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單親”給家庭帶來了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單親"給家庭帶來了什麼

  2000年,由鞏俐主演的電影《漂亮媽媽》,在社會上產生了不小的轟動,使得單身媽媽一度成為人們談論、關心的焦點。

  有資料顯示:英國每3個孩子就有一個孩子是單親家庭的子女,美國每5個孩子就有兩個孩子是單親家庭的子女,而我國的單親家庭數目,卻因為種種原因,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大規模統計數字。但也有一些抽樣調查的數據,中南社會事務調查所對某大城市市中心小學高年級某班的調查顯示,單親家庭子女占全班學生總人數的8%。

  近年來,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一個家長帶著一個孩子過日子的單親家庭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單親現象已引起婚姻學家、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的關注。

  來自民政部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從1995年以後,我國每年離婚的夫妻都在100萬對以上。在當今社會,夫妻離婚也許不算什麼大事,但是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親情的拆離,卻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留下難以撫平的創傷。

  近日,廣州市家庭教育促進會通過問卷和直接調查的方式,對廣州4個老市區的841戶單親家庭進行調查,其結果是令人擔憂的:

  ——家庭發生變故後的心態:家長心理失衡­憂郁消沉、自卑沮喪、煩躁易怒的占61.43%。

  ——子女的情緒與情感狀態:不正常­孤獨、煩躁、冷漠、自卑、逆反心理的占73.55%。

  ——子女的學習情況:中、下占76.93%。

  ——子女品德行為表現:中、差的占74.99%。

  盡管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問題重重,但上述這組數字已向社會亮起紅燈:單親家庭是殘缺的家庭,它對子女的教育存在結構性的失衡;家長急需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正視家庭變故的現實,解決子女教育問題。

  關於單親的“迷思”

  有些家庭由於各種因素成為單親家庭,家庭的變故沖擊著單親父母和孩子的心靈。關於單親家庭,不管是公眾,還是單親家庭成員,在認識上都可能出現過一些迷思。

  ★一般人對單親家庭產生的迷思包括:

  1.離婚的父母都是有問題的。  
  2.單親的父母解決不了問題。  
  3.單親都是窮困的。  
  4.單親家庭很可憐。  
  5.單親家庭都需要幫忙。  
  6.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有問題的。  
  7.單親家庭的孩子都缺乏教養。  
  8.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相處。  
  9.造成越來越多的夫妻分居或離婚的原因是女性只顧事業,只為自己、不顧孩子。

  ★單親家庭父母的迷思:

  1.這是前世造的孽,都是我命不好。  
  2.一切都是我的錯。  
  3.一切都是他­她的錯。  
  4.別人幫助我只是在可憐我。  
  5.男人(女人)都不是好東西。  
  6.別人會瞧不起我。  
  7.孩子好可憐。  
  8.孩子是我的唯一,沒有孩子我活著沒意義。  
  9.孩子是我的累贅,沒有孩子我可以活得更好。

  ★單親家庭孩子的迷思:

  1.都是我的錯,是我不乖。  
  2.爸爸媽媽離婚,真丟臉。  
  3.我什麼都比別人差,因為我沒有爸爸(媽媽)。  
  4.沒有爸爸(媽媽),再也沒有人會愛我了。  
  5.這一切都是他(爸爸或媽媽)害我的。  
  6.男人(女人)都不是好東西。  
  7.家裡都這樣了,做得再好也沒有用。  
  8.爸爸(媽媽)分開就是不要我了。  
  9.別人欺負我,都是因為我沒有爸爸(媽媽)。

  單親家庭的孩子帶著這些錯誤的想法及疑惑長大成人,單親父母也因錯誤的迷思悲傷失落地活著,而別人的“標簽”和負面的態度,也影響著這類人群在社會上的適應。

  單親媽媽:為了孩子,再辛苦都值了

  “和孩子父親離婚之後我帶著小孩生活了7年,比起完整的家庭,孩子當然有缺少的一些方面。我盡力地使他過得好,彌補他感情的缺憾。我一個人工作,回來照料家務,教育孩子,之前我的家庭生活過得很不好,夫妻之間經常發生沖突,給小孩心理上造成傷害。離婚之後家裡平靜多了,對小孩現在上學、將來參加工作心態的正常發展都有好處。有人總是喜歡將矛盾拖著不解決,實際上早解決對大家都好。現在我的經濟稍微困難一些,但是心情好多了。孩子很快就要長大成人,那時候我就會覺得我的辛苦很值得。”

  一位單身母親的自白

  梅:生活艱辛,內心幸福

  “全是逼出來的,非走這一步不可。”正紅紅火火經營自己副食店的梅這樣告訴記者。看著有模有樣的店鋪、有說有笑的女老板,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個承受了多年喪夫之痛,至今仍盡心贍養婆婆的女人。

  1999年,梅的丈夫因車禍去世,當時,梅被嚇倒了,好像天都要塌了。自身沒有工作,又失去了家裡的支柱,怎麼活?看著重病在身的婆婆和年幼無知的兒女,梅在痛苦之余思考以後的出路。這個15歲就成了孤兒、飽嘗艱辛生活的女人最終選擇了堅強。梅告訴記者:“最艱難的日子,咬牙挺住、站起來就成功了一半,要是爬不起來,也就徹底地倒下了。”接下來的日子她拼命找活干,擺地攤、掃大街、看自行車,什麼苦活兒、累活兒都干過。2002年,有了一定的積蓄後,她搞起這個副食店。

  現在的梅盡心撫養兒女、贍養婆婆。她告訴記者:“也有人勸我再找一個,但我的心思全放在老人和孩子身上了,目前還沒這個念想。我雖然累,但並不孤獨。”

   阿霞:單親媽媽的辛酸路

  “開始單親生活時,女兒才兩歲,現在都已經上高中了。做單親媽媽真的很不容易。小時候,女兒體弱多病。記不清,多少次,背著孩子上醫院。到了醫院,掛號、就診、配藥,抱著孩子來回跑。體力不支時,就抱著孩子在牆腳蹲一會兒。家裡很多男人干的活我只能自己做,比如換煤氣、修電器等等。可能單親媽媽都有這方面的體會。”阿霞向記者道出了她獨自撫養女兒的不易。

  阿霞是某私營企業的一名普通職員,她特別重視女兒的教育,翻閱了不少的教育書籍。孩子多病,每次生病她都擔心得不得了,以至於孩子好的時候也憂心忡忡,實際上這種多慮對自己和女兒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後來,她總結出生活擔子分量的多少,還取決於挑擔人的態度,如果放下心理負擔,挑起來就省力了,對孩子不必過分照顧,這樣反而“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所以,她慢慢將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告訴女兒,讓她一起“分擔”,女兒有時也會想出很好的建議。孩子得到生活的鍛煉,生活也變得輕松起來。

  單身母親家庭是指由於離婚、喪偶或其他原因造成由母親單獨一人與孩子組成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缺少父親的形象和來自他的教育,使得單身母親對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進行性別教育頗為困難。如果生活中缺少父親的兒子,母親再沒有相應的關注,會使孩子在性別角色確認這一環節上出現困難和混淆,表現出“男性女性化”的傾向,在性格上會表現出敏感、多疑、自卑、膽小、心胸狹窄、依賴性強等,這會給孩子的人格塑造及未來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單親爸爸:做個孩子滿意的“好”爸爸,真難

  一提到“單親家庭”,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單親媽媽”,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而那些獨自承當著“家長”之職的男人,則多多少少被社會視線所冷淡和疏忽。

  這是來自某媒體的一個單親家庭的故事,單親爸爸小時候就生活在只有父親的單親家庭裡,在成家育子之後,自己又做了單親爸爸……

  陶強6歲的時候,母親離開父親另有所愛。“我想失去母親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在尋找妻子的時候缺乏參照,由於我從小就不了解女人,昏頭昏腦地便擁有了一個糊塗婚姻。女兒3歲的時候,我的婚姻終於解體,前妻一個人甩手而去,留下了我和寶貝女兒。”陶強如是說。

  和3歲女兒開始單親家庭生活的時候,女兒適應性出奇的好,她對自己目前的處境仿佛心知肚明,在任性哭鬧、拒不接受現實和“勇敢面對生活”之間,她似乎理性地選擇了後者。和女兒一起生活的日子出奇甜美和寧靜。

  陶強也向我們道出了他帶女兒的“苦水”。“和女兒單獨生活在一起,對於一個男人來說的確會有許多麻煩和不方便。比如說,現在她只有3歲大,每天都是我給她洗澡,再大一些的時候,我必須教會她自己洗澡。和她母親離婚後,我變得家徒四壁了,沒有洗衣機,每天她換下來的衣服都要手洗,再加上接送她上幼兒園、做飯,忙得焦頭爛額,也曾出現過氣急敗壞的情況。”

  和陶強有相同經歷的“單親爸爸”並不是少數的,甚至他們的處境比陶強還要淒慘。

  “單親家庭”對男人,肯定不會全都意味著捉襟見肘,也不乏會安排出一份寧馨快樂的人。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男人確實比女人更拙於對付孩子和生活。

  同樣是男人,單身男人的潇灑和單親爸爸的艱辛形成了強烈反差。當爹又當媽的生活讓表面堅強的爸爸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委屈。記者從相關資料中了解到,專家的以下建議也許能幫助那些常年辛苦的單親爸爸緩解一下生活、心理上的壓力。

  一、當你成為一個單親爸爸時,要平靜下來,先來適應這樣的角色,不要把抱怨、憤怒擺在生活的第一位。因為你是一個父親,先要想到自己的責任。要去學習生活上的知識和技能,保證自己和孩子比較正常地生活,丟掉“大男人”的想法。

  二、要讓自己的生活有規律,避免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當一些父親已經開始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時,可以通過朋友和心理專家的幫助來改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信心和責任意識。

  三、多創造機會和孩子溝通。找一些孩子喜歡的話題,孩子有什麼愛好,自己也試著去培養這方面的愛好;經常請孩子的同學、朋友到家裡來玩兒,多讓親戚中的孩子來和自己的孩子做伴兒;和孩子出去旅游,給孩子一個放松的機會;把家裡裝飾得熱鬧一些。

  四、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注意孩子在幾個關鍵期的教育,一是孩子在4歲到6歲之間,這時孩子對生活中的變化、一些傷害會記憶得很深,要特別注意在這個時期對孩子的關愛。再有就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要多看一些這方面的書,多和親友交流。

  五、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敢於把自己的苦惱和困惑向朋友和心理專家傾訴,不要讓苦惱在心裡越積越深。

  有資料表明,身邊有孩子的單身男性,較之同樣的女性或離異、喪偶卻不擔負撫育孩子職責的男性,再婚率明顯偏低,再婚後的問題也更多。

  單親孩子:我想要完整的家、完整的愛

  “我轉到這所學校快一年了,但從來沒跟同學提起我爸媽離婚的事。不光我一個人這樣,班上其他單親家庭的同學也都從不向外透露。我們心裡顧及很多,總覺得低人一等……”

  一個單親孩子的心裡話

  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僅要在生活上經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磨難,同時受家庭破裂的影響,心理更容易出現偏差,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單親孩子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專家分析,單親家庭的孩子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溫暖,或因社會的某種偏見,或因其家庭的經濟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往往會表現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也現象及行為特征: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們心目中的驕傲,特別是父親,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萬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們在一起都會誇自己的父親如何有知識、如何有力氣,甚至如何有錢。處在一個沒有父親或母親的家庭裡,孩子就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也由於世俗的偏見,認為離婚總是不光彩的事,單親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尤其是小孩子們在鬧別扭的時候,更會覺得自己是如此勢單力薄。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在想,要是有父母在身邊,我會比你強的!這類自卑感強的孩子沉默寡言,他們從不談起甚至回避雙親的事,對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著這個秘密。他們填表則隱瞞家庭情況,經濟有困難也不會申請補助。

  孤獨型。單親孩子,特別是隨父親或住在重組家庭裡的孩子,由於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不大方。

  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與自信,在正確引導下,能樹立信心,確立生活的目標。然而,有的單親孩子由於缺乏足夠的家庭引導,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能設計美好的生活藍圖,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沒有及時培育,導致沒有結出甜美的果。生活豐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沒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對於應去追求什麼、選擇什麼,很多都會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壓根兒就沒有思索過這些問題,生活中沒有明確的方向。

  獨尊型。這類孩子有的由於缺少管教,有的由於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於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獨尊的心理特點,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目中沒有父母,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有的孩子不但不叫繼父母,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叫。這類孩子行為上表現出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不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嚴重的還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逆反型。單親孩子有的因為父母離異覺得不光彩,並因而也受到同學的歧視,慢慢對父母、對家庭產生一種厭惡感。有的因為家裡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約束,如果繼父母對自己存在偏心時,則會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時不願跟父母說話,父母忠言相勸,他故意說父母是錯的,總之,一味要對著干,以此來報復。更可怕的是這種對家長的逆反發展到對老師、對同學、對社會的逆反,從而產生破壞性。

  單親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不完全由家庭產生,但父母離異,放松管教而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

  單親孩子的“特殊”感受

  面對破碎的家庭,最無助的就是孩子。處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心裡會有什麼感受?青少年心理專家分析,孩子以下幾種情緒最為突出:

  1.被拒絕感

  這是單親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論孩子的父(母)親是逝世或離婚,他們都有被拒絕感。青少年對於被拒絕,不論是表現出來或感覺到的,尤為敏感。由於單親父(母)親必須獨力應付生活的重擔,大部分時間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節日或場合,盡管孩子知道父(母)親已盡力而為,但在情緒上,被拒絕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續。

  2.憤怒

  在情緒混亂時,孩子會感到憤怒。當父(母)逝世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欺騙,失去了父(母)的支持與關愛。而離婚更會加重這種情緒,尤其是憎恨離開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時候都不會對離開的一方表達自己的憤怒,反而是向撫養他的父(母)發脾氣,將家中的父(母)當成發洩怒氣的對象。

  3.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打擊他們自我價值感的有三種因素:導致父母離婚的環境、離婚的過程及父母離婚後的情形。他們可能覺得跟其他有完好無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

  4.退縮

  當人們在一段關系中受傷害,本能的反應是退縮、拒絕說話、不願付出愛與關懷。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覺得與父母有距離,覺得突然被朋友疏遠,盡管親友或同學老師並沒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和判斷他們,但他們仍可能疏遠這些人。他們會感到命運不公,為什麼這種事情發生在我的家裡?在自我退縮的行為中,許多青少年會感到非常孤單,覺得自己沒有朋友,十分無助。因此,在情緒上可能會憂郁。

  烏魯木齊市少年管教所曾對少年犯作過一項調查,發現40%的孩子是由於父母離異無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全國重點科研項目《離異家庭兒童(3-12歲)心理特點研究》在新疆的研究結果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愛哭;
  2.放蕩不羁,到處亂跑;
  3.過分膽小和焦慮;
  4.冷漠,無動於衷;
  5.情緒低落,很少能快樂起來;
  6.悲觀,覺得低人一等;
  7.孤獨,經常發呆;
  8.易煩躁發怒;
  9.懼怕某些動物、情景和人;
  10.固執、自誇,並具有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緊張、防備、喜歡撒謊欺騙甚至敵視他人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

  單親孩子需要來自全社會的關愛

  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身心創傷的影響因素是多元復雜的,家長的正確引導和正常對待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學校、社會環境的作用也不可忽略。這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付出努力。

  家庭方面:首先,父母要向孩子耐心地解釋離婚的原因,對孩子不應長期隱瞞離異的事實。一般地說,孩子開始可能不理解,不願意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情緒低落。做父母的要保持耐心,雙方都跟孩子坦誠地交流想法,並表明父母對孩子的愛心與關注是一致的,而且永遠不會改變。

  其次,幫助孩子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孩子的心理壓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同齡的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班上有幾個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學習,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再次,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有些事情會使他們產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家長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發現有異常的苗頭,應及時跟孩子談心,了解情況之後妥善解決。

  另外,讓孩子接觸親戚圈裡的人,讓她(他)接受多方面的愛心呵護。特別注意的是,不管哪一方帶孩子,都不該在孩子面前貶低前夫(妻),要為前夫(妻)與孩子的互動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另一方面有接觸與交流的時間,感受父母的完整之愛。

  此外,作為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多給孩子當家作主的機會,讓他們多為家長分憂解難,這樣有利於他們盡快地成熟起來。

  學校方面:需要老師針對這類學生身上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心理現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對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可采用激勵方法,使其自信。對嫉妒心強的學生可采用疏導安慰的方法,對具有膽怯和逃避心理的學生可采用談心的方法。可鼓勵他們在日記、周記中與老師交流內心的想法。另外,還可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各項文娛和體育活動,與同學們交朋友,逐步培養他們開朗、樂觀、勇敢、堅強的性格。

  社會方面:社會輿論不應當僅僅是反對離婚,反對單親家庭,甚至歧視單親家庭的子女,而是應當給予單親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適當的關愛,社會組織則應當盡量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新單親家庭,溝通最為重要

  近日,哈爾濱市十余所幼兒園、中小學校對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近5%的孩子處於“新單親家庭”狀態,即並非父母離婚或去世而導致的單親家庭,而是父親或母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或者經商造成的“單親家庭”,這些孩子甚至一年只能和父親或母親見一面,生活中缺少關愛,遭遇情感危機。

  對“新單親家庭”孩子遭遇情感危機的普遍現象,哈爾濱市第37中學校長黃素珍說,他們學校有近5%的“新單親家庭”的孩子就讀,這部分孩子只跟著父親或者母親在家,其父親或母親既要工作還要在家獨自培養孩子,精力不夠用,往往對孩子關心不夠。這些“新單親家庭”的孩子心理上缺少關心,同學關系不融洽,師生之間溝通得少。老師也普遍反映這樣的孩子通常有逆反心理,不好管理。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副教授彭濤說,有的學生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寄宿親屬家裡或者只和母親(或父親)留在家裡,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出現的焦慮都得不到家長的及時教育和疏導,這樣就會產生心理和道德的嚴重缺陷,形成品行障礙。

  彭濤建議,孩子的父母一方長期在外工作,應該和孩子經常電話溝通。同時社會上應對這些“新單親家庭”的孩子提供一些交流的場所。

  全社會都應伸出雙手,來關注和幫助單親家庭,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使得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上一篇:老鼠往生
下一篇:特殊的婚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