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觀世音菩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一個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煩惱,她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念了一年、兩年。誦《無量壽經》誦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煩惱,她沒有找到佛教的根本,她以為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解決,或者一部《無量壽經》就可以解決,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可以解決,或者一部《無量壽經》就可以解決,每天都誦《無量壽經》每天都是這樣用功,用功這樣搞,這樣搞搞。。。搞了幾十年煩惱一樣存在,為什麼?沒有回到佛教的根本精神,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觀世音菩薩就可以解決你生命所有問題,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面對的是現實,你要面對的是緣起緣滅的種種生滅,生滅的法則,簡單講一個修行人你首先要遵守大自然的游戲規則,就是因緣生‘因緣滅這種游戲規則,要先體悟到生命的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緣生緣滅,緣起緣滅的真理,再來接近一步,繼續就叫做照見五蘊皆空,如果你沒有如實知,如實見,不了解生命的游戲規則,你的強烈的執著意識形態,你沒有辦法接受,突發狀況的人生跟宇宙所產生種種的逆境,什麼叫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空間發生任何事,他都很平淡。因為他了解這是生滅,佛陀所悟到的生滅的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緣生緣滅,記得!你必須要接受任何一個時間、空間所發生的不幸,如果我們能夠徹底的體悟到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你今天不能照見五蘊皆空,我告訴諸位,你的苦還有得吃!什麼叫做五蘊皆空?照見一切色法決定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摘自惠律法師《八關齋戒開示》。所以在念佛念經的基礎上真正做到都攝六根,讓六根不攀緣執著外境很重要,多學習《金剛經》等般若經作為修淨土的輔助,才能真正放得下,學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懂得如何都攝六根等,很多人專修轉念淨土幾十年還是不懂得如何放不下身心世界,極樂世界就去不了!)

念佛往生的條件:一心不亂

《佛學常見詞匯》
  指心意專一而不散亂。念佛人念到沒有了見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亂;若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叫做理一心不亂
編輯本段
《佛光大辭典》
    1.專注一事,使心不散亂、動搖之謂。華嚴經卷三十九(大一○·八四二上):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谛聽。
      2.修念佛法門之際,以至誠之信心持誦彌陀名號,令心不散亂。即捨棄我體,而與南無阿彌陀佛之稱念合為一,稱為一心不亂。阿彌陀經(大一二·三四七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心而不散亂也。阿彌陀經曰: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慈恩之阿彌陀經疏曰:一心不亂者,專注無散也。

 

作者:元音老人   

禅宗產生很長時間後,才出現了淨土宗。淨土宗是在東晉時,由廬山東林寺的慧遠法師設立的。當時,慧遠法師看很多人參禅不對機,就設了兩個佛堂:一個是禅堂,一個是依據三經(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設立的念佛堂。讓參禅不對機的人入念佛堂,於是就產生了淨土宗。淨土宗比較方便,借佛的慈悲力量接引,橫超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要真正做到一心不亂才行。關於一心不亂在淨土宗裡橫起紛爭。有些人說:我們全仗佛力,不要一心不亂,散心念佛就行了(散心念佛就是一面嘴上念,一面思想亂動)。還有的說:恐怕不行吧!佛說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才能彼佛現前接引往生。所以淨宗行人也有分歧。

    是不是要一心不亂呢?假如馬馬虎虎念佛就能往生,為什麼憨山大師還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呢?所以還是需要一心不亂的。關於一心不亂也有深淺,分起來很詳細:有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我們不講深的,講最簡單的,就是佛號要時時刻刻在心中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遇到再好的境界也不樂而忘形,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遇到再壞再煩惱的境界也不煩惱,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不動搖。這是事一心不亂。要能做到這樣才行。假如連這個也做不到我看生西方就很困難。因為佛不是跑到你面前來接引你。永明壽禅師曾在《宗鏡錄》中講:佛就好比是天上的月亮,在千江萬水中都顯現,我們的心就好比是千江萬水。一心不亂就象清水,阿彌陀佛只能在清水中顯現。假如我們的心污七八糟就象一潭渾水,佛就是來了你也見不到。因為大家都不肯好好用功,所以本書中說:在現在的末法時代,連普遍通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也難方便實行了


 

淨土宗其實是很容易方便實行的,就是念一句佛號:阿彌陀佛。但為什麼又說:難以實行呢?因為現在的修行人不肯用功念佛,都是在裝模作樣,上上早殿,上上晚殿,敲敲唱唱就算功課做好了。這還是比較好的,差一些的,連殿也不上,只想做經忏掙錢。這樣修行有用處嗎?一點用處也沒有!念佛求生西方,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行。佛說: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心不清淨,與淨土不相應,是不能往生淨土的。佛在《觀經》中講,念佛法門有十六種觀法,最後一觀叫念佛觀。應該怎麼觀呢?就是念佛時,須心念耳聞,就是說念佛時,耳朵能夠清清楚楚地傾聽自己的念佛聲音。這種觀法,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來觀照我們念佛的聲音。以耳根攝定意根,使其不生妄念而達到進入念佛三昧的目的。我們真能證入念佛三昧,當臘月三十日到來時,絕定能生西。否則,就很難說了。因此,念佛須一切放下,靜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同時用耳朵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才能攝心入觀。現在的人念佛不入觀,不肯照佛教導的方法來切實實行,所以收效甚微。

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教導我們念佛,須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攝在這一句佛號上。眼睛不看別的東西,耳朵不聽別的聲音(只聽我念佛的聲音),鼻子不聞什麼香臭,舌頭也不嘗什麼味道,不說話。竭盡心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靜靜地一直念下去,自然漸漸息下妄心而安然入定。可惜現在淨宗行人不肯這樣做。說到淨念相繼這句話,意義深長,確實很難做到。因為不是照字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只靜靜地念這句佛號,就叫淨念相繼,而是很深的,象禅宗開悟後保任到家的功夫一樣。所謂淨者,要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才叫淨。就是念佛時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號,一時脫落,無能無所,廓爾清淨,才是一念淨。有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號,有能有所,這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虛妄不實的。絕對的才是真的。唯有我們的佛性是絕對的。

你現在念佛,心、法、佛號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不是淨念。要等念佛念得入定了,念得能所脫掉了,就像我們修心中心法一樣,持咒持到最後,——”脫掉了,法沒有了,人也沒有了,心也沒有了,世界也沒有了,都空淨了,但靈知了了,這才是一念淨。一念淨就是一念相應,這一念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都是如此不動,念念都是佛,這才叫做相繼不斷!你們看這是何等的功夫啊!講到相應,還有靜中的相應和動中的相應不同。靜中相應,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能所雙亡,打開了本來,與佛相應。但下座動中又忘記了,跟著外境跑了,就不相應了。所以這只是靜中相應,動中不相應還是不行。功夫須做到動靜一如,動中不跟境界轉,仍然是了了分明,如靜中一樣才行,這就更難了。相繼就是繼續不斷,就是不問動靜,時時如此,不只是一時如此,而他時如彼。因為我們舊習深重,打坐用功,常是今天能脫開,明天又脫不開,要等多少天後才脫一次,以後不再脫開,那是瞎貓碰著死老鼠,非但不是相繼的功夫,也不算開悟。縱然功夫增進,靜中能相繼了,動中有走著,還不能算相繼成片的功夫。真正的相繼,須動中也如靜中一樣相繼。就是在做事時盡管在做,卻等於沒做,絲毫不住著。做過之後,更沒有絲毫做的痕跡。做到這樣動靜一如的相繼,才叫淨念相繼。

禅宗功夫也是要做到這個地步才叫打成一片。參禅打開本來之後要進一步保任,長養聖胎,使他發育長大。保任功夫是兩個階段。保就是保護,就是當我們打開本來了,認識了法身,要嚴密地保護他,不讓他粘染物境而停滯不前,須時時照看他而不忘記。等保護圓熟了,就不須再保。放任他,獨立自主而無犯觸,以法性本來如此,非有意做作。功夫做到這裡——動靜一如的相繼功夫,非但淨就是禅,禅就是淨,禅淨不分家。就是儒教孔夫子最後也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功夫到家,是不分什麼宗派的。有些不懂佛教真理的人,總在分別說:你是禅宗,我是淨土。其實不相干。又有些人分別說:淨土好,穩妥;禅宗不好,危險!不知道都是一樣的。

你說禅宗危險,是你不竭盡心力修行故。你不專心致志的念佛,淨土也一樣危險。不見蓮池大師道: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嗎!你說淨土好,禅宗也一樣好,六祖大師以來,見性了道的人,不是也很多嗎?所以大家不要互相誹謗了,法都是好的。就看這個法是否適合你的根器,適合根器就是好法。另外,人們之所以有分別,是法沒有修圓滿,死守在一門,著在一點上,才生出差別見。如真正打開來,見到本性,就圓滿了,就知道各宗都相同而無異議了。所以說我們心中心密法,就是禅宗,就是淨土,和中國的十大宗派,沒有點滴分別,只是在下手用功時有些不同罷了。我們心中心密法所講的道理,和禅宗完全一致,也講打開來見到本性後,了見、思二惑,圓滿三身四智,更講心淨佛土淨,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更進一步,可隨願往生其他諸方淨土,不是只能往生一個淨土。所以我們心中心法既是禅,又是淨土。但真正實行起來是要專心致志的用功,不是說說即能辦到的。

其實淨土宗也是如此,也須一心精念佛號,不可懈怠。但現在人講的淨土宗與淨土原意大相徑庭,非但念佛不入定,連念佛三昧也不要,甚至說不念佛也不要緊,只要耳聞一句佛號,即能往生西方。把淨土宗糟蹋、破壞得體無完膚,真是披著佛衣的逆種、魔子,這種人不下地獄、受刀山油鍋之苦才怪!淨土宗本有十六觀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等修法,可見須行人認真修習的。修般舟三昧要一天到晚走著或站著念佛。不許坐,不許睡。這是很辛苦的,很難做到。所以本書說:普遍通行的淨土宗念佛法門,也難方便實行。這話講得很有道理,是很難實行。所以到臨命終時都是亂七八糟。捨報安詳,一心不亂,更是做不到,因為他沒有好好修行。能夠安安穩穩的,一點無掛礙走掉的人,當然是有,不能說一個都沒有,只是很少很少了。我曾見過一位老太太,她是接受救濟的,生活很苦沒有錢。那時候,政府每個月只給她八塊錢。她只有到菜市場拾一點菜葉吃。在熱水瓶裡放點剩米飯,到開水房要點開水一脹,變成稀飯喝喝。她一天到晚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提前一個星期就知道自己要走了,這就是預知時至。她告訴那個開水房的人說:今天我泡過了,明天就不來了。開水房的人問她:你要去哪裡呢?她說:唉,我要出遠門了。以後一個星期大家都沒有再看見她。有人說,這個老太太晚上進屋,就沒有見她出來過。於是,把她的房門破開一看,老太太已坐在床上坐化了。這就很好啊!

由此可見,淨宗行人還是需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禅宗人要做到斷惑證真才能證成佛,才能了脫生死。斷惑證真就是要把見惑、思惑、無明惑都斷除而證見本性。開悟就是已經見到本性,但只是剛到法身邊,了了見惑(就是知見)。知見正了心就不會再動搖了,但思惑(就是思想)還未了,對境還要生心,分段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淨土宗常說禅宗這一點不好:禅宗人參禅雖然開悟了,也不能了生死。還是淨土宗穩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阿鞞跋致,一生補處(就是證成等覺菩薩),不再六道輪回了。禅宗是有很多人得到一點知解就以為開悟了,實際功夫並沒有跟上去。有些人用功打開本來見到本性,那也只是初到法身邊。就象剛剛登上舞台的邊緣,還沒有到舞台的中間呢!要繼續努力用功,心裡徹底空淨了,才能真正證悟。所以要在境界中鍛煉身心,達摩所傳第二代祖師神光大師,就是在妓院酒樓裡鍛煉身心。別人說他:你是個和尚,怎麼還往妓院酒樓裡跑?他說:我到這裡是來煉心的,看看我的心還動不動。所以這才是煉真功夫。當然淨土宗人把禅宗說的這麼不好也不對,因為這樣一說別人就無心學禅宗了。

其實禅宗的立足點和淨土宗不同。禅宗假如真的見到本性,縱然習氣未了,也只需七升天上七到人間就能了了。他會上上升進,不會再到三惡道中,這就很好啊!現在有人講:五祖戒,草堂青。意思是說五祖山的戒禅師雖然開悟了,但並沒有了生死,再投胎就是蘇東坡。並說蘇東坡娶了幾個老婆,也不能出家修行。其實蘇東坡還是不錯的,他並沒有忘記修行。他是又修道又修佛,也很用功啊!他做了很多詩詞歌賦都是與佛法有關的。據說他再轉身投胎就是憨山大師了,這不是很好嗎?所以禅宗有禅宗的不同,不要再彼此誹謗,應當互相贊歎才好,因為各有各的緣份,各有各的根基。就像我們吃東西,你喜歡吃甜的,他喜歡吃辣的,各有所好。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上一篇:忏悔我的惡念
下一篇:五時佛經串講28--華嚴經解分20十地品之二(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