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弟子規》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的障礙就在此,自己還沒有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所以,傲不可長,一傲慢就跟聖賢學問隔了一層,入不進去。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你不可以批評”,這樣對方不能接受。我就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晚上又要問一次,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現在每個人都有他的一套道理,我就沒有正面跟他說:“你錯了”,這樣講他也不能接受。
俗話說:“縱有萬裡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一些孝子在萬裡之外思念父母會流下淚來。不及高堂念子心,是說比不閩南話有一句叫做:“父母疼子長流水”,就是說父母思念孩子就像水一樣,細水長流,從未中斷。可惜“子想父母樹尾風”,孩子想父母就好像一陣風,吹過來就沒了,隔了很久再吹一下。所以,我們對父母的思念,與父母對我們的關懷,真是無法相比。
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說:“父母如此時時刻刻在念著我們,當我們早上起來去跟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父母一看,孩子一大早就懂得跟父母問安,他們就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更能讓父母歡喜的事!下午回到家裡趕快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孩子今天精神挺好,說明在學校學習很認真,沒有跟同學發生沖突,父母也很放心。我們只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擔憂。做子女的,在經濟上,在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去幫助父母,但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的擔心。
我這樣一引導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他就沒有繼續說這句話是糟粕。他如此一說,我立刻表示:“沒有沒有,您過獎了。”這位老師很厲害,他這樣一誇獎我,馬上給我一個回馬槍,直逼問我,他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所以說我自己都沒做到晨則省,昏則定。讀書人最怕別人說我們說一套做一套,但他這樣一問,我也不緊張。我就跟他說明:“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晚上問一次,我媽媽會罵我,她說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
求學問不能學呆了,要靈活。我們早晚問安最重要的是能令父母安心,若早晚問安是讓父母擔心,花那麼多錢,就是事與願背道而馳。我們是成年人了,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對不是你一天打三通電話、五通電話,而是我們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事能真正讓他信得過,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我是固定一個星期打一通電話回家,我母親在那個時間,她聽到電話響就有感應,說這是我兒子打來的。有時太想母親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她會有意外的驚喜。
因此,我們要抓住本質去靈活運用聖賢的教誨,才能在每個時代、每個生活狀態中,將之運用得很靈活,讓父母歡喜,讓所有接觸我們的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