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同樣的境界,為什麼我們感受的是苦惱,他感受無限的美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仁王經疏雲。】

  這是《仁王經》的注解。

  【施物名功,歸己曰德。】

  這是解釋「功德」兩個字的定義,什麼叫功德。這個地方講『施物』,意思很深,如果你把它當作施物,我布施一點錢財,這就叫功,你就把這句話就看錯了。布施財物救濟別人,那是福,不是功,是福德,你修福,不是修功。修功怎麼樣?這個施當放下講,布施是捨、是放下,布施裡面講三輪體空,就是不能執著。三輪是講不執著,不執著有能施的我,我能布施,對方接受我的布施也不執著,也不執著布施之物,這三個都不執著叫三輪體空,這才叫施。所以,此地施的真正意思就是放下,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事?事要照做,幫助別人的事情要照做,要很認真、很負責的去做;雖做,心裡絲毫執著沒有,這個叫功。

  『歸己曰德』,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你得到什麼?你得到的是清淨心,你得到的是平等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修行總綱領你得到了,清淨平等覺,你得到的是這個,這叫功德。如果你修布施,布施裡頭著了相,著相是著了我能施,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眾生得到我的利益,著相。著相就不叫功,功沒有了,福,你修福。福有沒有得?有得,那就有施報。佛在經上常講的,世間這個眾生發財了,得財富,財富從哪裡得?過去生中財布施多,著相的財布施,這一生中得財富;著相的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著相的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那是福德,福德跟功德不能比,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成就無量智慧德能,真的是成佛作祖,這是功德。由此可知,著相跟不著相,利益真的是天壤之別,不能比的。

  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行願品》大家常常讀誦,這兩部經都是很容易見到的。世尊甚至於跟我們在比喻裡頭說,「無量恆河沙數世界的微塵七寶布施」,這還得了嗎?一條恆河沙數都沒有辦法都數不清,還要無量大千世界微塵七寶布施,這是無法想像的,比不上一個人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的功德。這是叫我們仔細比較一下,福德跟功德利益差別之大。為什麼四句偈的功德這麼大?佛經的四句偈,能令人得清淨心,就是得清淨平等覺。諸位要知道,你果然得清淨平等覺,你的好處在哪裡?得清淨平等覺,跟諸位說,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你不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大千世界微塵七寶布施的那個眾生,福報再大,大到頂頭,做大梵天王,這是六道輪回裡福報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福報享盡,還是要輪回轉世,怎麼能跟法身大士相比?不能比,差太遠了,一個是凡夫,一個是大聖人。所以你從果報上來看,你就曉得佛講的話真實。我們平常修布施,你說要不要再著相?但是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我想怎樣做怎樣做,已經著相。所以十願裡面,叫你恆順眾生,隨喜、恆順就是不著相。

  對於佛菩薩我們要隨學,對小果聲聞我們也隨學,對一切眾生也隨學,你才真正能有成就,能夠快速的成就。所以一個會學的人,這個世間沒有惡人,世間沒有惡事,世間無限的美好。世間,同樣是一個境界,為什麼人家生活在這樣圓滿的環境當中,我們生活在苦惱的世界當中?世界一樣的,都沒有變,為什麼他感受無限的美好?他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我們為什麼生活在這麼煩惱苦難的世界?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境緣裡頭沒有好丑、沒有善惡,好丑、善惡從哪裡來的?是從自己分別執著裡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世界境跟緣,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是平等的。所以要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發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與外境實在沒關系。

  一個會修學的人,看到善人,他的善心、善行我們要向他學習;看到惡人,他的惡念、惡行,我們要反省自己有沒有?有,馬上改過自新。由此可知,善惡都是老師,對我來講功德是平等的,都是大恩大德。善的一面,他是叫我隨順善的,惡的一面,他提醒我、警惕我不要作惡,兩個都是老師,兩個都是恩人。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行是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惡都是自己的老師,都是自己的善知識。怎麼可以批評?怎麼可以嫌棄?那就是你自己有分別、執著、有妄想。對人如此,對我們物質生活環境也是如此。你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你這一生才會過的最幸福、最美滿,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現實環境有沒有改變?沒有改變。觀念變了、心態變了,境隨心轉,而不是心隨境轉。凡夫可憐,心隨境轉;修行人之可貴就是貴在境隨心轉,無論他在哪個環境統統是美好,他能轉境。《楞嚴經》上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修行就是生活,在生活當中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一集)  1996/4  

 

上一篇:蕅益大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下一篇:元照法師: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