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家佛教徒學修要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家佛教徒學修要訣-宗薩欽哲仁波切


一、正確認識佛教
  現代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信息社會,它的特點是生活節奏非常快。所以,我們身處在這樣的社會,就不可能像農業社會那樣,有很多的時間來學修。比方說,大家平常覺得自己對佛教或者藏傳佛教都有所了解,但我恐怕這種了解經不起分析,若從學術的角度來作進一步的探討,就會發現很多人對佛教的認識並不是很清楚。

  簡單地來說,佛是覺悟的意思,生命從迷茫中獲得覺悟就是佛。佛和眾生的差別,僅僅是迷和悟的差別。迷者為眾生,覺者為佛。因此佛法就是覺悟之法、覺者之法。很多書中都說到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的創始人是某某,一般也都說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但實際上,將佛法理解為釋迦牟尼開創之法,以釋迦牟尼為佛法的源頭,在理論上是講不通的。

  大乘佛教認為,世界多如微塵、眾生多如微塵、佛也多如微塵,也即世界無量、眾生無量、佛無量。從總體上來說,世間的成、住、毀、空無始無終,眾生的生死輪回無始無終,佛與佛法的存在也是無始無終。這就如同雞和雞蛋的道理是一樣的。從邏輯上來說,沒有第一個佛,也沒有第一次創始的佛法。因為佛從法中生,如果沒有佛法,佛從何而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由誰說?沒有佛就沒有佛法。佛是按照佛所說法修行成佛,佛在成佛之前就有佛法;同時,佛法又是由佛來宣說。因此,法不是佛創造的,佛只是揭示、解釋了宇宙人生的客觀規律。佛有無數,在我們所處的這一賢劫時期,先後要出現一千個佛,釋迦牟尼是第四位佛,之前曾有滅事佛(漢譯:拘留孫佛)、金寂佛(漢譯:拘拿含牟尼佛)、迦葉佛三佛住世,未來佛彌勒佛是第五位佛。因此,釋迦佛不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佛所說法,是承繼了先佛所說法。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共修之法,也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同宣之法。

  慈悲善行與特殊智慧這兩條,從根本上概括了整個佛法。

  慈悲善行屬於道德范圍,包括利己、利眾兩個方面。利己,指的是自我修養,好好做人、諸惡莫作、自己對自己的今生和來世負責;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思想善良、品行端正、風格高尚、眾善奉行,力行有益於眾生的事,這又是利眾道德。一切的戒律,都離不開利己利眾的原則。小乘佛教以利己為主;大乘佛教則以利眾為主,其修煉的根本目的不是為自成佛,而是為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

  佛教的智慧是特殊的智慧,簡言之就是利益眾生的智慧,指的是我們在利益眾生時所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聰明有種種,有正當的聰明,也有所謂的邪聰明。人在自私自利的時候,作惡、犯罪的心智表現就是邪聰明,這和佛教的智慧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智慧的前面加上“特殊”這個界定詞,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智慧,這與佛教所追求的目標有關。佛教的目的是為了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最關心的問題是人類以及一切眾生的苦難處境。這種智慧的特殊性及其敏銳性,表現在對生命所遭受的苦難的種類、性質、產生原因的深刻的認識以及如何消除苦難以獲得幸福快樂的方法、對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佛教的這種智慧可以叫做“眾生離苦得樂的智慧”,與人類社會以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無關的智慧不是佛教所追求的智慧。這種智慧的產物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谛理論。

  由此可見,佛法的本質就是利己利眾的道德和智慧。對人類社會來說,美德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的功能就是幫助眾生獲得善德、智慧兩樣東西,就是使一切眾生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法無邊,但離不開這個大的原則和理論框架。這是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特點。
 

上一篇:宗薩欽哲仁波切:在這裡"出離"的真意
下一篇:蔣揚欽哲:什麼是佛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