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淨土篇(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在家眾修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否再可能來娑婆世界轉生?亦請分別事理。(黃丁壽)

  答:帶業往生,不分在家出家,諸惑未斷,識生西方,即謂帶業。再來與否,惟隨個人願力,縱不欲來,亦能修成補處,來則乘願自在,非同以前業力牽引受生耳。

  問:蓮池大師普勸念佛開示中有,‘怕事的關起門來念佛,不定要入寺聽講’之指示,此語是否有當生不弘法度生亦可生西,如此是否趨於小乘?(孟孝光)

  答:非大師教人趨於小乘,乃此人自是小乘根器,師為隨順說法耳。寺中講經人眾,怕生是非,居家能無眷屬鄰居親友乎?隨緣勸其念佛,不就仍是度眾乎?縱識力口才皆短,而於慚愧心,慈悲心,不可不真實常發,如違此心,恐生障礙,且勿曲解大師之訓也。

  問:或謂老太婆念佛,往生希望很渺茫,假定老太婆亦能虔信,發願,一至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生西寧亦渺茫否?(孟孝光)

  答:念佛求生,要在信願,一心不亂,功在不夾不雜。三要真切,資糧已足,不夾不雜,生心清淨,合此者往生不渺茫,背此者往生乃渺茫。老太婆亦有種種根器,大通家亦有種種習氣,應以行為標准,不以人為肯定。

  問:‘事一心’為不明理,只信願與一心念佛,‘理一心’則須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理。惟明理後,如何付之於行,其念佛方法與‘事一心’有分別否?必須先斷惑乎?(孟孝光)

  答:茲設一喻,譬如旅行,或車或船,不明路程者,逢人問津,迂緩其行。識路程者,駕輕就熟,直前無阻。然兩者陸車水船,總是一也。

  問:淨土之極樂世界應屬化城之一,如按三界區別,則乃為色界乎?蓋其有色相有飲食也,六根作用似乎盡除。如言佛國則應超三界,此如何說?(劉定一)

  答:極樂佛土有四,曰寂光,曰實報,曰方便,曰同居。寂光實也余三專為應機度眾而現。亦猶佛有法報化之三身,法身,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以普度乎?不有文字般若,何得悟入實相,不有前三土,何能證入寂光。

  問:念佛人多拜神,會障礙臨終的往生嗎?(莊貴)

  答:佛法平等,六道普度,貴在三輪體空,不落印象,此等修者,雖與神常接觸,並無影響。初學之人,常落神之印象,即是種子,若到臨終,忽起現行,則生障礙矣。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理可遵也。

  問:西方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願力所化,說是阿彌陀佛之三昧境可乎?又現生極樂花開見佛後等於何種果位?乘願再入三界時也專倡淨土念佛法門乎?(門外漢)

  答:心土無二,可以說是三昧。蓮分九品,四土約為三十余品,境界不一,果亦不同,此初步也,總以進修,而至佛果為極,乘願者,乘個人之願力也,自知淨土捷便圓頓,方肯自修,既已以此證果,勸人當本所學,此是本願,若勸他法,乃是權巧。

  問:西方公據內念佛計數圖,計法是否先一用點把十尊全點完,再點第二點,亦或把一尊完全點再進第二尊,迄至上品上生呢?乞賜示。(陳燈逢)

  答:以一尊點完,再進點第二尊,比較清楚。

  問:萬相不能執著,萬法不能住在心上,弟子想,南無阿彌陀佛,必定要住在心上,以棄妄念是否?人人皆有佛性,可是被昔世眾多的污習氣所感染,使佛性無法顯露,是否妄念起時,把南無阿彌陀佛壓住妄念,使妄念無法擴張,時間久了,佛性自然能顯露出來,是否這樣辦法,祈請開示。(謝幼)

  答:所言頗有道理,此再為居士申之,凡夫皆有妄念,妄念即惑所起,所以必須斷惑,始能見性。但斷惑如截四十裡流,非人人可作,善巧之法,莫如念佛,功淺者,可以伏惑,功深者,可以斷惑,伏惑可帶業往生,斷惑者隨分證果。

  問:阿彌陀佛在西方作佛教化,其壽無量,這樣說那佛位不必再換他人?觀世音菩薩後補佛位是待何時繼彌陀佛之佛位?(徐貴妹)

  答:經中所載,彌陀以後,為觀音主教,觀音以後,為勢至主教。此新舊交替,不聞壽命,乃如世間叢林,某甲方丈退休,其乙方丈升座而已。

  問:佛的法身既遍滿虛空,如在無像念佛時,向虛空禮拜即可,何故要專指人向西方禮拜?(廖清華)

  答:居士無像念佛,或系說‘實相念佛’?此念佛法,乃即心即佛,念而無念,非初機能解,而淺學尚不明教相者,亦不能作。經言西方者,乃佛善巧方便之法,而西方寧非虛空,實說並無四方上下,亦無過現未來也。圓通大士,向虛空向某方作禮,或不作禮,無之不可,博地凡夫,業識分別,只應依教奉行也。

  問:寶靜法師叢書之一‘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八十八頁第十行有段‘蓋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隔陰之昏,一入輪回,又迷昧不休。’菩薩、羅漢屬四聖法界,焉有輪回之理?此節難解。(李榮棠)

  答:羅漢回小向大,不住涅槃,菩薩為廣度含識,俱是乘願入胎,但不同凡夫業牽輪回也。如我釋尊,豈非早已證果,而八相示現,仍為度眾而來,彌勒菩薩,已證等覺,將來降娑婆時,亦須入胎也。是慈悲乘願入胎則同,而佛與等覺則不隔迷,七地前及羅漢根本及塵沙未斷,故有迷與昏也。

  問:‘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不知永明大師所謂有淨,是否要到一心才算?(潔園)

  答:此事前人亦有分诤,究竟到何境界,方稱為有?並無定論,然‘有’指因地,似無可疑,即謂修其他法門,與往生不相應也。遍考有關淨土之經典,亦有平素不到一心,而臨終得往生者,但彼時必須心不顛倒,正念分明,否則障礙難生。准此,則‘有’指信願正因,是基本條件,一心乃行之增上,得一心臨終可不顛倒耳。

  問: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乘願再來投生,會受隔陰之迷否?假若受之,如逢不到學佛因緣,豈不是太危險嗎?(江寬玉)

  答:普通行者,未能斷惑,雖生西方,乃系帶業而往生。到彼處,或頓或漸,仍得斷惑,始如所斷而證其果。已證果者,再來入胎不迷,未證果者,來則有迷,以惑業未斷,宿命通力亦微耳。然早來遲來,自視各人願力如何,而非業力牽引與不自由者相比。

  問:念佛如不改變心理,不能至誠,大概轉不了命運,轉不了業力否?(江寬玉)

  答:念佛重在心念,若只是口頭,不過三業之中,口業善耳。惟罪福各有種子,分受其報,此種散亂念佛,雖難轉業,卻下善種,功不唐捐,但當生不能成就,仍不脫於輪回,多生以後,種因遇緣,當有繼續再修機會。

  問:信願念佛,又得一心,決定往生,但得到一心之人,倘信願不堅,不知亦能往生否?(潔園)

  答:信願不堅,是淨之基本不立,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雖能念到一心,而無淨基,只是一種定功。於往生無與焉。充其量,名之曰有禅無淨土耳。

  問:觀經說阿彌陀佛的壽命、智慧、神通、威德等等,莫不一一無量,但是釋迦世尊八十入滅,其余一切諸佛或千歲或萬萬歲,或一劫,乃至那由他劫同,究竟佛果,何以千差萬別,那麼佛德也有勝劣之別嗎?娑婆世界的眾生,眾苦煎迫,釋迦世尊,何不久住千百年,廣度一切使能離苦得樂呢?(周慧德)

  答:佛有三身‘法報應’,眾所周知,觀經之彌陀,指報身言,是以光壽無量,娑婆釋尊,是應身相,故與當地之眾同壽,應知釋尊之報身,亦與彌陀同,彌陀之應身,亦與所應之土同,明乎此,則諸佛皆然。若說度眾,理應常住,不知人情重難輕易,常住反無難遭遇想,城東老母,不欲見佛,法照大師,苦求文殊,例甚顯然,可以憬悟。

  問:念佛往生極樂的眾生,如何能得同佛一樣無量壽呢?(周慧德)

  答:一者彌陀願力如此,乘佛願故。二者世界劫波,增減有異,釋迦來此則壽短,我往極樂則壽長,各順其時故。

  問:十六觀經雲若能觀成除無數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但是過去佛七之時,老師的開示說廣學大藏經,不改彌陀行。但說觀法,大部分做不到,佛為什麼要說這部經呢?(周慧德)

  答:眾生根器,千差萬別,契違之機,亦復多端,以是之故,始說八萬法門,雖如是多,要在歸一,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觀經非無人做到,喜之者仍甚多,各隨各之願力,是經依然彌陀行也。

  問:修淨土主要之課程為何?(黃永霖)

  答:淨土法門課程,以專念佛號為方便,尚有他法,非在家忙人能辦。至念佛亦有繁簡之別。隨人自定,茲特外寄小冊數本,祈選擇一種修之便妥。(歧路指歸及當生成就之佛法)

  問:六道眾生未往西之時,西方眾尊者有分階級否,否則後來才創?(黃永霖)

  答:西方諸尊,證果者,有聲聞緣覺菩薩,初往生者,有九品邊地,此是階級。末句意不明,不便率答。

  問:首先向往極樂尊者哪位,如願及開創佛教尊者何位?(黃永霖)

  答:往生者之人,其名多載往生傳,然往生者數如恆沙,傳記不過大海一漚,證此一事不虛而已。彌陀經中有雲‘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世尊在日,已發願已生者,已不計數,若問首往生者,當在十劫以前,書未記名無法奉答。至問創佛教者,以此時論,只是釋迦世尊,若問開首,則塵點劫前塵點劫,早已有佛,無法追始。

  問:口念佛,心想佛,心口一如,除一句佛號外,什麼事也不想,任何念頭都不起,如此念佛,是否為事一心不亂?(賴棟梁)

  答:可雲為事一心不亂。

  問: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不念到一心不亂,很難往生。業未盡根本就不能往生,那裡會帶業往西方呢?(童瑞珠)

  答:此位大德策勵後進,可謂苦心孤詣,‘一心不亂’經文如是指示,自當遵守,不可妄圖徼幸。但帶業往生,卻是諸祖承認,若必斷惑,乃是通常豎出,此法為伏惑橫超,與通途不同。偈雲:‘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伏惑之證也。

  問:又說女人罪障深重,念佛不能往生,必轉男身以後,再求生淨土,才可能去。這問題我甚有疑惑?(童瑞珠)

  答:此事居士或有誤聽,彼定不如是說之。往生淨土,與證佛果不同,並不分男身女相。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持名往生,不分男女,再查往生傳益可證矣,傳中女子往生甚多,何得雲然。

  問:阿彌陀經摘注接蒙裡‘娑婆極樂均在華藏中第十三重’是何義?(廖玉嬌)

  答:釋迦世尊之淨土,建立之大略為高二十重,周匝十一圍,名曰華藏世界。高重二十之數,其十三重間,西有極樂,東有娑婆。

  問:‘煩惱即菩提’在極樂世界如何講法?彼土清淨無從起煩惱,如何‘除’?如何精進?(廖玉嬌)

  答:行者不至等覺,三惑未盡,惑即煩惱,不除何能成佛?極樂既有天人聲聞,以及地前菩薩,此眾惑皆未盡,勢須精進,以趨極果。雖雲彼土清淨,無由引起,亦不能甘留無明,不求究竟。

  問:在西方,八正道之正命如何講?(廖玉嬌)

  答:生命之延續,固需生質資養,亦需精神安慰,如不依正法所求之娛樂,即非正命矣。

  問:實相念佛是否已見性?(池慧霖)

  答:此法系作觀,必先靜止一切,後觀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謂實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淺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實相固屬佛性,見不見在乎成不成也。

  問:念佛念到實相念佛的境界之人,往生是否到常寂光淨土?(池慧霖)

  答:實相成功之修者,可生常寂光土,兩境相同,是因是果也。

  問:觀想念佛之人,臨終往生是不是到實報莊嚴土?(池慧霖)

  答:觀想念佛者,依十六觀經起修也,經中所言正依之文,皆屬莊嚴之相,修如是因,自結如是果也。

  問:下品下生之人,五百劫不能聞佛說法,不能開悟與凡夫何異?佛是慈悲,能否得到佛和親師來開示使其開悟?(池慧霖)

  答:下品下生,亦是大幸,蓮胎清淨,已離娑婆,居士言與凡夫何異,殊不知異之甚矣,娑婆凡夫,六道生死,蓮邦下品,等是出離,雖屬下下之品,亦勝無色界天,再言五百劫者,乃是記錯之語,經雲:‘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按蓮開遲速,關於自己業障深淺,非佛垂慈,而不平等,自心障重,不能交感故也。此等生品乃五逆十惡之輩,臨終苦逼,不能觀想,僅持至心稱名,十念往生者,居士行不如是,毋庸多慮,不生則已,生則決不下下也。

  問:蓮池大師與太倉王孝廉書中(見淨土津要)有‘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不必啟口動舌,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心心靡間’等語。此種念佛,是禅是淨?(如有信願是否屬淨?)(鐘潔園)

  答:禅於古時,皆是觀心,後參話頭,亦是以楔出楔矣,雖有念佛,佛當話參,非若淨家念佛,信願求生。是此佛號,念之方法,或聲高低,或默或轉,只有信願,皆屬於淨。

  問:古德有雲:‘念佛生心也,離相無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此與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中‘淨念’可否說是相同?又心淨時生起之淨念,可否說是妙有?(鐘潔園)

  答:無住生心,可雲與淨念同,淨念,可雲是妙有。淨念者無染無著,故雲同無住。淨念雖無住,似屬無表色,色屬有法,有而無表為妙,所謂妙有不有,故雲同妙有。

  問:‘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是否還要到人間,受一次投胎而生,然後才能修至候補成佛,抑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此蓮花化生之身,為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乎?(賴棟梁)

  答:補處是已成其德,作佛是實踐其位,德位名異,而道實同。一佛化土,一大千界,一國無二王主政,一土無二佛主教。在極樂修到補處,事須往他界八相作佛也。

  問:彌陀經為佛無問自說,且六方恆沙諸佛所共贊,且生西為諸佛所動,為了生死最捷徑,最究竟之法。而生天為未出輪回,還在六道中,又享福受迷,即不聞法,忘記修行,當列為八難之一,以地藏菩薩之大智慧,寧有不知,何以地藏菩薩,不度人生西,而專度人生天耶?(賴棟梁)

  答:居士只觀地藏經之跡相未尋地藏經之蘊義,經中有雲,眾生‘因蔓不斷’故於地獄,旋出旋入。讀到此處,大須著眼,須知地獄,列於娑婆六道,吾人縱生無色四天,仍處三界火宅,報盡墮落,不免又入三途,菩薩欲空地獄,實即暗示教超三界,校量布施功德緣品中;雲‘盡成佛道’,‘畢竟成佛。’見聞利益品中;雲‘欲出離三界者……所願速成。”稱佛名號品中;‘於無上道永不退轉。’‘不久得阿羅漢果。’‘必成菩提。’等,皆非教人生天。又特列出稱佛一品,教人深植善根,是皆世尊善巧方便,為人天根器者引之入勝,佛雖五乘說法,一經自有一經之義,在善讀者,體而會之。最後囑累一品,方是地藏發願,雲‘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亦非僅言生天。菩薩既言於佛法速令解脫,而彌陀法門,豈在佛法之外耶?

  問:每日早晚念佛,沒有誦念經咒,臨終時能感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見阿彌陀佛否?(鐘雲昌)

  答:居士欲求後來生西,應當依教奉行,須遵淨宗經典,更應了解作課之法,假如皆不明白,恐虛其功。習此者,必正助雙修,正者,‘有持名法’以聖號為正,助者,本有多門,經咒亦助之一,能念固佳,倘不能者,但持聖號而正助二法,兼有之矣,此蕅益祖師之訓也。

  問:有些人吃一餐素,或吃初一、十五有種種吃法不一,不斷肉吃長素,長此吃到臨終,能往生西方淨土否?(鐘雲昌)

  答:生西要件,在持名至一心不亂,觀想在想像合成,此是正行,齋素乃是助行。助行是福因,正行是慧業,有福無慧,不能生西,有慧無福,臨終生障,修行人不能長素,亦須斷殺,有三淨肉及肉邊菜之制,即其方便也。

  問:念佛數千萬如何能記清?(王心普)

  答:念佛記數,其意甚多,區區所知,僅有其三。一者朝暮二課,定其數防退轉也,自有念珠捻而記之,一串百八,念千串或百串,數不難知。二者求一心見功,口念心記,如求數清,心必守一,心若外馳,數不清矣。三者為某一事,發願回向,或數萬十萬,百萬千萬,念時掐珠,念畢書紙,如是而為,亦不難記清。惟二六時中,淨念求繼,畢生精進,求生淨土,愈多愈善,記數何為?

  問:彌陀經中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否即指希求世間福報而言?(翟孟秋)

  答:善根為生西正因,福德為生西助緣,正因者執持名號,助緣者六度萬行,正助雙修,如鳥振二翼,缺一豈但不能致遠,且亦不能奮飛,恐人自誤,特別提出。此乃出世大德,信願求生,若存求世間福報之念,則往生成障礙矣。

  問: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深淺,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雖不往生,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否?(林寬修)

  答:淨土宗是二力往生,他法乃自力見性,此果之上不同,故因地亦有別也。兩相比較,不過有難有易,有遲有速,其了分段生死則一也。

  問:龍舒淨土文內中雲:凡有形相可見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可以念否?(林寬修)

  答:菩薩廣度含識,乃應為之事,為念佛者,代彼咒願‘盡度汝等’,乃自發願,此二者,輕而易舉,廣結法緣,凡屬學人,皆可為之。然為此者,亦應自加警覺,勇猛精進,否則懈怠墜落,塵劫輪回,自度無期,何能度他,直是有口無心,等於戲論,又如今之空頭支票,永不兌現而已。

  問:有一位蓮友每日勤懇念佛,臨終亦有善友助念,一定是往生,七七日中為造功德尚能得到否?(池慧霖)

  答:漏落人天,可增福慧。已生極樂,蓮花早開,品位高超,善因善緣,俱有增上之功,並不唐捐之理。

  問:自性念佛與神識念佛在境界上有何區別?如何才能達到自性念佛?(鮮純賢)

  答:自性本是彌陀,自性本即涅槃,但為妄想執著纏蓋,不能顯現,如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便是自性念佛,厭穢羨淨,妄起即覺,身忙似箭,不離這個,此即神識念佛。自性念佛,固是至上,若干人中,幾人作到。果作到神識念佛,已是最好功夫,大概普通人念,多是散亂掉舉兩心耳。

  問:彌陀經內東南西北上下方世界之眾生不必受六道輪回。每一佛土亦如是,均已證佛果否?(王清漢)

  答:經中只言極樂佛土,不受 輪回,未言其他佛土,皆同極樂,是極樂佛土,所以勝他土者在此。若每一佛土,亦如之,何必千經萬論,等贊極樂。至雲證佛果一句,只可雲各土皆能證之,並不能雲各已證耳,但極樂則能一生補處,又是其別處。

  問:彌陀經內之西方世界,非指極樂世界?(王清漢)

  答:西方亦塵剎佛土,以文理論之,可雲此句,極樂在外。

  問:阿彌陀佛經義蘊第七頁雲‘欲尋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習氣時起現行觸境生心仍復染著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深切時人之病,而念佛法門正治斯病,敢問持名念佛如何方能行解相應,理事無違?(李蓮階)

  答:持名念佛一法,有事有理,故一心功夫,亦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信願憶念,不他攀緣,聲聲貫注,是謂事持,了知是心是佛,能念所念,兩俱空寂,是謂理持。不論事持理持,若到見思盡斷,名事一心,若到心開見性,名理一心。然事理之相雖二,實則即一,因事到圓時,皆出於理,理到圓時,皆出於事,但能惟精惟一,便是事理無違。若言行解,較為復雜,古德皆曰此門,易行難信,難信者,其法微妙,惟佛與佛,乃能究竟,下根者只可行其事,中上根者,亦惟有深入經藏,圓觀圓知便能行解相應耳。

  問:念佛時生出兩樣心,一方注意念佛,另一方有煩惱心蓋住(祈求心或抑制心等等)時,又非六識(無意識)有無效果?(王清漢)

  答:初機學人,何能免此現象,但能疑而問之,知而改之,便能如法,減少障礙。蓋持名之深功,在臻一心,此一心不雜,談何容易,惟在明了學理,隨時糾正。持名一心,是使洪名以外無念,若強求抑制,是又一雜念矣。古德自有訓言,只聽洪名,他念若起,不去理他,怪自消去。

  問:觀像念佛是否定要彌陀佛像?(李蓮階)

  答:念佛四法,此是其一,必有其像,始能觀之,否則為不如法,不如法則不成其功。

  問:彌陀應身壽量雖長,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無量,無有像法末法,上半夜滅盡,下半夜觀世音菩薩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世界不名極樂,名為眾寶普集莊嚴,更勝極樂。錄自圓瑛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義。上半夜,下半夜,以何為界?(何美枝)

  答:彌陀經中,雖有‘清旦’,‘晝夜六時’等文,各注家多謂彼界無有日月,自無晝夜可言,而言旦夜者,皆是隨順此土習慣而說。上半夜者,甲日終結,下半夜者乙日開始。極言佛佛相繼,無少間隔,非如此界有佛前佛後之難也。

  問:觀世音菩薩成佛時,是否亦以執持名號得生彼國,應持”普光功德山王如來’之聖號否?(何美枝)

  答:現在經教,求生極樂,本有多種,並非持名一法。將來‘眾寶普集莊嚴’世界,如何去法,經無細載,不便妄言。況彌陀入滅,觀音成佛,推彼土壽命,其間甚長,恐到彼時此土釋尊之法已滅,當有後佛,經教詳言。無已,若以比量而言,持佛名號,各經多同主張,為生佛國之一因,按佛佛道同之義而論,或仍有持名之一法。

  問:為何會更勝極樂,如何殊勝?(何美枝)

  答:道尚精進,法在契機,或以此故。然聖意為何,凡夫究不能測,若以寂光而論,則無所謂勝劣,其較勝劣,當以前三土言,故妄測之曰,尚精進,在契機。

  問:弟子曾一度思維,假使人在臨終時,心有念佛,可是盼望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念佛的心變質了,只想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想定不能往生是嗎?(月鳳)

  答:心中起念佛名,與想佛前來接引,兩不妨礙,皆是心在一佛,不過一名一色而已。念佛為求見佛,見佛惟求往生,念佛為‘行’,求生為‘願’,此為淨之正旨,非為歧路。經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知念憶,並不變質。

  問:臨終時,心念佛號,若阿彌陀佛來接引,可是不為這所動,只管堅持佛號下去,這能往生嗎?(月鳳)

  答:如佛來接,是已感應道交,當然繼續持念,否則失念,往生無分矣。但淨土三要,為信願行,如第一答,必求往生。斯時當急持名號,懇切求去,如堅持不動,是不為來接所動耶?抑只以持名為結果乎?若然則是他宗之法,而非淨宗之義。

  問:念佛一天至七天,得往西天,這是死了後,阿彌陀佛來接引否?(葉特華)

  答:自是死後,神識往生,雖雲佛接亡靈,但功夫卻在生前成就。

  問: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有一愛,便是將來往生極樂之障礙,我們凡夫各各都有這愛字,難斷難捨,有什麼最好的方法來斷除呢?(周慧德)

  答:愛為迷情之私,慈悲為真性大公,時時發心,回小向大,化私為公,此一法也。然愛為十二因緣之惑,實非凡夫易斷之事,不斷是流轉門,能斷是還滅門,果斷矣,則生死無不了者。但斷惑如截四十裡之瀑流,況愛乃生死本源,斷為尤難者也。所以淨土法門,而有帶業往生方便,倘肯於六字洪名,愛不暫捨,捨彼愛此,由勉強而自然,又何憂慮。

  問:往生極樂已了生死不受輪回矣,然經上言,極樂世界亦也有人天,未知何解?(鄭勝陽)

  答:往生極樂,不過已了分段生死,而尚有變易,未曾斷惑,不顯無相法身,自然有一妄見之化身。此身未證果位,以其化身之高下,假名其為人天而已,非若娑婆人天,仍輪轉各道耳。

  問:投生在蓮胎裡頭與已出蓮胎之人,他們在七寶池中所享用之八功德水是否有點差別;因為同樣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裡,需經極長時間且還未得果。而在胎外之人只要一沐浴即時未得而得,未證而證。這是何因呢?(鄭勝陽)

  答:出蓮胎後,直接享用八功德水,在蓮胎內,不能與水接觸,只不過蓮花為水長養,自身受水之氣分法益耳。明乎此理,則得證遲速,便恍然矣。

  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經過蓮花化生乎?或若境界高之人是否不必受蓮花化生,往生後直接即能見佛?(鄭勝陽)

  答:說法者,必須依經,西方而曰蓮邦,果胡為乎?雖斷惑上品之士,亦必經過蓮生,接引亦此蓮花,化身亦由蓮內。他佛淨土,必斷惑而往生,故不必處蓮修養,此佛淨土,未斷惑可往生,故必處此以養聖胎。如不經蓮養,直接見佛,未見經文,不敢妄言。

  問:佛法常雲‘有生即有滅’那麼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形體是否也有滅?(鄭勝陽)

  答:四土三身,惟寂光與法身,是為真實,余皆權變,然無權法,不能普度。他們有一分惑未斷,則仍不了生死,蓮宗竟有九品高低,品品成就。化身有相,雖有生滅,亦是變易境界,非物質之苦空不淨,無明老死流轉耳。

  問:圓瑛法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八二頁中講‘此經滅後,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住世,現在虛空之中,眾生業重雖見不肯念,有人發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疑惑:現在眾生業障雖重,但較諸阿彌陀佛經滅後之時尚淺多多,何以此時甚多念佛之人不能往生,而彼時之人念佛一句即得往生?(徐醒民)

  答:時值末法,勝於滅法,諸障雖盛,尚不至極,佛法見聞,可雲不難。而善根淺者,亦能常遇佛法,朝夕薰染,易於發心,既在不難,則心力不猛,故少成就。滅法時期,已無佛法,障難已至極點,縱遇之亦置若罔聞。必有夙根深厚者,始能破除障難,直下承當,根厚心猛,故易成就也。換言之,今時善根厚者,發心力行,無不成就,彼時夙根淺者,決難發心。

  問:以憶念持名,是否為事一心之方便乎?(賴棟梁)

  答:憶念持名,是有淨業矣。若夫一心,或事或理,乃是功夫結果問題,而非修功過程間事。

  問:‘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當如何解釋?(賴棟梁)

  答:此二語者,豈有他解,惟行者所修法門有異,其用則小有不同耳。修自力者,三祇斷惑證真,自性覺圓,即同彌陀。心土非二,心既圓明,是惑已盡,故曰淨土。修二力者,心淨始感見佛淨土,心土不二故。性覺始感彌陀來迎,生佛不二故。

  問:以淨心持名較之憶念持名,何者為勝?(賴棟梁)

  答:淨心者,放下萬緣,憶念者,專持名號。修憶念者,必放下萬緣,修淨心者,必專持名號。二者乃合為一法,分之何能濟事。

  問:下品生人須待多時才能見佛,那麼在蓮花中是否能修持?(楊長山)

  答:下品生者,亦分三品,開花見佛,時間各不相同,可參十六觀經。我輩在娑婆苦境,尚能修持,彼下品者處清淨花中,豈不能修。

  問:觀經雲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修觀之人,當如何觀法?(賴棟梁)

  答:觀從想起,想亦借乎見聞。聞乎經教,見乎天空,思教心量得以放大,見空想像得以擴展。再依經所示聖容,集中心力求之,或畫一佛像,由小放大想之,久而久之,方能成就。然修宜有師導,以防錯謬,一人一方便,善巧不必取同也。

  問:耳聾不聽佛號,命終時有人誦經念佛,如這種人能否往生?(詹金枝)

  答:宜用方便之法,使知來為助念,彼雖耳根不聞,聞性不滅,彼知來為助念,自起作用,縱不往生,亦種善根,按經義‘盲聾暗啞’為八難之一,自是障礙。若平素曾習念佛,略明其理,似易收效,若平素茫然,得益較難耳。

  問:一定時間念佛與唱佛(用念可多念,用唱念不多。)功德有無同樣?但在家作正課無須用唱佛?(王清漢)

  答:修行人只有念佛,念者當前之起心,此心不使散亂,令攝一處專緣佛號,或功德及相好,深者乃能觀念實相,此之謂念佛。唱佛者,謂唱佛贊之類,有板眼韻調等法,多人合作功課,可使整齊合一。佛法要點,戒定慧三學,念佛者求其心定,唱佛亦不無有定,但較念力大遜矣。如家庭自己作課,縱不唱贊,亦無不可。

  問:用有佛像之念珠念時念到珠頭不可越過,以珠頭為界照原念,返回,繼續同樣往返。或可隨便直念?(王清漢)

  答:掐珠從佛頭起,至佛頭止,應再掉轉為至佛頭處,珠繩定有多余閒,掉轉過來。始好再掐。若越佛頭,彼段並無余繩,不好掐過耳。

  問:佛法重在事理圓融不能偏廢的,我們過去只知研理,不重行事,雖有念佛而心散亂,痛知修行功夫配不上將來往生的條件,照這樣遷延下去,差之一念,失以累劫,今生若不再努力用功,恐怕阿傍獄卒更比彌陀容易見面,若到此時,不逢導師,怎不使人哭自流淚呢。所以現在老師領導之下把事理念佛的方法,一一鄭重再說明指示,使我們大家有所成就。(周慧德)

  答:事理雖說是二,然事理互依,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也。簡單言之,手掐珠,口出聲,此即事也;放下萬緣念從心起,此即理也。不論事理,皆在求得一心,然得一之法,隨人根器,千差萬別,不能墨守一法;故有三念三聽之法,都攝六根之法,三根循環之法,記數之法,追頂之法等等。只求契悟,任擇其一行之,久之,自有相應。如得理一心,二惑已斷,上品上生,得事一心,未斷已伏,可帶業往生,大意如此,要在肯為。

  問:六道輪回之痛苦,三途之可畏,古德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由此可見靜坐的重要,故今天要請老師教示。(周慧德)

  答:靜坐者,求坐而易靜內也。如但身靜,而心外緣,不名為靜,雖坐無功。應知心起一念,即是一粒業種,念念不停,造業無窮,能片刻靜念,即是片刻之覺。片刻實有幾百妄念起,若果能靜,便是無漏功德,自勝有漏福業。居士既修淨土,宜遵本宗,心系佛號,若求他法,豈非與願力相違乎?

  問:修淨土法門當以念佛聖號為主,研究經典求定慧。易起雜念,仍道淺業障,除大聲念佛把雜念趕走外,次須作何觀嗎?(蔡麟定)

  答:修淨雖以念佛為主,然淨土三經不能不知。既能大聲將雜念趕走,即是藥與病對,何必亂服他藥。

  問:阿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見注解裡十劫為大劫。凡五逆十惡者,臨終十念往生者為下品下生,須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但在阿彌陀佛所發願後,彼時下品下生者,至今尚未滿十二大劫,蓮花未開吧。是否須待蓮花開後,方能聞佛說法。在蓮花未開裡可自修道嗎?在蓮花裡是什麼樣子呢?(蔡麟定)

  答:花開見佛聞法,經有明訓。在娑婆尚能修道,進入蓮胎,豈能不知修道。蓮花裡面,光明香潔,勝於天宮。

  問:靜坐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是否為端坐念實相,而為無相念佛乎?(賴棟梁)

  答:果能一念不生,便是實相,實相當曰無相,無相而曰念佛者,寂照同時也。

  問:‘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為千足定論,然而畜生並不解信願,何以亦能往生乎?(賴棟梁)

  答:眾生皆有佛性,必賴善智識誘導之緣,更需久久熏習,始能心領念佛,念是實行。或有信而放逸,不作願行者,亦有願而懈怠,缺乏實行者,然既肯行矣,則信願盡在中矣。

  問:學人母親病了四年之久,自病以來,吾每天第一次的功課,先求母親信心堅固,早日回復健康,自然福薄不達願,而今年二月十七日亡失母親,凡夫心難斷難捨母愛,痛不可言,故在七七日內所作功課,全部回向於亡母超度,希望當生成就。但是未知我自己七寶池中蓮華會干去否?(周慧德)

  答:心量無邊,念力如雨,淨土法門,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義,則知心雨宜普。寶池之蓮,本是自心,亡親神識,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並非小瓢之水,澆此則干彼,澆彼則干此,所可比擬。觀無量壽經曰:‘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三心者何?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經訓昭昭,豈可生疑。

  問:若度眾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眾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眾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眾,未有不來之理。

  問:念佛之目標以多或以專注而少為好?其速度以均勻或隨快隨慢為原則?因為心理上時會欲多念而心燥則覺更未能集中而散亂,念少卻能心和而神定念去也,此問題亦自己加以思考,想多以氣和心定為歸,但仍望先生指正,是所至盼!(梁美坤)

  答:念佛之義,求其靜慮,即是修定。必攝心專注為則,初學之人,不能持久,宜先從少念,漸使加多,能到二六時中,飲食睡眠,皆是這個,可謂之淨念相繼,功夫至矣。念法不宜過快過慢,要使勻稱為准,如彈琴然,弦緩則不成聲,弦急則斷矣。

  問:念佛重質?重量?念佛之初是一心不亂,但經過幾分鐘妄想現前,是不是停止,鎮靜後再念?前所念之佛有效?無效?(劉仁福)

  答:‘念佛之初一心不亂。’此語大錯,任何人剎那之間,妄念無數安有不亂之理。其誤為不亂者,是久在亂中習而不覺也。‘幾分鐘妄想現前’者,是求定難定,始覺出其亂也。一句有一句之薰習,便如一粒種子,下於田上,遲早自有功用。

  問:淨宗信以導願,願以導行,有行是否定有信願?(潔園)

  答:古德雲,此三如鼎之足,不可缺一也。緣此三之性,本互緣而生,行無緣等飛蓬無所,願無信等喜浴惡水,信無行等儲飯不食,淨土初機,必遵此三者,所謂‘聖言量’如是,應依教奉行也。若無願無信等,另有其義,此處不得借口。

  問:後學決心念佛,期能往生極樂,但未行早晚課誦儀規,只在乎平時念佛回向,如此可否?(鄭朝信)

  答:往生功課,只在六字聖號,多念少念,在乎有恆不退,如忽作忽辍,只種善根,古人雲:‘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雖不能一心不亂,然習慣熟成,必須做到,方有往生之希望。早晚課誦儀規,系多人上殿合修,忙人不一定采用,但修淨土者,阿彌陀經及往生咒,應當抽時練習耳。

  問:‘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唾無余,捧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祈解!(鄭朝信)

  答:與前條之意,大略相同,前七句可解,後四句須參。初句是舉此一句洪名,乃殊勝法門。二句謂此法非上根大徹大悟者。不能圓融全彰。三句謂下根愚鈍若念,亦無比人缺少幾分。古人謂是無上深妙之禅,意即在此。成與不成,只是當下承當問題。四五二句,是教直心念去,不起分別,若起妄情,便是此法魔障。六句謂貴在念到一心,即是到家功夫。七句之意,言不必如禅家疑悟,然疑有大小,悟有徹底與依稀,真能徹底者少,依稀相似者多,故不足羨彼也。然而並無定解,隨機應變,若不如此,便成死法。狗子有佛性,狗子無佛性,應病與藥,非應藥而故招病。

  問:古德雲:念佛有佛像,向佛像而念。無佛像,要向西念。有時西的方位,有人工作,恐被人譏笑,或遇污穢不適當,轉向東、南、北念,未知功德比較如何?(邱合順)

  答:佛法重心誠,佛之法身遍滿十方,有時不能向西,任何一方,皆能感應,既感應矣,功德自大。

  問:極樂世界多候補佛位,何以成佛須要‘候補’?(簡宗修)

  答:候補者,候補往某一處成佛也。其人功已圓滿,證成極果,只候某一世界佛法滅盡,便往其處,重開道場也。如彌勒為此娑婆之補處,觀音為彼極樂之補處等等。

  問:阿彌陀經中前面所提到的諸菩薩從何處來?其菩薩果位是不是和其他阿羅漢同為釋迦佛所度?(簡宗修)

  答:彼土菩薩,皆系先後往生之人。或凡夫往生,經過修功,證成菩薩,亦有他方菩薩,希早成佛,求生彼土。彼佛國土以及功德,十方諸佛共贊,十方佛土之佛子,皆有往生,早知度者為諸佛,不獨釋迦一佛耳。

  問:念佛號時,常遇許多妄想,如在白天可以念大聲驅逐,然在晚上睡夢中,無法出聲念,遇此妄想,如不理它,則它紛紛而來,且愈多,如欲抵制,則感頭痛,因此進退兩難,不知有何妙法,又此頭痛是否著魔?(鄭朝信)

  答:夢中既有色,當然亦有聲,即知有妄想,即能會念佛。醒時念佛,驅醒時之妄想,夢中念佛,驅夢中之妄想。但恐夢中不覺,隨幻逐妄,若言‘如欲抵制,則感頭痛’是在夢能覺矣。覺則能作主,心中自有聲,心起佛聲,則立除妄,頭痛亦是幻夢,一律摒除。

  問:‘一心念佛’之精義?(黃宏介)

  答:念法甚多,皆有精義,古人曾集出四十余種,要在契機。普遍者,神念神聽,心念心聽,或口念耳聽。妄念若起,不強除妄,不起分別,皆作佛觀,此名方便隨緣止,大有受用。他則各有其義,非能數言可盡。

  問:阿彌陀佛今在說法,此法與娑婆世界之佛法有異同嗎?(王幻如)

  答:佛佛道同,善巧有別。佛國方便不一,說法次第或異。如娑婆難修,釋尊勸生極樂,極樂易修,彌陀則不必勸生他土。此土說三七道品,統演七支,極樂演法,只言根力覺支正道。方式千變萬化,歸元總是一也。

  問: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不知在此十劫以前,娑婆眾生有沒有另一個求生極樂國土的地方?(王幻如)

  答:十方無量佛土,皆能往生。但往不易,成就亦難,不及彌陀接引,一生補處,如是易生,如是速成耳。據此則十劫以前,無有似今日極樂淨土,偈雲‘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謂此可以知矣。

  問:淨土宗旨在於念佛一心不亂蒙佛接引生淨土。其要點似在於‘念佛一心不亂’。倘不能‘一心不亂’是否亦能往生淨 土?(楊智悅)

  答:學佛原則,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亂’煌煌經文,豈可不遵,但有多少義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長時之一心,有短時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臨終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靜,必靜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應。所謂‘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羅漢,尚須七番生死,遑論成佛,三祇之遠,此則一生成辦,帶業出要,再不有作,出苦無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訣。’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過雲,初學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說明,即有違經之嫌。後世諸祖,頗以此語為病,贻誤後學。上舉種種一心,最低必得臨終一心,若無把握,往生無望。

  問:蓋一般人均有事業,既有事業必有雜念,尤其念佛時都難免有雜念滲進,頗難達一心不亂之境界,在家眾都有負擔家庭經濟之責任,是以不能不從事生產事業,如從事生產事業,必定隨之帶來麻煩及煩惱,引起念佛時雜念滲進,不能達‘一心不亂’之境。如是言之似不能往生?(楊智悅)

  答:淨土學人,不求義理,多恃‘帶業往生’‘佛來接引’疏忽心業障礙,大是徼幸自欺。在家有經濟負擔,公教有功課鐘點,若能明理,而善用之,俱不為害,所謂搬柴運水俱是道耳。淨土大乘,自他兩度,定課念佛,作自度想。家庭經濟,公教課務,敦倫盡分,作度他想。為求往生而自度,為求往生而度他,為求度他往生,而負家庭經濟,為求度他往生,而作公教職務。推而廣之,謂之萬法歸一,歸一即是一心,此名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往生之信願行也。

  問:理一心就斷見思二惑,那麼事一心是斷什麼?每部經典深妙的理,老師都能通達,是不是老師已得到理一心?萬念歸一是一心嗎?那麼得到不亂時還有心嗎?(池慧霖)

  答:事一心能斷外塵攀緣,可伏見思二惑,所謂帶業往生者,事一心也。三藏浩如煙海,在下不過一知半解,且所見所讀,量數少,妙亦未見,理亦不達。縱或有人,精通三藏,而不實行,亦難一心,心一不一,不在多增知見也。萬念歸一,可謂一心,有一存在,自然有心。

  問:實相念佛往生還有阿彌陀佛來接引否?常寂光的境界,是否還在西方?(池慧霖)

  答:實相念佛,見彌陀之法身,既見佛矣,雲何不接。常寂光土,即法性土,包盡虛空,是西方亦在常寂光中也。

  問:世界皆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當亦如是,若然阿彌陀佛有無違其本願?(心炳)

  答:佛有三身,曰法報應。應身有始有終,報身有始無終,法身無始無終,必先知此。身土皆心,並無二致,應身當娑婆之土,報身當極樂實報之土,法身當常寂光土。娑婆有成住壞空,極樂實報有隱有顯,常寂光土無隱無顯,大致如此也。

  問:請問念佛修行期間要多久才能成佛?(心炳)

  答:普通法門,名曰豎超,三僧祇劫,始得成佛,念佛法門,名曰橫超,但得往生,可以一生補處。若在此土念佛,不求往生,無論漸頓,亦必斷盡無明,始得成佛,期間不能預定。

  問:設若有一年輕的念佛者(和尚)夭折了,有可能成佛嗎?(心炳)

  答:念佛法門,專求往生極樂,一到極樂,便脫輪回,已離分段生死而已,並非成佛。到彼再修,或經變易,或不變易而一生,補處成佛。在此世界之念佛人,不論缁素,不論老少男女,念到一心者,命終以後,可生極樂,是否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

  問:關於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否往生的問題,可否如下答法‘雖能往生比較麻煩’。如在世間法中,要找某機關團體洽辦事務,除有特別規定外,最好是直接向單位之首長洽辦,以免去簽辦批示等手續,阿彌陀佛是西方教主,當然念阿彌陀佛較為簡便。(鮮純賢)

  答:不必如此曲喻,亦不必多饒唇舌,聖量高深,凡情難測。但應‘依教奉行’,自能到家。經中嘗有戒語:‘若他觀者,多為邪觀。’‘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經是佛說,故曰依法不依人,既依法矣,尚有何錯。

  問:念佛求願往生,弟子以為除執持名號外,應多誦彌陀經觀想西方勝境,使勝境種子落入八識心田充滿其中,到命終亂心位時,西方勝境的種子先出來則示往生矣,所以古德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即此理也然否?(鮮純賢)

  答:專持名號,是修法之一,兼作觀想,亦是修法之一。各隨個人之根器而取。尚有其他之法,無非皆取隨機,非可勉強,此修法論事之簡語也。若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乃是證果論理之簡語也。前者因地指事之語,後者果地說理之語。

  問:弘一大師勸人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志西)

  答:真信不疑,發願往生,苦樂順逆,概不退轉。再聞他法,亦不改修。奇異境界,心不妄求,佛說一心,功到自成。此即老實念佛也。

  問:記得長者曾開示念佛方法,謂心念心聽,心念神聽等記不大清楚,煩請再開示,並請指導其法!(志西)

  答:何處所說,事久已忘。然嘗見古德教人念佛,有十二字之法,乃‘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似與今問相近。此十二字,共分三句,亦是由淺入深,並非混用。初學人只應先學‘口念耳聽’一法,果能由生漸熟,一字念清楚,心在此念處,一字聽清楚,心在此聽處,念出聽入,皆是洪名,如此心即洪名,洪名即心矣。

  問:彌陀經解釋內,解人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得各種神通,想什麼就現什麼,假使想見親屬可見到否?(慧綱)

  答:神通有‘天眼’一種,即橫能看各界,豎能觀多生,如此能力,不但可見此生之眷屬,多生之眷屬,皆可隨意見也。

  問:厭娑婆欣極樂急要往生,應用何法可以快速往生?是否業未盡不能快生,此業應如何使之快盡?(慧綱)

  答:往生只言壽盡,非謂必業盡也,此處不可相混。壽指一生應得之果報,業指多劫所造之因緣,壽至一定時期自盡,業必多劫修持方斷。往生乃論壽盡,並不必須業盡,壽應聽其自然,不應促之使短,若極厭娑婆,惟有精進持名耳。

  問:因身體不健,住在尼寺,大殿上,早課亦即起床,因不會念楞嚴咒,自己在寮房內,禮觀音菩薩百零八拜,早飯後拜淨土忏,人覺疲倦,每日念佛壹萬聲,想多念佛禮拜,惟每日愛睡昏沉時往大殿繞佛二、三圜即覺腰痛,不得多圜,應如何使之精進,否則是否與往生有礙?(慧綱)

  答:楞嚴咒不會不念,自禮觀音亦甚佳。每日念佛萬聲,暫時說不為少但須注重一心不亂。繞佛三匝,多則腰痛,即只繞三匝,亦無不可。只信願深切,便不礙往生,如是專修不雜即是‘精’,不疲不厭不退即是‘進’。

  問:佛雲四十八願其中十八願是平時有實行一次十念法此人以直到死止無念佛此人可得往生否?(福明)

  答:學佛有一原則,即依法不依人也。又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又忌偏執二邊,不契中道,凡此皆應仔細思維。如尊問者,第十八願,固屬大悲本願,此不過提一大綱,尚有微義存焉。若死此句下,余四十七願,都與贅言,本經中之六度萬行,亦成廢話。再淨土一宗,主張持名,在小彌陀經,必匯參之,方不偏執,小經明明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豈可錯會十念之文,而自贻誤。且看今之念佛人,日有持千持萬者,較諸十念何如,而真得往生者,果有幾人哉?請思前祖,‘二六時中綿密不斷’,‘日持十萬’,‘淨念相繼’等,豈非皆是愚人,自找麻煩。

  問:證羅漢果,是無來無去,若修淨土的證到寂光淨土,還有西方可去否?又證到常寂光淨土,須經過多少時間成佛?(池慧霖)

  答:此問大是誤會,修淨土者,願在西方,寂光土者,即西方四土之最究竟者,何問還有西方可去,此直是身在含元殿,更問長安路矣。經雲‘惟佛一人居淨土’,乃指寂光也,居士第二問等於‘中秋十五夜,問月幾時圓’。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即法身所居,當下即是矣。

  問: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義為皈依,佛亦覺者之通名,雲何以南無作佛名之二字?是必有說,而學人不知,故問。又南無在梵語或巴利語應是一字二音,阿彌陀應是一字三音,佛則一字二音,我國既均采音譯而不翻,然又明言六字洪名,此六字似嫌未能如實,雖無關重要,亦有說乎?(高仰嵩)

  答:南無二字,乃心念表示之名詞,阿彌陀佛四字,乃個人符號之名詞,合二名詞,為一種法門,法門亦須有名詞,是六字洪名者,法之名詞為心與佛二合之稱也。一字二音,或是三音,是巴利文語之組織,漢字讀法,一字只發一音。既經譯成漢文,自當依順漢文方式立言,漢文系方塊形,一方塊為一字,故曰六字也。

  問:阿字音我國有痾(ㄜ)與啊(ㄚ)兩讀盍雙聲疊韻字也。持名念佛時,國人仍是各依所習,念成ㄜ或ㄚ音。老居士十年前在覺生月刊上教人念識字音與ㄜ相近;然依各種中英文佛學辭典、英文所注梵、巴音皆宜念ㄚ音。是否可以各從所習不加分別?(高仰嵩)

  答:中國地大,語系復雜,即本國文字,同一字之發音念聲,地各不同,古今亦異,何者為標准,甚難言也。就以‘國’之一字為例,古讀為以,今讀為果,或讀為鬼,試問孰正?注音字母之書,多采北京音聲,此亦不過方便求其通行一法耳,若論梵音,須會梵文,尚須口傳,否則音亦不正。‘阿’之一字,只發喉音,念陰平聲,庶乎相似,否則只隨鄉音,但取恭敬即可矣。

  問:地藏經內有一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或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藏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如是善事,若能回向利益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利益自身,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今欲問者就是我們每日的功課都是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是利益自身,那麼願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此種回向比前功德大是否對將來往生可靠,又穩當呢?(周慧德)

  答:居士所見甚大,但願以此功德之八句回文,亦包羅無余,何不注意下文耶?如四恩,三途,見者聞者,悉發菩提,同生極樂,已盡之矣。回向即是發願,誦已多年,不必再行更張。

  問:學佛人全靠平日修持的功夫純熟到臨終才能提起正念,現在道弱魔強,在家居士俗念勝於佛念,學佛的人一心沒有兩用,俗念太多了,佛念就未免減少,在這世念濃厚之下,如一杯牛奶,滲上一大桶清水如何還有奶味呢。這樣稀微的道念來修佛法,今生何能得度呢?(周慧德)

  答:既知如是,除精進外,安有他法。至於俗念紛繁,非關在家出家,只在肯不肯下決心耳。但信深願切之人,雖家事多端,而心中仍然信願相續,自能善巧方便,忙裡抽閒,不離這個,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也。

  問:彌陀經內有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所要問者,十方世界的眾生念佛者多,惟一位彌陀何能同時現在其前,接引往生呢?(周慧德)

  答:彌陀法身,周遍法界,時時相應。如不明白,請思每日所念之贊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二句,尚不恍然耶?應知三身仍是一體,化佛來迎,往生何疑。

  問:菩提樹第一一一期,有淨宗初祖慧遠大師,虎溪三笑是什麼意思,請指教。(周慧德)

  答:東林寺外,有水繞流,水名虎溪,遠師送客,不逾此地。當時陶淵明、陸修靜二人到寺,談道甚契,師送之不覺逾溪。虎起大鳴,始知逾界,三人大笑,喜心道各相契也。

  問:念佛時只觀聽自己念出聲音,同時觀想彌陀莊嚴佛容,可得一心(不必多觀想,彌陀經內極樂世界種種現象)對嗎?(王清漢)

  答:念而能觀固佳,即不能觀,單念兼聽亦可得力。至雲觀彌陀經中境界,在作課誦此經時,隨念作觀,未嘗不可,至經畢念佛,則不可觀矣。

  問:佛像面容各有差異無相似(除了特征外)如觀想時采用自己印象較深就可否?(王清漢)

  答:造像豈能一致,理宜采自羨者為准,但既采定矣,應使其印相深切,在任何時地憶佛之際,此相分明現前,即獲大益矣。

  問:早晚念佛定課,不算佛珠,以時間規定亦可否?(王清漢)

  答:自無不可。

  問:某法師來嘉主持法會時指示,要觀想面前有八尺阿彌陀佛金身,昨天老師開示觀想丈六金身,是不是八尺,丈六皆可以觀想?(劉仁富)

  答:八尺從劣觀,易成也:丈六加倍,少難也。此不一定,以自己之心量定之,能八尺則八尺,能丈六由丈六。倘能五須彌四大海,則更佳矣。

  問:凡聖同居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淨土,此四淨土,各應至何等程度始能達到,是否以聲聞、緣覺、菩薩、佛,相對而修乎?(陳寬鳳)

  答:修行之人,在於證道,所謂道者,即是佛性。我輩佛性,盡被惑業障遮,故生死不主,稱曰凡夫。修淨者惑業分毫未斷,往生只種人天,但所生處,有佛菩聲緣,得以聚會,故曰‘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之聲緣所居為‘方便有余土’。分斷塵沙惑之菩薩,所居為‘實報莊嚴土’。圓滿佛果,所居為‘常寂光土’。土名雖四,而實是一,土心非二,故隨斷惑現有別耳。

  問:淨土法門欲到四淨土,是否經由極樂世界?(陳寬鳳)

  答:極樂世界,而具四土,非極樂以外,另有四土也。以古代帝國為喻,‘寂光’者禁城宮阙也,‘實報’者京都府省也,‘方便’者庶政衙署也,‘同居’者繁華街市也。帝居禁阙喻佛陀,宰輔居府省喻菩薩,百官居衙署喻聲緣,富豪散處街市,喻帶業凡眾之人天也。

  問:弟子問在工作及想像時應如何行持使念佛工夫不致間斷,承長者示念佛時心在念佛工作想像心應在工作想像,過於工作想像時存一為助念佛,而工作想像之觀感,則萬事皆是念佛,弟子愚鈍,對助念佛之義,尚不甚了然,祈再開示為幸。(某居士)

  答:淨念貴乎相繼,外可斷而內不可斷,此為生死大事,豈浮浮泛泛,便能成就。今日末法,修福者多,求慧者少矣,雖口言了生死,而其行實於了生死無關,淨念不繼,而又未得一心也。我輩白衣,為謀生活,必有工作,在工作間用身力時,心中默念佛號。用心力時,存一我道未熟,必須借俗養身以求道之念!所有工作,皆定此目標。俗人工作為吃飯,我工作為求道,亦是淨念相繼也。

  問:修淨土法門之者,若能一心持名至臨終時,幸能見佛瑞相,但是要如何分別出此相到底是佛化或魔化呢?如楞嚴經上雲有五十三種魔能應眾生欲,故分不清楚?(本如)

  答:修他法門,如觀心,參話頭,數息等,倘見佛像,是與所修並不相應,方有現魔之虞。修淨者求見佛像,佛像即現,自是本分,並非魔事。但若見時不可執著,倘或喜或懼,更出差路,仍一直念持,聽其自然,乃為正規。

  問:修淨土法之者平時持名能正念,但是至臨終時因四大分散時之苦痛難提正念,未知此種人是否也能往西?(本如)

  答:經雲:‘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細味經義,可以了然,若臨終難提正念,便是顛倒,恐生障礙矣。

  問:無量壽經中有一段文佛對阿難雲無量壽佛國土有胎生,如此托在何胎,本來只有蓮花化生而已,為何有胎生呢?(本如)

  答:九品以外,生邊地者,假曰胎生,詳看本經上下文,自能解矣。

  問:若度眾生心切者,往生後未能聞佛說法,是否須待蓮花開後聞法開悟,才能倒駕娑婆度眾生。凡是不以安養回入娑婆度眾生者,都聞佛說法開悟之上上品嗎?(蔡麟定)

  答:回入娑婆者,皆是有道有學之士,若蓮胎未出,何能他往。淨土法門,菩提為因,凡上品生者,早曾發願再來度眾,未有不來之理。

  問:各不同的國家的人,修成正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語言能相通嗎?(心炳)

  答:生到彼國,即得神通,眾鳥之語,水風行樹之音尚且能懂,豈有反不懂人語之理。不但能懂極樂之語,他界之語,亦能盡通,不然,每日清旦,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何能聞法乎?

  問:依阿彌陀經上說,那裡(指極樂世界)的環境大部是金、銀、珍珠、瑪瑙,連樹木都是金葉子,鳥也是金的,這樣生活,不會很呆板單調嗎?(心炳)

  答:樓閣形勢萬種,能住能飛。寶樹隨時放光,光中可現無量他方世界,且能作百千種樂,噴百千種香,鳥皆雜色,音各奇妙,且能演法,聞者開慧。天樂鳴空,六時雨花,鋪地成毯,光色璀璨。一切一切,千變萬化,隨意所適,重重無盡。如是尚曰呆板,尚曰單調,試思娑婆穢土,不呆板單調耶?

  問:何以世尊不自創淨土極樂世界而介紹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與眾生?(游堂振)

  答:阿彌陀佛既創極樂,而且廣大無垠,他方又何必步人後塵,畫蛇添足。世尊雖不再造極樂。然未嘗不將此穢土,思改極樂,惜人不察耳。倘使西方極樂,至人滿為患時,世尊亦未必不另造極樂,但此時則不需要。

  問:彌陀經上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余者非一生補處者如何成佛?老師謂:阿羅漢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故不去?觀音菩薩又何能去也?(游堂振)

  答:一生補處者,不經變易生死即成,非一生補處者,須經變易生死耳。阿羅漢法習小乘,與彌陀淨土不相應故,觀音菩薩乃系大乘,極相應故,不但能去,且為彼土之導師耳。

  問:極樂世界是否物質世界?既雲佛身光明無量,如何有晝夜?(簡宗修)

  答:既雲五塵,當是物質,但雲變化所作,是七寶諸相,皆佛所化。然此狀況,究稱性境,仰為物質,須求教於淨相兩宗大德。至雲晝夜,非是明暗,乃指花開花落,鳥鳴次數,隨順此地,假定而言。

  問:阿彌陀經中謂極樂世界有無量阿羅漢及菩薩,卻不見其他佛,何故?成佛後不住西方嗎?(簡宗修)

  答:一個佛土,一佛主教,猶一學校,校長只一。再以國家而論,總統亦只有一。其土眾生,修到極點,亦名等覺,等覺即佛也。因土有佛,故不稱佛,必到另一世界主教,始稱佛也。

  問:‘其土眾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此‘佛’指法身?報身或化身?釋迦佛‘在世’時受過他們的供養否?(簡宗修)

  答:極樂本分四土,眾生更分九品。此修持之功有深淺,所證之果位有高低,所知所見,便爾不齊,其所供者,可想而知。本土釋迦世尊,受彼供養,豈能在外,此能去彼焉不能來。觀音菩薩,乃彼佛之脅佐,尚來此供佛聞法,上弘下化,彼眾來供,例此可知。

  問:以後很想時時念佛但不知怎才得法?(簡宗修)

  答:初步先求易簡,漸進再漸增多。前於講座時,所發之彌陀接蒙等書,冊後多附有念佛課程,可量時間,增減行之,要在進而不退也。但諸法圓融,應機而作,後生疑問,不妨函商。

  問:蓮花生的形體是否相同?或隨其三界眾生之形象有所差別?(鄭勝陽)

  答:大同小異,同者皆有相好光明,異者其相好以所證之福慧不一,現象少有殊耳。同異者,亦非固定,自隨其變易而轉變,必到佛身,方盡同耳。彼處未雲三界何有三界眾生。

  三界之中 無非牢獄  暫時快樂  終歸無常

  眾生燕雀處堂 罕思出離

  惟逆境當前 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師 非虛語也

        ——蕅益大師

(《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淨土篇》全文終)

 

上一篇:一位師兄修佛的感應(1)
下一篇:李炳南居士佛學問答:淨土篇(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