言,我們要能夠信得過。

  ‘同居土中,人人實具四德。’‘實’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假的,就是常、樂、我、淨這四件德。‘常—同佛光壽’這個真正是不可思議,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無明沒斷;智慧光明,壽命福報就能夠與佛相同,享受等於佛,這真正是難信之法啦!可是這是佛給我們講的,決定不是妄語,決定不是假設的,這個意思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清楚。‘樂—但受諸樂’前面給諸位講過了同居土裡面沒有三苦八苦,他所受的是光明,是長壽。我們世間人講納福啊!享福啊!這個地方人真正是在享福。‘我’是自在的意思,那個世界是無障礙的世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是得大自在啊!‘淨—清淨莊嚴’。

  有些人讀到淨土的經論,看到經論上說的這一些事相,不免產生了疑惑,以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用的善巧方便,誘導一切眾生一心念佛,這個是完全用自己的凡夫知見來測度聖人的境界,這是錯誤的。所以歷代的祖師菩薩給我們講解的時候,都特別提醒這一點。這種疑惑,不但現代人有,自古以來就有,所以我們自己要把它認識清楚。不但說自古以來就有,古來有許多大善知識也懷疑,有的人的確是真信切願,可是也有不少人懷疑,那麼我們到底是從真信還是從懷疑呢?用懷疑的態度來念佛,有的時候也能夠往生淨土,但是生在西方極樂世界,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有一個特別的處所叫疑城,在這裡要住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地進入到西方世界,我們要不要去受這個苦難?要不要在疑城裡頭待那麼長的時間?這個法門在中國,從遠公以來,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人,我們在前面給諸位介紹過唐朝的張善和,清朝末年恆州的王打鐵,還有許多在本省,我們親自見到的這些境界,那要不相信,那還有什麼辦法!

  所以這個法門,第一個就是你要信得過啊!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如果你要是信不過,那真是當面錯過,未免太可惜了!你要問什麼原因你錯過呢?都是自以為聰明,正是如古人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啊!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同居土,他究竟是什麼樣的因果而成就的?如果我們能夠明了了,我們這個疑心就可以去掉了,自己也曉得怎麼個修法。

  我們再來看看蕅益大師給我們開示這個問題。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乃至於寂光土,這個四土個個的因果都應當要明了;明了斷除我們的疑惑,生起清淨信心。同居土的業因有兩類:一類是‘增上善業所感,’另外一類,‘圓五品觀所感。’諸位請看這邊,第一個是增上善業所感,第二個是圓五品觀所感。同居土的果報是‘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那麼什麼是增上善業?什麼是圓教的五品觀行?我這裡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增上善業,簡單的講就是上善,都是指的持名念佛。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念佛的時候一定要全心即佛,全佛即心,這樣念才有感應,才有效果。‘念念即佛’就是念就是佛,佛就是念。佛念不二,心佛不二,這是‘親因緣’。念佛的人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我們所緣的境界,這個就是‘所緣緣’,念佛人不以別的作境界,就是以佛號為自己所緣的境界。第三,‘淨念相繼’這個念裡頭只有佛號,佛號是最極清淨啊!沒有任何的雜念,而且這個念是念念相續不斷的,無有中斷的,這就是‘無間緣’。再加上增上的善業,這就是‘增上緣’。你看四種緣全都具足了,那怎麼不往生呢?四種緣全具足了。而增上善業也說的是念佛法門,也講的是這個念佛。實際上這個裡頭包括的是相當之多;當然第一個包括了你遇到了善友,真正的善知識教給你這個法門。那麼你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全都是你的增上緣。那麼這是講一般往生的,往生這個凡聖同居土的,他必須要具足這個四緣。那麼他的品位高下,當然凡聖同居裡面也有三輩九品,品位高下就在他念佛功夫的淺深。

  還有一種因就是‘圓教五品觀行位’這個五品就是指的這個五樁事情,底下這個五樁事情,那麼這是觀行位,六即佛裡頭觀行即佛。那麼這個五品裡頭,第一個是‘隨喜’,行願品裡面教給我們隨喜功德。看到別人有善事、有好事,我們心裡歡喜,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完成,這叫隨喜。第二種,‘讀誦’每一天有一定的時間,也就是有一定的功課讀誦大乘經典。第三,是‘解說’,解說就是為別人講解經典裡面的道理以及修學的方法。這是為他人講解,那麼講解也就是教學;對自己來說有很大的利益,正是所謂教學相長啊!第四,是‘兼行六度’,什麼叫兼行,底下有個正行,正行是自己主動地去修是正行;兼行是什麼,就跟前面講的隨喜的意思是差不多,但是這個地方講隨喜的范圍非常之廣大,世出世法都包括在裡頭。那麼這個范圍小了,這是完全是菩薩修學方法裡面,所以這是兼行六度。別人修六波羅密,你也隨喜著去修,隨著大家一塊來修。譬如你遇到禅堂,看到很多人在參禅,你也隨喜在那邊參禅,這是兼修。這個地方沒有人參禅的,你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禅堂,自己在修,領導大眾在修,這正行。念佛堂念佛也是如此,此地沒有念佛堂,我們發心建一個念佛堂,二六時中在這個地方打長期的佛七,自己主動在做,這是正行。如果別人那裡有念佛堂,我們到他那個地方去修學,這是兼行。這個是圓教五品觀行位。

  去智者大師在臨終的時候有人問他,你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你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的是什麼樣的果位?他老人家非常客氣,非常謙虛,他說如果我要不領眾,我可以證得一心不亂,因為領眾,所以只得圓五品觀行位。那麼換句話說,他就是在這個位子上,這是他自己謙虛地說的。這個意思就是說他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個所講的是凡聖同居土的業因,講的因。

  那麼果報呢?果報當然‘是因緣所生法’但是他們那個地方的因緣所生法與我們這個世界的六塵不相同。他們那邊這個六塵,太殊勝,太奇妙了!‘殊勝妙好之五塵為體也’五塵是講的色、聲、香、味、觸,我們娑婆世界也是五塵為體,但是我們的五塵是很粗很劣的,並不微妙,這個事情與修德,實在講是大有關系。我們不要講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來比較,我們拿這個我們地球上人來說,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來作一個比較。諸位要是細細地一觀察就有很大的區別,中國人皮膚比外國人就要殊勝,現在一般人家認為什麼呢?水土的關系。當然水土也有關系,這個只是增上緣而已,裡面還有親因緣,有所緣緣,有無間緣,不一樣啊!並不是單單一個增上緣就能夠決定一切啊!常言說得好:‘相隨心轉。’‘相’是什麼呢?是身形、體相,是隨心而轉的。中國的人心都比較上要溫和、淳厚,所以他的相貌體形也顯得善良、也顯得敦厚。外國人的文化是以功利為基礎,所以顯得比較上粗、比較上暴,沒有中國人這樣地溫順。那麼他所感的身形,就如同他能感之心,完全是相應的。那麼這種情形我們應當要了解。才知道兩土眾生,果報不相同,他的原理在什麼地方?人家那裡是增上善業、五品的觀慧所感的業因,我們此地只不過是十善業道啊!五戒之因。比起人家增上的業因那的確是相差地很遠,所以果報不相同。何況那個地方又有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一般也稱之為二力法門,他的道理也就在此地。

  那麼再看底下這個一段,前面說過了凡聖同居土,再看這個‘方便土的因’也有兩種,第一‘即空觀智所感’。第二是‘相似三觀所感’這是講他的業因,方便有余土的業因。注意他的因,我們如果要想生到這個地方,你曉得怎麼個修法。方便土的果報還是離不開五塵,但是比同居土又殊勝,他是‘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為體。’那麼在這裡我們要跟諸位介紹什麼叫‘即空觀智’。在這裡諸位特別要留意到所說的全是圓教,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全都是圓教,這一點特別要注意到。即空觀智,是‘圓教即假即中之空。’所以不是小乘人的偏真之空,他是大乘圓教即假即中之空。那麼這個要給諸位講天台的止觀,這個是必須要懂得的,否則的話像這個裡面的名詞術語都不容易理解。‘相似的三觀’也是指圓教,‘圓教相似位’,六即佛裡面相似位佛,比前面是提升了一層了,前面是觀行位,此地是相似位。‘一心三觀’雖然講的一心三觀,但是他是相似的一心三觀。這個地方你看是分證的一心三觀,不一樣。雖然都是一心三觀,在功夫淺深上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叫一心三觀,我們留在後面再跟諸位講。‘果’方便有余土的果報,‘是圓教不思議真谛,中道無漏五塵為體。’可見得方便有余土比起凡聖同居土,那要殊勝得多了。前面所講這個方便土中,它是甚妙的五塵為體,進一級的是中道無漏五塵為體,這是殊勝得太多了。再往上面去,這是講理一心不亂。

  ‘實報莊嚴土的因’也有兩種,一種是‘妙假觀智’,第二‘分證三觀所感。’‘果報是圓教俗谛,中道無盡五塵為體’這簡單給諸位說明‘妙假觀智’是‘圓教即空即中之假。’‘分證三觀是圓教分證位的一心三觀。’

  再看‘常寂光土因,(1)即中觀智。(2)究竟三觀所感。果是圓妙中谛,稱性五塵為體也。(1)即中觀智—圓教即空即假之中。(2)究竟三觀—圓究竟位一心三觀。’那麼我這樣跟諸位說了,當然裡面有很多這些專有的法相名詞,大家不容易理解,那麼這全是天台的教義。在這個地方我要跟諸位特別把它介紹出來。

  那麼先講天台的三觀,那麼這是天台宗第一代祖師智者大師所建立的。‘觀’就是照了的意思,所謂是觀達,‘達’是達到,觀照要夠達到,這個意思也就是你要能夠證得。‘一念之心即具三谛(真、俗、中)之法也’一念之心就通通具足,具足這個真假中三法。下面這是解釋,如果你要是觀心空,那麼你要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變,心是能變,萬法是所變,心空則一切法皆空,無有一法不空,這個你所見的這個境界是真谛。像前面給你講的這個三土,方便有余土他見的真谛,他的觀慧就是偏重在空觀。那麼此地所講的全是講的圓教教義。如果你要是觀假,心是假的,能變是假,所變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假,一切法皆假,這是講的俗谛,‘谛’就是真理。那麼我們凡夫有沒有呢?給諸位說凡夫這三個個統統沒有。二乘人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境界,沒有這個境界,這兩個也沒有,菩薩才有這個境界,所以菩薩可以在世間游戲神通,為什麼呢?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假的,像金剛經裡面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是觀心假,一切法皆假,他所證到的說的。那麼如果是觀中,這個就是三觀裡面的中觀,這個心是中。什麼是中呢?非空非假,亦空亦假,這個叫中。那麼一切法無不皆中,這個就是中谛。中谛那是大菩薩的觀慧,能破根本無明。後面這個幾句話要特別記住,這個地方的三觀,‘全由性發’注意呀!絕不是第六意識發的,如果落在第六意識裡面,那不叫三觀,那叫三種妄想。你要把打妄想就認為你在那邊修觀了,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真正修觀的人就是修禅定,他會大徹大悟;你要是誤會了,把這個妄想當作是修觀,你就別想開悟了,你路完全走錯了。所以這個三觀全由性發,‘實非修成’實非修成果,不是修成的。這三種都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觀照般若。空觀是觀照般若,假觀也是的,中觀也是的。這個觀照般若他用的方法不一樣,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故於一心,宛有三用’實際上都是一心,都是一個心,一心裡頭有三種觀法,有三種境界,宛然好像有三種作用。三種作用不出一心,一心就是三用,三用就是一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謂一心三觀也’那麼這是跟諸位說的大意。

  那麼這個三觀,以及怎麼個觀法很重要,還要跟諸位來說明。因為天台這個教義,特別是在中國佛法與日本的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當年有許多高僧大德到我們中國來留學,來求取佛法,而多半他們都趨向於天台。換句話說,天台跟日本人特別有緣分,所以日本有許多宗派都是依天台教義而建立的。所以台宗在日本特別盛行,有很大的影響力;正如同禅宗在我們中國的影響一樣。我們可以說天台在日本的影響就像禅宗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一樣。那麼天台的精華也就是講修行的方法,它的理論是依據法華經,而方法不外乎三止三觀,特別講求的就這個三觀。三觀裡面大意跟諸位介紹了,此地還要給諸位說明什麼叫做空觀?

  這個第一個在講‘空觀’,所謂‘空者,離性離相。’先我們把它這個定義標示出來,離性離相,也就是說性相兩邊都不執著。‘觀一念之心,’現前這個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名之為空。’正如同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七處真心。學佛的人頂重要的是用心。那麼佛叫阿難去找找看,你心在那裡?阿難在七處都找不到。七處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三處,因為其余的四處都離不開這個三處,這個三處叫根本的三處。的確,內外中間俱不在呀!這叫空!找不到啊!金剛經裡面所說三心不可得啊!

  ‘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你看看假與中皆是空,這是圓教大乘的空觀。‘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這個‘蕩’就是離開,也就是把它斷掉。蓋空觀能夠蕩除,就是斷掉見思煩惱之相。

  小乘人不曉得這種修行方法,以禅定的功夫來斷見思煩惱,這好苦啊!破了見惑以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思惑斷掉。所以阿羅漢這叫笨阿羅漢啊!

  大乘圓教這個方法實在太巧妙了,你只要以這個方法去修,很容易就把你見思煩惱斷掉了。假觀這個辦法,可以能夠蕩塵沙之相,就是破塵沙煩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真的是一心三觀啊!五十三參,種種境界,塵沙之相啊!無量無邊。知道一假一切假,不但假,你看看無假無中而不空,假就是空,的確像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塵沙之相。中觀能夠破無明煩惱,能破根本無明。三相蕩除就是見思、塵沙、無明,全都斷掉了。這個境界就叫畢竟空,這是圓教的空觀。所以圓教空觀他所達到的境界是畢竟空,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畢竟空啊!換句話說,本來畢竟空,這是大乘圓教空觀。所以他沒有這些煩惱,見思、塵沙、無明他都沒有,顯出他的根性那麼利。

  那麼這個方法我們要曉得,天台大師三止三觀的方法在當年,這是他發明的,他自己造成《摩诃止觀》,那個書就他自己著作的。他的著作教給人修行的原理原則方法。當時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去拜訪大師,看到天台山所用的修學方法三止三觀,贊不絕口,稱揚他。這種修法與佛在楞嚴會裡面所講的大致相同。楞嚴會裡面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這個名詞是梵語,的確相當於空觀、假觀、中觀。

  那個時候,楞嚴經沒有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經名,於是乎經過這些外國的法師一介紹,曉得有這麼一部經。但是諸位曉得這個經在那個時候,中國到印度相去甚遠,要想取得這部經書,談何容易!所以智者大師他老人家的精神實在是可佩,他就在寺院旁邊建一個台,每一天向西方禮拜,希望三寶加持,這一部經能夠早一天流傳到中國來,這叫拜經台。就是拜這一部楞嚴經,希望這個經典到中國來。一直到智者大師圓寂,這個經還沒有到中國來,那麼他拜了多久呢?他拜了十八年,這個精神可佩。一直到般剌蜜帝法師,唐朝武則天的那個時候,中宗皇帝的時候,他從廣州登陸到中國來,把這一部經帶到中國。所以這一部經雖然不是我們中國人到西方去求取,智者大師這個十八年禮拜的功德不可以埋沒。由於他老人家有這個心願,這一部經後來流傳在中國,而且為中國無論是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幾乎是必讀的一部經典,那麼於天台這個三止三觀當然有很大的宣傳作用。

  那麼再看這是假觀,第二我們講假觀。‘假觀—假者,無法不備。’‘備’就是具備,一心當中,沒有一法不具備。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裡面講‘萬法唯識’;‘識’是能變,萬法是所變,所以無法不備。這種修法教我們‘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叫做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是我們自己一念之心圓圓滿滿具足了。要是‘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連那個空、中都是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空、中都是假。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三觀都有建立諸法的這個意思在,‘三觀皆能立法故’‘立’是建立,他能夠建立諸法,何以見得呢?底下就說‘蓋空立真谛之法,假立俗谛之法,中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假’是什麼呢?假有,‘妙’是妙有,為什麼叫做妙有?無中生有叫妙有;‘有’即是空,這是妙,空有不二,這個叫妙。這就是‘是名假觀’。

  那麼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了,空觀是教你一切不執著,假觀是教你一切都不必離開,真是不即不離啊!而‘中觀—中即中正’什麼叫中正呢?‘絕二邊對待之謂也。’二邊是空有二邊,或者拿我們此地來講,空假二邊。‘空’是真空,‘假’是假有,就是妙有,這兩邊都離開,這兩邊是相對的,絕二邊對待就是把這個兩邊通通離掉,這就是‘中’。‘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不能說他是空,為什麼呢?他能現一切相;又不能說他假,因為他畢竟空。他雖現這個相,這個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的‘即空即假,名之為中。’這是‘中’的定義。‘由觀一念中故’觀一念之心是中故,‘一中一切中’連那個前面講的空,講的假,無不中,皆是中道。因為‘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這一句很重要。‘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圓融中道啊!‘是名中觀’。

  這些意思,諸位必定要好好地記住,這個在佛教,教義上來講,叫根本教義。你不研究佛學則罷,你要是研究佛學,這些基本的道理必須要懂得,一定要記住,因為將來你在經論裡頭常常會遇到。那麼我們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諸位仔細去看,最好能夠用個筆記本把它抄下去,常常溫習。那麼下面呢,這是給諸位說明這三種三觀,這就是講這三觀的修法,所謂有次第的三觀,有一心的三觀,要跟諸位講這個方法。那麼‘三種三觀’這個‘觀心’這是講你用這個三觀來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從次第圓融這個裡面就‘有三種不同’,這三種不同的方法,我們要修學得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環境,你看用那一種方便就采取那一種方法。

  你看那一種方便就采取那一種方法。那麼這個方法可以用一樣,也可以用兩樣,也可以同時都用,這是沒有一定的。希望諸位在這個地方細心地去體會。到熟透了,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你自然會得心應手,知道如何地修行。這個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別相三觀,第二種,通相三觀,第三種是一心三觀。當然是以一心三觀為究竟。要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一心三觀能夠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我們在前面看過,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三觀,那麼他只是功夫有淺深不相同,全是圓教一心三觀。那麼在此地我們要把三種三觀簡略地介紹給諸位。

  先看‘別相三觀’,別相三觀的意思就是‘歷別觀於三谛也。’‘歷’是講經歷。大乘行門裡頭常講歷事練心,我們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物來練心,練什麼心呢?就是觀照之心,來練這個。別是講一切差別的境界,從這個地方觀於三谛。那麼你要會用了,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麼這是講方法,提示給我們。‘謂若從假入空’從假觀再進入到空觀,‘但得觀真’這是真谛;從假入空,空是真谛‘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那麼這就是前面講,這個次第三觀裡頭有隔別之苦,他不能圓融啊!你看你只能觀得了空,真空。這個妙有不曉得。阿羅漢這就是用的這個境界。這個但得觀真,偏真涅槃。曉得萬法皆空,他住在這個空裡頭,他不知道‘有’,不知道‘中’,這是二乘人的境界,這是從這個假入空的,他這個成就就是如此。如果他的方法是‘從空入假’,是用這種修行的方法,那麼他也只得到‘觀俗谛’,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能夠得中道,‘未得觀中道’啊!如果他是從‘中道正觀’這像別相三觀,他用這個方法‘方得雙照二谛’所以這個別相三觀裡面是以中道正觀最為殊勝。因為真俗二谛,他能夠雙遮雙照;說雙照當然雙遮的意思都在裡面,遮照是同時的。‘遮’是不著相,兩邊不著,‘照’是兩邊明了,樣樣明了,樣樣都不執著,這個叫別相三觀。這都是講的這個修法。

  那麼再講到這個‘通相三觀—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谛也。’‘圓’是圓滿,‘解’是了解、理解,曉得這個真、俗、中三谛。‘謂若從假入空,’這個境界比前面要高,‘非但知俗假是空,’‘俗’就是假,妙有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所以他這個觀慧比前面要深,功夫要深。如果他‘從空入假’走的是這個路子,‘非但知俗假是假,’這個‘有’是妙有,不是真的,是幻有,是假有。他知道‘真谛中道亦通是假’,絕不以為不會去執著分別真谛中道是真的,他不會的,他曉得一假一切假。如果是‘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他曉得‘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觀,’不管是空觀也好、假觀也好、中觀也好,以一觀當名,通相三觀,‘當名,解心皆通。’無所不通,這個叫‘通相三觀’。那麼從這個地方,諸位顯然地能夠看得出來,通相三觀比別相三觀,功夫是要深一層。最後要跟諸位介紹的是‘一心三觀’,那麼這一條,也就是我們在這個經論上常常講到的。所謂上三土業因都與一心三觀有密切的關系。那麼什麼叫一心三觀?請大家要留意。一心三觀‘即於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谛也。’這是一心三觀的定義。‘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這一念心就是一個念頭,心裡面起了一個念頭,這是一種觀心的方法。他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也不管這個念頭是真是假,也不管這一念是淨是染,通通不管,就看這個一念心從那裡來的?你這一觀,這個一念沒有了,沒有之後,你再去觀,它到那裡去了?‘去至何所。’

  禅宗最初到中國來,達摩祖師所傳的,就是用觀心的方法。可是這個地方是跟你講要用觀慧;不能夠打妄想,不能夠在那裡想它從那裡來的?你這一想,不就又引起了念頭了嗎。念頭沒有了,唉呀!它到那裡去了?那好了,到那裡去了又是一個念頭。這個地方不許你有前後念,一念何來何去。這樣一觀‘畢竟無有淨。’‘淨’都沒有了,‘染’當然更沒有了。‘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那麼這個,這叫‘假觀’‘雖然是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那麼此地要給諸位說一說,這一個觀法,前面講大前題告訴我們,那就是要用觀慧,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識當中。如果要用第六意識,那不叫做作觀,那叫做妄想。妄想畢竟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破虛妄,這個境界是虛妄的,煩惱也是虛妄的,起心動念、無明都是虛妄的。我們可以講,見思、塵沙、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虛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實真相,換句話說,妄不能破妄啊!唯有真才能夠破妄。那麼這個三觀是要用真正智慧來觀照,像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那個深般若就是觀照般若。他的功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觀全是般若的觀照,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都是屬於般若的觀照。那麼這個三觀的觀法,我們可以舉一個比喻來說,這個裡頭有圓有不圓。一心三觀是最妙,比如說一個人他有這個鑒別真妄的能力;他認識這個珠寶,他是一個行家。這個金剛鑽拿在手上,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一看就明了了,他有這種能力,他能夠曉得它是真的是假的。而且他又有藝術的眼光,能夠曉得琢磨的功夫,他是真正的行家是通家,他才能夠估得出這一個物品真正的價值,他能夠估得出。那麼另外一個人呢?他也能夠辨別真妄,是真的是假的,他識貨;但是他不懂得藝術,他對藝術外行,沒有評鑒的能力,可是他能夠辨別真假。那麼還有一個人,他有藝術的眼光能評斷藝術,但是他對於這個鑽,這個本質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搞不清楚。這三種人譬如這個三觀,一心三觀是大通家,既懂識貨又懂藝術。知真不知假就好比那個識貨,他知道這個真假,他不懂藝術。知假不知真的,知有不知空的,就好比他懂得藝術,他能夠欣賞藝術,但是他不曉得這個是真是假。這個三觀仿佛這樣的比喻。那麼上面跟諸位,把這個天台這個三觀大意給諸位介紹出來了。蕅益大師在講解,他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容易理解。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土,依正莊嚴的因果。理解當然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我們看後面這一段話,在後面,後面這一段。這是叫我們容易了解,作此分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實在來說,四土莊嚴,包括常寂光土在內,無非都是因緣生法,這一點大家特別要注意到。不要以為前三土是因緣生法,那常寂光大概不是的吧!那裡知道常寂光土也不外乎,你看有因有果嘛!有因有果當然就是因緣生法了。所以他的果是圓妙中谛啊!稱性五塵為體。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境界,這才叫究竟。我們講覺,究竟覺啊!究竟三觀啊!這個究竟三觀是究竟位的一心三觀,這是一心三觀功夫到頂頭了。‘無不即空假中’,這就說其實四土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極樂世界,同居淨境’,同居淨土的境界,‘真假圓融’,這個真假就代表這個三谛,三谛圓融,‘不可限量啊!’這才是把四土莊嚴真實的因果一語道破。總結上面這個意思,‘同居土是緣生,方便土是即空,實報土是妙假,寂光土是即中’。這個說法是依中觀論一首偈子來說的,偈子是這樣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是根據佛這一首偈來說的。那麼我們就要注意到了,這一首偈子裡頭是說了四個境界,但是四個境界其實是一個境界,一而四,四而一。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簡單的說明。前面這個偈子大家仔細看看,這個四土裡頭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配合這個偈子,緣生、即空、妙假、即中。其實四土,上面這是‘四土莊嚴,無不圓融無礙,’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無非因緣所生法’剛才給諸位說明過了,四土無不是因緣所生。‘四土唯一同居土’。這個四土全是同居土,什麼人看的呢?極樂世界的那些人眾,就是同居土的人看方便、實報、寂光都是同居。所以同居土的人有方便土的享受,有實報土的享受,有寂光土的享受。這個真真不可思議。無非因緣生,寂光也是因緣生。‘無不即空’,方便土的這些人,這些諸上善人,他們看的是一切法即空,所以同居、實報、寂光無不是即空。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記住那邊沒有聲聞,此地給你寫的聲聞是聲聞的境界,聲聞的程度,不是真正聲聞。因為小乘,西方極樂世界不生的,那邊沒有小乘人,這就是他們的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他們用的功夫是小乘人的方法,所以看四土通通是方便土。那麼到大乘菩薩是實報莊嚴土,我們講是理一心不亂的。理一心不亂的菩薩,他們是妙假,‘無不即假’,四土都是妙假,‘四土唯一實報土’,他看同居土也是實報土,方便、寂光都是實報土。佛的睛眼裡面,‘無不即中,四土唯一常寂光土。’這也是寂光,這也是寂光,這個也是寂光,無不是寂光。圓融事理,即一土,無論是那一土,都具足了四土,這叫不可限量。那麼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你要說四土,的確有四土;你要說一土也能講得通,也不是講不通。從上面這個意思看來,諸位多少總要能體會到一點。外面境界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話,同居絕不是方便,方便絕不是實報,真的就不能圓融了。你要說是假的吧!假的也不能圓融,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呢?究竟根本都沒有。‘相’從那裡來?‘相’從心變的呀!所以帶業往生的人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同居土。斷了見思煩惱得事一心不亂的人,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方便土。得理一心的,分破無明的,見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根本無明斷盡,看西方淨土是常寂光土。西方如是,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兩樣呢?沒有兩樣啊!我們現前這個世間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天地,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報土。

  我們今天同在一個地球上,同在一個都市上,每一個人他對於這個依報正報所感受的不相同,這正是佛在經典裡頭常說的呀!依報隨著正報轉。也正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一切唯心造。所以帶業往生的人造的同居土,這個‘造’就是現,也就是感受;這個法性自然地顯現,他自己也自然地感受到就是同居的境界。斷了見思在我們這個世界,他也是有這個感受,他也現這個境界,現這個方便土的境界,有方便土的感受。實報、寂光亦復如是啊!這一個原理諸位總得要明了,要細細地去體會。宗門裡面所謂參究啊!要細細地去參究,體會到這個道理。

  那麼或許有人也問,這個四土裡頭,寂光是屬於理體,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本體,他怎麼會有莊嚴之事呢?這個問題,其實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體就是一個理性,正如同古人所舉的比喻:以經作契,契契皆經。我們把經比做常寂光,把這個三土的依正莊嚴比做契,那麼你們諸位想想,同居土離了常寂光沒有?同居即是寂光。方便呢,方便還是寂光。實報呢,實報亦復如是。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啊!

  我們再一個比喻來說,我們把這個紙張比做寂光理體,我們把書本比做種種莊嚴;你們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書,種類數不清,數量數不清;數不清種類、數量的書籍可以說一個字,都是紙啊!紙做的呀!同是一紙而已嘛!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經上說,諸佛的住處就叫做常寂光。如果佛今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他住處呢?他所感覺的、感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寂光淨土。我說這個話諸位很難體會到,為什麼呢?因為這不是你自己的境界。可是你如果在學佛這個幾年當中,你把這些道理都明白了,方法也懂了,依照這個方法努力來修學,把你自己的意境一年一年地提升;當你提升到相當一個程度的時候,你就會能夠感覺得到。縱然沒有那麼親切;好像什麼呢?似乎有了消息,這個一般人意識裡頭好像有這個消息,這都是好境界。那麼如果就如來果地分上來說,實報、方便、同居無不是寂光,所謂全三土而成寂光啊!我們也可以講整個虛空法界無不是寂光,你相信嗎?如果要就我們眾生分上來說,那是全寂光變成了三土了,為什麼呢?眾生有分別心,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才有種種差別的境界,這就是全寂光而變成了三土。那麼由此可知這是自己業力上有差別,與外面境界真的毫無相關啊!外面那個境界有什麼,沒有啊!那是所變的,能變的是你這個妄心,是心意識、心心所,能變的是這些東西,所變的是外面境界。修行人要掌握住能變,不要去理會所變。因為所變的確非空非假。能變的心是真,所變的境界就真;能變的心是妄,所變的境界就是妄。那麼由此可知,帶業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只看見同居土,看不到三土。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只見方便土,他也見不到其他三土。理一心不亂的人,同樣地,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見實報土,其余的他也見不到。唯獨無明斷盡,證得究竟果位,他才能夠圓見四土。如果我們要認為寂光在三土之外,不具足三土甚妙莊嚴的五塵,那與小乘人的偏真涅槃,內守幽閒的境界有什麼差別呢?這是必須要明了的啊!

  以上給諸位所講的,是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你所受用的環境上來說的。那麼這些呢?經文上是略說,可是我們講解的時候已經說得相當詳細了。下面經文,這是廣釋,就是要詳細地給我們介紹那一邊的生活環境。那麼這一段我們在理論上講得比較上多一點,但是這些理論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天台的三觀,是大家應當要曉得的,以後對於你們學佛,研究經典會有一些幫助。那麼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講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