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放下兒女情長,一身輕松上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放下兒女情長,一身輕松上路
  有時候發現自己被煩惱壓得喘不過起來,有時候感覺自己在煩惱裡迷失了快了,有時候發現自己在煩惱中不能明辨是非———卻從不知讓自己清醒過來去反省,永遠在迷霧中橫沖直撞找不到方向,偶爾,意識乍現略做反思,原來這一切的迷障都是兒女情長之情愛!
  今年我請到了益西彭措堪布的《甘露妙法》九,內有《警世鐘》一文,我在網上查找,好象還沒有,就錄入了其中第四部分——《情愛重縛》。下面就是該文:
 
  四 情愛重縛
  益西彭措堪布
  如果說死亡是這個世間人們最恐懼的事,那麼最悅意不過的事莫過於情愛,情愛作為文藝作品和影視“永不衰落”的話題而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語言、詩篇來贊美它,用音樂、戲劇來表現它。缺少了它,人生好象暗淡無光;而有了它,再艱苦再沉悶的生活似乎也變得絢麗多彩、生氣勃勃。這個世間,有多少人將人生的幸福寄托於它,有些人甚至將它視為人生唯一的幸福,缺少了它,便覺得是此生最大的遺憾。
  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情愛,成了人們生活追求的模式,人們心中充滿了種種幻想和憧憬。由於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總覺得只有象文學作品中那跌宕起伏的情節、纏綿悱恻的心理波瀾下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人們渴望能過著如書卷中所描寫的那樣多姿多彩的生活,渴望能過著“不平凡”的生活,認為如此生活才不枉度一生。
  在影視中由聲光色彩的渲染,以曲折的情節、戲劇化的場面撩撥著人們本來就浮躁不安的心,這些浪漫的情節使人如癡如醉,欲身處其境而後已。人們認為在日益枯竭的生活中,只有情愛的出現,生活才會有亮點,人們渴望著這種奇緣的巧遇,人們認為珍視情愛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幾乎所有的文藝作品輿論都在宣揚情愛的偉大。無數的文藝作品都持這麼一種觀點:男女之間的情愛是人生最美好、最值得追求的東西。受其影響,人們往往會把愛情高舉至第一位,用種種理由為之辯護。誰要與這種時代的風氣相抵觸,則為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會被認為是居心不良的頑固不化者。
  情愛如是被幾近瘋狂地美化、鼓吹,以至於到了當代社會,情愛更加彌漫開來,以往強烈的道德制約漸漸失去了控制,人們有了更大的“隨意性”。由於對情欲的渲染,受其影響,人們的道德倫理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的家庭觀念日益淡薄。許多人奉行“男女好則聚,不好則散”的觀念,想無拘無束於此情欲世界裡“潇灑走一回”,這種將婚姻家庭、人間倫理道德視如兒戲,如飛禽走獸般的生活,這種顛倒妄為的瘋狂行徑,使人的理智墮落到動物的層次,最終必將釀成難言的悲劇。暫且不提反傳統的新新人類、單身貴族,許多仍較傳統的家庭也由於某方另有所愛而分崩離析,給下一代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同時,由於道德的淪喪,現代情愛與婚姻絕大多數都建立在庸俗的貪欲之上,人們往往棄人格、道德修養於不顧,虛榮而又目光短淺地盯著對方的家產、權勢、容貌等外在的包裝,而這些外在的包裝本身即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一旦這些外在的因素發生災變或衰變,這些所謂的現代愛情、現代家庭即會宣告終結。
  在如是種種“現代”因素的影響下,現代家庭有如狂風駭浪中的孤舟,漂泊不定,隨時傾覆。
  情欲的泛濫加深了燈紅酒綠、糜爛腐化的生活。當今社會,許多人已經不把邪YIN當一種惡行看了,他們認為只要追求到真正的情愛,一切都無所謂了。
  且看今日都市裡林立的夜總會、歌舞廳、按摩房、桑拿浴室,以及屢禁不止的黃色書刊、黃色影碟,有多少人在過著朝生暮死、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在這種肆意渲染、煽動的環境之下,情欲的吸引力、粘染力會有多大?況且這本是人最容易被吸引甚至拋棄一切而投注的地方,也是人性中最為脆弱的地方。明朝時,士子王大契問蓮池大師:“弟子自看師戒殺文,遂持長齋,惟是色心熾盛,不能滅除。乞師方便教誨,使觀欲樂,一如殺生之慘。”蓮池大師答雲:“殺是苦事,故言慘易。欲是樂事,故言慘難。今為一喻,明明安毒藥於惡食之中,是殺之慘也;暗暗安毒藥於美食之中,是欲殺之慘也,智者思之。”
  更有甚者,在有些國家甚至達到同性戀合法化的程度,人們的口號是怎麼高興怎麼來,縱欲而為,要把一切道德規則拋棄不顧,這真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同性戀者得艾滋病,其實並非事出偶然。其本身即是一種因果報應,如此放縱不羁、顛倒人倫的行為,自然會走上痛苦的絕路。不依因果規律地肆意妄為,正是這個時代人類的悲哀之處。
  情愛真的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能給真實、永恆的安樂嗎?實際上,從最初的求愛、中間的結合,直到最終的分離,人們品嘗的只有酸苦的情愛之果。
  首先在求愛階段,要博得女人的歡心,不付出沉重的代價是很苦難的。不用說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將相也同樣如此。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謂舉不勝舉,遠的不說,當代美國總統克林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超級大國的總統竟然為了一個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檢討自己的過失,以致名譽掃地,臉面丟盡,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縱情欲時萬萬想不到的吧。如是為了滿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種種惡業、奔波勞碌,來世還要飽受三惡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態變化無常,晴雨不定,時而歡喜時而憂,為情欲系縛的人們總是飽受折磨。
  又在情欲的追逐中,人們實際上也是在滿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認為對方是“我的”,這時對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電、“我”的車子等一樣成為“我所”。這正是一種堅固的我所執的表現,實際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恆時占有對方。人們在情欲的追逐中帶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人們往往希望對方的所作所為按照自己的意願而行,聽自己的話,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產生煩惱。然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個人又如何能去主宰另一個人呢?
  其次是結合之後的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滿幻想的年青人,總是把情愛看成如鮮花一般絢麗,幻想著組建一個充滿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中,就會發現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鹽,從此便不得不奔忙於各種雞毛蒜皮的瑣碎雜務。這時,人就象馬匹已被套上馬鞍馬刺,開始馱起沉重生存負擔,尤其是周而復始地單調重復著的生活,更是使人深深地失望。鮮花盛開時確是炫人眼目,但最終必然枯萎,同樣,人們心中的美好幻覺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殘酷的現實擊得粉碎。這時人們往往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其實正是人們從虛幻的想象中走入真實生活的必然痛苦。正因為人們心中美好的幻覺僅是一種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長久,象肥皂泡一樣終究會破滅。一切都將歸於平淡,歸向人生本有的痛苦煩惱。盡管現代人都不願意去正視它,人生的痛苦不會因為人們虛幻的憧憬而轉變消失,而人為什麼卻偏偏不尊重現實而喜好徒勞的幻想?人要獲得真正的安樂只有走解脫之道。人們沒有體察到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想以追求情愛的歡樂來替代人生的痛苦,這是一種不現實的想法。
  人心就像秋天的雲朵一般變幻無常,尤其在浮躁異常的現代社會中更是如此。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生起貪心,並組成家庭,一旦長久,先前的新鮮感和美好的感覺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蕩然無存,生活開始變得枯燥乏味,甚至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已經無話可談,互相視對方都感多余累贅。於是男人就去追求另外的女人,去尋找新的刺激,或者女人去尋找另外的男人,當今時代流行的婚外戀基本上是這種情形。實際上這都是人的分別念在作祟,同樣的兩個人,前後之間彼此的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如果情愛的本性真實存在的話,那對一個人的認識和態度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變化?
  仔細觀察當代人的內心情感世界,變幻莫測的分別念尤為明顯、強烈,人們任性放縱,隨意結合,朝秦暮楚,無有克制之念,人們認為放縱而為即是自由,這種自由即是人生的快樂幸福。之所以會有如是荒唐的見解、瘋狂的行為,只因為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牽制,而陷於虛幻境中不能自拔。這種自由觀癡迷地認為外面有真正能使他歡樂的異性,而實際帶來的只有今生來世的難言苦果,這實為深重的煩惱業障。
  最後是分離之苦。
  世人向往恩恩愛愛、如膠似漆地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還想生生世世不分離,所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緣湊合而暫時相聚,一旦因緣盡時,必是各自隨著自身的業力而漂泊不定。今世為夫妻,來世或許成為互不相識的陌路人甚至成為怨敵,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本來聚散不定,這又豈是耽著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單巴尊者曾說:“夫妻無常猶如集市客。”所以對此人間聚散當以放下隨緣的態度觀待。
  是否人人都將欲樂執為人生的最大快樂而緊執不放呢?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修習不淨觀的行者眼裡,人間欲樂被視為糞堆、火坑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脫離愛欲染縛的成就者則見欲樂本如空花、了不可得。這是由於他們在各自相應的層次上觀察照見了事物的真實本相,從而遠離了普通凡夫人的非理作意。如果我們依循佛菩薩的教言來觀修,同樣能化熱惱為清涼,使情欲之火當下止息。
  以下就所貪戀對象一生的無常遷變、其身當下的不淨、幻化本質善加思維,從而破除情欲煩惱的根源——非理作意。
  首先對於異性,我們的目光不應只停留在她一生中短暫的光輝時刻,應該觀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觀察她的出處——從父母經血腥臊交媾而來,又從污穢之處而出,從一個意識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漸長大而成。作為凡夫,她可能除了喜愛享受生活之外,其余美德不會很多。在她容顏光耀、青春艷麗的數年中,這時人們最願去留意、關注她,然而此後她必將走下坡路,隨著容顏的衰敗而慢慢地退出人們的視線。如果她結婚生育,那將忙於操勞家務,日常生活中大眾面臨的煩惱她也不能例外地一應俱全,煩惱將踵接而至,生活的壓力使她平庸,身體也日漸臃腫、膚無光澤。到了老年的時候,則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這時病魔和精力衰竭將籠罩著她,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無能為力,一旦被死魔攫住就再也難以逃脫而在茫然無奈中死去。在家中停放幾天,再往火葬場的鋼鐵爐裡一放,即刻灰飛煙滅,化為一堆灰燼。往日的身形連一個影子都找不到了。難道這個曾經容顏姝麗、令人心蕩魂銷的美女不是和夢幻泡影無二無別嗎?再多多回憶一個女人一生的痛苦艱辛,則同情心悲憫心亦會油然而生。
  再思維這個嬌媚姝麗的身體死時會是多麼令人生畏,顏色逐漸變成青瘀,身體膨脹腐爛,一塊塊化為膿水,然後蛆蟲從腐血中爬出,時間長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經過長年的風華,一切都將蕩然無存。一個生命不論她生前多麼風光,最後的結局皆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現前的絢麗一刻,要把時間拉長,觀想一個人一生的整個過程,把整個過程連起來觀察思考,再熾熱的欲念也會變得索然無味。
  所以我們不應該被世間的愚癡粉飾所蒙騙,隨順世間的矯揉粉飾永遠也見不到真實面目,不應躲避而應面對真實的情景。
  以下再次觀察所貪對象的本質。
  比如星級賓館的廁所,燈光輝煌,裡面還灑上高級香水,點上濃香,擺放著各種鮮花且有侍應生站著服務,然而不論如何裝扮修飾,都改變不了其藏污納垢的本質。同樣,一個女人無論用什麼飾物、化妝品、香水來打扮自己,無論如何花枝招展,也都改變不了其為活動廁所的本質。在身體裡頭包裹著的仍然是污穢的膿血屎尿,更何況其相續中尚有無邊的貪嗔癡等五毒。這裡裡外外何有可貪之處?
  有關人體的常識告訴我們:貪戀的對境本是三十六種不淨物堆聚而成。三十六種不淨物是:毛、發、爪、齒、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腎、心、肝、肺、小腸、大腸、胃、胞、屎、尿、垢、汗、涕、淚、唾、膿、血、黃、白、痰、陰、肪、脂、腦、膜。所謂的美妙身軀就是由此而來,三十六種不淨物堆聚而拼湊成一個活動身軀。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余可稱為身體的了。
  我們再略述關於不淨觀方面的教言(詳見《觀住輪番淨心法導修歧路燈》)。首先歷歷明觀貪執難捨的有情身體,以文殊智慧寶劍從右眼處剖開表皮,將它撕下來,隨著表皮的撕裂,隨之汩汩鮮血奔溢而出,染紅了面部及身體,皮扒光後,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接著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漸露出頸骨、鎖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腳骨,此時血肉狼藉,撒落四處,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又五髒六腑、胃液、濃痰、膽汁、屎、尿一並湧出,臭氣熏天,流布滿地。
  這樣清晰觀想之後,就能清楚地了知人體實為一堆不淨物,另外,人的九竅排出的也全是不淨物,所以這個軀體不用到死後,現在即是活動廁所。了知此理,如何會生起擁抱親近之心?如何會與之如膠似漆、纏綿不捨呢?然而就是這樣一堆不淨物,經過分別心非理作意的加工之後,就變成了悅意可貪戀的對象。而作深刻細致全面的觀察,可以使我們看清它的本來面目。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深入觀察下去,這三十六種不淨物,每一種又歸於五大,都可分析至微塵,最後析為空無,這樣經過分析觀察,所得到的是誰也無法否定的事實——人體如空花水月。然而人們以非理作意卻將此泡影一般的身軀觀想為美妙的身軀,認為與此“美妙”身軀相處是人生的快樂所在。人們以非理作意再三生起猛烈串習,不加抑制反而火上添油,這樣相續中的欲念會如森林中的火遇上大風勢必焚毀整個森林一樣,必將愈演愈烈,由此人們深陷迷亂之中不能自拔,有人因失戀而精神崩潰,有人甚至不顧一切、施暴造惡。人們對這層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生生世世中,盲無慧眼的人們多少辛酸淚,都付癡情中!
  最後從生死流轉的角度來看情欲。
  欲樂如美食中的毒藥,初嘗使人愉悅歡喜、趨之若骛,然即此情欲將人死死系於六道之中,只因纏綿則如春蠶吐絲一般,一絲絲、一層層自身作繭還將自縛。正因為歡愉,所以異常難以醒覺,於此中沉迷最深。古往今來聖者們千呼萬喚亦莫肯清醒,世間無有第二者比此沉迷更深,也難有第二者比此更難看破。帝王將相、學士才子、英雄豪傑、少年老者在此一關俱難得過。
  而此纏綿極為深細,深者多生累劫都在此屢屢失誤,為之纏縛流轉卻難以覺醒。細者乃至一念一思皆如游絲,不絕如縷,難以根除。雖說愉悅,然而誤者何過於此,苦患者何過於此。古人雲:“愛不重不入娑婆。”《楞嚴經》雲:“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YIN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YIN心不除,塵不可出。”
  由於情愛的重縛,在漫長的生死之中,我們難以解脫。若無文殊的智慧寶劍,我們如何能斷除這藕斷絲還連的癡情呢?
    

上一篇:淨空法師:新陳代謝有周期性
下一篇:淨空法師:駕乩扶鸾,國家滅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