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二規教言論講記(十四)正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5年6月24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二規教言論》。《二規教言論》有略講和廣講,今天是廣講。

  五、正直

  一棵大樹有樹根、樹莖、樹枝、樹葉、樹花和樹果,同樣,做人也有很多規矩與原則。樹根般的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指什麼?智慧和穩重。樹莖般的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是什麼?就是有慚愧心和不放逸。今天講樹枝般做人的規矩與原則:正直。

  無論何時,人都要正直,要做到公平公正。

  若是沒有樹根、樹莖,就不會有樹枝。樹枝是從樹莖中長出來的,樹莖是從樹根中長出來的。根是樹根,要先有樹根,才會有樹莖、樹枝。做人的規矩與原則也是如此。在前面講過,做人有做人的規矩與原則。若是不按規矩,不按原則做人,看似人,實際不是真正的人,不是好人。

  首先是智慧。世出世間都有很多的學處,若是對這些學處不迷惑,能了知,有辨別和取捨的能力,這叫智慧。做一個正直者,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須要有智慧。你要知道這些利害之處,也要知道善惡之處,還要有對治、辨別對錯的能力。否則,如果沒有這些能力,盡管覺得自己很公平、公正,但實際上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公正。

  按世間的角度來講叫有知識,從出世間的角度來講叫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壞,但是為什麼最後都變成了壞人呢?很多人在本質上是好人,但是為什麼在為人處事中變成了壞人呢?就是因為缺乏智慧,沒有辨別取捨的能力。

  有辨別取捨的能力,這是有智慧。無論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智慧都是很重要的。

  佛傳講了很多法門,都是為了生起智慧。如果真正要到達彼岸,必須要靠智慧。若是沒有智慧,即使做得再多、再努力,也不會有成就的。出世間必須要靠智慧。

  其實在世間也是如此,若是沒有智慧,最終都會成為壞事,成為壞人。如果按這些《二規教言》中所講的這些道理去衡量,以這些標准去觀察,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壞事,自己也成為了壞人。為什麼呢?主要就是缺乏智慧。所以在世間法上,也不能缺乏智慧。

  智慧是第一,極為重要。如果你能懂得二規,能夠證悟這些智慧,就可以說自己有智慧了。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出世間,都不會誤入歧途,最終也不會大失所望。

  第二是穩重。穩重也很重要。穩重是指自道行不退轉。人要公平公正,在一切時、一切處中不能退轉自道。無論是世間還是出世間,都要以智慧去觀察,然後再決定是否去做。一旦決定了就不能退轉。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於一切時、一切處中,都要穩重。“我要公平公正,要為對方著想”……很多時候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維、處理一些事情,但是無論怎樣,都不能退轉自道。如果你退轉自道,沒有自己的主見,捨棄自己的決心,就不是真正的公平與公正,也不是真正地理解他人,也不能稱“為他人著想”。我們應該理解對方,要為對方著想,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自道,在自道上不能退轉。自己的決心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念不能失去。若是動搖了自己的決心,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就不叫公平公正。所以穩重很重要。

  智慧和穩重,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愧和不放逸也是如此。

  有愧也是我們要具備的一種條件和功德。什麼叫有愧?就是對下等惡劣的事心生厭煩。第一,有愧者對下等惡劣之事生厭煩心,自己就不會做這些事。第二,在因果面前,在三寶面前,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在父母和師長面前,有愧者不會做不公平、不公正的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不放逸。對一切取捨處都恆時鄭重謹慎,這是不放逸。如果做不到鄭重謹慎,很多時候可能就做不到公平與公正,這樣就不可能成為正直之人。

  前面所講的智慧、穩重、有慚愧心和不放逸,這些都是前提條件。只有具有這些品性,才能夠成為正直之人。因此,不能忽略前面這些做人的原則和規矩。

  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偽狡詐邪魔道

  趨入天道住天門,趨入魔道住魔門。

  “公平正直天人道”:能做到公平和正直的這種人,走的是天人道。之所以稱“天人道”,是指他的今生、來世都會快樂。一個公平公正的好人,他一切時都會順利、如意,今生來世都會快樂。

  “虛偽狡詐邪魔道”:之所以稱“邪魔道”,是指他的今生來世都要遭受難忍的痛苦。這種人事事都不會順利,不會如意,都會痛苦。

  “趨入天道住天門,趨入魔道住魔門”:正直之人住於天門,狡詐之人住於魔門。“住魔門”:行魔道,今生來世都會痛苦。

  也許有些人會產生疑惑:有的人很狡詐,現世卻很順利、快樂,很有福報,家庭也很幸福;有的人很正直,為人處世都能做到公平與公正,是被人贊歎的好人,可是現世中卻不順利,不如意,很痛苦。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惑,還是沒有明白善惡因果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永遠不會有差錯的,這是自然規律。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以前也多次講過這個道理。一個人各方面做得很好,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但是卻不順利也不如意,現世中很痛苦似的。這是惡業要窮盡的一種現象。前世中所造的惡業,在今生迅速窮盡,之後前途是光明的,永遠快樂。有很多這樣的現象,這也可以叫“重罪輕報”,這是好事。還有一些狡詐的壞人,現世中很順利、很如意、很快樂,這是一種善業要窮盡的現象。他前世中所修的那些善業,雖然果報很大、很妙,但是他今生所造的這些惡業就令果報變小了,並且會迅速窮盡,之後前途一片黑暗,永遠要遭受痛苦。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

  因果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一種自然規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的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不會有變化,不會有差錯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要行善,一定要建立這種正道,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要善,都要正,否則就是魔道,也可以說今生來世都會感受痛苦。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是正,是善,就OK了,就可以說是“趨入善道”,今生來世都會快樂。

  對人類來說,水性是濕的,火性是暖的,即使有一天水性變成暖的,火性變成濕的,善惡因果也是不會變的,大家一定要相信。

  鄭重取捨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

  如是直士獲富樂,狡者與此皆相違。

  “鄭重取捨苦樂時,自己如何他亦爾”:無論是從出世間還是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都一樣,自己如何,他人也是如何。自己不願意遭受痛苦,他人也不願意遭受痛苦,自己想獲得快樂,他人也一樣想獲得快樂。在佛法中,尤其是大乘佛法中所講的“自他交換”也是這個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想。

  從世間的角度講,只有換位思考(你怎麼想,他也是怎麼想),才會公平公正,之前是不會有的。因為我們都有“我”和“他”的分別,“我”和“我的”,“他”和“他的”,繼而產生怨恨。若是這種觀點特別強烈,這種習氣特別嚴重,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你自認為是公平公正,實際上肯定不是公平公正的,因為你已經被貪愛與怨恨等煩惱迷失了,根本沒有辨別、取捨的能力。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看事實的情況、正確的理由,以此來辨別取捨。不能憑這是“我”和“我的”來進行取捨。如果有強烈的我執我愛,很難做到公平公正。有“我”和“我的”,就有“他”和“他的”,這樣就會嗔恨,很難做到公平公正。

  若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換位思考。對自他進行換位,應該這樣想:我想獲得快樂,我希望我的親人、朋友也獲得快樂。同樣,他人也肯定想獲得快樂,並且希望他的親人、朋友能獲得快樂。我不願意遭受痛苦,也希望自己的親人、朋友不要遭受痛苦;同樣,他人也肯定不願意遭受痛苦,並且希望他的親人或者朋友也不要遭受痛苦……要這樣換位思考。

  但是,我們現在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親人、朋友必須要快樂,必須要勝利;他人如何,自己就不管了。如果你快樂、勝利了,他人就失敗、痛苦了。不能這樣想!

  這個時候,應該看看事實情況,肯定都會有理由,看哪種理由比較正確,比較可靠,依此來辨別取捨。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更應該這樣換位思考。一定要處在他人的角度,站在他人的位置考慮,為他人著想。尤其是從發菩提心的角度來講,更要考慮他人的感受,考慮他人的利益。

  只有這樣換位思考,才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正直者。

  賢者善行不贊頌,劣者惡行不呵斥,

  恩重如山不在乎,慈愛如母無稍憶。

  “賢者善行不贊頌”:有些人做得很好,做人也非常到位。從佛法的角度來講,學佛很如法,戒律清淨,聞思修很精進;從世間的角度來講,很重視仁義道德,嚴於律己。對這種人理應贊頌,卻不贊頌。即使對方做人做得再好,自己也覺得無所謂;即使對方學修再精進,自己也覺得無所謂。什麼是“不贊頌”?根本不重視這些,不在乎這些。

  其實一個人應該重視這些,應該在乎這些。如果自己對這些很重視、在乎,內心很歡喜、贊歎,這樣自己在做人或學佛方面,也逐漸會有很大的進步,會有很大的轉變。

  “劣者惡行不呵斥”:那種性格惡劣的人,做人方面沒有什麼標准,盡做壞事,修法方面也非常懈怠,經常破戒。對這種人應該呵斥,應該厭惡、遠離,有機會也應該對他們進行制止、呵責,但是卻不說。

  正直,就是要公平公正。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如果有這些現象,該獎勵要獎勵,該懲罰要懲罰,該贊頌要贊頌,該呵斥要呵斥,不能黑白不分明,也不能不去做取捨。若黑白不分明,也不慎重取捨,這也是一種不正直的表現。

  “恩重如山不在乎”:有恩就要報。即使對他恩德再大再重,有些人也不在乎。父母的恩德大、恩德重,師長的恩德大、恩德重,但他不在乎。“不在乎”,指不去知恩報恩。

  “慈愛如母無稍憶”:“如母”,比喻有人特別慈愛自己。盡管有人這樣慈愛自己,自己卻絲毫不去憶念這種慈愛,不體會這種感情。這也是不正直的表現。

  知恩就應該要報恩。有人慈愛你,你應該憶念這些。比如應該經常憶念父母的愛、上師的慈悲,知道“這是在慈悲我,在愛我”……若不報恩或不憶念這些恩情,對此不在乎,也是一種不正直的表現。

  一個正直的人一定有恩必報,他人對自己好,自己一定會憶念這種恩情,憶念這種慈愛。

  前時所作無反省,現時善惡無辨別,

  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詐相。

  不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中,一定有做得對的,有錯的,有善行,有惡行。若不去反省,這也是一種不正直的表現,是一種狡詐者的形象。

  一個人對於之前所做、所處理的一些事應該反省。若想到有不公平的情況,應該有一些慚愧心,這樣以後也許就能做到公平公正,成為一個正直之人。

  有些人不僅不反省過去的事,對現在的事也不去辨別善惡、對錯,分不清善惡對錯,這種人不是正直之人,而是狡詐之人。

  如果能辨別、反省,這樣就很鄭重,很謹慎,才能做到正直。

  寧與直士結怨仇,彼於己事尚有利,

  不與狡者交親友,饒益彼等反遭害。

  寧願與一個正直之人結怨仇,也不願與一個狡詐之人交親友。即使與正直的人結上冤仇,他也不會無故冤枉你,不會無端誹謗你。一個壞人不需要什麼原因就會冤枉你,無端地誹謗你。

  這裡為什麼說寧願跟一個正直者結怨仇,也不能跟一個狡詐者交親友呢?

  即使你跟一個正直者處於敵對關系,他在任何時候也都是公平公正的,你做了什麼就是什麼,他不會冤枉你,也不會誹謗你。若這時有人從中調解後,讓你們和好了,他也不會再去做傷害你的事,或背後做其他手腳。他就是一個正直的人嘛。

  現在很多人表面看起來很好,但在背後卻做很多手腳。對於一個狡詐者,無論你怎樣善待他、利益他,最後他反而會傷害你。只要稍有不對,或稍微涉及到他的一點點利益時,他就會反目成仇。所以說,跟狡詐者不能交親友。

  寧願與正直者結怨仇,也不能跟狡詐者交親友。即使與他成為敵人了,但由於他是正直者,也沒有事。他不會陷害你,不會在背後使一些下等手段。他有什麼說什麼,實事求是,這是不可怕的。但若是狡詐者,即使是你的親友,或者是你身邊最好的朋友,也是很可怕的,最後他一定會傷害你、加害你,成為你的仇人。

  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

  狡者交友為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

  “直士正行護他人,情誼綿長如江河”: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單位,你跟他人接觸的時候,要做到正直。若任何時候都能站在對方的位置去想,能換位思考,這樣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與別人的關系也會非常穩定。

  與人交往要正直。正直是什麼意思?就是任何時候要想到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這樣不會有想不通的情況,也不會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都是對的。其實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想法,所以沒有什麼不對的。比如說夫妻之間,領導和員工之間,如果能這樣去做,就不會有不和諧的事。但現在為什麼夫妻不和睦,領導和員工不和睦?主要是沒有做到正直的原因。

  夫妻之間要互相理解,領導和員工也要如此。理解最重要!怎樣才能互相理解呢?能換位思考,你就能理解對方。

  比如說夫妻開始要吵架、打架,這時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他(她)為什麼生氣呢?他(她)為什麼這樣說呢?然後就要想:他(她)生氣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她)這樣說也是有原因的。你一想到他(她)的原因,就不會有沖突了。是啊!站在他(她)的角度去想也對啊,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我們沒有這樣想,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對方對抗,互相之間就產生矛盾了。如果能換位思考就不會有矛盾。互相之間沒有相違的,都是通的。這樣家庭才會和睦,夫妻才能白頭偕老。

  在單位,上下級的關系也是如此。領導有領導的難處,員工有員工的難處。如果都這樣去想,彼此就不會有矛盾。

  理解很重要!能夠理解就行。怎樣才能理解呢?剛才說過,要換位思考。

  人要正直,這樣就能處理好關系,並且維持很長的時間。

  在修法的過程中,同修道友之間也一樣。很多人在一起,一定有很多生活習慣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差別。參加百日共修的幾百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各自的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有些人吃飯、睡覺有一些習慣和你不一樣,這都是正常的。一定要明白,你們的生活習慣不同,家庭環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甚至有些民族也不同,所以不可能完全一樣。如果你能這樣去想,這叫理解。能夠理解是最好的!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大家層次不同、境界不同,可能有一些不同的修持方法。人都會有煩惱和習氣,但有的貪心重,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嫉妒心重,有的傲慢心重……這是正常的,因為都是凡夫嘛!都有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

  有的人嗔恨心特別重,一會兒就生氣、不高興,這是正常的。因為他的嗔恨心重。你就知道:“哦,我們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但他的嗔恨心比較重,所以他有時候生氣,有時候不高興,正常。”這叫做理解,這樣就不會出現矛盾。

  還有的人貪心重,他可能就想吃這個、吃那個,到齋堂要這個、要那個。這也是正常的。你就想:“我們都是凡夫,都有煩惱,但這個人的貪心比較重。通過學佛、修行,都能慢慢改變。”心裡能這樣想,這叫理解。你能理解他了,就不會有這麼多煩惱和矛盾了。

  有的人嫉妒心特別強。別人學習好,得到贊歎和表揚,他可能背後會說:“今天上師表揚他了,贊歎他了,但實際上他是……”說一些壞話。這也是正常的。這時你也不要隨聲附和,就想:“哦,這個人嫉妒心比較重,開始嫉妒了。”你不要理睬他就行了,這叫理解。

  有些人傲慢心重。稍有一點世出世間的功德就傲慢,看不起這個人,看不起那個人。你也不要這樣想:這人怎麼這樣?應該想:“哦,我們都是凡夫,只是他傲慢心比較重。”這叫理解。

  有的人愚癡,什麼也不明白,什麼也不懂,傻乎乎的,或者顛顛倒倒的。這也沒什麼,正常!“哦,他就是比較愚癡。”這樣叫做理解。

  在生活方面,大家也都不一樣。有的喜歡穿厚衣服,有的喜歡穿薄衣服,有的喜歡穿華麗的,有的喜歡穿樸素的。每個人的愛好不一樣,習慣不一樣。吃飯也是如此。有的可能吃得快,有的吃得慢。隨他去呗,吃得快就快一點吃,吃得慢就慢慢吃,這都沒有什麼。睡覺也是如此。有的人不願意睡得時間太長,有的人睡得時間特別長,這也是習慣不一樣。有的人愛睡覺,有的人不愛睡覺;有的人習慣早起,很早很早就起來了,有的人不愛早起,日上三竿還在打呼噜,也有這樣的。當然,現在百日共修期間,我們有作息表,大家肯定都要執行這個作息時間。若是在平時,對種種不同的習慣,彼此也要理解!

  修法方面也是如此。有人願意坐著修,有的人可能願意站著修,有的人喜歡磕頭,有的人願意繞佛,什麼樣的意樂都有。

  所以,大家應該這樣去換位思考,這叫理解對方。只有這樣做,才不會有那些矛盾,不會有那麼多煩惱,這是很重要的!

  在世間也是,如果大家在家、在單位都能這樣去換位思考,就沒有問題了,這就是所謂的智慧。

  如果能這樣全面考慮問題,全面看問題,而不是從單獨的一個角度或一個方面去考慮,這種能力叫智慧。這樣才不會有煩惱,也不會有障礙。這種智慧是很重要的。

  道友之間相處也需要這樣的智慧。有些人今天來這個道場,明天又去那個道場,在哪裡都待不住,這種人肯定在哪裡都不行。也許有些人就想換換地方,換換環境,這樣想也可以,但對這種人來說,在哪裡都一樣,待得時間不可能長,最後也不會有成就,不會有結果的。有些人就是這樣,到一個地方一看,“啊,好殊勝!”其實就是一種新鮮感,過幾個月就覺得差不多了,能堅持幾年就算相當不錯了,然後又開始待不住了,開始有事了。其實多事的人到哪裡都有很多的事,所以不應該去換環境,而應該去轉變心態,這是最重要的!如果能轉變心態,在哪裡都一樣;若不轉變心態,在哪裡都不可能待長久。

  “狡者交友為私欲,雖予慈愛終成怨”:如果跟一個狡詐的人交友、接觸,為了他自己暫時的利益,狡詐者可能會不擇手段,跟你說好話,甚至送東西,想方設法把你拉攏到身邊,但這樣的關系一定不會持續長久。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過幾個月、幾年就開始有問題了,要鬧矛盾了,接著就要成為敵人了。不能這樣!這些人就是以利益為主。有利益就行,若是沒有利益就不要,若是有利益就可以要;有利益就可以做,沒有利益就不去做。在單位,上下級關系也是看利益,有利益就給你干活,沒有利益就不給你干活;有利益就可以用你,沒有利益就不用你了。在家裡也是這樣,夫妻之間有利益就可以在一起,沒有利益就分開。

  學佛修行中也有這樣的情況,看重的是一種利益。很多不明佛理的人臨時抱佛腳,“你能保佑我,能賜予我什麼,我就追隨你,供養你”,如果沒有利益,自己就不追隨了,也不供養了。這種人叫狡詐的人,不能與這樣的人交友。

  佛法裡講,弟子不觀察上師猶如喝毒藥,上師不觀察弟子猶如跳懸崖。其實雙方都是要經過觀察的,弟子要觀察上師,上師也要觀察弟子,仔細觀察後再攝受或者再依止,這樣是最如法的。但是,現在很多情況都是先攝受再觀察或者先依止再觀察,這樣不好,也是不對的。應該先觀察再依止,或者先觀察再攝受。以前攝受弟子時,弟子要經歷很多考驗,最後才可以攝受的,但現在都沒有這樣了。依止上師也是如此,弟子應該先觀察再依止,依止以後不能再觀察。

  不能與狡詐者交朋友,不能接觸這種人,暫時似乎很好,最終一定會成為敵人。已經不止一次地告誡大家“少接觸”,但是現在很多人不聽,沒有經過觀察就去接觸、供養,但是不到幾個月、幾年,就開始懷疑,開始誹謗。這種事情特別多。我們大圓滿實修小組裡也出現過這種情況,剛開始就迎請其他上師到道場來,都接受灌頂,沒過幾年就又發現對方有不如法的行為,發現一些問題,然後就開始誹謗。這種現象很多。還有有些居士也是這樣,自己也不觀察,盲目地接觸一些出家人,時間久了就出現很多問題,繼而進行誹謗。其實,在佛法裡,很多上師的教言裡都講:“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既不誹謗,也不贊歎,這樣是最好的。既不接觸,也不進行評論,這應該也是一個標准。

  下文開始講的是正直的功德。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順利抵天界,

  直士作事極穩妥,直士國王亦勝任。

  “直士之前天喜聚”:善神護法願意聚集在正直的人身邊。若你在為人處世的過程當中,能夠公平公正,能夠做一個正直的人,善神護法就願意聚集在你身邊,保護你。

  “直士順利抵天界”:比較正直的人能順利抵達天界,今生獲得快樂,來世也能獲得快樂。若是一個學佛人,今生快樂,來世有可能到達彼岸,獲得永遠的解脫。若非如此,死後也可以升天,享受天界的福報。

  “直士作事極穩妥”:正直的人行事也是非常穩妥的,他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公平公正的,不會偏向任何一個方面。比如處理一件事情時,他不會偏向有錢的人或者有勢力的人,讓沒有錢的人或者沒有勢力的人吃虧。在任何時候都能公平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面,做事非常穩妥,不會出差錯。

  我們藏地也有很多正直的人。當發生一些矛盾或事情時,會由這些老人或做人比較地道的這種人來進行調解。他們調解時特別公平公正,請上師三寶做證,任何時候都是憑自己的良心去處理,一般不會偏向任何一方。這樣的人其實非常罕見。以前藏地多一些,現在也越來越少了,也非常罕見。這種好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穩妥,處理事情也非常穩妥。

  “直士國王亦勝任”:如果要選舉國王、負責人等,最好的標准就是正直。比較正直的人可以做國王,做領導,可以起到帶頭的作用。如果他是一個不正直的人,即使他再聰明,再有能力,也不能做國王,不能做領導,也不能做負責人。

  我們選負責人也是這樣,主要看是否是一個正直的人。若是正直的人,就可以任用,否則不行,狡詐的人不能用。這是正直的功德。

  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

  清淨世規之精要,勿須饒舌贊歎之。

  “所謂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勝”:在世出世間的功德當中,正直這種功德是最超勝、最緊要、最殊勝的。

  “清淨世規之精要”:有很多世規——做人的規矩,其中正直是最緊要,最重要的。

  “勿須饒舌贊歎之”:正直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是一個比較正直的人,無論在世間還是出世間,他的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成就也絕對沒有問題。對此不需要“饒舌贊歎”。不用過多贊歎,不用去講得太多,這是眾所周知的。誰都知道這個是很重要的,若是具備了這個功德,其他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都會圓滿。

  正直是猶如樹枝般做人的規矩、做人的原則,是很重要的。無論從世間還是出世間的角度而言,公平公正,做一個真正的正直之人,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思考題: 1、正直指什麼?

  2、為什麼說“寧與直士結怨仇,不與狡者交親友”?

 

上一篇:黃柏霖:一位餐廳老板的果報,臨終時皮膚全破掉
下一篇:定弘法師:不能墮胎,只能用其他的方式勸走這個孩子,末學具體該怎麼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