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義疏
將釋此經,略開二門:一者,略釋名題;二者,廣诠文句。
略釋名題者,經題有人、法、喻之別。今此經師有顯、密二釋;顯義說者,謂就人立名,以彌陀為西方如來故;密二釋;顯義說者,謂就人立名,以彌陀為西方如來故;密義說者,經題不標佛字,即是顯示以法標稱。何以故?此經淨土法門,令受持者隨願往生,即得無量壽故。又復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為令眾生開、示、悟、人佛知見故。佛知見者,即無量壽也。所以者何?眾生佛性在煩惱之中,雖有恆沙功德,無由顯現,如在胎藏。今以念佛持名之力,決定往生,證不退轉,乃至成佛,盡未來際,化益有情,即是無量壽也。是故此經實圓頓之網宗,教乘之肝髓矣。
廣诠文句者,且開三分:自如是我聞至諸天大眾俱,為序分;白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至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為正宗分;自佛說此經至作體而去,為流通分。
△序分,即六事證信也。
如是我聞,一時,
諸經序分有二:一者證信,是謂通序;二者發起,是謂別序。今此經乃佛無問自說,故無發起,唯以六事證信故。所謂六事者:一、信,即如是也;二、聞,即我聞也;三、時,即一時也;四、主,謂佛也;五、處,謂國、園等;六、眾,謂比丘、菩薩、天眾等。所以者何?順佛遺教故,三世諸佛法如是故。六中前三為總,一切經同故;後三為別,隨諸經所說法門及一會所被根機而差異故。初如是者,梵雲
曀緵。 曀者。一切諸法求不可得義,所謂佛性也;
緵者,一切諸法言說不可得義,所謂法身也。初即是因,後即是果。以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故於果位轉名法身。如是二者,即是三世諸佛共所宣說,所以諸佛一切經首,皆置此文也。雲何佛性求不可得?《華嚴孔目章》雲:“佛性者,諸佛所得法,其性平等,猶如虛空,於諸凡聖,無所限礙”。又《大般涅槃經》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略說佛性有其三種:一者正因佛性;二者了因佛性;三者緣因佛性。智者大師《金光明經玄義》雲:“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壞,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智慧,開發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也。”雲何法身不可得?法身者,即諸法實相。《仁王經》雲:“波斯匿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難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度,不離六度,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不住方,不離方,明無明等,非一非異,非此非彼,非淨非穢,非有為非無為,無自相,無他相,無名無相,無疆無弱,無示無說,非施非悭,非戒非犯,非忍非恚,非時非怠,非定非亂,非智非愚,非來非去,非人非出,非福田非不福田,非相非無相,非取非捨,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觀如來。”言我聞、一時者,即是顯示二種生死盡也,謂轉去生死位中四相應品心及心法,轉得佛果四相應品心及心法也。我者,即自在義,以一切諸法我不可得故,謂轉阿賴耶識,得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德種子,能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聞者,一切諸法本性寂故,即是不聞不聞,謂轉末那識得平等性智,遠離二執自他差別,證得一切平等性故。一者,無異相義,無所求義,以一切諸法求不可得故,謂轉意識得妙觀察智,能觀一切皆無礙故。時者,善巧方便義,以一切諸法谛不可得故,謂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能現成辦外所作故。此念佛法門能圓顯佛性,滿足法身,轉識成智,離生死得涅槃,故經初雲如是我聞一時也。
佛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言主及處。眾者,即是顯示三種世間嚴淨故。一、智正覺世間,即能化主;二、器世間,即是化處;三、眾生世間,即所化機。《華嚴大疏》卷三雲:“眾生不嚴,不感佛興;正覺不嚴,不能為主;器界不嚴,非真佛處。”今言佛者,即是智正覺世間嚴淨,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言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者,即是器世間嚴淨。會衛,梵語,此雲豐德。謂此國有德,一者具財,二者好境,三者多聞,四者解脫。只樹給孤獨園者,只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長者所施之園故。只陀,此雲戰勝,為波斯匿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戰勝,故立斯名。給孤獨名須達多,此雲樂施。園者,即顯法身廣大周備。法身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故園名豐德。樹者,即顯報身福慧圓淨。報身恆常自受廣大法樂,故樹名戰勝。園者,即顯應身無量變現。應身隨機應化,普令利樂,故園名給孤獨也。今此淨土法門廣大宏遠,為智正覺嚴淨之本,眾生嚴淨之因,通被上、中、下根,隨其根性欲見法佛、報佛、應佛,皆應於此法門中求之,故於此處說也。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捨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渚大弟子。
第六列眾中有三: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眾。初列聲聞眾者,以恆隨從,是內眷屬故,表如來果德也。大者,示法身德。比丘者,有乞食、怖魔、破惡三義,示報身德。僧者,眾義,示應化身德。千二百五十人者,示法身德。三世諸佛莫不由於行、願二門,自致作佛。釋迦願門者,《悲華經》說釋迦如來往昔為寶海梵志時,於寶藏佛所成就大悲之心,廣大無量,作五百誓願,此如來自覺之德也。釋迦行門者,所謂戒、定、慧三學。戒學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定學者,三摩地門陀羅尼門,各有壹百是;慧學者,釋迦一代時教,開談頓、漸、權、實、總三百會是。此如來覺他之德也。大阿羅漢者,有應供、殺賊、無生三義,即是示報身德。眾所知識,即是示應化身德也。捨利弗者,智慧無窮,決了無疑,智慧第一。目犍連者,神足輕舉,飛到十方,神通第一。大迦葉者,十二頭陀難得之法,頭陀第一。大迦旃延者,善分別義,敷演道教,論義第一。智慧者,菩提心堅固義;神通者,四攝濟度義;頭陀者,離欲清淨義;論議者,離諸分別贊善隨喜義。此四者即是大菩提心也。大俱篩羅者,得四辯才,觸難答對,問答第一。離婆多者,坐禅人定,心不錯亂,無倒亂第一。周利盤陀者,於四谛理,能斷疑惑,斷癡第一。難陀者,諸根寂靜,心不變易,離欲第一。問答者,莊嚴法施義;無倒亂者,清淨照耀義;斷癡者,大悲行施滿一切願義;離欲者,得無上法樂義。此四者即是大福德聚也。阿難陀者,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多聞第一。羅喉羅者,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第一。僑梵波提者,居樂天上,用具滿足,受天供養第一。賓頭盧頗羅墮者,降伏外道,履行正法,師於吼第一。多聞者,於法自在義;密行者,常住無為,智慧圓明義;受天供養者,轉大*輪,調伏有情義;師子吼者,離言說相,文字本空義。此四者,即是大三摩地智也。迦留陀夷者,善能勸導,福度人民,教化第一。大劫賓那者,曉了星宿,預知吉凶,知星宿第一。薄拘羅者,壽命極長,終不中夭,壽命第一。阿(少/兔)樓馱者,天眼徹視,見十方域,天眼第一。教化者,業用善巧利樂有情義;知星宿者,精進難敵勝過障難義;壽命者,降伏天魔、蘊魔等義;天眼者,大權方便濟度一切義。此四者,即是大慈事業也。今此淨土持名法門,乃是如來自覺覺他之大用,從一切如來大菩提心、大福德聚、大三摩地智、大慈事業之所流出,能信受此法門,便能圓具三身,成就大菩提心,成就大福德聚,成就大三摩地智,成就大慈事業。故於經初證信序中列眾表德,以明此經義理宏深,利益廣大也。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次列菩薩眾者,不恆隨故,外眷屬故,此表眾生因行也。菩薩摩诃薩,具雲菩提薩缍摩诃薩缍,凡有三釋:一、菩提是所求佛果,即是智也;薩堙是所化眾生,即是悲也,具足悲、智,故名菩薩。二、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堙是能求之人,希求菩提,故名菩薩。三、薩缍又雲勇猛,能於大菩提勇猛求故,名曰菩薩。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表智也。阿逸多,此雲無能勝,即是彌勒,天慈也。乾陀诃提,此雲不休息,表常也。常精進,表勤也。謂眾生因行,以智慧為因,般若為三世佛母故;大慈為行,佛心者大慈悲是;不休息為證,法性常住故;常精進為悟,無作正勤到彼岸故。此淨土持名之法,乃如來昔於因地,以大智慧,以大慈悲,見真實相,度無量行之所證得。亦唯有具智慧者,具慈悲者,深信實相,發起正行者,方能於此法門信受奉行也。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後列天眾者,隨類示化,感應道交,因果互徹義也。天者,自在義,光明義,清淨義,即是如來大般涅槃。自在謂法身德,光明謂般若德,清淨謂解脫德,是故如來稱第一義天。釋提桓因者,是百福德義。以諸業垢本不生故,從大涅槃本性之心,起諸事業,及種種淨妙六塵,淨佛國土,莊嚴法身也。此淨土持名法門,乃是一切如來攝受有情之妙用,若能於此法門具足信願,如法修行,即是有大福德,有大善根,恆為一切如來之所攝受也。自下正宗分,凡有略廣二門,各以三世間嚴淨,顯極樂世界功德。初略顯中有三:謂初極樂智正覺世間,二極樂眾生世間,三極樂器世間。明別相三寶故,智正覺世間為首也。廣顯中亦三:謂初極樂器世間,二極樂眾生世間,三極樂智正覺世間。明一體三寶故,器世間為初也。亦為顯此三世間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故次第相反覆也。今初略顯中極樂智正覺世間。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言西方者,即是轉意識成妙觀察智也。人之生死,由於二種力:一者,樂著戲論因增上力;二者,淨不淨業因增上力。此二力者共相依輔,若能一切戲論不行,則一切諸業亦不復生。是故欲脫生死苦論,證彼常恆法身,先須以念佛力,轉彼意識,成妙觀察智已,由初發心便能轉*輪,辯無言說,理無涯際,由此清淨無染,人無言觀門,悟無量三摩地門、無量陀羅尼門、無量解脫門,此是法界體性中之西方也。言過十萬億佛土者,斷十煩惱,成就萬善,住於億相也。過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取為十,謂下品往生也。十法界互具成百,各具十度,即成千度,各有十善,即成萬善,謂中品往生也。億者,梵雲落叉,即是相義,亦是見義。謂住於實相,一相一切相,即相即無相,非相非無相。即相者假谛,無相者空谛,非相非無相者中谛,三谛圓融,即上品往生也。以念佛持名力故,得斷煩惱,得成萬善,得生實相,由斯功德,面佛聞法,而受彌陀之所教化,故名極樂。如斯功德,皆是彌陀願力之所攝持,即是智正覺世間也。
△二、極樂眾生世間。
捨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苦者,三苦、八苦也。三苦,謂苦苦、壞苦、行苦。八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華開見佛,故無生苦。形相成就,故無老苦。無有疾痛,故無病苦。壽命無量,故無死苦。恆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乃至諸上善人集會一處,故無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自然能生念佛等心,故無求不得苦。鹹是化生,故無五陰盛苦。諸樂者,謂法樂。略說有六種意樂:一者,廣大意樂,於六度行無厭足故。二者,長時意樂,恆時修行,無間息故。三者,歡喜意樂,饒益有情,深生歡喜故。四者,荷恩意樂,見彼有情,於已有大恩德故。五者,大志意樂,所集善根,回施一切有情故。六者,純善意樂,共諸有情,回求無上菩提故。念佛功德可以拔諸苦,生諸樂,眾生以念佛故,自致如是,即是眾生世間也。
△三、極樂器世間。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七種欄椐,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欄椐所以界道,即是戒也。羅網所以嚴空,即是定也。行樹所以悅意,即是慧也。是三者,三世如來教化之總綱,一切眾生脫苦之根本,是故一切如來淨土,無不以斯三事莊嚴。而獨極樂由斯得名者,謂以念佛,持名成就,三學具足,不假他求故也。七重欄盾者,治身、口七支業故,除七垢故。七支業,謂身不殺、不盜、不YIN、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也。七垢者,欲垢、見垢、疑垢、慢垢、僑垢、隨眠垢、悭垢也。七重羅網者,七覺分也,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念覺分、定覺分、捨覺分也。七重行樹者,七空智也,謂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也。皆以四寶周匝圍繞者,謂如是戒、定、慧,皆以四弘誓願而莊嚴。又復此三學,皆由信、願、解、行而得成就也。此器世間由彼阿彌陀戒、定、慧力,四弘誓力之所嚴淨,唯於念佛法門能信願解行者得見之耳。
△自下第二大門廣顯中亦三,初、極樂器世間。歷來銷釋此一大段經文,皆以依、正二報解之。白此以下至聞樹網音聲,皆生念佛法僧之心等,為依報,明所受用之境界也。自佛光明無量至弟子眾多,為正報,明能受用之色身也。今解不如此者,一真虛寂,身剎相含。一、依內現依,謂塵含世界,如《華嚴經·現相品》雲“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剎土,皆於一念中,一一塵中現”也。二、正內現正,謂毛孔中現佛,如《華嚴經》雲“如來於一毛孔中,一切塵剎諸佛坐,菩薩眾會共圍繞,演說普賢之勝行”也。三、正內現依,謂毛孔中現剎,如《華嚴經·僧只品》雲:“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第人,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四、依內現正,謂塵中現佛,如《普賢行願晶》雲:“於一塵中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五、依內現依,正謂塵中現佛身及剎,如《華嚴經》雲:“一一塵中無盡身,復現種種莊嚴剎。”六、正內現依,正,謂毛孔中現佛身及剎,如《華嚴經》雲:“一毛孔內難思剎,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而說法。”復次,上來明三極樂世間,然三世間融具十身,所謂國土身、眾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華嚴經》八地文中所說:“此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能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業報身乃至虛空身。”“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能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乃至虛空身。”既依正交徹而無礙,自他相攝而並容,雲何而可分別耶?是故今謂此下四段經文,皆雲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即是廣顯極樂器世間也。凡有四章:初顯體;二、辨性;三、示相;四、明用。夫顯體者,十方一切佛土,皆是如來大圓鏡智所現,雖然一多無礙,現隱互成,是故一佛土人無量佛土,無量佛土人一佛土,則此極樂世界即是十方一切佛土也。況昔彌陀在於因地,為法藏比丘,從世自在王佛聞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皆悉睹見,具足五劫,思惟攝取彼諸佛國清淨之行,乃發四十八願,具足修滿,自致成佛。又韋提希後從佛求於清淨業處,世尊放眉間光,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而韋提希於中獨樂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則極樂世界之因果,總攝一切佛土之因果可知矣。顯體中有三:初總,次別,後結。總中復二,即七寶池與八功德水也。別中有四:一、金沙為底;二、四寶階道;三、七寶樓閣;四、四色蓮華。今初。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所謂池者,即常寂光也。夫娑婆世界者,《瑜伽師地論意地分》雲:諸有清淨第一最勝精妙性者,成蘇迷盧山,為一小世界之中,此外有香水海。中品性者,成七重金山,山海相間,繞彼蘇迷盧。下品性者,於蘇迷盧四邊七金山外,有四大洲,居鹹水海中,鐵圍山繞鹼水海,諸鬼神等居彼金山。四洲人民福德,壽命各不相同,北洲無佛,八難之一。南洲三事最勝,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佛出其土。良以娑婆世界有情業染重故,我慢盛故,是以山海重疊。極樂世界則不如是,唯一大洲,中有寶池,無我慢故,地平如掌,一切有情皆於彼池中蓮華化生,此池即是彼土一切有情無明住地根本所成。無明無住,即常寂光也。復次此池浩浩茫茫而無垠,滟滟冥冥而不測,澄淬如鏡,泓涵若虛,大旱不涸,大寒不冱,即常寂光也。言七寶者,七真如也。《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雲:“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惟是識性。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谛。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谛。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谛。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谛。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缽捨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此念佛法門乃是從彼寂光四波羅蜜究竟處立,依七真如所顯,以斯功德莊嚴淨土,故如此也。
△二、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水即池也,無水則亦無池,池是水之事,水是池之理。然常寂光中非理非事,以非理故,舉體起萬像之事;以非事故,全體成一味之理。是故池中言七寶者,以因果生滅之事示自體性淨故。水言八功德者,以一味真如攝體用因果故。八德,謂一者潤澤,喻大願深廣無窮盡故;二者清冷,喻不受一切煩惱垢故;三澄淨,喻捨離世間假名字故;四者輕軟,喻生佛平等同一味故;五者甘美,喻出生無量方便神通故;六者安和,喻觀察緣生甚深理故;七者除饑,喻修行上勝實德高廣故;八者長養,喻大果堅固障盡智圓故。唯有念佛者,能成就此功德門。
△二則有四,初、金沙為底。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以有底及四邊故,而後池成,即是一真法界。要由五智而成差別事用,法界體性智即是底,大圓鏡智乃至成所作智即四邊也。四邊皆以四寶合成而底純金沙者,謂白性不動,性淨本覺故。雖自性本淨,而隨他動,變成萬像,故非堅整,而是細沙,即是不動平等而成差別義也。以此念佛法門熏習本覺,成差別德用故。
△二、四寶階道。
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金者黃色,即是因;銀者白色,即是證;璃璃者青色,即是悟;玻璃者赤色,即是行。四邊鹹具四寶者,即是四智各具四門也。大菩提心堅固勇猛,即是東方金寶;大菩提心行四攝法,即是東方赤寶;大菩提心除諸煩惱,即是東方銀寶;大菩提心成淨三業,即是東方青寶。大福德聚威德自在,即是南方金寶;大福德聚照耀有情,即是南方赤寶;大福德聚施無所施,即是南方銀寶;大福德聚常住妙定,即是南方青寶。大智慧門本來清淨,即是西方金寶;大智慧門永絕二邊,即是西方赤寶;大智慧門轉妙*輪,即是西方銀寶;大智慧門無言平等,即是西方青寶。大精進行供養諸佛,即是北方金寶;大精進行堅固不懈,即是北方赤寶;大精進行摧滅無明,即是北方銀寶;大精進行四無量心,即是北方青寶。如是十六門,皆是常寂光中無邊照用,亦即念佛持名自利因緣之所建立也。
△三、七寶樓閣。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樓閣即是無住處涅槃。樓閣相依,即是悲智相導,從如來性海十六妙門,導眾生界人六度門,則唯是悲智二法也。如斯二者稱法性起,即是金寶。勝第一故,具足眾相,即是赤寶。性妙明故,法義周備,即是銀寶。財用富故,神通妙用,即是青寶。虛空色故,自體圓寂,即是砗磲。體潔白故,廣闊無外,即是赤珠。具眾影故,寬博內空,即是瑪瑙。體堅實故,皆念佛持名利他因緣之所建立也。
△四、四色蓮華。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言蓮華者,即是常寂光中眾生數也。如是眾生,因果微妙,皆菩提相,皆涅槃相,不斷煩惱,不次第行,眾果普備,如彼蓮華也。形如車輪者,體大色光,即是相大,香潔,即是用大。體雖平等,或具大行,或具大願,或具大智,或具大悲,故有四色差別。極樂世界眾生,皆於彼蓮華中化生,即是念佛善根所起無漏淨識之相也。
△三、結。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上池水、階道、樓閣、蓮華,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加持之力。就所持說,即是莊嚴;就能持說,即是功德,即是不二門也。
△二、辨性中有二:初正辨,後總結。辨中凡有七事:一、樂;二、地;三、時;四、華;五、供佛;六、食;七、行。釋中開合,各門不同。
又捨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時經行。
一切國土,皆以平等無相而為其性。《法華經》雲:“諸佛法身,猶如明鏡,一切色像,悉現其中。”是故一切莊嚴,悉是不二現行,故得黃金為地,天樂、天花時時常遍。以一實谛故,黃金為地,平正曠廓也。以顯窮極法性故,天樂和暢,微妙清雅也。以得真實果報故,天華缤紛,法喜適悅也。復次因果位次,約有五門:一者因門,即大菩提心也;二者行門,即六度也;三者證門,即六無畏也;四者悟門,即四忍也;五者入門,即四德也。以一切平等性故,即因即行即證即悟即人,圓融行布,相攝無礙也。且初、大菩提心為因者,有其三種,謂直心、深心、大悲心也。直心者,觀四谛理,即三三昧,心則端直,離邪曲見,是故天樂和睦微妙,純美翕暢。所謂德者性之端,樂者德之華也。深心者,觀十二因緣侵除習氣,知一切緣生即是無生,是故黃金為地,平正超勝,育生萬物,無有窮極也。大悲心者,發西弘誓,上求下化,是故天華煥爛,妙香芬郁。以此天華供養諸佛,即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飯食經行,即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也。次、六度為行者,天樂是持戒度,以具足威儀行持善法,故八音和諧也。黃金為地,是忍辱度,負荷一切而不動故。天華是精進度,若有懈怠則有休息,晝夜雨華無有間斷,即是精進嚴具萬行也。供養諸佛是布施度,以恭敬心平等心,施一切有情如佛想故。飯食是禅定度,經行是智慧度,以止觀二門調伏身心故。三、六無畏為證者,無畏是蘇息安穩之義。天樂是善無畏,以具足一切善法,永離障難故,天樂盈空,音聲嘹亮也。黃金為地,是身無畏,以身之纏縛得解脫故,得堅固身,得平等身,金寶為地也。天華是無我無畏,以知一切眾相悉是緣生,無所染著也。晝夜不斷是法無畏,以知一切境界如水中月,鏡中像,無性無相,則能行無行行,無有休息,不懈廢也。供養諸佛是法無我無畏,以於心得自在故,十萬億世界唯是一心,故能於晨朝時供養普遍也。飯食經行是平等無畏,以了萬法一實真如,無有能所本末等故,住於平等法界,以禅悅為食,大悲為行也。四、四忍為悟者,天樂是無生忍,以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如彼天樂,無有作者,自然和諧也。黃金為地,是無滅忍,法既不生,則亦無滅,如彼大地,廣大博厚也。晝夜雨華是因緣忍,一切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有,如是因緣,非常非斷,是故晝夜雨華缤紛雜沓也。供養諸佛,飯食經行是無住忍,以不著諸法故,或供養無量佛於他方,或宴坐觀空,林間行道於此界也。五、四德為人者,天樂是樂德,萬德昭明,故金聲玉振之也。大地是常德,貞固谛信,地之道也。天華是淨德,本覺開敷,即是華也。供佛是我德,以我心遍一切處故。如是因、行、證、悟、人,即是念佛持名之因、行、證、悟、人,故念佛人往生彼土也。
△二、總結。
捨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如是身智,即是功德。如是國土,如是眾生,即是莊嚴也。皆是彌陀平等性智,觀自、他身悉皆平等。大悲相應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也。
△三、示相有二:初正示,後總結。正示復二:初、大乘化相;二、小乘化相。所謂相者,即是如來妙觀察智,無量作用,無礙自在,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如是方便,即是權、實二智也。然有三種:一是化他;二是自行化他;三是自行。今極樂世界化相者,化他即是闡揚正道,法音不絕;自行化他,即是二十五道品;自行即是念佛念法念僧也。初中有六,初、化他實智方便。
復次,捨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如是眾鳥,非眾生,非不眾生。如是變化,唯佛能知故。白鶴者,喻常寂光,鶴壽最長故常,白色故寂,鶴唳於天,聲聞九皋,故光也。孔雀,文章錦彩,顯實報莊嚴。鹦鹉能言,顯方便有余。捨利即是春莺,巧啭適時,顯凡聖同居。迦陵頻伽,此雲妙音,即顯實智,一切音聲中最,雖在殼中,已超眾鳥也。共命即顯權智,如是權智,從定慧生,從慈悲生,故二首一身也。
△二、化他權智方便。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如是音聲,調暢嚴肅,隨有聞者,皆能躁者得靜,邪者得正,故日和雅。
△三、四合說,自行化他、權智、實智。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演暢道品,即是自行化他、權智、道品等法,即是自行化他實智也。五根依菩提心生,為大圓鏡智因;五力依福德聚生,為平等性智因;七菩提分依智慧門生,為妙觀察智因;八正道依精進行生,為成所作智因,無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者,蓮華中生,故無不淨;但受諸樂,故無苦;壽命無量,故無無常;恆念三寶,故無無我。以無四倒故,無惡可滅;以自性圓成故,無善可生。日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心意堅定,恆修三念,即是神足。不須更修,是故極樂化相唯二十五道品,換言之,即娑婆有情以念佛持名之力,破四顛倒,惡滅善生,得四神足者,能往生耳。
△五、自行權智。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性自靈覺,寂照圓明,即是佛寶。性本寂滅,萬相軌持,即是法寶。性具恆沙德用,一味清淨,即是僧寶。如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若無念者,則無所顯。觀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即是念佛也。又雲:“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即是念法也。又雲:“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即是念僧也。
△六、自行實智。
捨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彼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初言無三惡道,空谛也。三惡道由貪、嗔、癡生,以貪、嗔、癡自性空故,如來則能大願攝持,力行成就,佛土嚴淨,無彼惡道也。無惡道名者,假谛也。以貪欲即是道,嗔癡亦復然故,即是般若正慧,是故無有惡道之名也。言皆是彌陀變化所作者,即是中谛。雙具空假,即是中道。法音宣流即假,變化所作即是空,皆是彌陀性德所顯,即是中也。
△二、小乘化相。
捨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千百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以彼菩薩大悲願切,故以飛鳥和鳴教化菩薩。聲聞但證生空,未證法空,宜以無情音樂而教化之,是故樹網音聲,是化聲聞相也。諸寶行樹,由於如來智慧而生;諸寶羅網,由於如來深妙禅定而成。如是定慧有無量門差別,隨其機感而行受持。是故微風吹動,出百千種音樂,同時俱作,隨所應聞而行領悟也。前言念佛、念法、念僧者,謂雖念亦無能念所念。今言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者,以彼聲聞法執未除,故有能所,要須生心念彼三寶也。復次生心者,謂由彼涅槃菩提心生,即是回小向大也。又有解者,前言飛鳥,謂是生空,是教凡夫。今言網樹,謂是法空,是教二乘。二者具足,是教菩薩也。
△二、總結。
捨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就實智言,即是功德,就權智言,即是莊嚴。復次,就化他言,即是功德,就自行言,即是莊嚴也。是故念佛法門者,如來自行化他、權實二智之根本也。
△四、明用有三:初征起,次正明,後總結。今初。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先征起者,名以表德。然佛佛道同,一切如來所證所人無不皆同,如是則不應有差別名字。所以各有名者,以昔大願異故,所嚴淨之佛土有異,所成熟眾生有異,即是成所作智所起化用有異也。以人不能測知如來名號功德,故作問征起也。
△二、正明有二:初、明能化;次、明所化。初、能化中復有三:初、明攝因位法;次、明攝果位法;後、明轉因成果。初、明攝因位法。
捨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者,為無量光無量壽。光者應化身,攝十方念佛眾生歸於淨土。壽者報身中之他受用身,攝極樂修行眾生受用法樂也。所以者何?彼光明者,即是教化眾生相也。以淨法界中一切諸相本不生故,無有造作,亦無塵垢,是故離一切相。以離相故,則能知一切眾生心行,周遍法界,化度眾生,得大自在。以大智光,施作佛事,凡蒙斯光照觸身心者,則人如來十種秘密處,所謂身秘密、心秘密、時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實知。所以念佛眾生,於命終時,頓斷分段生死惑業,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也。
△二、明攝果位法。
又捨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所謂壽命無量者,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為之法。故《涅槃經·壽命品》雲:“如來是無為者,如來之身即是長壽。”又雲:“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為法。”一切如來同是無為,然以方便力無所染著,於一切諸法皆如幻相中。為有倒想眾生,則現八十短壽之身,為無倒想眾生,則示無量劫長壽之身。是故《涅槃經·壽命品》雲:“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故彼界無諸外道,故無有眾苦,唯皆長壽,即是安住涅槃,但受諸樂,彼土有情皆能遠離四倒,漸次解脫變易生死也。
△三、轉因成果。
捨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言成佛以來十劫者,即彌陀成佛超釋迦成佛之前十劫也。劫有二義:一者時分;二者妄執。十劫即是十見,謂彌陀所攝有情,皆超度十重妄執,所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見、嗔見、慢見、無明見、疑見也。身見謂於五蘊法中妄生執取,計我我所。邊見謂於五蘊身見之中,執斷執常,隨執一邊,我見增長。邪見謂邪心推度,不信因果,斷諸善根。見取謂於非真勝法中謬計涅槃,心生取著。戒取謂於非戒中謬以為戒,執取進行。貪見謂於一切物及順情之境,耽染取著而起諸見。嗔見謂於一切違情之境,以忿怒心作不饒益。慢見謂心生僑慢,計己為勝,視他為劣。無明見謂於一切事理,無所明了,妄生邪見。疑見謂於諸谛心生猶豫,無決定見。如是十見,彼土眾生決定遠離。十方念佛眾生以念佛功德,於命終時,蒙彼彌陀光明照觸,破此十見,則得往生,壽命無量也。
△二、明所化。
又捨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言有無量聲聞及菩薩者,娑婆世界以有五濁故。六道眾生為凡,三乘果人為聖。極樂世界無三惡道故,無外道異見故,由四依不同。聲聞是凡,菩薩為聖。凡者,依人、依語、依識、依不了義經故。聖者,依法、依義、依智、依了義經故。依法者即是法性,依人者即是聲聞。《涅槃經·四依品》雲“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有為者即是無常”也。依義者,謂覺了如來常住不變易義,即是法常。依語者,謂於佛所說無量諸經生於取著也。依智者,謂知如來即是法身。依識者,謂不能善知如來功德,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謂是無常也。了義經者,謂菩薩真實智慧無所不知。不了義經者,謂聲聞於佛如來深密藏處無所別知。《涅槃經·四依品》雲“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也。如是若凡若聖,皆是如來所攝化有情,以成所作智隨其根器而調伏之也。
△三、總結。
捨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教化菩薩,即是成就功德;教化聲聞,即是成就莊嚴。又壽命延遠,即是成就功德;光明無量,即是成就莊嚴也。
△自下正宗廣顯中第二大段,極樂眾生世間。所謂眾生世間者,即是行業因果也。於無量心性、無量知見、無量欲樂、無量意行之中,所信同、所願同、所行同、所證同,是謂同一世間,無復東西之別。十方念佛眾生,若已生、今生、當生,皆是極樂眾生世間也。於文有二:初顯果,次辨因。復各有二:初正顯,次結勸。今初。
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阿鞞跋致者,此雲不退轉。不退有立四種:一、信不退,謂第六信;二、位不退,謂第七住;三、證不退,謂初地;四、行不退,謂八地。或立三種:一、位不退,謂初住至第七住;二、行不退,謂第八住至十回向;三、念不退,謂初地以上。今此不退者,總說即以位不退為初階也,以生彼者皆斷見思之惑,超三界之生死故,小乘即是阿羅漢果,大乘即是初住以上,以知一切諸法無相無體無性,空無真實,如幻如夢,離諸分別也。一生補處者,謂住第十地,十晶無明惑滅,余有一晶及習在。以最後生寂滅道場示斷一品無明及習盡,報身果滿,證妙覺位也。言其中多有者,以漸頓不同故。彼土既有聲聞菩薩之殊,教亦應有漸頓之別。漸者由初住乃至十地,要經三大僧只修行,故非一生補處。頓者於無相法捨於分別菩提之見,人一實際,本覺空寂,是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人無住地,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妙覺觀察,如慧日光也。
△二、結勸。
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習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眾生得聞,皆是彌陀本願加持力故。聞已願生,即是修習普賢行願力也。一切菩薩行業因果,總說有十:一者誓願;二者發趣;三者助道;四者乘;五者行;六者出離;七者神通;八者到彼岸;九者地;十者智。十門之中,誓願為先。故於無量誓願海中,勸囑眾生應願生極樂,以能斷下劣心緣故。言上善人者,多善根故位上,多福德故性善也。
△二、辨因。
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言少善根、少福德者,即是生死凡夫,於正教法不能願行也。不能發起大願,以善根淺故。不能如實修行,以福德薄故。言善男子、善女人者,即是於正教法能淨信者。言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持名者,有事理二別:事一心者,念佛三昧力有強弱,強者乃至七日,弱者唯於一晝夜中得心不亂。理一心者,所謂因定發慧也。日者即是智日,一日一心不亂,謂由念佛三昧,得實相智。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以念佛心,人無生忍也。二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三昧,得權實二智,悟世俗勝義谛,三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三昧,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四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三昧,照五蘊空。六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三昧,通達六根、六塵、六識、六大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其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七日一心不亂者,謂以念佛三昧,得七種淨:戒淨、心淨、見淨、度疑淨、分別道淨、行斷知見淨、涅槃淨,是故生於淨土也。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者,凡夫由於煩惱惑業,生死之時,心生顛倒,受六趣身。今以念佛功德,異熟執盡,伏彼種子不令現行,唯有清淨海眾相現其前,是故心不顛倒而得往生。如來接引,即是福德。心不顛倒,即是善根也。
△二、結勸。
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如是念佛功德,廣大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故雲我見是利,勸囑眾生應發是願,修念佛因,證往生果也。
△自下正宗廣顯中第三大段,極樂智正覺世間。就器世間則有東西之殊,就眾生世間則有因果之別,就智正覺世間了無彼此之異。夫智正覺世間者,即是法也。如是之法,不可思、不可議、不可取、不可說。何以故?果海難思故。然以眾生機感而為方便,則有智正覺出興世間,有佛可稱,有法可說。是故智正覺世間凡有二門:一、所說之法;二、能說之人。所說法中復有二門:一者佛佛道同;二者生佛感應。能說人中亦有二門:一者主伴圓融;二者自證境界。佛佛道同者,一法融攝一切法故。六方諸佛共贊此經也,生佛感應者,聞諸佛名受持是經,皆為諸佛護念,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也。主伴圓融者,一切諸佛稱贊釋迦如來,能為難能之事也。自證境界者,釋迦如來自說我今能為難能之事也。今初,佛佛道同中,六方即為六。初、東方。
捨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閩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所謂六方者,即是六波羅蜜也。《優婆塞戒經》雲:“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波羅蜜。東方即是檀波羅蜜,何以故?始初出者,謂出智慧光因緣故。彼東方者屆眾生心,若有眾生能供養彼檀波羅蜜,則為增長壽命與財。南方即是屍波羅蜜,何以故?屍波羅蜜名之為右,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壽命與財。西方即是羼提波羅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為後,一切惡法棄於後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羅蜜,何以故?北方名號勝諸惡法,若人供養,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即是禅波羅蜜,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若人供養,亦得增長命之與財。上方即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上方即是無上無生故,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善男子!是六方者,屬眾生心也。”今阿閒鞞佛等往昔行願,以布施為首,故所嚴佛土則在東也。《優婆塞戒經》雲:“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阿閒鞞者,此雲不動。由初發心,被精進甲,於一切眾生不為嗔等之所搖動,故能溥利一切眾生。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不擇時日,是處非處,而常行施,無斷絕故。須彌相者,須彌是妙高義,世界之中樞也。諸佛以真實慧,住不可思議解脫,能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之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以無二相故,如是觀悭及施,乃至愚癡智慧,皆無二相,則能淨諸業障,得真法性,廣大法施也。大須彌者,須彌謂理,法性不動,理高無上,如彼須彌,盤固高遠。大須彌謂智,以智有顯理之功,故加大名。謂觀察眾生自性清淨,不染客塵,故能大喜無量也。須彌光者,生死之身障深業重,如彼須彌。若能不惜身命而行惠施,如彼須彌光耀虛空,能令眾生成所作事也。妙音者當施也,普施色身,以妙音聲遍吼十方,弘宣勝義。亦如迦陵頻伽,以在觳時音超一切,即是因果殊勝也。廣長舌相者,如來常作如語、不诳語、不異語,以成就真實法故。如來一音遍諸國土,即是遍覆三千大干世界,是稱法性說,非以權智也。如是諸佛所攝行願,無不藉於念佛功德而得隨人。若能成就念佛行願,即是隨入如是諸佛教法。如是一多相人,顯密相資,為不可思議也。
△二、南方。
捨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優婆塞戒經》雲:“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恆河水。何等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今言日月燈佛者,此三皆所破暗。令諸眾生所作成就,即是以圓滿戒德,破無明大暗,出生死長夜,顯無住涅槃之樂,是大慈也。言名聞光佛者,名聞是為自業因緣所生。以因緣故而諸法生,以因緣故而諸法滅。若能覺證如是業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則能圓滿戒德,離於因緣,無有業報,究竟除苦。而能隨緣示現,利濟眾生,是大悲也。言大焰肩佛者,遍一切處常恆不變曰大;以如實智觀彼法性,此如實智依法性生曰焰;荷負生死重擔而不沈不沒,不轉不倒曰肩。此三者即眾生本具佛性之德,以圓滿戒德,自致成佛。見一切眾生平等無二,是大喜也。言須彌燈佛者,燈能破暗,為一切相而作了因。常修戒德本,平等視一切,以無生忍為一切法相而作了因,則能離諸分別,破虛妄見,如是之忍不可動傾,堅固如須彌,是大忍也。言無量精進佛者,謂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以心安住中道,不為二邊之所驚動,了達因果皆是實相,故能寧失身命,終不作諸惡業。廣集無邊助道法,成就無上大菩提,是大信也。如是五門,戒度清淨,應於念佛法門中求之也。
△三、西方。
捨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優婆塞戒經》雲:“生忍因緣有五事:一者惡來不報;二者觀無常想;三者修於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斷除嗔恚。”又雲:“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今言無量壽者,謂修空三昧,觀一切苦樂因緣本性空寂,了惡非惡,則無可報,是以捨彼無常危脆之身,而得金剛堅固之身,常受諸樂,壽命無量也。言無量相者,觀諸眾生悉皆無常有為之法,如夢、幻、泡、影,以心生故,種種法生,此心若滅,種種法滅。心本不生,故無量諸相亦本不生也。言無量幢者,謂無緣慈悲普覆一切,誓度眾生。如彼摩尼置於高幢,隨眾生心,滿一切願也。言大光者,謂深觀察生死過患,樂修法行,勤於精進,能忍難忍,能作難作。以此忍辱即是菩提正因,獲得無上菩提之果,慧光朗徹也。言大明者,謂恆以慈悲憐愍一切,令眾得離諸煩惱,為諸眾生於無明暗夜之中,作大明燈,乃至為一眾生,堪忍眾苦,終不捨離也。言寶相者,相是三界因果之相。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故無量劫中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此世間忍也。言淨光者,謂實相無相無為之法,不生不滅,真如之理遍一切境,即是常寂光,此出世間忍也。如是諸忍皆遍法界,同體周遍,隨以一法為門,一切德用無不皆悉趣此門中。若欲成就如是一一功德門者,皆以念佛而為管鑰也。
△四、北方。
捨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優婆塞戒經》雲:“精進則是修行六波羅蜜之正因,能脫一切諸煩惱界。”又雲:“有為自法勤行精進,有為他法勤行精進,有為菩提勤行精進。”今言焰肩者,謂以精進肩,荷負六度重擔,於一時中具足行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言最勝音者,謂以精進解脫煩惱,離諸系縛,功德名稱超勝一切也。言難沮者,謂發弘誓願,專志求道,於無量劫積植德本,勇猛精進,志願無倦,以大莊嚴具足眾行,終不起於一念染著見取之心而生退轉,諸願不滿終不成佛,假設得成,誓終不取也。言日生者,謂以四攝法利益有情,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教令圓滿六波羅蜜。如是神力,以大精進化現十方,於一時中一切處現,如日之升,滅世昏暗,晝夜運行,無有休息也。言網明者,大菩提果,恆沙功德湛然滿足,一切三昧智慧神通解脫圓融無際,自在無礙。如彼梵網,光明耀映,一切影像,無不攝照也。若欲具足如是精進者,皆須自精進念佛始也。
△五、下方。
捨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優婆塞戒經》雲:“禅定即戒,慈、悲、喜、捨,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禅定。”今言師子者,以戒攝心,守護根門,觀法實相,自性無動,則能出入三界,自在無礙。如彼師子,眾獸中王,游行無畏也。言名聞者,名謂因緣所生。假名之法,以大神通三昧力故,應化十方,有緣斯現。安置眾生於大安樂大涅槃中,如響之應,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名曰名聞也。言名光者,以大神通三昧之力,破一切眾生無明幽暗生死過患,而實無所得,以苦無苦故,一切法本性寂故,即是心自性光明,煥然照耀,名曰名光也。言達摩者,義雲法。即是萬法一如之自體,無彼無此,湛然常故,凡聖齊平,不增不減。《起信論》中所雲,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乃至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是故得大歡喜、得大自在也。言法幢者,一切眾生以有我我所執故,而生我慢。若能棲心深定,了知無我無我所,一切平等,究竟寂滅,則能證彼如來大我。如是大我,堅固真實,不可破壞,即是一切眾生本源,一切諸法本源。如是法幢,高顯超勝,惟有究竟捨離一切分別者能得之耳。言持法者,十方如來所說教法,總唯有二:一者斷惡法;二者生善法。如是無量無邊斷惡生善之法,悉能受持,自利利他,流通傳布,名持法也。如是種種禅定功德,無不具足攝在念佛三昧中也。
△六、上方。
捨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干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優婆塞戒經·般若品》雲:“知善不善,無記方便。善知學行因緣次第,知菩提道及道莊嚴,知諸眾生上、中、下根,知外聲論心不存著,知眾生時隨宜調伏,知眾生世及國土世,知從具足六波羅蜜。”今言梵音者,謂得一切佛音聲智,開闡一切如來法門,三性方便,摧破一切障礙山,一切佛法無能毀壞故也。言宿王者,宿王即月也。謂一切佛神變海智,如月之清涼,於一切法增長愛樂,如月之皎潔圓淨,修治出要之道,於學行因緣次第,得於甚深解脫作用故。言香上者,謂人法界無邊量智,淨治普門法界藏身,顯示諸法真實之性,觀察一切佛智所行無等等故。言香光者,謂普人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由於安立普賢願海而自莊嚴,無畏功德無能過者故。言大焰肩者,謂人一切菩薩諸根海智,荷負一切眾生,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方便生起諸佛法故。言雜色寶華嚴身者,謂知一切眾生語言海轉*輪詞辨智,以陀羅尼、力持一切*輪,清淨自在,無量解海而演說故。言娑羅樹王者,娑羅名堅,經冬不凋,主於四時而不為時轉。謂一念普知三世智,住無差別三昧,人三世平等智眼,如來種性恆不斷故。言寶華德者,謂知眾生界廣大智,眾生心者,即是法性體、相、用三,即寶即華即德,即是增長廣大甚深一切智性,人如來境界,住佛功德海中故。言見一切義者,謂世界海成壞智,人佛智慧海,增長普照一切世間藏大慧海故。言如須彌山者,謂成就一切佛境界智,於一切道場中盡佛境界,鹹悉開示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莊嚴,究竟到於實相彼岸故。如是十智一具一切。若欲仰希如來威力,灌注冥加,得此十智者,當以淨念人於念佛三昧也。
△二、生佛感應復二:初、就同體三寶明感應;二、就別相三寶明感應。初中復三:初、征起,二、正明,三、結勸。今初。
捨利弗!於汝意雲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一體三寶不由他悟,唯有具廣大真實信解者,方能心自證知,故須征問。若意不如此者,縱聞經受持,不為諸佛護念也。別相三寶由他發心,取外觀境,但能發願決定往生,故不須問也。
△二、正明。
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聞經受持及聞佛名,皆為諸佛護念,不退轉於無上菩提者,以此經及佛名,當體即是眾生自性靈覺,真如常住。能受能聞,觀照斯具,此佛寶也。無上菩提,即是眾生本性寂滅,性相無礙,理事圓融。不退轉者,斯則究竟,可以軌持,此法寶也。善男女等為諸佛所護,即是眾生一味清淨性體,凡聖齊平,萬法圓具,念念自無乖诤,一一交參涉人,和合無違,此僧寶也。如是聞經受持,不退菩提,諸佛護念,皆無為相,與虛空等。即一即三,是名感應,實為修行之本,人道之源也。
△三、結勸。
是故捨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同體三寶,本自圓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斯道理,唯大智者為能信受,是故教誡捨利弗等應信受也。
△二、就別相三寶明感應,有二:初、正明;後、結勸。今初。
捨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阿彌陀佛國者,即是如來真應之身,亦即如來融三世間之身。無垢真如五智所現,此佛寶也。願求往生,即是行法;皆得不退,即是果法;依行感果,即是理法;如來誠言,即是教法。由斯一乘圓頓之教,明於法界十玄之理,決定往生,不礙實無來去,面觐彌陀,不礙十方化往,如斯教、理、行、果,此法寶也。三世行人,隨願得生,如其修證,位列九品,或為聲聞,或為菩薩、阿鞞跋致,乃至一生補處,此僧寶也。十方諸佛,說斯經法,教化眾生,三世有情,依斯經法,離諸苦惱,是名感應。其誰有趣佛菩提,求自然智,而不由此門人者耶。
△二、結勸。
是故捨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如是法門,普被三根,橫出三界,頓超分段,是以普誡一切行人,應當願求往生。雖然,佛法大海,信為能人,信心不充,求世間福德尚不可得,況斯出世大利乎?易言之,凡有願往生極樂者,斯名能於三寶具足淨信。若不發斯願者,是於三寶不能至誠歸依也。
△二、能說人中二:初、主伴圓融;二、自證境界。今初。
捨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此經既是釋迦如來所說,則淨土法門,乃釋迦教法無量法門中之一門,彼彌陀如來即毗盧遮那遍法界身之一身也。前以彌陀為主,則十方佛法盡在淨土法門之中,十方諸佛稱贊彌陀。今以釋迦為主,十方佛法以及淨土法門,皆所以助成釋迦攝化。淨土法門,既當稱贊,則釋迦尤應稱贊也。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者,娑婆智正覺世間也,為對前文西方十萬億佛土乃至今現在說法而言也。言娑婆國土者,謂堪忍眾苦,是娑婆眾生世間也,為對上文其國眾生無有眾苦等而言也。言五濁惡世者,娑婆器世間也,為對上文七重欄盾等而言也。此三世間,與彼極樂不一不異。言劫濁者,饑馑劫起,疾疫劫起,刀兵劫起,乃至水火風災,如是小、中、大劫,是名劫濁。言見濁者,正法壞沒,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見與劫,為堪忍眾苦之果與因,為對上文七寶池等乃至微妙香潔而言也。言煩惱濁者,貪嗔增上,刀劍殺害,诤訟斗亂,谄诳妄語,攝受邪法,及余諸惡不善法生,是名煩惱濁。即對上文常作天樂乃至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等而言也。言眾生濁者,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齊法,不持禁戒,是名眾生濁。為對上文眾鳥和鳴、演暢道品乃至風吹網樹,出微妙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言也。言命濁者,人極短壽,下至百年,是名命濁。為對上文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而言也。此五即是重明娑婆器世間也。於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重明娑婆智正覺世間,為對上六方佛贊乃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等文也。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重明娑婆眾生世間,為對上文眾生生者皆是阿鞸跋致乃至心不顛倒往生彼國等而言也。由是言之,極樂與娑婆之分,只有深信此法與難信此法而已。眾生若能信受持名,願求往生,即極樂眾生世間所攝。疑惑不信者,即是娑婆眾生世間所攝,流浪生死,受苦無窮。此之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可不勉哉,可不慎哉!
△二、自證境界。
捨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者,如來本願大悲深重也。釋迦如來昔在因地,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以諸菩薩三昧之力,不捨如是癡暗眾生,此難因也。得無上菩提,說此難信之法者,如來功德,大恩曠濟也。十方國土皆如虛空,而為如是惡業眾生,取於弊惡之世,為作救護,為作依止,為捨為燈,方便調伏,如斯境界,唯自覺聖智自證知耳。
△自下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捨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言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者,如是法門,三惡趣中非其器故。地獄苦具逼害,無觀無利;畜道久蘊愚情,天沈慧性;鬼道恐怯多畏,饑渴虛贏,此三道者不能一心執持名號,故不堪聞如是深經。又復鬼畜非無持名往生,乃至地獄一念稱名,化彼猛火而為清涼,此皆由於昔在人天,聞經隨喜,非於彼趣初始聞持也。言歡喜信受者,淨信內充也。作禮而去者,熏修外顯也。又復聞佛所說者,聞慧也。歡喜信受者,思慧也。作禮而去者,修慧也。普賢願王,導歸極樂,首謂禮敬諸佛。此禮敬者,即是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方能自利利他,傳燈無盡矣。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