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叢談
佛法的真精神
人生的悲歡苦樂只是心的作用,一切造作也是心的作用,佛度眾生,只是要人覺悟,心上再來個心,了解人生的所以然。覺是感覺環境的幻化,悟是悟到自心的緣妄,外不被環境所惑誘,內不被妄心所轉輾,明白自己天然有個自主獨立性體,雖然一時糊塗妄作,一覺便回到本來。所謂悲歡苦樂,和一切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再上當,這是個自主獨立的偉大精神。佛不自稱是佛的功能,是一切人無賢無愚無大無小自有的功能。佛法的真精神就在此。
人生欲解決這個大問題,借佛的導力是一二,靠自己的努力是八九,若全然想靠佛或定要靠自己不依佛法,這都是大迷信,不是佛子。
佛說因果,不是有了佛才有因果,佛說平等,不是有了佛才有平等,佛說眾生與佛,本來不二,不二即是平等,是眾生自己本來平等,特地做來不平等。論到外相,自然有大小高下美丑種種的不同,不同就不平等了,但一切相是緣生緣滅,幻起幻落,同一不實,這是平等的,所以平等是實,不平等是幻,而世人總是執取有相,久久成為習慣,於平等的真理,忘之久矣。獨有覺悟的人,不受這個束縛,自己能別具見解,由理想上推出這個真理來,覺知一切眾生,性體與我不二,何以我一定是好是對,他人就一定是壞是不對呢?那不明這個平等真理的人,先立了個人我之見,我要好,你不必要好,我有錢是闊,你沒錢是貧,不知是錢的問題,於人有什麼相關,我的錢給了你,我就貧,你就闊了,就是我不給你,我用完了,我也就貧了。本來錢是外相,根本靠不住的,但是患得患失的習性已久,要永久保持它,忘記了因果和平等的真理,所以多爭,以至殘殺搶奪,枉受諸苦,佛法的真精神,就是要打破你這個迷見。
人有了這個迷見,一迷再迷,勢力越大,迷的力量也越大,迷人越多,迷的團體也越多,一步步的演進到了糊塗的極點,反說佛法是迷信了。
世上的一切一切,無不是示我的教訓,人事的種種幻變,即是告我以無常種種的不定,即是教我勿固執。世上一切惡業無不由我執所起,天下最苦悶的人就是剛愎自是,總是我的不錯,一直迷到底,至死不悟。我人看了他是真苦,他自己也苦,苦於不知道自己的苦。但我人自己,又何嘗真明白呢?處於旁觀是明白的,一輪到自己被虛榮貨利所引誘,也許一樣會剛愎自是。所以佛要你徹底覺悟。朱子只說到不為外物所誘,不知外物是什麼,就是我自心的緣妄。不從心上下手,是不會徹底得到佛法的真精神。
佛教和佛法,本無所別,所教的就是法。但到現在,所可見的只是佛教的形式,所不明的卻是佛法的真理。佛子四眾,上焉者,閉門自修,不問社會上的疾苦,中焉者,好出風頭,勤作有相功德;下焉者,犯奸作惡,無所不為。一班學佛的,不是死氣沉沉,就是妖形怪氣,社會上只見其害,不見其利,叫人如何信仰得起。現在更進一步,連一班自修的人們,門也關不住了,東奔西走,更無暇把真正的佛法精神,介紹予社會,所以愈離愈遠,人的懷疑也愈深,此佛教之衰落也。佛教既經過許多年的殘破,然而佛法的精神潛勢力,非但不見削改,反而日見膨脹,想研究真理的人,日見其多,這就是人心苦悶的反動,無形中把佛教和佛法分了家。有智識的人,自然不取佛教的形式莊嚴,而尊重佛法的精神自在。佛法的有相功德,原為一班初入門的方便引導。至於根本上,佛原來不取於相,要人自覺,最正宗的,是自他兩利,化敵為友,讓他自動的馴伏,使各人明了自身的本來面目,把大智輔助大悲,做救世的工作。第一不許貪,能夠不取於相,那貪污之風,自然滅了。第二勿嗔,能夠平等慈視,了解互助之義,那詐偽殘殺之習,自然止了。第三勿癡,能夠闡明真理,開大覺慧,打破迷信,那剛愎自用,顛倒妄作之行,自然少了。總之要他自動的感化。可見無一人不有心,心即是佛。無一心不有理,理即是法。佛法的偉大作用,在不爭自己佛教的門面,和其他宗教論短長,而在使人個個自己覺悟真理,學佛的平等救世精神。救不在衣食住的滿足,而在人人能得衣食住的平等享受,以為衣食住是維持這個身,身是維持這個大悲心。要去做大悲利眾的事業,不是焦芽敗種的羅漢,而是智悲雙運的菩薩,正合乎現世所倡的平等主義。倘有剛愎自是的人,他自會眾叛親離,不打自倒,為天下人作個大榜樣,大教訓,這才是佛法的真精神。
佛法是重實干的,是重自然性的,先自克己,取得定力,由定力增長識力,體力自然加強,這是人生的三力。用三力以應付社會上一切事業,自得游刃有余,處於今日狂風暴雨之局勢下,沒有心力的把持,必定被外境所沖動。即如一班貪污的人,本性並不願貪污,只因環境的誘惑,前途沒有希望,眼下即有恐怖,自己又無把持,逼迫往貪污的路上走。貪是人人本具的劣性,污是一時的妄作,一人作俑,眾人效尤,遂成了公開的流行病。如果要改造這個劣性,應先使其自覺,生活一安定,此風自然而止,此是佛法的真精神。
一個人貪,可以引得許多人貪。以貪為本位,欲壑自然難盈,必至多數人受逼迫沒飯吃。反動過來,自己所貪得來的根本就靠不住。倘早知貪得的危險,自不至深入自殺一途。平安二字,是要人人平了,我才得安,有一個人不平,即有一個反動,即是自己的危險。我嘗說世界要真正平安時,鎖和保險櫃,是用不著了。用到這兩件東西時,即是心懷疑忌,四面都有了反動的恐怖。那反動即是不均平,心和物質都不均平,而不均平的主因,還是個貪。貪的主因,仍是由於恐怖。恐怖的主因,由於不覺。不覺所以見理不明,不肯施捨。佛說一切法,首重布施,布施是放棄的意思,不但金錢物品要布施去,連我的迷見也布施去,放大眼光,勿固執劣見。使人人有飯吃,即是我的無上保險,最大安樂,所以布施是佛法最偉大的精神。
佛法只是要把世事翻個身,我所執持的且放一下,看是如何。我所看重的且看賤他看是如何,我所愛的不愛,取的捨去,驚奇的不驚奇,其苦自斷,並且處事靈活面面玲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