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8】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八 

 印光大師全集鏈接http://www.culcn.cn/zt/ygds/

      8、論經典   

    如其天姿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仍須以淨土法 門而為依歸,庶不至有因無果。致以了生脫死之妙法,作口頭活計,莫 由得其實益也。必須要主敬存誠,對經像如對活佛,不敢稍存怠忽,庶 幾隨己之誠大小,而得淺深諸利益也。至於根機鈍者,且專研究淨土法 門,果真信得及,守得定,決定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校彼深通經 論,而不實行淨土法門者,其利益奚啻天地懸殊也。如上所說,無論甚 麼資格,最初先下這一味藥。則無論甚麼邪執謬見,我慢放肆,高推聖 境,下劣自居等病,由此一味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無不隨手而愈。( 書 一九一)
  佛法淵深,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 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 頗省心力,實為最要之道。(書二六七)
  校經一事,甚不容易。恐師無暇及此,委任他人。須有出格見識, 十分細心,再三詳審,勤加考稽。方可一正訛謬,令其蕪穢盡除,天真 徹露。否則寧可依樣畫葫蘆,庶不至大失其本真矣。(書一三)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但宜遵重華嚴,不可 小視馀經。以諸大乘經,皆以實相為經體故。華嚴之大,以其稱性直談 界外大法,不攝二乘等故。法華之妙,在於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跡 顯本處故。台宗謂法華純圓獨妙,華嚴猶兼乎權。(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 言,)然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 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修禅宗者贊禅宗,修淨土 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 詞害意。孟子稱孔子生民未有之聖,然孔子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 公於夢,其效法企慕乎三聖者,何其至誠如是之極也。(書一四十)   ( 補注 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覺而言者,以圓教初住即破無明證法 性,別教初地方破無明證法性,華嚴兼有初地破無明證法性之義,故雲 華嚴猶兼乎權,而注此數字以釋兼權之義,恐有未喻,故復重釋所以耳)
  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 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回向淨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 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書一六二)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 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亵渎。兼以亵 渎之過,贻之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書二十一)
  現在人的對證藥,唯因果為第一。宜修法,唯淨土為第一。無論何 等根性,因果淨土,為必不可不先講究也。至於教相,亦須擇人而施。 以學生各有所學之事,佛學乃兼帶耳。天機若淺,則專務教相,或將淨 土拋在腦後,致成有因無果之結果。是不可不相機而設法也。今之崇相 宗者,其弊亦復如是。彼提倡者,實不為了生死,只為通理性,能講說 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難,斷不肯唯此是務,置淨土於不問,或有誹 薄之者。此其人皆屬好高務勝,而不知其所以高勝也。使真知之,殺了 亦不肯棄置淨土法門而不力修也。甚矣,學道之難也。(同上)
  眾生根器不一,如來慈悲無量。果能真實至誠恭敬念佛,到臨終時,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紫柏憨山語極親切,然彼二位皆屬宗門知識,若對 有真信切願者說,則為有益。對稍種善根,未能專修者說,則彼以為生 西無我們分,從此便打退鼓。說法不投機,便是閒言語,誠哉言也。(覆 李圓淨書)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 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不負此生矣。(覆康寄遙書)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身穿潛水衣,卻溺水了,因果報應啊
    下一篇:廣欽老和尚: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